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玉屏县-《鹤发》

  三日匆匆而过。沈错一行负上行囊再度启程。

  约摸半日脚程,湘黔界碑已近在眼前。泥土与腐叶的气息扑面而来,青石古道由此没入莽莽苍山。众人相互鼓舞,步入重峦叠嶂之中。

  山中密林蔽日,鲜有人迹。故而,瘴气横生,毒虫遍地,虺蛇猛兽不避生人。若论凶险叵测,入黔是为此次旅途之最。庆幸队伍之中有白郁压阵,豺狼虎豹、蚑蟜妖螫避而远之。至于瘴疠之毒则依靠晃县采买的少许避岚丹。丹丸其貌不扬却是化湿解毒兼而有之的好丹药。

  黔地气候比之湘西稍显凉意,但湿粘之感犹有甚之。晴雨瞬变,山野蒸腾,一呼一吸隐有窒息之感。丘壑相接,坡陡路萦,抬眼不见半里平芜。当真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入黔首站是玉屏县。由晃县至玉屏其实只有四十里山路,却让人生出百里之遥的漫长感。连一向坚毅的曾先生都忍不住嗟叹发问:“李太白曾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知蜀道比之这黔道如何?”

  沈错却想:“这般地势险恶的深山老林,柳生等人想来袭扰也是有心无力吧。”

  一行人连过酒店塘、鲇鱼铺、南宁铺、七里塘、杉山坳直达玉屏县东门。入七里塘境内,沿途不时有成组士兵出没。老马上前询问,得知竟是由贵州主席亲自下令安排的保护师生巡视队!沈错暗自称许:“此地官员倒是极为重视!”

  入城之后,城头公告栏上张贴有一则泛黄的布告:

  “查临时大学,近由长沙迁往昆明,各大学生步行前往,近日可抵本县住宿。本县无宽大旅店,兹指定城厢内外商民住宅,概为各大学生住宿之所。凡县内商民,际此国难严重,对此振兴民族的领导者——各大学师生,务须爱护借重。将房屋腾让。打扫清洁,欢迎入内暂住。并予以种种之便宜。务此布告,仰望商民一体遵照为要。”

  众人见此通告,知是前批师生路过所留痕迹,均是大受激励。

  县城百姓见又有师生经过此地,纷纷夹道欢迎。县长更是在县署备好茶水,为师生接风洗尘。

  沈错不喜此等场面遂告了假,随天机子师徒去往县城北郊的石莲峰。

  “师父,这石莲峰有何特别?您赶了这些山路该好好歇息才是。”玉蟾子娇嗔道。

  天机子拍了拍玉蟾子手背,回答道:“这石莲峰啊,又称八仙石。相传八仙曾在此聚会赏月。当年三丰祖师游历至此,见山峰奇峻便在其间起炉炼丹,造福百姓。哎...可惜啊,我等不孝徒孙竟将丹道荒废了。祖师有灵也不知是否怪罪。“

  默然片刻,天机子续道:”既知祖师足迹,自然要前来瞻仰。错过此节,要为师往后复而登临,今生怕是再也不能了。“语气满是迟暮之意。

  ”师父...“玉蟾子满脸怨怪。

  ”月儿,生老病死本是自然,强求不得。道门中人更该看得开些。“天机子安慰道。

  玉蟾子低头不语,只是挽着的手更紧了些。

  天机子知晓方才的言语惹得徒弟心酸,避开话头,转而问向沈错:”沈错,老道考考你。你可知玉屏箫笛为何声名远播?”

  沈错回想县城所见商号作坊,箫笛店铺有数十家之众。南来北往的顾客到此无不光顾求购,说“声名远播”实在不为过。抬眼见山间茂林修竹,回道:“想是本地产竹,且竹子品质优良之故吧。”

  天机子不防沈错回答得如此一本正经,一时不知如何接话,干咳一声,卖了个关子道:”本地竹子顺直少瑕确实适合做箫笛。然而老道所猜却非如此。“

  玉蟾子听在耳中,也被勾起了兴趣。

  “这...晚辈就不得而知了。”沈错摇头道。

  “传闻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精通音律、擅长吹笛。想来定是八仙在石莲峰聚会之时,韩湘子将制箫笛之术与乐谱传于当地百姓了。如此本地箫笛才能名声大噪。”天机子含笑捋须。

  玉蟾子啐了一口,失笑道:“师父尽捉弄人。定是方才见了那‘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的店铺标语,兴起胡诌的。”

  天机子哈哈大笑:“还是月儿聪明!”

  三人摆渡过舞阳河至北岸,举头仰望八座高约十余丈的巨石依山立于河畔,形如莲花初绽,又似八位仙人临水而立。山下东南侧另有一汪水潭,清澈见底。当即交口称赞:“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游览至峰顶,三人见一座观音殿建于此间,正如“净土莲台”上的一尊菩萨,不由心生崇敬。

  恰巧此时,一年轻比丘正清扫门庭。玉蟾子上前询问张三丰炼丹遗踪,却惊讶得知祖师丹房正在观音阁中。

  “师父,为何观音阁内会留下祖师丹炉?岂非不伦不类?”那比丘前去禀报后,玉蟾子低声问道。

  “此事也不算奇怪。偏远地方只求平安顺遂,佛与道往往不怎么区分。”天机子回道。

  三人心下别扭却仍随比丘步入了观音殿中。

  殿内布局狭小,主体为三层杉木阁楼。正殿供奉观音菩萨,配祀善财童子与龙女。三人自是不便参拜,转向偏殿。

  偏殿门外立有一碑,风刀霜剑之下依稀可见其上刻字:

  “明初仙师张玄玄,号三丰,游至平溪。见八仙岩紫气盘桓,舞水如玉,遂结庐丹室。取朱砂于万卷书崖,汲香泉于石莲潭畔,立八卦炉,运坎离火。历九转,得金丹黍米。服之,身若云浮,足生清风。临行谓乡民曰:‘此山有灵,可禳疫疠。炉火不灭,泽被苍黔。’后百五十年,丹室倾颓。道光年间重葺,塑仙师像以志遗泽。噫!丹道通玄,非志坚者不可为;慈心济世,唯德厚者能承之。”

  三人观之,神情一振,快步入内。

  殿内正中陈列一古朴丹炉。东首供奉张真人泥塑坐像。箬笠草履,持拂佩葫。

  三人绕过丹炉向着神像恭敬行礼。礼毕,这才细细端详起眼前的八卦丹炉。

  此炉高约三尺,宽逾四尺。圆口束颈,扁鼓炉腹,下承三足。炉腹中部,以弦纹分隔上下。上腹阳刻八卦卦纹,神秘玄奥。下腹阴刻宝相花八朵,庄严圣洁。

  “师父。这炉子是否小了些?”玉蟾子从未见过丹炉,以为其与武当山的香鼎一般大小。

  “不小了。所谓袖炉五七寸,足踏芒鞋走山川。云游道士随身带的可比这个小多了。”天机子回答,“不过此丹炉应该是本地铸造所得,这般大小携带起来太不方便。”

  沈错却想起了凌云子:“也不知凌云子前辈是否寻到合适丹炉?若是以此炉炼丹不知会否合他心意。”不由默默记下。

  正在此时,殿外进来一位矮小比丘,年逾花甲,自称是观音殿主持,法号悟尘。

  双方互相见礼后,悟尘开口道:“贫尼在此出家已有四十余载,极少有道士拜访,今日当真有缘。”她凝视沈错三人,眼中闪过涟漪,试探问道:“敢问三位道长,可有瞧出这八卦炉,有何奇特之处?”

  这一问颇为古怪,也不知是请教还是考验。因此,天机子开口反问道:“悟尘师太,可是近来观音殿中有怪事发生?且与这丹炉有关?”

  悟尘摇头却不答话,仍是略显紧张地盯着三人,企盼有人能答出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