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淳远听闻元朗所问,面上依旧波澜不惊,只微微颔首:
“陛下的意思,山人已然明白。”
言罢,他广袖轻拂,自袖中珍重取出一方色泽温润的古旧龟甲,复又拈出三枚边缘已磨得圆润光滑的青铜大钱,依次在案上排开。
山淳远缓缓闭目,气息渐沉,世外高人气质油然而生。
之后,他双手虚拢,将三枚铜钱拈起放入龟甲之中,口中念念有词。
“哗啷——”
铜钱自龟甲中滑了出来,翻滚着跌到案几上面,滴溜溜转了几圈之后最终静止下来。
山淳远倏然睁开双眼,眸光径直投向那三枚铜钱所成的卦爻之象。
只一瞬,他原本古井无波的面容上,眉头极其细微地一蹙。
虽一闪而过,却令紧盯着他的元朗心头骤然一紧。
“如何?”
元朗急声询问。
山淳远缓缓抬首,目光对上元朗灼灼逼视的双眼,喉间似有千钧之重。他唇瓣微启,一字一句,沉缓而清晰地吐出那来自幽冥的判词:
“陛下……”
“得卦‘居辰次而逢罗?,天门掩抑’。”
元朗身形前倾,锐利的目光几乎要刺穿山淳远,帝王威仪此刻尽化作惊怒交加,厉声喝问:
“此言何解?!”
山淳远没有立刻回答元朗那近乎咆哮的质问,而是再次垂下眼帘,目光深深锁在那三枚静止的铜钱与古老的龟甲纹路之上,指尖几不可察地微微颤抖了一下。
良久,山淳远才缓缓抬起头,迎向元朗那几乎要燃起火来的目光:
“陛下息怒。此卦象示现于天,非山人所言,实乃天命垂象。”
他稍作停顿,仿佛在斟酌词句:
“辰者,帝星之垣,紫微所居,乃陛下龙兴之基,社稷之枢。至于罗?……”
说到此处,山淳远的语气陡然变得凝重起来:
“此乃蚀神之星,暗曜之尊!性主侵夺、遮蔽、悖逆。其行踪诡谲,常隐于光天之下,伺机而动,所临之处,光华为之夺,秩序为之乱。”
山淳远轻叹一声:
“今罗?临于辰次……此象昭然:有暗曜之力,已悄然侵凌帝垣,盘踞于陛下卧榻之侧!而且其势已成,如阴云蔽日,非朝夕可散。天门者,乃紫微出入之门户,象征天命所归,皇权所系。而今‘天门掩抑’,便是……便是天光被阻,帝星蒙尘之兆啊,陛下!”
说到最后,山淳远已然没有了一开始的云淡风轻。
他没有直接点出“高欢”二字,但每一个关于“罗?”的描述——暗曜、蚀神、侵夺、遮蔽、悖逆、盘踞卧榻之侧、阴云蔽日、帝星蒙尘……
但就算如此,山淳远所说的人在元朗看来都不做第二人选,除了那个权倾朝野、功高震主、且已显露出不臣之心的“枭雄”,还有谁呢?
想到这里,元朗面上愈发不好看了,方才的惊怒被一种彻骨的寒意所取代。他踉跄半步,手死死抓住御座的扶手。
“帝星……蒙尘……”元朗的声音干涩嘶哑,仿佛从喉咙深处艰难地挤出,带着难以置信的绝望与一丝被彻底点醒后的冰冷杀意:
“竟……竟已至此了吗?”
他不顾礼仪上前抓住山淳远衣袖:
“真人!依此卦象,那‘罗?’,其势……其势究竟几何?可有制衡之法啊?”
山淳远深深一揖,声音低沉:
“陛下,天象已成,其势……如渊如岳,非人力可逆。罗?之威,在于其隐于暗而发于猝,其根已深植于帝畿之内,屏藩……已成吞天之势矣。”
“朕问你,可有破解之法啊!”
山淳远沉默良久,殿内烛火忽明忽暗,在他清癯的面容上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
他缓缓抬起眼帘,目光如古井般幽深,却又带着几分悲悯,终于再次开口:
“天意难违。然……”
“然什么?”
元朗眼中闪烁着病态的光芒,像是溺水之人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
山淳远轻叹一声,宽大的道袍袖口微微颤动:
“然陛下若能顺应天命,或可保全。”
山淳远的话说得极为隐晦,但意思再明白不过。
元朗的表情凝固了。他的嘴角先是抽动,继而扭曲,最后突然爆发出一阵歇斯底里的大笑。
“好一个顺应天命!”
他猛地收住笑声,眼中闪过一丝疯狂:
“朕乃大魏正统,受命于天!高欢不过一介寒门竖子,侥幸攀鳞附翼罢了,也敢觊觎神器?”
山淳远垂首不语。
他太了解这位皇帝了——懦弱多疑,却又死要面子。
他说的这些,已经足够了。
“真人且退下吧。”
元朗突然平静下来:
“今夜之事……”
“山人今夜从未入宫。”
山淳远躬身行礼,转身退出殿外。
殿门关闭的瞬间,元朗像被抽走了全身力气般瘫坐在龙椅上。他望着摇曳的烛火,眼前浮现出高欢那张棱角分明的脸——那双眼睛,总是平静如水,却让人看不透深浅。
“高欢……”元朗喃喃自语,“朕不会坐以待毙的……”
他猛地拍案,对外喊道:“传元弼、李平即刻入宫!”
…………
晋阳城东,一处视野开阔的高台之上,夜风习习。
高澄独自凭栏而立,月光下,他侧脸线条分明,属于少年的青涩还没完全褪去,眉宇间却已沉淀下远超同龄人的沉稳。远远望去,已经隐隐有了几分乃父高欢的气度。
“更深露重,世子怎么独自在此啊?”
一个温和却不失清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高澄头也不回,随意地抬手指了指身旁的空位:
“长猷来得正好,省得我再着人寻你。”
一袭素净青衫的陈元康,步履沉稳地行至高澄身侧站定。
他神色干练,眼神温润中透着洞悉世事的清明。顺着高澄远眺的方向望去,嘴角泛起一丝了然:
“世子临风远望,眉间似有凝思。是在……忧心洛阳么?”
高澄闻言,唇角终于勾起一抹极淡、却锋芒隐现的弧度。
他收回远眺的目光,转而直视陈元康:
“忧什么心呐?”他轻轻摇头:
“洛阳一窝子蠢材,只会搞些蝇营狗苟之事。就算老崔不传消息,我也已了然啦。”
陈元康眼中精光一闪,笑意更深:
“哦?世子了然何事?”
高澄负手而立,衣袂在夜风中微扬,周身竟散发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我了然那洛阳城中,某些人听闻长安捷报后,是如何的面如死灰,坐立难安!
了然那位深宫中的‘至尊’,在夜半无人时,又是如何密召了那所谓‘能知天命’的真人道者,欲问那煌煌天意是否还眷顾他元魏宗庙!
说到这里,他笑了笑:
“想来那几家自诩高门的‘忠臣’,此刻正也已经屏退左右,于密室之中,对着我父王留守洛阳的部署,指指点点,妄图行那螳臂当车之举吧!”
“陛下的意思,山人已然明白。”
言罢,他广袖轻拂,自袖中珍重取出一方色泽温润的古旧龟甲,复又拈出三枚边缘已磨得圆润光滑的青铜大钱,依次在案上排开。
山淳远缓缓闭目,气息渐沉,世外高人气质油然而生。
之后,他双手虚拢,将三枚铜钱拈起放入龟甲之中,口中念念有词。
“哗啷——”
铜钱自龟甲中滑了出来,翻滚着跌到案几上面,滴溜溜转了几圈之后最终静止下来。
山淳远倏然睁开双眼,眸光径直投向那三枚铜钱所成的卦爻之象。
只一瞬,他原本古井无波的面容上,眉头极其细微地一蹙。
虽一闪而过,却令紧盯着他的元朗心头骤然一紧。
“如何?”
元朗急声询问。
山淳远缓缓抬首,目光对上元朗灼灼逼视的双眼,喉间似有千钧之重。他唇瓣微启,一字一句,沉缓而清晰地吐出那来自幽冥的判词:
“陛下……”
“得卦‘居辰次而逢罗?,天门掩抑’。”
元朗身形前倾,锐利的目光几乎要刺穿山淳远,帝王威仪此刻尽化作惊怒交加,厉声喝问:
“此言何解?!”
山淳远没有立刻回答元朗那近乎咆哮的质问,而是再次垂下眼帘,目光深深锁在那三枚静止的铜钱与古老的龟甲纹路之上,指尖几不可察地微微颤抖了一下。
良久,山淳远才缓缓抬起头,迎向元朗那几乎要燃起火来的目光:
“陛下息怒。此卦象示现于天,非山人所言,实乃天命垂象。”
他稍作停顿,仿佛在斟酌词句:
“辰者,帝星之垣,紫微所居,乃陛下龙兴之基,社稷之枢。至于罗?……”
说到此处,山淳远的语气陡然变得凝重起来:
“此乃蚀神之星,暗曜之尊!性主侵夺、遮蔽、悖逆。其行踪诡谲,常隐于光天之下,伺机而动,所临之处,光华为之夺,秩序为之乱。”
山淳远轻叹一声:
“今罗?临于辰次……此象昭然:有暗曜之力,已悄然侵凌帝垣,盘踞于陛下卧榻之侧!而且其势已成,如阴云蔽日,非朝夕可散。天门者,乃紫微出入之门户,象征天命所归,皇权所系。而今‘天门掩抑’,便是……便是天光被阻,帝星蒙尘之兆啊,陛下!”
说到最后,山淳远已然没有了一开始的云淡风轻。
他没有直接点出“高欢”二字,但每一个关于“罗?”的描述——暗曜、蚀神、侵夺、遮蔽、悖逆、盘踞卧榻之侧、阴云蔽日、帝星蒙尘……
但就算如此,山淳远所说的人在元朗看来都不做第二人选,除了那个权倾朝野、功高震主、且已显露出不臣之心的“枭雄”,还有谁呢?
想到这里,元朗面上愈发不好看了,方才的惊怒被一种彻骨的寒意所取代。他踉跄半步,手死死抓住御座的扶手。
“帝星……蒙尘……”元朗的声音干涩嘶哑,仿佛从喉咙深处艰难地挤出,带着难以置信的绝望与一丝被彻底点醒后的冰冷杀意:
“竟……竟已至此了吗?”
他不顾礼仪上前抓住山淳远衣袖:
“真人!依此卦象,那‘罗?’,其势……其势究竟几何?可有制衡之法啊?”
山淳远深深一揖,声音低沉:
“陛下,天象已成,其势……如渊如岳,非人力可逆。罗?之威,在于其隐于暗而发于猝,其根已深植于帝畿之内,屏藩……已成吞天之势矣。”
“朕问你,可有破解之法啊!”
山淳远沉默良久,殿内烛火忽明忽暗,在他清癯的面容上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
他缓缓抬起眼帘,目光如古井般幽深,却又带着几分悲悯,终于再次开口:
“天意难违。然……”
“然什么?”
元朗眼中闪烁着病态的光芒,像是溺水之人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
山淳远轻叹一声,宽大的道袍袖口微微颤动:
“然陛下若能顺应天命,或可保全。”
山淳远的话说得极为隐晦,但意思再明白不过。
元朗的表情凝固了。他的嘴角先是抽动,继而扭曲,最后突然爆发出一阵歇斯底里的大笑。
“好一个顺应天命!”
他猛地收住笑声,眼中闪过一丝疯狂:
“朕乃大魏正统,受命于天!高欢不过一介寒门竖子,侥幸攀鳞附翼罢了,也敢觊觎神器?”
山淳远垂首不语。
他太了解这位皇帝了——懦弱多疑,却又死要面子。
他说的这些,已经足够了。
“真人且退下吧。”
元朗突然平静下来:
“今夜之事……”
“山人今夜从未入宫。”
山淳远躬身行礼,转身退出殿外。
殿门关闭的瞬间,元朗像被抽走了全身力气般瘫坐在龙椅上。他望着摇曳的烛火,眼前浮现出高欢那张棱角分明的脸——那双眼睛,总是平静如水,却让人看不透深浅。
“高欢……”元朗喃喃自语,“朕不会坐以待毙的……”
他猛地拍案,对外喊道:“传元弼、李平即刻入宫!”
…………
晋阳城东,一处视野开阔的高台之上,夜风习习。
高澄独自凭栏而立,月光下,他侧脸线条分明,属于少年的青涩还没完全褪去,眉宇间却已沉淀下远超同龄人的沉稳。远远望去,已经隐隐有了几分乃父高欢的气度。
“更深露重,世子怎么独自在此啊?”
一个温和却不失清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高澄头也不回,随意地抬手指了指身旁的空位:
“长猷来得正好,省得我再着人寻你。”
一袭素净青衫的陈元康,步履沉稳地行至高澄身侧站定。
他神色干练,眼神温润中透着洞悉世事的清明。顺着高澄远眺的方向望去,嘴角泛起一丝了然:
“世子临风远望,眉间似有凝思。是在……忧心洛阳么?”
高澄闻言,唇角终于勾起一抹极淡、却锋芒隐现的弧度。
他收回远眺的目光,转而直视陈元康:
“忧什么心呐?”他轻轻摇头:
“洛阳一窝子蠢材,只会搞些蝇营狗苟之事。就算老崔不传消息,我也已了然啦。”
陈元康眼中精光一闪,笑意更深:
“哦?世子了然何事?”
高澄负手而立,衣袂在夜风中微扬,周身竟散发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我了然那洛阳城中,某些人听闻长安捷报后,是如何的面如死灰,坐立难安!
了然那位深宫中的‘至尊’,在夜半无人时,又是如何密召了那所谓‘能知天命’的真人道者,欲问那煌煌天意是否还眷顾他元魏宗庙!
说到这里,他笑了笑:
“想来那几家自诩高门的‘忠臣’,此刻正也已经屏退左右,于密室之中,对着我父王留守洛阳的部署,指指点点,妄图行那螳臂当车之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