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粮本证-《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

  大明永历十五年三月初一

  西历公元1661年三月一日

  这一天是思明州历史上的新的一页,思明州的百姓第一次感觉到了官府所带来的温暖。

  别问其他,问就是好。从来没有过的开仓放粮之策,确实让整个思明州动荡不安。

  公告上辰时三刻放粮,但一些百姓卯时一刻,天还漆黑一片的时候,就趁黑起床,想要趁着时间还早,赶紧过去排队,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买到粮食。

  为了粮食,为了家人能够有口饭吃。这些可怜的人们不顾被宵禁的禁令,冒着被巡逻队抓到的危险,冒险前往放粮的地方静静候着。

  他们深刻的知道,若不早早去排队买粮,这些廉价的粮食肯定与他们无缘,估计早早都被一些权贵之家预定好了。他们也不奢望能够与权贵相比,只要能够趁此机会买点杂粮糊口度日,那也是好的。

  真像当初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连夜排队在学校门口,以便第一时间缴纳入学材料,哪怕知道学校放出的三百个学位中,只有五十个学位才对外放出,自己连夜排队递交的材料不一定能够上的了这好的学校。

  但那又什么办法呢?为了孩子,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希望,无数家长都会拼了命也要将这个希望拿到手中。

  为了孩子一切都是值得的。

  无数的百姓都几乎有这同样的打算,思明州城的街道上一时之间都是人来人往,窸窸窣窣的声音不绝于耳。

  各大街道上几乎都是百姓的身影,黑夜之中,跌跌撞撞的凭着记忆向发放粮食的地方奔去。

  大街小巷如此之多的人群,也让寒冬之日充满了生机活力,暖洋洋的气息遍布全城,驱散了余冬带来的严寒。

  一队队的巡逻队提着灯笼像是没有看到这些人群似的,目不斜视的高高举着灯笼在大街上走着。为这漆黑无光的黎明前的黑暗带来一丝丝的光亮。

  原本有些惧怕的百姓见到巡逻队的举措,顿时知道这些巡逻队肯定是得到上面的指示,不在对夜间出门的人进行询问逮捕。

  一些巡逻队甚至用丈二长枪高高挑起弄的明亮的灯笼在前面照路,明晃晃的灯笼在一支支长枪的调动下远远望去,犹如一只只萤火虫,照亮了前行之人的漆黑一片的路途。

  这一刻,思明百姓的心前所有未的贴近着这些挑着灯笼的巡逻队。

  天还没亮,十个开仓放粮的地的门口已经排满了前来买粮的百姓。

  辰时一刻,天已经大亮。一队百人城管大队及长随来到粮铺门口,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将拥挤在粮铺门口的百姓排成五个长队。

  为了避免后面来的人趁机拥搡闹事,一些长随敲起铜锣,高声喊道:“诸位听真,所有人都排好队,不要拥挤,不要推搡,不要闹事。

  世子和知州有令,今天保证每个人都能买到粮食。”

  “世子有令,每人每天限购五石。明天继续有粮。”

  “辰时三刻,第一批海鱼到港,买完粮食的可以去渔港买鱼。”

  “海鱼一文一斤,不限量购买。”

  “海鱼每天购买有两次时间,分别是上午辰时三刻到午时三刻,下午申时到酉时。”

  长随们不厌其烦的敲着铜锣呐喊着,每隔五十米都有一个长随,即便起来晚的人看到井然有序的队伍,和一声声的呐喊也乖乖的排好队,不敢有丝毫的逾越。

  随着太阳的升起,十几个豪横的大汉赶到现场,看着队伍尽然有序,为首的一个大汉,满脸横肉,油光满面,一看就知道就是城狐社鼠之流。

  大汉想也不想,直挺挺的带着众人就要往队伍前方赶去。

  一个长随见到,急急忙忙一瘸一拐的将大汉一行人拦住,喝道:“闯什么闯?都跟我去排队去。”

  为首大汉轻蔑的看了长随一眼,不屑的道:“死瘸子,知道老子是谁吗?竟然敢让老子及兄弟们排队,你是活腻味了吧!”说完就要领着众人闯进去。

  长随脸色一冷,战场上伤了腿被迫退役的他最恨别人说他是死瘸子了,更恨别人的对他的轻视,他快速上前两步,双手一拦,喝道:“你们要是买粮,就老老实实的排队,若不买粮,就滚得远远的,不要在这里碍眼。”

  大汉的脸顿时红了,城狐社鼠,出来混讲究个什么,就是讲究个面子,若面子丢了,还怎么再这里混下去,怎么去维持自己老大的地位,没有了老大的地位,哪里会有人跟随,哪里会有一些权贵之人找他们做一些不体面的事情。

  大汉一把抓住长随的胸口,怒道:“死瘸子,你竟然敢管老子的事情,谁给你的胆子?”

  长随轻蔑的看了大汉一眼,左腿站立,有些瘸的右腿猛的一跺,正中大汉的脚指头。右手手中的木槌狠狠地击中大汉的肋骨处。两处剧烈的疼痛让大汉不由之主的放下右手,忍不住倒退几步,揉着肋骨被击中的地方,不住呼疼。

  大汉身后的十几个兄弟,看到大汉受伤,纷纷从身上拿出短匕首、短刀之类的武器,冲向长随。体现他们,价值的时候到了。

  十几个手持兵器的大汉对于一个瘸子,优势简直不要再明显。

  长随面不改色的看着一窝蜂一样冲上来的十几个大汉,右手扔掉木缒,拔出腰刀,铜锣微微举到胸前,当成一面短小的盾牌,准备就这十几个大汉拼死一战。

  周边正在排队的百姓纷纷避开,有些百姓忍不住闭上眼睛,不忍看到眼前这一幕。

  正在这危机时刻,只听“嗖嗖”几声弓弦声,六只利箭从长随身后射出,直接命中冲的比较靠前的三名大汉,一个大汉运气不好,直接命中眼睛,当场死亡,另外两名大汉也被射中大腿和胸口。

  剩余的十几个大汉连忙止住脚步,谨慎的往后退了几步,怎么会这样,一言不合就射箭,这怎么跟说的不一样。

  一支二十人的城管小队蜂拥而来,将十几个大汉包围住,五名弓箭手弯弓搭箭,指向十几个大汉。

  一个小队长样子的人物,摸了摸有些花白的胡子喝道:“放下兵器,跪地投降。”

  十几个大汉慌忙将手中的短刀、匕首扔到地上,跪下,高举双手,老老实实,就连为首的大汉也忍住肋骨的疼痛,跪地投降。

  小队长一声怒吼,“全部给了绑了。交由大队长处置。”

  十六名大汉乖乖的配合着被捆绑起来,谁也不敢有丝毫反抗的意识。

  两个受了箭伤的大汉躺在地上不停的打滚呼痛。

  “队长,这个两个人怎么办?”一个队员请示道。

  小队长瞅了一眼,冷漠的道:“受了箭伤,没救了。让他们解脱吧。”

  两名队员随手捡起地上的短刀,走到受伤大汉面前,一言不发,将短刀插入大汉的脖子中。

  两个大汉喉间咯咯几声,歪头死了。

  十六名大汉齐齐打个哆嗦,这些真是狠人啊,跟他们比起来,这些大汉真的是人畜无害的小白兔了。

  小队长冷冷的道:“打扫一下,让他们抬走。若有反抗,就地击杀。”

  大汉们惊恐的眼神中,六名大汉被解开绳索,抬着这三具尸体老老实实的走了。

  小队长看着在一旁看热闹的长随,骂道:“为了十几个小混混,你拼什么命啊?你说,就这十几个渣渣,值得吗?大部队就在你身后,你手中的铜锣是摆设啊。”

  长随笑了笑,道:“班长,世子给咱这么高的俸禄,咱也不能白吃,不是。十几个混子而已,还要不了咱得命。”

  小队长指指长随,叹道:“你啊,多想想你十三岁的儿子,日子刚刚有点起色,不要就这么荒废了。我还等着喝你儿子的喜酒呢。可不想去吃的你的酒席。”

  长随不伦不类的行个军礼,笑道:“放心,班长,咱心里有数。”

  小队长低声咒骂几句,匆匆走了。

  一句乱世用重典,这十六名大汉的命运就此决定了,十九颗头颅被插在丈二长枪上,摆在粮铺的两侧,从粮铺买粮的百姓,第一眼就能够看到这死不瞑目的十九课头颅。

  现场更是一片死寂,这十九颗头颅的威慑力让后面匆匆赶来的混混们不敢有丝毫的举动,就连离开就不敢离开,唯恐那些杀坯将他们一起砍喽。

  辰时三刻,粮铺的大门正式打开,开仓放粮开始了。

  排队的人群一阵激动,这,这真的没有白白起来那么早,白白看到如此精彩的一幕。这府衙真的开仓放粮了。

  五个队伍的第一人被五名白隶叫了进去。

  粮铺的布置很怪异,映入眼帘的不是粮食,而是五张桌子,桌子后面坐着五个年轻的书吏一样的人物,桌子两侧是摆的高高的账簿一样的东西,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让他们失望的是,书吏后面并不是堆积如山的粮食,而是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

  这让首先进来的五名百姓心中有些忐忑,这是怎么一回事。

  五名百姓被白隶带到书桌面前,书吏面带笑容的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家中有几口人?家中可有子弟参加郑家军?准备买多少粮食?买什么样的粮食?”

  百姓被这一连串的问题问懵了,诺诺不知如何回答。

  书吏以为他没有听清楚,语速慢了几分,又问了一遍。

  百姓怯怯的低声道:“小人周十一,家住石浔巷,家中有九口人,小人的儿子周宁三在洪提督麾下当班长。这次小人想买三石糙米和三石杂粮。这是一两二钱银子。”

  周十一小心翼翼的从怀中拿出一个破旧的小布袋,从中抖出一两二钱银子,放在桌子上。

  书吏口中默念,手中快速的书写着,瞬间写完一行行字,然后在书写的薄薄的账本一样的书页上盖上两个公章,一个是红色的军属二字,一个是购买的数量。

  书吏说道:“老人家,你是军属,按照世子规定,军属购买粮食,根据职位高低享受不同的折扣,你儿子是班长,属于低级军官,买粮享受九折优惠。你只要支付一两八分银子就可以了。不知你购买六石的粮食,怎么拿回去?”

  周十一迷迷糊糊的听着,有些惊讶道:“什么?小人买粮还有折扣?这这这?”

  书吏耐心解释道:“不是你有优惠,而是你儿子参加郑家军,为郑家军效力,你属于军属,军属享有折扣。这是你的粮本证,这是找你的一钱二分银子,你拿好了。从今天起,每天买粮都要拿着这粮本证,不然粮铺是不会卖粮给你的。”

  周十一颤颤巍巍的接过书吏递来的薄薄的两张纸,仔细打量着手中的所谓粮本证,只见这首页被撕了下半页,上半页写这粮本证三个大字,大字侧写着持证人周十一,家住思明州石浔巷,口九,子周宁三任班长。右上角有一组奇怪的数字,明0001号发,左上角有一个军属二字的盖章,看起来有些简陋。

  翻开第二页,上面只有一个时间三月初一,后面是盖章的糙米三石,杂粮三石,经手人冯良,这或许就是书吏的名字。

  这粮本证虽然单薄,只有薄薄的两页,但在周十一手中却感觉比泰山还要重,家中都没有如此好的白纸啊。更何况这粮本证上面竟然盖有府衙的大印。

  书吏冯良再次问道:“周十一,你购买三石糙米,三石杂粮,怎么运回去?是否需要粮铺帮你送到家中,运费只需要一分银子。”

  周十一看着手中的粮本证和一钱二分银子,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没有想到竟然如此顺利的买到了粮食,还能够有折扣。书吏竟然也没有想着克扣银子,想想都感到不可思议。

  周十一想想六石七百多斤粮食,他一个人也拿不动,粮食还是早点搬回家更好,这一分银子,花就花了,可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什么差错。

  周十一忍痛道:“小人需要粮铺帮我运回家中。这是一分银子。”

  冯良接过银子,道:“周十一,请后面拿粮食。”

  先前的白隶引导这周十一转到后面,六石粮食已经摆放在一辆架子车面前,架子车旁竟然还有一个车夫样的人在等着。

  车夫见到周十一,道:“这是你的三石糙米,三石杂粮,每袋一百斤,一共六袋,第七袋二十斤,一共七百二十斤粮食,你看看。这是验粮的粮食探子,你验一下粮食吧。”

  周十一连忙摆手道:“不用了,不用了,小人信得过,小人新的过。”

  车夫执意道:“周十一,这是程序,不能免的,你要验一下粮食,然后在这个签个名。证明你已经验过粮食了。不然我没有办法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