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元皇帝下-《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邓艾带兵到了阴平,挑选出精锐部队,想和诸葛绪一起从江油直取成都。但诸葛绪觉得自己原本接到的命令是拦截姜维,往西走可不是诏书里说的,于是就带着军队向白水进发,和钟会会合了。钟会想独揽军权,就偷偷给上面打小报告,说诸葛绪胆小懦弱,不敢前进,朝廷就用囚车把诸葛绪召回,他的军队全都归了钟会。

  姜维在各个险要之地扎营防守,钟会进攻了半天,根本打不下来。而且运粮的道路又险又远,军中粮食也快没了,钟会就想撤兵回去。这时候邓艾上书说:“敌人已经受到重创,咱们应该乘胜追击。要是从阴平走小路,经过汉德阳亭,直奔涪城,就能出现在剑阁西边一百里的地方,离成都也就三百多里。咱们派奇兵冲击他们的心脏地带,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这样一来,剑阁的守军肯定得回援涪城,那钟会就可以顺利进军;要是剑阁的守军不回援,那涪城的守兵可就少了。”

  于是邓艾就带着部队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走了七百多里,又是开山修路,又是搭建桥阁。那地方山高谷深,简直太艰险了,而且粮食运输也快跟不上了,差点就陷入绝境。邓艾没办法,就用毛毡把自己裹起来,从山上滚下去。将士们也都抓着树木,沿着悬崖,一个接一个地前进。他们最先到达江油,蜀汉守将马邈直接投降了。

  诸葛瞻率领各路军队抵抗邓艾,到了涪城后,却停在那儿不往前走了。尚书郎黄崇,是黄权的儿子,他多次劝诸葛瞻赶紧行动,占据险要地势,别让敌人进入平原地区。可诸葛瞻犹豫不决,没听他的。黄崇再三劝说,急得都哭了,诸葛瞻还是不听。邓艾就这么一路畅通无阻地向前推进,打败了诸葛瞻的前锋部队,诸葛瞻只好退守绵竹。

  邓艾写信诱惑诸葛瞻说:“你要是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气得不行,直接把邓艾的使者给斩了,还摆好阵势等着邓艾来。邓艾派儿子惠唐亭侯邓忠等人从右边出击,司马师纂等人从左边进攻。结果邓忠和师纂打了败仗,都带兵退了回来,说:“这敌人不好对付啊!”邓艾发火了,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大声呵斥邓忠、师纂等人,还说要斩了他们。邓忠和师纂赶紧又冲回去再战,这次终于大败蜀军,斩杀了诸葛瞻和黄崇。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感叹道:“我们父子承受国家的重恩,却没早点杀了黄皓,结果让国家衰败,百姓遭殃,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说完就策马冲入敌阵战死了。

  蜀汉这边根本没想到魏军会突然杀到,连防守城池的部署都没来得及做。听说邓艾已经进入平原地区,老百姓都乱成一团,纷纷逃进山野,根本没人能管得住。蜀汉后主刘禅让大臣们一起商量该怎么办,有人说蜀汉和东吴本来就是盟国,应该投奔东吴;有人说南中七郡地势险要,非常适合据守,应该逃到那儿去。光禄大夫谯周却认为:“从古到今,就没有跑到别的国家还能当天子的。现在要是去吴国,也得向人家称臣。再说了,两个国家政治治理水平差不多的时候,大国吞并小国,这是自然规律。这么看来,魏国能吞并吴国,吴国却吞并不了魏国,这不是很明显嘛。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和向大国称臣,哪个更好呢!受两次屈辱,和只受一次屈辱,哪个更能接受呢!而且要是想逃到南中,就应该早点计划,这样才能成功。现在大敌当前,灾祸马上就到了,那些小人物心思多变,根本靠不住,恐怕刚出发,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故,怎么能顺利到南中呢!”有人问:“现在邓艾离得这么近,恐怕他不会接受咱们投降,这怎么办呢?”谯周说:“现在东吴还没归顺,从形势上看,魏国不得不接受咱们投降,而且也会以礼相待。要是陛下向魏国投降,魏国却不分封土地给陛下,我愿意亲自去京都,用古人的道理跟他们力争。”大家听了,都觉得谯周说得对。

  蜀汉后主刘禅还想着逃到南中,心里犹豫不决。谯周又上疏说:“南方是偏远的蛮夷之地,平时就没给国家提供过什么,还经常反叛。以前丞相诸葛亮带兵威逼他们,才勉强服从。现在要是去南中,对外要抵抗敌人,对内要供应陛下的用度,花费巨大,又没别的地方可以获取物资,只能损耗那些蛮夷,到时候他们肯定又会反叛!”刘禅听了,就派侍中张绍等人带着玉玺绶带向邓艾投降。北地王刘谌愤怒地说:“如果真到了理穷力竭,大祸临头的时候,就应该父子君臣背城一战,与国家同生死,这样才能去见先帝,怎么能投降呢!”刘禅不听他的。当天,刘谌在昭烈帝刘备的庙里大哭一场,先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然后自杀了。

  张绍等人在雒城见到了邓艾,邓艾可高兴了,回信表示接受投降,还夸奖了他们。刘禅又派太仆蒋显另外去命令姜维向钟会投降,还派尚书郎李虎给邓艾送去百姓和士兵的名册,上面记载着蜀汉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军队十万二千人,官吏四万人。邓艾到了成都城北,刘禅率领太子、诸王以及大臣六十多人,反绑双手,拉着棺材,来到军营门口。邓艾拿着符节给他们解开绑绳,烧掉棺材,还把他们请进来相见。邓艾约束将士,不许掳掠百姓,安抚接纳投降的人,让他们恢复原来的生计。还按照邓禹以前的做法,秉承皇帝旨意,封刘禅为行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蜀汉的各级官员也都根据职位高低,被封为魏国的官员,有的还兼任邓艾的下属。邓艾让师纂兼任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任蜀中各郡的太守。邓艾听说黄皓这人奸诈阴险,就把他抓起来,准备杀掉,结果黄皓贿赂了邓艾身边的人,最后竟然逃过一劫。

  姜维等人听说诸葛瞻战败,不知道刘禅去哪儿了,就带兵往东进入巴地。钟会进军到涪城,派胡烈等人追击姜维。姜维到了郪县,接到刘禅的命令,只好让士兵们都放下武器,把符节印信交给胡烈,自己则从东路和廖化、张翼、董厥等人一起去钟会那儿投降。将士们都气得不行,纷纷拔刀砍石头。就这样,蜀汉各个郡县的守军接到刘禅的命令后,都停止抵抗,投降了。钟会对姜维等人还挺客气,暂时把他们的印绶、符节和伞盖都还给了他们。

  吴国这边听说蜀汉已经灭亡,就撤回了丁奉等人的军队。吴国中书丞、吴郡人华核到宫门上表说:“听说成都失守,蜀汉皇帝逃亡,国家覆灭,我们失去了一个依附我们的国家,也少了一个进贡的属国。我虽然微不足道,但心里实在不安。陛下您圣明仁慈,恩泽广布,突然听到这样的消息,一定会深感悲痛。我满心忧虑惆怅,恭敬地上表向您奏明!”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清晰还原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覆灭的关键历程。从邓艾偷渡阴平的军事奇谋,到诸葛瞻兵败绵竹的战略失误,再到刘禅最终降魏的政治抉择,每一个环节都深刻折射出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必然。这场战役不仅终结了蜀汉四十三年的国运,更留下了足以警醒后世的多重启示。

  军事博弈中的战略抉择与执行偏差

  邓艾偷渡阴平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奇谋。在钟会大军被姜维阻于剑阁、粮草不济欲撤军的危急时刻,邓艾提出了穿越七百里无人区的大胆计划。这一决策背后,展现了他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蜀军主力被牵制于剑阁,腹地防御空虚,而阴平小道虽艰险却能直插成都心脏。更令人震撼的是执行过程中的意志力——"凿山通道,造作桥阁"的工程难度,"山高谷深,至为艰险"的自然挑战,"粮运将匮,濒于危殆"的后勤危机,最终在邓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的身先士卒下被克服。这种将战略构想转化为实际战果的执行力,成为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奇制胜的典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葛瞻的指挥失误。作为诸葛亮之子,他肩负着保卫蜀汉的重任,却在关键战役中连续犯错:到达涪县后"停住不进",拒绝黄崇"速行据险"的正确建议,使邓艾军队得以从容进入平地;在绵竹之战中,先是斩杀劝降使者以示决心,却又在初战不利时险些动摇。黄崇"再三言之,至于流涕"的急切与诸葛瞻"犹豫未纳"的迟缓形成强烈反差,最终导致蜀军主力覆灭。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决定了蜀汉的命运,更印证了《孙子兵法》"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的军事真理——在战略机遇面前,犹豫迟疑往往比战术失误更致命。

  政治抉择背后的现实逻辑与道德困境

  蜀汉灭亡的核心环节,是刘禅面对绝境时的投降决策。史料中详细记录了朝堂之上的三种选择:奔吴、南逃或投降。光禄大夫谯周的分析堪称现实主义政治的典型论述:他指出"无寄他国为天子者",揭示了投奔吴国必然沦为附庸的命运;又以"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的清醒判断,论证了投降魏国比投降吴国更有利;对于南逃之议,他精准预言了"耗损诸夷,其叛必矣"的后果——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这一判断完全正确。谯周的主张看似妥协,实则基于对天下大势和蜀汉实力的理性认知,代表了战乱中渴望安定的益州本土士族的心声。

  北地王刘谌的悲壮抗争则展现了另一种价值选择。当他怒斥"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的主张被拒绝后,"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的行为,成为蜀汉政权最后的道德光辉。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与刘禅"面缚舆榇"的投降形成尖锐对比,折射出王朝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的价值分裂。值得注意的是,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临终前的感叹"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不仅点出了宦官专权的政治腐败,更暗含着对蜀汉后期政治生态的深刻反思——当一个政权失去纠错能力,即便拥有忠臣良将,也难以挽回覆灭的命运。

  历史细节中的人性百态与时代印记

  这段史料通过多个生动细节,勾勒出乱世中的人性光谱。邓艾在军事胜利后展现出复杂的两面性:一方面"检御将士,无得虏略,绥纳降附",采取安抚政策稳定局势;另一方面又"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官",擅自任命官员,显示出功高震主的政治短视;而他"闻黄皓奸险,收闭将杀之"却最终因受贿赂而释放,又暴露了权力场中的现实妥协。钟会则通过"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征还"的手段夺取军权,展现出野心家的权谋算计,为后来的钟会之乱埋下伏笔。

  姜维作为蜀汉最后的军事支柱,其命运更具悲剧色彩。从坚守剑阁的顽强抵抗,到接到降诏后"将士咸怒,拔刀斫石"的悲愤,再到后来试图利用钟会复国的谋划(虽未在本段史料体现),展现了一个忠臣良将在大厦将倾时的挣扎与无奈。而刘禅"面缚舆榇诣军门"的投降仪式,与"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的国力数据形成强烈对比——拥有近百万人口和十万军队的政权,最终在两个月内迅速覆灭,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军事失利,更在于人心离散与政治腐败。

  结语:乱世终结的历史必然

  邓艾灭蜀之战之所以成为三国时代的重要转折点,不仅因其军事上的传奇性,更因其揭示了王朝兴衰的深层规律:一个政权的存续,既需要军事上的战略智慧,更需要政治上的清明稳定;既需要忠臣义士的奋勇抗争,更需要统治者的审时度势。蜀汉的灭亡,标志着自东汉末年以来乱世分裂局面的开始终结,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这段历史留给后人的启示是多维度的:军事上,它证明了奇正结合、出其不意的战略价值;政治上,它警示着腐败失政与决策失误的致命危害;人性上,它展现了危难时刻不同个体的价值选择。正如诸葛尚临终前的悲叹所示,一个王朝的覆灭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矛盾总爆发。当历史尘埃落定,那些在乱世中坚守信念的忠臣义士,与那些审时度势的现实主义者,共同构成了三国末年这幅悲壮而复杂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