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 琪亚娜:玉佩里的兵心
帐篷里的酸梅汤还冒着凉气,朱祁钰却对着掌心那块玉佩发了半个时辰的愣。玉佩是块普通的和田玉,被摩挲得温润透亮,上面刻着个歪歪扭扭的“安”字,边缘还缺了个角——是今早从大雄宝殿那具小兵尸体的怀里摸出来的。
琪亚娜端着刚温好的杏仁酪进来时,见他指尖反复蹭着那个“安”字,眉头拧得像打了个结。她把碗放在案上,挨着他坐下,肚子里的孩子像是感应到什么,轻轻踢了踢她的腰。
“怎么了?”她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玉佩,声音软得像帐篷外的春风,“看这玉佩不放,有什么心思?”
朱祁钰的指腹停在缺角处,那里还沾着点没擦净的血渍。“他叫陈小五,”他忽然开口,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张辅查过了,宣府来的兵,家里有个十岁的妹妹,玉佩是他去年攒了三个月月钱买的,说要等平了江南,带妹妹去苏州看园林。”
他喉结滚了滚,把玉佩攥得死紧:“是我下的令,让神机营从侧门突入寒山寺。箭雨下来时,他就站在佛像左边第三级台阶上,手里还攥着给妹妹写的信……信上就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园子,旁边写着‘哥很快回家’。”
琪亚娜没说话,伸手覆在他手背上。他的手凉得像浸过井水,指节因为用力泛着白。
“都是我的错,”朱祁钰的声音发颤,“我不该那么急着冲进去的。他只是个想给妹妹挣件新衣裳的小兵,凭什么要替石亨的贪念偿命?”
他忽然想起石亨说的“弟兄们要吃饭”,又想起陈小五信里画的那棵歪脖子树——像极了宣府老家村口的那棵。“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笑了笑,笑声里全是苦,“可这命令要是错的呢?从战国时的长平之战,到本朝的土木堡,多少冤魂,不都是死在‘服从命令’这四个字上?”
琪亚娜拿起玉佩,对着光看了看。阳光透过玉质,把那个“安”字映在她手背上,像朵淡淡的云。“真不怪你,祁钰。”她把玉佩放回他掌心,轻轻合上他的手指,“谁能未卜先知呢?就像我大姐当年和亲,原以为能换得瓦剌与大明十年安稳,谁料到瓦剌内部早分了东西两部,我父汗(也先)纵有心想停,底下的人也未必肯听。”
她望着帐篷外飘进来的柳絮,忽然叹了口气:“你以为我父汗真想打?那年冬天,边关税率提到三成,牧民们换不到粮食,草原上冻死的牛羊堆成了山。我亲眼看见有个老婆婆,抱着冻僵的孙子跪在我父汗帐外,说‘与其饿死,不如战死’。”
朱祁钰猛地抬头,眼里满是错愕。
“你们总说瓦剌人好战,”琪亚娜的指尖划过案上的杏仁酪,在碗沿留下圈浅浅的印,“可谁不想守着自己的帐篷,看孩子长大?就像陈小五想带妹妹看园林,我父汗当年也只想让草原多打些水草,让牛羊能熬过冬天。”
她忽然握住他的手,掌心的温度一点点渗进来:“你记得吗?去年秋天,你带我去张家口看互市,有个瓦剌汉子用两匹好马换了架纺车,说要给他媳妇做个新毡房。那时候他眼里的光,和陈小五信里画的园子,不是一样的吗?”
朱祁钰望着她,忽然想起今早清点尸体时,在陈小五怀里还发现了半块麦芽糖,用油纸包着,大概是想留给妹妹的。
“我以前总想着,平定叛乱、整顿吏治,就是对天下人负责。”他低声说,“可现在才明白,陈小五要的不是什么吏治清明,只是能活着回家;瓦剌的老婆婆要的也不是什么互市通商,只是能让孙子活下去。”
琪亚娜拿起杏仁酪,用小勺舀了点递到他嘴边:“所以才要慢慢来啊。就像这玉佩上的‘安’字,不是靠打仗打出来的,是靠你给陈小五的妹妹寻个好人家,靠让瓦剌的汉子能安稳换纺车,一点点攒出来的。”
他张嘴含住勺子,杏仁的甜混着奶香漫开来,压下了喉咙里的涩。
帐篷外传来穆亚娜的声音,说都察院的人到了,等着审账册上的人。朱祁钰把玉佩揣进怀里,贴着心口的位置,那里还能感受到玉的微凉。
“走吧,”他站起身,扶着琪亚娜的腰,“该去做正经事了。”
琪亚娜笑着点头,指尖在他手背上轻轻拍了拍。帐篷帘被掀开的瞬间,暖风裹着紫藤花香涌进来,吹起了案上那页没写完的抚恤名单——最上面,工工整整写着“陈小五,宣府人,妹陈安,年十岁”。
朱祁钰的脚步顿了顿,回头望了眼,仿佛看见那个叫陈小五的小兵,正揣着这枚玉佩,笑着往家的方向跑。
这一次,他想让所有叫“小五”的兵,都能带着自己的“安”字,好好回家。
帐篷里的酸梅汤还冒着凉气,朱祁钰却对着掌心那块玉佩发了半个时辰的愣。玉佩是块普通的和田玉,被摩挲得温润透亮,上面刻着个歪歪扭扭的“安”字,边缘还缺了个角——是今早从大雄宝殿那具小兵尸体的怀里摸出来的。
琪亚娜端着刚温好的杏仁酪进来时,见他指尖反复蹭着那个“安”字,眉头拧得像打了个结。她把碗放在案上,挨着他坐下,肚子里的孩子像是感应到什么,轻轻踢了踢她的腰。
“怎么了?”她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玉佩,声音软得像帐篷外的春风,“看这玉佩不放,有什么心思?”
朱祁钰的指腹停在缺角处,那里还沾着点没擦净的血渍。“他叫陈小五,”他忽然开口,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张辅查过了,宣府来的兵,家里有个十岁的妹妹,玉佩是他去年攒了三个月月钱买的,说要等平了江南,带妹妹去苏州看园林。”
他喉结滚了滚,把玉佩攥得死紧:“是我下的令,让神机营从侧门突入寒山寺。箭雨下来时,他就站在佛像左边第三级台阶上,手里还攥着给妹妹写的信……信上就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园子,旁边写着‘哥很快回家’。”
琪亚娜没说话,伸手覆在他手背上。他的手凉得像浸过井水,指节因为用力泛着白。
“都是我的错,”朱祁钰的声音发颤,“我不该那么急着冲进去的。他只是个想给妹妹挣件新衣裳的小兵,凭什么要替石亨的贪念偿命?”
他忽然想起石亨说的“弟兄们要吃饭”,又想起陈小五信里画的那棵歪脖子树——像极了宣府老家村口的那棵。“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笑了笑,笑声里全是苦,“可这命令要是错的呢?从战国时的长平之战,到本朝的土木堡,多少冤魂,不都是死在‘服从命令’这四个字上?”
琪亚娜拿起玉佩,对着光看了看。阳光透过玉质,把那个“安”字映在她手背上,像朵淡淡的云。“真不怪你,祁钰。”她把玉佩放回他掌心,轻轻合上他的手指,“谁能未卜先知呢?就像我大姐当年和亲,原以为能换得瓦剌与大明十年安稳,谁料到瓦剌内部早分了东西两部,我父汗(也先)纵有心想停,底下的人也未必肯听。”
她望着帐篷外飘进来的柳絮,忽然叹了口气:“你以为我父汗真想打?那年冬天,边关税率提到三成,牧民们换不到粮食,草原上冻死的牛羊堆成了山。我亲眼看见有个老婆婆,抱着冻僵的孙子跪在我父汗帐外,说‘与其饿死,不如战死’。”
朱祁钰猛地抬头,眼里满是错愕。
“你们总说瓦剌人好战,”琪亚娜的指尖划过案上的杏仁酪,在碗沿留下圈浅浅的印,“可谁不想守着自己的帐篷,看孩子长大?就像陈小五想带妹妹看园林,我父汗当年也只想让草原多打些水草,让牛羊能熬过冬天。”
她忽然握住他的手,掌心的温度一点点渗进来:“你记得吗?去年秋天,你带我去张家口看互市,有个瓦剌汉子用两匹好马换了架纺车,说要给他媳妇做个新毡房。那时候他眼里的光,和陈小五信里画的园子,不是一样的吗?”
朱祁钰望着她,忽然想起今早清点尸体时,在陈小五怀里还发现了半块麦芽糖,用油纸包着,大概是想留给妹妹的。
“我以前总想着,平定叛乱、整顿吏治,就是对天下人负责。”他低声说,“可现在才明白,陈小五要的不是什么吏治清明,只是能活着回家;瓦剌的老婆婆要的也不是什么互市通商,只是能让孙子活下去。”
琪亚娜拿起杏仁酪,用小勺舀了点递到他嘴边:“所以才要慢慢来啊。就像这玉佩上的‘安’字,不是靠打仗打出来的,是靠你给陈小五的妹妹寻个好人家,靠让瓦剌的汉子能安稳换纺车,一点点攒出来的。”
他张嘴含住勺子,杏仁的甜混着奶香漫开来,压下了喉咙里的涩。
帐篷外传来穆亚娜的声音,说都察院的人到了,等着审账册上的人。朱祁钰把玉佩揣进怀里,贴着心口的位置,那里还能感受到玉的微凉。
“走吧,”他站起身,扶着琪亚娜的腰,“该去做正经事了。”
琪亚娜笑着点头,指尖在他手背上轻轻拍了拍。帐篷帘被掀开的瞬间,暖风裹着紫藤花香涌进来,吹起了案上那页没写完的抚恤名单——最上面,工工整整写着“陈小五,宣府人,妹陈安,年十岁”。
朱祁钰的脚步顿了顿,回头望了眼,仿佛看见那个叫陈小五的小兵,正揣着这枚玉佩,笑着往家的方向跑。
这一次,他想让所有叫“小五”的兵,都能带着自己的“安”字,好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