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折 宫阙惊雷震金陵
荣国府的晨雾还没散尽,青石板路上的薄冰在晨光里泛着冷光。黛玉正坐在窗前临摹父亲的笔迹,案上摊着的宣纸写满了"平安"二字,墨汁未干,透着三分急切。紫鹃突然掀帘进来,棉鞋踩在炭渣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手里的铜盆晃出半盆热水:"姑娘!宫里来人了!"
黛玉握着狼毫的手猛地一颤,墨滴在宣纸上洇开个黑团。她站起身时带倒了笔洗,青瓷碎片混着清水溅在藕荷色裙裾上,像落了场骤雨。"是......是坏事吗?"她的声音发紧,指尖掐进掌心——顺天府的人昨夜还在府外徘徊,灯笼的红光映在围墙上,像一道道血痕。
"是好事!"雪雁从外面跑进来,冻得通红的手里攥着张明黄的纸,"传旨的公公说,皇上看了李御史呈的证据,龙颜大怒,已经下旨释放贾政老爷了!还要重审盐引案呢!"
宣旨的太监就坐在荣庆堂的上首,手里把玩着翡翠扳指,语气里带着几分刻意的热络:"老太太,恭喜啊。您家姑爷是个清官,皇上心里明镜似的。"他瞥了眼站在一旁的宝玉,"宝二爷有胆识,敢把密函送进御史台,将来定是个有出息的。"
贾母的手还在抖,接过圣旨时差点掉在地上,鸳鸯赶紧扶住她。王夫人早已泣不成声,用帕子捂着脸,肩膀一抽一抽的,泪水顺着指缝往下淌:"谢皇上恩典......谢皇上恩典......"
宝玉站在黛玉身边,能闻到她发间淡淡的药香混着松烟墨的气息。她的指尖冰凉,悄悄在袖摆下抓住他的手,像抓住根救命稻草。他回握住那只纤细的手,指腹摩挲着她掌心的薄茧——那是连日来绣护膝磨出来的,针脚比从前更密了。
传旨太监走后,荣国府的人像是突然活了过来。下人们在院子里奔走相告,脚步声踏碎了连日来的死寂。厨房的刘婆子杀了唯一一只老母鸡,说是要给"将来的二奶奶"补身子;小厮们扛着梯子去揭大门上的封条,木梯撞在门柱上发出咚咚的响,震得门环都在颤。
黛玉跟着贾母往狱神庙去接贾政,马车在结冰的路上颠簸。她掀起车帘一角,看见街对面的茶楼里,几个穿绸缎的男人正对着荣国府的方向指指点点,其中一个戴玉帽翅的,正是前几日拒不见宝玉的史家表舅。
"世态炎凉,自古皆然。"贾母拍了拍她的手背,银镯子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等你公公出来了,咱们关起门过日子,不比看别人脸色强?"
黛玉点点头,目光落在街角的馄饨摊。一个穿破棉袄的小孩正踮着脚够蒸笼,摊主笑着塞给他两个热气腾腾的馄饨。水汽模糊了孩子冻红的脸,却掩不住眼里的光。她忽然想起宝玉说的,等这场风波过去,就去江南看她小时候住过的宅院,院里的石榴树该开花了。
狱神庙的朱漆大门紧闭着,铜环上的绿锈在寒风里剥落。贾母让人递了帖子,过了许久,侧门才开了条缝。贾政穿着件半旧的藏青棉袍,头发胡子都白了大半,看见贾母时,这位素来刚毅的汉子突然红了眼圈,膝盖一软就要下跪,被宝玉死死扶住。
"爹!"宝玉的声音哽咽,"咱们回家。"
贾政的目光扫过黛玉,看见她鬓边那支梅花银簪,又看了看她攥着宝玉的手,干裂的嘴唇动了动,最终只化作一声长叹。风吹过庙前的老槐树,枯枝摩擦着发出呜咽,像在诉说这几个月的苦寒。
马车往回走时,贾政忽然开口:"那封密函,是你母亲留下的?"黛玉嗯了一声,他便不再多问,只是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眼神里有欣慰,也有难以言说的沉重。路过顺天府衙时,黛玉看见几个捕快正把个戴枷锁的人往牢里送,那人穿着锦缎袍子,依稀是前几日来抄家的典史。
"善恶终有报。"贾母闭目念佛,佛珠在指间转动,发出沉闷的声响,"只是这金陵城,怕是要变天了。"
车窗外的风突然紧了,卷起地上的雪沫打在玻璃上,像无数只眼睛在窥视。黛玉握紧宝玉的手,感觉那只手虽不如从前温润,却多了几分能依靠的力量。她知道,释放贾政只是开始,那些藏在暗处的漩涡,才刚刚开始转动。
第二折 暗流汹涌藏机锋
荣国府的灯笼重新挂起来时,贾政正在书房里翻看账册。泛黄的纸页上,赤字红得刺眼,像一道道未愈的伤口。他用朱笔在"欠忠顺亲王府纹银三千两"那行字下画了道杠,笔尖戳穿了纸页,留下个黑洞洞的窟窿。
"老爷,北静王府派人送帖子来了。"小厮捧着个描金帖子进来,靴底沾着的雪水在青砖上洇出个湿痕,"说王爷明日想请您过府一叙。"
贾政捏着帖子的手指关节发白。北静王从前与贾府往来密切,抄家时却闭门不见,如今案子刚有转机就递来橄榄枝,这其中的掂量,比账册上的数字更让人头疼。他把帖子往案上一放,墨砚里的水晃出圈涟漪:"知道了,备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宝玉正在潇湘馆帮黛玉整理书箱。那些父亲留下的旧书被翻得卷了角,其中几本的封皮上还留着顺天府衙役的靴印。黛玉从樟木箱里翻出块素色锦缎,小心翼翼地给书一本本包上书皮,指尖拂过《资治通鉴》第七卷时,忽然停住了:"这里面的夹层,好像还有东西。"
两人拆开书脊,掉出半张泛黄的药方,是林如海的笔迹,上面写着"川贝母三钱,枇杷叶五钱",却在药材名旁用蝇头小楷记着:"盐道刘与户部侍郎私会于城南酒肆,三更方散"。墨迹已淡,却字字清晰,像冰下的鱼,静静等着被发现。
"这是......新的证据?"宝玉把药方凑到灯下,看见纸角还粘着点酒渍,"爹当年定是早有察觉,才悄悄记下这些。"
黛玉叠好药方放进贴身的荷包,忽然听见院外传来争执声。赵姨娘正叉着腰站在廊下,对着紫鹃嚷嚷:"凭什么她潇湘馆能用上新炭?我们怡红院就只能烧带烟的黑炭?如今老爷回来了,也该讲讲规矩了!"
"姨娘这话就错了。"黛玉掀帘出来,月光落在她素色的披风上,"这些炭是薛姨妈送来的,说是给我调理身子的。若姨娘不嫌弃,我让紫鹃分一半给您送去。"
赵姨娘被噎得说不出话,悻悻地转身要走,却被宝玉叫住:"姨娘,昨儿顺天府的人来查抄时,从您屋里搜出的那包银子,您还没说清来路呢。"
赵姨娘的脸瞬间白了,转身就跑,裙角扫过廊下的铜鹤,撞得仙鹤嘴里的珠子叮当作响。黛玉望着她的背影,忽然想起母亲信笺里的话:"人心之险,甚于山川。"她攥紧荷包里的药方,指腹能摸到那些凹凸的字迹。
次日,贾政去北静王府赴宴,宝玉则带着药方去了李御史衙门。路过清虚观时,看见张道士正站在门口送香客,看见宝玉,浑浊的眼睛亮了亮:"宝二爷,老道给您算过,您今年有贵人相助,只是......"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防着些穿红袍的。"
宝玉没太在意,只当是老道的套话。可等他到了御史衙门,却被拦在门外。门房说李御史一早就被皇上召进宫中,还带走了所有盐引案的卷宗。"听说......是户部侍郎参了李御史一本,说他私藏贾府密函,意图构陷朝廷命官。"门房左右看了看,声音压得像蚊子哼。
宝玉的心猛地沉下去。户部侍郎,正是药方上记着的那个与盐道刘私会的人。他转身往回走,看见街角的茶楼上,一个穿绯红官袍的人正望着御史衙门的方向,手里把玩着个玉扳指,与北静王府帖子上的落款印章惊人地相似。
荣国府的暮色里,贾政带着一身酒气回来。他把自己关在书房,谁也不见。直到掌灯时分,才让小厮请宝玉和黛玉过去。书房里弥漫着浓重的酒气和墨味,案上摆着张宣纸,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暂避锋芒"。
"北静王说了,户部侍郎背后有亲王撑腰。"贾政的声音沙哑,指节敲着桌面,"李御史怕是要被革职查办,咱们现在不能硬碰硬。"
黛玉从荷包里取出那张药方,放在贾政面前:"公公,这里还有新的证据。"
贾政拿起药方,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最后重重拍在案上:"好个林如海!竟早就留下了后手!"他盯着药方上的字迹,忽然起身走到博古架前,取下个青铜爵杯,"这杯子底下刻着的字,你们看看。"
爵杯底部刻着"元春"二字,是当年元春省亲时御赐的物件。宝玉摸着那些字,忽然明白过来:"爹是说,姐姐在宫里......"
"噤声!"贾政打断他,往窗外看了看,"宫里的事,半点错不得。你们记住,这几日无论听到什么,都要沉住气。"
窗外的风卷着雪沫打在窗纸上,像无数只手在叩门。黛玉望着案上那四个"暂避锋芒",忽然想起张道士的话。穿红袍的贵人,到底是福是祸?她看向宝玉,发现他也正望着自己,眼里的担忧像窗外的雪,一层叠着一层。
第三折 深闺碎影映忧心
潇湘馆的梅花开得正好,粉白的花瓣沾着雪粒,像落了满地的碎玉。黛玉披着件月白披风站在花下,手里捏着支刚折的梅枝,花瓣上的寒气渗进指尖,冻得她轻轻一颤。
"姑娘,宝二爷在里头等您呢。"紫鹃抱着件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出来,往她肩上一搭,"这天儿越来越冷了,仔细冻着。昨儿太医还说,您的咳嗽得暖着些。"
黛玉走进里屋,看见宝玉正坐在案前翻她的诗稿。那些写在宣纸上的句子,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怅惘,也有"冷月葬花魂"的凄清,被他用朱笔圈出好几处,在空白处写着"改作'花开见佛'如何?"
"就知道胡闹。"黛玉笑着夺过诗稿,却看见最后一页写着首新诗,字迹是宝玉的,却带着她的笔意:"雪压梅枝香不减,风寒心蕊意更真。"墨迹未干,砚台里的墨汁还冒着热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是......"黛玉的心跳漏了一拍,指尖抚过"心蕊"二字,纸页带着他的体温,暖得像春日的阳光。
宝玉挠了挠头,耳尖红了:"我想着,咱们往后该多写些吉利的。"他从怀里掏出个锦囊,里面装着几颗杏仁,"薛姨妈送来的,说是波斯的甜杏仁,你尝尝。"
黛玉刚要剥杏仁,就听见院外传来脚步声。袭人提着食盒进来,脸上带着几分难色:"宝二爷,林姑娘,刚才听见赵姨娘在二门口哭,说......说三姑娘被忠顺亲王府的人请去说话,到现在还没回来。"
探春是赵姨娘唯一的女儿,虽平日里与赵姨娘不亲近,却是府里最有主意的姑娘。忠顺亲王府素与贾府不睦,这时候请探春去,绝非好事。黛玉和宝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担忧。
"我去看看。"宝玉起身就要走,却被黛玉拉住。她从妆匣里取出支金步摇,上面的凤凰嘴里衔着颗东珠:"把这个带去给赵姨娘,让她别在门口哭,惹人笑话。就说三妹妹机灵,定能平安回来。"
宝玉拿着步摇出去,黛玉坐在窗前,心里七上八下的。她想起前日在狱神庙外看见的那个戴玉帽翅的史家表舅,听说他如今在忠顺亲王府当差;又想起贾政书房里的账册,欠忠顺亲王府的三千两银子,正是用探春的嫁妆银抵押的。
紫鹃端来一碗冰糖雪梨汤,看见她对着梅枝发呆,轻声道:"姑娘别担心,三姑娘是个有造化的。前儿她还说,要跟您学绣那个'平安符'呢。"
黛玉接过汤碗,梨汤的甜香里混着淡淡的药味。她忽然想起母亲留下的那些苏绣,其中一幅百子图上,每个孩子的衣襟上都绣着个小小的"忍"字。原来长辈们早就知道,这深宅大院里,平安二字从来都带着隐忍的重量。
傍晚时分,探春终于回来了。她穿着件石青披风,脸上带着倦色,却依旧挺直着脊背。赵姨娘扑上去要哭,被她一个眼神制止了:"娘,我没事。王爷只是问了些府里的近况,还赏了些点心。"
她走进潇湘馆时,黛玉正对着烛火绣荷包。荷包上绣着两只鸳鸯,一只翅膀已经绣好,另一只刚起了个头。探春坐在她身边,看着烛火在绣绷上投下的影子,忽然开口:"忠顺亲王问起那封密函了。"
黛玉的针顿了顿,针尖刺破了指尖,血珠滴在翠绿色的缎面上,像点染的荷叶。"你怎么说的?"
"我说不知道。"探春的声音平静,"他还问起姐姐在宫里的近况,我说姐姐一切安好,只是念着家里。"她拿起桌上的杏仁,放进嘴里慢慢嚼着,"王爷书房里挂着幅画,画的是江南的烟雨楼,跟我小时候在林姑父家见过的一模一样。"
黛玉的心猛地一跳。父亲的烟雨楼画轴,一直收在樟木箱的最底层,抄家时都没被搜走。忠顺亲王怎么会有一模一样的画?
"画轴上有题字吗?"
"有。"探春回忆着,"写着'江南春色,不及京华',落款是......'海客'。"
"海客"是林如海的别号。黛玉手里的绣针"当啷"一声掉在地上,滚到妆台底下,像颗藏不住的心事。父亲与忠顺亲王,这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竟有这样的牵连?那封密函背后,藏着的或许不只是盐引案那么简单。
夜深了,宝玉来接探春回房。路过沁芳闸时,看见冰面上冻着只蜻蜓,翅膀还保持着振翅的模样。探春忽然说:"宝二哥,若有一天我要离开贾府,你和林妹妹......会记得我吗?"
宝玉看着她被月光拉长的影子,忽然想起那年放风筝,探春的凤凰风筝与一只陌生的喜字风筝缠在一起,最终断了线飞向远方。他握紧手里的灯笼,光晕里的雪粒像无数闪烁的星:"无论你去了哪里,都是咱们家的三姑娘。"
潇湘馆的灯还亮着。黛玉把那幅百子图铺开在案上,借着烛火仔细看。在最角落的那个孩子衣襟上,"忍"字旁边还有个极小的爪印,像猫爪又像鸟迹,与父亲旧书里夹着的那片枯叶上的痕迹一模一样。她忽然明白,母亲信笺里说的"事关重大",远比她想象的更复杂。
窗外的梅花被风吹落几片,落在窗台上,像谁递来的密信。黛玉把百子图折好藏进箱底,指尖还残留着布帛的纹路。她知道,这个冬天不会平静,那些藏在画里、字里、记忆里的秘密,迟早会像冰下的鱼,一一浮出水面。
第四折 朝堂波谲系深宅
荣国府的腊八粥熬得正香,糯米混着桂圆的甜气漫过整个院子。贾母坐在上首,看着贾政分粥,银簪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宝玉刚要接过自己那碗,就见小厮慌慌张张跑进来,棉袍上沾着泥雪:"老爷,宫里......宫里来人了!"
传旨的太监脸色凝重,手里的明黄圣旨像块沉甸甸的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户部侍郎参奏前御史李嵩私通贾府,构陷忠良,着即押入天牢。荣国府贾政暂行居家思过,不得与外臣往来。钦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贾政接旨的手在抖,圣旨的边缘割得掌心生疼。贾母手里的粥碗"当啷"掉在地上,白瓷碎片混着米粒溅得到处都是,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王夫人眼前一黑,被鸳鸯死死扶住,嘴里喃喃着:"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黛玉站在宝玉身后,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墨香突然变得滞重。他的手悄悄在袖摆下握住她的,掌心全是冷汗。她想起昨日探春说的那幅烟雨楼画,想起父亲的别号,忽然觉得那碗腊八粥的甜,像掺了黄连。
太监走后,贾政把自己关在祠堂。香烛的烟气从门缝里钻出来,混着尘埃在阳光里翻滚。宝玉想去劝,被黛玉拉住:"静静吧。他心里比谁都难受。"
两人走到沁芳闸边,看见几只麻雀正在啄食地上的米粒,是刚才王夫人打翻的那碗粥。冰面下的水缓缓流动,映着灰蒙蒙的天,像一块巨大的砚台。
"李御史是为了咱们才......"宝玉的声音发闷,捡起块石子扔进冰窟窿,"我不该让林妹妹去送密函的。"
"不关你的事。"黛玉踢了踢脚下的薄冰,"这盘棋早就布好了,咱们只是其中的棋子。"她想起那张药方上的字迹,想起户部侍郎的名字,"他们真正要对付的,或许不是李御史。"
话音刚落,就见薛姨妈带着香菱匆匆走来。薛姨妈的披风沾着雪,脸色比雪还白:"宝玉,黛玉,你们快躲躲!忠顺亲王府的人来了,说要搜查什么......搜查林姑父留下的画轴!"
宝玉和黛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惶。他们刚要往潇湘馆走,就见几个穿红袍的校尉已经闯进园门,为首的正是那日在茶楼上看见的戴玉扳指的人。
"奉王爷令,搜查荣国府,寻找逆臣林如海与盐道刘私通的证物!"校尉的声音像冰锥,刺破了园子里的寂静。
贾母拄着拐杖拦在门口,银须在寒风里颤抖:"我女婿是朝廷命官,不是逆臣!你们凭什么搜查?"
"凭这个!"校尉举起一幅画轴,正是那幅烟雨楼图,"这是从李御史家搜出的,上面有林如海与盐道刘的密约!"
黛玉的心沉到了谷底。画轴上的字迹她认得,是父亲的笔迹,却绝不是什么密约,而是当年写给母亲的家书,说"江南烟雨虽好,不及京华归人"。怎么会变成与盐道刘的密约?
校尉们在园子里翻箱倒柜,瓷器碎裂的声音、书籍散落的声音、下人们的哭喊声混在一起,像一场毁于一旦的梦。宝玉死死护住潇湘馆的门,被校尉推搡着撞到门柱上,额头磕出个血包。
"住手!"黛玉忽然开口,声音清亮得像冰棱,"画轴在我这里。"
她从樟木箱底取出那幅烟雨楼图,正是父亲一直珍藏的那幅。校尉们眼睛一亮,就要上前抢夺,却被她往后一躲:"这画是我父亲的遗物,上面只有家书,没有什么密约。若你们硬要抢,我就当场烧了它!"
她举起画轴对着烛火,绢布的边缘立刻卷了起来。校尉们不敢动了,为首的红袍人盯着她,眼神像淬了毒的刀:"林姑娘最好想清楚,抗旨不遵的后果。"
"我只是想让王爷看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黛玉的声音平静,"我父亲的笔迹,我认得;盐道刘的字迹,李御史的卷宗里有。若王爷肯对比,自然知道这是栽赃陷害。"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北静王府的长史官匆匆赶来,对着红袍人耳语了几句。红袍人的脸色变了变,最终冷哼一声:"我们走!"
校尉们撤走后,园子里一片狼藉。黛玉展开那幅被烧了个角的画轴,家书的字迹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宝玉摸着她被火燎到的指尖,心疼得直皱眉:"以后不许再这么冒险了。"
黛玉摇摇头,指着画轴角落的印章:"你看这里。"印章是"静渊"二字,是北静王的私章,却比他现在用的小了一圈,"这画,从前是北静王的。"
贾政不知何时站在门口,看着画轴上的印章,长叹一声:"二十年前,你父亲在江南查盐案,北静王还是个世子,曾偷偷去帮忙。这画,是他们交换的信物。"
月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画轴上的烟雨中。黛玉忽然明白,这场风波从来都不只是贾府的事,那些藏在画里的过往,那些朝堂上的博弈,最终都要由深宅里的人来承受。她握紧宝玉的手,感觉那只手虽在抖,却始终没有松开。
第五折 寒梅泣血映丹心
荣国府的雪下得紧,把潇湘馆的梅枝压得弯弯的,粉白的花瓣沾着雪,像噙着泪的眼。黛玉坐在窗前绣着个荷包,针脚歪歪扭扭的,丝线好几次刺破指尖,血珠滴在墨色的缎面上,像极了雪中的梅。
"姑娘,宝二爷来了。"雪雁掀帘进来,带进一股寒气,"他手里还拿着支梅花,说是刚从妙玉的栊翠庵折来的,红得像火。"
宝玉走进来,身上落满了雪,像个雪人。他把那支红梅插进桌上的青瓷瓶,花瓣上的雪化成水,顺着瓶身往下淌,像无声的泪。"妙玉说,这叫'胭脂醉',是最耐寒的品种。"他看着黛玉指尖的血珠,眉头皱得紧紧的,"怎么又扎到手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黛玉把手往身后藏,却被他拉住。他从怀里掏出个小瓷瓶,倒出点药膏抹在她指尖,清凉的薄荷味驱散了刺痛。"别绣了,我替你。"他拿起针线,笨手笨脚地往荷包上戳,却把线团弄散了,滚得满地都是。
两人正笑着捡线团,就听见院外传来哭声。赵姨娘跌跌撞撞地跑进来,发髻都散了,哭着喊:"三姑娘被......被忠顺亲王看中了,说要......要纳她做侧妃!"
探春不知何时跟在后面,穿着件素色棉袄,脸上没有泪,只是嘴唇抿得发白。她走到黛玉面前,递过个小小的布包:"林姐姐,这是我攒的些私房钱,你收着。若将来......若将来有难处,或许能用得上。"
布包里是几锭碎银子,还有支银簪,簪头刻着个"探"字。黛玉的眼泪突然掉下来,落在布包上,晕开了淡淡的水渍:"我不要,你自己留着。"
"我用不上了。"探春的声音很轻,像风吹过梅枝,"王爷说,只要我肯去,就保贾府平安。"她看了眼宝玉,"宝二哥,往后......多照顾我娘。"
宝玉的拳头攥得紧紧的,指节泛白:"我去跟王爷说,咱们不换!"
"没用的。"探春摇摇头,望着窗外的红梅,"这世道,咱们这样的人家,哪有选择的余地?"她忽然笑了笑,"其实也挺好,听说王府的梅园比这儿大得多,冬天开起花来,该有多好看。"
黛玉看着她强装的笑脸,心里像被针扎似的疼。她想起那日在狱神庙外看见的史家表舅,想起北静王府的长史官,忽然明白这哪里是看中,分明是胁迫。用探春的婚事,来堵贾府追查盐引案的嘴。
夜里,宝玉悄悄去了北静王府。长史官在门房见了他,手里的茶盏冒着热气:"宝二爷,不是王爷不肯帮忙,实在是忠顺亲王那边逼得紧。"他压低声音,"听说......宫里的娘娘也发了话。"
宝玉的心猛地一沉。元春是他的亲姐姐,怎么会......
"娘娘也是身不由己。"长史官叹了口气,"户部侍郎手里握着些......不利于娘娘的东西。"他从袖袋里掏出个玉佩,上面刻着朵梅花,"把这个给三姑娘吧,王府里有个老嬷嬷是江南人,看见这个会照拂她的。"
宝玉握着玉佩往回走,雪地里的脚印歪歪扭扭的,像他此刻的心情。路过栊翠庵时,看见妙玉正站在梅树下,月光落在她素色的僧袍上,像一尊玉像。"世间事,皆有定数。"她的声音清冷,"强求不得。"
荣国府的红梅落了一地。探春出嫁那天,没有鼓乐,没有花轿,只有一辆素色的马车,停在白茫茫的雪地里。赵姨娘哭得晕了过去,贾母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看着马车驶远,银须上结了层白霜。
黛玉把那支"胭脂醉"插进探春空着的妆奁里,花瓣上的红像泣血的痕。宝玉走进来,手里拿着个荷包,是探春没绣完的,上面只绣了半只鸳鸯。"她走的时候说,让咱们......好好的。"
黛玉接过荷包,指尖抚过那半只鸳鸯,忽然想起母亲信笺里的话:"所谓守护,不过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她把荷包放进贴身的衣襟,感觉那未完成的针脚硌着心口,像探春临走时强装的笑脸。
窗外的雪还在下,把红梅压得更低了。黛玉知道,这只是开始。忠顺亲王不会满足于一个侧妃,户部侍郎手里的把柄,元春在宫里的处境,父亲留下的那些秘密......像一张无形的网,正慢慢收紧。
但她不害怕。因为她身边有宝玉,有贾母,有那些虽然离散却始终牵挂着彼此的家人。就像这雪中的红梅,就算被压弯了枝桠,也照样能开出最艳的花。
第六折 故纸堆里觅生机
荣国府的年过得冷冷清清。没有张灯结彩,没有笙箫鼓乐,只有贾母让人在门框上贴了副小小的春联,红纸上写着"平安二字值千金",墨迹是宝玉写的,带着几分颤抖。
黛玉正在整理父亲的旧书,忽然发现《春秋》的封皮里夹着张字条,是林如海的笔迹,上面写着"查得盐引案牵涉内库,证据在'万松书院'的匾额后"。字迹潦草,像是匆忙间写就的,纸角还有点烧焦的痕迹。
"万松书院?"宝玉凑过来看,"那不是在杭州吗?离咱们这儿千里迢迢的。"
黛玉想起母亲信笺里的"三月初三,盐道刘过访",正是父亲在杭州任上的时候。她把字条折好放进荷包,忽然听见院外传来脚步声。贾政披着件旧棉袍走进来,手里拿着本账册,封面都磨破了。
"这是你祖父当年的账本。"贾政指着其中一页,上面记着"送万松书院修缮银五百两",旁边还有个小小的注脚:"匾额后藏物,非紧急不得取用。"
三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激动。原来这不是父亲一个人的安排,而是贾府几代人的伏笔。宝玉摩拳擦掌:"我去杭州!"
"不行。"贾政摇摇头,"现在外面到处都是眼线,你一出门就会被盯上。"他看着黛玉,眼神里有犹豫,也有期盼,"或许......"
"我去。"黛玉接口道,声音平静,"我是女子,又是林家后人,去杭州祭奠父亲,名正言顺。"
宝玉急了:"那怎么行?千里迢迢的,太危险了!"
"没有比这更安全的法子了。"黛玉望着窗外的红梅,"再说,我也想回江南看看。看看父亲住过的宅院,看看母亲种的石榴树。"
贾政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个紫檀木牌,上面刻着"林"字:"这是万松书院的信物,交给山长,他自会帮忙。"他顿了顿,"让紫鹃跟着你,再让茗烟扮成小厮,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出发前一夜,宝玉在潇湘馆待到很晚。他帮黛玉整理行囊,把几件厚棉袄叠得整整齐齐,又把那支梅花银簪放进梳妆匣:"到了江南,记得给我寄封信,就说......就说那边的梅花开了没有。"
黛玉笑着点头,从妆匣里取出个锦囊,里面装着些杏仁:"这是你爱吃的,路上带着。"她忽然踮起脚尖,在他额头轻轻一吻,像落下片雪花,"等我回来。"
宝玉的脸腾地红了,摸着额头,傻笑着说不出话。窗外的月光落在两人身上,像一层薄薄的纱,把所有的担忧都藏在了温柔里。
黛玉走的那天,天还没亮。宝玉去送她,马车停在荣国府的后门,像一只待飞的雁。他把那枚刻着"静渊"的玉佩塞进她手里:"北静王说,万一遇到难处,拿着这个去杭州府衙,会有人帮忙。"
黛玉握紧玉佩,指尖能摸到上面温润的纹路。她掀开轿帘,看见宝玉站在雪地里,棉袍的衣角被风吹得扬起,像振翅的蝶。"回去吧。"她轻声说,声音被风吹得散了。
马车驶远时,黛玉回头望了一眼。荣国府的轮廓在晨雾里若隐若现,宝玉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个黑点,像滴落在宣纸上的墨。她把脸贴在冰冷的车窗上,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一路南下,晓行夜宿。紫鹃总在车里备着热茶,茗烟则细心地打听前路的情况。过淮河时,船家说最近盘查得紧,凡是往杭州去的都要严查。黛玉让茗烟买了身孝服穿上,对外只说是去杭州奔丧的孤女。
到了杭州,万松书院的山长是个白胡子老头,看见"林"字木牌,眼睛亮了亮,把她们领到书院的后殿。匾额后面果然有个暗格,里面藏着个铁盒子,打开一看,是几本账册和一封信。
信是林如海写给贾府老祖宗的,说他发现盐引案不仅牵涉官员,还与宫里的内库有关,有人利用盐税填补亏空,甚至......与前太子有关。账册上详细记录了每一笔可疑的款项,最后一页画着个玉玺的图案,旁边写着"元"字。
黛玉的手在抖。前太子是元春的老师,这个"元"字,指的是元春吗?还是......
山长在一旁叹道:"林大人当年把这些交给老衲时,说若有一天贾府遇到大难,或许这些能救命。只是没想到......"
正说着,外面传来喧哗声。茗烟慌慌张张跑进来:"姑娘,不好了!杭州府衙的人来了,说......说要搜查书院!"
黛玉的心猛地一跳,赶紧让山长把铁盒子藏好。她刚换上常服,就见几个捕快冲了进来,为首的正是那日在荣国府搜查的红袍校尉!
"林姑娘,别来无恙?"校尉皮笑肉不笑,"王爷就知道你会来这儿,特意让卑职来'接'你回金陵。"
黛玉的手心全是冷汗,却依旧挺直着脊背:"我是来祭奠父亲的,与你们无关。"
"是吗?"校尉挥了挥手,"给我搜!我听说林大人留下些'好东西'呢。"
捕快们翻箱倒柜,却什么也没找到。校尉不甘心,眼睛像鹰似的盯着匾额:"把那个拆下来!"
山长上前阻拦,被校尉一把推开:"妨碍公务,一并拿下!"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声大喝:"住手!"杭州知府带着衙役赶来,看见校尉,脸色一沉,"王爷有令,不得惊扰万松书院!"
校尉愣住了,看着知府手里的令牌,上面刻着北静王的私章。他狠狠瞪了黛玉一眼,悻悻地带着人走了。
知府走到黛玉面前,拱手道:"姑娘受惊了。北静王料到忠顺亲王会派人来,特意让卑职在此等候。"他递过一个信封,"王爷说,这些账册暂时不能带回金陵,让姑娘先回府,他自有安排。"
黛玉接过信封,里面是张字条,上面写着"三月初三,京中见分晓"。她望着窗外的西湖,烟波浩渺,像藏着无数秘密。她知道,北静王也在这盘棋里,只是不知道,他到底是敌是友。
回金陵的路上,黛玉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路过苏州时,她去了趟林家旧宅。院子里的石榴树还在,只是枝桠枯了大半。她在树下埋了坛酒,打算等将来和宝玉一起来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荣国府的灯笼在暮色里亮了起来。宝玉站在门口等她,看见马车,飞似的跑过来,差点摔在雪地里。"你回来了!"他的眼睛亮得像星,紧紧握住她的手,"路上还好吗?"
黛玉点点头,看着他冻红的鼻尖,忽然笑了:"江南的梅花开了,比这儿的艳。"
第七折 惊蛰将至待春雷
荣国府的元宵节没有花灯,却在潇湘馆的窗台上摆了几盏小灯,是黛玉和宝玉用彩纸糊的,烛光透过纸,映出淡淡的梅花影。紫鹃端来两碗汤圆,芝麻馅的,甜得能粘住牙。
"听说宫里的娘娘打发人送了些元宵来。"紫鹃笑着说,把一碗放在黛玉面前,"还说让姑娘好生休养,别惦记着府里的事。"
黛玉舀了个汤圆放进嘴里,甜香里却带着点说不清的涩。她想起万松书院找到的账册,想起那个"元"字,心里像压着块石头。宝玉看出她的心事,握住她的手:"别想了,北静王说三月初三会有分晓,咱们等着就是。"
三月初三那天,荣国府的桃花开了第一朵,粉嫩嫩的,像婴儿的脸颊。黛玉正在窗前看书,忽然听见院外传来喧哗声。茗烟连滚带爬地跑进来,手里拿着张邸报,纸都被攥皱了:"姑娘!宝二爷!大喜!大喜啊!"
邸报上的字迹油墨未干,标题醒目:"户部侍郎贪赃枉法,牵连内库,着即处斩。忠顺亲王监管不力,罚俸三年。前御史李嵩官复原职,盐引案重审。"
宝玉抢过邸报,手指在"前太子旧部供出实情"那行字上划过,激动得声音发颤:"是北静王!一定是他找到证据了!"
黛玉看着邸报,忽然想起父亲留下的账册,想起那个"元"字。原来元春在宫里一直暗中收集证据,北静王在外面接应,父女俩里应外合,才扳倒了户部侍郎一党。
正说着,贾政从外面进来,脸上带着难得的笑意:"李御史派人来说,盐引案已经查清,爹的冤屈洗清了!"他看着黛玉,眼神里满是感激,"多亏了你带回的那些线索。"
荣国府的人又开始忙碌起来,却不是为了应付查抄,而是打扫庭院,准备迎接真正的春天。下人们在院里种上了新的花草,小厮们扛着梯子修补被校尉撞坏的门柱,厨房里飘出炖肉的香气,馋得巷子里的猫都跑来蹭门。
探春也从忠顺亲王府回来了。她清瘦了些,却更沉稳了,看见黛玉,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们一定能成。"她手腕上多了个银镯子,是那个江南老嬷嬷送的,上面刻着圈梅花纹。
北静王派人送来了贺礼,是一幅新的烟雨楼图,画里的江南春色正好,湖边站着两个小小的人影,像极了年轻时的林如海和北静王世子。宝玉把画挂在书房,和那幅旧画并排在一起,新旧交替,像一段未完的故事。
清明那天,宝玉陪着黛玉去了江南。他们在林家旧宅的石榴树下挖出那坛酒,开封时香气满园。黛玉靠在宝玉肩上,看着天边的流云,忽然想起母亲信笺里的最后一句话:"春天总会来的,哪怕来得晚了些。"
荣国府的桃花开得正盛,粉的、白的、红的,像一片云霞。贾母坐在花下听鸳鸯念诗,贾政在书房整理新到的书籍,王夫人和薛姨妈在廊下说着家常,探春在教小丫鬟们绣梅花。
宝玉牵着黛玉的手,走在落满花瓣的小路上。风吹过,花瓣像雨一样落下,沾在他们的发间、肩头。"你看,"黛玉指着枝头的新芽,"去年冬天冻坏的枝桠,又长出新叶了。"
宝玉点点头,握紧她的手。他知道,这场风波留下的伤痕不会立刻消失,那些藏在故纸堆里的秘密或许还有更多,但只要他们在一起,只要心里有希望,就像这春天的花,就算经历寒冬,也照样能开得热烈。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是府里的小幺儿在放风筝。一只蝴蝶风筝飞得很高,线在阳光下闪着亮,像一根连接着天空和大地的线。黛玉望着那只风筝,忽然笑了,眼里的光比桃花还艳。
这个春天,来得确实晚了些,却也因此更加珍贵。就像那些经历过风雨的人,心变得更软,也更坚韧。而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爱与守护,终将像这漫天的花瓣,落在每一个值得的角落。
喜欢金陵烬未央卷
荣国府的晨雾还没散尽,青石板路上的薄冰在晨光里泛着冷光。黛玉正坐在窗前临摹父亲的笔迹,案上摊着的宣纸写满了"平安"二字,墨汁未干,透着三分急切。紫鹃突然掀帘进来,棉鞋踩在炭渣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手里的铜盆晃出半盆热水:"姑娘!宫里来人了!"
黛玉握着狼毫的手猛地一颤,墨滴在宣纸上洇开个黑团。她站起身时带倒了笔洗,青瓷碎片混着清水溅在藕荷色裙裾上,像落了场骤雨。"是......是坏事吗?"她的声音发紧,指尖掐进掌心——顺天府的人昨夜还在府外徘徊,灯笼的红光映在围墙上,像一道道血痕。
"是好事!"雪雁从外面跑进来,冻得通红的手里攥着张明黄的纸,"传旨的公公说,皇上看了李御史呈的证据,龙颜大怒,已经下旨释放贾政老爷了!还要重审盐引案呢!"
宣旨的太监就坐在荣庆堂的上首,手里把玩着翡翠扳指,语气里带着几分刻意的热络:"老太太,恭喜啊。您家姑爷是个清官,皇上心里明镜似的。"他瞥了眼站在一旁的宝玉,"宝二爷有胆识,敢把密函送进御史台,将来定是个有出息的。"
贾母的手还在抖,接过圣旨时差点掉在地上,鸳鸯赶紧扶住她。王夫人早已泣不成声,用帕子捂着脸,肩膀一抽一抽的,泪水顺着指缝往下淌:"谢皇上恩典......谢皇上恩典......"
宝玉站在黛玉身边,能闻到她发间淡淡的药香混着松烟墨的气息。她的指尖冰凉,悄悄在袖摆下抓住他的手,像抓住根救命稻草。他回握住那只纤细的手,指腹摩挲着她掌心的薄茧——那是连日来绣护膝磨出来的,针脚比从前更密了。
传旨太监走后,荣国府的人像是突然活了过来。下人们在院子里奔走相告,脚步声踏碎了连日来的死寂。厨房的刘婆子杀了唯一一只老母鸡,说是要给"将来的二奶奶"补身子;小厮们扛着梯子去揭大门上的封条,木梯撞在门柱上发出咚咚的响,震得门环都在颤。
黛玉跟着贾母往狱神庙去接贾政,马车在结冰的路上颠簸。她掀起车帘一角,看见街对面的茶楼里,几个穿绸缎的男人正对着荣国府的方向指指点点,其中一个戴玉帽翅的,正是前几日拒不见宝玉的史家表舅。
"世态炎凉,自古皆然。"贾母拍了拍她的手背,银镯子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等你公公出来了,咱们关起门过日子,不比看别人脸色强?"
黛玉点点头,目光落在街角的馄饨摊。一个穿破棉袄的小孩正踮着脚够蒸笼,摊主笑着塞给他两个热气腾腾的馄饨。水汽模糊了孩子冻红的脸,却掩不住眼里的光。她忽然想起宝玉说的,等这场风波过去,就去江南看她小时候住过的宅院,院里的石榴树该开花了。
狱神庙的朱漆大门紧闭着,铜环上的绿锈在寒风里剥落。贾母让人递了帖子,过了许久,侧门才开了条缝。贾政穿着件半旧的藏青棉袍,头发胡子都白了大半,看见贾母时,这位素来刚毅的汉子突然红了眼圈,膝盖一软就要下跪,被宝玉死死扶住。
"爹!"宝玉的声音哽咽,"咱们回家。"
贾政的目光扫过黛玉,看见她鬓边那支梅花银簪,又看了看她攥着宝玉的手,干裂的嘴唇动了动,最终只化作一声长叹。风吹过庙前的老槐树,枯枝摩擦着发出呜咽,像在诉说这几个月的苦寒。
马车往回走时,贾政忽然开口:"那封密函,是你母亲留下的?"黛玉嗯了一声,他便不再多问,只是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眼神里有欣慰,也有难以言说的沉重。路过顺天府衙时,黛玉看见几个捕快正把个戴枷锁的人往牢里送,那人穿着锦缎袍子,依稀是前几日来抄家的典史。
"善恶终有报。"贾母闭目念佛,佛珠在指间转动,发出沉闷的声响,"只是这金陵城,怕是要变天了。"
车窗外的风突然紧了,卷起地上的雪沫打在玻璃上,像无数只眼睛在窥视。黛玉握紧宝玉的手,感觉那只手虽不如从前温润,却多了几分能依靠的力量。她知道,释放贾政只是开始,那些藏在暗处的漩涡,才刚刚开始转动。
第二折 暗流汹涌藏机锋
荣国府的灯笼重新挂起来时,贾政正在书房里翻看账册。泛黄的纸页上,赤字红得刺眼,像一道道未愈的伤口。他用朱笔在"欠忠顺亲王府纹银三千两"那行字下画了道杠,笔尖戳穿了纸页,留下个黑洞洞的窟窿。
"老爷,北静王府派人送帖子来了。"小厮捧着个描金帖子进来,靴底沾着的雪水在青砖上洇出个湿痕,"说王爷明日想请您过府一叙。"
贾政捏着帖子的手指关节发白。北静王从前与贾府往来密切,抄家时却闭门不见,如今案子刚有转机就递来橄榄枝,这其中的掂量,比账册上的数字更让人头疼。他把帖子往案上一放,墨砚里的水晃出圈涟漪:"知道了,备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宝玉正在潇湘馆帮黛玉整理书箱。那些父亲留下的旧书被翻得卷了角,其中几本的封皮上还留着顺天府衙役的靴印。黛玉从樟木箱里翻出块素色锦缎,小心翼翼地给书一本本包上书皮,指尖拂过《资治通鉴》第七卷时,忽然停住了:"这里面的夹层,好像还有东西。"
两人拆开书脊,掉出半张泛黄的药方,是林如海的笔迹,上面写着"川贝母三钱,枇杷叶五钱",却在药材名旁用蝇头小楷记着:"盐道刘与户部侍郎私会于城南酒肆,三更方散"。墨迹已淡,却字字清晰,像冰下的鱼,静静等着被发现。
"这是......新的证据?"宝玉把药方凑到灯下,看见纸角还粘着点酒渍,"爹当年定是早有察觉,才悄悄记下这些。"
黛玉叠好药方放进贴身的荷包,忽然听见院外传来争执声。赵姨娘正叉着腰站在廊下,对着紫鹃嚷嚷:"凭什么她潇湘馆能用上新炭?我们怡红院就只能烧带烟的黑炭?如今老爷回来了,也该讲讲规矩了!"
"姨娘这话就错了。"黛玉掀帘出来,月光落在她素色的披风上,"这些炭是薛姨妈送来的,说是给我调理身子的。若姨娘不嫌弃,我让紫鹃分一半给您送去。"
赵姨娘被噎得说不出话,悻悻地转身要走,却被宝玉叫住:"姨娘,昨儿顺天府的人来查抄时,从您屋里搜出的那包银子,您还没说清来路呢。"
赵姨娘的脸瞬间白了,转身就跑,裙角扫过廊下的铜鹤,撞得仙鹤嘴里的珠子叮当作响。黛玉望着她的背影,忽然想起母亲信笺里的话:"人心之险,甚于山川。"她攥紧荷包里的药方,指腹能摸到那些凹凸的字迹。
次日,贾政去北静王府赴宴,宝玉则带着药方去了李御史衙门。路过清虚观时,看见张道士正站在门口送香客,看见宝玉,浑浊的眼睛亮了亮:"宝二爷,老道给您算过,您今年有贵人相助,只是......"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防着些穿红袍的。"
宝玉没太在意,只当是老道的套话。可等他到了御史衙门,却被拦在门外。门房说李御史一早就被皇上召进宫中,还带走了所有盐引案的卷宗。"听说......是户部侍郎参了李御史一本,说他私藏贾府密函,意图构陷朝廷命官。"门房左右看了看,声音压得像蚊子哼。
宝玉的心猛地沉下去。户部侍郎,正是药方上记着的那个与盐道刘私会的人。他转身往回走,看见街角的茶楼上,一个穿绯红官袍的人正望着御史衙门的方向,手里把玩着个玉扳指,与北静王府帖子上的落款印章惊人地相似。
荣国府的暮色里,贾政带着一身酒气回来。他把自己关在书房,谁也不见。直到掌灯时分,才让小厮请宝玉和黛玉过去。书房里弥漫着浓重的酒气和墨味,案上摆着张宣纸,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暂避锋芒"。
"北静王说了,户部侍郎背后有亲王撑腰。"贾政的声音沙哑,指节敲着桌面,"李御史怕是要被革职查办,咱们现在不能硬碰硬。"
黛玉从荷包里取出那张药方,放在贾政面前:"公公,这里还有新的证据。"
贾政拿起药方,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最后重重拍在案上:"好个林如海!竟早就留下了后手!"他盯着药方上的字迹,忽然起身走到博古架前,取下个青铜爵杯,"这杯子底下刻着的字,你们看看。"
爵杯底部刻着"元春"二字,是当年元春省亲时御赐的物件。宝玉摸着那些字,忽然明白过来:"爹是说,姐姐在宫里......"
"噤声!"贾政打断他,往窗外看了看,"宫里的事,半点错不得。你们记住,这几日无论听到什么,都要沉住气。"
窗外的风卷着雪沫打在窗纸上,像无数只手在叩门。黛玉望着案上那四个"暂避锋芒",忽然想起张道士的话。穿红袍的贵人,到底是福是祸?她看向宝玉,发现他也正望着自己,眼里的担忧像窗外的雪,一层叠着一层。
第三折 深闺碎影映忧心
潇湘馆的梅花开得正好,粉白的花瓣沾着雪粒,像落了满地的碎玉。黛玉披着件月白披风站在花下,手里捏着支刚折的梅枝,花瓣上的寒气渗进指尖,冻得她轻轻一颤。
"姑娘,宝二爷在里头等您呢。"紫鹃抱着件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出来,往她肩上一搭,"这天儿越来越冷了,仔细冻着。昨儿太医还说,您的咳嗽得暖着些。"
黛玉走进里屋,看见宝玉正坐在案前翻她的诗稿。那些写在宣纸上的句子,有"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怅惘,也有"冷月葬花魂"的凄清,被他用朱笔圈出好几处,在空白处写着"改作'花开见佛'如何?"
"就知道胡闹。"黛玉笑着夺过诗稿,却看见最后一页写着首新诗,字迹是宝玉的,却带着她的笔意:"雪压梅枝香不减,风寒心蕊意更真。"墨迹未干,砚台里的墨汁还冒着热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是......"黛玉的心跳漏了一拍,指尖抚过"心蕊"二字,纸页带着他的体温,暖得像春日的阳光。
宝玉挠了挠头,耳尖红了:"我想着,咱们往后该多写些吉利的。"他从怀里掏出个锦囊,里面装着几颗杏仁,"薛姨妈送来的,说是波斯的甜杏仁,你尝尝。"
黛玉刚要剥杏仁,就听见院外传来脚步声。袭人提着食盒进来,脸上带着几分难色:"宝二爷,林姑娘,刚才听见赵姨娘在二门口哭,说......说三姑娘被忠顺亲王府的人请去说话,到现在还没回来。"
探春是赵姨娘唯一的女儿,虽平日里与赵姨娘不亲近,却是府里最有主意的姑娘。忠顺亲王府素与贾府不睦,这时候请探春去,绝非好事。黛玉和宝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担忧。
"我去看看。"宝玉起身就要走,却被黛玉拉住。她从妆匣里取出支金步摇,上面的凤凰嘴里衔着颗东珠:"把这个带去给赵姨娘,让她别在门口哭,惹人笑话。就说三妹妹机灵,定能平安回来。"
宝玉拿着步摇出去,黛玉坐在窗前,心里七上八下的。她想起前日在狱神庙外看见的那个戴玉帽翅的史家表舅,听说他如今在忠顺亲王府当差;又想起贾政书房里的账册,欠忠顺亲王府的三千两银子,正是用探春的嫁妆银抵押的。
紫鹃端来一碗冰糖雪梨汤,看见她对着梅枝发呆,轻声道:"姑娘别担心,三姑娘是个有造化的。前儿她还说,要跟您学绣那个'平安符'呢。"
黛玉接过汤碗,梨汤的甜香里混着淡淡的药味。她忽然想起母亲留下的那些苏绣,其中一幅百子图上,每个孩子的衣襟上都绣着个小小的"忍"字。原来长辈们早就知道,这深宅大院里,平安二字从来都带着隐忍的重量。
傍晚时分,探春终于回来了。她穿着件石青披风,脸上带着倦色,却依旧挺直着脊背。赵姨娘扑上去要哭,被她一个眼神制止了:"娘,我没事。王爷只是问了些府里的近况,还赏了些点心。"
她走进潇湘馆时,黛玉正对着烛火绣荷包。荷包上绣着两只鸳鸯,一只翅膀已经绣好,另一只刚起了个头。探春坐在她身边,看着烛火在绣绷上投下的影子,忽然开口:"忠顺亲王问起那封密函了。"
黛玉的针顿了顿,针尖刺破了指尖,血珠滴在翠绿色的缎面上,像点染的荷叶。"你怎么说的?"
"我说不知道。"探春的声音平静,"他还问起姐姐在宫里的近况,我说姐姐一切安好,只是念着家里。"她拿起桌上的杏仁,放进嘴里慢慢嚼着,"王爷书房里挂着幅画,画的是江南的烟雨楼,跟我小时候在林姑父家见过的一模一样。"
黛玉的心猛地一跳。父亲的烟雨楼画轴,一直收在樟木箱的最底层,抄家时都没被搜走。忠顺亲王怎么会有一模一样的画?
"画轴上有题字吗?"
"有。"探春回忆着,"写着'江南春色,不及京华',落款是......'海客'。"
"海客"是林如海的别号。黛玉手里的绣针"当啷"一声掉在地上,滚到妆台底下,像颗藏不住的心事。父亲与忠顺亲王,这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竟有这样的牵连?那封密函背后,藏着的或许不只是盐引案那么简单。
夜深了,宝玉来接探春回房。路过沁芳闸时,看见冰面上冻着只蜻蜓,翅膀还保持着振翅的模样。探春忽然说:"宝二哥,若有一天我要离开贾府,你和林妹妹......会记得我吗?"
宝玉看着她被月光拉长的影子,忽然想起那年放风筝,探春的凤凰风筝与一只陌生的喜字风筝缠在一起,最终断了线飞向远方。他握紧手里的灯笼,光晕里的雪粒像无数闪烁的星:"无论你去了哪里,都是咱们家的三姑娘。"
潇湘馆的灯还亮着。黛玉把那幅百子图铺开在案上,借着烛火仔细看。在最角落的那个孩子衣襟上,"忍"字旁边还有个极小的爪印,像猫爪又像鸟迹,与父亲旧书里夹着的那片枯叶上的痕迹一模一样。她忽然明白,母亲信笺里说的"事关重大",远比她想象的更复杂。
窗外的梅花被风吹落几片,落在窗台上,像谁递来的密信。黛玉把百子图折好藏进箱底,指尖还残留着布帛的纹路。她知道,这个冬天不会平静,那些藏在画里、字里、记忆里的秘密,迟早会像冰下的鱼,一一浮出水面。
第四折 朝堂波谲系深宅
荣国府的腊八粥熬得正香,糯米混着桂圆的甜气漫过整个院子。贾母坐在上首,看着贾政分粥,银簪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宝玉刚要接过自己那碗,就见小厮慌慌张张跑进来,棉袍上沾着泥雪:"老爷,宫里......宫里来人了!"
传旨的太监脸色凝重,手里的明黄圣旨像块沉甸甸的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户部侍郎参奏前御史李嵩私通贾府,构陷忠良,着即押入天牢。荣国府贾政暂行居家思过,不得与外臣往来。钦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贾政接旨的手在抖,圣旨的边缘割得掌心生疼。贾母手里的粥碗"当啷"掉在地上,白瓷碎片混着米粒溅得到处都是,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王夫人眼前一黑,被鸳鸯死死扶住,嘴里喃喃着:"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黛玉站在宝玉身后,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墨香突然变得滞重。他的手悄悄在袖摆下握住她的,掌心全是冷汗。她想起昨日探春说的那幅烟雨楼画,想起父亲的别号,忽然觉得那碗腊八粥的甜,像掺了黄连。
太监走后,贾政把自己关在祠堂。香烛的烟气从门缝里钻出来,混着尘埃在阳光里翻滚。宝玉想去劝,被黛玉拉住:"静静吧。他心里比谁都难受。"
两人走到沁芳闸边,看见几只麻雀正在啄食地上的米粒,是刚才王夫人打翻的那碗粥。冰面下的水缓缓流动,映着灰蒙蒙的天,像一块巨大的砚台。
"李御史是为了咱们才......"宝玉的声音发闷,捡起块石子扔进冰窟窿,"我不该让林妹妹去送密函的。"
"不关你的事。"黛玉踢了踢脚下的薄冰,"这盘棋早就布好了,咱们只是其中的棋子。"她想起那张药方上的字迹,想起户部侍郎的名字,"他们真正要对付的,或许不是李御史。"
话音刚落,就见薛姨妈带着香菱匆匆走来。薛姨妈的披风沾着雪,脸色比雪还白:"宝玉,黛玉,你们快躲躲!忠顺亲王府的人来了,说要搜查什么......搜查林姑父留下的画轴!"
宝玉和黛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惶。他们刚要往潇湘馆走,就见几个穿红袍的校尉已经闯进园门,为首的正是那日在茶楼上看见的戴玉扳指的人。
"奉王爷令,搜查荣国府,寻找逆臣林如海与盐道刘私通的证物!"校尉的声音像冰锥,刺破了园子里的寂静。
贾母拄着拐杖拦在门口,银须在寒风里颤抖:"我女婿是朝廷命官,不是逆臣!你们凭什么搜查?"
"凭这个!"校尉举起一幅画轴,正是那幅烟雨楼图,"这是从李御史家搜出的,上面有林如海与盐道刘的密约!"
黛玉的心沉到了谷底。画轴上的字迹她认得,是父亲的笔迹,却绝不是什么密约,而是当年写给母亲的家书,说"江南烟雨虽好,不及京华归人"。怎么会变成与盐道刘的密约?
校尉们在园子里翻箱倒柜,瓷器碎裂的声音、书籍散落的声音、下人们的哭喊声混在一起,像一场毁于一旦的梦。宝玉死死护住潇湘馆的门,被校尉推搡着撞到门柱上,额头磕出个血包。
"住手!"黛玉忽然开口,声音清亮得像冰棱,"画轴在我这里。"
她从樟木箱底取出那幅烟雨楼图,正是父亲一直珍藏的那幅。校尉们眼睛一亮,就要上前抢夺,却被她往后一躲:"这画是我父亲的遗物,上面只有家书,没有什么密约。若你们硬要抢,我就当场烧了它!"
她举起画轴对着烛火,绢布的边缘立刻卷了起来。校尉们不敢动了,为首的红袍人盯着她,眼神像淬了毒的刀:"林姑娘最好想清楚,抗旨不遵的后果。"
"我只是想让王爷看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黛玉的声音平静,"我父亲的笔迹,我认得;盐道刘的字迹,李御史的卷宗里有。若王爷肯对比,自然知道这是栽赃陷害。"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北静王府的长史官匆匆赶来,对着红袍人耳语了几句。红袍人的脸色变了变,最终冷哼一声:"我们走!"
校尉们撤走后,园子里一片狼藉。黛玉展开那幅被烧了个角的画轴,家书的字迹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宝玉摸着她被火燎到的指尖,心疼得直皱眉:"以后不许再这么冒险了。"
黛玉摇摇头,指着画轴角落的印章:"你看这里。"印章是"静渊"二字,是北静王的私章,却比他现在用的小了一圈,"这画,从前是北静王的。"
贾政不知何时站在门口,看着画轴上的印章,长叹一声:"二十年前,你父亲在江南查盐案,北静王还是个世子,曾偷偷去帮忙。这画,是他们交换的信物。"
月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画轴上的烟雨中。黛玉忽然明白,这场风波从来都不只是贾府的事,那些藏在画里的过往,那些朝堂上的博弈,最终都要由深宅里的人来承受。她握紧宝玉的手,感觉那只手虽在抖,却始终没有松开。
第五折 寒梅泣血映丹心
荣国府的雪下得紧,把潇湘馆的梅枝压得弯弯的,粉白的花瓣沾着雪,像噙着泪的眼。黛玉坐在窗前绣着个荷包,针脚歪歪扭扭的,丝线好几次刺破指尖,血珠滴在墨色的缎面上,像极了雪中的梅。
"姑娘,宝二爷来了。"雪雁掀帘进来,带进一股寒气,"他手里还拿着支梅花,说是刚从妙玉的栊翠庵折来的,红得像火。"
宝玉走进来,身上落满了雪,像个雪人。他把那支红梅插进桌上的青瓷瓶,花瓣上的雪化成水,顺着瓶身往下淌,像无声的泪。"妙玉说,这叫'胭脂醉',是最耐寒的品种。"他看着黛玉指尖的血珠,眉头皱得紧紧的,"怎么又扎到手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黛玉把手往身后藏,却被他拉住。他从怀里掏出个小瓷瓶,倒出点药膏抹在她指尖,清凉的薄荷味驱散了刺痛。"别绣了,我替你。"他拿起针线,笨手笨脚地往荷包上戳,却把线团弄散了,滚得满地都是。
两人正笑着捡线团,就听见院外传来哭声。赵姨娘跌跌撞撞地跑进来,发髻都散了,哭着喊:"三姑娘被......被忠顺亲王看中了,说要......要纳她做侧妃!"
探春不知何时跟在后面,穿着件素色棉袄,脸上没有泪,只是嘴唇抿得发白。她走到黛玉面前,递过个小小的布包:"林姐姐,这是我攒的些私房钱,你收着。若将来......若将来有难处,或许能用得上。"
布包里是几锭碎银子,还有支银簪,簪头刻着个"探"字。黛玉的眼泪突然掉下来,落在布包上,晕开了淡淡的水渍:"我不要,你自己留着。"
"我用不上了。"探春的声音很轻,像风吹过梅枝,"王爷说,只要我肯去,就保贾府平安。"她看了眼宝玉,"宝二哥,往后......多照顾我娘。"
宝玉的拳头攥得紧紧的,指节泛白:"我去跟王爷说,咱们不换!"
"没用的。"探春摇摇头,望着窗外的红梅,"这世道,咱们这样的人家,哪有选择的余地?"她忽然笑了笑,"其实也挺好,听说王府的梅园比这儿大得多,冬天开起花来,该有多好看。"
黛玉看着她强装的笑脸,心里像被针扎似的疼。她想起那日在狱神庙外看见的史家表舅,想起北静王府的长史官,忽然明白这哪里是看中,分明是胁迫。用探春的婚事,来堵贾府追查盐引案的嘴。
夜里,宝玉悄悄去了北静王府。长史官在门房见了他,手里的茶盏冒着热气:"宝二爷,不是王爷不肯帮忙,实在是忠顺亲王那边逼得紧。"他压低声音,"听说......宫里的娘娘也发了话。"
宝玉的心猛地一沉。元春是他的亲姐姐,怎么会......
"娘娘也是身不由己。"长史官叹了口气,"户部侍郎手里握着些......不利于娘娘的东西。"他从袖袋里掏出个玉佩,上面刻着朵梅花,"把这个给三姑娘吧,王府里有个老嬷嬷是江南人,看见这个会照拂她的。"
宝玉握着玉佩往回走,雪地里的脚印歪歪扭扭的,像他此刻的心情。路过栊翠庵时,看见妙玉正站在梅树下,月光落在她素色的僧袍上,像一尊玉像。"世间事,皆有定数。"她的声音清冷,"强求不得。"
荣国府的红梅落了一地。探春出嫁那天,没有鼓乐,没有花轿,只有一辆素色的马车,停在白茫茫的雪地里。赵姨娘哭得晕了过去,贾母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看着马车驶远,银须上结了层白霜。
黛玉把那支"胭脂醉"插进探春空着的妆奁里,花瓣上的红像泣血的痕。宝玉走进来,手里拿着个荷包,是探春没绣完的,上面只绣了半只鸳鸯。"她走的时候说,让咱们......好好的。"
黛玉接过荷包,指尖抚过那半只鸳鸯,忽然想起母亲信笺里的话:"所谓守护,不过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她把荷包放进贴身的衣襟,感觉那未完成的针脚硌着心口,像探春临走时强装的笑脸。
窗外的雪还在下,把红梅压得更低了。黛玉知道,这只是开始。忠顺亲王不会满足于一个侧妃,户部侍郎手里的把柄,元春在宫里的处境,父亲留下的那些秘密......像一张无形的网,正慢慢收紧。
但她不害怕。因为她身边有宝玉,有贾母,有那些虽然离散却始终牵挂着彼此的家人。就像这雪中的红梅,就算被压弯了枝桠,也照样能开出最艳的花。
第六折 故纸堆里觅生机
荣国府的年过得冷冷清清。没有张灯结彩,没有笙箫鼓乐,只有贾母让人在门框上贴了副小小的春联,红纸上写着"平安二字值千金",墨迹是宝玉写的,带着几分颤抖。
黛玉正在整理父亲的旧书,忽然发现《春秋》的封皮里夹着张字条,是林如海的笔迹,上面写着"查得盐引案牵涉内库,证据在'万松书院'的匾额后"。字迹潦草,像是匆忙间写就的,纸角还有点烧焦的痕迹。
"万松书院?"宝玉凑过来看,"那不是在杭州吗?离咱们这儿千里迢迢的。"
黛玉想起母亲信笺里的"三月初三,盐道刘过访",正是父亲在杭州任上的时候。她把字条折好放进荷包,忽然听见院外传来脚步声。贾政披着件旧棉袍走进来,手里拿着本账册,封面都磨破了。
"这是你祖父当年的账本。"贾政指着其中一页,上面记着"送万松书院修缮银五百两",旁边还有个小小的注脚:"匾额后藏物,非紧急不得取用。"
三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激动。原来这不是父亲一个人的安排,而是贾府几代人的伏笔。宝玉摩拳擦掌:"我去杭州!"
"不行。"贾政摇摇头,"现在外面到处都是眼线,你一出门就会被盯上。"他看着黛玉,眼神里有犹豫,也有期盼,"或许......"
"我去。"黛玉接口道,声音平静,"我是女子,又是林家后人,去杭州祭奠父亲,名正言顺。"
宝玉急了:"那怎么行?千里迢迢的,太危险了!"
"没有比这更安全的法子了。"黛玉望着窗外的红梅,"再说,我也想回江南看看。看看父亲住过的宅院,看看母亲种的石榴树。"
贾政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个紫檀木牌,上面刻着"林"字:"这是万松书院的信物,交给山长,他自会帮忙。"他顿了顿,"让紫鹃跟着你,再让茗烟扮成小厮,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出发前一夜,宝玉在潇湘馆待到很晚。他帮黛玉整理行囊,把几件厚棉袄叠得整整齐齐,又把那支梅花银簪放进梳妆匣:"到了江南,记得给我寄封信,就说......就说那边的梅花开了没有。"
黛玉笑着点头,从妆匣里取出个锦囊,里面装着些杏仁:"这是你爱吃的,路上带着。"她忽然踮起脚尖,在他额头轻轻一吻,像落下片雪花,"等我回来。"
宝玉的脸腾地红了,摸着额头,傻笑着说不出话。窗外的月光落在两人身上,像一层薄薄的纱,把所有的担忧都藏在了温柔里。
黛玉走的那天,天还没亮。宝玉去送她,马车停在荣国府的后门,像一只待飞的雁。他把那枚刻着"静渊"的玉佩塞进她手里:"北静王说,万一遇到难处,拿着这个去杭州府衙,会有人帮忙。"
黛玉握紧玉佩,指尖能摸到上面温润的纹路。她掀开轿帘,看见宝玉站在雪地里,棉袍的衣角被风吹得扬起,像振翅的蝶。"回去吧。"她轻声说,声音被风吹得散了。
马车驶远时,黛玉回头望了一眼。荣国府的轮廓在晨雾里若隐若现,宝玉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个黑点,像滴落在宣纸上的墨。她把脸贴在冰冷的车窗上,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一路南下,晓行夜宿。紫鹃总在车里备着热茶,茗烟则细心地打听前路的情况。过淮河时,船家说最近盘查得紧,凡是往杭州去的都要严查。黛玉让茗烟买了身孝服穿上,对外只说是去杭州奔丧的孤女。
到了杭州,万松书院的山长是个白胡子老头,看见"林"字木牌,眼睛亮了亮,把她们领到书院的后殿。匾额后面果然有个暗格,里面藏着个铁盒子,打开一看,是几本账册和一封信。
信是林如海写给贾府老祖宗的,说他发现盐引案不仅牵涉官员,还与宫里的内库有关,有人利用盐税填补亏空,甚至......与前太子有关。账册上详细记录了每一笔可疑的款项,最后一页画着个玉玺的图案,旁边写着"元"字。
黛玉的手在抖。前太子是元春的老师,这个"元"字,指的是元春吗?还是......
山长在一旁叹道:"林大人当年把这些交给老衲时,说若有一天贾府遇到大难,或许这些能救命。只是没想到......"
正说着,外面传来喧哗声。茗烟慌慌张张跑进来:"姑娘,不好了!杭州府衙的人来了,说......说要搜查书院!"
黛玉的心猛地一跳,赶紧让山长把铁盒子藏好。她刚换上常服,就见几个捕快冲了进来,为首的正是那日在荣国府搜查的红袍校尉!
"林姑娘,别来无恙?"校尉皮笑肉不笑,"王爷就知道你会来这儿,特意让卑职来'接'你回金陵。"
黛玉的手心全是冷汗,却依旧挺直着脊背:"我是来祭奠父亲的,与你们无关。"
"是吗?"校尉挥了挥手,"给我搜!我听说林大人留下些'好东西'呢。"
捕快们翻箱倒柜,却什么也没找到。校尉不甘心,眼睛像鹰似的盯着匾额:"把那个拆下来!"
山长上前阻拦,被校尉一把推开:"妨碍公务,一并拿下!"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声大喝:"住手!"杭州知府带着衙役赶来,看见校尉,脸色一沉,"王爷有令,不得惊扰万松书院!"
校尉愣住了,看着知府手里的令牌,上面刻着北静王的私章。他狠狠瞪了黛玉一眼,悻悻地带着人走了。
知府走到黛玉面前,拱手道:"姑娘受惊了。北静王料到忠顺亲王会派人来,特意让卑职在此等候。"他递过一个信封,"王爷说,这些账册暂时不能带回金陵,让姑娘先回府,他自有安排。"
黛玉接过信封,里面是张字条,上面写着"三月初三,京中见分晓"。她望着窗外的西湖,烟波浩渺,像藏着无数秘密。她知道,北静王也在这盘棋里,只是不知道,他到底是敌是友。
回金陵的路上,黛玉总觉得心里不踏实。路过苏州时,她去了趟林家旧宅。院子里的石榴树还在,只是枝桠枯了大半。她在树下埋了坛酒,打算等将来和宝玉一起来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荣国府的灯笼在暮色里亮了起来。宝玉站在门口等她,看见马车,飞似的跑过来,差点摔在雪地里。"你回来了!"他的眼睛亮得像星,紧紧握住她的手,"路上还好吗?"
黛玉点点头,看着他冻红的鼻尖,忽然笑了:"江南的梅花开了,比这儿的艳。"
第七折 惊蛰将至待春雷
荣国府的元宵节没有花灯,却在潇湘馆的窗台上摆了几盏小灯,是黛玉和宝玉用彩纸糊的,烛光透过纸,映出淡淡的梅花影。紫鹃端来两碗汤圆,芝麻馅的,甜得能粘住牙。
"听说宫里的娘娘打发人送了些元宵来。"紫鹃笑着说,把一碗放在黛玉面前,"还说让姑娘好生休养,别惦记着府里的事。"
黛玉舀了个汤圆放进嘴里,甜香里却带着点说不清的涩。她想起万松书院找到的账册,想起那个"元"字,心里像压着块石头。宝玉看出她的心事,握住她的手:"别想了,北静王说三月初三会有分晓,咱们等着就是。"
三月初三那天,荣国府的桃花开了第一朵,粉嫩嫩的,像婴儿的脸颊。黛玉正在窗前看书,忽然听见院外传来喧哗声。茗烟连滚带爬地跑进来,手里拿着张邸报,纸都被攥皱了:"姑娘!宝二爷!大喜!大喜啊!"
邸报上的字迹油墨未干,标题醒目:"户部侍郎贪赃枉法,牵连内库,着即处斩。忠顺亲王监管不力,罚俸三年。前御史李嵩官复原职,盐引案重审。"
宝玉抢过邸报,手指在"前太子旧部供出实情"那行字上划过,激动得声音发颤:"是北静王!一定是他找到证据了!"
黛玉看着邸报,忽然想起父亲留下的账册,想起那个"元"字。原来元春在宫里一直暗中收集证据,北静王在外面接应,父女俩里应外合,才扳倒了户部侍郎一党。
正说着,贾政从外面进来,脸上带着难得的笑意:"李御史派人来说,盐引案已经查清,爹的冤屈洗清了!"他看着黛玉,眼神里满是感激,"多亏了你带回的那些线索。"
荣国府的人又开始忙碌起来,却不是为了应付查抄,而是打扫庭院,准备迎接真正的春天。下人们在院里种上了新的花草,小厮们扛着梯子修补被校尉撞坏的门柱,厨房里飘出炖肉的香气,馋得巷子里的猫都跑来蹭门。
探春也从忠顺亲王府回来了。她清瘦了些,却更沉稳了,看见黛玉,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们一定能成。"她手腕上多了个银镯子,是那个江南老嬷嬷送的,上面刻着圈梅花纹。
北静王派人送来了贺礼,是一幅新的烟雨楼图,画里的江南春色正好,湖边站着两个小小的人影,像极了年轻时的林如海和北静王世子。宝玉把画挂在书房,和那幅旧画并排在一起,新旧交替,像一段未完的故事。
清明那天,宝玉陪着黛玉去了江南。他们在林家旧宅的石榴树下挖出那坛酒,开封时香气满园。黛玉靠在宝玉肩上,看着天边的流云,忽然想起母亲信笺里的最后一句话:"春天总会来的,哪怕来得晚了些。"
荣国府的桃花开得正盛,粉的、白的、红的,像一片云霞。贾母坐在花下听鸳鸯念诗,贾政在书房整理新到的书籍,王夫人和薛姨妈在廊下说着家常,探春在教小丫鬟们绣梅花。
宝玉牵着黛玉的手,走在落满花瓣的小路上。风吹过,花瓣像雨一样落下,沾在他们的发间、肩头。"你看,"黛玉指着枝头的新芽,"去年冬天冻坏的枝桠,又长出新叶了。"
宝玉点点头,握紧她的手。他知道,这场风波留下的伤痕不会立刻消失,那些藏在故纸堆里的秘密或许还有更多,但只要他们在一起,只要心里有希望,就像这春天的花,就算经历寒冬,也照样能开得热烈。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是府里的小幺儿在放风筝。一只蝴蝶风筝飞得很高,线在阳光下闪着亮,像一根连接着天空和大地的线。黛玉望着那只风筝,忽然笑了,眼里的光比桃花还艳。
这个春天,来得确实晚了些,却也因此更加珍贵。就像那些经历过风雨的人,心变得更软,也更坚韧。而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爱与守护,终将像这漫天的花瓣,落在每一个值得的角落。
喜欢金陵烬未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