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寿的第二日,天气终于放晴。众人辞别院主,径直前往常德县城。
常德为沅水流域物资集散之地,米市、油行、布庄等商号云集,地理上更是西楚唇齿、黔川咽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靠近县城,流亡百姓增多,政府为严防奸细,设立的排查关卡也相应增多。沈错见不少难民因口音或者证件问题被拦在外面,等待进一步审查,粗略数来,不下百人。
所幸老马四人有兵役证,过检查点方便了不少。尽管如此,入夜时分仍未能到达县城,几人只得在沅江附近的村落歇脚。
村落规模不小,却是静得出奇。各家询问,才发现偌大的村庄已是十室九空。曾先不禁向招待他们的年迈老者打听起缘由。
这一探问,勾起了老人家的伤心事,他声泪俱下地控诉政府在附近强征民夫。
沈错回想起白日里见过的碉堡群、飞机坪,心下不是滋味:这其中不知有多少血与泪……
师生们思想进步,听闻此事后人人义愤填膺。曾先生一脸怒其不争地斥责道:“保家卫国确实该人人参与,但首要需士兵们身先士卒,如此方能动员百姓,军民一体。古往今来的常胜之师,哪一个不是军纪严明、对百姓爱护有加?‘抓壮丁’是封建,是官僚!”
再看老马四人,沉默不语,面有愧色。可见,此事在军队中并非个例。
深夜,沈错思索其中道理:“带给百姓苦难的不仅仅是战争。上层对底层的盘剥从未停止。但……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苦思一宿,仍得不到答案,便想着请教曾先生。
曾先生似也被这问题困扰许久,他结合之前海外留学的经验回答道:“也许中国需要一次彻彻底底之改革和蜕变。只是这番伤筋动骨,扭转乾坤的改变会异常痛苦,会牺牲很多人!”
由村郊至县城,需在沅水渡口乘木划子。江水澎湃奔涌,水程虽短,师生们依旧胆战心惊。
按原本计划,在常德休整过后该是乘船沿着沅水西下,抵达芷江而后入黔。可资江的惊险之夜与眼前的滔滔江水,实在令人望而却步。众人心照不宣,均是暗叹口气:还是徒步安全些。
登岸之后,远远望见常德城郭密密麻麻围了不少人。走到近前,见高处立着横幅“毁城备战,免资敌用”,这才得知是城中民夫正在拆除城墙。沈错见四面城墙只余南面并未动工,其余三侧均已出现缺口,心中猜想:南面有沅江作为屏障,这才不拆的吧。
曾先生在一旁大是惋惜:“这些铭文城砖,防洪石碑可都是宝贝啊!”
“三斤”在一旁解释道:“曾先生,拆了城墙以后,街道可以宽上不少,部队运转和物资运送会方便很多。而且拆下来的石块可以运到别处搭建碉堡,也算物尽其用了。”
小庄并不同意。作为神枪手,他分析道:“这么高的城墙其实是极好的防御工事。难道这里的长官是笃定守不住常德了吗?”
“依老道看,”天机子也加入讨论,“这城墙还有防洪作用,若是江水泛滥,城中的百姓可就苦了。”
众人各执一词,拆城备战是功是过一时难有定论。
沈错未置可否,他想到自己从家乡盘门逃出来时的情形,倒也担心此处被占领后,高耸坚固的城墙反而成为日寇攻防的据点。
老马想到了别处,忧虑道:“怕就怕有些个政府老爷侵吞倒卖砖石。到头来,瘦了百姓,肥了官员。”
这却没人反驳,沿途所见所闻,以权谋私之事屡见不鲜。对此,在场所有人都无能为力。
沈错回忆起了今早曾先生的言论“伤筋动骨,改天换日!”
当晚,曾先生与县里中学的熊校长取得了联系,师生们得以有栖身之所。熊校长敬佩曾先生的坚韧毅力,两人促膝长谈至深夜。当得知入滇经费紧张时,更是牵线搭桥引荐了不少当地乡贤。
乡贤们见到曾先生一行人皮肤黝黑,面黄肌瘦,哪有印象中白面书生的精致文雅。不由为这种千里求学的精神所打动,相继慷慨解囊,续上近百银元的路费。师生们则为乡贤宅邸、商铺题写匾额、对联用以回馈,更协助他们整理修编族谱家史,将种种义举记录其中。
县城西郊有一座河洑山,在常德地界上堪称一峰独秀。它俯瞰沅水与渐河交汇所成的“双龙戏珠”之势,自身山体又有“玄武垂头、朱雀翔舞”之格局,可算藏风聚气之所。有此地利,山顶之上便建起了一座太和观。相传元末明初,张三丰于此“虚空显圣,白日飞天”。之后,此观名声大显,香火鼎盛,道徒云集,融入了武当一脉。
天机子身为武当掌教,自需上山参拜。遂在第二日,整装肃容携着玉蟾子与沈错上了山。
其时常德附近的道观大多荒废,道徒流散,不少都成了在家修行的火居道人。但不知为何,太和观的香火却并未断绝,沈错三人在登山途中,遇到不少香客雇佣轿夫前往祈福还愿,其中更是不乏商贾富户。
得知武当掌教亲临,太和观龙观主端容正貌,出门迎接。一番交谈后这才明白,战争爆发之后,湘西成为战略后方,大量难民涌入,军政迁移,使得常德周围人口剧增。其中亲属罹难之人便来道观祈福挡灾,富贾巨商则是大撒香火钱寻求慰藉。
香火旺盛,太和观便有能力将周围流散的道徒聚拢起来。有了人力和财力,道观方能为百姓义诊、施粥。继而又吸引了流离失所之人。久而久之,得以凝聚这众多的信徒。
当听到道观常做慈善接济难民时,天机子更是大加赞赏:“龙观主能在道门衰微之时仍能不忘济世救民的本心,实在难能可贵!”
沈错心下认可: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位龙观主虽无修为,却能凭一己之力救道士,护百姓,当真令人敬佩!
龙观主打理道观井井有条,于道法一途却并不高明。难得掌教亲至,他又怎么舍得送天机子下山?于是盛情邀请三人留宿观中,更是恭请天机子为观中道士讲经阐道。
此事于情于理都无可推辞,沈错便下山与“三斤”等人说明缘由,并约定七日之后在河洑山脚汇合,同去贵州。
白天,沈错同观中弟子一起静听玄旨。夜晚,则在山间空地中习练拳脚。却也感受到了一份难得的宁静。
第五日,常德县城收到了自枣庄传来的捷报。百姓奔走相告,人人欢欣鼓舞。是夜,全城师生集结于一处,个个手执桐油火把举行“火炬游街”以庆祝台儿庄大捷!队伍由府坪街出发浩浩荡荡行向沅江码头。为首师生领唱《大刀进行曲》,声震屋瓦,令人热血沸腾!沿途民众不论贩夫走卒,还是兵士政要均加入其中,高呼“中国不会亡!”“抗战到底!”抗日口号响彻夜空,举城皆闻!
远在十几里之外的沈错也看到了此间奇景。一条火龙由城中蜿蜒盘旋,昂首游向江边!
常德为沅水流域物资集散之地,米市、油行、布庄等商号云集,地理上更是西楚唇齿、黔川咽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靠近县城,流亡百姓增多,政府为严防奸细,设立的排查关卡也相应增多。沈错见不少难民因口音或者证件问题被拦在外面,等待进一步审查,粗略数来,不下百人。
所幸老马四人有兵役证,过检查点方便了不少。尽管如此,入夜时分仍未能到达县城,几人只得在沅江附近的村落歇脚。
村落规模不小,却是静得出奇。各家询问,才发现偌大的村庄已是十室九空。曾先不禁向招待他们的年迈老者打听起缘由。
这一探问,勾起了老人家的伤心事,他声泪俱下地控诉政府在附近强征民夫。
沈错回想起白日里见过的碉堡群、飞机坪,心下不是滋味:这其中不知有多少血与泪……
师生们思想进步,听闻此事后人人义愤填膺。曾先生一脸怒其不争地斥责道:“保家卫国确实该人人参与,但首要需士兵们身先士卒,如此方能动员百姓,军民一体。古往今来的常胜之师,哪一个不是军纪严明、对百姓爱护有加?‘抓壮丁’是封建,是官僚!”
再看老马四人,沉默不语,面有愧色。可见,此事在军队中并非个例。
深夜,沈错思索其中道理:“带给百姓苦难的不仅仅是战争。上层对底层的盘剥从未停止。但……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苦思一宿,仍得不到答案,便想着请教曾先生。
曾先生似也被这问题困扰许久,他结合之前海外留学的经验回答道:“也许中国需要一次彻彻底底之改革和蜕变。只是这番伤筋动骨,扭转乾坤的改变会异常痛苦,会牺牲很多人!”
由村郊至县城,需在沅水渡口乘木划子。江水澎湃奔涌,水程虽短,师生们依旧胆战心惊。
按原本计划,在常德休整过后该是乘船沿着沅水西下,抵达芷江而后入黔。可资江的惊险之夜与眼前的滔滔江水,实在令人望而却步。众人心照不宣,均是暗叹口气:还是徒步安全些。
登岸之后,远远望见常德城郭密密麻麻围了不少人。走到近前,见高处立着横幅“毁城备战,免资敌用”,这才得知是城中民夫正在拆除城墙。沈错见四面城墙只余南面并未动工,其余三侧均已出现缺口,心中猜想:南面有沅江作为屏障,这才不拆的吧。
曾先生在一旁大是惋惜:“这些铭文城砖,防洪石碑可都是宝贝啊!”
“三斤”在一旁解释道:“曾先生,拆了城墙以后,街道可以宽上不少,部队运转和物资运送会方便很多。而且拆下来的石块可以运到别处搭建碉堡,也算物尽其用了。”
小庄并不同意。作为神枪手,他分析道:“这么高的城墙其实是极好的防御工事。难道这里的长官是笃定守不住常德了吗?”
“依老道看,”天机子也加入讨论,“这城墙还有防洪作用,若是江水泛滥,城中的百姓可就苦了。”
众人各执一词,拆城备战是功是过一时难有定论。
沈错未置可否,他想到自己从家乡盘门逃出来时的情形,倒也担心此处被占领后,高耸坚固的城墙反而成为日寇攻防的据点。
老马想到了别处,忧虑道:“怕就怕有些个政府老爷侵吞倒卖砖石。到头来,瘦了百姓,肥了官员。”
这却没人反驳,沿途所见所闻,以权谋私之事屡见不鲜。对此,在场所有人都无能为力。
沈错回忆起了今早曾先生的言论“伤筋动骨,改天换日!”
当晚,曾先生与县里中学的熊校长取得了联系,师生们得以有栖身之所。熊校长敬佩曾先生的坚韧毅力,两人促膝长谈至深夜。当得知入滇经费紧张时,更是牵线搭桥引荐了不少当地乡贤。
乡贤们见到曾先生一行人皮肤黝黑,面黄肌瘦,哪有印象中白面书生的精致文雅。不由为这种千里求学的精神所打动,相继慷慨解囊,续上近百银元的路费。师生们则为乡贤宅邸、商铺题写匾额、对联用以回馈,更协助他们整理修编族谱家史,将种种义举记录其中。
县城西郊有一座河洑山,在常德地界上堪称一峰独秀。它俯瞰沅水与渐河交汇所成的“双龙戏珠”之势,自身山体又有“玄武垂头、朱雀翔舞”之格局,可算藏风聚气之所。有此地利,山顶之上便建起了一座太和观。相传元末明初,张三丰于此“虚空显圣,白日飞天”。之后,此观名声大显,香火鼎盛,道徒云集,融入了武当一脉。
天机子身为武当掌教,自需上山参拜。遂在第二日,整装肃容携着玉蟾子与沈错上了山。
其时常德附近的道观大多荒废,道徒流散,不少都成了在家修行的火居道人。但不知为何,太和观的香火却并未断绝,沈错三人在登山途中,遇到不少香客雇佣轿夫前往祈福还愿,其中更是不乏商贾富户。
得知武当掌教亲临,太和观龙观主端容正貌,出门迎接。一番交谈后这才明白,战争爆发之后,湘西成为战略后方,大量难民涌入,军政迁移,使得常德周围人口剧增。其中亲属罹难之人便来道观祈福挡灾,富贾巨商则是大撒香火钱寻求慰藉。
香火旺盛,太和观便有能力将周围流散的道徒聚拢起来。有了人力和财力,道观方能为百姓义诊、施粥。继而又吸引了流离失所之人。久而久之,得以凝聚这众多的信徒。
当听到道观常做慈善接济难民时,天机子更是大加赞赏:“龙观主能在道门衰微之时仍能不忘济世救民的本心,实在难能可贵!”
沈错心下认可: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位龙观主虽无修为,却能凭一己之力救道士,护百姓,当真令人敬佩!
龙观主打理道观井井有条,于道法一途却并不高明。难得掌教亲至,他又怎么舍得送天机子下山?于是盛情邀请三人留宿观中,更是恭请天机子为观中道士讲经阐道。
此事于情于理都无可推辞,沈错便下山与“三斤”等人说明缘由,并约定七日之后在河洑山脚汇合,同去贵州。
白天,沈错同观中弟子一起静听玄旨。夜晚,则在山间空地中习练拳脚。却也感受到了一份难得的宁静。
第五日,常德县城收到了自枣庄传来的捷报。百姓奔走相告,人人欢欣鼓舞。是夜,全城师生集结于一处,个个手执桐油火把举行“火炬游街”以庆祝台儿庄大捷!队伍由府坪街出发浩浩荡荡行向沅江码头。为首师生领唱《大刀进行曲》,声震屋瓦,令人热血沸腾!沿途民众不论贩夫走卒,还是兵士政要均加入其中,高呼“中国不会亡!”“抗战到底!”抗日口号响彻夜空,举城皆闻!
远在十几里之外的沈错也看到了此间奇景。一条火龙由城中蜿蜒盘旋,昂首游向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