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寒光隐恶风(感谢【东扬西荡】 【神之紫】)-《南北朝,敕勒长歌》

  入了夜,洛阳城的狂欢却愈发热烈。

  大街小巷挂满了灯笼,将整座城池映照得如同白昼。酒肆里人声鼎沸,说书人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述高王如何入长安、如何赈济百姓——尽管这些细节根本还没传到洛阳。

  城南一处不起眼的宅院内,几个身着便服的男子正低声交谈。

  “消息确切吗?高王真的……”

  一个瘦高男子欲言又止。

  “千真万确。”

  对面那位蓄着短髭的中年士人微微点头:

  “我有一家仆早就投在韩轨麾下,他亲眼所见。高王入城后第一件事就是开仓放粮,还亲自给饥民分发麦饼。”

  “这?!”

  一位年轻的儒生打扮者闻言,眉头紧锁:

  “高王此举不知是意欲何为?”

  “哼,左右不过是市恩于黔首,刁买人心罢了!”

  短髭男子从鼻中发出一声冷嗤,眼中精光一闪,既有不屑,又难掩一丝忌惮:

  “但这种手段,确乎高明狠辣!如今长安闾巷之间,愚夫愚妇涕泪交加,口颂恩德,只怕恨不得即刻为其立生祠,塑金身了!”

  “噤声!”

  那瘦高的士人脸色骤变,下意识地环顾四周:

  “慎言!兄台慎言!此等诛心之论,隔墙有耳!若传入高王鹰犬耳中,你我项上人头,顷刻不保!”

  儒生打扮的年轻人却并未被同伴的紧张完全感染,他眼神闪烁,半晌,才幽幽叹道:

  “或……或可说他真的是心存恻隐,悲悯黎庶?想当年南边的那个刘寄奴一开始不也是这样么。他们这等出身的单家子,总是有这些异想天开的想法!然……”

  他抬起头,目光变得锐利起来,那点微弱的同情瞬间消失:

  “然此举无异于剜我等膏腴之肉,以饲彼等蝼蚁!开仓放粮,耗费的钱粮是从哪里来的?

  天上须不会下钱粮!他给那些贱民们分出去的,终归跑不掉要从我等身上打秋风!那些贱民得了实利,也只会感念他高王大恩,谁还肯俯首帖耳,甘为我等驱使?

  更别说这长安城内外,多少田亩庄园,多少荫户僮仆,皆仰赖我们的租赋维生!高王慷他人之慨,博自身美名,却实实在在地掘我世家之根基,坏我百年之成法!此非小患,实乃切肤之痛,心腹之患也!当真是可恼!可恨……”

  “嘘!噤声!”短髭男子猛地竖起食指抵唇,眼中精光如电,扫向紧闭的门扉。

  雅室内原本低沉的私语戛然而止,空气瞬间凝滞,落针可闻。

  笃……笃……笃……笃……笃!

  门外果然传来几下叩击,三长两短。

  瘦高士人一直悬着的心这才略略放下,吐出一口浊气,低声道:

  “是自己人。”

  门轴发出一声极轻微、却刺耳的“吱呀”,一个裹着深色斗篷、几乎与夜色融为一体的身影如同鬼魅般迅速闪入,反手又将门闩悄然落下。

  动作干净利落,显然熟稔此道。

  来人一把掀开兜帽,露出一张面白无须、气质阴柔的脸庞。

  “陛下有动作了!”

  来人甫一站定,甚至来不及喘息,便压低嗓音:

  “陛下方才召见了山淳远。”

  “山淳远?”几人交换了个眼神。

  山淳远是近来在洛阳声名鹊起、行踪诡秘的道士!坊间传言他能扶乩请仙、窥探天机,甚至手握天师度的符箓……此等人物,在如此敏感的时刻,被陛下于深夜密召入宫?!

  在场的都是聪明人,当然明白这代表着什么,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何时?”短髭男子一步抢到近前,目光灼灼逼视来人。

  “就在半个时辰前!”

  来人抬手拭去额角沁出的冷汗,语速极快继续道:

  “今日王常侍按例入内,通禀了高王攻破长安的捷报,”

  他顿了顿,小声补充道:

  “据王常侍身边的小仆亲眼所见,陛下闻听此报后,脸上血色尽褪,指节捏得发白,良久……竟未发一言!王常侍心中不安,这才冒险遣我,星夜前来,知会诸位大人……”

  “脸色难看?未发一言?”

  “我等,”那瘦高士人艰难地咽了口唾沫:

  “我等是否该当机立断,早做绸缪?!此等天赐良机,稍纵即逝啊!”

  “绸缪?自然要绸缪!”年轻书生闻言,倏地绽开一抹冷笑。

  他霍然起身,目光如隼,扫视在场诸人:

  “陛下既有此心,我等身为人臣,岂能不为君分忧?此乃天赐之机,正合吾辈拨乱反正!”

  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变得森寒:

  “那贺六浑自恃兵锋天下无匹,竟敢倾巢而出,远征关中,何其托大!而且只留一黄口孺子并一介白面书生坐镇根本之地,看守基业……”

  他眼中杀机毕露:

  “此乃天欲亡之!既如此,就休怪我等……行雷霆手段,夺其巢穴,断其归路!为陛下、亦为这天下,除此巨憝!”

  …………

  子时正刻,万籁俱寂。

  紫宸殿内,数十支粗如儿臂的巨烛熊熊燃烧,将偌大的殿堂照得亮如白昼,然而这煌煌烛火非但未能驱散寒意,反而在梁柱、藻井间投下无数摇曳晃动的、张牙舞爪的阴影,平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阴鸷与压抑。

  只有烛芯偶尔爆裂的细微“噼啪”声,不住敲打着沉寂。

  殿心,一袭洗得泛白的灰色道袍的山淳远,手持一柄莹白麈尾,恭谨伏跪于御座之前,额头几乎触地。

  他年约五旬,身形清瘦如鹤,面容清癯,几缕长须垂于胸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眼睛——漆黑如墨,深不见底。

  “真人乃方外清修之士,超脱尘俗,不必行此俗礼。”

  元朗的声音从高高的御座之上传来,比白日朝会时平静了许多,甚至带着一丝刻意为之的温和。

  山淳远依言起身,目光似不经意地扫过殿内角落——那里站着两个全副武装的禁军,手始终按在刀柄上。

  “朕夤夜召真人前来,”

  元朗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是有一事要劳烦真人。”

  “陛下言重了。”山淳远微微躬身,麈尾轻拂,声音听不出情绪:

  “不知陛下欲问何事?贫道自当竭尽所能。”

  元朗沉默片刻,突然挥了挥手:

  “退下!”

  侍立在侧的王德浑身一凛,不敢有丝毫迟疑,立刻躬身,带着身旁几个内侍,悄然退去。就连那两名禁军武士,也在王德的眼神示意下,慢慢退了出去。

  “吱呀——嘎!”

  巨大的殿门被缓缓合拢,偌大的紫宸殿内,只剩下御座上的皇帝,与殿心的道者。

  元朗猛地倾身向前,上半身几乎探出了御座的范围!烛光在他脸上投下片片阴影,使他看上去神情诡异。

  他死死盯住殿下的山淳远:

  “朕今夜欲借真人通玄之力,窥探天机。要问的,是这天……”他抬手指了指头顶那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蟠龙藻井:

  “是这天,如今究竟还属不属我元魏?!”

  说着,他神色转冷,不等下方之人回答,便又自顾自开口:

  “朕要问,那高悬于邺城、晋阳、如今更笼罩长安的‘高’字王旗,究竟是我元氏应运而生的辅弼,还是……篡夺我元氏江山的凶星?!

  朕还要问,我大魏……如今天命何在?气数……还有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