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修表匠
县城的老街不长,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的老房子挤挤挨挨,挂着褪色的招牌。在老街中段,有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店,门口挂着一块木质招牌,上面用红漆写着“老林修表”,字迹虽有些斑驳,却透着一股执拗的认真。店主老林,是这条老街上唯一的修表匠,也是我记忆里最会与时光“对话”的人。
第一次走进老林的修表店,是小学五年级的夏天。那天,我不小心把妈妈的旧手表摔在地上,表盘玻璃碎了,指针也停在了三点十分。妈妈急得眼圈发红,那是外婆留给她的遗物,她说:“去老街找老林试试吧,他修表最仔细。”我攥着手表,忐忑地走进老街,远远就看见老林坐在店门口的木凳上,戴着放大镜,手里拿着细小的镊子,正专注地摆弄着一块旧手表。
店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掉漆的木桌,上面铺着深蓝色的绒布,摆着大小不一的螺丝刀、镊子、放大镜,还有几个装满零件的玻璃罐,罐子里的齿轮、螺丝像小星星一样闪着光。墙上挂着一个老式挂钟,指针“滴答滴答”地走着,声音清脆,却让店里的时光显得格外慢。
“小朋友,修表吗?”老林抬起头,他的眼睛不大,却很亮,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温和。我点点头,把手表递过去。老林接过手表,先放在耳边听了听,又用放大镜仔细看了看表盘,轻声说:“表盘玻璃碎了,指针松了,机芯应该没大问题,能修好。”他的声音很轻,却让人莫名安心。
老林从抽屉里拿出一块新的玻璃,又取出一把比指甲盖还小的螺丝刀,开始拆卸手表。他的手很粗糙,指关节有些肿大,手背上爬着青筋,可指尖却灵活得惊人。只见他捏着螺丝刀,轻轻拧下表盘上的小螺丝,动作慢而稳,仿佛在摆弄一件稀世珍宝。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手上,细小的绒毛都清晰可见,连落在绒布上的灰尘,都好像不敢打扰这份专注。
我蹲在旁边,看得入了迷。老林偶尔会跟我说话,问我手表是谁的,摔的时候疼不疼。他说,每块手表都有自己的“脾气”,有的怕摔,有的怕潮,修表就像给手表“看病”,得耐心听它的“诉求”。说着,他从玻璃罐里挑出一个小小的齿轮,用镊子夹着,小心翼翼地装进机芯里,“你看,这个齿轮是手表的‘心脏’,装歪一点,指针就走不准了。”
那天,我在店里待了一个多小时。老林把修好的手表递给我时,表盘锃亮,指针“滴答滴答”地走着,刚好对准了当时的时间。“试试吧,走时很准。”他笑着说。我接过手表,心里又惊又喜,连忙问多少钱。老林摆摆手:“小朋友,这次不收钱,你妈妈的手表是老物件,能修好就好。”我不肯,硬要把妈妈给的十块钱塞给他,他却笑着把钱推回来:“以后手表有问题再来,下次一起算。”
从那以后,我成了老林修表店的常客。有时是帮邻居送修旧怀表,有时是单纯路过,想进去看看他修表。老林从不嫌我烦,还会给我讲手表的故事。他说,他十八岁就跟着师傅学修表,那时老街很热闹,修表店有三家,后来师傅走了,其他两家也陆续关了门,只有他还守着这间小店。“我修了四十多年表,见过太多故事了。”老林说,有老人来修陪伴自己一辈子的旧怀表,只为留住与老伴的回忆;有年轻人来修祖传的手表,想把这份念想传下去;还有人拿着摔坏的手表,红着眼眶说这是亲人留下的最后一件东西。
有一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来修一块老式机械表。她把手表递给老林时,手都在抖:“老林,你一定要修好它,这是我老伴当年向我求婚时送的,他走了三年,我每天都戴着它,就像他还在我身边一样。”老林接过手表,仔细检查后说:“阿姨,您放心,我一定修好。”接下来的三天,老林每天都在店里琢磨这块表,有时连午饭都忘了吃。他说,这块表的机芯老化严重,很多零件都找不到了,他只能用旧零件一点点打磨、改造。
第四天,老奶奶来取手表时,老林把手表轻轻放在她手里,还特意调好了时间:“阿姨,您试试,走时很准,以后要是有问题,随时来。”老奶奶戴上手表,摸了摸表盘,眼泪掉了下来:“谢谢你,老林,它又‘活’过来了。”那天,老奶奶非要多给老林钱,老林却只收了成本费:“阿姨,这表承载的情分,不是钱能衡量的。”
老林修表有个规矩,凡是老物件、有特殊意义的手表,他都只收成本费;遇到生活困难的人,他甚至分文不取。有人劝他:“老林,你这手艺,多收点钱也有人来修,别太实在了。”老林却摇摇头:“我修表不是为了赚钱,是喜欢这份手艺,也想帮大家留住点念想。”他说,每块手表都记录着时光,修表不仅是修零件,更是修人心底的回忆。
去年冬天,老街要进行改造,不少老店都搬了家。有人问老林要不要搬去新城区,那里人流量大,生意会更好。老林却拒绝了:“我在这条老街待了四十多年,熟客都在这里,我走了,他们找谁修表呢?”最后,老街改造时,特意给老林的小店留了位置,只是把旧房子翻新了一下,木质招牌依旧挂在门口,“老林修表”四个字重新刷了红漆,比以前更亮了。
改造后的老街,多了很多网红店,年轻人来来往往,拿着手机拍照打卡。可老林的修表店,依旧是老样子:老林坐在门口的木凳上,戴着放大镜修表,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地走着,店里的时光依旧很慢。偶尔会有年轻人好奇地走进来,看着老林修表,感叹“原来还有这么细致的手艺”;更多的,还是那些老熟客,提着旧手表来修,顺便跟老林聊聊天,说说家里的事。
前几天,我又去了老街。远远就看见老林的店门口围了几个人,走近一看,是老林在教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修表。年轻人是老林的徒弟,也是老街里唯一愿意学修表的年轻人。老林拿着一块旧手表,耐心地教他怎么拆卸机芯,怎么识别零件:“修表要沉下心,不能急,每一个零件都不能马虎,就像对待生活一样。”
阳光照在老林和徒弟身上,暖融融的。我站在门口,看着老林专注的神情,忽然明白,老林坚守的不只是修表这门手艺,更是一份对时光的敬畏,对人心的关怀。那些被他修好的手表,不仅重新开始“行走”,更承载着人们心底的回忆与情感;而他的修表店,就像老街上的一座“时光驿站”,让忙碌的人们,能在这里停下脚步,找回那些被遗忘的温暖。
离开老街时,我回头望了一眼“老林修表”的招牌,看着老林和徒弟认真修表的身影,听着墙上挂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忽然觉得,老林修的不是表,而是时光里的那些珍贵念想,是人心底最柔软的温暖。这条老街,因为有了老林这样的手艺人,才更有温度;而我们的生活,也因为这些坚守与热爱,才更显珍贵。
县城的老街不长,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的老房子挤挤挨挨,挂着褪色的招牌。在老街中段,有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店,门口挂着一块木质招牌,上面用红漆写着“老林修表”,字迹虽有些斑驳,却透着一股执拗的认真。店主老林,是这条老街上唯一的修表匠,也是我记忆里最会与时光“对话”的人。
第一次走进老林的修表店,是小学五年级的夏天。那天,我不小心把妈妈的旧手表摔在地上,表盘玻璃碎了,指针也停在了三点十分。妈妈急得眼圈发红,那是外婆留给她的遗物,她说:“去老街找老林试试吧,他修表最仔细。”我攥着手表,忐忑地走进老街,远远就看见老林坐在店门口的木凳上,戴着放大镜,手里拿着细小的镊子,正专注地摆弄着一块旧手表。
店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掉漆的木桌,上面铺着深蓝色的绒布,摆着大小不一的螺丝刀、镊子、放大镜,还有几个装满零件的玻璃罐,罐子里的齿轮、螺丝像小星星一样闪着光。墙上挂着一个老式挂钟,指针“滴答滴答”地走着,声音清脆,却让店里的时光显得格外慢。
“小朋友,修表吗?”老林抬起头,他的眼睛不大,却很亮,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温和。我点点头,把手表递过去。老林接过手表,先放在耳边听了听,又用放大镜仔细看了看表盘,轻声说:“表盘玻璃碎了,指针松了,机芯应该没大问题,能修好。”他的声音很轻,却让人莫名安心。
老林从抽屉里拿出一块新的玻璃,又取出一把比指甲盖还小的螺丝刀,开始拆卸手表。他的手很粗糙,指关节有些肿大,手背上爬着青筋,可指尖却灵活得惊人。只见他捏着螺丝刀,轻轻拧下表盘上的小螺丝,动作慢而稳,仿佛在摆弄一件稀世珍宝。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手上,细小的绒毛都清晰可见,连落在绒布上的灰尘,都好像不敢打扰这份专注。
我蹲在旁边,看得入了迷。老林偶尔会跟我说话,问我手表是谁的,摔的时候疼不疼。他说,每块手表都有自己的“脾气”,有的怕摔,有的怕潮,修表就像给手表“看病”,得耐心听它的“诉求”。说着,他从玻璃罐里挑出一个小小的齿轮,用镊子夹着,小心翼翼地装进机芯里,“你看,这个齿轮是手表的‘心脏’,装歪一点,指针就走不准了。”
那天,我在店里待了一个多小时。老林把修好的手表递给我时,表盘锃亮,指针“滴答滴答”地走着,刚好对准了当时的时间。“试试吧,走时很准。”他笑着说。我接过手表,心里又惊又喜,连忙问多少钱。老林摆摆手:“小朋友,这次不收钱,你妈妈的手表是老物件,能修好就好。”我不肯,硬要把妈妈给的十块钱塞给他,他却笑着把钱推回来:“以后手表有问题再来,下次一起算。”
从那以后,我成了老林修表店的常客。有时是帮邻居送修旧怀表,有时是单纯路过,想进去看看他修表。老林从不嫌我烦,还会给我讲手表的故事。他说,他十八岁就跟着师傅学修表,那时老街很热闹,修表店有三家,后来师傅走了,其他两家也陆续关了门,只有他还守着这间小店。“我修了四十多年表,见过太多故事了。”老林说,有老人来修陪伴自己一辈子的旧怀表,只为留住与老伴的回忆;有年轻人来修祖传的手表,想把这份念想传下去;还有人拿着摔坏的手表,红着眼眶说这是亲人留下的最后一件东西。
有一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来修一块老式机械表。她把手表递给老林时,手都在抖:“老林,你一定要修好它,这是我老伴当年向我求婚时送的,他走了三年,我每天都戴着它,就像他还在我身边一样。”老林接过手表,仔细检查后说:“阿姨,您放心,我一定修好。”接下来的三天,老林每天都在店里琢磨这块表,有时连午饭都忘了吃。他说,这块表的机芯老化严重,很多零件都找不到了,他只能用旧零件一点点打磨、改造。
第四天,老奶奶来取手表时,老林把手表轻轻放在她手里,还特意调好了时间:“阿姨,您试试,走时很准,以后要是有问题,随时来。”老奶奶戴上手表,摸了摸表盘,眼泪掉了下来:“谢谢你,老林,它又‘活’过来了。”那天,老奶奶非要多给老林钱,老林却只收了成本费:“阿姨,这表承载的情分,不是钱能衡量的。”
老林修表有个规矩,凡是老物件、有特殊意义的手表,他都只收成本费;遇到生活困难的人,他甚至分文不取。有人劝他:“老林,你这手艺,多收点钱也有人来修,别太实在了。”老林却摇摇头:“我修表不是为了赚钱,是喜欢这份手艺,也想帮大家留住点念想。”他说,每块手表都记录着时光,修表不仅是修零件,更是修人心底的回忆。
去年冬天,老街要进行改造,不少老店都搬了家。有人问老林要不要搬去新城区,那里人流量大,生意会更好。老林却拒绝了:“我在这条老街待了四十多年,熟客都在这里,我走了,他们找谁修表呢?”最后,老街改造时,特意给老林的小店留了位置,只是把旧房子翻新了一下,木质招牌依旧挂在门口,“老林修表”四个字重新刷了红漆,比以前更亮了。
改造后的老街,多了很多网红店,年轻人来来往往,拿着手机拍照打卡。可老林的修表店,依旧是老样子:老林坐在门口的木凳上,戴着放大镜修表,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地走着,店里的时光依旧很慢。偶尔会有年轻人好奇地走进来,看着老林修表,感叹“原来还有这么细致的手艺”;更多的,还是那些老熟客,提着旧手表来修,顺便跟老林聊聊天,说说家里的事。
前几天,我又去了老街。远远就看见老林的店门口围了几个人,走近一看,是老林在教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修表。年轻人是老林的徒弟,也是老街里唯一愿意学修表的年轻人。老林拿着一块旧手表,耐心地教他怎么拆卸机芯,怎么识别零件:“修表要沉下心,不能急,每一个零件都不能马虎,就像对待生活一样。”
阳光照在老林和徒弟身上,暖融融的。我站在门口,看着老林专注的神情,忽然明白,老林坚守的不只是修表这门手艺,更是一份对时光的敬畏,对人心的关怀。那些被他修好的手表,不仅重新开始“行走”,更承载着人们心底的回忆与情感;而他的修表店,就像老街上的一座“时光驿站”,让忙碌的人们,能在这里停下脚步,找回那些被遗忘的温暖。
离开老街时,我回头望了一眼“老林修表”的招牌,看着老林和徒弟认真修表的身影,听着墙上挂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忽然觉得,老林修的不是表,而是时光里的那些珍贵念想,是人心底最柔软的温暖。这条老街,因为有了老林这样的手艺人,才更有温度;而我们的生活,也因为这些坚守与热爱,才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