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店里的时光
老城区的巷口,藏着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青灰色的砖墙爬满藤蔓,木质招牌上“时光书屋”四个字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透着一股温润的烟火气。每次路过,我总忍不住走进去,仿佛一推开门,就能与一段段沉睡的时光撞个满怀。这里没有网红书店的精致装潢,没有畅销书的显眼陈列,却有着满屋子的墨香与故事,像一位沉默的老友,静静守护着城市里快要被遗忘的温暖。
第一次走进这家书店,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周末。那时我刚上初中,因为考试失利,心情低落,漫无目的地在巷子里闲逛,偶然看到了这家藏在拐角的小店。推开门,风铃“叮铃”作响,打破了店内的宁静。书店不大,却被书架塞得满满当当,从地面到天花板,层层叠叠的旧书挤在一起,连过道都只容得下一个人侧身通过。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与油墨香,混合着墙角盆栽的青草气息,意外地让人安心。
“小姑娘,躲雨呢?”一个温和的声音从柜台后传来。我循声望去,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坐在藤椅上,手里捧着一本线装书,鼻梁上架着老花镜,眼角的皱纹里满是笑意。他就是书店的老板,大家都叫他陈爷爷。见我点头,陈爷爷指了指窗边的小凳子:“坐那儿吧,雨停了再走。”我局促地坐下,目光不自觉地落在书架上——泛黄的书页上印着不同年代的字迹,有的书脊已经开裂,用透明胶带仔细粘好;有的扉页上写着娟秀的批注,还有的夹着干枯的花瓣或旧照片,像是藏着主人未说出口的心事。
那天,我在书店待了整整一下午。陈爷爷没有打扰我,只是偶尔起身,轻轻整理书架上被碰乱的书。我随手抽出一本《城南旧事》,书页已经有些脆薄,翻到中间时,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从书里掉了出来。照片上是两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站在老槐树下笑得灿烂,背面用铅笔写着“1985年夏,与阿妹于巷口”。我拿着照片走到柜台前,陈爷爷接过照片,轻轻摩挲着边缘,眼神变得温柔:“这是以前住在附近的林奶奶留下的。她年轻时总来这儿看书,后来搬家去了外地,走之前把这本书捐给了书店,说想给它找个喜欢的人。”说着,陈爷爷把照片夹回书里:“等下次有人来借这本书,说不定又能续写一段故事呢。”
从那以后,我成了“时光书屋”的常客。每个周末,我都会带着攒下的零花钱,去书店淘几本旧书。陈爷爷知道我喜欢散文,总会把新收到的散文合集特意留出来,还会跟我分享书里的故事。有一次,他给我一本冰心的《寄小读者》,书的扉页上贴着一张褪色的明信片,上面是手写的字迹:“致我的女儿:愿你永远保有对世界的温柔,就像这本书里的文字一样。”陈爷爷说,这本书是一位父亲送来的,他的女儿小时候总爱读冰心的文章,后来女儿去国外读书,他便把这本书捐给书店,希望能让更多孩子感受到文字的温暖。
在书店里,我还遇到过许多有趣的人。有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大学生,每周都会来这里找旧版的文学名着,他说旧书里的批注能让他感受到不同读者的思考,就像在和陌生人对话;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每次来都会坐在靠窗的位置,翻一本《唐诗宋词选》,她说年轻时没时间好好读书,现在退休了,就想在书店里补回逝去的时光;还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总喜欢一起找老版的连环画,他们说要收集不同年代的故事,等老了以后一起翻看,回忆年轻时的日子。每个人都在旧书里寻找着自己的回忆,而书店,就像一个时光的容器,装下了无数人的喜怒哀乐。
陈爷爷打理书店很用心。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来到店里,把书架上的书一本本擦干净,按照类别重新整理;遇到破损的书,他会用针线仔细修补书脊,用橡皮轻轻擦掉页面上的污渍;如果有人想找某本绝版的旧书,他会记在小本子上,四处去废品站、旧货市场寻找。有一次,我想找一本老版的《朝花夕拾》,陈爷爷在本子上记了下来。过了半个多月,他特意打电话给我,说在一个旧货市场找到了这本书,让我去取。当我拿到那本带着淡淡烟火气的旧书时,扉页上还贴着陈爷爷手写的便签:“愿你在文字里,遇见鲁迅先生笔下的温暖。”
去年冬天,老城区要进行改造,巷子里的许多老店都要拆迁,“时光书屋”也不例外。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心里满是失落,特意跑去书店,却看到陈爷爷正在打包书。他的动作很轻,像是在呵护易碎的珍宝。“陈爷爷,书店要拆了,您以后怎么办啊?”我忍不住问。陈爷爷放下手里的书,笑着说:“别担心,我已经在新城区找了个小店面,虽然比这里小,但还是能装下这些书。这些旧书啊,就像我的老伙计,我得带着它们继续走下去。”
拆迁前的最后几天,书店里挤满了人。之前来书店的大学生、老奶奶、情侣都来了,大家有的帮忙打包书,有的送来自己珍藏的旧书,说要给书店添点“新”存货。有位阿姨还带来了自己做的点心,分给大家吃。那天,书店里没有离别的伤感,反而像一场热闹的聚会,每个人都在为书店的未来祝福。陈爷爷看着忙碌的大家,眼角湿润了,他说:“我守这家书店三十年了,本来以为只是我一个人的坚持,没想到有这么多人记挂着它。这些书,这些人,都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财富。”
如今,“时光书屋”在新城区重新开张了。虽然店面比以前小了,但书架上的书依旧满满当当,风铃依旧“叮铃”作响,陈爷爷依旧坐在柜台后,捧着一本旧书,等着客人到来。我还是会每周去书店,只是现在,我不仅会淘书,还会帮陈爷爷整理书架、修补旧书。有时候,我会看着书架上的旧书发呆,想起那些在书店里遇到的人、听到的故事——那些藏在旧书里的明信片、便签、照片,那些陌生人留下的批注、痕迹,都像是时光的印记,诉说着不同的人生。
旧书店里的时光,总是过得很慢。在这里,没有手机屏幕的闪烁,没有快节奏的催促,只有墨香与安静,只有故事与温暖。它教会我,文字是有温度的,旧物是有记忆的,而那些看似平凡的时光,藏着最动人的美好。如今,每当我翻开从书店里淘来的旧书,指尖触碰到泛黄的书页,就会想起陈爷爷的笑容,想起书店里的风铃,想起那些在时光里慢慢沉淀的温暖。或许,这就是旧书店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卖书的地方,更是一个储存记忆、传递温暖的角落,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能在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时光。
外婆的菜坛子
外婆家的杂物间里,摆着三个粗陶菜坛子。坛子肚子圆滚滚的,瓶口收得细细的,坛身爬着深浅不一的褐色纹路,像极了外婆手上的皱纹。每次推开杂物间的门,最先闻到的不是灰尘的味道,而是菜坛子里飘出的、带着咸香的烟火气——那是外婆用岁月腌出来的味道,藏着我整个童年的记忆。
第一次见外婆腌咸菜,是我七岁那年的秋天。那时外婆家的小院里,青菜、萝卜、辣椒长得正旺,绿油油的叶子把菜园子铺得满满当当。外婆提着竹篮,带我去摘青菜。“丫头,要选那种叶子厚实、没有虫眼的,腌出来才脆。”外婆的手粗糙却灵活,一把抓住青菜的根部,轻轻一拔,带着泥土的青菜就进了篮子。我学着外婆的样子,蹲在菜地里拔青菜,却总把根须上的泥土蹭到衣服上,还不小心把青菜叶子扯破了。外婆见状,笑着把我拉到身边:“不急,慢慢来。过日子就像腌咸菜,得一步一步来,急不得。”
回到家,外婆把青菜摊在院子里的竹席上晾晒。秋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青菜上,叶子慢慢变软,水分一点点蒸发。外婆说,晒过的青菜腌出来不容易坏,还能留住鲜味儿。我蹲在竹席边,时不时伸手摸一摸青菜,看它们有没有变软。外婆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一边择菜根,一边给我讲她年轻时的事:“以前家里穷,冬天没什么菜吃,就靠这些菜坛子过日子。一坛咸菜能吃大半个冬天,配着玉米粥,比肉还香。”
晒好的青菜要放进大盆里,用盐搓揉。外婆抓了一把粗盐,撒在青菜上,双手用力搓揉,青菜的汁液慢慢渗出来,带着淡淡的清香。“盐要放得均匀,多了会苦,少了会坏。”外婆一边搓,一边教我。我也抓了一把盐,学着外婆的样子搓青菜,可没一会儿,手就被盐粒硌得生疼,还把青菜搓得乱七八糟。外婆接过我手里的青菜,笑着说:“丫头的手嫩,等长大了再帮外婆腌。”那天下午,阳光把外婆的影子拉得很长,她的手在青菜和盐粒间来回翻动,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滴,却一点都不觉得累。
搓好的青菜要放进菜坛子里。外婆先把菜坛子洗得干干净净,用布擦干,然后一层青菜一层盐地码进坛子里。码一层,就用干净的木棒把青菜压实,直到青菜紧紧地贴在坛壁上,再也塞不下为止。“要把空气都压出去,这样咸菜才不会坏。”外婆说着,举起木棒,用力往下压。我在旁边看着,觉得那木棒有千斤重,可外婆却压得很轻松。最后,外婆在坛口铺上一层干净的稻草,再盖上坛盖,往坛沿的水槽里倒满水——这是“水封”,能防止空气进去,让咸菜在坛子里慢慢发酵。
菜坛子腌上后,外婆每天都会去看一眼。她会弯着腰,看看坛沿的水少了没有,如果少了,就添上一些。“这坛子就像孩子一样,得好好照顾。”外婆说。我也跟着外婆去看菜坛子,趴在坛口往里望,却什么也看不见,只能闻到一丝丝若有若无的咸香。外婆笑着说:“等过二十天,开坛了就让你尝。”那二十天,我每天都盼着,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终于到了开坛的日子。外婆搬来小板凳,坐在菜坛子旁边,先把坛沿的水倒掉,然后小心翼翼地揭开坛盖。一股浓郁的咸香瞬间飘了出来,钻进我的鼻子里。坛子里的青菜变成了深绿色,紧紧地挤在一起,摸起来冰凉冰凉的。外婆用干净的筷子夹起一根青菜,递给我:“丫头,尝尝。”我咬了一口,脆生生的,咸中带着一丝甜,好吃极了。外婆看着我吃得开心,脸上笑开了花:“好吃吧?这就是日子的味道。”
从那以后,外婆的菜坛子就成了我童年里最特别的存在。春天,她腌香椿芽,坛子里飘着香椿的清香,配着白粥,能让我多喝两碗;夏天,她腌黄瓜和辣椒,黄瓜脆爽,辣椒香辣,是夏天饭桌上最好的下饭菜;秋天,除了青菜,她还会腌萝卜干,萝卜干晒得干干的,泡软后炒着吃,特别有嚼劲;冬天,坛子里的咸菜种类最多,外婆会把腌好的咸菜送给邻居,邻居们总会笑着说:“你家的咸菜,比城里买的还好吃。”
有一年冬天,我感冒了,没胃口吃饭。外婆从菜坛子里捞了一些萝卜干,切成丁,和肉末一起炒。萝卜干的咸香和肉末的香味混合在一起,飘满了整个屋子。我闻着香味,顿时有了胃口,端着碗,一口接一口地吃。外婆坐在我身边,看着我吃,时不时给我夹一筷子菜:“慢点吃,不够外婆再给你炒。”那天,我吃了满满一碗饭,感冒好像也好了一大半。外婆说:“你看,这菜坛子里的东西,不仅能填肚子,还能暖心呢。”
后来我上学了,不能经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都会从菜坛子里捞些咸菜,装在玻璃罐里让我带回去。妈妈用外婆腌的咸菜做咸菜扣肉,或者炒土豆丝,吃起来总比外面买的咸菜多了一股特别的味道。我知道,那是外婆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去年秋天,外婆生病住院了。出院后,她的身体大不如前,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提着竹篮去菜园子摘菜,也不能有力气搓揉青菜了。妈妈想把外婆接到城里住,可外婆说什么也不肯:“我走了,那些菜坛子怎么办?它们陪了我这么多年,我舍不得。”没办法,妈妈只能经常回乡下,帮外婆打理菜园子,腌咸菜。
有一次我跟着妈妈回乡下,走进杂物间,看到那三个菜坛子依旧摆在原来的位置。妈妈正在给菜坛子添水,我走过去,摸了摸坛身,还是那么粗糙,却让人觉得安心。“外婆说,这些菜坛子不能空着,空了就没了生气。”妈妈说。那天,我们打开一个菜坛子,里面腌的是萝卜干,还是以前的味道。我吃着萝卜干,想起了小时候外婆教我腌咸菜的样子,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现在,外婆虽然不能亲手腌咸菜了,但那三个菜坛子依旧装满了咸菜。妈妈会按照外婆教的方法,一季一季地腌,然后把腌好的咸菜送给亲戚朋友。每次有人夸咸菜好吃,妈妈都会说:“这是按照我妈教的方法腌的,她才是最会腌咸菜的人。”
前几天,我又回了一趟外婆家。外婆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暖暖的。我坐在外婆身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外婆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杂物间的门开着,风把菜坛子的咸香吹了过来,飘满了整个院子。外婆看着我,轻声说:“丫头,以后不管走多远,都别忘了家的味道。”
我看着外婆,又看了看杂物间里的菜坛子,忽然明白,外婆的菜坛子腌的不只是咸菜,还有岁月,有亲情,有对生活的热爱。那些粗陶坛子,就像外婆一样,平凡却坚韧,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家的温暖。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想起外婆的菜坛子,想起那股咸香的味道,就会想起外婆的笑容,想起家的方向——那是我心里最温暖、最踏实的地方。
老城区的巷口,藏着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青灰色的砖墙爬满藤蔓,木质招牌上“时光书屋”四个字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透着一股温润的烟火气。每次路过,我总忍不住走进去,仿佛一推开门,就能与一段段沉睡的时光撞个满怀。这里没有网红书店的精致装潢,没有畅销书的显眼陈列,却有着满屋子的墨香与故事,像一位沉默的老友,静静守护着城市里快要被遗忘的温暖。
第一次走进这家书店,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周末。那时我刚上初中,因为考试失利,心情低落,漫无目的地在巷子里闲逛,偶然看到了这家藏在拐角的小店。推开门,风铃“叮铃”作响,打破了店内的宁静。书店不大,却被书架塞得满满当当,从地面到天花板,层层叠叠的旧书挤在一起,连过道都只容得下一个人侧身通过。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与油墨香,混合着墙角盆栽的青草气息,意外地让人安心。
“小姑娘,躲雨呢?”一个温和的声音从柜台后传来。我循声望去,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坐在藤椅上,手里捧着一本线装书,鼻梁上架着老花镜,眼角的皱纹里满是笑意。他就是书店的老板,大家都叫他陈爷爷。见我点头,陈爷爷指了指窗边的小凳子:“坐那儿吧,雨停了再走。”我局促地坐下,目光不自觉地落在书架上——泛黄的书页上印着不同年代的字迹,有的书脊已经开裂,用透明胶带仔细粘好;有的扉页上写着娟秀的批注,还有的夹着干枯的花瓣或旧照片,像是藏着主人未说出口的心事。
那天,我在书店待了整整一下午。陈爷爷没有打扰我,只是偶尔起身,轻轻整理书架上被碰乱的书。我随手抽出一本《城南旧事》,书页已经有些脆薄,翻到中间时,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从书里掉了出来。照片上是两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站在老槐树下笑得灿烂,背面用铅笔写着“1985年夏,与阿妹于巷口”。我拿着照片走到柜台前,陈爷爷接过照片,轻轻摩挲着边缘,眼神变得温柔:“这是以前住在附近的林奶奶留下的。她年轻时总来这儿看书,后来搬家去了外地,走之前把这本书捐给了书店,说想给它找个喜欢的人。”说着,陈爷爷把照片夹回书里:“等下次有人来借这本书,说不定又能续写一段故事呢。”
从那以后,我成了“时光书屋”的常客。每个周末,我都会带着攒下的零花钱,去书店淘几本旧书。陈爷爷知道我喜欢散文,总会把新收到的散文合集特意留出来,还会跟我分享书里的故事。有一次,他给我一本冰心的《寄小读者》,书的扉页上贴着一张褪色的明信片,上面是手写的字迹:“致我的女儿:愿你永远保有对世界的温柔,就像这本书里的文字一样。”陈爷爷说,这本书是一位父亲送来的,他的女儿小时候总爱读冰心的文章,后来女儿去国外读书,他便把这本书捐给书店,希望能让更多孩子感受到文字的温暖。
在书店里,我还遇到过许多有趣的人。有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大学生,每周都会来这里找旧版的文学名着,他说旧书里的批注能让他感受到不同读者的思考,就像在和陌生人对话;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每次来都会坐在靠窗的位置,翻一本《唐诗宋词选》,她说年轻时没时间好好读书,现在退休了,就想在书店里补回逝去的时光;还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总喜欢一起找老版的连环画,他们说要收集不同年代的故事,等老了以后一起翻看,回忆年轻时的日子。每个人都在旧书里寻找着自己的回忆,而书店,就像一个时光的容器,装下了无数人的喜怒哀乐。
陈爷爷打理书店很用心。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来到店里,把书架上的书一本本擦干净,按照类别重新整理;遇到破损的书,他会用针线仔细修补书脊,用橡皮轻轻擦掉页面上的污渍;如果有人想找某本绝版的旧书,他会记在小本子上,四处去废品站、旧货市场寻找。有一次,我想找一本老版的《朝花夕拾》,陈爷爷在本子上记了下来。过了半个多月,他特意打电话给我,说在一个旧货市场找到了这本书,让我去取。当我拿到那本带着淡淡烟火气的旧书时,扉页上还贴着陈爷爷手写的便签:“愿你在文字里,遇见鲁迅先生笔下的温暖。”
去年冬天,老城区要进行改造,巷子里的许多老店都要拆迁,“时光书屋”也不例外。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心里满是失落,特意跑去书店,却看到陈爷爷正在打包书。他的动作很轻,像是在呵护易碎的珍宝。“陈爷爷,书店要拆了,您以后怎么办啊?”我忍不住问。陈爷爷放下手里的书,笑着说:“别担心,我已经在新城区找了个小店面,虽然比这里小,但还是能装下这些书。这些旧书啊,就像我的老伙计,我得带着它们继续走下去。”
拆迁前的最后几天,书店里挤满了人。之前来书店的大学生、老奶奶、情侣都来了,大家有的帮忙打包书,有的送来自己珍藏的旧书,说要给书店添点“新”存货。有位阿姨还带来了自己做的点心,分给大家吃。那天,书店里没有离别的伤感,反而像一场热闹的聚会,每个人都在为书店的未来祝福。陈爷爷看着忙碌的大家,眼角湿润了,他说:“我守这家书店三十年了,本来以为只是我一个人的坚持,没想到有这么多人记挂着它。这些书,这些人,都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财富。”
如今,“时光书屋”在新城区重新开张了。虽然店面比以前小了,但书架上的书依旧满满当当,风铃依旧“叮铃”作响,陈爷爷依旧坐在柜台后,捧着一本旧书,等着客人到来。我还是会每周去书店,只是现在,我不仅会淘书,还会帮陈爷爷整理书架、修补旧书。有时候,我会看着书架上的旧书发呆,想起那些在书店里遇到的人、听到的故事——那些藏在旧书里的明信片、便签、照片,那些陌生人留下的批注、痕迹,都像是时光的印记,诉说着不同的人生。
旧书店里的时光,总是过得很慢。在这里,没有手机屏幕的闪烁,没有快节奏的催促,只有墨香与安静,只有故事与温暖。它教会我,文字是有温度的,旧物是有记忆的,而那些看似平凡的时光,藏着最动人的美好。如今,每当我翻开从书店里淘来的旧书,指尖触碰到泛黄的书页,就会想起陈爷爷的笑容,想起书店里的风铃,想起那些在时光里慢慢沉淀的温暖。或许,这就是旧书店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卖书的地方,更是一个储存记忆、传递温暖的角落,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能在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时光。
外婆的菜坛子
外婆家的杂物间里,摆着三个粗陶菜坛子。坛子肚子圆滚滚的,瓶口收得细细的,坛身爬着深浅不一的褐色纹路,像极了外婆手上的皱纹。每次推开杂物间的门,最先闻到的不是灰尘的味道,而是菜坛子里飘出的、带着咸香的烟火气——那是外婆用岁月腌出来的味道,藏着我整个童年的记忆。
第一次见外婆腌咸菜,是我七岁那年的秋天。那时外婆家的小院里,青菜、萝卜、辣椒长得正旺,绿油油的叶子把菜园子铺得满满当当。外婆提着竹篮,带我去摘青菜。“丫头,要选那种叶子厚实、没有虫眼的,腌出来才脆。”外婆的手粗糙却灵活,一把抓住青菜的根部,轻轻一拔,带着泥土的青菜就进了篮子。我学着外婆的样子,蹲在菜地里拔青菜,却总把根须上的泥土蹭到衣服上,还不小心把青菜叶子扯破了。外婆见状,笑着把我拉到身边:“不急,慢慢来。过日子就像腌咸菜,得一步一步来,急不得。”
回到家,外婆把青菜摊在院子里的竹席上晾晒。秋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青菜上,叶子慢慢变软,水分一点点蒸发。外婆说,晒过的青菜腌出来不容易坏,还能留住鲜味儿。我蹲在竹席边,时不时伸手摸一摸青菜,看它们有没有变软。外婆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一边择菜根,一边给我讲她年轻时的事:“以前家里穷,冬天没什么菜吃,就靠这些菜坛子过日子。一坛咸菜能吃大半个冬天,配着玉米粥,比肉还香。”
晒好的青菜要放进大盆里,用盐搓揉。外婆抓了一把粗盐,撒在青菜上,双手用力搓揉,青菜的汁液慢慢渗出来,带着淡淡的清香。“盐要放得均匀,多了会苦,少了会坏。”外婆一边搓,一边教我。我也抓了一把盐,学着外婆的样子搓青菜,可没一会儿,手就被盐粒硌得生疼,还把青菜搓得乱七八糟。外婆接过我手里的青菜,笑着说:“丫头的手嫩,等长大了再帮外婆腌。”那天下午,阳光把外婆的影子拉得很长,她的手在青菜和盐粒间来回翻动,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滴,却一点都不觉得累。
搓好的青菜要放进菜坛子里。外婆先把菜坛子洗得干干净净,用布擦干,然后一层青菜一层盐地码进坛子里。码一层,就用干净的木棒把青菜压实,直到青菜紧紧地贴在坛壁上,再也塞不下为止。“要把空气都压出去,这样咸菜才不会坏。”外婆说着,举起木棒,用力往下压。我在旁边看着,觉得那木棒有千斤重,可外婆却压得很轻松。最后,外婆在坛口铺上一层干净的稻草,再盖上坛盖,往坛沿的水槽里倒满水——这是“水封”,能防止空气进去,让咸菜在坛子里慢慢发酵。
菜坛子腌上后,外婆每天都会去看一眼。她会弯着腰,看看坛沿的水少了没有,如果少了,就添上一些。“这坛子就像孩子一样,得好好照顾。”外婆说。我也跟着外婆去看菜坛子,趴在坛口往里望,却什么也看不见,只能闻到一丝丝若有若无的咸香。外婆笑着说:“等过二十天,开坛了就让你尝。”那二十天,我每天都盼着,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终于到了开坛的日子。外婆搬来小板凳,坐在菜坛子旁边,先把坛沿的水倒掉,然后小心翼翼地揭开坛盖。一股浓郁的咸香瞬间飘了出来,钻进我的鼻子里。坛子里的青菜变成了深绿色,紧紧地挤在一起,摸起来冰凉冰凉的。外婆用干净的筷子夹起一根青菜,递给我:“丫头,尝尝。”我咬了一口,脆生生的,咸中带着一丝甜,好吃极了。外婆看着我吃得开心,脸上笑开了花:“好吃吧?这就是日子的味道。”
从那以后,外婆的菜坛子就成了我童年里最特别的存在。春天,她腌香椿芽,坛子里飘着香椿的清香,配着白粥,能让我多喝两碗;夏天,她腌黄瓜和辣椒,黄瓜脆爽,辣椒香辣,是夏天饭桌上最好的下饭菜;秋天,除了青菜,她还会腌萝卜干,萝卜干晒得干干的,泡软后炒着吃,特别有嚼劲;冬天,坛子里的咸菜种类最多,外婆会把腌好的咸菜送给邻居,邻居们总会笑着说:“你家的咸菜,比城里买的还好吃。”
有一年冬天,我感冒了,没胃口吃饭。外婆从菜坛子里捞了一些萝卜干,切成丁,和肉末一起炒。萝卜干的咸香和肉末的香味混合在一起,飘满了整个屋子。我闻着香味,顿时有了胃口,端着碗,一口接一口地吃。外婆坐在我身边,看着我吃,时不时给我夹一筷子菜:“慢点吃,不够外婆再给你炒。”那天,我吃了满满一碗饭,感冒好像也好了一大半。外婆说:“你看,这菜坛子里的东西,不仅能填肚子,还能暖心呢。”
后来我上学了,不能经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都会从菜坛子里捞些咸菜,装在玻璃罐里让我带回去。妈妈用外婆腌的咸菜做咸菜扣肉,或者炒土豆丝,吃起来总比外面买的咸菜多了一股特别的味道。我知道,那是外婆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去年秋天,外婆生病住院了。出院后,她的身体大不如前,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提着竹篮去菜园子摘菜,也不能有力气搓揉青菜了。妈妈想把外婆接到城里住,可外婆说什么也不肯:“我走了,那些菜坛子怎么办?它们陪了我这么多年,我舍不得。”没办法,妈妈只能经常回乡下,帮外婆打理菜园子,腌咸菜。
有一次我跟着妈妈回乡下,走进杂物间,看到那三个菜坛子依旧摆在原来的位置。妈妈正在给菜坛子添水,我走过去,摸了摸坛身,还是那么粗糙,却让人觉得安心。“外婆说,这些菜坛子不能空着,空了就没了生气。”妈妈说。那天,我们打开一个菜坛子,里面腌的是萝卜干,还是以前的味道。我吃着萝卜干,想起了小时候外婆教我腌咸菜的样子,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现在,外婆虽然不能亲手腌咸菜了,但那三个菜坛子依旧装满了咸菜。妈妈会按照外婆教的方法,一季一季地腌,然后把腌好的咸菜送给亲戚朋友。每次有人夸咸菜好吃,妈妈都会说:“这是按照我妈教的方法腌的,她才是最会腌咸菜的人。”
前几天,我又回了一趟外婆家。外婆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暖暖的。我坐在外婆身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外婆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杂物间的门开着,风把菜坛子的咸香吹了过来,飘满了整个院子。外婆看着我,轻声说:“丫头,以后不管走多远,都别忘了家的味道。”
我看着外婆,又看了看杂物间里的菜坛子,忽然明白,外婆的菜坛子腌的不只是咸菜,还有岁月,有亲情,有对生活的热爱。那些粗陶坛子,就像外婆一样,平凡却坚韧,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家的温暖。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想起外婆的菜坛子,想起那股咸香的味道,就会想起外婆的笑容,想起家的方向——那是我心里最温暖、最踏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