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东升,江面波光潋滟,一派祥和景象。谁能想到,这白昼里平静如镜的江水,入夜竟会化作吞噬万物的凶兽。
"昨夜若当真翻船,人被卷入旋涡,你能救几个?"沈错与白郁临江而立,声音沉在浪涛声中。
白郁摇了摇头:"只能自保。那盘涡乃江流归墟之处,白某可不敢妄动。"
沈错心头微震:以白郁庞大真身仍需要忌惮此涡,可见天地威压之下,一人一物终究渺小。渡此天堑,能依靠的唯有通力合作,众志成城。
趁着休息间隙,曾先生组织师生们打开书箱放放潮气,晒晒书。逐一检查,众人惊讶地发现所有书籍均是干燥如初,纷纷感慨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码头各户渔家生性淳朴,知晓了沈错一行的身份,热情地以腌鱼米粥招待。一夜紧张,人人饥肠辘辘,没人能拒绝质朴美味。
期间与渔民闲谈,得知北面汉寿水网密集,多有沼泽。涨水成湖,落水为洲。入夏多雨,需趁着汛期未至尽早出发。
师生们也顾不得身体疲累,携着行囊,随渔民所指小道折向北行。
行出十余里,群峰似已近在眼前。只见高峰一左一右,如双角侵云,磅礴险峻,蜿蜒二十余里,众人知道这便是渔夫口中的金牛山了。
这金牛山为龙阳屋脊,东接雪峰余脉,西衔武陵山系,南望衡岳云气,北瞰洞庭烟波。相传古时有道人牧金牛于山中,兼之山形酷似耕牛,因而得名。
望山跑死马,待众人临近山脚,已是日影西斜。沈错见师生人人神情困顿,心知今日已无可能翻过这山了。于是让众人就地歇脚,自己则展开身法先行探路。
掠至半途时,忽有一阵低沉轰鸣之声传入耳畔。沈错循声觅去,竟在山腰岩壁间发现一处阔口洞穴!洞穴入口高约七尺,宽逾一丈,阵阵热风自其间冲出,声若龙吟。他仗着艺高胆大,提气步入洞内,但见色岩壁赭红泛有不同寻常的光泽,洞道蜿蜒向下延伸竟有五丈之深,奇诡景象令人惊叹。折返洞口继续登山,沈错发觉洞外五十步处风势不弱反强,盘旋往复,飞沙走石!
沈错心下生疑,四处张望。居然又发现了阔洞百步开外的另一处狭小洞口!
此穴潮气森森,带着湿冷。初入时只容等身,沿路斜下十余步后豁然开朗。一丈高的通道犹如长廊,洞顶乳石倒悬,水珠顺而滴落,仿佛银雨,更深处隐约传来淙淙河流之声。沈错恍然:这洞竟然连接地下暗河!倒是个躲避战乱的好地方!
两洞一阳一阴,暗合天道,不禁令人感叹天地造化的神奇。
忘我的沈错惊觉时候不早,不愿继续逗留,当即出洞纵身飞掠,登临主峰。
峰顶西侧一座青瓦白墙的古寺坐落其中。寺前东向植有杏树桂树各一棵,十步开外两泓泉水叮咚作响。若是山花烂漫时在此参禅悟道,定然令人陶然忘机。
沈错趁着天色尚未黑透疾速回返。众人分作三路:沈错与天机子师徒碍于身份借洞穴歇息,白郁带着阿灵去山间觅食,而“三斤”他们则领着师生往寺院投宿。
“阴阳相依,两处洞窟正合此道。”天机子身处其中,感慨良多,“两洞之间,阳气上升,阴气下沉,循环往复,这才形成气旋。”
沈错与玉蟾子盘坐一旁静心聆听。
只听天机子继续参悟道:“体内灵气运转靠的便是丹田炁旋,抽坎填离,阴阳交泰。状如白日里江中的硕大旋涡!”
“原来如此!”沈错思绪飞转,“我原以为灵气是随意而动,自然运行。不成想是丹田之内另有气机!那么自成丹田之后便是要将这炁旋制造出来,如此再造丹田才有意义!”
沈错闭上双眼,灵台一清,耳旁天机子的言语渐渐淡去,想象着自身丹田之内存有一炁旋。
初始极难成形,沈错便联想起江中的旋涡,以意念描绘它的中心,它的边缘,它的旋转方向。炁旋越发清晰直至丹田一跳!阴经气血沿着任脉下降,阳经气血循着督脉上行经过丹田交汇,循环成圈。一周天…两周天…竟比之前运行速度快了数倍!疲惫感在灵气一遍遍的往复冲刷之下冰消融解。
沈错睁开双眼,但见洞中一景一物分外生动,连细缝之中无名虫豸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灵气运转速度的提升将沈错的目力,身手都拔高到了另一个层次。
“可惜…”沈错自查内息,暗叹一声,“我空有顶尖高手的灵气调用速度,却无相匹配的丹田容量和纳气指诀。”
“不过,今夜已是收获颇丰了,不能太过贪心。”沈错瞥向身旁,天机子师徒仍自打坐,便轻身掠出洞外。
洞外月沉西岭,分外静谧。沈错寻了处空地习练起了早已是千锤百炼的八卦掌。灵气飞速运转之下,体轻身盈,掌法越来越快,竟惊走了十丈之外的鸟兽。
练习十遍有余,天色却不见转亮。天空低垂,乌云压了下来,山岗处狂风四起,大雨不期而至。
等沈错掠回洞口,天机子师徒已与白郁汇在一处,几人一同上到古寺与曾先生商议是去是留。
“听这里的老方丈说。雨季到来后,山路容易被冲毁,不走会被困在山上。”“三斤”建议尽快动身。
“我看这书箱密封严实,淋雨也不怕,趁着雨小,我们快些出发。”沈错颔首同意。
曾先生自是不再犹豫,当即动员学生披上蓑衣,冒雨下山。
一行人路至太子庙,大雨仍是不停,地面泥泞不堪。避雨之时回望来路,垸田汪洋,已经分不清秧田还是河流。众人心头满是阴霾:内涝如此严重,此处的居民何以生存?
拐上主路,忽见十几道身影披着雨具围拢上来。为首者瞥见沈错一行背负的木箱,语气严厉:“站住!哪来的?开箱检查!”
老马见对方身着便衣却举止利落,心底暗生警惕。一番问答后得知,为抵御日寇,政府正以常德为核心构筑洞庭西岸防线,眼前正是汉寿百姓自发组建的“抗日自卫队”。
这支队伍已逾千人,分批在要道设置关卡盘查行人、管控洞庭流域船只,还为军队勘探地形、囤积物资,可算当地抗日的重要力量。
消除误会后,领队见众人衣履泥泞,主动开口道:“军爷,要不你们随我回县城歇息吧。”
众人互望一眼,人人浑身淌水,狼狈不堪,正愁无处落脚,此举无疑是雪中送炭。
城中百姓轮流外出巡防,许多民宅暂时空置,沈错一行便被安置进了一处较大的院落之内。
其时日寇步步紧逼,家家户户半数口粮已被征作军用,哪还有余粮待客。加之暴雨淹没良田,新粮眼看难以为继。因此,当院主提出备饭时,所有人皆是摆手推辞。
然而当瓷盘端上脆甜的荸荠、粉糯的莲藕时,众人却又释怀了。此地百姓既然能在汉寿地界繁衍生息数代,自有其生存的智慧:水田难种稻麦,便种植耐涝的水生作物,在湖汊沼泽间辟出活路!
"昨夜若当真翻船,人被卷入旋涡,你能救几个?"沈错与白郁临江而立,声音沉在浪涛声中。
白郁摇了摇头:"只能自保。那盘涡乃江流归墟之处,白某可不敢妄动。"
沈错心头微震:以白郁庞大真身仍需要忌惮此涡,可见天地威压之下,一人一物终究渺小。渡此天堑,能依靠的唯有通力合作,众志成城。
趁着休息间隙,曾先生组织师生们打开书箱放放潮气,晒晒书。逐一检查,众人惊讶地发现所有书籍均是干燥如初,纷纷感慨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码头各户渔家生性淳朴,知晓了沈错一行的身份,热情地以腌鱼米粥招待。一夜紧张,人人饥肠辘辘,没人能拒绝质朴美味。
期间与渔民闲谈,得知北面汉寿水网密集,多有沼泽。涨水成湖,落水为洲。入夏多雨,需趁着汛期未至尽早出发。
师生们也顾不得身体疲累,携着行囊,随渔民所指小道折向北行。
行出十余里,群峰似已近在眼前。只见高峰一左一右,如双角侵云,磅礴险峻,蜿蜒二十余里,众人知道这便是渔夫口中的金牛山了。
这金牛山为龙阳屋脊,东接雪峰余脉,西衔武陵山系,南望衡岳云气,北瞰洞庭烟波。相传古时有道人牧金牛于山中,兼之山形酷似耕牛,因而得名。
望山跑死马,待众人临近山脚,已是日影西斜。沈错见师生人人神情困顿,心知今日已无可能翻过这山了。于是让众人就地歇脚,自己则展开身法先行探路。
掠至半途时,忽有一阵低沉轰鸣之声传入耳畔。沈错循声觅去,竟在山腰岩壁间发现一处阔口洞穴!洞穴入口高约七尺,宽逾一丈,阵阵热风自其间冲出,声若龙吟。他仗着艺高胆大,提气步入洞内,但见色岩壁赭红泛有不同寻常的光泽,洞道蜿蜒向下延伸竟有五丈之深,奇诡景象令人惊叹。折返洞口继续登山,沈错发觉洞外五十步处风势不弱反强,盘旋往复,飞沙走石!
沈错心下生疑,四处张望。居然又发现了阔洞百步开外的另一处狭小洞口!
此穴潮气森森,带着湿冷。初入时只容等身,沿路斜下十余步后豁然开朗。一丈高的通道犹如长廊,洞顶乳石倒悬,水珠顺而滴落,仿佛银雨,更深处隐约传来淙淙河流之声。沈错恍然:这洞竟然连接地下暗河!倒是个躲避战乱的好地方!
两洞一阳一阴,暗合天道,不禁令人感叹天地造化的神奇。
忘我的沈错惊觉时候不早,不愿继续逗留,当即出洞纵身飞掠,登临主峰。
峰顶西侧一座青瓦白墙的古寺坐落其中。寺前东向植有杏树桂树各一棵,十步开外两泓泉水叮咚作响。若是山花烂漫时在此参禅悟道,定然令人陶然忘机。
沈错趁着天色尚未黑透疾速回返。众人分作三路:沈错与天机子师徒碍于身份借洞穴歇息,白郁带着阿灵去山间觅食,而“三斤”他们则领着师生往寺院投宿。
“阴阳相依,两处洞窟正合此道。”天机子身处其中,感慨良多,“两洞之间,阳气上升,阴气下沉,循环往复,这才形成气旋。”
沈错与玉蟾子盘坐一旁静心聆听。
只听天机子继续参悟道:“体内灵气运转靠的便是丹田炁旋,抽坎填离,阴阳交泰。状如白日里江中的硕大旋涡!”
“原来如此!”沈错思绪飞转,“我原以为灵气是随意而动,自然运行。不成想是丹田之内另有气机!那么自成丹田之后便是要将这炁旋制造出来,如此再造丹田才有意义!”
沈错闭上双眼,灵台一清,耳旁天机子的言语渐渐淡去,想象着自身丹田之内存有一炁旋。
初始极难成形,沈错便联想起江中的旋涡,以意念描绘它的中心,它的边缘,它的旋转方向。炁旋越发清晰直至丹田一跳!阴经气血沿着任脉下降,阳经气血循着督脉上行经过丹田交汇,循环成圈。一周天…两周天…竟比之前运行速度快了数倍!疲惫感在灵气一遍遍的往复冲刷之下冰消融解。
沈错睁开双眼,但见洞中一景一物分外生动,连细缝之中无名虫豸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灵气运转速度的提升将沈错的目力,身手都拔高到了另一个层次。
“可惜…”沈错自查内息,暗叹一声,“我空有顶尖高手的灵气调用速度,却无相匹配的丹田容量和纳气指诀。”
“不过,今夜已是收获颇丰了,不能太过贪心。”沈错瞥向身旁,天机子师徒仍自打坐,便轻身掠出洞外。
洞外月沉西岭,分外静谧。沈错寻了处空地习练起了早已是千锤百炼的八卦掌。灵气飞速运转之下,体轻身盈,掌法越来越快,竟惊走了十丈之外的鸟兽。
练习十遍有余,天色却不见转亮。天空低垂,乌云压了下来,山岗处狂风四起,大雨不期而至。
等沈错掠回洞口,天机子师徒已与白郁汇在一处,几人一同上到古寺与曾先生商议是去是留。
“听这里的老方丈说。雨季到来后,山路容易被冲毁,不走会被困在山上。”“三斤”建议尽快动身。
“我看这书箱密封严实,淋雨也不怕,趁着雨小,我们快些出发。”沈错颔首同意。
曾先生自是不再犹豫,当即动员学生披上蓑衣,冒雨下山。
一行人路至太子庙,大雨仍是不停,地面泥泞不堪。避雨之时回望来路,垸田汪洋,已经分不清秧田还是河流。众人心头满是阴霾:内涝如此严重,此处的居民何以生存?
拐上主路,忽见十几道身影披着雨具围拢上来。为首者瞥见沈错一行背负的木箱,语气严厉:“站住!哪来的?开箱检查!”
老马见对方身着便衣却举止利落,心底暗生警惕。一番问答后得知,为抵御日寇,政府正以常德为核心构筑洞庭西岸防线,眼前正是汉寿百姓自发组建的“抗日自卫队”。
这支队伍已逾千人,分批在要道设置关卡盘查行人、管控洞庭流域船只,还为军队勘探地形、囤积物资,可算当地抗日的重要力量。
消除误会后,领队见众人衣履泥泞,主动开口道:“军爷,要不你们随我回县城歇息吧。”
众人互望一眼,人人浑身淌水,狼狈不堪,正愁无处落脚,此举无疑是雪中送炭。
城中百姓轮流外出巡防,许多民宅暂时空置,沈错一行便被安置进了一处较大的院落之内。
其时日寇步步紧逼,家家户户半数口粮已被征作军用,哪还有余粮待客。加之暴雨淹没良田,新粮眼看难以为继。因此,当院主提出备饭时,所有人皆是摆手推辞。
然而当瓷盘端上脆甜的荸荠、粉糯的莲藕时,众人却又释怀了。此地百姓既然能在汉寿地界繁衍生息数代,自有其生存的智慧:水田难种稻麦,便种植耐涝的水生作物,在湖汊沼泽间辟出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