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五章 朱祁钰:抚恤令下的春风
琪亚娜的指尖还停留在他手背上,带着杏仁酪的甜香。朱祁钰望着帐外飘进来的紫藤花瓣,忽然俯身,轻轻吻在她的额头上——像那年在安徽老家的梨树下,他第一次吻她时那样轻,带着点笨拙的郑重。
“我知道怎么做了。”他直起身时,眼里的红血丝还没褪尽,可那片空茫已经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亮,“来人!”
帐外的亲卫应声而入,见陛下扶着娘娘站在案前,案上那页抚恤名单被风掀起一角,忙低下头听令。
“传朕的令,”朱祁钰的声音比清晨沉稳了许多,每个字都像落在实处的石子,“第一,清点所有阵亡将士名单,不分等级,不论出身——包括也平带来的吴迪家丁,一律按‘保家卫国、为国捐躯’论功。家眷每户发银五十两,米三十石,孤儿寡母由地方官府按月发放口粮,直到孩子成年、寡母改嫁为止。”
亲卫笔锋不停,墨汁在纸上洇开,像朵小小的乌云。琪亚娜扶着肚子,忽然想起陈小五信里画的那棵歪脖子树,此刻倒觉得那树像发了新芽。
“第二,”朱祁钰顿了顿,目光扫过帐外操练的士兵,“活着的弟兄,包括石亨旧部、曹吉阳手下的投降者,愿意留营的,原职不动,军饷按朝廷新制上浮一成;想回乡的,发足三个月饷银,另给路引,沿途驿站提供食宿。”
他说到“石亨旧部”时,声音没带半分戾气。琪亚娜忽然明白,他不是忘了寒山寺的尸体,是把那些血债,酿成了往后的路。
“第三,”朱祁钰的手按在案上,指节抵着那页写满名字的纸,“原石亨部队的所有将士,朕回京后会亲笔写一封敕书,盖上玉玺,每户一份——就说‘既往不咎,阖家安康’,让他们的家眷不必再担‘叛贼亲属’的罪名。”
亲卫的笔顿了一下,抬头时眼里带着惊。历朝历代,叛兵家眷多是流放充军的份,哪有陛下亲笔安抚的道理?
朱祁钰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补充道:“另外,所有收缴的武器一律入库,明日起,给留营的弟兄换新甲、新刀——刀鞘上刻‘保家’二字,甲胄内侧刻‘卫国’,让他们摸着就知道,扛的不是谁的私兵旗号,是大明的江山。”
亲卫大声应“是”,转身要走,被琪亚娜叫住了。“等等,”她扶着朱祁钰的胳膊,声音软却清楚,“再加一条:阵亡将士的灵位,都请进寒山寺偏殿,每日香火不断。等战事了了,陛下会亲自送他们归乡。”
朱祁钰侧头看她,阳光从帐帘缝里钻进来,落在她鬓角的碎发上,像撒了把金粉。他忽然想起那块刻着“安”字的玉佩,此刻正贴着心口发烫。
“就按娘娘说的办。”他对亲卫道。
亲卫走后,帐里静了静,只有风卷着花瓣打在帆布上的轻响。琪亚娜摸着肚子笑:“这下,陈小五该放心了。”
朱祁钰没说话,只是伸手把她揽进怀里。她的肚子隔着薄衣抵着他的腰,像揣着个温乎乎的小太阳。“以前总觉得,当皇帝要够狠,才能镇住场子。”他低声说,下巴抵着她的发顶,“现在才懂,狠容易,难的是让弟兄们知道,他们的命金贵,他们的家也金贵。”
帐外传来士兵们的喧哗,不是厮杀声,是惊讶,是雀跃,像春潮漫过堤岸。穆亚娜掀帘进来时,手里的账册都忘了递:“陛下,弟兄们听了令,都在帐外磕头呢……有个石亨旧部的小兵,哭着说他娘再也不用躲在柴房里了。”
朱祁钰望向帐外,紫藤花影里,黑压压的人头磕在地上,像一片刚冒头的庄稼。他忽然想起北京保卫战那年,城楼上的箭雨里,也有这样的头颅,只是那时他们眼里是死志,此刻是生望。
“穆亚娜,”他松开琪亚娜,拿起案上的朱笔,“把陈小五妹妹的名字,加到第一批抚恤名单最前面。再传句话给张辅,让他亲自送这孩子去苏州——就说她哥托朕带她看园林。”
穆亚娜应声而去,帐帘晃了晃,漏进更多的花香。琪亚娜望着朱祁钰提笔写字的侧脸,忽然觉得,他今天写的不是抚恤令,是给天下人的一封家书。
风从帐外涌进来,吹得案上的纸哗哗响,像无数双手在拍掌。朱祁钰放下笔时,见琪亚娜正望着他笑,眼里的光比帐外的日头还亮。
“走吧,”他牵起她的手,“去看看咱们的弟兄。”
两人走出帐时,暖风迎面扑来,带着紫藤花的甜,带着士兵们的笑,带着远处寒山寺的钟声——这一次,钟声里没有亡魂,只有新生。
琪亚娜的指尖还停留在他手背上,带着杏仁酪的甜香。朱祁钰望着帐外飘进来的紫藤花瓣,忽然俯身,轻轻吻在她的额头上——像那年在安徽老家的梨树下,他第一次吻她时那样轻,带着点笨拙的郑重。
“我知道怎么做了。”他直起身时,眼里的红血丝还没褪尽,可那片空茫已经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亮,“来人!”
帐外的亲卫应声而入,见陛下扶着娘娘站在案前,案上那页抚恤名单被风掀起一角,忙低下头听令。
“传朕的令,”朱祁钰的声音比清晨沉稳了许多,每个字都像落在实处的石子,“第一,清点所有阵亡将士名单,不分等级,不论出身——包括也平带来的吴迪家丁,一律按‘保家卫国、为国捐躯’论功。家眷每户发银五十两,米三十石,孤儿寡母由地方官府按月发放口粮,直到孩子成年、寡母改嫁为止。”
亲卫笔锋不停,墨汁在纸上洇开,像朵小小的乌云。琪亚娜扶着肚子,忽然想起陈小五信里画的那棵歪脖子树,此刻倒觉得那树像发了新芽。
“第二,”朱祁钰顿了顿,目光扫过帐外操练的士兵,“活着的弟兄,包括石亨旧部、曹吉阳手下的投降者,愿意留营的,原职不动,军饷按朝廷新制上浮一成;想回乡的,发足三个月饷银,另给路引,沿途驿站提供食宿。”
他说到“石亨旧部”时,声音没带半分戾气。琪亚娜忽然明白,他不是忘了寒山寺的尸体,是把那些血债,酿成了往后的路。
“第三,”朱祁钰的手按在案上,指节抵着那页写满名字的纸,“原石亨部队的所有将士,朕回京后会亲笔写一封敕书,盖上玉玺,每户一份——就说‘既往不咎,阖家安康’,让他们的家眷不必再担‘叛贼亲属’的罪名。”
亲卫的笔顿了一下,抬头时眼里带着惊。历朝历代,叛兵家眷多是流放充军的份,哪有陛下亲笔安抚的道理?
朱祁钰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补充道:“另外,所有收缴的武器一律入库,明日起,给留营的弟兄换新甲、新刀——刀鞘上刻‘保家’二字,甲胄内侧刻‘卫国’,让他们摸着就知道,扛的不是谁的私兵旗号,是大明的江山。”
亲卫大声应“是”,转身要走,被琪亚娜叫住了。“等等,”她扶着朱祁钰的胳膊,声音软却清楚,“再加一条:阵亡将士的灵位,都请进寒山寺偏殿,每日香火不断。等战事了了,陛下会亲自送他们归乡。”
朱祁钰侧头看她,阳光从帐帘缝里钻进来,落在她鬓角的碎发上,像撒了把金粉。他忽然想起那块刻着“安”字的玉佩,此刻正贴着心口发烫。
“就按娘娘说的办。”他对亲卫道。
亲卫走后,帐里静了静,只有风卷着花瓣打在帆布上的轻响。琪亚娜摸着肚子笑:“这下,陈小五该放心了。”
朱祁钰没说话,只是伸手把她揽进怀里。她的肚子隔着薄衣抵着他的腰,像揣着个温乎乎的小太阳。“以前总觉得,当皇帝要够狠,才能镇住场子。”他低声说,下巴抵着她的发顶,“现在才懂,狠容易,难的是让弟兄们知道,他们的命金贵,他们的家也金贵。”
帐外传来士兵们的喧哗,不是厮杀声,是惊讶,是雀跃,像春潮漫过堤岸。穆亚娜掀帘进来时,手里的账册都忘了递:“陛下,弟兄们听了令,都在帐外磕头呢……有个石亨旧部的小兵,哭着说他娘再也不用躲在柴房里了。”
朱祁钰望向帐外,紫藤花影里,黑压压的人头磕在地上,像一片刚冒头的庄稼。他忽然想起北京保卫战那年,城楼上的箭雨里,也有这样的头颅,只是那时他们眼里是死志,此刻是生望。
“穆亚娜,”他松开琪亚娜,拿起案上的朱笔,“把陈小五妹妹的名字,加到第一批抚恤名单最前面。再传句话给张辅,让他亲自送这孩子去苏州——就说她哥托朕带她看园林。”
穆亚娜应声而去,帐帘晃了晃,漏进更多的花香。琪亚娜望着朱祁钰提笔写字的侧脸,忽然觉得,他今天写的不是抚恤令,是给天下人的一封家书。
风从帐外涌进来,吹得案上的纸哗哗响,像无数双手在拍掌。朱祁钰放下笔时,见琪亚娜正望着他笑,眼里的光比帐外的日头还亮。
“走吧,”他牵起她的手,“去看看咱们的弟兄。”
两人走出帐时,暖风迎面扑来,带着紫藤花的甜,带着士兵们的笑,带着远处寒山寺的钟声——这一次,钟声里没有亡魂,只有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