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县位于舞水上游,是为由湘入黔的最后一站。湘黔公路穿境而过,是内地通往贵州以及云南的必经之地。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使得这条公路成为了战略物资运输的生命线。大量军粮、弹药、设备经此西运,往来卡车、马帮日夜不绝,县城内客栈、货栈激增,临时搭建的棚屋沿公路蔓延,昔日宁静的边城变得喧嚣繁忙。
自离芷江后,一行人继续沿舞水西行,两日后行至晃县,于龙溪口落脚。
龙溪口以码头为中心,房屋沿舞水河岸分布,形成狭长街区。两岸店铺鳞次栉比,往来商人熙熙攘攘。
商号多为下店上宅。底层铺面由可拆卸木板组成,晨卸暮装。货物装卸便捷迅速。
民居则是下畜上居,以吊脚楼为主。依山傍水,精巧端庄。
当地以侗族为主,人人皆头裹巾帕,穿对襟短褂。男子身带烟杆,女子佩戴银饰。吃酸食、对侗歌,饮食风俗与中原地区大是不同。
师生们对当地人文建筑极有兴趣。曾先生便主张在此停留三日,收集本地歌谣,测绘吊脚楼,整理沿途采集的植物标本,也算是入黔之前的休整。毕竟,在芷江机场的那十日并不轻松。
不过,天机子经过静养气色明显好转,已有体力随沈错与玉蟾子一起参拜本地的灶王庙、瑶池宫。
三人行至两条街道交汇处,见一座样式简约的洋房高高耸立于其中。清水砖墙,缓脊陶瓦。拱券门窗,镶嵌彩色琉璃,屋子顶部铸有一个大大的十字。虽与周遭的窨子屋格格不入,但人来人往,门庭若市。
“师父,这‘福音堂’是什么地方?为何这般热闹。”玉蟾子指着门楣匾额问道。
天机子盯着十字,捋须回道:“为师曾听闻洋人在各地布教传道,似乎称为耶稣教。”
“洋教?可比武当山热闹多了。真是远来和尚好念经。”遥想武当山门可罗雀,玉蟾子心下五味杂陈。
“进出者多为衣衫褴褛的难民,想来并非欺世盗名之地。”天机子观察片刻后道,“若当真是济世利民,洋教与否也不是这么重要。”
“走,随为师去瞧瞧。若真是愚民的邪教,可不许它祸害世人。”天机子走前领路。
沈错心道:“我们三人穿着道袍前去,旁人看来可不就是登门寻衅?也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实力如何。”便默默做好了应战的准备。
意料之外,进入其中并无拦阻。一众教徒忙于照顾百姓,无暇顾及三人。沈错自也卸下防备,细细打量其间布置。
福音堂的外观与众不同,内里构造亦是别开生面。堂内鲜有山柱,结合宽大的窗户,显得开阔而明亮。
大堂东侧竖立有一个半丈高低的木制十字架。十字架前摆有一张讲台和若干长条木凳,陈列如一个课堂。侧面拉了一个横幅,上书“爱人如己”四字。
“师父,此处该是他们上早课的地方吧?”玉蟾子低声猜测道。
“为师也这么认为。”天机子认同道,“只是看这木凳数量,耶稣教也并没有这么多信徒,却为何会聚集这么多百姓?”
三人目光移向北边。数百人排成十几个队列似是在等待着什么。人群蜂拥之下,沈错依稀见到被遮掩的木牌上似乎写着“救济”两字。
不过多时,两位身着深色长衫的洋人自内堂走了出来,胡子斑白看不出年纪。十数男子或抬或扛着木桶随在两人身后,桶中飘散出粮食的香气。
“原来是施粮的。”三人明白过来。
“所施虽是粗粮在这乱世却也不易。”天机子微微颔首。
沈错见不少难民向洋人问好,显是颇为相熟,心中不禁疑问:“看他们热络的样子,施粮之举绝非一两日了。这么多流离的百姓,食材耗费定然不菲,也不知他们哪来的钱财?”
三人绕过人群,往内堂走去,才知其别有洞天。
原来福音堂周围的院落已被全部打通,储藏室、厨房、卧房等一应俱全。其中占地最大的是医馆。馆内数十名士兵缠着白色的粗布,躺卧在简易的床板上。床头旁放置着不知名的琉璃瓶和工具。床尾则挂着块小木牌,写着病患的姓名。
“没成想这耶稣教还会西医。”天机子满脸惊讶,“既赈济又行医,无怪能在此地生根发芽。”
见识了此间种种,三人对这洋教均是心生好感。天机子更是生出结交之意,欲要更深入地了解耶稣教。
按原路返回大堂,人群已然散去,洋人这才注意到着装奇异的三人。两人询问身旁通译后满脸惊讶,放下手中事物,上前与天机子攀谈。
沈错见两人脖子上也系挂着十字架,猜测此物该是耶稣教的圣物,心中涌现出一个奇怪的想法:“织田为了他们的天皇能长命百岁,四处搜刮宝物。不知他有否考虑过这十字架呢?”
洋人对国语并不精通,在通译的帮助下交流得也不甚通畅。但眼神交汇间仍能感受到他们的真诚与善良。得知两人不辞辛劳,远渡重洋前来布道,沈错亦是深感钦佩。
通译是位面相和善的中年文士,沈错稽首行礼,提出了困扰多时的疑惑:“请教先生,耶稣教的耶稣两字是为何意?”
通译回礼解释道:“道长客气。耶稣是他们的神。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起死回生了。”
“肉身成圣吗?了不起!”三人惊叹。
“他们所遵循的《圣经》包含了耶稣的语录。”通译指了指洋人手中的书本,“随后解释了部分教义以及《圣经》的作用”
沈错锁眉深思:“洋人与我们果真截然不同。行气练气能依托典籍,行为举止怎能由此决定。修行依靠的不就是自身不断地领会与体悟吗?”只觉无论如何也难以认同。
再看天机子师徒的神色,一样是难以苟同。
通译见三人面色,张望左右后,轻声道:“耶稣教入门简单,有吃食可以领取,还能帮人看病,自然大受欢迎。”
这番言语令三人陷入沉默。与耶稣教相比,道教确实繁复了许多。三人不由联想:要百姓争相修道,还需天下太平。
离开教堂不久,天幕低垂,闷雷滚滚,滂沱大雨转眼即至。三人便在就近的茶铺躲雨。
不知为何,沈错一阵心绪不宁,茶盏在手中转圈,迟迟不见喝下。
“怎么了沈错?”玉蟾子见他心事重重,便顺着他的目光看了过去,“可是这耶稣教有什么异样?”
沈错摇头否认:“这种感觉难以描述,似有什么危险即将降临。”
教堂上空乌云浓重,不断有亮光闪烁其中,似梦似幻。突然,一道耀眼的闪电破云而出,随着一声巨响,击中了教堂顶上的十字架!
三人霍然起身!正要去查看情况,却见周围的民众并无慌乱,惊叫一声后又自顾自做事。打听后才得知,龙溪口夏季多雷雨,在福音堂建成后的二十多年里,被雷电击中之事屡见不鲜。久而久之,本地百姓也就见怪不怪了。
“虽说这雷电并不粗壮,但教堂能毫发无伤也颇不简单。”沈错心中的紧张已然散去,却有了新的疑惑。
返回住处,沈错将白日所见告诉曾先生,请求解惑。
曾先生耐心解释过后,沈错这才明白,雷电更易击中高处的物体这一现象。由此,沈错计上心来:五雷令只能用一次,若不能一击制敌岂不浪费?按曾先生所言,要是将八岐大蛇引到高山之上,是否可以借助天雷将它击毙?
谁知…事与愿违,竟生异局!
自离芷江后,一行人继续沿舞水西行,两日后行至晃县,于龙溪口落脚。
龙溪口以码头为中心,房屋沿舞水河岸分布,形成狭长街区。两岸店铺鳞次栉比,往来商人熙熙攘攘。
商号多为下店上宅。底层铺面由可拆卸木板组成,晨卸暮装。货物装卸便捷迅速。
民居则是下畜上居,以吊脚楼为主。依山傍水,精巧端庄。
当地以侗族为主,人人皆头裹巾帕,穿对襟短褂。男子身带烟杆,女子佩戴银饰。吃酸食、对侗歌,饮食风俗与中原地区大是不同。
师生们对当地人文建筑极有兴趣。曾先生便主张在此停留三日,收集本地歌谣,测绘吊脚楼,整理沿途采集的植物标本,也算是入黔之前的休整。毕竟,在芷江机场的那十日并不轻松。
不过,天机子经过静养气色明显好转,已有体力随沈错与玉蟾子一起参拜本地的灶王庙、瑶池宫。
三人行至两条街道交汇处,见一座样式简约的洋房高高耸立于其中。清水砖墙,缓脊陶瓦。拱券门窗,镶嵌彩色琉璃,屋子顶部铸有一个大大的十字。虽与周遭的窨子屋格格不入,但人来人往,门庭若市。
“师父,这‘福音堂’是什么地方?为何这般热闹。”玉蟾子指着门楣匾额问道。
天机子盯着十字,捋须回道:“为师曾听闻洋人在各地布教传道,似乎称为耶稣教。”
“洋教?可比武当山热闹多了。真是远来和尚好念经。”遥想武当山门可罗雀,玉蟾子心下五味杂陈。
“进出者多为衣衫褴褛的难民,想来并非欺世盗名之地。”天机子观察片刻后道,“若当真是济世利民,洋教与否也不是这么重要。”
“走,随为师去瞧瞧。若真是愚民的邪教,可不许它祸害世人。”天机子走前领路。
沈错心道:“我们三人穿着道袍前去,旁人看来可不就是登门寻衅?也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实力如何。”便默默做好了应战的准备。
意料之外,进入其中并无拦阻。一众教徒忙于照顾百姓,无暇顾及三人。沈错自也卸下防备,细细打量其间布置。
福音堂的外观与众不同,内里构造亦是别开生面。堂内鲜有山柱,结合宽大的窗户,显得开阔而明亮。
大堂东侧竖立有一个半丈高低的木制十字架。十字架前摆有一张讲台和若干长条木凳,陈列如一个课堂。侧面拉了一个横幅,上书“爱人如己”四字。
“师父,此处该是他们上早课的地方吧?”玉蟾子低声猜测道。
“为师也这么认为。”天机子认同道,“只是看这木凳数量,耶稣教也并没有这么多信徒,却为何会聚集这么多百姓?”
三人目光移向北边。数百人排成十几个队列似是在等待着什么。人群蜂拥之下,沈错依稀见到被遮掩的木牌上似乎写着“救济”两字。
不过多时,两位身着深色长衫的洋人自内堂走了出来,胡子斑白看不出年纪。十数男子或抬或扛着木桶随在两人身后,桶中飘散出粮食的香气。
“原来是施粮的。”三人明白过来。
“所施虽是粗粮在这乱世却也不易。”天机子微微颔首。
沈错见不少难民向洋人问好,显是颇为相熟,心中不禁疑问:“看他们热络的样子,施粮之举绝非一两日了。这么多流离的百姓,食材耗费定然不菲,也不知他们哪来的钱财?”
三人绕过人群,往内堂走去,才知其别有洞天。
原来福音堂周围的院落已被全部打通,储藏室、厨房、卧房等一应俱全。其中占地最大的是医馆。馆内数十名士兵缠着白色的粗布,躺卧在简易的床板上。床头旁放置着不知名的琉璃瓶和工具。床尾则挂着块小木牌,写着病患的姓名。
“没成想这耶稣教还会西医。”天机子满脸惊讶,“既赈济又行医,无怪能在此地生根发芽。”
见识了此间种种,三人对这洋教均是心生好感。天机子更是生出结交之意,欲要更深入地了解耶稣教。
按原路返回大堂,人群已然散去,洋人这才注意到着装奇异的三人。两人询问身旁通译后满脸惊讶,放下手中事物,上前与天机子攀谈。
沈错见两人脖子上也系挂着十字架,猜测此物该是耶稣教的圣物,心中涌现出一个奇怪的想法:“织田为了他们的天皇能长命百岁,四处搜刮宝物。不知他有否考虑过这十字架呢?”
洋人对国语并不精通,在通译的帮助下交流得也不甚通畅。但眼神交汇间仍能感受到他们的真诚与善良。得知两人不辞辛劳,远渡重洋前来布道,沈错亦是深感钦佩。
通译是位面相和善的中年文士,沈错稽首行礼,提出了困扰多时的疑惑:“请教先生,耶稣教的耶稣两字是为何意?”
通译回礼解释道:“道长客气。耶稣是他们的神。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起死回生了。”
“肉身成圣吗?了不起!”三人惊叹。
“他们所遵循的《圣经》包含了耶稣的语录。”通译指了指洋人手中的书本,“随后解释了部分教义以及《圣经》的作用”
沈错锁眉深思:“洋人与我们果真截然不同。行气练气能依托典籍,行为举止怎能由此决定。修行依靠的不就是自身不断地领会与体悟吗?”只觉无论如何也难以认同。
再看天机子师徒的神色,一样是难以苟同。
通译见三人面色,张望左右后,轻声道:“耶稣教入门简单,有吃食可以领取,还能帮人看病,自然大受欢迎。”
这番言语令三人陷入沉默。与耶稣教相比,道教确实繁复了许多。三人不由联想:要百姓争相修道,还需天下太平。
离开教堂不久,天幕低垂,闷雷滚滚,滂沱大雨转眼即至。三人便在就近的茶铺躲雨。
不知为何,沈错一阵心绪不宁,茶盏在手中转圈,迟迟不见喝下。
“怎么了沈错?”玉蟾子见他心事重重,便顺着他的目光看了过去,“可是这耶稣教有什么异样?”
沈错摇头否认:“这种感觉难以描述,似有什么危险即将降临。”
教堂上空乌云浓重,不断有亮光闪烁其中,似梦似幻。突然,一道耀眼的闪电破云而出,随着一声巨响,击中了教堂顶上的十字架!
三人霍然起身!正要去查看情况,却见周围的民众并无慌乱,惊叫一声后又自顾自做事。打听后才得知,龙溪口夏季多雷雨,在福音堂建成后的二十多年里,被雷电击中之事屡见不鲜。久而久之,本地百姓也就见怪不怪了。
“虽说这雷电并不粗壮,但教堂能毫发无伤也颇不简单。”沈错心中的紧张已然散去,却有了新的疑惑。
返回住处,沈错将白日所见告诉曾先生,请求解惑。
曾先生耐心解释过后,沈错这才明白,雷电更易击中高处的物体这一现象。由此,沈错计上心来:五雷令只能用一次,若不能一击制敌岂不浪费?按曾先生所言,要是将八岐大蛇引到高山之上,是否可以借助天雷将它击毙?
谁知…事与愿违,竟生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