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四年(公元263 年,癸未年)
春天二月,朝廷又像以前一样,要给司马昭晋升爵位,司马昭还是推辞不接受。
吴国交趾太守孙谞这人贪婪残暴,当地老百姓可被他害苦了。正巧吴国皇帝派察战邓荀到交趾,这邓荀擅自调了三十只孔雀,要送到建业去。老百姓本来就害怕去那么远的地方服役,这下可受不了了,就商量着造反。夏天五月,交趾郡吏吕兴等人杀了孙谞和邓荀,还派使者到魏国,请求派太守和援兵过来,九真、日南都响应了他们。
魏国这边,朝廷下诏各路大军大规模讨伐蜀汉。派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多人从狄道向甘松、沓中进军,目的是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三万多人从祁山向武街桥头进发,截断姜维的退路;钟会统领十多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向汉中进军。还让廷尉卫瓘持符节监督邓艾和钟会的军事行动,代理镇西军司。卫瓘是卫觊的儿子。
钟会路过幽州刺史王雄的孙子王戎那儿,就问他:“你觉得这仗该怎么打?”王戎说:“道家有句话叫‘做了事但不倚仗功劳’。打胜仗不难,难的是保住胜利果实啊。”有人就这事儿去问参相国军事的平原人刘寔:“钟会和邓艾能平定蜀汉吗?”刘寔说:“肯定能把蜀汉打败,但他们都回不来。”这人又问为啥,刘寔只是笑笑,没回答。
秋天八月,魏军从洛阳出发,朝廷给将士们发了好多赏赐,还集结军队,誓师出征。将军邓敦觉得蜀汉不好打,不应该去讨伐,司马昭直接把他杀了示众。
蜀汉这边听说魏军要来了,赶紧派廖化带兵去沓中,给姜维做后援,张翼、董厥等人则前往阳安关口,作为各个营寨的外援。同时,蜀汉大赦天下,把年号改成炎兴。还下令各个营寨先别跟魏军交战,都退回到汉、乐二城防守,这两个城里各有五千士兵。张翼、董厥往北走到阴平,听说诸葛绪要向建威进军,就在那儿停留了一个多月等着。钟会率领各路军队顺利抵达汉中。九月,钟会派前将军李辅率领一万人把王含包围在乐城,护军荀恺把蒋斌包围在汉城。钟会自己则直接往西向阳安口进军,还派人去祭拜诸葛亮的墓。
以前,蜀汉的武兴督蒋舒在任上没做出啥成绩,朝廷就派人来接替他,让他去协助将军傅佥守关口,蒋舒心里就特别不爽。钟会派护军胡烈作为前锋攻打关口,蒋舒就骗傅佥说:“现在敌人来了,咱们不出去迎战,就关着城门死守,这可不是好办法。”傅佥说:“我接到的命令是保住城池,只有把城保住了才算立功。现在要是违抗命令出去打仗,万一打败了,丢了国家,就算死了也没啥意义啊。”蒋舒又说:“你觉得保住城是立功,我觉得出去打胜仗才是立功,咱俩各干各的吧。”说完就带着自己的人出城了。傅佥以为他真去打仗了,就没怎么防备。结果蒋舒带着人直接去迎接胡烈投降了,胡烈趁机偷袭城池,傅佥奋力抵抗,最后战死。傅佥是傅肜的儿子。钟会听说关口已经被攻下,就一路畅通无阻地向前推进,缴获了不少仓库里储存的物资和粮食。
邓艾这边派天水太守王颀直接攻打姜维的营地,陇西太守牵弘在前面拦截,金城太守杨欣则向甘松进军。姜维听说钟会的各路军队已经进入汉中,就带兵往回赶。杨欣等人在强川口追上姜维,双方大战一场,姜维战败逃走。姜维又听说诸葛绪已经在桥头堵住了道路,就从孔函谷进入北道,想绕到诸葛绪后面。诸葛绪得知消息后,向后撤退了三十里。姜维进入北道三十多里,听说诸葛绪撤军了,就又往回走,从桥头通过。诸葛绪发现后赶紧去截击姜维,结果就差了一天没赶上。姜维于是回到阴平,集合部队,打算赶赴关城。还没到,就听说关城已经被攻破,只好退到白水,在那儿遇到了廖化、张翼、董厥等人,几路人马合兵一处,据守剑阁,抵挡钟会。
安国元侯高柔去世。
冬天十月,蜀汉向吴国求救。甲申日,吴国皇帝派大将军丁奉率领各路军队向寿春进发;派将军留平到南郡找施绩,商量该往哪儿出兵救援;还派将军丁封、孙异到沔中,去救蜀汉。
魏国这边,因为征讨蜀汉的将领们接连传来捷报,朝廷又下诏让大将军司马昭进位,爵位赏赐和之前的诏书一样,这次司马昭接受了。
司马昭征召任城的魏舒担任相国参军。魏舒年轻的时候反应比较迟钝,为人质朴,乡亲们都不怎么看重他。他的堂叔父魏衡是吏部郎,在当时挺有名气,可也不觉得魏舒有啥特别的,还让他去看守水碓。魏衡经常叹气说:“魏舒要是能当个管理几百户人家的小官,我也就没啥指望了!”魏舒倒也不往心里去,也不刻意表现自己。只有太原的王乂对魏舒说:“你以后肯定能当上三公这样的大官。”还经常在魏舒缺钱的时候帮他,魏舒也不推辞,照单全收。魏舒四十多岁的时候,郡里推举他做上计掾,又举荐他为孝廉。宗族里的人觉得魏舒没啥学问,都劝他别去,这样还能落个清高的名声。魏舒却说:“要是去考试没考上,那责任在我。我怎么能假装清高不去,还把这当成自己的荣耀呢!”于是他就自己给自己定计划,花一百天学习一部经典,后来参加对策考试,成绩还不错,一路升迁,当上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钟毓每次和下属们一起射箭,魏舒一般就帮忙算算筹数。后来有一次人不够,就让魏舒凑数,结果魏舒神态悠闲文雅,射箭百发百中,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没人能比得过他。钟毓感叹着向他道歉说:“我以前没发现你有这么大的才能,就像这射箭一样,又何止这一件事呢!”等魏舒当了相国参军,府里朝廷的琐碎事务,他从不轻易表态说谁对谁错;但遇到国家兴废这样的大事,大家都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魏舒就会慢慢谋划,提出的办法往往比众人的想法更高明。司马昭因此特别器重他。
癸卯日,魏国册立卞氏为皇后,她是昭烈将军卞秉的孙女。
“内核解读”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是三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曹魏发动了对蜀汉的灭国之战,一系列军事行动与政治博弈交织,不仅敲响了蜀汉的丧钟,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透过《资治通鉴》对这一年的记载,我们能清晰看到政权兴衰中的战略抉择、人性挣扎与历史的偶然必然。
曹魏的灭蜀决心:政治与军事的双重驱动
景元四年的曹魏政权,已完全掌控在司马昭手中。年初“复命司马昭进爵位如前,又辞不受”的记载,表面是司马昭的“谦让”,实则是魏晋禅代前的政治铺垫——通过灭蜀之功巩固权威,为篡魏建晋积累资本。这种政治诉求直接转化为坚定的军事行动。
司马昭的灭蜀战略极具针对性:
邓艾督三万余人趋沓中,牵制蜀汉核心将领姜维,使其无法回援腹地;
诸葛绪督三万余人守武街桥头,切断姜维退路;
钟会统十余万主力分三路攻汉中,直击蜀汉门户。
这套“牵制 阻截 强攻”的组合拳,精准击中了蜀汉兵力分散、核心依赖姜维的弱点。而“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司马昭斩以徇”的铁血手段,则彻底统一内部思想,展现了曹魏伐蜀的决绝态度。从军事部署到内部整肃,曹魏的灭蜀行动从一开始就展现出周密规划与强大执行力。
蜀汉的致命失误:战略僵化与人心离散
面对曹魏的大兵压境,蜀汉的应对堪称“步步错”,暴露了政权末期的深层危机。
战略层面,后主刘禅下令“诸围皆不得战,退保汉、乐二城”,看似收缩兵力,实则放弃了汉中平原的险要地形。当年诸葛亮苦心经营的“错守诸围”防御体系被轻易废除,让钟会大军得以“平行至汉中”,长驱直入。
用人层面,矛盾集中爆发于阳安关口之战。武兴督蒋舒因“在事无称”被替代而心怀怨恨,面对敌军时,以“出战克敌为功”欺骗主将傅佥,实则率部降敌。傅佥虽“格斗而死”展现忠勇,但已无法挽回关口失守的败局。阳安关口的陷落,使蜀汉“库藏积谷”尽入钟会之手,加速了军事崩溃。
指挥层面,姜维的回援行动虽有战术亮点——从孔函谷绕出诸葛绪后方,利用敌军退军间隙突破桥头封锁,但终究因蜀汉整体防御体系的崩溃而徒劳。当姜维会合廖化、张翼等部退守剑阁时,蜀汉的命运已不再由前线将士的勇力决定。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蜀汉在危急时刻“大赦,改元炎兴”,试图通过改元祈福来挽救危局,这种无力的精神寄托,恰恰反映了政权的穷途末路。
历史的细节张力:偶然事件中的必然逻辑
景元四年的历史进程中,多个看似偶然的细节,实则暗藏政权兴衰的必然逻辑。
钟会“遣人祭诸葛亮墓”的举动耐人寻味。作为伐蜀主帅,祭祀敌方已故丞相,既是对诸葛亮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暗含瓦解蜀汉军心、争取民心的政治意图,从侧面反衬出蜀汉后期已无人能继诸葛亮之志。
曹魏内部对伐蜀结局的预判颇具深意。王戎以“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暗示功高难赏的隐患,刘寔直言“破蜀必矣,而皆不还”,精准预言了邓艾、钟会的结局。这不仅展现了时人的政治洞察力,更揭示了封建权力结构中“鸟尽弓藏”的残酷规律。
吴蜀联盟的虚有其表。当蜀汉告急时,吴国虽派丁奉、丁封等将出兵,但“向寿春”“如沔中”的部署更像是象征性支援,未能对曹魏形成实质性牵制。这种联盟的脆弱性,印证了三国末期吴蜀已无力抗衡曹魏的现实。
人性的多维映照:忠奸善恶的历史考场
这一年的历史舞台上,各色人物的选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面相:
傅佥战死、诸葛瞻(后续绵竹之战)殉国,用生命诠释了“汉臣”的忠诚,成为蜀汉最后的精神亮色;
蒋舒的临阵倒戈,折射出政权内部因用人不当、赏罚不明积累的矛盾,揭示了“人心离散”才是最致命的溃败;
姜维的挣扎与坚持,从沓中苦战到剑阁拒守,即便明知大势已去仍“合集士众”奋力抵抗,展现了军事将领的职业操守,也为蜀汉政权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结语:时代转折的历史启示
景元四年的伐蜀之战,本质上是两种政治体制、两种统治效能的终极较量。曹魏通过制度整合与战略规划,将政治野心转化为军事胜利;蜀汉则因内部腐朽、决策失误,在强敌面前迅速崩塌。这一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政权的兴衰从来不是偶然,它既取决于顶层战略的清醒与否,也植根于人心向背的微妙平衡;既需要忠勇之士的奋力支撑,更需要制度机制的健康运行。
当钟会大军祭祀诸葛亮墓时,当姜维在剑阁苦苦支撑时,一个时代的落幕已近在眼前。景元四年的硝烟散尽后,三国鼎立的格局走向终结,中国历史即将迎来西晋的统一——而这一切的伏笔,早已写在这一年的战报、决策与人性抉择之中。
春天二月,朝廷又像以前一样,要给司马昭晋升爵位,司马昭还是推辞不接受。
吴国交趾太守孙谞这人贪婪残暴,当地老百姓可被他害苦了。正巧吴国皇帝派察战邓荀到交趾,这邓荀擅自调了三十只孔雀,要送到建业去。老百姓本来就害怕去那么远的地方服役,这下可受不了了,就商量着造反。夏天五月,交趾郡吏吕兴等人杀了孙谞和邓荀,还派使者到魏国,请求派太守和援兵过来,九真、日南都响应了他们。
魏国这边,朝廷下诏各路大军大规模讨伐蜀汉。派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多人从狄道向甘松、沓中进军,目的是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三万多人从祁山向武街桥头进发,截断姜维的退路;钟会统领十多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向汉中进军。还让廷尉卫瓘持符节监督邓艾和钟会的军事行动,代理镇西军司。卫瓘是卫觊的儿子。
钟会路过幽州刺史王雄的孙子王戎那儿,就问他:“你觉得这仗该怎么打?”王戎说:“道家有句话叫‘做了事但不倚仗功劳’。打胜仗不难,难的是保住胜利果实啊。”有人就这事儿去问参相国军事的平原人刘寔:“钟会和邓艾能平定蜀汉吗?”刘寔说:“肯定能把蜀汉打败,但他们都回不来。”这人又问为啥,刘寔只是笑笑,没回答。
秋天八月,魏军从洛阳出发,朝廷给将士们发了好多赏赐,还集结军队,誓师出征。将军邓敦觉得蜀汉不好打,不应该去讨伐,司马昭直接把他杀了示众。
蜀汉这边听说魏军要来了,赶紧派廖化带兵去沓中,给姜维做后援,张翼、董厥等人则前往阳安关口,作为各个营寨的外援。同时,蜀汉大赦天下,把年号改成炎兴。还下令各个营寨先别跟魏军交战,都退回到汉、乐二城防守,这两个城里各有五千士兵。张翼、董厥往北走到阴平,听说诸葛绪要向建威进军,就在那儿停留了一个多月等着。钟会率领各路军队顺利抵达汉中。九月,钟会派前将军李辅率领一万人把王含包围在乐城,护军荀恺把蒋斌包围在汉城。钟会自己则直接往西向阳安口进军,还派人去祭拜诸葛亮的墓。
以前,蜀汉的武兴督蒋舒在任上没做出啥成绩,朝廷就派人来接替他,让他去协助将军傅佥守关口,蒋舒心里就特别不爽。钟会派护军胡烈作为前锋攻打关口,蒋舒就骗傅佥说:“现在敌人来了,咱们不出去迎战,就关着城门死守,这可不是好办法。”傅佥说:“我接到的命令是保住城池,只有把城保住了才算立功。现在要是违抗命令出去打仗,万一打败了,丢了国家,就算死了也没啥意义啊。”蒋舒又说:“你觉得保住城是立功,我觉得出去打胜仗才是立功,咱俩各干各的吧。”说完就带着自己的人出城了。傅佥以为他真去打仗了,就没怎么防备。结果蒋舒带着人直接去迎接胡烈投降了,胡烈趁机偷袭城池,傅佥奋力抵抗,最后战死。傅佥是傅肜的儿子。钟会听说关口已经被攻下,就一路畅通无阻地向前推进,缴获了不少仓库里储存的物资和粮食。
邓艾这边派天水太守王颀直接攻打姜维的营地,陇西太守牵弘在前面拦截,金城太守杨欣则向甘松进军。姜维听说钟会的各路军队已经进入汉中,就带兵往回赶。杨欣等人在强川口追上姜维,双方大战一场,姜维战败逃走。姜维又听说诸葛绪已经在桥头堵住了道路,就从孔函谷进入北道,想绕到诸葛绪后面。诸葛绪得知消息后,向后撤退了三十里。姜维进入北道三十多里,听说诸葛绪撤军了,就又往回走,从桥头通过。诸葛绪发现后赶紧去截击姜维,结果就差了一天没赶上。姜维于是回到阴平,集合部队,打算赶赴关城。还没到,就听说关城已经被攻破,只好退到白水,在那儿遇到了廖化、张翼、董厥等人,几路人马合兵一处,据守剑阁,抵挡钟会。
安国元侯高柔去世。
冬天十月,蜀汉向吴国求救。甲申日,吴国皇帝派大将军丁奉率领各路军队向寿春进发;派将军留平到南郡找施绩,商量该往哪儿出兵救援;还派将军丁封、孙异到沔中,去救蜀汉。
魏国这边,因为征讨蜀汉的将领们接连传来捷报,朝廷又下诏让大将军司马昭进位,爵位赏赐和之前的诏书一样,这次司马昭接受了。
司马昭征召任城的魏舒担任相国参军。魏舒年轻的时候反应比较迟钝,为人质朴,乡亲们都不怎么看重他。他的堂叔父魏衡是吏部郎,在当时挺有名气,可也不觉得魏舒有啥特别的,还让他去看守水碓。魏衡经常叹气说:“魏舒要是能当个管理几百户人家的小官,我也就没啥指望了!”魏舒倒也不往心里去,也不刻意表现自己。只有太原的王乂对魏舒说:“你以后肯定能当上三公这样的大官。”还经常在魏舒缺钱的时候帮他,魏舒也不推辞,照单全收。魏舒四十多岁的时候,郡里推举他做上计掾,又举荐他为孝廉。宗族里的人觉得魏舒没啥学问,都劝他别去,这样还能落个清高的名声。魏舒却说:“要是去考试没考上,那责任在我。我怎么能假装清高不去,还把这当成自己的荣耀呢!”于是他就自己给自己定计划,花一百天学习一部经典,后来参加对策考试,成绩还不错,一路升迁,当上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钟毓每次和下属们一起射箭,魏舒一般就帮忙算算筹数。后来有一次人不够,就让魏舒凑数,结果魏舒神态悠闲文雅,射箭百发百中,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没人能比得过他。钟毓感叹着向他道歉说:“我以前没发现你有这么大的才能,就像这射箭一样,又何止这一件事呢!”等魏舒当了相国参军,府里朝廷的琐碎事务,他从不轻易表态说谁对谁错;但遇到国家兴废这样的大事,大家都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魏舒就会慢慢谋划,提出的办法往往比众人的想法更高明。司马昭因此特别器重他。
癸卯日,魏国册立卞氏为皇后,她是昭烈将军卞秉的孙女。
“内核解读”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是三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曹魏发动了对蜀汉的灭国之战,一系列军事行动与政治博弈交织,不仅敲响了蜀汉的丧钟,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透过《资治通鉴》对这一年的记载,我们能清晰看到政权兴衰中的战略抉择、人性挣扎与历史的偶然必然。
曹魏的灭蜀决心:政治与军事的双重驱动
景元四年的曹魏政权,已完全掌控在司马昭手中。年初“复命司马昭进爵位如前,又辞不受”的记载,表面是司马昭的“谦让”,实则是魏晋禅代前的政治铺垫——通过灭蜀之功巩固权威,为篡魏建晋积累资本。这种政治诉求直接转化为坚定的军事行动。
司马昭的灭蜀战略极具针对性:
邓艾督三万余人趋沓中,牵制蜀汉核心将领姜维,使其无法回援腹地;
诸葛绪督三万余人守武街桥头,切断姜维退路;
钟会统十余万主力分三路攻汉中,直击蜀汉门户。
这套“牵制 阻截 强攻”的组合拳,精准击中了蜀汉兵力分散、核心依赖姜维的弱点。而“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司马昭斩以徇”的铁血手段,则彻底统一内部思想,展现了曹魏伐蜀的决绝态度。从军事部署到内部整肃,曹魏的灭蜀行动从一开始就展现出周密规划与强大执行力。
蜀汉的致命失误:战略僵化与人心离散
面对曹魏的大兵压境,蜀汉的应对堪称“步步错”,暴露了政权末期的深层危机。
战略层面,后主刘禅下令“诸围皆不得战,退保汉、乐二城”,看似收缩兵力,实则放弃了汉中平原的险要地形。当年诸葛亮苦心经营的“错守诸围”防御体系被轻易废除,让钟会大军得以“平行至汉中”,长驱直入。
用人层面,矛盾集中爆发于阳安关口之战。武兴督蒋舒因“在事无称”被替代而心怀怨恨,面对敌军时,以“出战克敌为功”欺骗主将傅佥,实则率部降敌。傅佥虽“格斗而死”展现忠勇,但已无法挽回关口失守的败局。阳安关口的陷落,使蜀汉“库藏积谷”尽入钟会之手,加速了军事崩溃。
指挥层面,姜维的回援行动虽有战术亮点——从孔函谷绕出诸葛绪后方,利用敌军退军间隙突破桥头封锁,但终究因蜀汉整体防御体系的崩溃而徒劳。当姜维会合廖化、张翼等部退守剑阁时,蜀汉的命运已不再由前线将士的勇力决定。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蜀汉在危急时刻“大赦,改元炎兴”,试图通过改元祈福来挽救危局,这种无力的精神寄托,恰恰反映了政权的穷途末路。
历史的细节张力:偶然事件中的必然逻辑
景元四年的历史进程中,多个看似偶然的细节,实则暗藏政权兴衰的必然逻辑。
钟会“遣人祭诸葛亮墓”的举动耐人寻味。作为伐蜀主帅,祭祀敌方已故丞相,既是对诸葛亮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暗含瓦解蜀汉军心、争取民心的政治意图,从侧面反衬出蜀汉后期已无人能继诸葛亮之志。
曹魏内部对伐蜀结局的预判颇具深意。王戎以“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暗示功高难赏的隐患,刘寔直言“破蜀必矣,而皆不还”,精准预言了邓艾、钟会的结局。这不仅展现了时人的政治洞察力,更揭示了封建权力结构中“鸟尽弓藏”的残酷规律。
吴蜀联盟的虚有其表。当蜀汉告急时,吴国虽派丁奉、丁封等将出兵,但“向寿春”“如沔中”的部署更像是象征性支援,未能对曹魏形成实质性牵制。这种联盟的脆弱性,印证了三国末期吴蜀已无力抗衡曹魏的现实。
人性的多维映照:忠奸善恶的历史考场
这一年的历史舞台上,各色人物的选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面相:
傅佥战死、诸葛瞻(后续绵竹之战)殉国,用生命诠释了“汉臣”的忠诚,成为蜀汉最后的精神亮色;
蒋舒的临阵倒戈,折射出政权内部因用人不当、赏罚不明积累的矛盾,揭示了“人心离散”才是最致命的溃败;
姜维的挣扎与坚持,从沓中苦战到剑阁拒守,即便明知大势已去仍“合集士众”奋力抵抗,展现了军事将领的职业操守,也为蜀汉政权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结语:时代转折的历史启示
景元四年的伐蜀之战,本质上是两种政治体制、两种统治效能的终极较量。曹魏通过制度整合与战略规划,将政治野心转化为军事胜利;蜀汉则因内部腐朽、决策失误,在强敌面前迅速崩塌。这一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政权的兴衰从来不是偶然,它既取决于顶层战略的清醒与否,也植根于人心向背的微妙平衡;既需要忠勇之士的奋力支撑,更需要制度机制的健康运行。
当钟会大军祭祀诸葛亮墓时,当姜维在剑阁苦苦支撑时,一个时代的落幕已近在眼前。景元四年的硝烟散尽后,三国鼎立的格局走向终结,中国历史即将迎来西晋的统一——而这一切的伏笔,早已写在这一年的战报、决策与人性抉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