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开元盛世的长安城,正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年月。朱雀大街上车马喧阗,东西两市货殖如山,胡商的驼铃混着酒肆的胡旋舞乐,从晨光熹微闹到月上中天。可这煌煌盛世的锦缎之下,早有细密的裂痕在暗处蔓延——就像大明宫檐角的螭吻,看似镇住了风雨,却挡不住宫墙深处涌动的暗流。
彼时朝堂之上,姚崇以铁腕治蝗,正解着天下的燃眉之急。黄泛区里遮天蔽日的蝗群啃食着青苗,地方官还在犹豫“蝗乃天罚,不可妄动”,姚崇已提着尚方宝剑亲临田间,一声令下,百姓们燃火驱蝗、掘坑埋杀,火光映着他鬓边的霜雪,倒比那蝗群更烈几分。他踩着满地虫尸对属下说:“民以食为天,纵违天意,我一力担之!”这一把火,烧退了饥荒的阴影,却也烧出了朝堂上对“苛政”的非议——有人暗奏他“逆天而行”,更有人盯着他相位上的宝座,磨亮了爪牙。
而与姚崇的“刚”形成对照的,是张说的“柔”。这位文坛领袖正领着学士们在集贤殿里修书,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竟与边关的号角遥相呼应。《唐六典》《初学记》一部部编纂而成,字里行间写的是礼法制度,藏的却是盛世文治的底气。他常对门生说:“刀枪能定天下,笔墨能安天下。”可这笔墨也成了他的软肋——有人弹劾他修书靡费国库,更有人翻出他早年依附太平公主的旧账,让他在朝堂上屡屡受挫。文治武功本是盛世双翼,此刻却成了朝臣攻讦的靶心,翅膀上早落满了猜忌的尘埃。
长安的风,一半吹着朝堂的文墨,一半卷着边关的尘土。少年将军王忠嗣正骑着汗血宝马,在朔方的草原上追逐落日。他十五岁便随父出征,刀光剑影里长到二十岁,一身铠甲上的伤痕比军功簿上的字迹更醒目。某次与吐蕃铁骑相遇,他亲率三百精骑凿穿敌阵,银枪挑落敌将时,头盔上的红缨都染成了紫色。捷报传回长安,玄宗抚着奏疏赞他“有霍骠骑之风”,可这赞誉里藏着隐忧——边将功高,历来是帝王心头上的一根刺,更何况王忠嗣还是被玄宗亲自抚养长大的“义子”,这份恩宠,早被暗处的眼睛盯得发烫。
皇宫深处,与边关的铁血截然不同,是武惠妃鬓边的珍珠在烛火下流转的柔光。她端坐在梳妆台前,铜镜里映出的容颜依旧娇媚,可眼神里的东西却比太液池的水更深。玄宗对她的宠爱早已越过礼制,后宫三千粉黛成了模糊的影子,连太子李瑛见了她,都得躬身行礼。可她望着铜镜里的自己,手指却无意识地绞着丝帕——她的儿子寿王李瑁,还只是个闲散王爷。深夜里,她常对着心腹宫女低语:“这凤位空悬太久,总得有个体面人来坐。”这话像一粒种子,落在后宫的沃土上,很快便长出了藤蔓,悄悄缠向东宫的梁柱。
而将这朝堂与后宫的暗流拧成一股绳的,正是李林甫。此人脸上总挂着三分笑意,见人先说三分暖语,可转身便在奏疏里写下淬毒的字句。某次议事,姚崇主张裁汰冗官,他当面赞“姚相远见卓识”,转头就对玄宗说:“裁官易失人心,恐生民怨。”张说想提拔寒门学士,他笑着附和“人才当不论出身”,背地里却散布流言,说那些寒门子弟“结党营私”。朝臣们都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可他的相位却坐得稳如泰山——因为他最懂玄宗的心思,更懂武惠妃的野心。这两人一个在朝堂织网,一个在后宫吹风,网眼越收越紧,渐渐罩住了那些碍眼的人。
你看这长安城,朱雀大街上的胡商还在吆喝着西域的香料,集贤殿的学士还在续写着盛世的篇章,边关的战报还在往宫里送,后宫的脂粉香还在廊下飘。可戏台上演的是忠孝节义,戏台外藏的是刀光剑影;史书上写的是开元盛世,史书下埋的是爱恨权谋。这宫墙内外的人,有的想保这盛世,有的想夺这权柄,有的在明处挥斥方遒,有的在暗处磨牙吮血——他们不知道,这场大戏的落幕,会是整个盛唐的转身。
一、武惠妃的"巫蛊毒计":皇后宝座前的血色阴谋
椒房殿的烛火,近来总透着股化不开的寒气。王皇后斜倚在铺着素色锦褥的榻上,指尖抚过铜镜边缘的缠枝纹,镜中映出的容颜早已失了往日光彩——眼角的细纹被泪水泡得发涨,原本饱满的脸颊凹下去一块,连鬓边的珠花也衬得人愈发憔悴。
前几日她跪在隆基面前,攥着他的衣袖哭诉当年临淄王时的情分,说他曾亲手将那柄金剪刀塞到她手里:“往后若有难处,见它如见我。”可隆基只是皱着眉拨开她的手,声音冷得像太极宫的冬雪:“皇后当知本分,莫要再提旧事。”那句话像根冰锥,钉得她心口直冒寒气。如今殿里连个敢大声说话的宫人都没有,只有铜漏滴答,陪着她从日升坐到月落,眼泪湿了一帕又一帕,把前半生攒下的体面,都泡成了水里的残絮。
“咚”的一声,殿门被猛地推开,王守一掀着袍角闯进来,见妹妹这副模样,心疼得直拍大腿。他本是羽林将军,这些年仗着皇后的体面在朝中立足,可近来见妹妹失了恩宠,连带着自己也成了同僚眼中的笑柄。“妹妹!你这是作践自己给谁看?”他蹲下身,粗粝的手指擦过她的泪痕,“陛下一时糊涂,总有回心转意的日子!你且宽心,哥哥这就去给你寻个法子!”
没过几日,王守一还真领来个披着袈裟的和尚。那和尚眼窝深陷,说话时总往四下里瞟,像是怕被人听去。他从袖中摸出块黑沉沉的霹雳木,木上用朱砂画着繁复的符咒,中间赫然刻着李隆基的生辰八字。“皇后娘娘,”和尚压低声音,指尖在木上一点,“此木采自终南山雷劈古木,经七七四十九日加持。您贴身佩戴,不出三月,陛下定然如从前一般疼惜您。”王皇后望着那块木头,眼里先是燃起一点微光,随即又黯淡下去——她何尝不知巫蛊是宫中大忌?可想起隆基日渐冰冷的眼神,想起武惠妃鬓边越来越招摇的金步摇,终究还是颤抖着手接了过来,藏进了贴身的锦袋里。
这事儿原是瞒着掖庭的,却不知怎么就飘进了武惠妃的耳朵。彼时她正在长生殿的佛堂里礼佛,鎏金香炉里燃着安息香,烟丝袅袅缠上供桌前的观音像。她双手合十,眼尾却斜斜瞟着身旁的侍女,声音柔得像棉花:“近来总梦见些不干净的东西,围着陛下打转。菩萨保佑,可别让什么妖邪伤了龙体才好。”说罢缓缓睁开眼,眼角的笑意却没达眼底。
转身回到寝殿,李林甫已候在阶下。武惠妃捏着丝帕掩住唇角,声音轻得像风:“李大人,近来宫里总有些阴私勾当,怕是冲撞了圣驾。”李林甫何等精明,立刻躬身道:“娘娘放心,臣这就去查。”
次日早朝,御史台的官员突然出列,捧着奏疏高声弹劾:“启奏陛下!皇后王氏暗行巫蛊之术,以霹雳木刻陛下生辰,欲行魇镇之事!”
李隆基猛地拍案而起,龙椅扶手被震得嗡嗡作响。他想起当年太平公主以巫蛊构陷他的旧事,又想起王皇后近来的怨怼,怒火直冲头顶:“一派胡言!朕亲自去查!”
一行人浩浩荡荡闯进椒房殿,宫人吓得跪地磕头,香炉里的香灰被踩得四处都是。内侍们翻箱倒柜,很快就在皇后枕下摸出了那块霹雳木。李隆基捏着木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符咒上的朱砂像滴在他心头的血。
王皇后“扑通”跪倒在地,发髻散了半边,珠钗滚落在地。她抓着李隆基的龙袍下摆,哭得几乎断气:“陛下!臣妾没有!这只是祈福用的啊!是为了陛下龙体安康,为了大唐国泰民安啊!”
武惠妃适时地跟在后面,见此情景立刻红了眼眶,掏出手帕捂着脸哽咽:“姐姐,妹妹知道你盼着陛下宠爱,可怎能用这般阴邪手段?若是伤了陛下,你我姐妹日后可怎么自处?”
“够了!”李隆基一脚踹开王皇后的手,怒喝声震得殿梁落灰,“王氏善妒成性,行巫蛊魇镇,不配为后!废为庶人,迁居冷宫!”
王皇后被迁出椒房殿那天,正是深秋,冷风卷着枯叶扫过宫道。她穿着素色布裙,手里紧紧攥着个布包,回头望了一眼那座住了十几年的宫殿,朱红的宫墙在暮色里像一道凝固的血痕。
刚进冷宫的破屋,武惠妃就带着宫女来了。她穿着绣金凤的锦袍,头上的金步摇随着脚步叮咚作响,在这破败的地方显得格外刺眼。“姐姐,”武惠妃俯身打量着王皇后,语气里的笑意藏不住,“你看,这宫里的位子,从来都不是靠哭哭啼啼能坐稳的,终究是能者居之。”
王皇后缓缓抬起头,眼里没有泪,只有一片死寂的红。她死死盯着武惠妃,一字一顿道:“武氏,你以为扳倒我,就能高枕无忧?你忘了当年武则天的下场吗?天理昭昭,报应不爽!我在九泉之下等着你!”
武惠妃脸上的笑僵了一瞬,随即冷哼一声,转身带着人扬长而去,金步摇的脆响越来越远,像在为谁敲着丧钟。
三个月后,冷宫传来消息,废后王氏薨了。宫人收拾遗物时,发现她枯瘦的手里还攥着那柄金剪刀——是当年李隆基送她的定情之物,剪刀柄上的缠枝纹早已被磨得发亮,像一段被岁月啃噬得只剩骨头的旧情。
消息传到长生殿,武惠妃正试穿新做的凤纹袆衣,闻言只是挑了挑眉,让宫女把剪刀拿去烧了。而李隆基在御书房听到禀报,握着笔的手顿了顿,墨滴落在《道德经》的书页上,晕开一个乌黑的圈。窗外的风卷着雪籽打在窗棂上,像谁在轻轻叩门,又像谁在无声地哭。
二、李林甫的"朝堂棋局":打压异己的明争暗斗
李林甫的相府深处,藏着间终年不见天日的屋子。窗纸糊得密不透风,只点一盏豆大的油灯,照得四壁的暗影在墙上扭曲——这便是他专为算计人设的"月堂"。每当朝堂上有了碍眼的人物,他便揣着壶冷酒钻进去,一待就是十天半月。地砖被他踱出深深的凹痕,油灯燃尽的灯芯堆成小山,直到某个深夜,他突然一拍大腿,眼里迸出狼一样的光,那便意味着又有人要倒大霉了。
那年太子李瑛在东宫坐得稳当,与鄂王、光王情谊深厚,常聚在一处谈论时政。李林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太子是武惠妃的眼中钉,若不除了他,自己费尽心力攀附的这棵大树,迟早要被风刮倒。他锁上月堂的门,把太子平日的言行、朝臣的站队、甚至陛下近来的脸色,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油灯熬干了三盏,案上的冷酒结了层薄冰,直到第三天夜里,他猛地掀开袍角站起来,油灯的光映得他脸颊沟壑纵横,嘴角咧开个阴森的笑:"就这么办!"
他先让人给武惠妃递了句话。当晚长生殿里,武惠妃便枕在玄宗臂弯里,指尖轻轻划着他的胸口,声音软得像棉花里裹着针:"陛下,臣妾近来总听说,太子和边将走得勤呢。前日还见朔方军的将领偷偷进了东宫,不知在商议些什么......"话没说完,已怯怯地住了口,眼角的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臣妾不敢乱猜,只是怕......怕有人对陛下不利。"
玄宗眉头刚皱起,朝堂上就炸了锅。李林甫的心腹御史突然出列,捧着奏疏声泪俱下:"陛下!太子李瑛勾结鄂王、光王,暗结边将,意图不轨!臣有确凿证据!"
玄宗召来李林甫,手指在御案上敲得笃笃响:"李卿,你说这事儿......"
李林甫"扑通"跪倒,额头抵着冰凉的地砖,声音却透着十二分的恭谨:"此乃陛下家事,臣本不该置喙。但太子乃国本,若真有私情,恐伤陛下龙体啊......陛下圣明烛照,定能辨清忠奸。"
这话说得模棱两可,却像根刺扎进玄宗心里。他本就对太子并非武惠妃所生存着芥蒂,此刻越想越疑,竟真觉得三个皇子平日里的聚谈都藏着阴谋。没几日,一道圣旨掷下: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图谋不轨,废为庶人,即刻行刑!
长安城的秋风吹得人骨头疼。刑场上,三个曾经锦衣玉食的皇子被捆在柱子上,枷锁磨破了颈间的皮肉。李瑛望着天边的残阳,突然对着皇宫的方向大哭:"父皇!儿臣究竟犯了什么错?!"鄂王、光王也跟着哭起来,哭声撕心裂肺,连监刑的官差都别过了脸。百姓们挤在街角,看着那三道单薄的身影倒下,纷纷摇头叹息。有老人抹着泪说:"这三个皇子素日里仁厚,怎么就反了?李林甫这人心,比砒霜还毒啊!"
可就算是李林甫,也有遇上硬骨头的时候。御史中丞杨慎矜便是块难啃的骨头——这人出身名门,为官清廉,查贪腐时铁面无私,连市井里的贩夫走卒都知道他的名字,见了面要作揖道声"杨大人好"。李林甫看着他在朝堂上侃侃而谈,指甲在袖中掐得发白:"一个寒门出身的御史,倒比我这宰相还得民心?"
他又钻进了月堂,这次却没那么顺利。杨慎矜没贪赃,没结党,连家眷都规矩得挑不出错处。李林甫对着铜镜练习假笑,嘴角扯到发酸:"杨慎矜啊杨慎矜,我就不信拔不掉你这根刺。"
几日后,长安城里开始流传些奇怪的话。有人说杨慎矜总偷偷去终南山,见的是隋朝皇室的后裔;有人说他府里藏着前朝的玉玺,夜里还对着玉玺焚香祷告。流言像野草一样疯长,连玄宗都听了些风言风语。
李林甫见火候到了,立刻买通了杨慎矜的一个家奴。那奴才干嚎着跪在朝堂上,手里举着块据说是"前朝遗物"的玉佩:"陛下!杨大人让小的去联络隋室余孽,说要复辟隋朝啊!"
圣旨下来时,杨慎矜正在府里整理祖谱。禁军撞开大门,刀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他被按在地上时,怀里还紧紧抱着祖宗的牌位,红木牌位硌得他胸口生疼。"我杨家世代忠良!"他朝着皇宫的方向大喊,声音嘶哑得像破锣,"我一片忠心,天地可鉴!李林甫!你这般构陷忠良,就不怕天打雷劈吗?!"
抄家的士兵翻箱倒柜,把书案上的《论语》都撕得粉碎,却连半片"前朝玉玺"的影子都没找着。可这又有什么用呢?杨慎矜的名字,终究和"谋反"二字绑在了一起,被钉在了史书的耻辱柱上。
那天李林甫站在相府的高台上,看着杨府的方向浓烟滚滚,脸上露出了惯常的假笑。月堂里的油灯又亮了,这次,他在盘算着下一个该扳倒谁。长安城的风,卷着血腥味和脂粉香,吹过朱雀大街,吹过宫墙,吹过每个还在为生计奔波的百姓耳边——他们不知道,这盛世的锦绣之下,早已被蛀空了多少根基。
三、边境风云:王忠嗣的"以守为攻"与安禄山的"狡黠上位"
河西走廊的风,总带着沙砾的糙意,刮得帅帐的帆布簌簌作响。帐内烛火如豆,映着王忠嗣年轻却已刻满风霜的脸。他手指按在地图上的祁连山麓,指尖划过代表吐蕃营地的朱砂标记,声音沉稳如脚下的岩石:“吐蕃人近来在墨离军一带频频挑衅,看似散兵游勇,实则在试探我军虚实。硬拼不是办法,咱们得‘以守为攻’。”
帐下诸将凑上前来,见他在要害处圈了几个红圈:“这几处地势险要,即刻起征调民夫,筑高墙、挖深壕,务必要让吐蕃人啃不动这块硬骨头。”又点出几名精瘦的士兵:“你们换上胡商的衣裳,混入对面的集市,探听他们的粮草动向、兵力部署——记住,少说话,多观察。”
没过几日,派去的小兵回来了,怀里还揣着个沉甸甸的钱袋。见了王忠嗣,他红着脸把银子倒出来:“将军,那集市上的葡萄干、毛毯真好卖,忍不住就……就多做了两笔生意。”帐内将士哄堂大笑,王忠嗣也绷不住嘴角,在他头上拍了一下:“倒是个做生意的料子!不过下次记着,你的正经差事是探情报,不是当货郎。”笑声里,河西的防务却在悄无声息地织成一张密网,吐蕃人几次来犯,都被高墙和暗哨挡了回去,只能在边境线上望城兴叹。
就在河西走廊的烽烟暂歇时,渔阳的地界上,一个肥硕的身影正踩着烟尘往长安赶。安禄山这人生得五大三粗,肚子圆滚滚的像口瓮,走路时身上的肥肉都跟着晃,可那双小眼睛里却藏着七窍玲珑心。他第一次在华清宫见到李隆基和杨贵妃,不等玄宗开口,“扑通”一声就跪在了杨贵妃面前,磕了个响头:“臣安禄山,愿认贵妃娘娘做干娘!往后娘娘就是臣的再生父母,臣定当肝脑涂地!”
杨贵妃被这突如其来的“认亲”逗得花枝乱颤,指着他笑:“你这胡人,倒比宫里的猴子还机灵!瞧你这年纪,怕是比本宫还大吧?”安禄山立刻眉开眼笑,露出两排黄牙:“在娘娘面前,臣永远是吃奶的娃娃!”玄宗也被他逗乐了,当即赏了他一堆金银绸缎。自此,安禄山每次进宫,都先去给杨贵妃请安,一口一个“干娘”叫得甜,有时还跳段胡旋舞,肥硕的身子转得像陀螺,惹得帝妃二人连连叫好。
他心里却门儿清,要在长安站稳脚跟,光讨皇帝贵妃喜欢还不够。李林甫的相府,便成了他每次进京必去的地方。第一次登门,他扛来个半人高的锦盒,打开一看,是副马鞍——鞍鞯上镶满了鸽血红的宝石,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连铆钉都镀了赤金。李林甫摸着宝石,指腹感受着冰凉的光滑,脸上露出惯常的微笑:“安将军倒是有心了。”
安禄山立刻往前凑了凑,肥脸挤成一团:“相国为朝廷操劳,这点小东西算什么?往后只要相国一句话,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末将眼睛都不眨一下!”李林甫眯起眼,看着这胡人满脸的谄媚,心里却在掂量——边将拥兵自重是隐患,但用个胡人制衡那些汉将,倒也符合他的心思。一来二去,李林甫在玄宗面前没少替安禄山美言。
这“曲线救国”的法子果然奏效。没几年,安禄山就从平卢节度使一路爬到范阳、河东节度使的位子上,手握三镇重兵,麾下铁骑数万,成了北方边境说一不二的人物。他在渔阳的府邸盖得比王府还气派,门前的石狮子都镀了金,往来的信使络绎不绝,把长安的动静源源不断地送进他那间挂着虎皮的书房。
消息传到河西,王忠嗣正在灯下擦拭他的银枪。枪尖映着他冷峻的脸,听部下说起安禄山的权势,他“哼”了一声,将枪往地上一顿,枪缨无风自动:“那胖子坐拥三镇,却整日在长安献媚,不是为了保境安民,是为了揣自己的算盘!你们看着,他肚子里装的不是油水,是反意!”
这话像长了翅膀,很快就飞到了安禄山耳朵里。他正在府里宴请部将,听闻后猛地一拍桌子,满桌的酒壶都跳了起来:“王忠嗣算个什么东西!老子在前方卖命的时候,他还穿开裆裤呢!敢咒老子谋反?”他喘着粗气,小眼睛里闪过一丝狠厉,“这小子在河西手握兵权,早晚是个祸害。王忠嗣,你给老子等着!”
此时的长安,还沉浸在霓裳羽衣的乐曲里。没人知道,河西的银枪与渔阳的铁骑之间,已经结下了一道解不开的死结。而这道结,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勒得整个大唐喘不过气来。
四、李白入宫:诗仙的"长安奇幻漂流"
长安的风,总裹挟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有宫墙里飘出的脂粉香,有朝堂上暗藏的刀光寒,直到某个暮春的午后,一阵带着蜀地烟霞气的酒香,撞开了朱雀大街的喧嚣。
那天贺知章刚从秘书监出来,手里还攥着份待校的典籍,却被街角酒肆里传出的朗笑声勾住了脚步。探头一瞧,只见个白衣男子正伏案疾书,笔走龙蛇间,纸页上竟仿佛腾起秦岭的云雾、三峡的惊涛。“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男子念到激昂处,拍着桌子站起身,腰间的酒葫芦晃出醇厚的声响。
贺知章凑近一看,那墨迹未干的诗稿上,字字都带着股劈山裂石的气势,惊得他捋着花白的胡须连连赞叹:“妙哉!妙哉!这般笔力,哪里是凡人能有?分明是天上的谪仙人下凡了!”他也不管对方是谁,当即解下腰间那枚象征身份的金龟符,往柜台上一拍:“店家,拿最好的酒来!今日我要与这位仙长一醉方休!”
金龟换酒的佳话,像长了翅膀似的飞遍了长安城。两人在酒肆里从日中喝到月落,贺知章讲着宫中的典故,李白说着蜀地的奇险,酒杯碰得叮叮当当,把那些朝堂纷争、权位算计,都泡进了琥珀色的酒液里。
这事传到李隆基耳中时,他正对着杨贵妃新谱的《霓裳羽衣曲》出神,闻言挑了挑眉:“哦?竟有这般人物?宣他进宫来。”
李白进宫那天,长安城刚下过一场雨,青石板路上还沾着水汽。他没穿官袍,依旧是那件洗得发白的青衫,头发用根木簪随意绾着,一路摇摇晃晃闯进宫门,身上的酒气比宫娥们的香露还要浓烈。侍卫想拦,却被他甩着袖子躲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让开!”
金銮殿上,百官见他这副醉态,都替他捏着把汗。李隆基却饶有兴致地打量着他,见他眼神虽迷离,眼底却藏着星辰,竟亲自端过一碗醒酒汤,用银勺轻轻搅着:“太白先生,听说你诗名动天下,可愿为朕赋一首?”
李白接过汤碗一饮而尽,抹了把嘴,从内侍手里夺过笔,蘸饱了墨,竟踩着殿中的玉石台阶,在铺展开的素绢上狂书起来。笔锋流转间,杨贵妃的容貌仿佛从墨迹中浮了出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杨贵妃站在帘后,见诗中把自己比作云中仙子、月下琼花,脸颊腾起两朵红云,忙对玄宗笑道:“陛下,这李太白果然名不虚传。”李隆基龙颜大悦,当即封他为供奉翰林,留他在宫中做些应制诗文。
可李白哪受得了这宫墙的束缚?他见李林甫在朝堂上翻云覆雨,见高力士仗着皇权作威作福,见杨国忠用外戚身份搜刮民脂,心里的酒气渐渐变成了火气。
一日宫中设宴,牡丹开得正盛,玄宗让李白作新词助兴。他借着酒劲,斜斜倚在案上,指着身旁的高力士:“脱靴!”高力士愣了愣,见玄宗正笑着点头,只好憋着气蹲下身,替他脱下沾满泥点的靴子。李白又瞥向杨国忠:“研墨!”杨国忠是贵妃的哥哥,正红得发紫,此刻却被玄宗一句“先生尽兴”堵了回去,只能捏着牙粉,在砚台里慢慢研磨。
满殿的人都看呆了,只见李白光着脚踩在锦垫上,笔走如飞,又是三首《清平调》问世。可高力士心里的火气,却烧得比殿中的烛火还旺。他当晚就跪在玄宗面前哭诉:“陛下,李白这般狂傲,连奴才和杨大人都不放在眼里,日后若是得罪了外邦使节,岂不是丢我大唐的脸面?”
日子一久,耳边的谗言多了,玄宗对李白的新鲜感也渐渐淡了。终于有一天,他赐给李白一袋金子,温言道:“先生志在四方,朕也不强留。”
李白接了金子,却分文未动,只装进腰间的酒葫芦里。离开长安那天,他骑着头瘦毛驴,走到通化门时,突然勒住缰绳,回头望着远处巍峨的宫墙,放声大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笑声震得路旁的柳枝都在摇晃,惊飞了檐下的春燕。
贺知章拄着拐杖追出来,老泪纵横地抓住他的手:“太白啊,这长安的金殿容不下你,这俗世的罗网也困不住你……只是往后,谁陪我换酒喝呢?”
李白抱了抱这位白发苍苍的忘年交,眼里也泛起了湿意:“贺监放心,待我游遍天下,定会再回长安,还你一枚金龟,再醉三天三夜!”说罢调转驴头,迎着朝阳往东方去了,青衫的衣角在风中飞扬,像一只挣脱了枷锁的白鹤。
长安的风,依旧吹着宫墙的冷,吹着朝堂的暗,只是从那天起,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少了些醉后的狂歌,少了些笔尖的锋芒,少了个敢在金銮殿上,让权贵低头的谪仙人。而那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却像一粒种子,落进了每个被权势压得喘不过气的人心里,等着某天破土而出。
五、张九龄的"最后的抗争":老臣与奸佞的终极对决
岭南的瘴气,像一张化不开的网,缠得张九龄咳嗽不止。他被贬到这蛮荒之地已有些年头,官舍的窗棂朽了大半,风一吹就吱呀作响,可案头那幅《开元疆域图》,却总被他用细绢擦得干干净净。每当长安有信使来,他都要颤巍巍地扶着案几站起来,打听朝堂的动向——哪怕听到的,多半是李林甫又扳倒了谁,安禄山又升了官。
那日听闻李林甫要举荐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张九龄夜里翻来覆去,只觉得心口像堵着块烧红的烙铁。他披衣坐起,就着昏黄的油灯,铺开最后一卷宣纸。手抖得厉害,墨滴落在纸上,晕开个小小的黑点,像他眼里的泪。“陛下,安禄山豺狼心性,面有反相,今日若授以兵权,他日必成心腹大患!臣虽身在岭南,犹记开元初年之志,恳请陛下三思!”字字句句,都透着血一样的恳切,写完时,烛火已燃到了尽头,天快亮了。
他把信交给最信任的家仆,千叮万嘱:“务必亲手交到陛下手里。”可这封信刚出岭南地界,就被李林甫的人截了去。相府的书房里,李林甫捏着信纸,看罢冷笑一声,随手丢给身边的幕僚:“这老东西,贬到天涯海角了,还想管朝堂的事?”他取过一支狼毫,蘸了浓墨,模仿着张九龄那苍劲的笔锋,在信尾添了几句——“李林甫乱政,陛下若不除之,国将不国”,又故意写得潦草,像是激愤之下的狂言。
信送到李隆基案头时,他正在看杨贵妃新绣的鸳鸯帕。展开信纸,开头的忠言还没看完,目光就被末尾的悖逆之语刺得生疼。“张九龄!”他猛地将信纸拍在案上,龙袍的广袖扫翻了砚台,墨汁泼在明黄的奏章上,“朕念你是开元老臣,留你一命,你竟如此怨毒!”盛怒之下,他当即下旨,削去张九龄所有官爵,永不录用。
消息传到岭南,张九龄正在檐下晒书。听到圣旨的那一刻,他手里的《曲江集》“啪”地掉在地上,书页被风掀起,哗啦啦地响。他望着北方长安的方向,浑浊的老泪滚落在胡须上,打湿了衣襟:“陛下……老臣一片赤诚,可昭日月,您怎么就信了奸佞的谗言?”从那天起,他便一病不起,夜里常从梦中惊醒,嘴里喃喃念着:“李林甫误国啊……安禄山必反……必反啊……”
深秋的风卷着落叶,吹进破旧的官舍。张九龄弥留之际,手里还攥着半块当年玄宗赐的玉带,那是开元盛世时,君臣相得的见证。他张了张嘴,像是还想说什么,最终却只化作一声长叹,阖上了眼睛。岭南的草木,都仿佛跟着低低地啜泣。
而此时的长安,依旧是一派歌舞升平。李林甫的相府里,夜夜笙歌不断,歌姬们的琵琶弹着靡靡之音,他搂着新纳的妾室,杯中的琥珀光映着脸上的得意——最大的眼中钉去了,朝堂上再无人敢与他抗衡。
长生殿里,武惠妃正对着铜镜试戴新制的凤钗,镜中的自己依旧艳光四射。她听着心腹宫女汇报太子之位的动向,嘴角勾起一抹浅笑:“皇后的位子空得太久,也该让陛下记起,谁才配母仪天下。”
安禄山又进京了。他拖着肥胖的身躯,在勤政楼前给玄宗和杨贵妃跳胡旋舞,转得像个陀螺,逗得帝妃二人笑声不断。他趴在地上,给杨贵妃磕头祝寿,喊着“干娘千岁”,那憨态可掬的模样,谁也看不出他袖中藏着的野心。
朱雀大街上,胡商还在叫卖着香料,酒肆里依旧传出《霓裳羽衣曲》的调子,东西两市的货物堆成了山,仿佛这盛世会永远持续下去。可没人注意到,宫墙的阴影里,阴谋正在发酵;没人察觉,边关的铁骑旁,反意在滋长;更没人想到,张九龄临终前的那句“必反”,不是老臣的忧愤呓语,而是悬在大唐头顶的惊雷。
这看似平静的长安城,就像一口烧得通红的铁锅,底下的火早已越烧越旺,只等着某个瞬间,轰然炸开。那些在灯红酒绿里沉醉的人,那些在权谋算计里钻营的人,还不知道一场足以掀翻整个天下的狂风暴雨,已在万里之外的渔阳,磨亮了刀锋。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彼时朝堂之上,姚崇以铁腕治蝗,正解着天下的燃眉之急。黄泛区里遮天蔽日的蝗群啃食着青苗,地方官还在犹豫“蝗乃天罚,不可妄动”,姚崇已提着尚方宝剑亲临田间,一声令下,百姓们燃火驱蝗、掘坑埋杀,火光映着他鬓边的霜雪,倒比那蝗群更烈几分。他踩着满地虫尸对属下说:“民以食为天,纵违天意,我一力担之!”这一把火,烧退了饥荒的阴影,却也烧出了朝堂上对“苛政”的非议——有人暗奏他“逆天而行”,更有人盯着他相位上的宝座,磨亮了爪牙。
而与姚崇的“刚”形成对照的,是张说的“柔”。这位文坛领袖正领着学士们在集贤殿里修书,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竟与边关的号角遥相呼应。《唐六典》《初学记》一部部编纂而成,字里行间写的是礼法制度,藏的却是盛世文治的底气。他常对门生说:“刀枪能定天下,笔墨能安天下。”可这笔墨也成了他的软肋——有人弹劾他修书靡费国库,更有人翻出他早年依附太平公主的旧账,让他在朝堂上屡屡受挫。文治武功本是盛世双翼,此刻却成了朝臣攻讦的靶心,翅膀上早落满了猜忌的尘埃。
长安的风,一半吹着朝堂的文墨,一半卷着边关的尘土。少年将军王忠嗣正骑着汗血宝马,在朔方的草原上追逐落日。他十五岁便随父出征,刀光剑影里长到二十岁,一身铠甲上的伤痕比军功簿上的字迹更醒目。某次与吐蕃铁骑相遇,他亲率三百精骑凿穿敌阵,银枪挑落敌将时,头盔上的红缨都染成了紫色。捷报传回长安,玄宗抚着奏疏赞他“有霍骠骑之风”,可这赞誉里藏着隐忧——边将功高,历来是帝王心头上的一根刺,更何况王忠嗣还是被玄宗亲自抚养长大的“义子”,这份恩宠,早被暗处的眼睛盯得发烫。
皇宫深处,与边关的铁血截然不同,是武惠妃鬓边的珍珠在烛火下流转的柔光。她端坐在梳妆台前,铜镜里映出的容颜依旧娇媚,可眼神里的东西却比太液池的水更深。玄宗对她的宠爱早已越过礼制,后宫三千粉黛成了模糊的影子,连太子李瑛见了她,都得躬身行礼。可她望着铜镜里的自己,手指却无意识地绞着丝帕——她的儿子寿王李瑁,还只是个闲散王爷。深夜里,她常对着心腹宫女低语:“这凤位空悬太久,总得有个体面人来坐。”这话像一粒种子,落在后宫的沃土上,很快便长出了藤蔓,悄悄缠向东宫的梁柱。
而将这朝堂与后宫的暗流拧成一股绳的,正是李林甫。此人脸上总挂着三分笑意,见人先说三分暖语,可转身便在奏疏里写下淬毒的字句。某次议事,姚崇主张裁汰冗官,他当面赞“姚相远见卓识”,转头就对玄宗说:“裁官易失人心,恐生民怨。”张说想提拔寒门学士,他笑着附和“人才当不论出身”,背地里却散布流言,说那些寒门子弟“结党营私”。朝臣们都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可他的相位却坐得稳如泰山——因为他最懂玄宗的心思,更懂武惠妃的野心。这两人一个在朝堂织网,一个在后宫吹风,网眼越收越紧,渐渐罩住了那些碍眼的人。
你看这长安城,朱雀大街上的胡商还在吆喝着西域的香料,集贤殿的学士还在续写着盛世的篇章,边关的战报还在往宫里送,后宫的脂粉香还在廊下飘。可戏台上演的是忠孝节义,戏台外藏的是刀光剑影;史书上写的是开元盛世,史书下埋的是爱恨权谋。这宫墙内外的人,有的想保这盛世,有的想夺这权柄,有的在明处挥斥方遒,有的在暗处磨牙吮血——他们不知道,这场大戏的落幕,会是整个盛唐的转身。
一、武惠妃的"巫蛊毒计":皇后宝座前的血色阴谋
椒房殿的烛火,近来总透着股化不开的寒气。王皇后斜倚在铺着素色锦褥的榻上,指尖抚过铜镜边缘的缠枝纹,镜中映出的容颜早已失了往日光彩——眼角的细纹被泪水泡得发涨,原本饱满的脸颊凹下去一块,连鬓边的珠花也衬得人愈发憔悴。
前几日她跪在隆基面前,攥着他的衣袖哭诉当年临淄王时的情分,说他曾亲手将那柄金剪刀塞到她手里:“往后若有难处,见它如见我。”可隆基只是皱着眉拨开她的手,声音冷得像太极宫的冬雪:“皇后当知本分,莫要再提旧事。”那句话像根冰锥,钉得她心口直冒寒气。如今殿里连个敢大声说话的宫人都没有,只有铜漏滴答,陪着她从日升坐到月落,眼泪湿了一帕又一帕,把前半生攒下的体面,都泡成了水里的残絮。
“咚”的一声,殿门被猛地推开,王守一掀着袍角闯进来,见妹妹这副模样,心疼得直拍大腿。他本是羽林将军,这些年仗着皇后的体面在朝中立足,可近来见妹妹失了恩宠,连带着自己也成了同僚眼中的笑柄。“妹妹!你这是作践自己给谁看?”他蹲下身,粗粝的手指擦过她的泪痕,“陛下一时糊涂,总有回心转意的日子!你且宽心,哥哥这就去给你寻个法子!”
没过几日,王守一还真领来个披着袈裟的和尚。那和尚眼窝深陷,说话时总往四下里瞟,像是怕被人听去。他从袖中摸出块黑沉沉的霹雳木,木上用朱砂画着繁复的符咒,中间赫然刻着李隆基的生辰八字。“皇后娘娘,”和尚压低声音,指尖在木上一点,“此木采自终南山雷劈古木,经七七四十九日加持。您贴身佩戴,不出三月,陛下定然如从前一般疼惜您。”王皇后望着那块木头,眼里先是燃起一点微光,随即又黯淡下去——她何尝不知巫蛊是宫中大忌?可想起隆基日渐冰冷的眼神,想起武惠妃鬓边越来越招摇的金步摇,终究还是颤抖着手接了过来,藏进了贴身的锦袋里。
这事儿原是瞒着掖庭的,却不知怎么就飘进了武惠妃的耳朵。彼时她正在长生殿的佛堂里礼佛,鎏金香炉里燃着安息香,烟丝袅袅缠上供桌前的观音像。她双手合十,眼尾却斜斜瞟着身旁的侍女,声音柔得像棉花:“近来总梦见些不干净的东西,围着陛下打转。菩萨保佑,可别让什么妖邪伤了龙体才好。”说罢缓缓睁开眼,眼角的笑意却没达眼底。
转身回到寝殿,李林甫已候在阶下。武惠妃捏着丝帕掩住唇角,声音轻得像风:“李大人,近来宫里总有些阴私勾当,怕是冲撞了圣驾。”李林甫何等精明,立刻躬身道:“娘娘放心,臣这就去查。”
次日早朝,御史台的官员突然出列,捧着奏疏高声弹劾:“启奏陛下!皇后王氏暗行巫蛊之术,以霹雳木刻陛下生辰,欲行魇镇之事!”
李隆基猛地拍案而起,龙椅扶手被震得嗡嗡作响。他想起当年太平公主以巫蛊构陷他的旧事,又想起王皇后近来的怨怼,怒火直冲头顶:“一派胡言!朕亲自去查!”
一行人浩浩荡荡闯进椒房殿,宫人吓得跪地磕头,香炉里的香灰被踩得四处都是。内侍们翻箱倒柜,很快就在皇后枕下摸出了那块霹雳木。李隆基捏着木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符咒上的朱砂像滴在他心头的血。
王皇后“扑通”跪倒在地,发髻散了半边,珠钗滚落在地。她抓着李隆基的龙袍下摆,哭得几乎断气:“陛下!臣妾没有!这只是祈福用的啊!是为了陛下龙体安康,为了大唐国泰民安啊!”
武惠妃适时地跟在后面,见此情景立刻红了眼眶,掏出手帕捂着脸哽咽:“姐姐,妹妹知道你盼着陛下宠爱,可怎能用这般阴邪手段?若是伤了陛下,你我姐妹日后可怎么自处?”
“够了!”李隆基一脚踹开王皇后的手,怒喝声震得殿梁落灰,“王氏善妒成性,行巫蛊魇镇,不配为后!废为庶人,迁居冷宫!”
王皇后被迁出椒房殿那天,正是深秋,冷风卷着枯叶扫过宫道。她穿着素色布裙,手里紧紧攥着个布包,回头望了一眼那座住了十几年的宫殿,朱红的宫墙在暮色里像一道凝固的血痕。
刚进冷宫的破屋,武惠妃就带着宫女来了。她穿着绣金凤的锦袍,头上的金步摇随着脚步叮咚作响,在这破败的地方显得格外刺眼。“姐姐,”武惠妃俯身打量着王皇后,语气里的笑意藏不住,“你看,这宫里的位子,从来都不是靠哭哭啼啼能坐稳的,终究是能者居之。”
王皇后缓缓抬起头,眼里没有泪,只有一片死寂的红。她死死盯着武惠妃,一字一顿道:“武氏,你以为扳倒我,就能高枕无忧?你忘了当年武则天的下场吗?天理昭昭,报应不爽!我在九泉之下等着你!”
武惠妃脸上的笑僵了一瞬,随即冷哼一声,转身带着人扬长而去,金步摇的脆响越来越远,像在为谁敲着丧钟。
三个月后,冷宫传来消息,废后王氏薨了。宫人收拾遗物时,发现她枯瘦的手里还攥着那柄金剪刀——是当年李隆基送她的定情之物,剪刀柄上的缠枝纹早已被磨得发亮,像一段被岁月啃噬得只剩骨头的旧情。
消息传到长生殿,武惠妃正试穿新做的凤纹袆衣,闻言只是挑了挑眉,让宫女把剪刀拿去烧了。而李隆基在御书房听到禀报,握着笔的手顿了顿,墨滴落在《道德经》的书页上,晕开一个乌黑的圈。窗外的风卷着雪籽打在窗棂上,像谁在轻轻叩门,又像谁在无声地哭。
二、李林甫的"朝堂棋局":打压异己的明争暗斗
李林甫的相府深处,藏着间终年不见天日的屋子。窗纸糊得密不透风,只点一盏豆大的油灯,照得四壁的暗影在墙上扭曲——这便是他专为算计人设的"月堂"。每当朝堂上有了碍眼的人物,他便揣着壶冷酒钻进去,一待就是十天半月。地砖被他踱出深深的凹痕,油灯燃尽的灯芯堆成小山,直到某个深夜,他突然一拍大腿,眼里迸出狼一样的光,那便意味着又有人要倒大霉了。
那年太子李瑛在东宫坐得稳当,与鄂王、光王情谊深厚,常聚在一处谈论时政。李林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太子是武惠妃的眼中钉,若不除了他,自己费尽心力攀附的这棵大树,迟早要被风刮倒。他锁上月堂的门,把太子平日的言行、朝臣的站队、甚至陛下近来的脸色,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油灯熬干了三盏,案上的冷酒结了层薄冰,直到第三天夜里,他猛地掀开袍角站起来,油灯的光映得他脸颊沟壑纵横,嘴角咧开个阴森的笑:"就这么办!"
他先让人给武惠妃递了句话。当晚长生殿里,武惠妃便枕在玄宗臂弯里,指尖轻轻划着他的胸口,声音软得像棉花里裹着针:"陛下,臣妾近来总听说,太子和边将走得勤呢。前日还见朔方军的将领偷偷进了东宫,不知在商议些什么......"话没说完,已怯怯地住了口,眼角的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臣妾不敢乱猜,只是怕......怕有人对陛下不利。"
玄宗眉头刚皱起,朝堂上就炸了锅。李林甫的心腹御史突然出列,捧着奏疏声泪俱下:"陛下!太子李瑛勾结鄂王、光王,暗结边将,意图不轨!臣有确凿证据!"
玄宗召来李林甫,手指在御案上敲得笃笃响:"李卿,你说这事儿......"
李林甫"扑通"跪倒,额头抵着冰凉的地砖,声音却透着十二分的恭谨:"此乃陛下家事,臣本不该置喙。但太子乃国本,若真有私情,恐伤陛下龙体啊......陛下圣明烛照,定能辨清忠奸。"
这话说得模棱两可,却像根刺扎进玄宗心里。他本就对太子并非武惠妃所生存着芥蒂,此刻越想越疑,竟真觉得三个皇子平日里的聚谈都藏着阴谋。没几日,一道圣旨掷下: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图谋不轨,废为庶人,即刻行刑!
长安城的秋风吹得人骨头疼。刑场上,三个曾经锦衣玉食的皇子被捆在柱子上,枷锁磨破了颈间的皮肉。李瑛望着天边的残阳,突然对着皇宫的方向大哭:"父皇!儿臣究竟犯了什么错?!"鄂王、光王也跟着哭起来,哭声撕心裂肺,连监刑的官差都别过了脸。百姓们挤在街角,看着那三道单薄的身影倒下,纷纷摇头叹息。有老人抹着泪说:"这三个皇子素日里仁厚,怎么就反了?李林甫这人心,比砒霜还毒啊!"
可就算是李林甫,也有遇上硬骨头的时候。御史中丞杨慎矜便是块难啃的骨头——这人出身名门,为官清廉,查贪腐时铁面无私,连市井里的贩夫走卒都知道他的名字,见了面要作揖道声"杨大人好"。李林甫看着他在朝堂上侃侃而谈,指甲在袖中掐得发白:"一个寒门出身的御史,倒比我这宰相还得民心?"
他又钻进了月堂,这次却没那么顺利。杨慎矜没贪赃,没结党,连家眷都规矩得挑不出错处。李林甫对着铜镜练习假笑,嘴角扯到发酸:"杨慎矜啊杨慎矜,我就不信拔不掉你这根刺。"
几日后,长安城里开始流传些奇怪的话。有人说杨慎矜总偷偷去终南山,见的是隋朝皇室的后裔;有人说他府里藏着前朝的玉玺,夜里还对着玉玺焚香祷告。流言像野草一样疯长,连玄宗都听了些风言风语。
李林甫见火候到了,立刻买通了杨慎矜的一个家奴。那奴才干嚎着跪在朝堂上,手里举着块据说是"前朝遗物"的玉佩:"陛下!杨大人让小的去联络隋室余孽,说要复辟隋朝啊!"
圣旨下来时,杨慎矜正在府里整理祖谱。禁军撞开大门,刀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他被按在地上时,怀里还紧紧抱着祖宗的牌位,红木牌位硌得他胸口生疼。"我杨家世代忠良!"他朝着皇宫的方向大喊,声音嘶哑得像破锣,"我一片忠心,天地可鉴!李林甫!你这般构陷忠良,就不怕天打雷劈吗?!"
抄家的士兵翻箱倒柜,把书案上的《论语》都撕得粉碎,却连半片"前朝玉玺"的影子都没找着。可这又有什么用呢?杨慎矜的名字,终究和"谋反"二字绑在了一起,被钉在了史书的耻辱柱上。
那天李林甫站在相府的高台上,看着杨府的方向浓烟滚滚,脸上露出了惯常的假笑。月堂里的油灯又亮了,这次,他在盘算着下一个该扳倒谁。长安城的风,卷着血腥味和脂粉香,吹过朱雀大街,吹过宫墙,吹过每个还在为生计奔波的百姓耳边——他们不知道,这盛世的锦绣之下,早已被蛀空了多少根基。
三、边境风云:王忠嗣的"以守为攻"与安禄山的"狡黠上位"
河西走廊的风,总带着沙砾的糙意,刮得帅帐的帆布簌簌作响。帐内烛火如豆,映着王忠嗣年轻却已刻满风霜的脸。他手指按在地图上的祁连山麓,指尖划过代表吐蕃营地的朱砂标记,声音沉稳如脚下的岩石:“吐蕃人近来在墨离军一带频频挑衅,看似散兵游勇,实则在试探我军虚实。硬拼不是办法,咱们得‘以守为攻’。”
帐下诸将凑上前来,见他在要害处圈了几个红圈:“这几处地势险要,即刻起征调民夫,筑高墙、挖深壕,务必要让吐蕃人啃不动这块硬骨头。”又点出几名精瘦的士兵:“你们换上胡商的衣裳,混入对面的集市,探听他们的粮草动向、兵力部署——记住,少说话,多观察。”
没过几日,派去的小兵回来了,怀里还揣着个沉甸甸的钱袋。见了王忠嗣,他红着脸把银子倒出来:“将军,那集市上的葡萄干、毛毯真好卖,忍不住就……就多做了两笔生意。”帐内将士哄堂大笑,王忠嗣也绷不住嘴角,在他头上拍了一下:“倒是个做生意的料子!不过下次记着,你的正经差事是探情报,不是当货郎。”笑声里,河西的防务却在悄无声息地织成一张密网,吐蕃人几次来犯,都被高墙和暗哨挡了回去,只能在边境线上望城兴叹。
就在河西走廊的烽烟暂歇时,渔阳的地界上,一个肥硕的身影正踩着烟尘往长安赶。安禄山这人生得五大三粗,肚子圆滚滚的像口瓮,走路时身上的肥肉都跟着晃,可那双小眼睛里却藏着七窍玲珑心。他第一次在华清宫见到李隆基和杨贵妃,不等玄宗开口,“扑通”一声就跪在了杨贵妃面前,磕了个响头:“臣安禄山,愿认贵妃娘娘做干娘!往后娘娘就是臣的再生父母,臣定当肝脑涂地!”
杨贵妃被这突如其来的“认亲”逗得花枝乱颤,指着他笑:“你这胡人,倒比宫里的猴子还机灵!瞧你这年纪,怕是比本宫还大吧?”安禄山立刻眉开眼笑,露出两排黄牙:“在娘娘面前,臣永远是吃奶的娃娃!”玄宗也被他逗乐了,当即赏了他一堆金银绸缎。自此,安禄山每次进宫,都先去给杨贵妃请安,一口一个“干娘”叫得甜,有时还跳段胡旋舞,肥硕的身子转得像陀螺,惹得帝妃二人连连叫好。
他心里却门儿清,要在长安站稳脚跟,光讨皇帝贵妃喜欢还不够。李林甫的相府,便成了他每次进京必去的地方。第一次登门,他扛来个半人高的锦盒,打开一看,是副马鞍——鞍鞯上镶满了鸽血红的宝石,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连铆钉都镀了赤金。李林甫摸着宝石,指腹感受着冰凉的光滑,脸上露出惯常的微笑:“安将军倒是有心了。”
安禄山立刻往前凑了凑,肥脸挤成一团:“相国为朝廷操劳,这点小东西算什么?往后只要相国一句话,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末将眼睛都不眨一下!”李林甫眯起眼,看着这胡人满脸的谄媚,心里却在掂量——边将拥兵自重是隐患,但用个胡人制衡那些汉将,倒也符合他的心思。一来二去,李林甫在玄宗面前没少替安禄山美言。
这“曲线救国”的法子果然奏效。没几年,安禄山就从平卢节度使一路爬到范阳、河东节度使的位子上,手握三镇重兵,麾下铁骑数万,成了北方边境说一不二的人物。他在渔阳的府邸盖得比王府还气派,门前的石狮子都镀了金,往来的信使络绎不绝,把长安的动静源源不断地送进他那间挂着虎皮的书房。
消息传到河西,王忠嗣正在灯下擦拭他的银枪。枪尖映着他冷峻的脸,听部下说起安禄山的权势,他“哼”了一声,将枪往地上一顿,枪缨无风自动:“那胖子坐拥三镇,却整日在长安献媚,不是为了保境安民,是为了揣自己的算盘!你们看着,他肚子里装的不是油水,是反意!”
这话像长了翅膀,很快就飞到了安禄山耳朵里。他正在府里宴请部将,听闻后猛地一拍桌子,满桌的酒壶都跳了起来:“王忠嗣算个什么东西!老子在前方卖命的时候,他还穿开裆裤呢!敢咒老子谋反?”他喘着粗气,小眼睛里闪过一丝狠厉,“这小子在河西手握兵权,早晚是个祸害。王忠嗣,你给老子等着!”
此时的长安,还沉浸在霓裳羽衣的乐曲里。没人知道,河西的银枪与渔阳的铁骑之间,已经结下了一道解不开的死结。而这道结,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勒得整个大唐喘不过气来。
四、李白入宫:诗仙的"长安奇幻漂流"
长安的风,总裹挟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有宫墙里飘出的脂粉香,有朝堂上暗藏的刀光寒,直到某个暮春的午后,一阵带着蜀地烟霞气的酒香,撞开了朱雀大街的喧嚣。
那天贺知章刚从秘书监出来,手里还攥着份待校的典籍,却被街角酒肆里传出的朗笑声勾住了脚步。探头一瞧,只见个白衣男子正伏案疾书,笔走龙蛇间,纸页上竟仿佛腾起秦岭的云雾、三峡的惊涛。“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男子念到激昂处,拍着桌子站起身,腰间的酒葫芦晃出醇厚的声响。
贺知章凑近一看,那墨迹未干的诗稿上,字字都带着股劈山裂石的气势,惊得他捋着花白的胡须连连赞叹:“妙哉!妙哉!这般笔力,哪里是凡人能有?分明是天上的谪仙人下凡了!”他也不管对方是谁,当即解下腰间那枚象征身份的金龟符,往柜台上一拍:“店家,拿最好的酒来!今日我要与这位仙长一醉方休!”
金龟换酒的佳话,像长了翅膀似的飞遍了长安城。两人在酒肆里从日中喝到月落,贺知章讲着宫中的典故,李白说着蜀地的奇险,酒杯碰得叮叮当当,把那些朝堂纷争、权位算计,都泡进了琥珀色的酒液里。
这事传到李隆基耳中时,他正对着杨贵妃新谱的《霓裳羽衣曲》出神,闻言挑了挑眉:“哦?竟有这般人物?宣他进宫来。”
李白进宫那天,长安城刚下过一场雨,青石板路上还沾着水汽。他没穿官袍,依旧是那件洗得发白的青衫,头发用根木簪随意绾着,一路摇摇晃晃闯进宫门,身上的酒气比宫娥们的香露还要浓烈。侍卫想拦,却被他甩着袖子躲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让开!”
金銮殿上,百官见他这副醉态,都替他捏着把汗。李隆基却饶有兴致地打量着他,见他眼神虽迷离,眼底却藏着星辰,竟亲自端过一碗醒酒汤,用银勺轻轻搅着:“太白先生,听说你诗名动天下,可愿为朕赋一首?”
李白接过汤碗一饮而尽,抹了把嘴,从内侍手里夺过笔,蘸饱了墨,竟踩着殿中的玉石台阶,在铺展开的素绢上狂书起来。笔锋流转间,杨贵妃的容貌仿佛从墨迹中浮了出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杨贵妃站在帘后,见诗中把自己比作云中仙子、月下琼花,脸颊腾起两朵红云,忙对玄宗笑道:“陛下,这李太白果然名不虚传。”李隆基龙颜大悦,当即封他为供奉翰林,留他在宫中做些应制诗文。
可李白哪受得了这宫墙的束缚?他见李林甫在朝堂上翻云覆雨,见高力士仗着皇权作威作福,见杨国忠用外戚身份搜刮民脂,心里的酒气渐渐变成了火气。
一日宫中设宴,牡丹开得正盛,玄宗让李白作新词助兴。他借着酒劲,斜斜倚在案上,指着身旁的高力士:“脱靴!”高力士愣了愣,见玄宗正笑着点头,只好憋着气蹲下身,替他脱下沾满泥点的靴子。李白又瞥向杨国忠:“研墨!”杨国忠是贵妃的哥哥,正红得发紫,此刻却被玄宗一句“先生尽兴”堵了回去,只能捏着牙粉,在砚台里慢慢研磨。
满殿的人都看呆了,只见李白光着脚踩在锦垫上,笔走如飞,又是三首《清平调》问世。可高力士心里的火气,却烧得比殿中的烛火还旺。他当晚就跪在玄宗面前哭诉:“陛下,李白这般狂傲,连奴才和杨大人都不放在眼里,日后若是得罪了外邦使节,岂不是丢我大唐的脸面?”
日子一久,耳边的谗言多了,玄宗对李白的新鲜感也渐渐淡了。终于有一天,他赐给李白一袋金子,温言道:“先生志在四方,朕也不强留。”
李白接了金子,却分文未动,只装进腰间的酒葫芦里。离开长安那天,他骑着头瘦毛驴,走到通化门时,突然勒住缰绳,回头望着远处巍峨的宫墙,放声大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笑声震得路旁的柳枝都在摇晃,惊飞了檐下的春燕。
贺知章拄着拐杖追出来,老泪纵横地抓住他的手:“太白啊,这长安的金殿容不下你,这俗世的罗网也困不住你……只是往后,谁陪我换酒喝呢?”
李白抱了抱这位白发苍苍的忘年交,眼里也泛起了湿意:“贺监放心,待我游遍天下,定会再回长安,还你一枚金龟,再醉三天三夜!”说罢调转驴头,迎着朝阳往东方去了,青衫的衣角在风中飞扬,像一只挣脱了枷锁的白鹤。
长安的风,依旧吹着宫墙的冷,吹着朝堂的暗,只是从那天起,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少了些醉后的狂歌,少了些笔尖的锋芒,少了个敢在金銮殿上,让权贵低头的谪仙人。而那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却像一粒种子,落进了每个被权势压得喘不过气的人心里,等着某天破土而出。
五、张九龄的"最后的抗争":老臣与奸佞的终极对决
岭南的瘴气,像一张化不开的网,缠得张九龄咳嗽不止。他被贬到这蛮荒之地已有些年头,官舍的窗棂朽了大半,风一吹就吱呀作响,可案头那幅《开元疆域图》,却总被他用细绢擦得干干净净。每当长安有信使来,他都要颤巍巍地扶着案几站起来,打听朝堂的动向——哪怕听到的,多半是李林甫又扳倒了谁,安禄山又升了官。
那日听闻李林甫要举荐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张九龄夜里翻来覆去,只觉得心口像堵着块烧红的烙铁。他披衣坐起,就着昏黄的油灯,铺开最后一卷宣纸。手抖得厉害,墨滴落在纸上,晕开个小小的黑点,像他眼里的泪。“陛下,安禄山豺狼心性,面有反相,今日若授以兵权,他日必成心腹大患!臣虽身在岭南,犹记开元初年之志,恳请陛下三思!”字字句句,都透着血一样的恳切,写完时,烛火已燃到了尽头,天快亮了。
他把信交给最信任的家仆,千叮万嘱:“务必亲手交到陛下手里。”可这封信刚出岭南地界,就被李林甫的人截了去。相府的书房里,李林甫捏着信纸,看罢冷笑一声,随手丢给身边的幕僚:“这老东西,贬到天涯海角了,还想管朝堂的事?”他取过一支狼毫,蘸了浓墨,模仿着张九龄那苍劲的笔锋,在信尾添了几句——“李林甫乱政,陛下若不除之,国将不国”,又故意写得潦草,像是激愤之下的狂言。
信送到李隆基案头时,他正在看杨贵妃新绣的鸳鸯帕。展开信纸,开头的忠言还没看完,目光就被末尾的悖逆之语刺得生疼。“张九龄!”他猛地将信纸拍在案上,龙袍的广袖扫翻了砚台,墨汁泼在明黄的奏章上,“朕念你是开元老臣,留你一命,你竟如此怨毒!”盛怒之下,他当即下旨,削去张九龄所有官爵,永不录用。
消息传到岭南,张九龄正在檐下晒书。听到圣旨的那一刻,他手里的《曲江集》“啪”地掉在地上,书页被风掀起,哗啦啦地响。他望着北方长安的方向,浑浊的老泪滚落在胡须上,打湿了衣襟:“陛下……老臣一片赤诚,可昭日月,您怎么就信了奸佞的谗言?”从那天起,他便一病不起,夜里常从梦中惊醒,嘴里喃喃念着:“李林甫误国啊……安禄山必反……必反啊……”
深秋的风卷着落叶,吹进破旧的官舍。张九龄弥留之际,手里还攥着半块当年玄宗赐的玉带,那是开元盛世时,君臣相得的见证。他张了张嘴,像是还想说什么,最终却只化作一声长叹,阖上了眼睛。岭南的草木,都仿佛跟着低低地啜泣。
而此时的长安,依旧是一派歌舞升平。李林甫的相府里,夜夜笙歌不断,歌姬们的琵琶弹着靡靡之音,他搂着新纳的妾室,杯中的琥珀光映着脸上的得意——最大的眼中钉去了,朝堂上再无人敢与他抗衡。
长生殿里,武惠妃正对着铜镜试戴新制的凤钗,镜中的自己依旧艳光四射。她听着心腹宫女汇报太子之位的动向,嘴角勾起一抹浅笑:“皇后的位子空得太久,也该让陛下记起,谁才配母仪天下。”
安禄山又进京了。他拖着肥胖的身躯,在勤政楼前给玄宗和杨贵妃跳胡旋舞,转得像个陀螺,逗得帝妃二人笑声不断。他趴在地上,给杨贵妃磕头祝寿,喊着“干娘千岁”,那憨态可掬的模样,谁也看不出他袖中藏着的野心。
朱雀大街上,胡商还在叫卖着香料,酒肆里依旧传出《霓裳羽衣曲》的调子,东西两市的货物堆成了山,仿佛这盛世会永远持续下去。可没人注意到,宫墙的阴影里,阴谋正在发酵;没人察觉,边关的铁骑旁,反意在滋长;更没人想到,张九龄临终前的那句“必反”,不是老臣的忧愤呓语,而是悬在大唐头顶的惊雷。
这看似平静的长安城,就像一口烧得通红的铁锅,底下的火早已越烧越旺,只等着某个瞬间,轰然炸开。那些在灯红酒绿里沉醉的人,那些在权谋算计里钻营的人,还不知道一场足以掀翻整个天下的狂风暴雨,已在万里之外的渔阳,磨亮了刀锋。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