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出兵计划-《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攻打泉州城?”众人的脑袋都冒出问号?不应该是漳州城吗?现在这个情况不说能不能出兵,即便是出兵也应该是漳州城啊,怎么会去攻打距离更远,兵力更多的泉州城?

  世子这个决策到底是什么意思?

  郑锦直接说道:“各位先下去准备吧。支援父王、南下铜山和北上南日的三路兵力要尽快出发,尤其是铜山和南日两路,要以最快的速度解决。攻打泉州城,还需要你们这两路兵力作为后援。”

  众人忧心忡忡的下去准备出兵事宜去了。但对世子的决策还是心中充满了疑虑,这动作实在是太大了,纵观历史战争史,谁也没有四面出击而四处捷胜的先例啊。世子作出的决定是否太过鲁莽了。

  毕竟在他们看来,粮食危机只是危言耸听而已,只要暂停开仓放粮之策,以府库之中的粮食,支撑到夏收还是没有问题的,至于炼铁原料不足,可以慢慢进行采买,何必通过如此暴烈的手段进行呢?

  毕竟藩主都在清军的围剿下,兵败垂成,世子年仅二十,未经历过太多的战争的洗礼,未必懂得攻城战的血腥啊。

  即便能够攻克泉州城,哪又怎么样?攻下来能够守得住吗?

  伪清的援军肯定会四面八方的围攻过来,以目前能够动用的军队不会超过八千,能够抵挡的住伪清的援军吗?

  世子何其不智?

  厦门金门内忧为解,郑泰在台湾城下施展阴谋,两万倭寇犹如暗中毒蛇,择机噬人,危机重重。如此严重情况之下,稍有不慎,厦门金门两地就可能颠覆,为何不以稳为首呢?

  至少也要等到郑泰之事,尘埃落定之后,再行攻伐也不迟啊?

  ......

  建平侯府小书房中,郑锦召集了自己的心腹部下汇聚一堂,准备商讨攻伐之事。

  邓会、陈永华、文祯、冯锡范、何全、刘士民等七八人将不大的书房挤的满满当当。

  郑锦看着一脸担忧之色的众人,轻轻一笑道:“诸位,何必担心。目前情况确实是严重,但也不是没有胜算。”

  邓会刚刚要说什么,郑锦忙阻止他,说道:“我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发起战争,就已经想好了利弊。劝阻的话就不用在说了,还是想一想怎么样能够顺利攻克漳州城,最少需要多少兵力吧?”

  “嗯?漳州城?不是泉州城吗?”众人以为自己的耳朵听错了。

  郑锦再次肯定的确认道:“没错,就是漳州城。我不会舍近求远去攻打泉州城的。”

  冯锡范忍不住道:“世子,您是怀疑大堂之中有奸细?”

  郑锦轻轻说道:“冯参军,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不能肯定的事情不能问。”

  冯锡范尴尬的笑了笑,道:“世子说的是,是下官莽撞了。”

  郑锦看向陈永华,道:“陈参军,你既然提出偷袭漳州城之策,心中肯定有了谋划了吧。现在可以说说了吧!”

  陈永华道:“世子,若想攻打漳州城,关键是速度要快,趁着敌我双方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果断连夜出击,胜算可达六成。只要攻下漳州城,城中的二十万石粮食和大量的军资足以支撑我们度过这艰难的三个月。”

  郑锦问道:“连夜出击?出动多少兵力?三千够吗?若是攻下漳州城,需要多少后援支持?伪清多长时间可以调集援军去救援漳州城?我们能不能守住漳州城?”

  郑锦一连串的问题砸向陈永华。

  陈永华从容的道:“世子,漳州城已经九年未经战火。驻守漳州城的四千清军半是精壮、半是老弱,警惕性与防备心不强,夜间偷袭的成功机率大为增加。前期只要三千精锐,夜乘小船一夜即可抵达,漳州城中有心怀大明的反清力量,他们皆有家人惨死在伪清手中,对伪清万分仇恨,可以用之为暗间。

  后援五千人可与前期精锐出动三个时辰后出发,若漳州城下,可以马上入城维持秩序,若漳州城正在激战中,也可作为支援力量,攻入城中。

  漳州城若下,伪清在附近的兵力主要集中在海澄两千五百人,同安镇四千人,我军第三波援军三千人可佯攻海澄城,必可牵制住海澄的兵力。同安镇的兵马出动,若没有七天时间根本不可能。

  泉州府的兵力调动更是需要福建总督李率泰的同意,现在伪清处于孝期,为了自己的前途,肯定不敢轻易动兵。如此一来一往,可争取到十五天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我们将漳州城搬空了。”

  陈永华长篇大论一番,众人细细思量,觉得还是行险,万一偷袭失败了呢?万一同安的军队直接出动了呢?

  里面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让大家有些举棋不定。

  邓会直言道:“世子,现在厦门、金门动荡不安,若贸然出兵,后方不稳,也会对此事带来不利的影响。”

  郑锦点点头,认同道:“当然,当然,现在肯定要安抚民心的。那些大户所求,无非就是贸易,就是金银,我现在有安抚他们的货物了。”

  邓会有些惊讶,道:“不知是什么货物,能够让世子如此有信心能够安抚那些大户权贵。”

  郑锦站起来,道:“我之所以要攻打漳州府,粮食是一个原因,东溪工地不能停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诸位,可知西方运输来的西洋镜子?”

  冯锡范有些动容的道:“世子,可是用西洋人用所谓玻璃所做的可以照应人影的镜子?”

  郑锦点点头,道:“不错。东溪工地已经顺利烧制出大面积的玻璃出来,并顺利制造出镜子。

  初闻镜子,冯锡范等人颇不以为然,镜子虽然稀罕,但一尺左右的镜子大家还是见过的,不少人还不惜花费巨金从佛郎机人手中购买过一尺高的镜子。镜子易碎,南洋又没有制造的地方,只能远渡重洋来到巴达维亚、满刺加售卖,偶尔有几块镜子被佛郎机人从巴达维亚带到澳门售卖,那价格,简直让人惊掉下巴。

  镜子的巨大利润让人眼红,若能研制出镜子的制发,那就是一座源源不断的金河啊,这条金河让知道镜子的商人都无比眼热,不止是郑家军高层等人让工匠尝试着烧制镜子,江南一带的豪商,谁没有对此动过心,谁没有尝试让工匠去研制镜子,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最好的成绩,也只是研制出一些透明的玻璃,但其投入和产出远不成比例。有些心灰意冷的豪商都逐渐放弃了研制镜子一事。后战乱频发,更没有人去动研制镜子的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