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信口雌黄,王母只会不快。
但邻近的观音明着叱责行者,实际给行者机会置辩。
王母不打算强驳观音颜面,卖个好,多听两句,念道:“事情不都是大圣你亲自做的,因何喊冤?”
行者见其愿接话,顿时谦恭道:“弟子不是为自己喊冤,是为我的便宜师父,凡僧唐三藏喊冤。”
王母讶然,孙大圣竟然有了个凡人师父,言语中还认可对方?
究竟是观音大士管教有方,还是暂时的敷衍之词,对此,王母持保留态度。
王母语速和缓,不为所动,淡淡发问:“他有何冤?”
行者作抽泣态:“可怜我师父自幼修行,一辈子正直做人。如今却因弟子一件荒唐,被镇元大仙无凭无据认了罪犯,对他说绑就绑、想打就打,现不知在五庄观遭罪与否。
望娘娘不念旧恶,看在我师一心向佛、为国尽忠,不该身陷囹圄,求降下慈恩救他一救,继续他取经志向。”
王母还没说什么,观音先面色欠佳。
起先行者提起唐僧有冤,菩萨还感到欣慰。混小子,总算把聪明劲儿用对地方了哈。
既然王母坚决不帮“齐天大圣”,那求她帮唐三藏总好说话些。
可后面的话,就令菩萨难堪。
太直白啦!
完全是在说,王母如果不帮,就是不给佛门脸面。
瞧着王母也逐渐反应过来,容颜变得有些冷硬,观音率先斥道:“荒唐,他既做了汝师,当有训教不严、纵放顽徒的过错。
你以为我现在骂你,待会儿就不骂他吗!?”
“菩萨,事情都是弟子们撺掇起来的勾当,哪里与我师父相干。”行者仍是唏嘘模样,“师父经受不白之冤,自己却无能为力,弟子心痛啊。”
不相干的人,也许会被行者的样子蒙蔽。
“呵,你犯事时若有这份孝心,就好啦。”观音冷脸讥笑,随即又放低姿态,半是向王母致歉,半是疚心疾首道:“追根求底,还是贫僧识人不清,叫这总是旧病复发的猢狲,给我门中惹祸。
终是贫僧妄自尊大,妄接取经之任。今日舍脸来访王母,赔镇元大仙的礼,明日不知还有没有脸向我佛请罪,收还旨意。”
人不同,故作委屈的效果也不同。
王母联想近来有关取经之事的风声,知道光所谓归善的齐天大圣就闹了好几次妖,一时也体谅观音的难处。
“唉~大士勿忧。镇元大仙我了解,他必是看孙大圣胡作非为、放辟邪侈而无自知之明,起了教训心思,绝没有怪佛门之意。”
转来转去,还是扣成自己的问题,行者也装不下去了。
“娘娘,往日的恶,弟子认。今次的事,却不能全怪弟子啊。”行者倔强心起,真觉有冤,叫道,“他镇元子,若把那人参果当宝贝,为何不立告示、不叫人看管?甚至还叫徒弟白送两个给我师父?
弟子上哪儿知道那是灵果,只是为了解渴,跟地里庄稼一样摸他几个。他要来问罪,是有他的道理,却也只该抓我,抓我师父何意?
当真打起官司,我自是擅食田园瓜果之罪,他也有囚禁不实、械具滥用的罪咧。”
嘿,虽是反口咬人,却也拿理争辩,令两位女仙首啼笑皆非。
不过,行者又现昔年狂妄做派,王母倒少了几分架子:“哎哟,孙大圣了不得啊,现在都知道擅食田园瓜果了。我还以为你是把五庄观当我的蟠桃园,想摘就摘呢。”
讲起旧事,瑶池一众小仙皆笑了起来。
准备从头到尾保持沉默的木叉看不下去了,劝说行者:“大圣,你不是来求取蟠桃、救出唐僧的?那老实认错就完了,又在王母面前争辩什么。”
“我还没认错!?”行者犟嘴,“只是无论这个还是那个,好像都觉得只有我一人有错,我难道不能说两句?”
观音摇头,无奈道:“既是知道自己错了,就不要左推右推,真有冤枉你处,莫非我与王母不会给你公平?推诿半天,谁知你是不是别有想法。”
“我…”行者开口欲言,却也了然到自己说下去,只会被当成胡搅蛮缠,“也罢。到底该菩萨与娘娘拿主意,但求一方,让那镇元大仙还我师父西去取经。”
观音纵有不平,这件事还是顺着行者,再度告求王母。
一趟起哄,王母笑过,心中义愤少了许多,同时也认为该帮一帮观音大士。
王母稍加思绪,念道:“孙大圣也不要在这里哄人,岂会是镇元大仙要抓你师父。实是你这厮滑溜难抓,镇元大仙方采取下策唐僧为质。不然,孙大圣怎会到我这里来认错。”
行者一噎,由于恍悟自己必须求人,他便不做反应。
观音则觉称心,要与镇元大仙平息纷争,当然不能在这些方面落人口实。将来若是为此产生间隙,可太搞了。
“但观大圣为救师父再三诚恳吁请,我亦可以网开一面。”王母缓缓又言。
行者方要致谢,却被王母叫停。
“可大圣想得我蟠桃向镇元大仙赔罪,还得依一件事。”
行者奇怪:“何事?”
“当年你偷桃蟠桃、拘禁仙娥、坏我盛会,因着有玉帝判罚,我不曾追究。你今日来求,却是平白希望我不念旧恶。
呵呵,我也只能回应大圣,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你今天不交付代价,我是不会给你果子的。”
行者沉郁,面色僵硬问道:“王母要什么代价?”
“大圣既知擅食田园瓜果之罪,可知此罪如何判罚?”王母有心调侃,笑着反问。
行者只觉憋得慌,好嘛,为躲镇元子的鞭子,到这儿来到挨打是吧。
为什么一定是挨打?
这会儿,行者也不可能选坐牢或者赔钱啊。
行者瞄一眼观音,发现对方避过视线,明显是默认。
呼~行者可不容易爽快答应,不言不语。
“哈哈,堂堂的齐天大圣莫不是怕了。”不见回应的王母感到惊奇,孙大圣几时这般怯懦。
观音瞪眼,她也没想到行者不接受:末了末了,你还来这套!?
场面瞬间僵持,所有人都把行者看着。
行者也不想漫长沉默下去,沉重叹息,心思复杂又问:“王母要怎么判罚?”
“自是打咯。”王母笑语盈盈。
“谁来打?”
“哈哈哈,大圣想谁来打?”
王母看见行者别扭姿态,难得畅快,心情愉悦到极点。
“…真让我说?”
王母连连点头:“你说。”
“…既然是因果报应,便请当年的七位仙娥来打。”
七衣仙女听说,惊愕不已,捂嘴的捂嘴、喷笑的喷笑、白眼的白眼…牵牵扯扯,哪敢向这位凶神动手。
王母却是答应得迅速,真点了七人用刑。
七衣仙女张皇,怕得下跪求情,直言不敢。
“大圣挑的你们,你们不想打,便求大圣改吧。”
又把话递给行者,行者为此闷气难受。
改是必不能改,万一改成猛男,那不是吃大亏。
不改吧……这就显得是自己求着打……
又能如何,只得是软语温言、和容悦色,再三保证绝无记恨。
都是帮忙、帮忙,我还得说谢谢呢。
死活推辞不开,七衣仙女只得承下任务,接了笞杖。
又问打多少。
得到回答:左肋八百,右肋三千。
行者先惊数量之多,又奇两边差异,不禁发问:“怎么不打均匀?”
“打均匀,你就好受了!”
喜欢西游难行
但邻近的观音明着叱责行者,实际给行者机会置辩。
王母不打算强驳观音颜面,卖个好,多听两句,念道:“事情不都是大圣你亲自做的,因何喊冤?”
行者见其愿接话,顿时谦恭道:“弟子不是为自己喊冤,是为我的便宜师父,凡僧唐三藏喊冤。”
王母讶然,孙大圣竟然有了个凡人师父,言语中还认可对方?
究竟是观音大士管教有方,还是暂时的敷衍之词,对此,王母持保留态度。
王母语速和缓,不为所动,淡淡发问:“他有何冤?”
行者作抽泣态:“可怜我师父自幼修行,一辈子正直做人。如今却因弟子一件荒唐,被镇元大仙无凭无据认了罪犯,对他说绑就绑、想打就打,现不知在五庄观遭罪与否。
望娘娘不念旧恶,看在我师一心向佛、为国尽忠,不该身陷囹圄,求降下慈恩救他一救,继续他取经志向。”
王母还没说什么,观音先面色欠佳。
起先行者提起唐僧有冤,菩萨还感到欣慰。混小子,总算把聪明劲儿用对地方了哈。
既然王母坚决不帮“齐天大圣”,那求她帮唐三藏总好说话些。
可后面的话,就令菩萨难堪。
太直白啦!
完全是在说,王母如果不帮,就是不给佛门脸面。
瞧着王母也逐渐反应过来,容颜变得有些冷硬,观音率先斥道:“荒唐,他既做了汝师,当有训教不严、纵放顽徒的过错。
你以为我现在骂你,待会儿就不骂他吗!?”
“菩萨,事情都是弟子们撺掇起来的勾当,哪里与我师父相干。”行者仍是唏嘘模样,“师父经受不白之冤,自己却无能为力,弟子心痛啊。”
不相干的人,也许会被行者的样子蒙蔽。
“呵,你犯事时若有这份孝心,就好啦。”观音冷脸讥笑,随即又放低姿态,半是向王母致歉,半是疚心疾首道:“追根求底,还是贫僧识人不清,叫这总是旧病复发的猢狲,给我门中惹祸。
终是贫僧妄自尊大,妄接取经之任。今日舍脸来访王母,赔镇元大仙的礼,明日不知还有没有脸向我佛请罪,收还旨意。”
人不同,故作委屈的效果也不同。
王母联想近来有关取经之事的风声,知道光所谓归善的齐天大圣就闹了好几次妖,一时也体谅观音的难处。
“唉~大士勿忧。镇元大仙我了解,他必是看孙大圣胡作非为、放辟邪侈而无自知之明,起了教训心思,绝没有怪佛门之意。”
转来转去,还是扣成自己的问题,行者也装不下去了。
“娘娘,往日的恶,弟子认。今次的事,却不能全怪弟子啊。”行者倔强心起,真觉有冤,叫道,“他镇元子,若把那人参果当宝贝,为何不立告示、不叫人看管?甚至还叫徒弟白送两个给我师父?
弟子上哪儿知道那是灵果,只是为了解渴,跟地里庄稼一样摸他几个。他要来问罪,是有他的道理,却也只该抓我,抓我师父何意?
当真打起官司,我自是擅食田园瓜果之罪,他也有囚禁不实、械具滥用的罪咧。”
嘿,虽是反口咬人,却也拿理争辩,令两位女仙首啼笑皆非。
不过,行者又现昔年狂妄做派,王母倒少了几分架子:“哎哟,孙大圣了不得啊,现在都知道擅食田园瓜果了。我还以为你是把五庄观当我的蟠桃园,想摘就摘呢。”
讲起旧事,瑶池一众小仙皆笑了起来。
准备从头到尾保持沉默的木叉看不下去了,劝说行者:“大圣,你不是来求取蟠桃、救出唐僧的?那老实认错就完了,又在王母面前争辩什么。”
“我还没认错!?”行者犟嘴,“只是无论这个还是那个,好像都觉得只有我一人有错,我难道不能说两句?”
观音摇头,无奈道:“既是知道自己错了,就不要左推右推,真有冤枉你处,莫非我与王母不会给你公平?推诿半天,谁知你是不是别有想法。”
“我…”行者开口欲言,却也了然到自己说下去,只会被当成胡搅蛮缠,“也罢。到底该菩萨与娘娘拿主意,但求一方,让那镇元大仙还我师父西去取经。”
观音纵有不平,这件事还是顺着行者,再度告求王母。
一趟起哄,王母笑过,心中义愤少了许多,同时也认为该帮一帮观音大士。
王母稍加思绪,念道:“孙大圣也不要在这里哄人,岂会是镇元大仙要抓你师父。实是你这厮滑溜难抓,镇元大仙方采取下策唐僧为质。不然,孙大圣怎会到我这里来认错。”
行者一噎,由于恍悟自己必须求人,他便不做反应。
观音则觉称心,要与镇元大仙平息纷争,当然不能在这些方面落人口实。将来若是为此产生间隙,可太搞了。
“但观大圣为救师父再三诚恳吁请,我亦可以网开一面。”王母缓缓又言。
行者方要致谢,却被王母叫停。
“可大圣想得我蟠桃向镇元大仙赔罪,还得依一件事。”
行者奇怪:“何事?”
“当年你偷桃蟠桃、拘禁仙娥、坏我盛会,因着有玉帝判罚,我不曾追究。你今日来求,却是平白希望我不念旧恶。
呵呵,我也只能回应大圣,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你今天不交付代价,我是不会给你果子的。”
行者沉郁,面色僵硬问道:“王母要什么代价?”
“大圣既知擅食田园瓜果之罪,可知此罪如何判罚?”王母有心调侃,笑着反问。
行者只觉憋得慌,好嘛,为躲镇元子的鞭子,到这儿来到挨打是吧。
为什么一定是挨打?
这会儿,行者也不可能选坐牢或者赔钱啊。
行者瞄一眼观音,发现对方避过视线,明显是默认。
呼~行者可不容易爽快答应,不言不语。
“哈哈,堂堂的齐天大圣莫不是怕了。”不见回应的王母感到惊奇,孙大圣几时这般怯懦。
观音瞪眼,她也没想到行者不接受:末了末了,你还来这套!?
场面瞬间僵持,所有人都把行者看着。
行者也不想漫长沉默下去,沉重叹息,心思复杂又问:“王母要怎么判罚?”
“自是打咯。”王母笑语盈盈。
“谁来打?”
“哈哈哈,大圣想谁来打?”
王母看见行者别扭姿态,难得畅快,心情愉悦到极点。
“…真让我说?”
王母连连点头:“你说。”
“…既然是因果报应,便请当年的七位仙娥来打。”
七衣仙女听说,惊愕不已,捂嘴的捂嘴、喷笑的喷笑、白眼的白眼…牵牵扯扯,哪敢向这位凶神动手。
王母却是答应得迅速,真点了七人用刑。
七衣仙女张皇,怕得下跪求情,直言不敢。
“大圣挑的你们,你们不想打,便求大圣改吧。”
又把话递给行者,行者为此闷气难受。
改是必不能改,万一改成猛男,那不是吃大亏。
不改吧……这就显得是自己求着打……
又能如何,只得是软语温言、和容悦色,再三保证绝无记恨。
都是帮忙、帮忙,我还得说谢谢呢。
死活推辞不开,七衣仙女只得承下任务,接了笞杖。
又问打多少。
得到回答:左肋八百,右肋三千。
行者先惊数量之多,又奇两边差异,不禁发问:“怎么不打均匀?”
“打均匀,你就好受了!”
喜欢西游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