回到临时搭建的行辕,赵翊一把推开案几上的茶盏,砚台里的墨汁被晃得溅出几滴,落在明黄色的宣纸上,晕开小小的黑点。
他提起狼毫,笔尖悬在纸上,目光里还带着未散的笑意:“李乾顺那老狐狸,总算肯低头了。”
李平在一旁研墨,墨锭在砚台里转着圈,发出沙沙的声响:“陛下早就说过,李彦仙大人能说会道,定能办成这事。
上个月皇家银行的账册刚送来,光卖给西辽的香皂就赚了几百万两白银,要是西夏归顺了,这生意怕是要翻番呢。”
赵翊笔下一顿,墨滴落在纸上,他却浑不在意,笑道:“你这小财迷,就知道算账。
不过你说得对,打仗打的是钱粮,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最好。”
他忽然停住笔,眉头微蹙,“只是李乾顺这要求,倒有些意思——竟想把女儿送来做妃子。”
李平手里的墨锭“当啷”一声掉在砚台里,他慌忙捡起,吐了吐舌头:“陛下要纳西夏公主?那公主生得好看么?”
赵翊被他逗笑,放下笔揉了揉手腕,目光落在窗外的白杨树上,语气渐渐沉了下去:“他哪里是想送女儿,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啊。”
他走到窗前,指尖轻轻叩着窗棂,木刺扎进皮肤也没察觉:“你还记得南唐后主李煜么?他降了大宋,结果呢?
宋太宗觊觎小周后的美貌,屡次召她入宫,李煜敢怒不敢言,只能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结果被太宗赐了牵机药,死的时候身子缩得像只虾,惨不忍睹。”
李进的脸瞬间白了,嗫嚅道:“那…真的是真这么惨吗?”
赵翊回道,是的,史料就就是这样写的,历史上比他更惨得还有很多。
他不由想起靖康之耻后北宋两位皇帝的下场:“被金兵掳到五国城,徽宗要给金人舂米,冬天连件棉衣都没有,只能抱着钦宗在草堆里发抖。
最后徽宗冻饿而死,尸体被扔去喂狗;钦宗更惨,被金人逼着跟黑熊搏斗,最后被乱箭射成了筛子。
这些亡国之君,哪个有好下场?”
行辕里静得能听见风吹树叶的声响。
赵翊转过身,目光落在案上的宣纸上,眼神渐渐柔和:“李乾顺怕了,他想让女儿做朕的妃子,无非是想跟大宋皇室攀个亲戚,保西夏皇室平安。
换作是朕,也会这么做。”
可心里却说,若是换了完颜晟坐在这龙椅上,他未必会愿意让李乾顺有好下场。
这念头刚起,后颈便似有寒气直窜上来。
恍惚间,眼前的烛火竟化作了汴梁城头的烽火,浓烟滚滚中,尽是靖康那年的血色记忆。
他想起史书里那字字泣血的记载,想起宋徽宗临行前整理的那卷《宣和画谱》,终究是没能带走。
城破那日,金人的马蹄踏碎了御花园的琼花,也踏碎了百年王朝的体面。
徽宗、钦宗两位皇帝,昔日九五之尊,为了苟活,亲手将自己的女儿们送进了完颜宗望的营帐。
那些金枝玉叶,曾是父皇掌心的明珠,一夕间成了敌营里的玩物,连名字都被改成了屈辱的代号。
可即便如此,又换来了什么?
他仿佛看见那些嫔妃、公主、宗室女眷被绳索捆着,像牲口一样被驱赶着北上。
金人的笑声粗野刺耳,划破了汴京的残阳。
有位宗室王妃不甘受辱,咬碎了银牙,一头撞向城墙,血溅在青砖上,像极了那年上元节没燃尽的烟花。
可她的刚烈,只换来了更残酷的报复,随行的女眷被剥去衣衫,在冰天雪地里被肆意凌辱,惨叫声隔着黄河都能听见。
钦宗在一旁跪地求饶,额头磕出了血,声音嘶哑得不成样子,说愿意做金国的臣子,愿意献出所有财宝。
可完颜宗望只是冷笑,一脚踹翻了他的跪姿,指着那些瑟瑟发抖的女子说:“你的女人,你的江山,如今都是我的了。”
御座上的人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
烛火“噼啪”一声爆响,将他从那片血色记忆里拽了回来。
如果是完颜晟不会对李乾顺心软,正如当年不会对大宋心软一样。
那些血淋淋的教训就在眼前,宋徽宗的画再美,钦宗的头磕得再响,终究护不住自己的子民,保不住宗室的尊严。
夜风从窗棂缝隙钻进来,吹得烛影摇晃。
赵翊缓缓松开拳头,掌心已沁出冷汗。他望着殿外沉沉的夜色,目光渐渐变得锐利如刀。
有些命运,一旦开始,便由不得人回头。
就像靖康那年的雪,落下来,就再也化不开了。
他重新提起笔,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传旨,朕允李乾顺所请,纳银川公主李清露为妃。
着李彦仙护送西夏皇室迁往汴京,沿途供给从优,不得有半分怠慢。”
写到这里,他忽然停顿,想起史书里那些亡国公主的下场,眉头微蹙,又添了几笔:“命李进派一个旅的将士前往护送,车马皆用弹簧减震(这是研究院的新产物)务必保证西夏皇室平安抵京。
告诉李清露,到了汴京,她想带多少陪嫁侍女都行,朕会在宫里为她建一座西夏风格的宫殿,殿后种满沙枣花。”
李平捧着圣旨,见上面的字迹遒劲有力,忍不住赞道:“陛下仁厚,李乾顺见了这旨意,定然安心。”
赵翊放下笔,望着窗外大定府的新貌,嘴角慢慢扬起笑意。
去年破城时的火光犹在眼前,如今却已是炊烟袅袅、人声鼎沸。他忽然想起刚穿越到这个时代时,黄河两岸千里荒芜,百姓易子而食;
而如今,金国已灭,西夏归顺,大宋的土地上,正有无数新的房屋拔地而起,用军器监的水泥砌成的墙,不仅挡得住风雨,更挡得住乱世的寒意。
“告诉秦桧和耶律常,”赵翊转身时,声音里带着几分轻快,“明日一早,全军拔营,回汴京。”
亲卫领命而去,行辕外传来近卫军将士整理行装的声响。
赵翊走到廊下,望着天边的晚霞,忽然觉得,这靖康元年的夏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亮。
他提起狼毫,笔尖悬在纸上,目光里还带着未散的笑意:“李乾顺那老狐狸,总算肯低头了。”
李平在一旁研墨,墨锭在砚台里转着圈,发出沙沙的声响:“陛下早就说过,李彦仙大人能说会道,定能办成这事。
上个月皇家银行的账册刚送来,光卖给西辽的香皂就赚了几百万两白银,要是西夏归顺了,这生意怕是要翻番呢。”
赵翊笔下一顿,墨滴落在纸上,他却浑不在意,笑道:“你这小财迷,就知道算账。
不过你说得对,打仗打的是钱粮,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最好。”
他忽然停住笔,眉头微蹙,“只是李乾顺这要求,倒有些意思——竟想把女儿送来做妃子。”
李平手里的墨锭“当啷”一声掉在砚台里,他慌忙捡起,吐了吐舌头:“陛下要纳西夏公主?那公主生得好看么?”
赵翊被他逗笑,放下笔揉了揉手腕,目光落在窗外的白杨树上,语气渐渐沉了下去:“他哪里是想送女儿,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啊。”
他走到窗前,指尖轻轻叩着窗棂,木刺扎进皮肤也没察觉:“你还记得南唐后主李煜么?他降了大宋,结果呢?
宋太宗觊觎小周后的美貌,屡次召她入宫,李煜敢怒不敢言,只能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结果被太宗赐了牵机药,死的时候身子缩得像只虾,惨不忍睹。”
李进的脸瞬间白了,嗫嚅道:“那…真的是真这么惨吗?”
赵翊回道,是的,史料就就是这样写的,历史上比他更惨得还有很多。
他不由想起靖康之耻后北宋两位皇帝的下场:“被金兵掳到五国城,徽宗要给金人舂米,冬天连件棉衣都没有,只能抱着钦宗在草堆里发抖。
最后徽宗冻饿而死,尸体被扔去喂狗;钦宗更惨,被金人逼着跟黑熊搏斗,最后被乱箭射成了筛子。
这些亡国之君,哪个有好下场?”
行辕里静得能听见风吹树叶的声响。
赵翊转过身,目光落在案上的宣纸上,眼神渐渐柔和:“李乾顺怕了,他想让女儿做朕的妃子,无非是想跟大宋皇室攀个亲戚,保西夏皇室平安。
换作是朕,也会这么做。”
可心里却说,若是换了完颜晟坐在这龙椅上,他未必会愿意让李乾顺有好下场。
这念头刚起,后颈便似有寒气直窜上来。
恍惚间,眼前的烛火竟化作了汴梁城头的烽火,浓烟滚滚中,尽是靖康那年的血色记忆。
他想起史书里那字字泣血的记载,想起宋徽宗临行前整理的那卷《宣和画谱》,终究是没能带走。
城破那日,金人的马蹄踏碎了御花园的琼花,也踏碎了百年王朝的体面。
徽宗、钦宗两位皇帝,昔日九五之尊,为了苟活,亲手将自己的女儿们送进了完颜宗望的营帐。
那些金枝玉叶,曾是父皇掌心的明珠,一夕间成了敌营里的玩物,连名字都被改成了屈辱的代号。
可即便如此,又换来了什么?
他仿佛看见那些嫔妃、公主、宗室女眷被绳索捆着,像牲口一样被驱赶着北上。
金人的笑声粗野刺耳,划破了汴京的残阳。
有位宗室王妃不甘受辱,咬碎了银牙,一头撞向城墙,血溅在青砖上,像极了那年上元节没燃尽的烟花。
可她的刚烈,只换来了更残酷的报复,随行的女眷被剥去衣衫,在冰天雪地里被肆意凌辱,惨叫声隔着黄河都能听见。
钦宗在一旁跪地求饶,额头磕出了血,声音嘶哑得不成样子,说愿意做金国的臣子,愿意献出所有财宝。
可完颜宗望只是冷笑,一脚踹翻了他的跪姿,指着那些瑟瑟发抖的女子说:“你的女人,你的江山,如今都是我的了。”
御座上的人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
烛火“噼啪”一声爆响,将他从那片血色记忆里拽了回来。
如果是完颜晟不会对李乾顺心软,正如当年不会对大宋心软一样。
那些血淋淋的教训就在眼前,宋徽宗的画再美,钦宗的头磕得再响,终究护不住自己的子民,保不住宗室的尊严。
夜风从窗棂缝隙钻进来,吹得烛影摇晃。
赵翊缓缓松开拳头,掌心已沁出冷汗。他望着殿外沉沉的夜色,目光渐渐变得锐利如刀。
有些命运,一旦开始,便由不得人回头。
就像靖康那年的雪,落下来,就再也化不开了。
他重新提起笔,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传旨,朕允李乾顺所请,纳银川公主李清露为妃。
着李彦仙护送西夏皇室迁往汴京,沿途供给从优,不得有半分怠慢。”
写到这里,他忽然停顿,想起史书里那些亡国公主的下场,眉头微蹙,又添了几笔:“命李进派一个旅的将士前往护送,车马皆用弹簧减震(这是研究院的新产物)务必保证西夏皇室平安抵京。
告诉李清露,到了汴京,她想带多少陪嫁侍女都行,朕会在宫里为她建一座西夏风格的宫殿,殿后种满沙枣花。”
李平捧着圣旨,见上面的字迹遒劲有力,忍不住赞道:“陛下仁厚,李乾顺见了这旨意,定然安心。”
赵翊放下笔,望着窗外大定府的新貌,嘴角慢慢扬起笑意。
去年破城时的火光犹在眼前,如今却已是炊烟袅袅、人声鼎沸。他忽然想起刚穿越到这个时代时,黄河两岸千里荒芜,百姓易子而食;
而如今,金国已灭,西夏归顺,大宋的土地上,正有无数新的房屋拔地而起,用军器监的水泥砌成的墙,不仅挡得住风雨,更挡得住乱世的寒意。
“告诉秦桧和耶律常,”赵翊转身时,声音里带着几分轻快,“明日一早,全军拔营,回汴京。”
亲卫领命而去,行辕外传来近卫军将士整理行装的声响。
赵翊走到廊下,望着天边的晚霞,忽然觉得,这靖康元年的夏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