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王杰回来后,便再没外出,每日依旧按部就班地辅导陈小醉读书、学英语,傍晚的格斗擒拿练习也照常进行。除此之外,他又添了新的内容——教陈小醉练起了八卦掌,从基础的走转掌法到身形步法,一招一式都耐心指点,陈小醉学得认真,日子过得充实而规律。
转眼新年临近,禅达的空气中多了几分年味。王杰提前两天便开始忙活,和陈小醉一起在厨房里包饺子,白面擀成薄皮,馅料调得鲜香,两人围在桌前,包了满满几大盆。
到了年三十这天,王杰装了好几大筐饺子,分送到溃兵营的几处驻地。那些平日里透着疲惫与麻木的溃兵们,看到热气腾腾的饺子,眼里都泛起了光亮,接过饺子时不住地道谢。王杰没多留,只笑着说了句“过年好”,便转身离开。
他知道,这点饺子或许算不上什么山珍海味,却能让这些漂泊在外的溃兵们,在异乡也能尝到点年的滋味。
溃兵营的竹棚里,蒸汽混着饺子的香气弥漫开来。一个个白胖的饺子浮在碗里,像元宝似的颤巍巍晃着,有人夹起一个往嘴里送,刚咬开皮,滚烫的汤汁烫得舌尖发麻,眼泪却先一步涌了上来。
“这味儿……像俺娘包的。”一个山东兵吸着鼻子,话没说完,泪珠“啪嗒”掉进汤碗里,溅起细小的水花。旁边的人没笑他,自己低头扒拉着饺子,肩膀也跟着抽起来。想家的念头一旦冒头,就像潮水似的涌上来——想老家的炕,想娘在灶台前的影子,想临走时媳妇塞在怀里的那包炒花生。有人捂住脸,压抑的呜咽声在棚里传开,又很快被更响亮的抽气声盖过。
不知是谁先起了个头,沙哑的嗓音哼起了调子:“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
是《救国军歌》。这歌在部队里传遍了,激昂的旋律里裹着股不服输的劲儿。起初只有两三个人跟着唱,后来声音越来越大,山东兵的粗嗓门、北平兵的京腔、东北兵的直爽,混在一起,带着哭腔,却格外响亮。
“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
歌声撞在竹棚的杆子上,又弹回来,裹着饺子的热气,飘向禅达的夜空。眼泪还在掉,可每个人的腰杆,都悄悄挺直了些。这一碗饺子,一首歌,像团火,在年关的寒意里,焐热了这群溃兵的心。
堂屋里点着两根蜡烛,昏黄的光把桌角的影子拉得软软的。王杰和陈小醉相对坐着,桌上摆着刚出锅的饺子,还有两盘热炒——一盘腊肉炒蒜苗,一盘红烧豆腐,油星子在灯光下闪着亮,透着股实在的暖意。
陈小醉夹起一个饺子,咬了小口,热气从嘴角冒出来。她偷偷抬眼,瞥见王杰正低头剥着蒜,侧脸的线条在灯影里显得柔和,和平日教她练拳时的严肃模样很不一样。心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又冒了头,她赶紧低下头,假装专心对付碗里的饺子,耳根却悄悄热了。
“多吃点,”王杰把剥好的蒜推给她,“今天管够。”
“嗯。”陈小醉应着,又飞快看了他一眼,正好撞上他看过来的目光,慌忙错开视线,筷子差点夹不住饺子。她觉得脸上更烫了,只能埋着头,小口小口地吃,可眼角的余光,总忍不住往对面飘。
窗外偶尔传来远处溃兵营的歌声,混着零星的鞭炮声。王杰喝了口酒,看着陈小醉泛红的耳根,嘴角噙着点笑意,没说话。这顿年夜饭,安安静静的,却比任何时候都让人觉得踏实。
守夜的时辰刚到,王杰找了副扁担,两头各挑着个竹筐,一头装着炒得喷香的花生,另一头是红亮亮的大枣。“走,跟我去营里转转,给弟兄们拜个年。”
陈小醉眼睛亮了亮,赶紧披上外套跟上。夜风里带着点凉意,远处溃兵营的灯火星星点点,歌声还没歇。
刚走到一处驻点,就听见竹棚里传来四川话的吆喝。陈小醉脚步顿了顿,王杰挑着担子在前头引路,笑着朝里喊:“过年了,来尝尝鲜!”
棚里的人都愣了,看清是他们,纷纷围过来。一个满脸胡茬的川兵搓着手:“王先生,这咋好意思……”话音未落,就瞥见王杰身后的陈小醉,眼睛猛地睁大,“妹子,你也是四川的?”
陈小醉点点头,声音带着点怯,却很清亮:“嗯,俺是泸州的。”
“老乡!”那川兵一拍大腿,眼眶就红了,“俺内江的!离家三年,头回在这儿见着老乡!”
周围的川兵也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家乡的事。陈小醉一边给他们分花生大枣,一边听着熟悉的乡音,眼里泛起潮气,嘴角却笑着。王杰在一旁看着,把筐里的东西往人堆里推了推,听着满棚的川话混着笑声,心里也暖烘烘的。
一路走了几处营地,花生和大枣见了底,陈小醉额角沁出薄汗,鬓角的碎发微微濡湿,眼里却亮得很。滇西的冬夜不冷,晚风带着点草木的清润,吹在身上反倒让人觉得舒爽。最后,他们来到了那处格外扎眼的营地——迷龙正叼着烟卷摆弄他的破枪,林译背着手站得笔直,孟烦了靠在木桩上闭目养神,小东北缩在角落里搓着手。
“给弟兄们拜个年。”王杰放下空筐,声音不高。
陈小醉立刻走上前,笑着给每个人递上剩下的花生和大枣:“新年好,新年好。”她的声音清脆,带着四川姑娘特有的温婉,额角的汗光在月光下闪了闪。
王杰站在一旁,目光扫过一张张脸。迷龙的蛮横里藏着不易察觉的柔软,林译的酸腐下是未凉的热血,孟烦了的刻薄后是掩不住的挣扎……他想起那些尚未发生的剧情,想起这群人最终的结局,能活下来的寥寥无几,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复杂的感慨,像被什么东西堵着,沉甸甸的。
“哎,新年好,新年好!”迷龙接过东西,咧嘴笑了,露出两排白牙。林译则挺了挺腰,郑重地说了声“多谢姑娘”。
陈小醉走到孟烦了面前时,他猛地睁开眼,像是被什么惊了一下,直勾勾地盯着她,眼神里带着点发愣的茫然,又有些说不清的探究。陈小醉被他看得有点不好意思,抿了抿唇,把手里的花生往他面前递了递。
“看啥看?没见过女的?”迷龙一眼瞥见,抬脚就往孟烦了屁股上踹了一下,“人家姑娘好心拜年,你那眼神要吃人啊?”
孟烦了一个趔趄,才回过神,慌忙移开视线,耳根有点红,嘟囔了句什么,没再接东西。
陈小醉也没在意,笑着说了句“新年好”,便转身回到王杰身边。
“走了。”王杰拍了拍她的肩膀。
两人并肩往回走,晚风掀起陈小醉的衣角,带着草木的气息。她回头望了眼那处营地,灯火在夜色里明明灭灭。“哥,他们……好像都不容易。”
王杰嗯了一声,抬头看了看天,星子很亮。“回去吧,天快亮了。”
脚步声在寂静的路上响着,一步步朝着家的方向,把身后的营地和那些注定要历经磨难的人,暂时留在了除夕的夜色里。
推开院门,屋里的蜡烛还亮着,暖黄的光透过窗纸洒在院里。王杰把扁担靠在墙角,转身对陈小醉说:“天色不早了,折腾大半夜,先回屋歇着吧。”
陈小醉点点头,看着他转身要往自己房间走,不知怎么,脚步像是被钉住了。等王杰快走到门口时,她突然往前几步,从身后轻轻抱住了他的胳膊,声音细得像蚊子哼:“哥……谢谢你。”
王杰愣了一下,能感觉到她指尖的微颤。还没等他回头,陈小醉就像触电似的松开手,脸“腾”地红透了,也不敢看他,低着头快步冲回自己房间,“砰”地一声轻轻带上了门,连廊下的烛火都晃了晃。
王杰站在原地,看着那扇紧闭的房门,嘴角忍不住弯了弯。这姑娘,总是这么容易害羞。他摇了摇头,转身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时,还能听见隔壁房间里隐约传来的、压抑的心跳声。窗外的天色渐渐泛白,新的一年,就在这悄然滋生的暖意里,慢慢铺展开来。
转眼新年临近,禅达的空气中多了几分年味。王杰提前两天便开始忙活,和陈小醉一起在厨房里包饺子,白面擀成薄皮,馅料调得鲜香,两人围在桌前,包了满满几大盆。
到了年三十这天,王杰装了好几大筐饺子,分送到溃兵营的几处驻地。那些平日里透着疲惫与麻木的溃兵们,看到热气腾腾的饺子,眼里都泛起了光亮,接过饺子时不住地道谢。王杰没多留,只笑着说了句“过年好”,便转身离开。
他知道,这点饺子或许算不上什么山珍海味,却能让这些漂泊在外的溃兵们,在异乡也能尝到点年的滋味。
溃兵营的竹棚里,蒸汽混着饺子的香气弥漫开来。一个个白胖的饺子浮在碗里,像元宝似的颤巍巍晃着,有人夹起一个往嘴里送,刚咬开皮,滚烫的汤汁烫得舌尖发麻,眼泪却先一步涌了上来。
“这味儿……像俺娘包的。”一个山东兵吸着鼻子,话没说完,泪珠“啪嗒”掉进汤碗里,溅起细小的水花。旁边的人没笑他,自己低头扒拉着饺子,肩膀也跟着抽起来。想家的念头一旦冒头,就像潮水似的涌上来——想老家的炕,想娘在灶台前的影子,想临走时媳妇塞在怀里的那包炒花生。有人捂住脸,压抑的呜咽声在棚里传开,又很快被更响亮的抽气声盖过。
不知是谁先起了个头,沙哑的嗓音哼起了调子:“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
是《救国军歌》。这歌在部队里传遍了,激昂的旋律里裹着股不服输的劲儿。起初只有两三个人跟着唱,后来声音越来越大,山东兵的粗嗓门、北平兵的京腔、东北兵的直爽,混在一起,带着哭腔,却格外响亮。
“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
歌声撞在竹棚的杆子上,又弹回来,裹着饺子的热气,飘向禅达的夜空。眼泪还在掉,可每个人的腰杆,都悄悄挺直了些。这一碗饺子,一首歌,像团火,在年关的寒意里,焐热了这群溃兵的心。
堂屋里点着两根蜡烛,昏黄的光把桌角的影子拉得软软的。王杰和陈小醉相对坐着,桌上摆着刚出锅的饺子,还有两盘热炒——一盘腊肉炒蒜苗,一盘红烧豆腐,油星子在灯光下闪着亮,透着股实在的暖意。
陈小醉夹起一个饺子,咬了小口,热气从嘴角冒出来。她偷偷抬眼,瞥见王杰正低头剥着蒜,侧脸的线条在灯影里显得柔和,和平日教她练拳时的严肃模样很不一样。心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又冒了头,她赶紧低下头,假装专心对付碗里的饺子,耳根却悄悄热了。
“多吃点,”王杰把剥好的蒜推给她,“今天管够。”
“嗯。”陈小醉应着,又飞快看了他一眼,正好撞上他看过来的目光,慌忙错开视线,筷子差点夹不住饺子。她觉得脸上更烫了,只能埋着头,小口小口地吃,可眼角的余光,总忍不住往对面飘。
窗外偶尔传来远处溃兵营的歌声,混着零星的鞭炮声。王杰喝了口酒,看着陈小醉泛红的耳根,嘴角噙着点笑意,没说话。这顿年夜饭,安安静静的,却比任何时候都让人觉得踏实。
守夜的时辰刚到,王杰找了副扁担,两头各挑着个竹筐,一头装着炒得喷香的花生,另一头是红亮亮的大枣。“走,跟我去营里转转,给弟兄们拜个年。”
陈小醉眼睛亮了亮,赶紧披上外套跟上。夜风里带着点凉意,远处溃兵营的灯火星星点点,歌声还没歇。
刚走到一处驻点,就听见竹棚里传来四川话的吆喝。陈小醉脚步顿了顿,王杰挑着担子在前头引路,笑着朝里喊:“过年了,来尝尝鲜!”
棚里的人都愣了,看清是他们,纷纷围过来。一个满脸胡茬的川兵搓着手:“王先生,这咋好意思……”话音未落,就瞥见王杰身后的陈小醉,眼睛猛地睁大,“妹子,你也是四川的?”
陈小醉点点头,声音带着点怯,却很清亮:“嗯,俺是泸州的。”
“老乡!”那川兵一拍大腿,眼眶就红了,“俺内江的!离家三年,头回在这儿见着老乡!”
周围的川兵也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家乡的事。陈小醉一边给他们分花生大枣,一边听着熟悉的乡音,眼里泛起潮气,嘴角却笑着。王杰在一旁看着,把筐里的东西往人堆里推了推,听着满棚的川话混着笑声,心里也暖烘烘的。
一路走了几处营地,花生和大枣见了底,陈小醉额角沁出薄汗,鬓角的碎发微微濡湿,眼里却亮得很。滇西的冬夜不冷,晚风带着点草木的清润,吹在身上反倒让人觉得舒爽。最后,他们来到了那处格外扎眼的营地——迷龙正叼着烟卷摆弄他的破枪,林译背着手站得笔直,孟烦了靠在木桩上闭目养神,小东北缩在角落里搓着手。
“给弟兄们拜个年。”王杰放下空筐,声音不高。
陈小醉立刻走上前,笑着给每个人递上剩下的花生和大枣:“新年好,新年好。”她的声音清脆,带着四川姑娘特有的温婉,额角的汗光在月光下闪了闪。
王杰站在一旁,目光扫过一张张脸。迷龙的蛮横里藏着不易察觉的柔软,林译的酸腐下是未凉的热血,孟烦了的刻薄后是掩不住的挣扎……他想起那些尚未发生的剧情,想起这群人最终的结局,能活下来的寥寥无几,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复杂的感慨,像被什么东西堵着,沉甸甸的。
“哎,新年好,新年好!”迷龙接过东西,咧嘴笑了,露出两排白牙。林译则挺了挺腰,郑重地说了声“多谢姑娘”。
陈小醉走到孟烦了面前时,他猛地睁开眼,像是被什么惊了一下,直勾勾地盯着她,眼神里带着点发愣的茫然,又有些说不清的探究。陈小醉被他看得有点不好意思,抿了抿唇,把手里的花生往他面前递了递。
“看啥看?没见过女的?”迷龙一眼瞥见,抬脚就往孟烦了屁股上踹了一下,“人家姑娘好心拜年,你那眼神要吃人啊?”
孟烦了一个趔趄,才回过神,慌忙移开视线,耳根有点红,嘟囔了句什么,没再接东西。
陈小醉也没在意,笑着说了句“新年好”,便转身回到王杰身边。
“走了。”王杰拍了拍她的肩膀。
两人并肩往回走,晚风掀起陈小醉的衣角,带着草木的气息。她回头望了眼那处营地,灯火在夜色里明明灭灭。“哥,他们……好像都不容易。”
王杰嗯了一声,抬头看了看天,星子很亮。“回去吧,天快亮了。”
脚步声在寂静的路上响着,一步步朝着家的方向,把身后的营地和那些注定要历经磨难的人,暂时留在了除夕的夜色里。
推开院门,屋里的蜡烛还亮着,暖黄的光透过窗纸洒在院里。王杰把扁担靠在墙角,转身对陈小醉说:“天色不早了,折腾大半夜,先回屋歇着吧。”
陈小醉点点头,看着他转身要往自己房间走,不知怎么,脚步像是被钉住了。等王杰快走到门口时,她突然往前几步,从身后轻轻抱住了他的胳膊,声音细得像蚊子哼:“哥……谢谢你。”
王杰愣了一下,能感觉到她指尖的微颤。还没等他回头,陈小醉就像触电似的松开手,脸“腾”地红透了,也不敢看他,低着头快步冲回自己房间,“砰”地一声轻轻带上了门,连廊下的烛火都晃了晃。
王杰站在原地,看着那扇紧闭的房门,嘴角忍不住弯了弯。这姑娘,总是这么容易害羞。他摇了摇头,转身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时,还能听见隔壁房间里隐约传来的、压抑的心跳声。窗外的天色渐渐泛白,新的一年,就在这悄然滋生的暖意里,慢慢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