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药香初绽-《上善若水,寻安》

  试营业的第一天,清晨五点我就醒了。

  窗外还是一片漆黑,成都的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临时搭建的雨棚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我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还在熟睡的林素。摸黑穿好衣服,我来到厨房,点亮一盏小灯。

  铜药铲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我习惯性地用布擦拭了一遍,才开始准备今天的药膳。四神汤是主打,需要提前熬制;茯苓糕要现蒸才好吃;还有陈老特意叮嘱的秋燥汤,最适合这个季节。

  "这么早就开始了?"林素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披着外套,头发还乱蓬蓬的。

  "吵醒你了?"我往灶里添了块炭,"四神汤得熬足时辰,不然药性出不来。"

  林素打了个哈欠,开始帮我洗药材:"试营业而已,别太紧张。今天能来几个客人还说不定呢。"

  我没有接话,但手上的动作更加仔细了。每一味药材都要精确称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这是师父的教诲——药膳关乎健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天蒙蒙亮时,程明也起来了。他今天特意请了假,要帮我们张罗开业。"爸,我做了个招牌,您看看!"他兴奋地从书包里掏出一卷宣纸。

  纸上用毛笔写着"青城药膳"四个大字,笔力遒劲,颇有风骨。"你写的?"我惊讶地问。

  "跟书法社老师学的。"程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昨晚练到半夜呢。"

  林素找来一块木板,我们合力把字贴上去,挂在门楣上。简陋是简陋了些,但儿子的心意让这个招牌格外珍贵。

  七点整,我们正式开门迎客。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个早起的老人去买菜。路过时好奇地张望几眼,但没人进来。我和林素站在门口,望着空荡荡的街道,心里也空落落的。

  "别急,"林素安慰道,"才刚开门呢。"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直到九点,依然没有一个顾客。程明坐不住了:"我去街上发传单!"说完就抱着一叠昨晚印好的宣传单跑了出去。

  我回到厨房,检查那锅四神汤。汤色澄黄,香气浓郁,火候正好。但若无人品尝,再好的药膳也是徒劳。

  "程师傅在吗?"一个洪亮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来。

  我赶紧迎出去,只见陈老带着三个老人站在店里,正打量着我们的布置。"我就知道没人!"陈老得意地对同伴说,"早跟你们说了,好东西都是藏在巷子里的。"

  "陈老!"我惊喜地迎上去,"您真的来了。"

  "那还有假?"陈老拍拍我的肩膀,"这几位都是我的老友,听说你的四神汤正宗,非要来尝尝。"

  我连忙招呼他们坐下,林素端上刚泡的菊花决明子茶。"先喝点茶润润喉,"我说,"四神汤马上就好。"

  陈老啜了一口茶,眼睛一亮:"菊花是野生的吧?这香气...青城山上的?"

  "您老真是行家。"我佩服地说,"确实是山上采的野菊,配上决明子,清肝明目。"

  几位老人聊起成都药膳的现状,感慨良多。"现在的药膳馆啊,花里胡哨的,加一堆味精鸡精,哪还有药性可言?"一位姓张的老先生摇头道。

  "程师傅坚持古法炮制,难得啊。"陈老赞许地说,"我看了他的《青城药膳录》,理论扎实,配方精妙。"

  我端上四神汤,每人一小盅,配上一块茯苓糕。老人们细细品尝,时而点头,时而闭目回味。

  "这汤..."张老先生突然睁大眼睛,"跟我小时候喝的一个味!我母亲熬的四神汤,就是这个味道!"

  其他几位也纷纷称赞。陈老得意地说:"怎么样,我没骗你们吧?程师傅的手艺,是得了真传的。"

  看着老人们满意的表情,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就是药膳的意义——不仅是调理身体,更是唤醒记忆中的味道。

  老人们临走时,张老先生特意多要了两份:"给我老伴和孙子带回去,让他们也尝尝正宗的四神汤。"他掏出钱包,我连忙摆手:"试营业期间,不收钱。"

  "那怎么行!"张老先生坚持付了钱,"好东西就该有价值。"

  送走陈老一行人,店里又恢复了冷清。但我的心情已经不同了——至少有人认可我的药膳,这就足够了。

  中午时分,程明带着几个同学回来了,个个跑得满头大汗。"爸!我拉到客人了!"他兴奋地喊道。

  同学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小店,七嘴八舌地问着各种问题:"药膳苦不苦?真的能治病吗?比中药好喝吗?"

  我耐心解答,林素则端上准备好的药膳点心——健脑核桃糕、润肺雪梨羹,都是适合学生的配方。

  "好吃!"一个戴眼镜的女生惊呼,"比奶茶健康多了!"

  其他同学也纷纷称赞。看着这群年轻人津津有味地吃着药膳,我突然意识到,或许应该开发一些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配方。

  下午三点,店里终于安静下来。我们刚准备休息,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出现了——刘教授,身后还跟着一个西装笔挺的中年男子。

  "程师傅,打扰了。"刘教授介绍道,"这位是成都大酒店的餐饮总监,王总。"

  王总递上名片,开门见山地说:"程师傅,听说您的药膳很有特色,我们酒店想与您合作,推出高端药膳套餐。"

  我愣住了,完全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机会。林素机灵地端上茶,让我有时间消化这个信息。

  "具体怎么合作?"我问。

  "由您提供配方和技术指导,我们负责生产和销售。"王总侃侃而谈,"利润分成可以谈,三七或者四六都行。"

  刘教授补充道:"这是个好机会,能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药膳。"

  我沉思片刻,缓缓摇头:"抱歉,恐怕不行。"

  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林素。"为什么?"王总不解地问。

  "药膳讲究现做现吃,因人施膳。"我解释道,"批量生产、提前做好,药性会大打折扣。"

  "可以改良工艺嘛。"王总不以为然,"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保鲜不是问题。"

  我依然摇头:"那就不是真正的药膳了。"

  王总皱起眉头:"程师傅,您要知道,我们酒店客流量大,宣传效果好。错过了这个机会..."

  "谢谢您的好意。"我坚定地说,"但我坚持传统做法。"

  王总摇摇头,悻悻地走了。刘教授留了下来,歉意地说:"程师傅,我本想帮您扩大影响力..."

  "我明白。"我给她添了杯茶,"但药膳不是普通商品,不能为了规模牺牲本质。"

  刘教授若有所思:"您说得对。是我太着急了,总想着快速推广。"

  "推广可以慢慢来,"我笑着说,"但根基不能动摇。"

  傍晚时分,店里突然来了一群街坊邻居,都是听张老先生介绍来的。"老张说您的四神汤能治失眠,我老伴多年睡不好,特地来讨一碗。"一位老太太说。

  "我孙子挑食不长肉,听说您的健脾糕有效?"另一位阿姨问。

  一时间,小店挤满了人。我和林素忙得脚不沾地,程明也帮着招呼客人、端茶倒水。虽然累,但心里无比充实。

  "程师傅,这汤真神了!"一位大叔喝完秋燥汤,惊喜地说,"我嗓子干痒好几天了,这一碗下去,舒服多了!"

  "我的茯苓糕呢?"一个小女孩扯着妈妈的衣角问,"爷爷说特别好吃!"

  看着顾客们满意的笑脸,我忽然明白了师父当年的教诲——药膳之道,不在名利,而在那一瞬间,病痛缓解时的会心一笑。

  晚上九点,送走最后一位客人,我们一家三口瘫坐在椅子上,累得说不出话来。林素数了数今天的收入,惊讶地说:"比预想的多多了!"

  程明翻看着顾客留下的联系方式:"爸,好多人都说要带朋友来呢!"

  我揉着酸痛的肩膀,心里却无比满足。虽然拒绝了酒店的"大机会",但这一天的收获远超出预期——真正的认可,来自每一个被药膳温暖的身心。

  收拾店面时,我发现门口放着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套精致的药膳餐具,还有张纸条:"赠程师傅,以表敬意。——张"。

  "是张老先生送的。"林素抚摸着光滑的瓷碗,"真漂亮。"

  我小心地收好餐具,心里记下了这份情谊。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们已经开始扎根了。

  临睡前,我在《青城药膳录》上记下今天的感悟:"药膳如人,贵在真诚。不因利大而改其性,不因客少而减其质。今日得识诸多知音,方知人间自有真味在。"

  窗外,成都的夜色温柔。明天,药香将继续在这条小巷里飘荡,或许会吸引更多的有缘人。而我要做的,就是守住本心,将每一味药膳都做到极致。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