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以云梦为题的诗-《想要断情绝爱,功法偏要双修》

  书院后山秘境。

  许久前就已经把目光放到玄武院的诸位书院先生,当然也注意到了姜墨和虞天衡等人的冲突,对此诸位先生也都是各表一词。

  深陷舆论中心者,是七先生。

  这位七先生不仅是玄武院的先生,同时他还姓虞。没错,这位虞先生在他担任书院先生的前提下,亦是江南虞家的家长。

  虞家的嫡系后辈虞天衡,自是在他的关照范围内。

  虽说这么些年来,虞老先生并未做出过任何实质性的“偏袒举措”,但虞天衡却也因为他的这层身份,获得了许多便利。

  虞天衡算不得纨绔子弟,也从来不会借着虎皮去做些欺男霸女的蠢事,相反他还是个相当优秀的后辈。

  若非如此,虞天衡也没法成为玄武院最为出色的后辈。

  奈何这也无法改变,虞天衡在玄武院“被迫”组建小团体,排挤、甚至打压异己的行为事实。这场诗会,就是最好的佐证。

  在座的诸位书院先生都是明眼人。

  他当然知道,虞天衡所作诗词,也仅仅只是“合格”的水平,完全没有诗会上那些阿谀奉承者,说的那样惊为天人。

  在旁人都夸奖你的时候,你最好是真有旁人说的那样完美。

  不然……

  这些夸奖,就会变成捧杀。

  这就是小团体的弊端。

  虞天衡作为是被“神化”的对象,不论是他自身,还是团体内部,都不会允许任何贬低的声音出现。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拉踩其他人,以彰显自身的优越。

  尽管虞老先生能看清楚其中的猫腻,但是他在现在这种场合下,面对其他书院先生质疑,也只能缄口不言。

  虞天衡毕竟还是直系后辈,在这个节骨眼上,不适合说他的风凉话。

  而且,再怎么说,挑衅虞天衡的人是惊蛰仙宗的后辈。这种时候,怎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诗词这块要是再输。

  山河书院那就真是丢人丢大发了。

  好在虞天衡的所作诗词到底还是合格的,很符合年轻人的浮躁与肤浅。

  想必身为同辈年轻人的惊蛰仙宗姜墨,应当也作不出多么深刻的诗词。

  按照文无第一的原则,只要双方的差距没有那么明显,姜墨就不可能在这场诗会上脱颖而出,玄武院的方碑便无法点亮。

  从各种角度来讲,虞天衡的小团体确实能在这里发挥巨大的作用。

  诸位书院先生,也几乎是默认,年纪轻轻的姜墨,写不出脍炙人口的诗词。

  ……

  “道友请便。”

  在虞天衡客气礼让后,姜墨也故作文人般的姿态,在诗会大堂内来回踱步。

  少顷,姜墨自信地说道,“在下所作这首诗,乃是多年前在云梦湖游览时,即兴而作。”

  在座诸位自是知道云梦湖的。这么多年来,山河书院内吟诵云梦湖的诗词也有很多,甚至都属于是早就被写烂的题材。

  其中,佳作名篇亦有不少。

  既然有珠玉在前,那么到时不就能有更多贬低的理由了吗?任你文采几何,你总不可能把这些经年积累的佳作都比下去吧?

  在众多鄙视的眼神下,姜墨便先是吟诵起了前半阕诗。

  “西风吹老云梦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题龙阳县青草湖》这首诗的前半阕,实际上就是在描绘,秋风吹拂下的湖面景致,倒也说不上多么出彩,以至于说还有些过于常规,没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点。

  在姜墨诵读完这前半阕诗时,包括后山秘境里书院先生们等诸多修士,都对此没有太多表态,更有甚者,就已经开始出言讥讽。

  到底是这前半阕太平淡。

  若非没有这前半阕的平淡,如何衬托得出,后半阕的潇洒与浪漫呢?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随着姜墨诵读出这后半阕,诗会大堂满座皆惊。

  山河书院的诗词,经常会成为书院修士的心境寄托。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篇诗词的确是让他们的心境泛起了波澜。

  此时此刻,他们就好像是真的醉卧在扁舟之上,见得一片星光璀璨,似幻似真、缥缈迷离。不知道是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水中,还是身处于梦境……

  后山秘境里的十余位先生,也是个个神色痴醉,皆是情不自禁地低声吟诵。

  “好!好诗啊!”

  一时间,书院先生们竟都不知道该以何等溢美之词,用作称赞。

  要说现在最为难受的人,那肯定是虞天衡。虽说他能懂姜墨所作这首诗的卓越,但他不敢于承认对方的优秀,也不能承认……

  若是这么简单就承认对方远比自己优秀,那岂不是更显得自己像是个跳梁小丑?

  况、况且,自己输了不要紧,但自己不能给书院丢脸啊!

  兴许是虞天衡的小团体成员,也看出了虞天衡的为难。

  于是……

  “啊?就这啊,也不过如此嘛,我还以为有多厉害呢……”

  “确实,这首诗虽说算不上差,但顶多也就和虞师兄不分伯仲,算不得多好。”

  “什么叫不分伯仲。八句对四句,明明是虞师兄更胜一筹好吧!”

  “有道理,论文采,还得是虞师兄!”

  ……

  在这些阿谀奉承的刻意引导下,“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句流芳百世的诗词,竟要沦落到和某些拙作相提并论的境地。

  姜墨面露和善的笑容,盯着故作平静的虞天衡,他开口问:“虞道友认为在下所作诗词,如何?”

  “呃……”

  虞天衡迅速掩饰起了内心的尴尬,摆出一副极其虚伪的文人做派,回答道:“阁下所作诗词自是妙极,我自愧不如,但……

  “阁下方才也听到了,在座诸位同僚,似乎对你的这首诗,都不怎么看好。”

  ……

  与此同时。

  书院后山,诸位先生齐齐看向虞老先生,神色怪异地问:“你家后辈的脸皮都这么厚的?”

  哪怕一向不苟言笑的虞老先生,此时也是涨红了脸。

  不提刚才擅自认为这个名叫姜墨的年轻人,压根作不出一首好诗,从而被打了脸,现在自家后辈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这种虚伪至极的话,就实在是……

  丢人丢到家了啊!

  问题是,他还不能去责怪虞天衡。毕竟虞天衡这么做,也是变相地在维护书院、维护他们这些书院先生的颜面。

  既然如此,那真正虚伪的是谁,恐怕自不必多说。

  真有必要做到这种地步吗?

  说到底,引起今日之乱象的根源,在于他们不想偿还惊蛰仙宗俩后辈的人情。

  为何不想偿还?

  无非是不愿承认对方的优秀罢了。

  ……

  姜墨按捺着心中不满,保持和善地笑容,提议道,“在下今日代表蜀山来此与书院的诸位论道,就势必要有个结果。

  “既然在这文无第一诗会上,难以分出高下,那么我们不妨换一种比法?”

  虞天衡听言,眉头微皱。

  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其实他完全可以一口咬定,双方水平不相上下,让诗会就此结束。如此一来,山河书院和他自身的颜面,就都能保住。

  奈何对方把话说到了这份上,若是他不答应,待到今日诗会之事传扬出去,届时怕是要遭人口舌,甚至是谩骂和诋毁。

  虞天衡只好顺着姜墨的意思问:“不知是何种比试?”

  姜墨解释道:“说来惭愧,在下此番初访白鹿书院,行至山门时,见云岚叠翠、碧水环流,竟忽得半联拙句。奈何……

  “在下冥思苦想至今,都未能想明白这前半阕,该如何下笔。

  “故而,在下便想将这半联拙句分享于诸位。若是在座诸位,能帮在下完善这首诗,那么在下便甘拜下风。”

  他这是试图以白鹿山来考校山河书院?

  孩子们,这太好笑啦!

  话说这写白鹿山的诗词,没有八百也有一千了吧?

  就先前虞师兄的诗,也是描绘白鹿山之景。试问,这世上还有谁能比我们山河书院更了解白鹿山?

  依我看,你这就不是来踢馆的,是来献丑的吧?

  ……

  虞天衡制止了场间众人的出言不逊。

  虽说他也有类似的想法,但念在先前姜墨所作那首诗带给他的震撼,这次他倒是表现得相当认真严肃,“还请道友着墨。”

  “好!”

  姜墨做出回应后,就在挥袖之间,在手中幻化出了一只毛笔,毛笔受灵韵环绕,浮现出层层叠叠山水之意。

  他提笔挥毫,在半空中留下墨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姜墨曾想过用“白鹿”替换掉“庐山”,但碍于这是千古名句,姜墨实在狠不下心、也没有这个自信进行修改,就直接保留下来。

  毕竟前世的“白鹿书院”也是在庐山。

  若是山河书院修士实在不能理解,也不是不可以补充点额外说明。比如,就可以托词说,在西南蜀地的凡间百姓,都是这样称呼的……

  好在,包括虞天衡在内,众修士的反应来看,他们似乎都能理解庐山的含义。

  难不成这儿以前真叫庐山?

  是山河书院的人,把山名给改了吗?

  原因可能很多,但只是个地名而已,倒也无需过多纠结,能给到效果就好。

  ……

  虞天衡看到这句诗时整个人都是懵的。

  这里的懵,不是贬义。

  之所以他会很懵,是因为这是他认为的,最适合“庐山”的诗。

  庐山这个称谓对于山河书院的修士来说,是个只能在古籍残篇里看见的古称。

  据说最远可以追溯到上古第三仙朝时期。

  后来,白鹿书院在此开宗立派,这里也就被叫作了白鹿山。伴随着大争之世的结束,白鹿书院改名为山河书院,白鹿山却依旧还是白鹿山。

  白鹿山承载着山河书院的过往一切,亦是山河书院所有修士的归宿。

  这里留存他们的传承与骄傲。

  是他们的全部。

  他们知晓白鹿山的方方面面,也试过从各个角度观赏白鹿之景。此间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都能找到他们的足迹。没有任何人会比书院更了解白鹿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对于他们来讲,不仅是在描绘景观、或是讲述某些道理,还在向他们传递着归宿感。

  虞天衡被难住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去接着这句诗。

  ……

  与此同时。

  书院后山的十余位先生们,也都面露难色。

  哪怕是书院先生,也都已经被这句诗打动,都在尝试着为其补充上阕。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没法得出让自己满意的结果。

  这句诗是在即景说理。

  若是想达成上阕衬托下阕的效果,就必须要紧紧扣住景观,借助白鹿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此外,这里还有个值得被升华的点——这便是独属山河书院的归宿感。

  假如能完美做到这三点,那么这首诗,必定可以直接拿来充当山河书院的门楣!

  奈何书院先生们似乎并没有这种实力,惹得这一众老头们捶胸顿足,抚膺长叹。

  要说最难受的,还得是虞老先生。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想不认输都难……他略显浑浊的眼睛盯着池水戏台,发现自家后辈就准备硬着头皮去给这句诗写上阕,顿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竖子,停手!”生怕自家后辈“毁诗灭迹”的虞老先生,沉声喝道。

  神奇的是,这声音竟是能穿过池水戏台,直接来到诗会现场。

  紧张到浑身发颤的虞天衡,在听见自家老祖宗的声音后,被吓得当场瘫倒在地。

  姜墨看得是目瞪口呆。

  “惊蛰仙宗的小友……”

  听闻老者呼唤,姜墨恭敬地行了一礼,“晚辈姜墨,见过书院前辈!”

  “老夫问你,这首诗当真没有上半阕?”

  “就像先前所说,晚辈就是因为写不出上半阕,这才想在此集思广益。”

  “这样啊……那还真是可惜了。”

  姜墨再次抱拳,问:“敢问前辈,这诗会可否算是晚辈……”

  “是我书院技不如人,你且去吧。”

  “谢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