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药香浮动-《上善若水,寻安》

  药膳馆开业三个月后,生意渐渐稳定下来。

  每天清晨,当我推开店门,总能看到几位老顾客已经在门外等候。张老先生几乎成了店里的常客,每周三次,雷打不动地来喝四神汤;附近小学的李老师带着几个体弱的学生,定期来吃健脾糕;甚至还有从城南专程赶来的孕妇,只为了一碗安胎汤。

  这天早晨,我照例五点起床准备药膳。秋去冬来,成都的清晨寒意渐浓,灶台的热气成了厨房里最温暖的存在。我正在熬制一锅新的秋燥汤,加入了今秋最后一批新鲜的梨子。

  "程师傅!"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店门口传来。我抬头看去,是陈老,身后还跟着一个陌生的年轻人。

  "陈老,您来得正好。"我擦了擦手迎上去,"新熬的秋燥汤,您给品鉴品鉴。"

  陈老摆摆手:"今天不是来喝汤的。"他拉过身后的年轻人,"这是我孙子陈墨,在省电视台工作。听说你的药膳馆火了,想做个专题报道。"

  年轻人约莫二十七八岁,穿着时尚的牛仔外套,脖子上挂着工作证,手里拿着小型摄像机。"程叔叔好,"他礼貌地打招呼,"我们台里正在做一档《非遗在民间》的节目,爷爷极力推荐您。"

  我一时语塞,下意识地看向灶台上的铜药铲。师父传给我的时候说过,药膳之道贵在心诚,不宜张扬。

  "这..."我犹豫道,"小店刚起步,恐怕不值得报道。"

  "哎,程师傅过谦了。"陈老拍拍我的肩膀,"你的《青城药膳录》是实打实的非遗传承,现在国家提倡这个,正好借机会宣传宣传。"

  林素从后院进来,听到我们的谈话,眼睛一亮:"这是好事啊!"

  在陈老和林素的轮番劝说下,我最终勉强同意了。陈墨约好下周来拍摄,说要记录从选材到烹制的全过程。

  "对了,"临走时陈墨突然问,"程叔叔,您的药膳有没有考虑过现代化改良?比如做成速食产品?"

  我摇摇头:"药膳讲究现制现吃,不宜久存。"

  "但现在年轻人生活节奏快,"陈墨解释道,"如果能开发一些方便食用的产品,会更受欢迎。"

  送走陈老祖孙,我陷入沉思。陈墨的话不无道理,但药膳一旦工业化生产,还是原来的药膳吗?

  "想什么呢?"林素递给我一杯热茶。

  我把陈墨的建议说了,林素想了想:"其实可以折中。有些药膳确实不适合久放,但像茯苓糕、芝麻丸这类点心,保存几天没问题。"

  "但药性会减弱..."

  "那就标注最佳食用时间。"林素建议道,"让顾客知道现做的最好,但实在没时间,也可以选择保存的。"

  我点点头,这个建议倒是可行。或许药膳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中午时分,店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程明的班主任赵老师。她是个四十出头的严肃女性,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鹰。

  "程师傅,"她开门见山,"我是来谈谈程明的问题。"

  我的心一沉:"明儿怎么了?"

  "他最近上课总是走神,作业也马虎。"赵老师推了推眼镜,"昨天化学小测,居然只考了七十分。"

  我惊讶不已。程明从小成绩优异,从未低过九十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我看是心思不在学习上。"赵老师压低声音,"他加入了学校的生物社团,整天泡在温室里种草药。听说...是您支持的?"

  我这才想起,确实答应过刘教授让程明帮忙照料温室里的药草。"温室的事我知道,但没想到会影响学习..."

  "程师傅,"赵老师语重心长,"程明是个好苗子,冲重点大学没问题。但现在高二了,分秒必争啊。"

  送走赵老师,我坐在店里,心乱如麻。一方面,我希望儿子学业有成;另一方面,温室里的药草确实需要人照料,而且程明显然对草药有着浓厚的兴趣。

  傍晚,程明放学回来,一进门就兴奋地说:"爸!温室里的黄精发芽了!刘教授说..."

  "明儿,"我打断他,"赵老师今天来过了。"

  程明的笑容僵在脸上,慢慢低下头:"哦..."

  "为什么不告诉爸爸成绩下降了?"

  "我怕您失望..."程明小声说,"我真的很喜欢照料那些药草,比做题有意思多了。"

  我看着他低垂的脑袋,突然想起自己十六岁时,也是这样痴迷于药膳,宁愿在丹房研究配方,也不愿背诵经文。师父当时是怎么做的?他不仅没有阻止我,反而因势利导,将药膳与道法结合,让我在兴趣中学习。

  "明儿,"我拍拍身边的凳子,"坐下说。"

  程明小心翼翼地坐下,等待我的发落。

  "爸爸不反对你照料药草,"我斟酌着词句,"但学业不能荒废。这样吧,以后每天先完成作业,再去温室,如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程明眼睛一亮:"真的?您不反对我学草药?"

  "反对什么?"我笑了,"如果你真有兴趣,假期我可以教你认药性、学配伍。"

  "太好了!"程明跳起来,"我保证下次考试回到九十分!"

  看着他雀跃的样子,我心中释然。或许孩子的人生不该只有一条路,既然他对草药如此热爱,何不因势利导?药膳之道,也需要后继有人啊。

  第二天一早,陈墨如约而至,带着摄像机和录音设备。他详细拍摄了我选材、配药、熬汤的每一个步骤,不时提出专业的问题。

  "程叔叔,这个'三煎三滤'的工艺有什么讲究?"

  "药材的有效成分不同,"我解释道,"有的易溶于水,有的需要久煎。分次煎煮,能最大限度提取每种药材的精华。"

  拍摄间隙,陈墨突然问:"程叔叔,您有没有想过把药膳配方申请专利?"

  "专利?"我一愣,"药膳配方自古有之,怎么能据为己有?"

  "但您的改良和创新部分可以啊。"陈墨认真地说,"比如您独创的'双耳润肺汤',加了桑叶和枇杷叶,这就是创新。"

  我摇摇头:"药膳之道,贵在分享。古人留下那么多宝贵经验,我们岂能藏私?"

  陈墨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再坚持。拍摄结束后,他悄悄告诉我:"程叔叔,您的理念很打动我。我做记者这些年,很少见到像您这样纯粹的人。"

  一周后,节目在省电视台播出,名为《青城药膳:舌尖上的非遗传承》。画面中,我熬汤制药的身影被拍得格外专注;旁白详细介绍了药膳的历史和原理;甚至还有几位老顾客出镜,讲述药膳如何改善了他们的健康。

  节目播出当晚,我的手机就被打爆了。老顾客们纷纷祝贺,更多陌生人则询问地址和营业时间。第二天一早,店外排起了长队,不少人是从周边城市专程赶来的。

  "程师傅,我在电视上看到您了!"一位大妈激动地说,"我老伴咳嗽半年了,西医查不出毛病,想试试您的润肺汤。"

  "我失眠多年,想买点安神茶。"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说。

  我和林素忙得不可开交,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程明放学后也来帮忙,负责维持秩序和记录顾客需求。

  晚上盘点时,林素惊喜地发现,今天的营业额是平时的五倍还多。"程远,"她擦着额头的汗水,"咱们是不是该考虑扩大规模了?"

  我环顾这个拥挤的小店,心中矛盾。一方面,更多人认可药膳是好事;另一方面,我担心规模扩大后,品质难以保证。

  "先别急,"我说,"看看这波热度能持续多久。"

  果然,三天后,客流量开始回落,但稳定在比之前多一倍的水平。许多新顾客变成了回头客,还有人专门来预订特定的药膳。

  张老先生看着店里络绎不绝的客人,欣慰地说:"程师傅,这下你的药膳算是打出名声了。"

  我笑着摇摇头:"虚名而已。药膳有没有效果,顾客的身体最清楚。"

  这天打烊后,刘教授突然来访,还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程师傅,市里要评选'非遗传承人',我推荐了您。"

  "我?"我连连摆手,"不够格不够格。"

  "怎么不够?"刘教授拿出几份文件,"您的《青城药膳录》系统整理了传统配方,又有创新和发展,完全符合条件。"

  林素也劝我:"这是好事啊,有了官方认可,药膳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她们的劝说下,我最终答应试一试。刘教授帮我准备了申报材料,着重介绍了我在药膳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

  申报提交后,生活又恢复了平静。我每天依然早起熬药,用心对待每一位顾客。程明也兑现了承诺,期中考试重回年级前十,同时温室里的药草也茁壮成长。

  一个雨天的下午,店里没什么客人。我正在整理药材,程明兴冲冲地跑进来:"爸!好消息!"

  "慢点说,别摔着。"我放下手中的活计。

  "刘教授来电话,说您的非遗申请通过了初评!"程明兴奋地说,"终评在下个月,需要现场展示技艺!"

  我一时语塞,心中百感交集。从青城山下来时,我只想开个小店,安静地做药膳。没想到短短半年,竟走到了这一步。

  "爸,您不高兴吗?"程明疑惑地问。

  "高兴,当然高兴。"我摸摸他的头,"只是...师父若在世,不知会作何感想。"

  "玄静师公一定会为您骄傲的。"程明认真地说,"您不仅传承了他的技艺,还让更多人受益。"

  晚上,我在《青城药膳录》上记下今天的感悟:"药膳之道,贵在济世。不求闻达,但求无愧。今得官方认可,非为个人荣耀,实乃传统药膳之幸。愿借此东风,将此道发扬光大,惠泽更多苍生。"

  窗外,成都的冬雨依旧淅沥。但我知道,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一定有人正因一碗药膳而缓解病痛,安享甜梦。而这,才是我最大的欣慰。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