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忠武侯司马师病情严重,回到许昌,留下中郎将参军事贾充监督各路军事。贾充是贾逵的儿子。
卫将军司马昭从洛阳赶来探望司马师,司马师就让司马昭统领各路军队。辛亥日,司马师在许昌去世。中书侍郎钟会一直跟着司马师,掌管机密事务。朝廷下诏给尚书傅嘏,说东南地区刚刚平定,暂时让卫将军司马昭留在许昌,作为内外的后援,让傅嘏率领各路军队返回。钟会和傅嘏商量后,让傅嘏上表,然后就和司马昭一起出发,回到洛水南岸驻扎。二月丁巳日,朝廷下诏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钟会从此常常露出骄傲自负的神色,傅嘏告诫他说:“你志向远大,但要成就勋业可不容易,能不谨慎点吗!”
吴国的孙峻听说诸葛诞已经占据寿春,就带兵回去了。任命文钦为都护、镇北大将军、幽州牧。
三月,立卞氏为皇后,宣布大赦天下。卞皇后是武宣皇后弟弟卞秉的曾孙女。
秋天七月,吴国将军孙仪、张怡、林恂密谋刺杀孙峻,没有成功,几十人因此丧命。全公主在孙峻面前诬陷朱公主,说她“和孙仪是同谋”。孙峻就把朱公主杀了。
孙峻让卫尉冯朝去修建广陵城,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满朝官员没人敢说话,只有滕胤劝阻,孙峻不听,最后工程也没修成。
蜀汉的姜维又提议出兵,征西大将军张翼在朝堂上反对,他觉得:“咱们国家小,百姓也劳累,不适合老是打仗。”姜维不听,带着车骑将军夏侯霸和张翼一起出征。八月,姜维率领几万人到达枹罕,向狄道进发。
征西将军陈泰命令雍州刺史王经进驻狄道,等陈泰的军队到了,东西两边合兵一处再前进。陈泰的军队驻扎在陈仓,王经统领的各路军队在故关和蜀汉军队交战,战况不利,王经就渡过了洮水。陈泰觉得王经不坚守狄道,肯定会出变故,就率领各路军队去支援。这时候王经已经和姜维在洮西交战,被打得大败,带着一万多人退回狄道城坚守,其他的人都逃散了,战死的人数以万计。张翼对姜维说:“可以停下来了,不适合再前进,再进可能就毁了这大好战功,那就画蛇添足了。”姜维听了特别生气,还是继续进军包围了狄道。
辛未日,朝廷下诏让长水校尉邓艾代理安西将军,和陈泰合力抵御姜维。戊辰日,又让太尉司马孚作为后援。陈泰进军到陇西,将领们都说:“王经刚吃了败仗,敌人兵力强盛,将军您带着临时拼凑的军队,又是在王经战败之后去,面对敌人乘胜而来的锋芒,恐怕不行啊。古人说:‘被蝮蛇咬了手,壮士就要砍掉手腕。’《孙子兵法》也说:‘有的仗不能打,有的地方不能守。’这是因为舍弃小的才能保全大的。咱们不如占据险要地势自保,观察敌人的破绽,等他们疲惫了,再去救援,这才是好计策。”陈泰说:“姜维带着轻装部队深入,就是想在平原上和咱们一决高下,求一场战斗的胜利。王经本应该高筑壁垒、深挖壕沟,挫败他们的锐气,现在却和姜维交战,让敌人得逞了。王经战败逃走后,姜维要是凭借战胜的威风,向东进军,占据栎阳储存的粮食,放纵士兵收纳降兵,招揽羌人、胡人,向东争夺关陇地区,发文书到四个郡,这是咱们不愿意看到的。可现在他却带着乘胜的军队,在坚固的城下受挫,让士气正盛的士兵,在这儿耗尽力量送命,攻守的形势不同,客军和主军的情况也不一样。兵书上说:‘制造攻城的大盾和攻城车,得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得三个月才能结束。’这对轻装远道而来的军队可不利。现在姜维孤军深入,粮食供应不上,正是咱们迅速进军打败敌人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迅雷不及掩耳,是自然的形势。洮水环绕在城外,姜维他们在里面,现在咱们占据高处有利地形,俯瞰他们的要害部位,不打仗他们也得逃走。敌人不能放纵,包围也不能太久,你们怎么还这么说呢!”于是陈泰进军,翻越了高城岭,悄悄行军,夜里到了狄道东南的高山上,到处举起烽火,吹响鼓角。狄道城中的将士看到救兵来了,都激动得跳起来。姜维没想到救兵突然赶到,沿着山路急忙来进攻,陈泰与他交战,姜维败退。陈泰带兵扬言要截断姜维的退路,姜维害怕了。九月甲辰日,姜维逃走,狄道城中的将士这才得以出城。王经感叹说:“粮食都不够吃十天了,要不是救兵来得快,全城都得被屠杀,整个州都得沦陷!”陈泰慰劳将士,先后把他们遣返回去,重新安排军队防守,还修整城垒,之后回到上邽驻扎。
陈泰每次遇到一方有战事,总是不声张,以免扰动天下,所以很少向朝廷奏事,传递文书也不超过六百里加急。大将军司马昭说:“陈征西沉着勇敢,又能果断决策,肩负着一方统帅的重任,救援快沦陷的城池,却不请求增兵,还很少上奏事务,肯定是有把握打败敌人。都督大将就应该这样啊!”
姜维退兵,驻扎在钟提。
当初,吴大帝没有建立太庙,因为他父亲孙坚曾经做过长沙太守,就在临湘建了座庙,让太守去祭祀就行了。冬天十二月,才开始在建业修建太庙,尊吴大帝为太祖。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聚焦于三国中后期的权力更迭与军事交锋,生动展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方在政治博弈、军事决策与内部治理中的复杂面貌,其中的人物选择与历史细节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曹魏:权臣接力与权力稳固的政治智慧
司马师病重之际的权力交接,堪称魏晋禅代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他留贾充监军、命司马昭总统诸军,通过亲信布局与直接授权,为家族权力传承筑牢根基。贾充作为将门之后(贾逵之子)的身份,既体现了门阀政治下的人才任用逻辑,也暗示了司马氏对军权的严格把控。
而钟会与傅嘏的“矫诏”之举,更显政治博弈的微妙。面对朝廷“留昭屯许昌”的诏令,二人通过“表上辄发”的操作,强行将司马昭带回权力中心洛阳,最终促成其“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职位任命。这一过程暴露了曹魏皇权的空心化——朝廷诏令已难敌权臣势力,而钟会“自矜之色”与傅嘏“志大其量”的告诫,则预示了这位天才谋士日后的悲剧伏笔。
陈泰在狄道之战中的表现,则展现了曹魏军事体系的韧性。面对王经惨败后的危局,他力排众议,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救援,既精准把握了姜维孤军深入、粮谷不继的弱点,又运用烽火鼓角的心理战提振士气。其“希简上事,驿书不过六百里”的行事风格,更体现了成熟将领的担当——不依赖虚张声势,而以实际战绩稳固防线,这也难怪司马昭会将其视为“都督大将”的典范。
蜀汉:黩武困局与战略短视的双重困境
姜维的洮西之战,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尽管他凭借军事才能取得洮西大捷,但张翼“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的劝谏与“画蛇添足”的警告,直击蜀汉国力的致命短板。蜀汉偏居益州,人口与资源远逊曹魏,姜维却坚持“九伐中原”,这种不顾民生的军事冒险,本质上是将政权命运押注于军事奇迹。
从战术层面看,姜维在大胜后执意围攻狄道,犯了经典的军事冒进错误。他忽视了“孤军远侨,粮谷不继”的致命缺陷,也低估了曹魏援军的反应速度,最终在陈泰、邓艾的联合反击下功亏一篑。这场失败不仅损失了宝贵的有生力量,更动摇了蜀汉军民对北伐的信心,为日后的覆灭埋下隐患。张翼作为主战派将领却反对冒进,反衬出姜维战略决策的独断专行——当军事行动脱离现实国力与集体智慧,再辉煌的战术胜利也难以转化为战略优势。
东吴:内部倾轧与治理失序的衰败轨迹
孙峻掌权时期的东吴,深陷内部斗争的泥潭。孙仪等人的谋杀未遂案引发数十人惨死,全公主借机诬陷朱公主致死,暴露了宗室与外戚间的残酷倾轧。这种无休止的内耗,严重消耗了东吴的政治资源,使其难以形成稳定的统治核心。
而广陵筑城的失败,则体现了权臣专断的治理弊端。孙峻不顾“功费甚众”的现实,拒绝滕胤的谏止,最终“功卒不成”,既浪费了民力财力,又损害了朝廷威信。这种“举朝莫敢言”的政治氛围,与曹魏朝堂的建言风气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东吴政权缺乏有效制衡机制的致命缺陷。
此外,孙权生前“不立太庙”到孙峻时期“始作太庙于建业”的转变,表面是礼制完善,实则反映了东吴皇权合法性的焦虑。通过尊孙权为“太祖”,试图以宗法祭祀强化统治正当性,但在内部纷争不断的现实面前,这种仪式性的努力终究难以挽回政权的颓势。
历史启示:权力、战略与治理的永恒命题
这段历史揭示了三个核心规律:其一,权力传承需要制度设计与人心凝聚的双重保障,司马氏通过军权控制与人才任用稳固地位,而东吴因内斗失势,正反案例印证了“治内方能安外”的政治铁律;其二,军事决策必须与国力相匹配,姜维的悲剧证明,脱离现实的战略野心终将反噬自身,而陈泰的成功则彰显了审时度势、精准打击的军事智慧;其三,治理效能取决于制衡机制与纳谏胸怀,曹魏因有陈泰、邓艾等务实派支撑而续命,蜀汉、东吴则因专断与内耗加速衰败。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段时期的三国博弈,本质上是不同政治模式的竞争:曹魏通过吸纳门阀士族、完善军事体系实现稳定过渡,蜀汉因理想主义的战略透支走向末路,东吴则在宗室纷争中耗尽活力。这些历史经验,至今仍在提醒我们:无论政权还是组织,唯有平衡理想与现实、兼顾效率与公平,才能在复杂博弈中屹立不倒。
卫将军司马昭从洛阳赶来探望司马师,司马师就让司马昭统领各路军队。辛亥日,司马师在许昌去世。中书侍郎钟会一直跟着司马师,掌管机密事务。朝廷下诏给尚书傅嘏,说东南地区刚刚平定,暂时让卫将军司马昭留在许昌,作为内外的后援,让傅嘏率领各路军队返回。钟会和傅嘏商量后,让傅嘏上表,然后就和司马昭一起出发,回到洛水南岸驻扎。二月丁巳日,朝廷下诏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钟会从此常常露出骄傲自负的神色,傅嘏告诫他说:“你志向远大,但要成就勋业可不容易,能不谨慎点吗!”
吴国的孙峻听说诸葛诞已经占据寿春,就带兵回去了。任命文钦为都护、镇北大将军、幽州牧。
三月,立卞氏为皇后,宣布大赦天下。卞皇后是武宣皇后弟弟卞秉的曾孙女。
秋天七月,吴国将军孙仪、张怡、林恂密谋刺杀孙峻,没有成功,几十人因此丧命。全公主在孙峻面前诬陷朱公主,说她“和孙仪是同谋”。孙峻就把朱公主杀了。
孙峻让卫尉冯朝去修建广陵城,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满朝官员没人敢说话,只有滕胤劝阻,孙峻不听,最后工程也没修成。
蜀汉的姜维又提议出兵,征西大将军张翼在朝堂上反对,他觉得:“咱们国家小,百姓也劳累,不适合老是打仗。”姜维不听,带着车骑将军夏侯霸和张翼一起出征。八月,姜维率领几万人到达枹罕,向狄道进发。
征西将军陈泰命令雍州刺史王经进驻狄道,等陈泰的军队到了,东西两边合兵一处再前进。陈泰的军队驻扎在陈仓,王经统领的各路军队在故关和蜀汉军队交战,战况不利,王经就渡过了洮水。陈泰觉得王经不坚守狄道,肯定会出变故,就率领各路军队去支援。这时候王经已经和姜维在洮西交战,被打得大败,带着一万多人退回狄道城坚守,其他的人都逃散了,战死的人数以万计。张翼对姜维说:“可以停下来了,不适合再前进,再进可能就毁了这大好战功,那就画蛇添足了。”姜维听了特别生气,还是继续进军包围了狄道。
辛未日,朝廷下诏让长水校尉邓艾代理安西将军,和陈泰合力抵御姜维。戊辰日,又让太尉司马孚作为后援。陈泰进军到陇西,将领们都说:“王经刚吃了败仗,敌人兵力强盛,将军您带着临时拼凑的军队,又是在王经战败之后去,面对敌人乘胜而来的锋芒,恐怕不行啊。古人说:‘被蝮蛇咬了手,壮士就要砍掉手腕。’《孙子兵法》也说:‘有的仗不能打,有的地方不能守。’这是因为舍弃小的才能保全大的。咱们不如占据险要地势自保,观察敌人的破绽,等他们疲惫了,再去救援,这才是好计策。”陈泰说:“姜维带着轻装部队深入,就是想在平原上和咱们一决高下,求一场战斗的胜利。王经本应该高筑壁垒、深挖壕沟,挫败他们的锐气,现在却和姜维交战,让敌人得逞了。王经战败逃走后,姜维要是凭借战胜的威风,向东进军,占据栎阳储存的粮食,放纵士兵收纳降兵,招揽羌人、胡人,向东争夺关陇地区,发文书到四个郡,这是咱们不愿意看到的。可现在他却带着乘胜的军队,在坚固的城下受挫,让士气正盛的士兵,在这儿耗尽力量送命,攻守的形势不同,客军和主军的情况也不一样。兵书上说:‘制造攻城的大盾和攻城车,得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得三个月才能结束。’这对轻装远道而来的军队可不利。现在姜维孤军深入,粮食供应不上,正是咱们迅速进军打败敌人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迅雷不及掩耳,是自然的形势。洮水环绕在城外,姜维他们在里面,现在咱们占据高处有利地形,俯瞰他们的要害部位,不打仗他们也得逃走。敌人不能放纵,包围也不能太久,你们怎么还这么说呢!”于是陈泰进军,翻越了高城岭,悄悄行军,夜里到了狄道东南的高山上,到处举起烽火,吹响鼓角。狄道城中的将士看到救兵来了,都激动得跳起来。姜维没想到救兵突然赶到,沿着山路急忙来进攻,陈泰与他交战,姜维败退。陈泰带兵扬言要截断姜维的退路,姜维害怕了。九月甲辰日,姜维逃走,狄道城中的将士这才得以出城。王经感叹说:“粮食都不够吃十天了,要不是救兵来得快,全城都得被屠杀,整个州都得沦陷!”陈泰慰劳将士,先后把他们遣返回去,重新安排军队防守,还修整城垒,之后回到上邽驻扎。
陈泰每次遇到一方有战事,总是不声张,以免扰动天下,所以很少向朝廷奏事,传递文书也不超过六百里加急。大将军司马昭说:“陈征西沉着勇敢,又能果断决策,肩负着一方统帅的重任,救援快沦陷的城池,却不请求增兵,还很少上奏事务,肯定是有把握打败敌人。都督大将就应该这样啊!”
姜维退兵,驻扎在钟提。
当初,吴大帝没有建立太庙,因为他父亲孙坚曾经做过长沙太守,就在临湘建了座庙,让太守去祭祀就行了。冬天十二月,才开始在建业修建太庙,尊吴大帝为太祖。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聚焦于三国中后期的权力更迭与军事交锋,生动展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方在政治博弈、军事决策与内部治理中的复杂面貌,其中的人物选择与历史细节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曹魏:权臣接力与权力稳固的政治智慧
司马师病重之际的权力交接,堪称魏晋禅代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他留贾充监军、命司马昭总统诸军,通过亲信布局与直接授权,为家族权力传承筑牢根基。贾充作为将门之后(贾逵之子)的身份,既体现了门阀政治下的人才任用逻辑,也暗示了司马氏对军权的严格把控。
而钟会与傅嘏的“矫诏”之举,更显政治博弈的微妙。面对朝廷“留昭屯许昌”的诏令,二人通过“表上辄发”的操作,强行将司马昭带回权力中心洛阳,最终促成其“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职位任命。这一过程暴露了曹魏皇权的空心化——朝廷诏令已难敌权臣势力,而钟会“自矜之色”与傅嘏“志大其量”的告诫,则预示了这位天才谋士日后的悲剧伏笔。
陈泰在狄道之战中的表现,则展现了曹魏军事体系的韧性。面对王经惨败后的危局,他力排众议,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救援,既精准把握了姜维孤军深入、粮谷不继的弱点,又运用烽火鼓角的心理战提振士气。其“希简上事,驿书不过六百里”的行事风格,更体现了成熟将领的担当——不依赖虚张声势,而以实际战绩稳固防线,这也难怪司马昭会将其视为“都督大将”的典范。
蜀汉:黩武困局与战略短视的双重困境
姜维的洮西之战,成为蜀汉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尽管他凭借军事才能取得洮西大捷,但张翼“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的劝谏与“画蛇添足”的警告,直击蜀汉国力的致命短板。蜀汉偏居益州,人口与资源远逊曹魏,姜维却坚持“九伐中原”,这种不顾民生的军事冒险,本质上是将政权命运押注于军事奇迹。
从战术层面看,姜维在大胜后执意围攻狄道,犯了经典的军事冒进错误。他忽视了“孤军远侨,粮谷不继”的致命缺陷,也低估了曹魏援军的反应速度,最终在陈泰、邓艾的联合反击下功亏一篑。这场失败不仅损失了宝贵的有生力量,更动摇了蜀汉军民对北伐的信心,为日后的覆灭埋下隐患。张翼作为主战派将领却反对冒进,反衬出姜维战略决策的独断专行——当军事行动脱离现实国力与集体智慧,再辉煌的战术胜利也难以转化为战略优势。
东吴:内部倾轧与治理失序的衰败轨迹
孙峻掌权时期的东吴,深陷内部斗争的泥潭。孙仪等人的谋杀未遂案引发数十人惨死,全公主借机诬陷朱公主致死,暴露了宗室与外戚间的残酷倾轧。这种无休止的内耗,严重消耗了东吴的政治资源,使其难以形成稳定的统治核心。
而广陵筑城的失败,则体现了权臣专断的治理弊端。孙峻不顾“功费甚众”的现实,拒绝滕胤的谏止,最终“功卒不成”,既浪费了民力财力,又损害了朝廷威信。这种“举朝莫敢言”的政治氛围,与曹魏朝堂的建言风气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东吴政权缺乏有效制衡机制的致命缺陷。
此外,孙权生前“不立太庙”到孙峻时期“始作太庙于建业”的转变,表面是礼制完善,实则反映了东吴皇权合法性的焦虑。通过尊孙权为“太祖”,试图以宗法祭祀强化统治正当性,但在内部纷争不断的现实面前,这种仪式性的努力终究难以挽回政权的颓势。
历史启示:权力、战略与治理的永恒命题
这段历史揭示了三个核心规律:其一,权力传承需要制度设计与人心凝聚的双重保障,司马氏通过军权控制与人才任用稳固地位,而东吴因内斗失势,正反案例印证了“治内方能安外”的政治铁律;其二,军事决策必须与国力相匹配,姜维的悲剧证明,脱离现实的战略野心终将反噬自身,而陈泰的成功则彰显了审时度势、精准打击的军事智慧;其三,治理效能取决于制衡机制与纳谏胸怀,曹魏因有陈泰、邓艾等务实派支撑而续命,蜀汉、东吴则因专断与内耗加速衰败。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段时期的三国博弈,本质上是不同政治模式的竞争:曹魏通过吸纳门阀士族、完善军事体系实现稳定过渡,蜀汉因理想主义的战略透支走向末路,东吴则在宗室纷争中耗尽活力。这些历史经验,至今仍在提醒我们:无论政权还是组织,唯有平衡理想与现实、兼顾效率与公平,才能在复杂博弈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