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古法新章-《上善若水,寻安》

  非遗传承人终评的前一周,成都下起了罕见的冬雪。

  我站在七中的温室里,望着玻璃上凝结的冰花,心中忐忑不安。温室里的药草长势喜人——黄精已经抽出了嫩芽,何首乌的藤蔓爬满了支架,就连最难培育的石斛也开出了淡紫色的小花。这些都是我准备带去终评的"活教材"。

  "程师傅,温度合适吗?"刘教授推门进来,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格外明显。

  "正好。"我指了指温控器,"十八度,湿度六十,适合大多数药草。"

  刘教授检查了一下石斛的生长情况,满意地点点头:"状态很好,终评时肯定能加分。"她顿了顿,"准备得怎么样了?"

  "材料都齐了。"我擦了擦手上的泥土,"就是现场展示环节,还在犹豫做什么药膳。"

  "评委会里有三位中医药专家,两位文化学者,还有一位餐饮协会的代表。"刘教授提醒道,"最好能兼顾传统与创新,既展示功底,又体现发展。"

  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段时间,我翻遍了《青城药膳录》,反复推敲每一个配方。传统药膳自不必说,但"创新"二字却让我犯了难。药膳讲究的是千年验证,岂能轻易改动?

  回到店里,林素正在接待一位特殊的客人——成都大酒店的餐饮总监王总,就是上次被我拒绝合作的那位。见我进门,他立刻站起身,笑容满面地伸出手:"程师傅,久仰久仰!"

  我礼貌地与他握手,心中却满是疑惑。王总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精美的企划书:"听说您要参评非遗传承人,我们酒店想与您合作打造'非遗药膳宴',强强联合!"

  我翻开企划书,里面详细规划了十道"创新药膳",每道都配有华丽的图片和夸张的功效宣传。"'长生不老汤'?'返老还童糕'?"我皱起眉头,"王总,药膳不是仙丹,不能这样宣传。"

  "哎呀,就是个噱头嘛。"王总不以为然地摆摆手,"现在食客就吃这套。您出配方和技术,利润我们三七分,您拿大头!"

  我合上企划书,坚定地摇头:"抱歉,这种合作我不能接受。"

  王总的笑容僵在脸上:"程师傅,您可想清楚了。非遗传承人评选,我们餐饮协会可是有发言权的..."

  "王总,"我直视他的眼睛,"药膳之道,首重诚信。夸大功效,误导食客,违背我的本心。"

  王总冷哼一声,收起企划书就走:"不识抬举!"

  林素担忧地看着我:"会不会影响评选?"

  "随他去吧。"我摇摇头,"若是靠这种手段才能评上,我宁可不要这个名号。"

  晚上,程明放学回来,神秘兮兮地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盒子:"爸,送给您的!"

  盒子里是一套精致的微型药膳工具,包括一个小铜锅、几个瓷碗和一把迷你药铲,全都按比例缩小,做工精良。"这是...?"

  "3D打印的!"程明兴奋地说,"我跟科技社的同学一起设计的,可以完整展示药膳制作流程,又方便携带。终评时用得上!"

  我拿起那把小铜锅,惊叹不已。锅身轻巧却结实,连锅耳的弧度都恰到好处。"这...太精巧了!"

  "爸,您不是常说药膳要适应时代吗?"程明认真地说,"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啊。"

  我心头一震。是啊,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却忽略了儿子这一代人的智慧。或许,药膳的传承不只在配方,更在于这种精神的延续。

  终评前一天,陈老突然来访,还带来了一本泛黄的古籍。"程师傅,这是我收藏的《饮膳正要》明刻本,明天带上,给评委们开开眼。"

  我小心翼翼地接过这本珍贵的医典,翻开泛黄的纸页,上面详细记载了元代宫廷药膳的配方与制法。"这...太贵重了!"

  "放在我那里也是吃灰。"陈老摆摆手,"不如拿来给你撑撑场面。咱们传统药膳,可不能让人看扁了。"

  送走陈老,我仔细研读这本古籍,发现其中许多理念与《青城药膳录》不谋而合,只是用料更为考究。一个想法突然闪过我的脑海——为何不还原一道古籍记载的药膳,同时展示我的改良版本?这样既尊重传统,又体现发展?

  我立刻着手准备,选定了《饮膳正要》中的"八珍糕",这是一道用八种珍贵药材制成的滋补点心。原方用料奢华,寻常人难以享用。我在此基础上,用常见药材替代了几味名贵材料,既保留了主要功效,又降低了成本。

  非遗传承人终评在市文化馆举行。当天一早,我们全家出动——我带着药草和工具,林素负责整理资料,程明则帮忙布置展示台。

  评委会由七位专家组成,其中就有我认识的陈老和刘教授。令我意外的是,王总竟然也在列,作为餐饮协会的代表。他看到我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展示开始,我先介绍了《青城药膳录》的传承脉络,然后取出温室培育的药草,讲解它们的特性和功效。评委们对鲜活的药草很感兴趣,尤其是那株开花的石斛,引得众人围观拍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轮到药膳制作环节,我取出程明送的微型工具,现场演示了"八珍糕"的古法与新方。微型工具虽小,但完全模拟了实际工艺,让评委们能直观了解每个步骤。

  "古方八珍糕用人参、灵芝等名贵药材,"我解释道,"我改良的版本用党参代替人参,用普通香菇提取物替代灵芝,成本降低八成,但保留了七成功效。"

  王总突然发问:"这样偷工减料,还算传统药膳吗?"

  会场一时安静下来。我深吸一口气,平静地回答:"药膳的本质是'药食同源',用食物调理身体。古代宫廷追求奢华,但民间药膳向来讲究实用。我的改良,正是延续了这一传统。"

  一位中医药专家点头赞同:"说得对。《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许多替代方案,谓'贫者之参'等,正是此理。"

  陈老也帮腔道:"程师傅的《青城药膳录》里,处处可见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非遗传承,重在活态保护,不是照搬照抄。"

  王总不再言语,但脸色更加阴沉了。

  展示结束后,评委会闭门评议。等待的时间里,程明悄悄告诉我:"爸,您刚才太棒了!尤其是反驳王总那段,有理有据。"

  我摸摸他的头,心中却并不轻松。非遗传承人称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是否真正守住了药膳的本心?

  一小时后,评委会宣布了结果。让我意外的是,不仅通过了非遗传承人的认定,还特别授予我"传统药膳创新奖"。

  "程远师傅的展示,完美诠释了非遗保护的核心理念。"评委会主席总结道,"既坚守传统精髓,又勇于创新发展,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传承人。"

  接过证书的那一刻,我的手微微发抖。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也属于师父,属于千百年来探索药膳之道的先人们。

  走出文化馆,冬日的阳光格外温暖。陈老和刘教授前来祝贺,就连王总也不情不愿地握了握手。媒体记者围上来采访,闪光灯晃得我睁不开眼。

  "程师傅,获得这个称号后,您有什么计划?"一位记者问。

  我想了想,诚恳地说:"继续做好每一道药膳,培养更多传承人。非遗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回到店里,已经有不少老顾客在等候。张老先生带头鼓掌:"我们的非遗传承人回来啦!"

  众人纷纷道贺,有人提议今晚聚餐庆祝。我和林素商量后,决定闭店一晚,请大家品尝我新研制的"四季平安粥"——这是根据终评时的灵感创作的,融合了四季药材,象征生生不息。

  晚上,小小的药膳馆挤满了人。陈老带来了珍藏的药酒,刘教授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就连七中的赵老师也来了,还特意表扬了程明最近的进步。

  觥筹交错间,程明悄悄把我拉到后院:"爸,我有件事想跟您商量。"

  "什么事这么神秘?"

  "我想...将来报考中医药大学。"程明鼓起勇气说,"不是放弃学业,而是想系统学习中药知识,更好地传承您的药膳。"

  我愣住了,没想到儿子已经有了这样长远的规划。月光下,他的眼神坚定而清澈,一如我当年向师父求学的模样。

  "想好了?"我轻声问。

  "嗯。"程明重重点头,"这段时间在温室照料药草,我越来越喜欢这种感觉。看着它们发芽、生长,最后变成治病救人的良药...太神奇了。"

  我拍拍他的肩膀,喉头有些发紧:"好,爸爸支持你。"

  回到热闹的店内,我悄悄在《青城药膳录》上添了一行字:"癸卯年冬,获评非遗传承人。然荣誉非我所求,唯愿此道不绝。今见明儿有志于此,甚慰。药膳之道,后继有人矣。"

  夜深人静时,我独自站在店门口,望着成都的夜空。半年前,我带着忐忑下山;如今,药膳馆已在这座城市扎根。师父说得对,真正的道,不在深山,而在人间烟火处。

  明天,药香仍将在这条小巷飘荡。而我的使命,就是让这缕药香,穿越时空,代代相传。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