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开元末年的大唐朝堂,早已不是初唐那股锐意进取的气象。李林甫在政事堂里坐得稳如泰山,一双浑浊的眼睛里藏着千年的狐狸般的狡黠。他不用挥刀动剑,仅凭几句看似温和的言语,便能将异己碾得粉碎——张九龄那般铁骨铮铮的贤相,说罢黜就罢黜;裴耀卿那样精于治道的能臣,说疏远就疏远。满朝文武,要么是他一手提拔的门生故吏,要么是敢怒不敢言的沉默者,连天子李隆基也渐渐习惯了他“润物无声”的操控,朝堂之上,竟真成了他一人的天下。
后宫之中,武惠妃的凤钗映着长生殿的烛火,却照不亮她眼底的焦灼。她出身武氏,本就带着几分前朝的阴影,偏又对那皇后之位执念太深。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登上储君之位,她早已将“宫斗”二字刻进了骨髓:今日在玄宗耳边吹一阵“太子结党”的风,明日让心腹宫女散播些“二王骄纵”的流言,连构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毒计,都算得密不透风。那回玄宗一日杀三子,长安城的百姓夜里都能听见宫墙内隐约的哭声,她却站在窗前,望着天边的残月冷笑——只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终究没能等来凤冠加身,反倒在惊惧与野心的撕扯中,落得个盛年暴毙的结局,只留下满宫的诡谲与未完的棋局。
而在遥远的范阳,安禄山正对着铜镜,笨拙地给自己贴上络腮胡。他明明是三镇节度使,手握十万铁骑,却总爱在玄宗面前装出一副憨态可掬的模样:给杨贵妃当“干儿子”时,他会扭着肥胖的身躯跳胡旋舞,逗得龙颜大悦;谈及边事,他又会捶胸顿足,说“臣只知有陛下,不知有太子”,把忠心表得比谁都恳切。可没人知道,每当夜深人静,他会独自登上城楼,望着南方那座金碧辉煌的长安城,眼底的恭顺便会褪去,露出豺狼般的贪婪。他偷偷囤积粮草,私铸兵器,把契丹、奚族的勇士收归麾下,连帐下的谋士都在悄悄绘制长安的舆图——那副“憨态”,不过是他给大唐埋下的最毒的伪装。
与此同时,长安城里的酒肆中,李白正将一杯酒一饮而尽。他才高八斗,曾让玄宗“御手调羹”,让贵妃研墨,何等风光?可他看不惯李林甫的阴狠,受不了官场的桎梏,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便把长安的繁华抛在了身后。他骑着五花马,带着酒葫芦,出了潼关,一路向东,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只是他纵马而去时,或许没留意,城门口的老兵正望着天边的乌云叹气,市井间的百姓在议论米价又涨了几分,驿站里的驿卒在抱怨军粮催得越来越急——这盛世的锦绣之下,早已爬满了裂痕。
彼时的大唐,确实还在歌舞升平:曲江池畔,仕女们的裙裾拂过盛开的牡丹;大明宫的宴会上,《霓裳羽衣曲》还在一遍遍地奏响;丝绸之路的驼队,依旧带着香料与丝绸,从西域走到长安。可谁又能想到,这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早已被蛀空了根基——李林甫的专权让朝堂失去了制衡,武惠妃的搅局让储位之争愈演愈烈,安禄山的野心在边疆疯狂滋长,而天子沉溺于享乐,早已看不见民生的凋敝与吏治的腐败。
就像一座用金玉堆砌的高楼,表面看雕梁画栋,气象万千,底下的地基却早已被白蚁蛀得千疮百孔。一阵微风或许掀不起波澜,可一旦风暴来临,轰然倒塌只在旦夕之间。而那场即将席卷天下的风暴,此刻正藏在范阳的军帐里,躲在后宫的阴影中,酝酿在每一个被压迫者的沉默里,只等着一个合适的时机,便要将这百年盛世,撕得粉碎。
一、安禄山的"演技大赏":胖子的千层套路
安禄山进长安那几日,简直把“戏精”二字演到了骨子里。每次宫门前下了马,他那三百斤的身子便摇摇晃晃,像座移动的肉山,见了李隆基的明黄色龙袍,不等宦官唱喏,先“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膝盖砸在金砖上闷响,倒比寻常人磕头更显“实在”。
“陛下!臣这趟来,一路就没睡踏实过!”他仰着油光锃亮的大脸,络腮胡里抖落着几分刻意为之的憨气,咧开的大嘴能看见两排整齐的白牙,“一闭上眼,就梦见陛下您龙颜大悦,给臣赏那御膳房的胡饼!臣这心里啊,暖得跟揣了个小太阳似的,做梦都能笑醒!”
李隆基被他逗得抚掌大笑,伸手虚扶:“禄山起来吧,看你这一身肉,跪久了怕是要累着。”他便顺势爬起来,拍着肚子喘粗气,仿佛刚才那一跪耗尽了全身力气,眼角的余光却精准地扫过龙椅旁的屏风——那里藏着记录起居的史官,他要的就是这“赤诚”二字,刻进官家的笔里。
转头见了太子李亨,这股子热络却瞬间冻结。李亨走上前,他竟只微微欠了欠身子,装傻充愣地挠着头,粗声粗气问身边的宦官:“这位是?瞧着面生得很。”
李隆基故意板起脸:“这是太子,还不行礼?”
他立刻做出恍然大悟的模样,却偏不跪下,只是拱了拱手,一脸“委屈”:“陛下恕罪!臣是个胡人,打小在草原上长大,只知道天大地大,陛下最大!这太子是什么官?比节度使还大吗?臣不懂中原的规矩,要是错了礼数,还望陛下别跟臣这粗人计较!”
这话一出,李隆基反倒更乐了。他就喜欢安禄山这股子“不通世故”的直白,觉得这才是没心眼的表现,转头对李亨笑道:“你看他,倒是个实在人。”李亨心里憋着气,却只能陪着笑,安禄山这才偷偷勾起嘴角——他要的就是让天子觉得,自己眼里只有他一人,太子?不过是个无关紧要的“官”罢了。
后宫里的杨贵妃,更是把他当成了活宝。那年他生辰刚过三日,贵妃竟让人备了锦绣襁褓,要按汉家“洗三”的规矩给他“洗儿”。十几个宫女费劲地把他塞进超大号的绸缎被里,像抬小猪似的抬到殿中,盆里飘着花瓣,宦官们拿着小瓢往他身上洒水。
他便配合地蹬着短腿,扯着嗓子喊:“母妃!母妃救我!这水凉得很!”声音又尖又嫩,哪有半分三镇节度使的威严?杨贵妃笑得花枝乱颤,亲自拿起帕子给他擦“脸”,满殿的嫔妃、宦官、宫女都笑倒一片,连殿角的铜鹤似乎都染上了几分笑意。
可就在众人笑得前仰后合时,没人注意到他被襁褓遮住的眼底,那一闪而过的阴鸷。那笑意未达眼底,反而像淬了冰的刀锋,飞快地掠过杨贵妃的凤钗,掠过殿外的宫墙——这些捧腹大笑的人,这些视他为玩物的人,终将跪在他的脚下。
一出宫门,这副憨态便层层剥落。快马加鞭赶回范阳的军营,他立马换上铁甲,腰悬弯刀,站在演武场的高台上,眼神锐利如鹰。八千名“曳落河”正在操练,这些契丹、同罗的勇士,个个精赤着上身,肌肉贲张如铁,挥刀时齐声呐喊,声浪能掀翻营寨的顶梁。
“将军,最近打造的甲胄、弓弩堆成了山,转运粮草的车队络绎不绝,洛阳那边已经有御史递折子了。”谋士严庄站在一旁,眉头紧锁。
安禄山却猛地拍了拍自己圆滚滚的肚子,发出“嘭嘭”的闷响,笑声震得人耳朵发嗡:“严先生多虑了!你看我这一身肉,走两步都喘,像是能造反的样子?”他指着演武场,“陛下就算听说了这些,也只会想:哦,我那憨胖的干儿子,不过是想多养些人,守好边疆罢了。”
他凑近严庄,眼底的憨气荡然无存,只剩下冷厉的精光:“我这肥肉,就是最好的护身符。他们越笑我蠢,越觉得我无害,咱们的刀,才能磨得越锋利。”
说罢,他转身望向南方,长安的方向被云层遮住,可他仿佛已经看见,那座金碧辉煌的宫城,正在他的笑声里,一步步走向崩塌。
二、杨贵妃的"荔枝之乱"与宫廷奢靡
后宫的沉香亭畔,杨贵妃斜倚在紫檀木榻上,鬓边斜插一朵刚折的木芍药,指尖漫不经心地拨弄着裙裾上的珍珠流苏。李隆基坐在她身边,目光黏在她脸上,恨不能把天下的珍宝都捧到她眼前——自从武惠妃去后,这杨贵妃便成了他心尖上的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那日暑气正盛,杨贵妃尝了口西域进贡的葡萄,忽然蹙眉轻叹:“还是去年在岭南吃过的荔枝好,冰肌玉骨,甜得像蜜。”不过是随口一句念叨,李隆基却像接了圣旨,当即拍板:“传朕旨意,岭南荔枝,三日之内必到长安!”
旨意一下,沿途的驿站顿时成了火场。快马一匹接一匹从岭南出发,马背上的藤筐裹着棉絮,里面是刚摘的荔枝,还带着枝头的露水。驿卒们勒着缰绳,在官道上狂奔,马蹄踏碎了晨露,也踏碎了夜色。有的马跑断了腿,口吐白沫倒在路边;有的驿卒累得从马背上栽下来,口鼻淌着血,弥留之际还攥着缰绳喃喃:“快……快送……贵妃娘娘的荔枝……”
三日后,当浸透汗水的藤筐摆在杨贵妃面前,她拈起一颗红得透亮的荔枝,剥去薄皮,露出晶莹如凝脂的果肉,轻轻咬了一口。可眉头还是微微蹙起,带着几分娇嗔对李隆基说:“陛下你看,还是有点蔫了,不够新鲜呢。”
李隆基见状,立刻搂着她的肩笑道:“爱妃别急,朕这就让人建个荔枝保鲜库!”工匠们被连夜召进宫,绞尽脑汁想办法:先在地下挖三丈深的冰窖,藏起冬天储存的冰块;再用掏空的竹筒装荔枝,竹筒外层裹上防潮的油布,最后放进冰窖里镇着。如此层层包裹,才算让荔枝多保鲜了几日。
可这千里送荔枝的荒唐事,早传到了民间。长安街头的小儿跟着大人学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歌声里藏着多少百姓的怨怼——那些累死的马匹,那些奔波的驿卒,不过是为了博后宫一人的笑颜。
更让朝野不齿的,是杨氏一族的鸡犬升天。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本是个在蜀地赌钱输光家产的落魄子弟,靠着妹妹的裙带关系,竟一路爬到了宰相的位置。他在长安的平康坊建了座府邸,朱门铜环,飞檐斗拱,比亲王的宅院还要气派。
有回他设宴待客,故意带着众人参观府里的景致,转到后院的厕所时,竟指着墙角的鎏金尿盆得意洋洋:“诸位瞧瞧,这尿盆是用西域进贡的和田玉做的,边上镶的金丝,都是波斯国来的手艺。”他用手指敲了敲盆沿,发出清脆的响声,“寻常百姓家的饭碗,怕是也比不上这物件金贵吧?”
宾客们嘴上忙着奉承:“杨相府里的物件,自然是天下独一份的!”可等转过身去,都忍不住偷偷翻个白眼,私下里啐道:“不过是靠着妹妹得势的暴发户,装什么王侯贵胄?这嘴脸,真是俗不可耐!”
彼时的李隆基,却全听不见这些非议。他只看见杨贵妃捧着荔枝的笑靥,只信着杨国忠在朝堂上的信口雌黄,把那“开元盛世”的家底,一点点耗在这后宫的脂粉与外戚的骄奢里。而长安城的百姓,早已在私下里捏紧了拳头——这盛世的繁华,原是用他们的血汗,滋养着一场即将吞噬一切的祸端。
三、哥舒翰与安禄山的"西北对东北"火药味
长安的宫廷夜宴,本该是丝竹悦耳、觥筹交错的太平景象,可只要安禄山与哥舒翰同席,空气里便总像拧着股待爆的炸药。
安禄山刚用银刀切开盘中的烤羊腿,油汁顺着指缝往下淌,他却斜眼瞟向对面的哥舒翰,那眼神里的挑衅藏都藏不住。哥舒翰一身墨色锦袍,腰杆挺得笔直,脸上刻着西北风沙磨出的硬朗线条,正慢条斯理地用玉箸夹着青菜,仿佛没瞧见那道不怀好意的目光。
“哥舒将军常年守在西北,”安禄山忽然开口,声音粗哑却带着尖刻,手里的羊腿骨还在“咔吧”一声被咬碎,“听说河西走廊的战马养得膘肥体壮,莫不是将军把军粮都省下来喂马了?”这话明着说战马,暗里却讽哥舒翰只知拥兵自重,不顾朝堂。
哥舒翰放下玉箸,眼帘一抬,眸子里像淬了西北的寒冰:“我西北的战马,是用来踏破吐蕃营帐的,每一寸膘肉都长在刀刃上。”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安禄山那圆滚滚的肚子,语气更冷,“倒是有些人,肚子肥得能撑船,里面装的却不是对大唐的忠心,是狼子野心。”
“你!”安禄山猛地拍桌,酒盏里的酒溅出来,在锦缎桌布上晕开深色的印子。哥舒翰也霍然起身,手按在腰间的剑柄上,宴会厅里的乐声戛然而止,百官吓得大气不敢出,连烛火都似在发抖。
这俩人的梁子早就结深了。安禄山是胡人出身,靠着钻营讨得玄宗欢心;哥舒翰是突厥贵族后裔,在西北靠实打实的战功拼出威名,打心底里瞧不上安禄山那副谄媚嘴脸。朝堂上但凡有机会,不是冷嘲热讽,就是明争暗斗,连玄宗都觉得头疼。
几日后,玄宗特意把两人召到御书房,想做个和事佬。“你们一个守北疆,一个镇西陲,都是朕的左膀右臂,该同心协力才是,总闹别扭像什么话?”
安禄山反应快,“噗通”一声就跪在地上,肥硕的身子伏在金砖上,挤出几滴眼泪,声音哽咽:“陛下说的是!都怪臣嘴笨,前几日在宴会上冲撞了哥舒将军,臣给将军赔罪了!”那模样,活像受了多大委屈。
哥舒翰却站在原地没动,嘴角勾起一声冷哼,眼神里满是不屑。他才不吃这一套——安禄山那眼泪,怕是比西域的石油还假。玄宗见状,也只能叹了口气,这事终究是没抹平。
哥舒翰回了西北,把火气全撒在了练兵上。他在河西、陇右一带修筑了连城的烽燧,挖了深不见底的壕沟,又从突厥、吐蕃降卒中挑出最勇猛的汉子,编练成一支骑兵,个个能在马上开弓射箭,奔袭如风。
某次大捷后,他在营中置酒,喝到兴头上,拍着胸脯对部下道:“安禄山那厮在范阳招兵买马,以为我不知道?他要是敢南下,我这西北铁骑便踏平他的老巢!管他什么‘曳落河’,来一个我斩一个,保准让他有来无回!”帐下将士齐声呐喊,声震旷野。
可这位铁打的将军,偏偏有个致命的软肋——嗜酒如命。行军打仗时还好,一到庆功宴上,便非得喝到酩酊大醉才肯罢休。有回打了场胜仗,他在军中摆宴,从午时喝到日暮,醉得连马鞍都跨不稳,偏要逞强骑马巡营。刚翻身上马,那马受了惊,猛地一蹶子,他“哎哟”一声从马背上摔下来,重重砸在地上。
军医赶来时,他已经疼得晕了过去,腿骨摔得粉碎。从此,这位能横刀立马的大将,只能卧在病榻上,连站都站不稳了。
消息传到范阳,安禄山正在府里看谋士绘制的舆图。一听哥舒翰成了废人,他先是愣了愣,随即拍着大腿狂笑起来,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好!好!天助我也!”他当即让人摆酒,举起酒杯对着长安方向一饮而尽,“哥舒翰啊哥舒翰,你也有今天!这大唐的江山,该轮到我了!”
窗外,范阳的风卷着沙尘,呜咽着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乱世,提前奏响了序曲。
四、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一场荒唐的权力游戏
公元755年的深秋,范阳的朔风卷着枯草,在营寨的旗帜上撕出呜咽般的声响。安禄山站在点将台上,三百斤的身躯裹在鎏金铠甲里,往日里对着玄宗装傻充愣的憨气荡然无存,只剩下眼底翻涌的野心。他觉得时机到了——哥舒翰成了废人,李隆基整日搂着杨贵妃醉生梦死,杨国忠在朝堂上搞得天怒人怨,这大唐的江山,早该换个人坐了。
三镇的兵马早已集结完毕,十万铁骑列成方阵,甲胄在残阳下闪着冷光。安禄山拔出腰间的弯刀,直指南方,声音粗哑却带着煽动人心的力量:“兄弟们!杨国忠那奸贼,仗着贵妃的势祸乱朝纲,蒙蔽圣听,把我大唐搅得乌烟瘴气!今日我安禄山,奉密诏讨伐奸佞,去长安清君侧,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他把“密诏”二字喊得格外响亮,仿佛手里真攥着天子的亲笔。可台下的士兵们却在底下偷偷撇嘴,交头接耳的嘀咕顺着风飘进彼此耳朵:“清君侧?我看是这胖子自己想当皇帝吧!”“可不是嘛,前些日子还在营里偷偷铸龙袍呢……”话虽如此,刀斧手就在阵前,谁也不敢真把怀疑喊出声,只能跟着扯着嗓子应和,声浪里却透着几分不情愿的敷衍。
三日后,叛乱的消息顺着驿道传到长安,像一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可李隆基正在华清宫陪着杨贵妃泡温泉,听宦官念完战报,竟“嗤”地笑出了声,伸手捏了捏杨贵妃的脸颊:“爱妃你听,这安禄山又在跟朕开玩笑了。他那身肥肉,连马都快骑不动了,还敢造反?怕是想朕赏他些胡饼吃呢。”
杨贵妃用锦帕擦着鬓角的水珠,娇笑道:“陛下说的是,那憨货哪有这胆子。”君臣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竟真把这惊天巨变当成了玩笑,连内阁的急报都压在了案头。
直到七日后,洛阳失守的战报像雪片似的飞来,驿站的驿卒累得吐血,跪在宫门外嘶吼“叛军已过黄河”,李隆基这才慌了神。他猛地从龙椅上站起来,打翻了手边的玉盏,声音都在发颤:“快!传旨!让封常清去平叛!”
封常清是沙场老将,闻令即带着亲兵奔赴洛阳。可彼时的洛阳早已是座空城,府库空虚,兵源匮乏。他只能在街头仓促募兵,拉来的不是扛锄头的农夫,就是耍杂耍的流民,连像样的铠甲都凑不齐,手里的兵器还是生锈的长矛。而安禄山的军队,却是久经沙场的边军,个个弓马娴熟,带着草原的悍勇。
两军刚一碰面,唐军便像纸糊的一样溃散了。封常清提着大刀在阵前厮杀,砍倒了十几个叛军,可终究挡不住潮水般的攻势,洛阳城破的那天,他望着火光冲天的城楼,眼里淌下两行泪——不是为战败,是为这荒唐的战局。
更要命的是,朝堂的内斗比前线的炮火还要致命。监军边令诚是个心胸狭隘的小人,早就因为粮草分配的事跟封常清结了怨。见唐军战败,他非但不上前相助,反倒快马加鞭跑回长安,跪在李隆基面前哭天抢地:“陛下!封常清那厮根本就是畏敌如虎!他故意不战,把洛阳拱手让给安禄山,说不定早就通敌了!”
彼时的李隆基正被连串的败报搅得心烦意乱,怒火中烧,哪里还辨得清真假。他一拍龙椅,厉声喝道:“混账!传朕旨意,斩!”
刑场设在洛阳的城楼上,封常清穿着囚服,望着长安的方向,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临刑前,他从怀里掏出早已写好的遗表,对着天空朗声道:“臣封常清,自束发从军,与吐蕃大小百余战,未尝败绩!今日败于安禄山,非战之罪,是败于朝堂的奸佞,败于陛下的猜忌啊!”
刀光落下的那一刻,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层层烽火,看到了长安城里还在宴饮的君臣,看到了范阳铁骑踏过的万里河山。而这场由野心与昏聩点燃的战火,才刚刚烧起,就要将整个大唐,拖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五、马嵬坡之变:爱情与权力的惨烈抉择
天宝十五载的夏日,长安城里的紫薇花正落得满地狼藉,安禄山的叛军却已攻破潼关,铁蹄声像闷雷似的滚向都城。李隆基站在大明宫的丹陛上,望着东方天际扬起的烟尘,终于明白那“玩笑”成了灭顶之灾。他没敢等天亮,只带着杨贵妃、杨国忠和少数亲信,在禁军的护卫下,趁着夜色逃出了长安。銮驾一路向西,车轮碾过清晨的露水,也碾过了他最后一点帝王的体面。
走到马嵬坡时,正是六月的晌午,毒辣的日头晒得路面发烫。禁军士兵们又累又饿,水壶早就空了,脚下的草鞋也将脚丫子磨出了血泡。他们望着远处破败的驿站,再想想长安城里可能已遭兵燹的家眷,积攒了一路的怨气终于炸了锅。“停下!”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数千名士兵“唰”地拔出刀,围住了皇帝的车架,盔甲的寒光在烈日下晃得人睁不开眼。
禁军统领陈玄礼翻身下马,手握长剑跪在道中,声音因愤怒而颤抖:“陛下!杨国忠奸佞误国,搜刮民脂民膏,逼反安禄山,致使长安沦陷、百姓流离!今日若不杀此贼,何以谢天下?何以安军心?”
话音刚落,士兵们齐声呐喊:“杀杨国忠!杀杨国忠!”声浪震得路边的杨柳都在摇晃。杨国忠吓得从马车里滚出来,肥硕的身子像团烂泥,抱着李隆基的龙靴哭嚎:“陛下救我!臣是冤枉的!都是安禄山那贼子反咬一口啊!”
可此时的喊杀声早已盖过了他的哭求。几个愤怒的士兵冲上前,没等李隆基开口,乱刀就像雨点般落在杨国忠身上。这位靠着妹妹权势耀武扬威的宰相,转瞬间便成了一滩模糊的血肉,连那镶金的腰带都被砍得稀碎。
但士兵们的怒火并未平息。他们提着滴血的刀,又潮水般围向杨贵妃的马车,刀光映在车帘上,晃得人心里发寒。“杨国忠虽死,其妹杨玉环仍在陛下身边!此女祸乱后宫,迷惑圣听,留着必是后患!”不知是谁喊出这句话,立刻引来一片附和:“请陛下赐死贵妃!以绝后患!”
李隆基脸色惨白,死死攥着车帘,老泪顺着皱纹往下淌。他回头望着马车里的杨贵妃,那个让他耗尽心血去宠爱的女子,此刻正隔着纱帘望着他,眼神里没有惊慌,只有一片死水般的平静。“爱妃……”他声音哽咽,拉着她的手不肯放,“朕……朕对不起你……”
杨贵妃轻轻抽回手,取下头上那支陪了她多年的金步摇——钗头的凤凰嘴里衔着的明珠,还是当年玄宗亲手为她戴上的。她将金钗塞进李隆基掌心,指尖冰凉:“陛下保重。若臣妾一死能安军心,能保陛下平安,便是臣妾的造化了。”
她转身走向驿站旁的佛堂,背影在烈日下拉得纤长。佛堂里的香炉还燃着残香,她望着墙上的观音像,缓缓闭上眼。当三尺白绫垂下时,风吹动了佛堂的窗纸,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极了长安城里落雪的声音。
后来有人说,贵妃临死前,头上的一支金钗不慎滑落,滚到了佛堂外的草丛里。几日后,一个路过的老农捡到了这支钗,钗头的珍珠在阳光下亮得刺眼。老农不懂这是宫中之物,只当是寻常首饰,后来辗转卖到了民间。再后来,江南一带竟传出“贵妃未死,持金钗隐居”的说法,有人说在海边见过一个戴金钗的女子,眉眼像极了杨贵妃,也有人说那金钗被道士作法,能显灵验……真假虚实,终究成了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金钗传奇”,在乱世里被人反复念叨。
马嵬坡的鲜血,终究染红了大唐盛世最后一块华丽的外衣。李隆基带着残兵继续西逃,最终躲进了成都的行宫,昔日的帝王威严,只剩下满头霜雪和无尽的悔恨。而太子李亨,则在北上灵武后,于军帐中披上了龙袍,是为唐肃宗。他站在地图前,望着被叛军分割的江山,握紧了拳头——属于玄宗的时代已经落幕,属于他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中原大地,安禄山的叛军还在烧杀抢掠,洛阳的宫阙成了废墟,长安的街市长满了荒草。但郭子仪已在河东举起了勤王的大旗,李光弼正率领朔方军星夜兼程,无数百姓拿起锄头镰刀,自发组成义军抗击叛军。一场决定大唐生死存亡的恶战,正在烽火中拉开序幕。
这满目疮痍的江山,是能在废墟上重归一统,还是会在战乱中彻底崩塌?那些在乱世里挣扎的人们,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后宫之中,武惠妃的凤钗映着长生殿的烛火,却照不亮她眼底的焦灼。她出身武氏,本就带着几分前朝的阴影,偏又对那皇后之位执念太深。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登上储君之位,她早已将“宫斗”二字刻进了骨髓:今日在玄宗耳边吹一阵“太子结党”的风,明日让心腹宫女散播些“二王骄纵”的流言,连构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毒计,都算得密不透风。那回玄宗一日杀三子,长安城的百姓夜里都能听见宫墙内隐约的哭声,她却站在窗前,望着天边的残月冷笑——只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终究没能等来凤冠加身,反倒在惊惧与野心的撕扯中,落得个盛年暴毙的结局,只留下满宫的诡谲与未完的棋局。
而在遥远的范阳,安禄山正对着铜镜,笨拙地给自己贴上络腮胡。他明明是三镇节度使,手握十万铁骑,却总爱在玄宗面前装出一副憨态可掬的模样:给杨贵妃当“干儿子”时,他会扭着肥胖的身躯跳胡旋舞,逗得龙颜大悦;谈及边事,他又会捶胸顿足,说“臣只知有陛下,不知有太子”,把忠心表得比谁都恳切。可没人知道,每当夜深人静,他会独自登上城楼,望着南方那座金碧辉煌的长安城,眼底的恭顺便会褪去,露出豺狼般的贪婪。他偷偷囤积粮草,私铸兵器,把契丹、奚族的勇士收归麾下,连帐下的谋士都在悄悄绘制长安的舆图——那副“憨态”,不过是他给大唐埋下的最毒的伪装。
与此同时,长安城里的酒肆中,李白正将一杯酒一饮而尽。他才高八斗,曾让玄宗“御手调羹”,让贵妃研墨,何等风光?可他看不惯李林甫的阴狠,受不了官场的桎梏,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便把长安的繁华抛在了身后。他骑着五花马,带着酒葫芦,出了潼关,一路向东,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只是他纵马而去时,或许没留意,城门口的老兵正望着天边的乌云叹气,市井间的百姓在议论米价又涨了几分,驿站里的驿卒在抱怨军粮催得越来越急——这盛世的锦绣之下,早已爬满了裂痕。
彼时的大唐,确实还在歌舞升平:曲江池畔,仕女们的裙裾拂过盛开的牡丹;大明宫的宴会上,《霓裳羽衣曲》还在一遍遍地奏响;丝绸之路的驼队,依旧带着香料与丝绸,从西域走到长安。可谁又能想到,这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早已被蛀空了根基——李林甫的专权让朝堂失去了制衡,武惠妃的搅局让储位之争愈演愈烈,安禄山的野心在边疆疯狂滋长,而天子沉溺于享乐,早已看不见民生的凋敝与吏治的腐败。
就像一座用金玉堆砌的高楼,表面看雕梁画栋,气象万千,底下的地基却早已被白蚁蛀得千疮百孔。一阵微风或许掀不起波澜,可一旦风暴来临,轰然倒塌只在旦夕之间。而那场即将席卷天下的风暴,此刻正藏在范阳的军帐里,躲在后宫的阴影中,酝酿在每一个被压迫者的沉默里,只等着一个合适的时机,便要将这百年盛世,撕得粉碎。
一、安禄山的"演技大赏":胖子的千层套路
安禄山进长安那几日,简直把“戏精”二字演到了骨子里。每次宫门前下了马,他那三百斤的身子便摇摇晃晃,像座移动的肉山,见了李隆基的明黄色龙袍,不等宦官唱喏,先“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膝盖砸在金砖上闷响,倒比寻常人磕头更显“实在”。
“陛下!臣这趟来,一路就没睡踏实过!”他仰着油光锃亮的大脸,络腮胡里抖落着几分刻意为之的憨气,咧开的大嘴能看见两排整齐的白牙,“一闭上眼,就梦见陛下您龙颜大悦,给臣赏那御膳房的胡饼!臣这心里啊,暖得跟揣了个小太阳似的,做梦都能笑醒!”
李隆基被他逗得抚掌大笑,伸手虚扶:“禄山起来吧,看你这一身肉,跪久了怕是要累着。”他便顺势爬起来,拍着肚子喘粗气,仿佛刚才那一跪耗尽了全身力气,眼角的余光却精准地扫过龙椅旁的屏风——那里藏着记录起居的史官,他要的就是这“赤诚”二字,刻进官家的笔里。
转头见了太子李亨,这股子热络却瞬间冻结。李亨走上前,他竟只微微欠了欠身子,装傻充愣地挠着头,粗声粗气问身边的宦官:“这位是?瞧着面生得很。”
李隆基故意板起脸:“这是太子,还不行礼?”
他立刻做出恍然大悟的模样,却偏不跪下,只是拱了拱手,一脸“委屈”:“陛下恕罪!臣是个胡人,打小在草原上长大,只知道天大地大,陛下最大!这太子是什么官?比节度使还大吗?臣不懂中原的规矩,要是错了礼数,还望陛下别跟臣这粗人计较!”
这话一出,李隆基反倒更乐了。他就喜欢安禄山这股子“不通世故”的直白,觉得这才是没心眼的表现,转头对李亨笑道:“你看他,倒是个实在人。”李亨心里憋着气,却只能陪着笑,安禄山这才偷偷勾起嘴角——他要的就是让天子觉得,自己眼里只有他一人,太子?不过是个无关紧要的“官”罢了。
后宫里的杨贵妃,更是把他当成了活宝。那年他生辰刚过三日,贵妃竟让人备了锦绣襁褓,要按汉家“洗三”的规矩给他“洗儿”。十几个宫女费劲地把他塞进超大号的绸缎被里,像抬小猪似的抬到殿中,盆里飘着花瓣,宦官们拿着小瓢往他身上洒水。
他便配合地蹬着短腿,扯着嗓子喊:“母妃!母妃救我!这水凉得很!”声音又尖又嫩,哪有半分三镇节度使的威严?杨贵妃笑得花枝乱颤,亲自拿起帕子给他擦“脸”,满殿的嫔妃、宦官、宫女都笑倒一片,连殿角的铜鹤似乎都染上了几分笑意。
可就在众人笑得前仰后合时,没人注意到他被襁褓遮住的眼底,那一闪而过的阴鸷。那笑意未达眼底,反而像淬了冰的刀锋,飞快地掠过杨贵妃的凤钗,掠过殿外的宫墙——这些捧腹大笑的人,这些视他为玩物的人,终将跪在他的脚下。
一出宫门,这副憨态便层层剥落。快马加鞭赶回范阳的军营,他立马换上铁甲,腰悬弯刀,站在演武场的高台上,眼神锐利如鹰。八千名“曳落河”正在操练,这些契丹、同罗的勇士,个个精赤着上身,肌肉贲张如铁,挥刀时齐声呐喊,声浪能掀翻营寨的顶梁。
“将军,最近打造的甲胄、弓弩堆成了山,转运粮草的车队络绎不绝,洛阳那边已经有御史递折子了。”谋士严庄站在一旁,眉头紧锁。
安禄山却猛地拍了拍自己圆滚滚的肚子,发出“嘭嘭”的闷响,笑声震得人耳朵发嗡:“严先生多虑了!你看我这一身肉,走两步都喘,像是能造反的样子?”他指着演武场,“陛下就算听说了这些,也只会想:哦,我那憨胖的干儿子,不过是想多养些人,守好边疆罢了。”
他凑近严庄,眼底的憨气荡然无存,只剩下冷厉的精光:“我这肥肉,就是最好的护身符。他们越笑我蠢,越觉得我无害,咱们的刀,才能磨得越锋利。”
说罢,他转身望向南方,长安的方向被云层遮住,可他仿佛已经看见,那座金碧辉煌的宫城,正在他的笑声里,一步步走向崩塌。
二、杨贵妃的"荔枝之乱"与宫廷奢靡
后宫的沉香亭畔,杨贵妃斜倚在紫檀木榻上,鬓边斜插一朵刚折的木芍药,指尖漫不经心地拨弄着裙裾上的珍珠流苏。李隆基坐在她身边,目光黏在她脸上,恨不能把天下的珍宝都捧到她眼前——自从武惠妃去后,这杨贵妃便成了他心尖上的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那日暑气正盛,杨贵妃尝了口西域进贡的葡萄,忽然蹙眉轻叹:“还是去年在岭南吃过的荔枝好,冰肌玉骨,甜得像蜜。”不过是随口一句念叨,李隆基却像接了圣旨,当即拍板:“传朕旨意,岭南荔枝,三日之内必到长安!”
旨意一下,沿途的驿站顿时成了火场。快马一匹接一匹从岭南出发,马背上的藤筐裹着棉絮,里面是刚摘的荔枝,还带着枝头的露水。驿卒们勒着缰绳,在官道上狂奔,马蹄踏碎了晨露,也踏碎了夜色。有的马跑断了腿,口吐白沫倒在路边;有的驿卒累得从马背上栽下来,口鼻淌着血,弥留之际还攥着缰绳喃喃:“快……快送……贵妃娘娘的荔枝……”
三日后,当浸透汗水的藤筐摆在杨贵妃面前,她拈起一颗红得透亮的荔枝,剥去薄皮,露出晶莹如凝脂的果肉,轻轻咬了一口。可眉头还是微微蹙起,带着几分娇嗔对李隆基说:“陛下你看,还是有点蔫了,不够新鲜呢。”
李隆基见状,立刻搂着她的肩笑道:“爱妃别急,朕这就让人建个荔枝保鲜库!”工匠们被连夜召进宫,绞尽脑汁想办法:先在地下挖三丈深的冰窖,藏起冬天储存的冰块;再用掏空的竹筒装荔枝,竹筒外层裹上防潮的油布,最后放进冰窖里镇着。如此层层包裹,才算让荔枝多保鲜了几日。
可这千里送荔枝的荒唐事,早传到了民间。长安街头的小儿跟着大人学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歌声里藏着多少百姓的怨怼——那些累死的马匹,那些奔波的驿卒,不过是为了博后宫一人的笑颜。
更让朝野不齿的,是杨氏一族的鸡犬升天。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本是个在蜀地赌钱输光家产的落魄子弟,靠着妹妹的裙带关系,竟一路爬到了宰相的位置。他在长安的平康坊建了座府邸,朱门铜环,飞檐斗拱,比亲王的宅院还要气派。
有回他设宴待客,故意带着众人参观府里的景致,转到后院的厕所时,竟指着墙角的鎏金尿盆得意洋洋:“诸位瞧瞧,这尿盆是用西域进贡的和田玉做的,边上镶的金丝,都是波斯国来的手艺。”他用手指敲了敲盆沿,发出清脆的响声,“寻常百姓家的饭碗,怕是也比不上这物件金贵吧?”
宾客们嘴上忙着奉承:“杨相府里的物件,自然是天下独一份的!”可等转过身去,都忍不住偷偷翻个白眼,私下里啐道:“不过是靠着妹妹得势的暴发户,装什么王侯贵胄?这嘴脸,真是俗不可耐!”
彼时的李隆基,却全听不见这些非议。他只看见杨贵妃捧着荔枝的笑靥,只信着杨国忠在朝堂上的信口雌黄,把那“开元盛世”的家底,一点点耗在这后宫的脂粉与外戚的骄奢里。而长安城的百姓,早已在私下里捏紧了拳头——这盛世的繁华,原是用他们的血汗,滋养着一场即将吞噬一切的祸端。
三、哥舒翰与安禄山的"西北对东北"火药味
长安的宫廷夜宴,本该是丝竹悦耳、觥筹交错的太平景象,可只要安禄山与哥舒翰同席,空气里便总像拧着股待爆的炸药。
安禄山刚用银刀切开盘中的烤羊腿,油汁顺着指缝往下淌,他却斜眼瞟向对面的哥舒翰,那眼神里的挑衅藏都藏不住。哥舒翰一身墨色锦袍,腰杆挺得笔直,脸上刻着西北风沙磨出的硬朗线条,正慢条斯理地用玉箸夹着青菜,仿佛没瞧见那道不怀好意的目光。
“哥舒将军常年守在西北,”安禄山忽然开口,声音粗哑却带着尖刻,手里的羊腿骨还在“咔吧”一声被咬碎,“听说河西走廊的战马养得膘肥体壮,莫不是将军把军粮都省下来喂马了?”这话明着说战马,暗里却讽哥舒翰只知拥兵自重,不顾朝堂。
哥舒翰放下玉箸,眼帘一抬,眸子里像淬了西北的寒冰:“我西北的战马,是用来踏破吐蕃营帐的,每一寸膘肉都长在刀刃上。”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安禄山那圆滚滚的肚子,语气更冷,“倒是有些人,肚子肥得能撑船,里面装的却不是对大唐的忠心,是狼子野心。”
“你!”安禄山猛地拍桌,酒盏里的酒溅出来,在锦缎桌布上晕开深色的印子。哥舒翰也霍然起身,手按在腰间的剑柄上,宴会厅里的乐声戛然而止,百官吓得大气不敢出,连烛火都似在发抖。
这俩人的梁子早就结深了。安禄山是胡人出身,靠着钻营讨得玄宗欢心;哥舒翰是突厥贵族后裔,在西北靠实打实的战功拼出威名,打心底里瞧不上安禄山那副谄媚嘴脸。朝堂上但凡有机会,不是冷嘲热讽,就是明争暗斗,连玄宗都觉得头疼。
几日后,玄宗特意把两人召到御书房,想做个和事佬。“你们一个守北疆,一个镇西陲,都是朕的左膀右臂,该同心协力才是,总闹别扭像什么话?”
安禄山反应快,“噗通”一声就跪在地上,肥硕的身子伏在金砖上,挤出几滴眼泪,声音哽咽:“陛下说的是!都怪臣嘴笨,前几日在宴会上冲撞了哥舒将军,臣给将军赔罪了!”那模样,活像受了多大委屈。
哥舒翰却站在原地没动,嘴角勾起一声冷哼,眼神里满是不屑。他才不吃这一套——安禄山那眼泪,怕是比西域的石油还假。玄宗见状,也只能叹了口气,这事终究是没抹平。
哥舒翰回了西北,把火气全撒在了练兵上。他在河西、陇右一带修筑了连城的烽燧,挖了深不见底的壕沟,又从突厥、吐蕃降卒中挑出最勇猛的汉子,编练成一支骑兵,个个能在马上开弓射箭,奔袭如风。
某次大捷后,他在营中置酒,喝到兴头上,拍着胸脯对部下道:“安禄山那厮在范阳招兵买马,以为我不知道?他要是敢南下,我这西北铁骑便踏平他的老巢!管他什么‘曳落河’,来一个我斩一个,保准让他有来无回!”帐下将士齐声呐喊,声震旷野。
可这位铁打的将军,偏偏有个致命的软肋——嗜酒如命。行军打仗时还好,一到庆功宴上,便非得喝到酩酊大醉才肯罢休。有回打了场胜仗,他在军中摆宴,从午时喝到日暮,醉得连马鞍都跨不稳,偏要逞强骑马巡营。刚翻身上马,那马受了惊,猛地一蹶子,他“哎哟”一声从马背上摔下来,重重砸在地上。
军医赶来时,他已经疼得晕了过去,腿骨摔得粉碎。从此,这位能横刀立马的大将,只能卧在病榻上,连站都站不稳了。
消息传到范阳,安禄山正在府里看谋士绘制的舆图。一听哥舒翰成了废人,他先是愣了愣,随即拍着大腿狂笑起来,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好!好!天助我也!”他当即让人摆酒,举起酒杯对着长安方向一饮而尽,“哥舒翰啊哥舒翰,你也有今天!这大唐的江山,该轮到我了!”
窗外,范阳的风卷着沙尘,呜咽着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乱世,提前奏响了序曲。
四、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一场荒唐的权力游戏
公元755年的深秋,范阳的朔风卷着枯草,在营寨的旗帜上撕出呜咽般的声响。安禄山站在点将台上,三百斤的身躯裹在鎏金铠甲里,往日里对着玄宗装傻充愣的憨气荡然无存,只剩下眼底翻涌的野心。他觉得时机到了——哥舒翰成了废人,李隆基整日搂着杨贵妃醉生梦死,杨国忠在朝堂上搞得天怒人怨,这大唐的江山,早该换个人坐了。
三镇的兵马早已集结完毕,十万铁骑列成方阵,甲胄在残阳下闪着冷光。安禄山拔出腰间的弯刀,直指南方,声音粗哑却带着煽动人心的力量:“兄弟们!杨国忠那奸贼,仗着贵妃的势祸乱朝纲,蒙蔽圣听,把我大唐搅得乌烟瘴气!今日我安禄山,奉密诏讨伐奸佞,去长安清君侧,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他把“密诏”二字喊得格外响亮,仿佛手里真攥着天子的亲笔。可台下的士兵们却在底下偷偷撇嘴,交头接耳的嘀咕顺着风飘进彼此耳朵:“清君侧?我看是这胖子自己想当皇帝吧!”“可不是嘛,前些日子还在营里偷偷铸龙袍呢……”话虽如此,刀斧手就在阵前,谁也不敢真把怀疑喊出声,只能跟着扯着嗓子应和,声浪里却透着几分不情愿的敷衍。
三日后,叛乱的消息顺着驿道传到长安,像一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可李隆基正在华清宫陪着杨贵妃泡温泉,听宦官念完战报,竟“嗤”地笑出了声,伸手捏了捏杨贵妃的脸颊:“爱妃你听,这安禄山又在跟朕开玩笑了。他那身肥肉,连马都快骑不动了,还敢造反?怕是想朕赏他些胡饼吃呢。”
杨贵妃用锦帕擦着鬓角的水珠,娇笑道:“陛下说的是,那憨货哪有这胆子。”君臣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竟真把这惊天巨变当成了玩笑,连内阁的急报都压在了案头。
直到七日后,洛阳失守的战报像雪片似的飞来,驿站的驿卒累得吐血,跪在宫门外嘶吼“叛军已过黄河”,李隆基这才慌了神。他猛地从龙椅上站起来,打翻了手边的玉盏,声音都在发颤:“快!传旨!让封常清去平叛!”
封常清是沙场老将,闻令即带着亲兵奔赴洛阳。可彼时的洛阳早已是座空城,府库空虚,兵源匮乏。他只能在街头仓促募兵,拉来的不是扛锄头的农夫,就是耍杂耍的流民,连像样的铠甲都凑不齐,手里的兵器还是生锈的长矛。而安禄山的军队,却是久经沙场的边军,个个弓马娴熟,带着草原的悍勇。
两军刚一碰面,唐军便像纸糊的一样溃散了。封常清提着大刀在阵前厮杀,砍倒了十几个叛军,可终究挡不住潮水般的攻势,洛阳城破的那天,他望着火光冲天的城楼,眼里淌下两行泪——不是为战败,是为这荒唐的战局。
更要命的是,朝堂的内斗比前线的炮火还要致命。监军边令诚是个心胸狭隘的小人,早就因为粮草分配的事跟封常清结了怨。见唐军战败,他非但不上前相助,反倒快马加鞭跑回长安,跪在李隆基面前哭天抢地:“陛下!封常清那厮根本就是畏敌如虎!他故意不战,把洛阳拱手让给安禄山,说不定早就通敌了!”
彼时的李隆基正被连串的败报搅得心烦意乱,怒火中烧,哪里还辨得清真假。他一拍龙椅,厉声喝道:“混账!传朕旨意,斩!”
刑场设在洛阳的城楼上,封常清穿着囚服,望着长安的方向,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临刑前,他从怀里掏出早已写好的遗表,对着天空朗声道:“臣封常清,自束发从军,与吐蕃大小百余战,未尝败绩!今日败于安禄山,非战之罪,是败于朝堂的奸佞,败于陛下的猜忌啊!”
刀光落下的那一刻,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层层烽火,看到了长安城里还在宴饮的君臣,看到了范阳铁骑踏过的万里河山。而这场由野心与昏聩点燃的战火,才刚刚烧起,就要将整个大唐,拖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五、马嵬坡之变:爱情与权力的惨烈抉择
天宝十五载的夏日,长安城里的紫薇花正落得满地狼藉,安禄山的叛军却已攻破潼关,铁蹄声像闷雷似的滚向都城。李隆基站在大明宫的丹陛上,望着东方天际扬起的烟尘,终于明白那“玩笑”成了灭顶之灾。他没敢等天亮,只带着杨贵妃、杨国忠和少数亲信,在禁军的护卫下,趁着夜色逃出了长安。銮驾一路向西,车轮碾过清晨的露水,也碾过了他最后一点帝王的体面。
走到马嵬坡时,正是六月的晌午,毒辣的日头晒得路面发烫。禁军士兵们又累又饿,水壶早就空了,脚下的草鞋也将脚丫子磨出了血泡。他们望着远处破败的驿站,再想想长安城里可能已遭兵燹的家眷,积攒了一路的怨气终于炸了锅。“停下!”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数千名士兵“唰”地拔出刀,围住了皇帝的车架,盔甲的寒光在烈日下晃得人睁不开眼。
禁军统领陈玄礼翻身下马,手握长剑跪在道中,声音因愤怒而颤抖:“陛下!杨国忠奸佞误国,搜刮民脂民膏,逼反安禄山,致使长安沦陷、百姓流离!今日若不杀此贼,何以谢天下?何以安军心?”
话音刚落,士兵们齐声呐喊:“杀杨国忠!杀杨国忠!”声浪震得路边的杨柳都在摇晃。杨国忠吓得从马车里滚出来,肥硕的身子像团烂泥,抱着李隆基的龙靴哭嚎:“陛下救我!臣是冤枉的!都是安禄山那贼子反咬一口啊!”
可此时的喊杀声早已盖过了他的哭求。几个愤怒的士兵冲上前,没等李隆基开口,乱刀就像雨点般落在杨国忠身上。这位靠着妹妹权势耀武扬威的宰相,转瞬间便成了一滩模糊的血肉,连那镶金的腰带都被砍得稀碎。
但士兵们的怒火并未平息。他们提着滴血的刀,又潮水般围向杨贵妃的马车,刀光映在车帘上,晃得人心里发寒。“杨国忠虽死,其妹杨玉环仍在陛下身边!此女祸乱后宫,迷惑圣听,留着必是后患!”不知是谁喊出这句话,立刻引来一片附和:“请陛下赐死贵妃!以绝后患!”
李隆基脸色惨白,死死攥着车帘,老泪顺着皱纹往下淌。他回头望着马车里的杨贵妃,那个让他耗尽心血去宠爱的女子,此刻正隔着纱帘望着他,眼神里没有惊慌,只有一片死水般的平静。“爱妃……”他声音哽咽,拉着她的手不肯放,“朕……朕对不起你……”
杨贵妃轻轻抽回手,取下头上那支陪了她多年的金步摇——钗头的凤凰嘴里衔着的明珠,还是当年玄宗亲手为她戴上的。她将金钗塞进李隆基掌心,指尖冰凉:“陛下保重。若臣妾一死能安军心,能保陛下平安,便是臣妾的造化了。”
她转身走向驿站旁的佛堂,背影在烈日下拉得纤长。佛堂里的香炉还燃着残香,她望着墙上的观音像,缓缓闭上眼。当三尺白绫垂下时,风吹动了佛堂的窗纸,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极了长安城里落雪的声音。
后来有人说,贵妃临死前,头上的一支金钗不慎滑落,滚到了佛堂外的草丛里。几日后,一个路过的老农捡到了这支钗,钗头的珍珠在阳光下亮得刺眼。老农不懂这是宫中之物,只当是寻常首饰,后来辗转卖到了民间。再后来,江南一带竟传出“贵妃未死,持金钗隐居”的说法,有人说在海边见过一个戴金钗的女子,眉眼像极了杨贵妃,也有人说那金钗被道士作法,能显灵验……真假虚实,终究成了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金钗传奇”,在乱世里被人反复念叨。
马嵬坡的鲜血,终究染红了大唐盛世最后一块华丽的外衣。李隆基带着残兵继续西逃,最终躲进了成都的行宫,昔日的帝王威严,只剩下满头霜雪和无尽的悔恨。而太子李亨,则在北上灵武后,于军帐中披上了龙袍,是为唐肃宗。他站在地图前,望着被叛军分割的江山,握紧了拳头——属于玄宗的时代已经落幕,属于他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此时的中原大地,安禄山的叛军还在烧杀抢掠,洛阳的宫阙成了废墟,长安的街市长满了荒草。但郭子仪已在河东举起了勤王的大旗,李光弼正率领朔方军星夜兼程,无数百姓拿起锄头镰刀,自发组成义军抗击叛军。一场决定大唐生死存亡的恶战,正在烽火中拉开序幕。
这满目疮痍的江山,是能在废墟上重归一统,还是会在战乱中彻底崩塌?那些在乱世里挣扎的人们,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