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药香弥新-《上善若水,寻安》

  非遗传承人的证书被林素装裱起来,挂在了药膳馆最显眼的位置。

  自从获得这个称号后,店里的生意更加红火了。不仅有普通顾客,还多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和美食博主。他们举着手机相机,拍下每一道药膳的制作过程,然后发到各种社交平台上。

  "程师傅,您看这个!"一天早晨,程明兴奋地举着手机跑进厨房,"您的'四神汤'上热搜了!"

  我凑过去看,屏幕上显示着"成都必吃非遗药膳"的话题,阅读量已经超过百万。视频里,我熬汤的身影被配上动感的音乐和夸张的字幕:"千年秘方!非遗大师独家传授!"

  "这..."我皱起眉头,"谁拍的?"

  "昨天那个戴帽子的年轻人啊,"程明划动着屏幕,"他是个大V,粉丝好几百万呢!"

  我摇摇头,继续搅动锅里的汤。这些花哨的宣传让我不太自在,药膳本是朴实无华的养生之道,如今却被包装成了网红产品。

  林素却不这么看:"这是好事啊,让更多人了解药膳。你看,评论区都在问地址呢!"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店里人满为患。不少年轻人排队两小时,就为拍一张"四神汤"的照片。他们大多不懂药膳,只是跟风打卡,喝两口就放下,去赶下一个网红店。

  "暴殄天物啊。"张老先生看着一碗碗被浪费的药膳,痛心地说,"程师傅的心血,就这么被糟蹋了。"

  我心中也不是滋味,但开门做生意,总不能挑顾客。"各人有各人的缘法,"我安慰张老,"或许有人尝过后,会真正爱上药膳。"

  这天打烊后,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走进店里,自称是某大型食品集团的营销总监。

  "程大师,"他递上烫金名片,"我们想买断您的'四神汤'配方,价格好商量。"

  "买断?"我一愣,"什么意思?"

  "就是独家授权我们生产销售,"他热切地解释,"我们会做成方便食品,全国铺货。您只需要提供配方,每年坐收分红就行。"

  说着,他打开平板电脑,展示了一系列包装设计效果图——"非遗传承程远大师秘制四神汤"的字样印在精美的盒子上,旁边还有我的头像剪影。

  "预计年销售额破亿,"他自信地说,"您至少能分两千万。"

  这个数字让我和林素都惊呆了。两千万,是我们这个小店几十年都赚不到的数目。

  "这..."林素声音有些发抖,"程远..."

  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灶台前,摸了摸那把跟随我二十年的铜药铲。师父传给我时说过的话犹在耳边:"药膳之道,贵在心传。火候、手感、心意,皆非文字可载。"

  "抱歉,"我最终说道,"四神汤不能工业化生产。"

  总监的笑容僵住了:"程大师,您再考虑考虑?价格可以再谈..."

  "不是钱的问题。"我坚定地说,"药膳讲究现制现吃,因人施膳。同样的配方,不同体质的人需要调整;同样的药材,不同季节的火候也有变化。这些,都是机器和标准流程无法实现的。"

  总监悻悻地走了,临走时还嘀咕着"老顽固跟不上时代"之类的话。

  "程远,"林素忧心忡忡地说,"我们是不是太保守了?两千万啊..."

  我握住她的手:"素素,你还记得我们为什么下山吗?"

  林素沉默片刻,缓缓点头:"为了传播真正的药膳之道。"

  "是啊,"我轻声说,"如果为了钱而妥协,那我们与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药膳馆'有什么区别?"

  这件事过去不久,一个更大的惊喜降临了——刘教授带着省中医药大学的领导来到店里。

  "程师傅,"校长热情地握住我的手,"我们想邀请您担任客座教授,开设药膳选修课!"

  原来,刘教授一直在推动传统药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研究。在她的努力下,学校决定将药膳纳入正式课程体系。

  "这..."我有些惶恐,"我没上过大学,怎么能当教授?"

  "您是非遗传承人,实践经验丰富。"校长诚恳地说,"我们需要您这样的实战型专家。"

  在刘教授和校长的轮番劝说下,我最终答应了。课程定在下学期开始,每周两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太好了!"程明知道后兴奋地说,"爸,我明年就报考中医药大学,到时候就能听您的课了!"

  看着儿子闪亮的眼睛,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药膳之道,后继有人了。

  随着课程筹备的推进,我开始系统整理《青城药膳录》的内容,将其分成理论篇、药材篇、方剂篇和实践篇。刘教授帮我将晦涩的古文翻译成现代语言,还添加了科学解释。

  "程师傅,"她指着电脑屏幕说,"您看,现代研究已经证实,四神汤中的茯苓含有三萜类化合物,确实能增强免疫力。"

  我惊讶地看着那些分子结构图,千年药膳的奥秘,正被现代科技一点点揭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啊。"刘教授感叹道,"用科学验证古法,用古法启发科研。"

  与此同时,药膳馆的经营方式也在悄然变化。在程明的建议下,我们开通了线上预约系统,避免了顾客长时间排队;针对年轻群体,开发了几款便携药膳包,附上详细的自制教程;还开设了每月一次的"药膳体验课",让顾客亲手参与制作。

  这些改变起初让我不太适应,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此了解并爱上药膳,我也就释然了。时代在变,传播方式也要变,只要核心不变就好。

  一个周末的下午,店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日本汉方研究所的学者松本先生。他专程来中国考察传统药膳,通过刘教授的介绍找到了我。

  "程先生,"松本用生硬的中文说,"日本的汉方药源自中国,但药膳文化却逐渐式微。我想学习您的经验。"

  我带着他参观了药圃和厨房,详细讲解了各种药膳的原理。松本认真记录,不时提问:"火候如何把握?药材配伍有何禁忌?"

  临走时,他突然问:"程先生,您如何看待药膳的国际化?"

  我思索片刻,答道:"药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传播时不能失去本真。就像茶道,无论传到哪,茶还是茶。"

  松本深深鞠躬:"您说得对。文化可以交流,但根基不能动摇。"

  这次交流让我萌生了一个新想法——为何不将《青城药膳录》翻译成多国语言,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药膳文化?在刘教授的帮助下,我联系了专业的翻译团队,开始了这项浩大工程。

  就在一切顺遂时,一个意外打乱了计划。林素在整理药材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检查,竟是长期劳累导致的心肌缺血。

  "需要静养至少一个月。"医生严肃地说,"不能再劳累了。"

  我握着林素苍白的手,内疚不已。这段时间忙于课程和书稿,店里的大小事务都压在了她肩上。

  "药膳馆先关了吧,"我轻声说,"你养病要紧。"

  "胡说!"林素虚弱却坚定地说,"刚有起色就关门?不行!"

  正当我们争执不下时,程明提出了一个方案:"爸,我马上放寒假了,可以帮忙看店。您专心照顾妈,重要的事情电话联系。"

  "你一个人怎么行?"我担忧地问。

  "我都十八岁了!"程明挺起胸膛,"从小看您做药膳,基本流程都记得。简单的汤药我能应付,复杂的顾客可以预约等您回来。"

  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我勉强同意了。就这样,程明开始了他的"临时掌柜"生涯。我每天去医院前,会准备好当天的药材和配方;晚上回来,再检查他的工作。

  出乎意料的是,程明做得相当出色。他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生物化学知识与药膳结合起来,给顾客讲解时生动有趣,深受年轻人喜爱。他还创新了几款药膳饮品,将传统配方与现代口味巧妙融合。

  "爸,您尝尝这个。"一天晚上,他神秘兮兮地端出一杯琥珀色的饮品,"罗汉果枇杷露,我加了点薄荷和柠檬,更清爽了。"

  我尝了一口,甜中带酸,清凉润喉,确实比传统配方更易接受。"不错,"我点点头,"但罗汉果性凉,脾胃虚寒的人要少喝。"

  "我知道!"程明得意地说,"我给不同体质的顾客准备了不同版本。张爷爷那杯,我加了点生姜呢!"

  我惊讶于儿子的细心和悟性。或许,年轻一代的加入,真的能为传统药膳注入新的活力?

  林素出院那天,我们全家去了趟青城山。站在太清观前,望着云海翻腾,恍如隔世。

  玄诚师兄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听说程明要考中医药大学,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好小子,比你爹强!"

  观主已经九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他拉着我的手说:"程远啊,为师当年就看出你尘缘未了。如今济世利生,正是修道之本。"

  回到成都后,我重新投入工作,但调整了节奏,不再事必躬亲。林素的病让我意识到,健康才是根本。药膳馆延长了休息时间,增加了员工;《青城药膳录》的翻译工作也放慢了进度,确保质量优先。

  一个雨后的傍晚,我站在店门口,看着夕阳将湿润的街道染成金色。程明在厨房教新来的学徒辨认药材,林素在柜台整理账目,几位老顾客坐在角落里悠闲地喝着药茶。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师父所说的"道在人间"。药膳的真谛,不在深山古观,而在这市井烟火中;不在名利荣誉,而在一碗汤、一味药带给人的温暖与健康。

  回到书房,我在《青城药膳录》上写下新的感悟:"药膳如人生,快慢有度,急缓相宜。非遗传承,非为虚名,实为济世。今见明儿已得三味,老怀大慰。愿此道如青城山泉,源远流长,滋养四方。"

  窗外,成都的华灯初上。明天,药香仍将在这座城市飘荡,而我的使命,就是守护这份传承,让它历久弥新。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