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内,静谧无声。
巨大的金兽香炉里,龙涎香的青烟如同一条无骨的游龙,袅袅升起,盘旋而上,最终消散于那雕梁画栋的穹顶之下。
皇帝赵汝安刚刚用过午膳,正斜倚在铺着明黄色软垫的龙椅上,手中捧着一盏新沏的雨前龙井,闭目养神。
殿外,春日午后的阳光正好,透过巨大的窗棂,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上投下一片温暖的光斑,光斑中,有无数细小的尘埃在安静地飞舞。
一切都显得如此的安详,如此的岁月静好。
然而,这份属于帝王的宁静,在午时三刻,被一阵急促却又刻意压低了的脚步声,彻底打破。
大内总管梁宇,如同猫儿一般,悄无声息地从侧殿滑了进来。他走到距离龙案三步远的地方,便停下了脚步,深深地躬下身子,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龙椅上的赵汝安,连眼睛都未曾睁开,只是端着茶杯的手,微微动了一下。
“说。”
一个字,清冷,淡漠。
梁宇的头垂得更低了,声音里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紧张。
“陛下……从龙密卫左从龙宣抚使魏英,正在殿外求见。他说……有天大的要事,必须立刻面呈陛下。”
“哦?”
赵汝安终于缓缓睁开了眼睛。他那双深邃的眸子里,闪过一丝讶异。
他将手中的茶盏,轻轻放在了御案之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
“魏英?”
赵汝安的眉头,微微蹙了起来。
从龙密卫,是他手中最隐秘,也最锋利的一把暗剑。而魏英,作为这把剑的执掌者之一,更是以沉稳、冷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着称。他直接对自己负责,只传递最重要、最紧急的情报。
赵汝安很清楚,若非发生了足以动摇国本、撼动京城根基的惊天大事,这个终日潜藏于阴影之中的男人,是绝不会,也绝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急切地,前来求见自己。
出事了。
而且,是出大事了。
赵汝安坐直了身体,那份慵懒与闲适,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属于帝王的、不怒自威的凝重。
“宣。”
……
片刻之后,身着绣有暗红盘龙的黑色劲装,头戴覆面铁甲的魏英,如同鬼魅一般,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大殿。
他走到御案之前,单膝跪地,摘下了脸上的面具,露出一张如同刀削斧凿、毫无表情的脸。
“臣,魏英,参见陛下。”
“平身。”
赵汝安没有多余的废话,开门见山地问道:“何事,让你如此失态?”
魏英没有起身。
他依旧保持着单膝跪地的姿势,从怀中,无比郑重地,掏出了一份东西。
那是一份叠得整整齐齐,却已经起了毛边,甚至还沾染着些许泥土印记的……《京城风月报》。
“陛下,”魏英的声音沙哑,却字字清晰,“今日一早,此物,传遍京城。”
赵汝安的目光落在那份报纸上,瞳孔猛地一缩。
他当然认得这个东西。
就是这份看似粗鄙不堪的小报,在不久之前,将一位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贺舟,轻而易举地,就钉死在了耻辱柱上。
是余瑾的手段。
赵汝安的心,猛地向下一沉,一股不祥的预感,瞬间笼罩了他的全身。
不等他发问,魏英已经将那份报纸上的内容,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平板的语调,一字一句地,复述了出来。
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到安国公世子倾倒新米作乐,再到吏部王主事夫人以白面敷脸……
桩桩件件,触目惊心。
魏英每多说一句,赵汝安的脸色,便阴沉一分。
当魏英复述完报纸上的所有内容后,整个紫宸殿的温度,仿佛都骤然下降到了冰点。
年轻的帝王,面沉似水,一言不发。他那双握着龙椅扶手的手,指节根根发白。
他不需要问,他知道,这上面写的,必然句句属实。
因为,这就是他治下的勋贵,他治下的京城!
魏英没有给他太多消化这些信息的时间,他顿了顿,继续用那种毫无波澜的语调,汇报着第二件事。
“陛下,就在半个时辰前。”
“东市,余相施粮点。”
“有数千名百姓,自发聚集,高举此报,跪于余相面前,请其……为民做主。”
“随后,现场上万名领粮百姓,群情激愤,民怨……已然沸腾。”
魏英抬起头,迎着皇帝那冰冷得几乎要杀人的目光,平静地,说出了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句话。
“据臣安插在人群中的眼线回报,已有人,在高呼‘诛国贼,清君侧’之口号。”
“如今,那上万名百姓,正将余相奉若神明,视其为唯一之依靠。”
“只要……余相登高一呼。”
魏英没有再说下去。
但那未尽之语,却如同一道九天惊雷,在赵汝安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一股冰冷刺骨的寒意,从赵汝安的尾椎骨,瞬间窜上了天灵盖!
他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在这一刻倒竖了起来!
他终于明白了!
他终于明白余瑾那惊世骇俗的“认罪”背后,到底藏着何等恐怖的图谋!
那不是退让,不是示弱!
那是……捧杀!
余瑾用自己的“惨”,用自己的“仁”,用自己的“义”,将自己塑造成了一尊行走在人间的“活菩萨”。
然后,再用这份由他手下炮制出的,血淋淋的《京城风月报》,将那些勋贵们彻底打成“吃人血肉”的“恶鬼”。
菩萨与恶鬼,形成了最鲜明、最不可调和的对立。
他成功地,将这场原本只是发生在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变成了一场席卷全城的,百姓与贵族之间的……阶级战争!
而他自己,则被那上万,甚至数十万被煽动起来的百姓,推到了一个无比崇高,却又无比危险的位置上。
一个……足以裹挟民意,对抗皇权的位置!
诛国贼,清君侧……
这六个字,是历朝历代,所有权臣、所有反贼,在起事之前,都会打出的旗号!
赵汝安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他感觉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死死攥住,几乎要停止跳动。
可怕!
实在是太可怕了!
赵汝安毫不怀疑,如果自己再坐视不理,任由这股民怨发酵下去。
不出三日,这京城,就要大乱!
那些被逼到绝路的百姓,在余瑾那面“青天大旗”的指引下,绝对会做出冲击侯府、冲击官衙,甚至冲击皇城的疯狂举动!
到了那时,自己这个皇帝,该怎么办?
派兵镇压?
镇压这些为了一口饭吃而奋起反抗的百姓?那他赵汝安,就会彻底沦为一个不恤民情、残害子民的暴君!史书之上,骂名千古!
不镇压?
那这大安的法度何在?朝廷的威严何在?这天下,到底是他赵家的天下,还是他余瑾的天下?!
这是一个死局。
一个比之前在朝堂之上,卢颂给余瑾设下的那个死局,还要阴狠百倍、致命百倍的阳谋!
想明白了这一切,赵汝安的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
他看着跪在地上的魏英,心中那股被欺骗、被利用的怒火,几乎要将他的理智焚烧殆尽。
但他,终究是帝王。
在最初的震惊与愤怒之后,是更深层次的冷静与权衡。
他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强迫自己将那滔天的怒火,压回心底。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那双眸子里,已经只剩下一片属于君王的,冰冷的决断。
“梁宇。”
“奴婢在!”
“传朕旨意!”
“命你,即刻出宫,前往东市。告诉余瑾,朕不管他用什么方法,半个时辰之内,必须将聚集的百姓,尽数遣散!绝不许,再生出任何事端!”
“是!”梁宇躬身领命。
“第二!”赵汝安的目光,转向了殿外,声音变得愈发森寒,“传令京城卫戍军统领王威,命他即刻点齐三千兵马,封锁东市各处要道!随时准备,弹压维安!”
“若有暴民,胆敢冲击官府,冲击勋贵府邸者……”
他顿了顿,一字一顿地说道:
“……格杀勿论!”
魏英跪在地上,听着这两道旨意,神色没有任何变化,作为皇帝绝对的心腹,他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他只是一个执行者。
“还有……”
赵汝安的声音,忽然变得有些疲惫。
他重新坐回了龙椅之上,看着面前那张空白的奏章,沉默了良久。
最终,他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缓缓地,提起了那支重若千斤的朱笔。
“……为朕,磨墨。”
梁宇和魏英都是一愣。
只见年轻的帝王,深吸一口气,在那张空白的宣纸之上,一笔一划,无比沉重地,写下了三个字。
罪、己、诏。
巨大的金兽香炉里,龙涎香的青烟如同一条无骨的游龙,袅袅升起,盘旋而上,最终消散于那雕梁画栋的穹顶之下。
皇帝赵汝安刚刚用过午膳,正斜倚在铺着明黄色软垫的龙椅上,手中捧着一盏新沏的雨前龙井,闭目养神。
殿外,春日午后的阳光正好,透过巨大的窗棂,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上投下一片温暖的光斑,光斑中,有无数细小的尘埃在安静地飞舞。
一切都显得如此的安详,如此的岁月静好。
然而,这份属于帝王的宁静,在午时三刻,被一阵急促却又刻意压低了的脚步声,彻底打破。
大内总管梁宇,如同猫儿一般,悄无声息地从侧殿滑了进来。他走到距离龙案三步远的地方,便停下了脚步,深深地躬下身子,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龙椅上的赵汝安,连眼睛都未曾睁开,只是端着茶杯的手,微微动了一下。
“说。”
一个字,清冷,淡漠。
梁宇的头垂得更低了,声音里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紧张。
“陛下……从龙密卫左从龙宣抚使魏英,正在殿外求见。他说……有天大的要事,必须立刻面呈陛下。”
“哦?”
赵汝安终于缓缓睁开了眼睛。他那双深邃的眸子里,闪过一丝讶异。
他将手中的茶盏,轻轻放在了御案之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
“魏英?”
赵汝安的眉头,微微蹙了起来。
从龙密卫,是他手中最隐秘,也最锋利的一把暗剑。而魏英,作为这把剑的执掌者之一,更是以沉稳、冷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着称。他直接对自己负责,只传递最重要、最紧急的情报。
赵汝安很清楚,若非发生了足以动摇国本、撼动京城根基的惊天大事,这个终日潜藏于阴影之中的男人,是绝不会,也绝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急切地,前来求见自己。
出事了。
而且,是出大事了。
赵汝安坐直了身体,那份慵懒与闲适,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属于帝王的、不怒自威的凝重。
“宣。”
……
片刻之后,身着绣有暗红盘龙的黑色劲装,头戴覆面铁甲的魏英,如同鬼魅一般,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大殿。
他走到御案之前,单膝跪地,摘下了脸上的面具,露出一张如同刀削斧凿、毫无表情的脸。
“臣,魏英,参见陛下。”
“平身。”
赵汝安没有多余的废话,开门见山地问道:“何事,让你如此失态?”
魏英没有起身。
他依旧保持着单膝跪地的姿势,从怀中,无比郑重地,掏出了一份东西。
那是一份叠得整整齐齐,却已经起了毛边,甚至还沾染着些许泥土印记的……《京城风月报》。
“陛下,”魏英的声音沙哑,却字字清晰,“今日一早,此物,传遍京城。”
赵汝安的目光落在那份报纸上,瞳孔猛地一缩。
他当然认得这个东西。
就是这份看似粗鄙不堪的小报,在不久之前,将一位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贺舟,轻而易举地,就钉死在了耻辱柱上。
是余瑾的手段。
赵汝安的心,猛地向下一沉,一股不祥的预感,瞬间笼罩了他的全身。
不等他发问,魏英已经将那份报纸上的内容,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平板的语调,一字一句地,复述了出来。
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到安国公世子倾倒新米作乐,再到吏部王主事夫人以白面敷脸……
桩桩件件,触目惊心。
魏英每多说一句,赵汝安的脸色,便阴沉一分。
当魏英复述完报纸上的所有内容后,整个紫宸殿的温度,仿佛都骤然下降到了冰点。
年轻的帝王,面沉似水,一言不发。他那双握着龙椅扶手的手,指节根根发白。
他不需要问,他知道,这上面写的,必然句句属实。
因为,这就是他治下的勋贵,他治下的京城!
魏英没有给他太多消化这些信息的时间,他顿了顿,继续用那种毫无波澜的语调,汇报着第二件事。
“陛下,就在半个时辰前。”
“东市,余相施粮点。”
“有数千名百姓,自发聚集,高举此报,跪于余相面前,请其……为民做主。”
“随后,现场上万名领粮百姓,群情激愤,民怨……已然沸腾。”
魏英抬起头,迎着皇帝那冰冷得几乎要杀人的目光,平静地,说出了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句话。
“据臣安插在人群中的眼线回报,已有人,在高呼‘诛国贼,清君侧’之口号。”
“如今,那上万名百姓,正将余相奉若神明,视其为唯一之依靠。”
“只要……余相登高一呼。”
魏英没有再说下去。
但那未尽之语,却如同一道九天惊雷,在赵汝安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一股冰冷刺骨的寒意,从赵汝安的尾椎骨,瞬间窜上了天灵盖!
他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在这一刻倒竖了起来!
他终于明白了!
他终于明白余瑾那惊世骇俗的“认罪”背后,到底藏着何等恐怖的图谋!
那不是退让,不是示弱!
那是……捧杀!
余瑾用自己的“惨”,用自己的“仁”,用自己的“义”,将自己塑造成了一尊行走在人间的“活菩萨”。
然后,再用这份由他手下炮制出的,血淋淋的《京城风月报》,将那些勋贵们彻底打成“吃人血肉”的“恶鬼”。
菩萨与恶鬼,形成了最鲜明、最不可调和的对立。
他成功地,将这场原本只是发生在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变成了一场席卷全城的,百姓与贵族之间的……阶级战争!
而他自己,则被那上万,甚至数十万被煽动起来的百姓,推到了一个无比崇高,却又无比危险的位置上。
一个……足以裹挟民意,对抗皇权的位置!
诛国贼,清君侧……
这六个字,是历朝历代,所有权臣、所有反贼,在起事之前,都会打出的旗号!
赵汝安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他感觉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死死攥住,几乎要停止跳动。
可怕!
实在是太可怕了!
赵汝安毫不怀疑,如果自己再坐视不理,任由这股民怨发酵下去。
不出三日,这京城,就要大乱!
那些被逼到绝路的百姓,在余瑾那面“青天大旗”的指引下,绝对会做出冲击侯府、冲击官衙,甚至冲击皇城的疯狂举动!
到了那时,自己这个皇帝,该怎么办?
派兵镇压?
镇压这些为了一口饭吃而奋起反抗的百姓?那他赵汝安,就会彻底沦为一个不恤民情、残害子民的暴君!史书之上,骂名千古!
不镇压?
那这大安的法度何在?朝廷的威严何在?这天下,到底是他赵家的天下,还是他余瑾的天下?!
这是一个死局。
一个比之前在朝堂之上,卢颂给余瑾设下的那个死局,还要阴狠百倍、致命百倍的阳谋!
想明白了这一切,赵汝安的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
他看着跪在地上的魏英,心中那股被欺骗、被利用的怒火,几乎要将他的理智焚烧殆尽。
但他,终究是帝王。
在最初的震惊与愤怒之后,是更深层次的冷静与权衡。
他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强迫自己将那滔天的怒火,压回心底。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那双眸子里,已经只剩下一片属于君王的,冰冷的决断。
“梁宇。”
“奴婢在!”
“传朕旨意!”
“命你,即刻出宫,前往东市。告诉余瑾,朕不管他用什么方法,半个时辰之内,必须将聚集的百姓,尽数遣散!绝不许,再生出任何事端!”
“是!”梁宇躬身领命。
“第二!”赵汝安的目光,转向了殿外,声音变得愈发森寒,“传令京城卫戍军统领王威,命他即刻点齐三千兵马,封锁东市各处要道!随时准备,弹压维安!”
“若有暴民,胆敢冲击官府,冲击勋贵府邸者……”
他顿了顿,一字一顿地说道:
“……格杀勿论!”
魏英跪在地上,听着这两道旨意,神色没有任何变化,作为皇帝绝对的心腹,他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他只是一个执行者。
“还有……”
赵汝安的声音,忽然变得有些疲惫。
他重新坐回了龙椅之上,看着面前那张空白的奏章,沉默了良久。
最终,他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缓缓地,提起了那支重若千斤的朱笔。
“……为朕,磨墨。”
梁宇和魏英都是一愣。
只见年轻的帝王,深吸一口气,在那张空白的宣纸之上,一笔一划,无比沉重地,写下了三个字。
罪、己、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