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这才拆开家书,烛光下,他眉宇间的稚气渐渐褪去,眼神愈发锐利。
读到某处时,他突然轻笑一声:
“父王与苏师倒是想到一处去了。”
“哦?”苏绰端坐于棋盘对侧,闻言,捻棋的手悬在半空,眉峰微扬,却不追问,只将手中的茶盏送至唇边,就着蒸腾的雾气浅啜一口,姿态沉静,眼底却掠过一丝了然——他已然猜到高澄所言信中指向何物。
高澄将信纸凑近烛火,看着火焰慢慢吞噬纸页:
“父王说,在洛阳这潭死水里扑腾的,尽是些见利忘义、色厉内荏之辈。不过一群朽木枯骨,徒有谋大事的贼心,却无破釜沉舟的贼胆。他命我放手施为,雷霆荡涤!”
苏绰听着高王熟悉的语气,不禁莞尔:
“看来世子心中,对此番‘荡涤’,早已成竹在胸了?”
高澄哈哈一笑:
“我已令崔季舒暗中收集各家罪证,只待时机成熟……”
“不。”苏绰突然打断他,声音虽轻却不容置疑:
“不是暗中。”
高澄一怔,随即恍然大悟:“苏师的意思是……”
“要让崔季舒明火执仗,张扬跋扈一些,越跋扈越好!”
苏绰从棋罐中拈起一枚白子,轻轻放在棋盘中央,正好切断黑子的一条大龙:
“敲山震虎,打草惊蛇。他们慌了,才会露出破绽。”
…………
紫宸殿。
殿门开合的瞬间,凛冽的寒风灌入,烛火剧烈摇曳,明灭不定。
元朗猛地打了个寒噤,仿佛那风直透骨髓,刮走了最后一点残存的理智。他用力裹紧身上象征至尊的锦绣袍服,冰冷的丝线硌着手心,竟带不来丝毫暖意。
眼前跳跃的烛光恍惚间重叠交错,幻化成晋阳铁骑踏破长安城门的冲天烟尘,幻化成高欢那张带有威棱的锐利面孔,甚至……甚至幻化成自己首级坠地、滚落尘埃的血腥场景!
“不!朕是天子!天命在魏!”
元朗猛地低吼一声,他不再是那个瑟缩在御座上的傀儡了!
当御座上的帝王听到那来自长安的捷报,看到洛阳城内山呼海啸的“高王万胜”时,支撑他作为“元魏天子”的最后一丝幻影彻底碎裂了。
屈辱、恐惧,以及对那九五至尊宝座病态的占有欲,在体内猛烈发酵,最终酿成了一种近乎癫狂的决绝和暴戾。
“高欢……贺六浑……你要夺朕的江山?朕先要你子孙断绝!”
就在此时,侧殿的厚重帷幕被人小心翼翼地掀开一丝缝隙,王德细若蚊蚋的声音飘了进来:
“陛下……元右卫将军、李中书求见。”
“宣!”
元朗霍然坐直,死死盯住帷幕入口。刚才那片刻的疯狂宣泄似乎耗尽了气力,此刻的他面色灰败,唯独那双眼睛,依然如同两点鬼火,在明暗不定的烛光下幽幽燃烧。
先进来的是一位年约五旬的老者,身着紫袍玉带,正是宗室“重臣”元弼。
他面皮松弛,眼袋浮肿,步履行来沉重迟滞,是膏粱锦绣消磨去精悍骨气后留下的沉疴。
昔日眉宇间那份世故圆滑的活泛气,也已被磨蚀殆尽,此刻那张富态犹存的脸上,唯剩下与御座上那位至尊如出一辙的惊悸不安。
此人代表的,正是洛阳城里那群从云端跌落的龙孙贵胄——那些在接踵而至的高氏铁腕倾轧下仓皇失势的元氏宗亲,或是对高氏所行“新政”切齿腐心者。
他们深恨高氏所谓的“整肃吏治”、“削夺冗余”,在他们眼中,那分明是“苛待宗室”、“罔顾贵胄体面”,是将堂堂帝胄与寒门卑吏一例操持的奇耻大辱!
元魏这株巍巍擎天古木,已被人一斧一斧的伐断,冠盖正将倾颓。他们这些依附其上的猢狲,若不甘心随之化为朽尘,除了铤而走险、行那撼树之举,又能如何?
紧随其后的是中书侍郎李庶。
此人年齿稍轻,约莫四十上下,身形清癯,下颌蓄着精心修剪的短须,一袭半旧的青锦袍洗得微微泛白,倒是衬得他面色颇为肃穆。
李庶出身河南顿丘李氏,累世清流,诗礼传家,本是北方士林仰望的高门子弟。
他胸中郁结的,是近年来高氏明里暗里对传统经学世家的轻视与倾轧——眼见河北流民、边军武夫之流,只因爪牙之利或些许“微功”,便骤得拔擢,一个个都要凌驾于世代簪缨、学究天人之门。
凭什么?那些寒门贱民,凭什么和他们相提并论!?
虽然高欢通过联姻荥阳郑氏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拉拢了部分高门大姓,但人心嘛,毕竟是高了还想高的……
在他代表的某些北方士族看来,高欢的新政打破了千百年门阀运转的规矩,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
李庶的步伐比元弼更稳,目光扫过空旷森严的大殿和御座上形容枯槁的皇帝时,锐利中更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与权衡。
两人趋步至御前,躬身行礼:
“臣元弼(李庶),叩见陛下!”
殿门早已被王德重新掩上,偌大的殿阁深处,只剩下眼前这三人和周遭摇曳的光影。
“起来……”
元朗的声音像是从牙缝里挤出,带着一种疲惫到极点又被强行唤醒的神经质的亢奋:
“不必再说什么虚礼废话了。朕召你们来,你们想必也猜到了所为何事!”
元弼和李庶交换了一个极其短暂的眼神,又迅速垂下眼帘。
元弼喉头滚动了一下,躬身道:
“陛下,可是因高王……高欢克复长安之事忧心?此乃国家幸事,陛下何故……”
“何故忧心?!”
元朗突然尖声打断,双手猛地拍在御案上,震得上面堆积的空折子和狼毫笔砚哐当作响:
“幸事?!那是他高欢的幸事!是无视我元魏宗室、践踏朕这煌煌天子的幸事!是他要篡位的踏脚石!”
李庶深吸一口气:
“陛下请息雷霆之怒。高欢拥兵自重,功高震主,跋扈不臣之迹确乎昭彰。然其新克长安,士气正盛,其子高澄和不少爪牙留守帝都附近,军政大权在手,爪牙密布……此时实非轻动之时啊!”
“轻动?”
元朗发出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低笑:
“不动,便是坐以待毙!
山真人今夜以国运占卜,言帝星蒙尘,罗?犯主!此非虚言!
那罗?是谁?便是他高欢!真人说其势已成渊岳,再不动手,等他挟席卷关中之威班师回朝,到时别说尔等的官帽,连朕的首级,怕都要悬于晋阳城头示众了!”
他面容阴晴不定:
“你们以为,朕不知道你们的处境么?”
读到某处时,他突然轻笑一声:
“父王与苏师倒是想到一处去了。”
“哦?”苏绰端坐于棋盘对侧,闻言,捻棋的手悬在半空,眉峰微扬,却不追问,只将手中的茶盏送至唇边,就着蒸腾的雾气浅啜一口,姿态沉静,眼底却掠过一丝了然——他已然猜到高澄所言信中指向何物。
高澄将信纸凑近烛火,看着火焰慢慢吞噬纸页:
“父王说,在洛阳这潭死水里扑腾的,尽是些见利忘义、色厉内荏之辈。不过一群朽木枯骨,徒有谋大事的贼心,却无破釜沉舟的贼胆。他命我放手施为,雷霆荡涤!”
苏绰听着高王熟悉的语气,不禁莞尔:
“看来世子心中,对此番‘荡涤’,早已成竹在胸了?”
高澄哈哈一笑:
“我已令崔季舒暗中收集各家罪证,只待时机成熟……”
“不。”苏绰突然打断他,声音虽轻却不容置疑:
“不是暗中。”
高澄一怔,随即恍然大悟:“苏师的意思是……”
“要让崔季舒明火执仗,张扬跋扈一些,越跋扈越好!”
苏绰从棋罐中拈起一枚白子,轻轻放在棋盘中央,正好切断黑子的一条大龙:
“敲山震虎,打草惊蛇。他们慌了,才会露出破绽。”
…………
紫宸殿。
殿门开合的瞬间,凛冽的寒风灌入,烛火剧烈摇曳,明灭不定。
元朗猛地打了个寒噤,仿佛那风直透骨髓,刮走了最后一点残存的理智。他用力裹紧身上象征至尊的锦绣袍服,冰冷的丝线硌着手心,竟带不来丝毫暖意。
眼前跳跃的烛光恍惚间重叠交错,幻化成晋阳铁骑踏破长安城门的冲天烟尘,幻化成高欢那张带有威棱的锐利面孔,甚至……甚至幻化成自己首级坠地、滚落尘埃的血腥场景!
“不!朕是天子!天命在魏!”
元朗猛地低吼一声,他不再是那个瑟缩在御座上的傀儡了!
当御座上的帝王听到那来自长安的捷报,看到洛阳城内山呼海啸的“高王万胜”时,支撑他作为“元魏天子”的最后一丝幻影彻底碎裂了。
屈辱、恐惧,以及对那九五至尊宝座病态的占有欲,在体内猛烈发酵,最终酿成了一种近乎癫狂的决绝和暴戾。
“高欢……贺六浑……你要夺朕的江山?朕先要你子孙断绝!”
就在此时,侧殿的厚重帷幕被人小心翼翼地掀开一丝缝隙,王德细若蚊蚋的声音飘了进来:
“陛下……元右卫将军、李中书求见。”
“宣!”
元朗霍然坐直,死死盯住帷幕入口。刚才那片刻的疯狂宣泄似乎耗尽了气力,此刻的他面色灰败,唯独那双眼睛,依然如同两点鬼火,在明暗不定的烛光下幽幽燃烧。
先进来的是一位年约五旬的老者,身着紫袍玉带,正是宗室“重臣”元弼。
他面皮松弛,眼袋浮肿,步履行来沉重迟滞,是膏粱锦绣消磨去精悍骨气后留下的沉疴。
昔日眉宇间那份世故圆滑的活泛气,也已被磨蚀殆尽,此刻那张富态犹存的脸上,唯剩下与御座上那位至尊如出一辙的惊悸不安。
此人代表的,正是洛阳城里那群从云端跌落的龙孙贵胄——那些在接踵而至的高氏铁腕倾轧下仓皇失势的元氏宗亲,或是对高氏所行“新政”切齿腐心者。
他们深恨高氏所谓的“整肃吏治”、“削夺冗余”,在他们眼中,那分明是“苛待宗室”、“罔顾贵胄体面”,是将堂堂帝胄与寒门卑吏一例操持的奇耻大辱!
元魏这株巍巍擎天古木,已被人一斧一斧的伐断,冠盖正将倾颓。他们这些依附其上的猢狲,若不甘心随之化为朽尘,除了铤而走险、行那撼树之举,又能如何?
紧随其后的是中书侍郎李庶。
此人年齿稍轻,约莫四十上下,身形清癯,下颌蓄着精心修剪的短须,一袭半旧的青锦袍洗得微微泛白,倒是衬得他面色颇为肃穆。
李庶出身河南顿丘李氏,累世清流,诗礼传家,本是北方士林仰望的高门子弟。
他胸中郁结的,是近年来高氏明里暗里对传统经学世家的轻视与倾轧——眼见河北流民、边军武夫之流,只因爪牙之利或些许“微功”,便骤得拔擢,一个个都要凌驾于世代簪缨、学究天人之门。
凭什么?那些寒门贱民,凭什么和他们相提并论!?
虽然高欢通过联姻荥阳郑氏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拉拢了部分高门大姓,但人心嘛,毕竟是高了还想高的……
在他代表的某些北方士族看来,高欢的新政打破了千百年门阀运转的规矩,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
李庶的步伐比元弼更稳,目光扫过空旷森严的大殿和御座上形容枯槁的皇帝时,锐利中更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与权衡。
两人趋步至御前,躬身行礼:
“臣元弼(李庶),叩见陛下!”
殿门早已被王德重新掩上,偌大的殿阁深处,只剩下眼前这三人和周遭摇曳的光影。
“起来……”
元朗的声音像是从牙缝里挤出,带着一种疲惫到极点又被强行唤醒的神经质的亢奋:
“不必再说什么虚礼废话了。朕召你们来,你们想必也猜到了所为何事!”
元弼和李庶交换了一个极其短暂的眼神,又迅速垂下眼帘。
元弼喉头滚动了一下,躬身道:
“陛下,可是因高王……高欢克复长安之事忧心?此乃国家幸事,陛下何故……”
“何故忧心?!”
元朗突然尖声打断,双手猛地拍在御案上,震得上面堆积的空折子和狼毫笔砚哐当作响:
“幸事?!那是他高欢的幸事!是无视我元魏宗室、践踏朕这煌煌天子的幸事!是他要篡位的踏脚石!”
李庶深吸一口气:
“陛下请息雷霆之怒。高欢拥兵自重,功高震主,跋扈不臣之迹确乎昭彰。然其新克长安,士气正盛,其子高澄和不少爪牙留守帝都附近,军政大权在手,爪牙密布……此时实非轻动之时啊!”
“轻动?”
元朗发出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低笑:
“不动,便是坐以待毙!
山真人今夜以国运占卜,言帝星蒙尘,罗?犯主!此非虚言!
那罗?是谁?便是他高欢!真人说其势已成渊岳,再不动手,等他挟席卷关中之威班师回朝,到时别说尔等的官帽,连朕的首级,怕都要悬于晋阳城头示众了!”
他面容阴晴不定:
“你们以为,朕不知道你们的处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