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折 庭院深几许
荣国府的紫藤萝爬满了抄手游廊,淡紫色的花串垂在青石板上,落了一地碎紫。黛玉踩着花瓣走过时,裙摆扫起的香风里混着新茶的气息——那是妙玉托人从栊翠庵送来的雨前龙井,此刻正沸在潇湘馆的银壶里。
"姑娘仔细脚下。"紫鹃提着竹篮从月亮门进来,篮里盛着刚浆洗好的素色帕子,"宝二爷说昨儿见着廊下的青苔滑,特意让小厮们铺了层细沙。"
黛玉低头看,果然见青石板缝隙里嵌着层米白色的河沙,想来是宝玉亲自筛过的,颗粒匀得像研碎的珍珠。她指尖拂过廊柱上的紫藤花,花瓣上的晨露滚落,正落在一双素色绣鞋前——宝玉不知何时站在月洞门旁,手里攥着支刚折的绿萼梅,花瓣上还沾着松针。
"刚从北静王府回来。"宝玉把梅花插进黛玉案头的白瓷瓶,"王爷府里的绿萼开得正好,说这品种最配林妹妹的清雅。"他瞥见案上摊着的诗稿,上面写着"紫萝香里听莺啼",墨汁未干,砚台边还压着半块吃剩的茯苓饼。
"又偷拿我的点心。"黛玉笑着去夺诗稿,却被他按住手腕。他的掌心比春日的阳光还暖,指腹摩挲着她腕间的银镯子,那是去年生辰时他送的,上面錾着缠枝莲纹,此刻被体温焐得温润。
"北静王问起杭州的事了。"宝玉忽然压低声音,目光扫过窗外修剪花枝的婆子,"说户部侍郎虽斩了,他的门生故吏还在四处活动,让咱们最近别轻易出门。"
黛玉指尖的笔顿了顿,墨滴在宣纸上洇出个小圆点,像颗藏不住的心事。她想起万松书院那箱账册,此刻正锁在贾政书房的暗格里,铁盒子上的铜锁日夜由茗烟守着。"前儿见着忠顺亲王府的马车在街对面停留,"她把声音压得更低,"难不成他们还不死心?"
一阵风卷着紫藤花落进窗内,落在摊开的《南华经》上。宝玉拾起花瓣夹进书里,忽然看见书页边缘有行极小的字,是黛玉写的"三月初七,薛蟠过府"。他想起薛蟠前几日在酒楼与人争执,打伤了户部侍郎的远房侄子,此刻正在狱神庙候审。
"姨妈急得满嘴燎泡。"宝玉的声音沉了沉,"昨儿托人送来两匹云锦,想让你在老太太面前美言几句。"他望着黛玉鬓边的珍珠耳坠,那是薛家送的及笄礼,此刻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只是这忙,咱们怕是帮不上。"
黛玉把诗稿叠起放进锦盒,忽然听见院外传来笑语声。探春带着史湘云走进来,湘云手里举着支风筝,竹骨上糊着蝉翼纱,画的是"刘海戏金蟾"。"林姐姐快看!"她把风筝往黛玉手里塞,"这是宝二爷昨儿给我扎的,说比去年那只凤凰还飞得高。"
探春穿着件水绿色的夹袄,袖口绣着几片竹叶,见黛玉案上的茶凉了,亲自提着银壶续水:"刚从老太太院里来,听见贾政老爷在说盐引案的卷宗丢了两本。"她的指尖划过茶杯边缘,留下圈淡淡的水痕,"赵姨娘在廊下哭,说定是有人故意藏起来陷害咱们家。"
黛玉的茶盏在手里轻轻晃了晃。那两本丢失的卷宗,此刻正压在她妆匣最底层,里面记着前太子与江南盐商的密信,字迹与元春省亲时题在大观楼的匾额如出一辙。她瞥了眼宝玉,见他正低头摩挲着风筝线,指节泛白,显然也想起了那些烫手的纸页。
"许是库房杂乱,一时找不着了。"黛玉笑着岔开话,给湘云剥了颗荔枝,"听说云丫头要在咱们家住到端阳,可得陪我描完那套《牡丹亭》的绣样。"
湘云的注意力立刻被转移,捧着荔枝笑得眉眼弯弯。探春却没动,只是望着窗外的紫藤萝,忽然说:"昨儿去给邢夫人请安,听见她在跟王善保家的念叨,说要请个新的账房先生来打理府里的田庄。"她顿了顿,目光落在宝玉身上,"好像是忠顺亲王府举荐的人。"
一阵风吹过,紫藤花落得更急了,像场无声的雨。黛玉看着满地碎紫,忽然想起那年葬花时,宝玉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那时只当是少年痴语,如今却觉字字都带着寒意。
第二折 暗流绕朱门
荣国府的账房先生姓周,是王夫人的远房表亲,此刻正趴在算盘上打盹,花白的胡子沾着点墨汁。宝玉掀帘进来时,他惊得手一抖,算珠噼里啪啦滚了满地,其中一颗正好落在贾政刚送来的账册上——那本记着江南田庄收入的蓝布封皮账册,边角处有个极细微的火灼痕迹。
"宝二爷怎么来了?"周先生慌忙把算珠拢到一起,袖口扫过案上的茶碗,褐色的茶水在账册上洇出片污渍,"奴才这就把这个月的用度清出来。"
宝玉没理会他的忙乱,径直走到博古架前,取下那只嵌着玛瑙的鼻烟壶——这是去年从户部侍郎府里抄来的物件,壶底刻着个"刘"字,正是盐道刘的私藏。他故意把鼻烟壶往账册边放了放,看见周先生的喉结明显滚了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前儿听林妹妹说,"宝玉慢悠悠地转着鼻烟壶,玛瑙的光在账册上晃出细碎的影,"江南的新茶该到了,怎么账上没见记录?"
周先生的脸腾地红了,手在算盘上乱拨:"回二爷,那茶......那茶在路上被雨打湿了,奴才想着不值当入账......"
"是吗?"宝玉忽然提高声音,墨汁瓶被他不小心碰倒,浓黑的墨汁正好浇在那本蓝布账册上,"我怎么听说,是被忠顺亲王府的人'借'去了?"
周先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膝盖撞在青砖上发出闷响。窗外的石榴树被风吹得哗哗响,树影落在他颤抖的背上,像张无形的网。"二爷饶命!"他的声音带着哭腔,"是他们逼奴才的!说要是不把田庄的地契给他们看,就......就揭发奴才贪墨的事!"
宝玉盯着他汗湿的后颈,忽然想起黛玉说的"账本上的赤字,红得像未愈的伤口"。他弯腰扶起周先生,指尖故意擦过对方的袖口,摸到里面硬硬的东西——像是卷纸,边缘还露着点黄绸。
"起来吧。"宝玉的声音放缓了些,亲自给周先生倒了杯茶,"谁都有难处,只是别站错了队。"他瞥见窗台上的海棠开得正好,粉白的花瓣上沾着露水,"听说周先生的小孙子病了?让茗烟去我房里取两匹西洋布,给孩子做件新衣裳。"
周先生的眼泪突然掉下来,混着脸上的墨汁,看着像只花脸猫。他哆嗦着从袖口掏出那卷纸,竟是张田庄地契,上面盖着荣国府的朱印,却被人用朱笔圈出了好大一块。"他们......他们想要这二十亩水田......"
宝玉接过地契,指尖触到那冰凉的朱印,忽然想起父亲书房里的那箱账册。他把地契往怀里一揣,拍了拍周先生的肩膀:"这事我替你担着,只是往后......"
"奴才明白!奴才明白!"周先生连连点头,看着宝玉的眼神里又敬又怕,"那两本丢失的卷宗,奴才知道在哪儿!在......在赵姨娘的梳妆匣里!"
窗外的风突然停了,石榴树的叶子一动不动。宝玉走出账房时,看见黛玉正站在月洞门旁,手里攥着块绣了一半的帕子,针脚密得像蛛网。她的目光与他相撞,两人都没说话,只是默契地往潇湘馆走——那里的紫藤花下,藏着能容下所有秘密的阴凉。
"赵姨娘为什么要偷卷宗?"黛玉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花下的蚂蚁。她把帕子展开,上面绣着两只鸳鸯,一只已经成型,另一只刚绣出翅膀。
"为了她的儿子。"宝玉望着远处贾政书房的方向,窗纸上映着个模糊的人影,像是在翻箱倒柜,"贾环想求忠顺亲王给个前程,这些卷宗就是投名状。"他忽然握住黛玉的手,她的指尖冰凉,"但我总觉得,这事没这么简单。"
一阵脚步声从抄手游廊传来,赵姨娘提着食盒走过,看见他们,脸上堆起不自然的笑:"宝二爷,林姑娘,刚炖了冰糖雪梨,要不要尝尝?"食盒的缝隙里,露出点黄绸的边角,与周先生袖口的那块一模一样。
黛玉笑着摆手,目光却落在赵姨娘鬓边的珠花上——那是支镀金的珠花,珠子是假的,底座却刻着"顺"字,正是忠顺亲王府的标记。她忽然想起探春说的"有些人为了攀高枝,连良心都能卖",心口像被针扎了下。
赵姨娘走后,宝玉从怀里掏出地契,在石桌上铺开。黛玉的指尖划过那片被圈出的水田,忽然停住:"这里是......"
"是当年林姑父捐给万松书院的学田。"宝玉的声音沉了下去,"他们想要的不是地,是藏在田埂下的东西。"
紫藤花突然簌簌落下,像是谁在天上撒下的紫雪。黛玉望着那片被圈出的田亩,忽然明白父亲为什么要把账册藏在书院——原来所有的线索,早就被一条看不见的线串在了一起。
第三折 棋落见人心
荣国府的夜来得比别处早,刚过酉时,西跨院就亮起了灯笼。邢夫人坐在上首,手里摩挲着那只碧玉镯子,目光扫过底下站着的几个管事媳妇,像鹰盯着猎物。|
"周先生年纪大了,记性不中用了。"她呷了口浓茶,茶梗在杯底沉得像块石头,"我已经请了新的账房来,姓吴,是忠顺亲王府推荐的,明儿就到任。"
王善保家的立刻凑趣:"还是夫人想得周到!那姓周的早就该换了,上次还把老太太的寿礼算错了账......"
"哼,何止算错账。"邢夫人把茶盏往桌上一墩,茶水溅出些在青缎鞋面上,"我听说,他还敢私藏府里的地契?若不是宝二爷发现,咱们荣国府的脸面都要被他丢尽了!"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打在窗纸上,发出沙沙的响。黛玉和宝玉躲在廊下的柱子后,听见里面传来翻东西的声音,想来是在搜查周先生的住处。黛玉的手心全是汗,攥着宝玉的袖子,布料被她捏出几道褶子。
"别慌。"宝玉在她耳边轻声说,气息吹得她耳廓发痒,"我已经让茗烟把周先生送回乡下了,地契也换了假的放在他箱子里。"
正说着,就见王善保家的举着张纸跑出来,脸上泛着得意的红光:"夫人!找到了!真的找到了!"纸上的墨迹还新鲜,正是那张被朱笔圈过的地契,只是盖着的荣国府印鉴,比真的小了一圈。
邢夫人接过地契,眼睛亮得像两颗豆子:"快!让人把这送到忠顺亲王府去!就说......就说我荣国府办事向来周到。"她忽然想起什么,又添了句,"让吴先生明儿先去查江南的田庄账,我倒要看看,那里到底藏着多少猫腻。"
廊下的石榴树突然落下个果子,"咚"地砸在地上,吓了两人一跳。宝玉拉着黛玉往潇湘馆跑,月光在青石板上投下两道仓皇的影子,像被风吹动的芦苇。
"他们果然是冲着学田来的。"黛玉喘着气,靠在廊柱上,胸口起伏得像波浪,"可那里除了几间破屋,什么都没有啊。"
宝玉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块刚买的桂花糕,还是热的。"去年我去江南时,"他把糕点递到黛玉嘴边,甜香混着她的呼吸扑在他脸上,"看见学田的老井边有块青石板,上面刻着'海客'两个字。"
黛玉的眼睛突然亮了:"是我父亲的别号!"她咬了口桂花糕,糯米粘在嘴角,像颗小小的珍珠,"难道账册里说的'证据',就藏在井里?"
一阵脚步声从月洞门传来,探春提着盏羊角灯走来,灯光在她脸上晃出明明灭灭的影。"我就知道你们在这儿。"她把灯往石桌上一放,灯芯爆出个火星,"刚从赵姨娘屋里来,看见她在烧东西,纸灰里飘着块黄绸子,跟周先生的那块一模一样。"
宝玉的眉头皱得更紧了。黄绸子是宫里的物件,寻常人家根本得不到。他忽然想起万松书院找到的那封信,上面说"内库亏空与前太子有关",难道赵姨娘的背后,还连着宫里的人?
"明儿吴先生来查账,"探春的手指在灯沿上划着圈,"咱们得想个法子拖住他。老太太那边我已经打点好了,就说她老人家突然犯了头晕,让府里的管事都去侍疾。"
黛玉望着灯芯跳动的火苗,忽然笑了:"我倒有个主意。"她凑近宝玉耳边,说了几句,见他连连点头,脸颊飞起两朵红云,像抹了胭脂。
次日清晨,吴先生果然来了。这人穿着件宝蓝色的绸缎袍子,袖口绣着金线,走路时八字步迈得老大,活像只骄傲的公鹅。他刚进荣国府的大门,就被贾母院里的婆子拦住了,说老太太"头晕得厉害,连太医都请来了"。
吴先生没办法,只好坐在倒座房里等。茗烟端来的茶他嫌淡,送来的点心他嫌甜,正烦躁时,忽然听见潇湘馆方向传来一阵笑语。他探头望去,只见黛玉和宝玉正在廊下放风筝,那只"刘海戏金蟾"的风筝飞得极高,线在阳光下闪着亮,像条金色的蛇。
"这荣国府的人,倒会享乐。"吴先生撇撇嘴,正想派人去催,却见周瑞家的慌慌张张跑来,手里拿着张药方,"吴先生快救救我们姑娘!她被风筝线割破了手,血流不止呢!"
吴先生跟着跑到潇湘馆,只见黛玉正坐在石凳上,左手缠着白绢,绢子上渗出血红的印子,像朵开败的桃花。宝玉在一旁急得团团转,手里的金疮药撒了一地。
"哎呀,这可怎么好!"吴先生装模作样地查看伤口,眼睛却在屋里乱瞟,看见案上堆着几本账册,封皮是江南田庄的,"林姑娘放心,不过是些皮外伤......"
"先生有所不知。"紫鹃在一旁抹眼泪,"我们姑娘从小就怕血,去年见着只受伤的鸽子,都晕了半天呢!"她说着,故意撞翻了案上的茶碗,茶水正好泼在账册上,"哎呀!这可是宝二爷熬夜算的账......"
吴先生的注意力立刻被账册吸引,趁众人慌乱时,偷偷抽出最上面的一本揣进袖袋。他哪里知道,这正是宝玉和黛玉故意放在那里的假账,上面的数字错得离谱,还夹着张黛玉画的戏文脸谱,画的是个小丑,鼻子上点着个白圈。
等吴先生拿着假账册离开时,黛玉正靠在宝玉肩上笑,手里的"伤口"早就用胭脂染红的绢子包好了。阳光穿过紫藤萝的缝隙,在他们身上织出张紫色的网,把所有的算计和防备,都温柔地藏在了花香里。
第四折 风波起微澜
荣国府的荷塘开始长新叶了,铜钱大小的圆叶浮在水面上,被雨打得轻轻摇晃。黛玉撑着把绿油伞站在九曲桥上,看着雨滴在水面砸出的圈涟漪,忽然想起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只是这雨珠里,藏着的都是烦心事。
"姑娘,宝二爷在前面的亭子里等您呢。"雪雁举着件蓑衣跑过来,蓑衣上的桐油味混着雨气,闻起来倒也清爽,"他说带了好东西给您。"
黛玉走进沁芳亭,看见宝玉正蹲在石桌上翻个小木箱,箱子里装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有西洋国的玻璃球,有江南的檀香扇,还有支翡翠笔杆,笔帽上嵌着颗小小的珍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你看这个。"宝玉举起块巴掌大的铜镜,镜面磨得光亮,背面刻着"长命百岁"四个字,"这是从周先生老家找着的,说是林姑父当年送给书院的,背面的字是他亲手刻的。"
黛玉接过铜镜,指尖抚过那些凹凸的笔画,忽然摸到"命"字的最后一笔有点松动。她用指甲抠了抠,竟从里面掉出个极小的纸卷,展开一看,是半张药方,上面写着"当归三钱,生地五钱",却在药材名旁用蝇头小楷记着:"三月初十,刘盐道与前太子密会于万松书院"。
雨突然下大了,打在伞面上噼啪作响。黛玉把药方往怀里塞,听见远处传来喧哗声。茗烟浑身湿透地跑来,手里攥着张邸报,纸都被雨水泡软了:"二爷!姑娘!不好了!吴先生把假账册交给忠顺亲王,说......说咱们故意伪造证据!"
宝玉的脸瞬间白了,手里的玻璃球"啪"地掉在地上,碎成好几瓣,像颗裂开的心。"他们怎么知道是假的?"他的声音发颤,"那账册做得跟真的一模一样......"
"是赵姨娘说的。"茗烟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刚才看见她跟吴先生在角门说话,手里还拿着本真账册......"
黛玉的手心全是冷汗,忽然想起邢夫人说的"吴先生明儿先去查江南的田庄账"。原来他们早就布好了局,先用假账引他们出手,再用真账来定罪,好一箭双雕。
"得赶紧通知父亲。"宝玉拉起黛玉就往贾政书房跑,雨水打湿了他们的头发,顺着脸颊往下淌,像无声的泪,"让他把那箱账册藏好......"
刚跑到月亮门,就见贾政被几个穿官服的人围着,为首的正是那个红袍校尉。贾政的脸涨得通红,手里的朱笔掉在地上,墨汁在青石板上洇出个黑团,像块丑陋的疤。
"贾政大人,"红袍校尉皮笑肉不笑,手里晃着本账册,正是吴先生带走的那本假账,"忠顺亲王有请,还请您跟我们走一趟。"
黛玉的心沉到了谷底。她望着贾政被带走的背影,忽然想起父亲信里的话:"有些局,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输。"她握紧怀里的药方,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疼得眼泪差点掉下来。
宝玉紧紧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湿透的衣衫传过来,像团微弱的火。"别怕。"他的声音带着颤抖,却异常坚定,"我这就去北静王府,一定有办法的。"
雨还在下,荷塘里的新叶被打得七零八落,像些残缺的玉。黛玉站在亭子里,看着宝玉冒雨远去的背影,忽然觉得这荣国府的院墙,像口巨大的井,而他们都是井里的蛙,再怎么蹦跶,也跳不出这命运的圈。
第五折 情深隔重门
荣国府的灯笼在雨夜里显得格外昏黄,像些疲惫的眼。黛玉坐在潇湘馆的窗前,看着烛火在风里摇晃,案上的药方被她看了无数遍,那些"当归生地"的字样,此刻都变成了贾政的脸,带着焦急和无奈。
"姑娘,喝口热汤吧。"紫鹃端来碗姜汤,碗沿烫得能烙掉层皮,"宝二爷去了这么久,应该快回来了。"
黛玉摇摇头,目光落在窗外的梨树上。去年这个时候,她和宝玉还在树下埋桃花瓣,他说要学黛玉葬花,却把花瓣撒得满身都是,像个粉扑扑的雪人。那时的笑声还在耳边,可如今,只剩下满院的雨声,敲得人心烦。
忽然听见院外传来脚步声,黛玉赶紧站起来,却见进来的是探春,手里拿着件湿透的披风,显然是刚从外面回来。"我去狱神庙看过父亲了。"探春的声音沙哑,眼圈红得像兔子,"他让咱们别担心,说北静王已经在想办法了。"
"那吴先生和赵姨娘呢?"黛玉追问,指尖绞着帕子,帕子都快被她绞碎了。
探春叹了口气,在桌边坐下:"吴先生住进了府里的东厢房,赵姨娘......赵姨娘被邢夫人赏了二十两银子,正屋里喝喜酒呢。"她端起姜汤喝了口,辛辣的味道呛得她咳嗽起来,"贾环也跟着沾光,被安排在户部当差了。"
雨更大了,像是要把整个荣国府都淹了。黛玉望着烛火里自己的影子,忽然觉得很可笑——他们费尽心机保护的东西,在别人眼里,不过是升官发财的踏脚石。她想起父亲留下的那箱账册,忽然觉得它们像颗定时炸弹,迟早要把所有人都炸得粉身碎骨。
"我想去趟万松书院。"黛玉突然说,声音轻得像雨丝,"那里一定还有父亲留下的线索,或许能救父亲。"
探春的手猛地一抖,姜汤洒在衣襟上,烫出个黄印子:"万万不可!现在外面到处都是眼线,你一出门就会被盯上!"她抓住黛玉的手,掌心冰凉,"宝二爷临走时说,让咱们等他消息,千万别冲动。"
就在这时,茗烟浑身是泥地跑进来,鞋上的泥浆滴在青砖上,像串黑珠子。"姑娘!三姑娘!"他喘着粗气,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宝二爷让我把这个交给您,说......说关键时刻能用上。"
油纸包里是块玉佩,上面刻着"元"字,正是元春的私印。黛玉的眼泪突然掉下来,落在玉佩上,摔成好几瓣,像破碎的月亮。她知道,宝玉这是把最后的希望都给了她——这枚玉佩,是能直接进宫见元春的信物。
雨夜里,潇湘馆的烛火亮到天明。黛玉把玉佩贴身藏好,看着窗外的雨渐渐小了,天边泛起鱼肚白,像张被洗旧的纸。她知道,从接过这枚玉佩开始,她就再也不是那个只会葬花的林妹妹了,她要像父亲说的那样,"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拼尽全力"。
第六折 微光透云隙
荣国府的晨雾里带着股潮湿的土腥味。黛玉穿着身素色的衣裙,把元春的玉佩藏在贴身处,跟着送菜的车出了角门。茗烟扮成车夫,鞭子甩得啪啪响,车辙在泥泞的路上留下两道深痕,像两行没写完的诗。
"姑娘坐稳了。"茗烟回头望了眼,见没人跟来,才压低声音,"北静王府的人在前面的茶棚等着,说会把您送到宫门口。"
黛玉点点头,掀起车帘一角,看见街对面的茶楼里,吴先生正和个穿红袍的人说话,那人手指着他们的方向,嘴里动个不停。她赶紧放下车帘,心跳得像擂鼓,手心的汗把帕子都浸湿了。
马车在茶棚外停下,一个穿青布衫的汉子走过来,手里提着个食盒,盒盖缝里露出点胭脂红。"太太让送的点心。"他把食盒往车上一放,趁茗烟接盒子的功夫,低声说,"玉佩拿好,宫门口有人接应,说是'亲戚家的姑娘来请安'。"
黛玉的心稍微定了些。马车继续往前走,路过狱神庙时,她看见贾政正站在门口,穿着件旧棉袍,头发乱糟糟的,像堆枯草。他的目光与她在车帘缝隙里相撞,突然愣了愣,随即用力眨了眨眼,像是在说"保重"。
到了宫门口,果然有个老嬷嬷在等着,手里拄着根银拐杖,杖头刻着朵梅花。"是林姑娘吧?"老嬷嬷的声音很哑,像被砂纸磨过,"跟我来,娘娘正在偏殿等着呢。"
穿过层层宫门,红墙黄瓦在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黛玉的心跳得越来越快,手心的汗把玉佩都泡热了。她想起小时候听母亲说的,皇宫是天底下最金贵的地方,也是最冷清的地方,此刻看来,果然像座华丽的牢笼。
元春穿着件石青色的宫装,坐在铺着软垫的椅子上,鬓边的珠花比从前少了许多,眼角也添了些细纹。看见黛玉,她的眼圈突然红了,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妹妹来了。"元春的声音很轻,挥退了身边的宫女,"快让我看看,瘦了这么多。"她握住黛玉的手,指腹摩挲着她腕间的银镯子,"这镯子,还是那年宝玉送你的吧?"
黛玉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把藏在怀里的药方和玉佩都掏了出来:"姐姐,您快救救父亲!他们陷害他......"
元春接过药方,越看脸色越白,手指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我知道。"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前太子的人早就跟忠顺亲王勾了,他们想借盐引案把咱们贾家一网打尽,好......好给前太子报仇。"
黛玉这才明白,原来所有的风波,都源于那场早已过去的宫廷政变。他们这些深宅里的人,不过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像棋盘上的棋子,随时都可能被吃掉。
"我已经让人把证据交给皇上了。"元春擦干眼泪,从妆匣里取出个小盒子,"这是前太子写给盐道刘的密信,皇上看了一定会明白的。你把这个交给北静王,让他在朝堂上呈给皇上。"
黛玉接过盒子,感觉它重得像块石头。她望着元春眼角的细纹,忽然觉得皇宫里的日子,一定比潇湘馆的药味还苦。"姐姐多保重。"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哽咽。
元春点点头,忽然从头上拔下支金簪,塞到黛玉手里:"这簪子能当信物,若遇到难处,就去寻东厂的王公公,他会帮你的。"
离开皇宫时,天又开始下雨了。黛玉把密信藏在发髻里,金簪插在裙带上,感觉自己像个走钢丝的人,随时都可能掉下去。但她的心里却有了点微光,像雨夜里的星,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路。
第七折 雨歇待晴日
荣国府的雨终于停了,天边挂着道淡淡的彩虹,像条五彩的丝带。黛玉刚进角门,就见宝玉跑过来,身上的衣服还没干透,头发乱糟糟的,像个刚从水里捞出来的猴子。
"你可回来了!"他抓住黛玉的手,掌心的温度烫得惊人,"北静王已经在朝堂上把密信呈给皇上了,皇上说......说要重审盐引案!"
黛玉的眼泪突然掉下来,不是因为难过,而是因为高兴。她把藏在发髻里的密信拿出来,递到宝玉手里,信纸被汗水浸得有些发皱,却依旧完好无损。
"这是姐姐给的。"她笑着说,眼角的泪珠子滚落在信纸上,晕开淡淡的水渍,"她说前太子的人都招了,忠顺亲王也被圈禁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宝玉把密信往怀里一揣,拉着黛玉往贾政书房跑。路过荷塘时,看见新叶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着亮,像无数颗小太阳。几只蜻蜓落在叶尖上,翅膀振动的声音里,都带着欢快的调子。
贾政已经回来了,正坐在书房里喝茶,脸色虽还有些苍白,却比之前精神多了。看见他们进来,他放下茶盏,眼里的笑意像雨后的春水,温柔得能溺死人。
"好孩子。"贾政摸了摸黛玉的头,掌心的温度让她想起父亲,"这次多亏了你和宝玉,若不是你们,咱们荣国府恐怕真的要完了。"
黛玉摇摇头,从裙带上取下那支金簪:"是姐姐和北静王的功劳,我只是传了个信。"她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吴先生和赵姨娘呢?"
"吴先生被赶出府了。"贾政的声音沉了些,"赵姨娘......她把所有的错都推到贾环身上,自己倒没受什么罚,只是被邢夫人禁足了。"
夕阳把荣国府的影子拉得很长,紫藤萝的花又开了些,淡紫色的花串在风中轻轻摇晃,像一串串小风铃。黛玉和宝玉坐在沁芳亭里,看着荷塘里的晚霞,像打翻了的胭脂盒,红得醉人。
"听说云丫头要在这儿住到端阳。"黛玉靠在宝玉肩上,声音轻得像羽毛,"咱们可以一起放风筝,一起采莲蓬。"
宝玉点点头,从怀里掏出块玉佩,正是那块刻着"元"字的元春私印。"北静王说,这枚玉佩以后就留给咱们当念想。"他把玉佩放在石桌上,夕阳的光在上面晃出细碎的金点,"他还说,等这事彻底了了,就带咱们去江南,看看林姑父捐的学田。"
黛玉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她想起父亲刻在青石板上的"海客"二字,想起万松书院的老井,忽然觉得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秘密,都有了最好的归宿。
晚风带着荷香吹过,掀动了黛玉的裙摆,像只展翅的蝶。她望着天边的最后一抹晚霞,忽然想起那句"雨歇晚霞明,风调夜景清",原来只要心里有光,再大的风雨,也终会有停歇的一天。
荣国府的灯笼又亮起来了,这次的光里,带着股说不出的暖。黛玉知道,这场风波虽然过去,但生活还会有新的挑战,就像这荷塘里的新叶,总要经历风雨,才能长成撑起一片天的大伞。但她不怕,因为她身边有宝玉,有家人,有那些藏在心底的爱与勇气,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前路,直到永远。
喜欢金陵烬未央卷
荣国府的紫藤萝爬满了抄手游廊,淡紫色的花串垂在青石板上,落了一地碎紫。黛玉踩着花瓣走过时,裙摆扫起的香风里混着新茶的气息——那是妙玉托人从栊翠庵送来的雨前龙井,此刻正沸在潇湘馆的银壶里。
"姑娘仔细脚下。"紫鹃提着竹篮从月亮门进来,篮里盛着刚浆洗好的素色帕子,"宝二爷说昨儿见着廊下的青苔滑,特意让小厮们铺了层细沙。"
黛玉低头看,果然见青石板缝隙里嵌着层米白色的河沙,想来是宝玉亲自筛过的,颗粒匀得像研碎的珍珠。她指尖拂过廊柱上的紫藤花,花瓣上的晨露滚落,正落在一双素色绣鞋前——宝玉不知何时站在月洞门旁,手里攥着支刚折的绿萼梅,花瓣上还沾着松针。
"刚从北静王府回来。"宝玉把梅花插进黛玉案头的白瓷瓶,"王爷府里的绿萼开得正好,说这品种最配林妹妹的清雅。"他瞥见案上摊着的诗稿,上面写着"紫萝香里听莺啼",墨汁未干,砚台边还压着半块吃剩的茯苓饼。
"又偷拿我的点心。"黛玉笑着去夺诗稿,却被他按住手腕。他的掌心比春日的阳光还暖,指腹摩挲着她腕间的银镯子,那是去年生辰时他送的,上面錾着缠枝莲纹,此刻被体温焐得温润。
"北静王问起杭州的事了。"宝玉忽然压低声音,目光扫过窗外修剪花枝的婆子,"说户部侍郎虽斩了,他的门生故吏还在四处活动,让咱们最近别轻易出门。"
黛玉指尖的笔顿了顿,墨滴在宣纸上洇出个小圆点,像颗藏不住的心事。她想起万松书院那箱账册,此刻正锁在贾政书房的暗格里,铁盒子上的铜锁日夜由茗烟守着。"前儿见着忠顺亲王府的马车在街对面停留,"她把声音压得更低,"难不成他们还不死心?"
一阵风卷着紫藤花落进窗内,落在摊开的《南华经》上。宝玉拾起花瓣夹进书里,忽然看见书页边缘有行极小的字,是黛玉写的"三月初七,薛蟠过府"。他想起薛蟠前几日在酒楼与人争执,打伤了户部侍郎的远房侄子,此刻正在狱神庙候审。
"姨妈急得满嘴燎泡。"宝玉的声音沉了沉,"昨儿托人送来两匹云锦,想让你在老太太面前美言几句。"他望着黛玉鬓边的珍珠耳坠,那是薛家送的及笄礼,此刻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只是这忙,咱们怕是帮不上。"
黛玉把诗稿叠起放进锦盒,忽然听见院外传来笑语声。探春带着史湘云走进来,湘云手里举着支风筝,竹骨上糊着蝉翼纱,画的是"刘海戏金蟾"。"林姐姐快看!"她把风筝往黛玉手里塞,"这是宝二爷昨儿给我扎的,说比去年那只凤凰还飞得高。"
探春穿着件水绿色的夹袄,袖口绣着几片竹叶,见黛玉案上的茶凉了,亲自提着银壶续水:"刚从老太太院里来,听见贾政老爷在说盐引案的卷宗丢了两本。"她的指尖划过茶杯边缘,留下圈淡淡的水痕,"赵姨娘在廊下哭,说定是有人故意藏起来陷害咱们家。"
黛玉的茶盏在手里轻轻晃了晃。那两本丢失的卷宗,此刻正压在她妆匣最底层,里面记着前太子与江南盐商的密信,字迹与元春省亲时题在大观楼的匾额如出一辙。她瞥了眼宝玉,见他正低头摩挲着风筝线,指节泛白,显然也想起了那些烫手的纸页。
"许是库房杂乱,一时找不着了。"黛玉笑着岔开话,给湘云剥了颗荔枝,"听说云丫头要在咱们家住到端阳,可得陪我描完那套《牡丹亭》的绣样。"
湘云的注意力立刻被转移,捧着荔枝笑得眉眼弯弯。探春却没动,只是望着窗外的紫藤萝,忽然说:"昨儿去给邢夫人请安,听见她在跟王善保家的念叨,说要请个新的账房先生来打理府里的田庄。"她顿了顿,目光落在宝玉身上,"好像是忠顺亲王府举荐的人。"
一阵风吹过,紫藤花落得更急了,像场无声的雨。黛玉看着满地碎紫,忽然想起那年葬花时,宝玉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那时只当是少年痴语,如今却觉字字都带着寒意。
第二折 暗流绕朱门
荣国府的账房先生姓周,是王夫人的远房表亲,此刻正趴在算盘上打盹,花白的胡子沾着点墨汁。宝玉掀帘进来时,他惊得手一抖,算珠噼里啪啦滚了满地,其中一颗正好落在贾政刚送来的账册上——那本记着江南田庄收入的蓝布封皮账册,边角处有个极细微的火灼痕迹。
"宝二爷怎么来了?"周先生慌忙把算珠拢到一起,袖口扫过案上的茶碗,褐色的茶水在账册上洇出片污渍,"奴才这就把这个月的用度清出来。"
宝玉没理会他的忙乱,径直走到博古架前,取下那只嵌着玛瑙的鼻烟壶——这是去年从户部侍郎府里抄来的物件,壶底刻着个"刘"字,正是盐道刘的私藏。他故意把鼻烟壶往账册边放了放,看见周先生的喉结明显滚了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前儿听林妹妹说,"宝玉慢悠悠地转着鼻烟壶,玛瑙的光在账册上晃出细碎的影,"江南的新茶该到了,怎么账上没见记录?"
周先生的脸腾地红了,手在算盘上乱拨:"回二爷,那茶......那茶在路上被雨打湿了,奴才想着不值当入账......"
"是吗?"宝玉忽然提高声音,墨汁瓶被他不小心碰倒,浓黑的墨汁正好浇在那本蓝布账册上,"我怎么听说,是被忠顺亲王府的人'借'去了?"
周先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膝盖撞在青砖上发出闷响。窗外的石榴树被风吹得哗哗响,树影落在他颤抖的背上,像张无形的网。"二爷饶命!"他的声音带着哭腔,"是他们逼奴才的!说要是不把田庄的地契给他们看,就......就揭发奴才贪墨的事!"
宝玉盯着他汗湿的后颈,忽然想起黛玉说的"账本上的赤字,红得像未愈的伤口"。他弯腰扶起周先生,指尖故意擦过对方的袖口,摸到里面硬硬的东西——像是卷纸,边缘还露着点黄绸。
"起来吧。"宝玉的声音放缓了些,亲自给周先生倒了杯茶,"谁都有难处,只是别站错了队。"他瞥见窗台上的海棠开得正好,粉白的花瓣上沾着露水,"听说周先生的小孙子病了?让茗烟去我房里取两匹西洋布,给孩子做件新衣裳。"
周先生的眼泪突然掉下来,混着脸上的墨汁,看着像只花脸猫。他哆嗦着从袖口掏出那卷纸,竟是张田庄地契,上面盖着荣国府的朱印,却被人用朱笔圈出了好大一块。"他们......他们想要这二十亩水田......"
宝玉接过地契,指尖触到那冰凉的朱印,忽然想起父亲书房里的那箱账册。他把地契往怀里一揣,拍了拍周先生的肩膀:"这事我替你担着,只是往后......"
"奴才明白!奴才明白!"周先生连连点头,看着宝玉的眼神里又敬又怕,"那两本丢失的卷宗,奴才知道在哪儿!在......在赵姨娘的梳妆匣里!"
窗外的风突然停了,石榴树的叶子一动不动。宝玉走出账房时,看见黛玉正站在月洞门旁,手里攥着块绣了一半的帕子,针脚密得像蛛网。她的目光与他相撞,两人都没说话,只是默契地往潇湘馆走——那里的紫藤花下,藏着能容下所有秘密的阴凉。
"赵姨娘为什么要偷卷宗?"黛玉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花下的蚂蚁。她把帕子展开,上面绣着两只鸳鸯,一只已经成型,另一只刚绣出翅膀。
"为了她的儿子。"宝玉望着远处贾政书房的方向,窗纸上映着个模糊的人影,像是在翻箱倒柜,"贾环想求忠顺亲王给个前程,这些卷宗就是投名状。"他忽然握住黛玉的手,她的指尖冰凉,"但我总觉得,这事没这么简单。"
一阵脚步声从抄手游廊传来,赵姨娘提着食盒走过,看见他们,脸上堆起不自然的笑:"宝二爷,林姑娘,刚炖了冰糖雪梨,要不要尝尝?"食盒的缝隙里,露出点黄绸的边角,与周先生袖口的那块一模一样。
黛玉笑着摆手,目光却落在赵姨娘鬓边的珠花上——那是支镀金的珠花,珠子是假的,底座却刻着"顺"字,正是忠顺亲王府的标记。她忽然想起探春说的"有些人为了攀高枝,连良心都能卖",心口像被针扎了下。
赵姨娘走后,宝玉从怀里掏出地契,在石桌上铺开。黛玉的指尖划过那片被圈出的水田,忽然停住:"这里是......"
"是当年林姑父捐给万松书院的学田。"宝玉的声音沉了下去,"他们想要的不是地,是藏在田埂下的东西。"
紫藤花突然簌簌落下,像是谁在天上撒下的紫雪。黛玉望着那片被圈出的田亩,忽然明白父亲为什么要把账册藏在书院——原来所有的线索,早就被一条看不见的线串在了一起。
第三折 棋落见人心
荣国府的夜来得比别处早,刚过酉时,西跨院就亮起了灯笼。邢夫人坐在上首,手里摩挲着那只碧玉镯子,目光扫过底下站着的几个管事媳妇,像鹰盯着猎物。|
"周先生年纪大了,记性不中用了。"她呷了口浓茶,茶梗在杯底沉得像块石头,"我已经请了新的账房来,姓吴,是忠顺亲王府推荐的,明儿就到任。"
王善保家的立刻凑趣:"还是夫人想得周到!那姓周的早就该换了,上次还把老太太的寿礼算错了账......"
"哼,何止算错账。"邢夫人把茶盏往桌上一墩,茶水溅出些在青缎鞋面上,"我听说,他还敢私藏府里的地契?若不是宝二爷发现,咱们荣国府的脸面都要被他丢尽了!"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打在窗纸上,发出沙沙的响。黛玉和宝玉躲在廊下的柱子后,听见里面传来翻东西的声音,想来是在搜查周先生的住处。黛玉的手心全是汗,攥着宝玉的袖子,布料被她捏出几道褶子。
"别慌。"宝玉在她耳边轻声说,气息吹得她耳廓发痒,"我已经让茗烟把周先生送回乡下了,地契也换了假的放在他箱子里。"
正说着,就见王善保家的举着张纸跑出来,脸上泛着得意的红光:"夫人!找到了!真的找到了!"纸上的墨迹还新鲜,正是那张被朱笔圈过的地契,只是盖着的荣国府印鉴,比真的小了一圈。
邢夫人接过地契,眼睛亮得像两颗豆子:"快!让人把这送到忠顺亲王府去!就说......就说我荣国府办事向来周到。"她忽然想起什么,又添了句,"让吴先生明儿先去查江南的田庄账,我倒要看看,那里到底藏着多少猫腻。"
廊下的石榴树突然落下个果子,"咚"地砸在地上,吓了两人一跳。宝玉拉着黛玉往潇湘馆跑,月光在青石板上投下两道仓皇的影子,像被风吹动的芦苇。
"他们果然是冲着学田来的。"黛玉喘着气,靠在廊柱上,胸口起伏得像波浪,"可那里除了几间破屋,什么都没有啊。"
宝玉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块刚买的桂花糕,还是热的。"去年我去江南时,"他把糕点递到黛玉嘴边,甜香混着她的呼吸扑在他脸上,"看见学田的老井边有块青石板,上面刻着'海客'两个字。"
黛玉的眼睛突然亮了:"是我父亲的别号!"她咬了口桂花糕,糯米粘在嘴角,像颗小小的珍珠,"难道账册里说的'证据',就藏在井里?"
一阵脚步声从月洞门传来,探春提着盏羊角灯走来,灯光在她脸上晃出明明灭灭的影。"我就知道你们在这儿。"她把灯往石桌上一放,灯芯爆出个火星,"刚从赵姨娘屋里来,看见她在烧东西,纸灰里飘着块黄绸子,跟周先生的那块一模一样。"
宝玉的眉头皱得更紧了。黄绸子是宫里的物件,寻常人家根本得不到。他忽然想起万松书院找到的那封信,上面说"内库亏空与前太子有关",难道赵姨娘的背后,还连着宫里的人?
"明儿吴先生来查账,"探春的手指在灯沿上划着圈,"咱们得想个法子拖住他。老太太那边我已经打点好了,就说她老人家突然犯了头晕,让府里的管事都去侍疾。"
黛玉望着灯芯跳动的火苗,忽然笑了:"我倒有个主意。"她凑近宝玉耳边,说了几句,见他连连点头,脸颊飞起两朵红云,像抹了胭脂。
次日清晨,吴先生果然来了。这人穿着件宝蓝色的绸缎袍子,袖口绣着金线,走路时八字步迈得老大,活像只骄傲的公鹅。他刚进荣国府的大门,就被贾母院里的婆子拦住了,说老太太"头晕得厉害,连太医都请来了"。
吴先生没办法,只好坐在倒座房里等。茗烟端来的茶他嫌淡,送来的点心他嫌甜,正烦躁时,忽然听见潇湘馆方向传来一阵笑语。他探头望去,只见黛玉和宝玉正在廊下放风筝,那只"刘海戏金蟾"的风筝飞得极高,线在阳光下闪着亮,像条金色的蛇。
"这荣国府的人,倒会享乐。"吴先生撇撇嘴,正想派人去催,却见周瑞家的慌慌张张跑来,手里拿着张药方,"吴先生快救救我们姑娘!她被风筝线割破了手,血流不止呢!"
吴先生跟着跑到潇湘馆,只见黛玉正坐在石凳上,左手缠着白绢,绢子上渗出血红的印子,像朵开败的桃花。宝玉在一旁急得团团转,手里的金疮药撒了一地。
"哎呀,这可怎么好!"吴先生装模作样地查看伤口,眼睛却在屋里乱瞟,看见案上堆着几本账册,封皮是江南田庄的,"林姑娘放心,不过是些皮外伤......"
"先生有所不知。"紫鹃在一旁抹眼泪,"我们姑娘从小就怕血,去年见着只受伤的鸽子,都晕了半天呢!"她说着,故意撞翻了案上的茶碗,茶水正好泼在账册上,"哎呀!这可是宝二爷熬夜算的账......"
吴先生的注意力立刻被账册吸引,趁众人慌乱时,偷偷抽出最上面的一本揣进袖袋。他哪里知道,这正是宝玉和黛玉故意放在那里的假账,上面的数字错得离谱,还夹着张黛玉画的戏文脸谱,画的是个小丑,鼻子上点着个白圈。
等吴先生拿着假账册离开时,黛玉正靠在宝玉肩上笑,手里的"伤口"早就用胭脂染红的绢子包好了。阳光穿过紫藤萝的缝隙,在他们身上织出张紫色的网,把所有的算计和防备,都温柔地藏在了花香里。
第四折 风波起微澜
荣国府的荷塘开始长新叶了,铜钱大小的圆叶浮在水面上,被雨打得轻轻摇晃。黛玉撑着把绿油伞站在九曲桥上,看着雨滴在水面砸出的圈涟漪,忽然想起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只是这雨珠里,藏着的都是烦心事。
"姑娘,宝二爷在前面的亭子里等您呢。"雪雁举着件蓑衣跑过来,蓑衣上的桐油味混着雨气,闻起来倒也清爽,"他说带了好东西给您。"
黛玉走进沁芳亭,看见宝玉正蹲在石桌上翻个小木箱,箱子里装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有西洋国的玻璃球,有江南的檀香扇,还有支翡翠笔杆,笔帽上嵌着颗小小的珍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你看这个。"宝玉举起块巴掌大的铜镜,镜面磨得光亮,背面刻着"长命百岁"四个字,"这是从周先生老家找着的,说是林姑父当年送给书院的,背面的字是他亲手刻的。"
黛玉接过铜镜,指尖抚过那些凹凸的笔画,忽然摸到"命"字的最后一笔有点松动。她用指甲抠了抠,竟从里面掉出个极小的纸卷,展开一看,是半张药方,上面写着"当归三钱,生地五钱",却在药材名旁用蝇头小楷记着:"三月初十,刘盐道与前太子密会于万松书院"。
雨突然下大了,打在伞面上噼啪作响。黛玉把药方往怀里塞,听见远处传来喧哗声。茗烟浑身湿透地跑来,手里攥着张邸报,纸都被雨水泡软了:"二爷!姑娘!不好了!吴先生把假账册交给忠顺亲王,说......说咱们故意伪造证据!"
宝玉的脸瞬间白了,手里的玻璃球"啪"地掉在地上,碎成好几瓣,像颗裂开的心。"他们怎么知道是假的?"他的声音发颤,"那账册做得跟真的一模一样......"
"是赵姨娘说的。"茗烟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刚才看见她跟吴先生在角门说话,手里还拿着本真账册......"
黛玉的手心全是冷汗,忽然想起邢夫人说的"吴先生明儿先去查江南的田庄账"。原来他们早就布好了局,先用假账引他们出手,再用真账来定罪,好一箭双雕。
"得赶紧通知父亲。"宝玉拉起黛玉就往贾政书房跑,雨水打湿了他们的头发,顺着脸颊往下淌,像无声的泪,"让他把那箱账册藏好......"
刚跑到月亮门,就见贾政被几个穿官服的人围着,为首的正是那个红袍校尉。贾政的脸涨得通红,手里的朱笔掉在地上,墨汁在青石板上洇出个黑团,像块丑陋的疤。
"贾政大人,"红袍校尉皮笑肉不笑,手里晃着本账册,正是吴先生带走的那本假账,"忠顺亲王有请,还请您跟我们走一趟。"
黛玉的心沉到了谷底。她望着贾政被带走的背影,忽然想起父亲信里的话:"有些局,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输。"她握紧怀里的药方,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疼得眼泪差点掉下来。
宝玉紧紧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湿透的衣衫传过来,像团微弱的火。"别怕。"他的声音带着颤抖,却异常坚定,"我这就去北静王府,一定有办法的。"
雨还在下,荷塘里的新叶被打得七零八落,像些残缺的玉。黛玉站在亭子里,看着宝玉冒雨远去的背影,忽然觉得这荣国府的院墙,像口巨大的井,而他们都是井里的蛙,再怎么蹦跶,也跳不出这命运的圈。
第五折 情深隔重门
荣国府的灯笼在雨夜里显得格外昏黄,像些疲惫的眼。黛玉坐在潇湘馆的窗前,看着烛火在风里摇晃,案上的药方被她看了无数遍,那些"当归生地"的字样,此刻都变成了贾政的脸,带着焦急和无奈。
"姑娘,喝口热汤吧。"紫鹃端来碗姜汤,碗沿烫得能烙掉层皮,"宝二爷去了这么久,应该快回来了。"
黛玉摇摇头,目光落在窗外的梨树上。去年这个时候,她和宝玉还在树下埋桃花瓣,他说要学黛玉葬花,却把花瓣撒得满身都是,像个粉扑扑的雪人。那时的笑声还在耳边,可如今,只剩下满院的雨声,敲得人心烦。
忽然听见院外传来脚步声,黛玉赶紧站起来,却见进来的是探春,手里拿着件湿透的披风,显然是刚从外面回来。"我去狱神庙看过父亲了。"探春的声音沙哑,眼圈红得像兔子,"他让咱们别担心,说北静王已经在想办法了。"
"那吴先生和赵姨娘呢?"黛玉追问,指尖绞着帕子,帕子都快被她绞碎了。
探春叹了口气,在桌边坐下:"吴先生住进了府里的东厢房,赵姨娘......赵姨娘被邢夫人赏了二十两银子,正屋里喝喜酒呢。"她端起姜汤喝了口,辛辣的味道呛得她咳嗽起来,"贾环也跟着沾光,被安排在户部当差了。"
雨更大了,像是要把整个荣国府都淹了。黛玉望着烛火里自己的影子,忽然觉得很可笑——他们费尽心机保护的东西,在别人眼里,不过是升官发财的踏脚石。她想起父亲留下的那箱账册,忽然觉得它们像颗定时炸弹,迟早要把所有人都炸得粉身碎骨。
"我想去趟万松书院。"黛玉突然说,声音轻得像雨丝,"那里一定还有父亲留下的线索,或许能救父亲。"
探春的手猛地一抖,姜汤洒在衣襟上,烫出个黄印子:"万万不可!现在外面到处都是眼线,你一出门就会被盯上!"她抓住黛玉的手,掌心冰凉,"宝二爷临走时说,让咱们等他消息,千万别冲动。"
就在这时,茗烟浑身是泥地跑进来,鞋上的泥浆滴在青砖上,像串黑珠子。"姑娘!三姑娘!"他喘着粗气,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宝二爷让我把这个交给您,说......说关键时刻能用上。"
油纸包里是块玉佩,上面刻着"元"字,正是元春的私印。黛玉的眼泪突然掉下来,落在玉佩上,摔成好几瓣,像破碎的月亮。她知道,宝玉这是把最后的希望都给了她——这枚玉佩,是能直接进宫见元春的信物。
雨夜里,潇湘馆的烛火亮到天明。黛玉把玉佩贴身藏好,看着窗外的雨渐渐小了,天边泛起鱼肚白,像张被洗旧的纸。她知道,从接过这枚玉佩开始,她就再也不是那个只会葬花的林妹妹了,她要像父亲说的那样,"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拼尽全力"。
第六折 微光透云隙
荣国府的晨雾里带着股潮湿的土腥味。黛玉穿着身素色的衣裙,把元春的玉佩藏在贴身处,跟着送菜的车出了角门。茗烟扮成车夫,鞭子甩得啪啪响,车辙在泥泞的路上留下两道深痕,像两行没写完的诗。
"姑娘坐稳了。"茗烟回头望了眼,见没人跟来,才压低声音,"北静王府的人在前面的茶棚等着,说会把您送到宫门口。"
黛玉点点头,掀起车帘一角,看见街对面的茶楼里,吴先生正和个穿红袍的人说话,那人手指着他们的方向,嘴里动个不停。她赶紧放下车帘,心跳得像擂鼓,手心的汗把帕子都浸湿了。
马车在茶棚外停下,一个穿青布衫的汉子走过来,手里提着个食盒,盒盖缝里露出点胭脂红。"太太让送的点心。"他把食盒往车上一放,趁茗烟接盒子的功夫,低声说,"玉佩拿好,宫门口有人接应,说是'亲戚家的姑娘来请安'。"
黛玉的心稍微定了些。马车继续往前走,路过狱神庙时,她看见贾政正站在门口,穿着件旧棉袍,头发乱糟糟的,像堆枯草。他的目光与她在车帘缝隙里相撞,突然愣了愣,随即用力眨了眨眼,像是在说"保重"。
到了宫门口,果然有个老嬷嬷在等着,手里拄着根银拐杖,杖头刻着朵梅花。"是林姑娘吧?"老嬷嬷的声音很哑,像被砂纸磨过,"跟我来,娘娘正在偏殿等着呢。"
穿过层层宫门,红墙黄瓦在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黛玉的心跳得越来越快,手心的汗把玉佩都泡热了。她想起小时候听母亲说的,皇宫是天底下最金贵的地方,也是最冷清的地方,此刻看来,果然像座华丽的牢笼。
元春穿着件石青色的宫装,坐在铺着软垫的椅子上,鬓边的珠花比从前少了许多,眼角也添了些细纹。看见黛玉,她的眼圈突然红了,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
"妹妹来了。"元春的声音很轻,挥退了身边的宫女,"快让我看看,瘦了这么多。"她握住黛玉的手,指腹摩挲着她腕间的银镯子,"这镯子,还是那年宝玉送你的吧?"
黛玉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把藏在怀里的药方和玉佩都掏了出来:"姐姐,您快救救父亲!他们陷害他......"
元春接过药方,越看脸色越白,手指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我知道。"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前太子的人早就跟忠顺亲王勾了,他们想借盐引案把咱们贾家一网打尽,好......好给前太子报仇。"
黛玉这才明白,原来所有的风波,都源于那场早已过去的宫廷政变。他们这些深宅里的人,不过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像棋盘上的棋子,随时都可能被吃掉。
"我已经让人把证据交给皇上了。"元春擦干眼泪,从妆匣里取出个小盒子,"这是前太子写给盐道刘的密信,皇上看了一定会明白的。你把这个交给北静王,让他在朝堂上呈给皇上。"
黛玉接过盒子,感觉它重得像块石头。她望着元春眼角的细纹,忽然觉得皇宫里的日子,一定比潇湘馆的药味还苦。"姐姐多保重。"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哽咽。
元春点点头,忽然从头上拔下支金簪,塞到黛玉手里:"这簪子能当信物,若遇到难处,就去寻东厂的王公公,他会帮你的。"
离开皇宫时,天又开始下雨了。黛玉把密信藏在发髻里,金簪插在裙带上,感觉自己像个走钢丝的人,随时都可能掉下去。但她的心里却有了点微光,像雨夜里的星,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路。
第七折 雨歇待晴日
荣国府的雨终于停了,天边挂着道淡淡的彩虹,像条五彩的丝带。黛玉刚进角门,就见宝玉跑过来,身上的衣服还没干透,头发乱糟糟的,像个刚从水里捞出来的猴子。
"你可回来了!"他抓住黛玉的手,掌心的温度烫得惊人,"北静王已经在朝堂上把密信呈给皇上了,皇上说......说要重审盐引案!"
黛玉的眼泪突然掉下来,不是因为难过,而是因为高兴。她把藏在发髻里的密信拿出来,递到宝玉手里,信纸被汗水浸得有些发皱,却依旧完好无损。
"这是姐姐给的。"她笑着说,眼角的泪珠子滚落在信纸上,晕开淡淡的水渍,"她说前太子的人都招了,忠顺亲王也被圈禁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宝玉把密信往怀里一揣,拉着黛玉往贾政书房跑。路过荷塘时,看见新叶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着亮,像无数颗小太阳。几只蜻蜓落在叶尖上,翅膀振动的声音里,都带着欢快的调子。
贾政已经回来了,正坐在书房里喝茶,脸色虽还有些苍白,却比之前精神多了。看见他们进来,他放下茶盏,眼里的笑意像雨后的春水,温柔得能溺死人。
"好孩子。"贾政摸了摸黛玉的头,掌心的温度让她想起父亲,"这次多亏了你和宝玉,若不是你们,咱们荣国府恐怕真的要完了。"
黛玉摇摇头,从裙带上取下那支金簪:"是姐姐和北静王的功劳,我只是传了个信。"她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吴先生和赵姨娘呢?"
"吴先生被赶出府了。"贾政的声音沉了些,"赵姨娘......她把所有的错都推到贾环身上,自己倒没受什么罚,只是被邢夫人禁足了。"
夕阳把荣国府的影子拉得很长,紫藤萝的花又开了些,淡紫色的花串在风中轻轻摇晃,像一串串小风铃。黛玉和宝玉坐在沁芳亭里,看着荷塘里的晚霞,像打翻了的胭脂盒,红得醉人。
"听说云丫头要在这儿住到端阳。"黛玉靠在宝玉肩上,声音轻得像羽毛,"咱们可以一起放风筝,一起采莲蓬。"
宝玉点点头,从怀里掏出块玉佩,正是那块刻着"元"字的元春私印。"北静王说,这枚玉佩以后就留给咱们当念想。"他把玉佩放在石桌上,夕阳的光在上面晃出细碎的金点,"他还说,等这事彻底了了,就带咱们去江南,看看林姑父捐的学田。"
黛玉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她想起父亲刻在青石板上的"海客"二字,想起万松书院的老井,忽然觉得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秘密,都有了最好的归宿。
晚风带着荷香吹过,掀动了黛玉的裙摆,像只展翅的蝶。她望着天边的最后一抹晚霞,忽然想起那句"雨歇晚霞明,风调夜景清",原来只要心里有光,再大的风雨,也终会有停歇的一天。
荣国府的灯笼又亮起来了,这次的光里,带着股说不出的暖。黛玉知道,这场风波虽然过去,但生活还会有新的挑战,就像这荷塘里的新叶,总要经历风雨,才能长成撑起一片天的大伞。但她不怕,因为她身边有宝玉,有家人,有那些藏在心底的爱与勇气,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前路,直到永远。
喜欢金陵烬未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