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的上午,三辆挂着官方标识的越野车停在核心基地门口。下来的人穿着统一制服,为首的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文件夹——是来考察两批安置人员情况的。
苏晴带着他们往外走,王杰跟在侧后方,手按在腰间的枪上,目光扫过周围的环境。
第一站是南门临时基地。赵梅正在点名,150名成年女性站得笔直,晨光里,她们踢正步的声音像敲鼓。“每天训练四小时,目前能完成三公里越野,基础格斗合格率80%。”赵梅汇报时,声音比平时更硬。官方人员翻着文件夹,看到通铺被褥叠得像方块,物资登记册记得密密麻麻,镜片后的眼睛亮了亮。
接着去东北物流园,官方考察组的越野车碾过物流园的碎石路时,方梅正带着人给菜畦浇水。三亩地里的萝卜苗刚冒出,叶片上还挂着水珠,绿油油的一片铺到墙角,倒比远处的厂房更显眼。
“这是刚种了五天的萝卜。”方梅手里还攥着水壶,指给考察组看,“土是前三天翻的,种子从核心基地调的速生种,技术员说再过四十天能收。”她翻开旁边的记录本,“每天浇两次水,轮班照看,目前没生虫。”
不远处的仓库里,纺织组的缝纫机声“哒哒”不停。几个官方人员走进去,只见十二台机器前排着布料,地上堆着裁好的衣片——还没缝成完整的冬衣,但边角都码得整整齐齐。“80个人分了三组,一组裁布,一组锁边,一组学用机器,”技能协调员指着墙上的进度表,“这是七天的量,估摸着月底能赶出第一批冬衣。”
有个考察组的人蹲下身,指尖碰了碰萝卜苗的叶片,抬头问方梅:“浇水的水源从哪来?”
“是从大运河支流引的水渠,核心基地派了专人过滤消毒,够这边菜地和生活用水。”每天用水量都记着,没超配额。”
苏晴站在菜地边看着,王杰就守在她身后两步远。风吹过萝卜苗,叶子沙沙作响,倒比赵梅基地的训练声柔和得多。考察组的人翻着台账,又看了看正在学踩缝纫机的女人们——她们虽然动作生涩,却没人偷懒,脚下的踏板踩得很稳。
“从安置到生产衔接得很快。”戴眼镜的男人在本子上记着,“这种模式值得参考。”
方梅笑了笑,拿起水壶又往菜畦里走:“都是她们愿意干,闲着反而慌。”
离开物流园时,苏晴回头望了眼那片绿油油的萝卜地。七天时间,或许长不出能收的萝卜,但能种下盼头,就不算慢了。王杰注意到她的目光,顺着看过去,只觉得那些幼苗和远处训练场上的队列一样,都是这末世里扎下的根。
回程时,戴眼镜的男人对苏晴道:“两个基地各有侧重,很合理。”苏晴刚要说话,旁边突然窜出只受惊的野猫,王杰几乎同时挡在她身前,看清是猫才退开。
男人笑了笑:“苏基地长的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苏晴瞥了眼王杰,他正望着远处的了望塔,像块沉默的石头。
车驶离时,苏晴回头看,赵梅的队伍还在训练,方梅的菜地里人影晃动。风里带着泥土和汗水的味道,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答卷。
考察组的越野车驶进核心基地时,日头已爬到头顶。食堂的烟囱正冒着白烟,大铁锅里炖着萝卜土豆,蒸汽混着麦香飘出老远。
“简单吃点,都是基地自己种的。”苏晴引着众人落座,长条木桌上摆着粗瓷碗,蒸馍的热气腾得人脸颊发烫。戴眼镜的组长咬了口馒头,惊讶地发现里面掺了碎菜:“面够吃?”
“秋收前储备了两吨面粉,混着野菜能省不少。”苏晴指了指窗外的菜地,“方梅那边种的萝卜收了,下个月就能腌咸菜。”
席间没人多话,只有碗筷碰撞的声响。王杰坐在苏晴对面,几乎没动筷子,眼睛始终盯着食堂门口——那里站着两个挎枪的哨兵,风把他们的衣角吹得猎猎作响。
饭后,一行人走进临时会议室。木桌上铺着张旧地图,苏晴刚坐下,戴眼镜的组长就开了口:“实不相瞒,我们辖区内有三个幸存者据点,过冬的衣物缺口很大。”他翻开文件夹,里面是密密麻麻的统计数字,“算下来,大概需要三万人的冬衣,棉衣、棉裤都行,只要能抗冻。”
会议室静了几秒,只有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打在玻璃上。方梅带来的纺织组进度表就贴在墙上,七天赶制出的衣片还堆在仓库,离三万套差得远。
苏晴指尖敲了敲桌面,突然抬头:“可以。”
所有人都看向她。她继续道:“赵梅那边的预备战斗组能抽调20人支援纺织,方梅的纺织组两班倒,核心基地的库存先匀出5000套,剩下的25天内赶制完成。”她看向戴眼镜的组长,“明天你们先派人来拉那5000套,剩下的按这个数,三天来拉一次。”
组长愣了愣,随即在本子上飞快记录:“我们会用罐头和药品换,绝不白拿。”
“物资置换按老规矩来。”苏晴点头,目光扫过墙上的日历——10月中旬了,离初雪最多还有一个月。
散会时,王杰替苏晴收起地图,低声道:“纺织组的人手够吗?我让训练队的人晚上加个班?”
苏晴望着窗外渐黄的树叶,笑了笑:“方梅说,纺织厂的老姐妹们藏着不少绝活,赶赶工,能成。”
风从门缝钻进来,带着点凉意。会议室的灯光下,三万套冬衣的承诺像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桌上,也压在每个人心里——末世里的互助,从来都不是空口白话,是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底气。
官方人员乘坐的越野车驶离核心基地的扬尘还没落地,苏晴就转身往办公室走,王杰跟在后面,脚步比刚才沉了些。
“三万套,”苏晴推开门,声音里带着点疲惫,“方梅的纺织组就算连轴转,25天最多赶出一万五,库存那五千还是留着应急的……”
话没说完,就被王杰打断:“不用赶。”
他反手带上门,从口袋里摸出块干净的布擦了擦枪柄:“忘了?我那空间里存着东西。”
苏晴猛地抬头:“你是说……”
“末世前清理百货仓库时收的,”王杰道,“整层楼的冬装,棉衣棉裤羽绒服都有,按成人和儿童分了类,至少五万套。”他顿了顿,指尖在桌沿敲了敲,“刚才在会议室没说,是不想让他们觉得我们的支援太容易——官方的账,得算清楚。”
苏晴盯着他,突然笑了,刚才紧绷的肩膀松下来:“你这空间,关键时刻总藏着惊喜。”
“但也不能全拿新的。”王杰补充道,“明天先让他们拉走五千套库存的旧衣,后面分三次,每次混着两千套新的——就说是纺织组赶出来的。”他看着苏晴,“对外只说你调度有方,空间的事,越少人知道越好。”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打在玻璃上,苏晴拿起笔在纸上算着:“这样方梅她们能喘口气,还能腾出人手种冬菜……物资置换的罐头正好补训练消耗。”她抬头时眼里有了光,“就按你说的办,明天我让后勤组去你那清点数目。”
王杰“嗯”了一声,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训练场。赵梅的队伍还在喊杀,方梅的菜地隐约有炊烟升起。他摸了摸腰间的空间收纳器,那里沉睡着五万套冬衣——不是为了藏私,只是这末世里,底牌得留到最该亮的时候。
苏晴带着他们往外走,王杰跟在侧后方,手按在腰间的枪上,目光扫过周围的环境。
第一站是南门临时基地。赵梅正在点名,150名成年女性站得笔直,晨光里,她们踢正步的声音像敲鼓。“每天训练四小时,目前能完成三公里越野,基础格斗合格率80%。”赵梅汇报时,声音比平时更硬。官方人员翻着文件夹,看到通铺被褥叠得像方块,物资登记册记得密密麻麻,镜片后的眼睛亮了亮。
接着去东北物流园,官方考察组的越野车碾过物流园的碎石路时,方梅正带着人给菜畦浇水。三亩地里的萝卜苗刚冒出,叶片上还挂着水珠,绿油油的一片铺到墙角,倒比远处的厂房更显眼。
“这是刚种了五天的萝卜。”方梅手里还攥着水壶,指给考察组看,“土是前三天翻的,种子从核心基地调的速生种,技术员说再过四十天能收。”她翻开旁边的记录本,“每天浇两次水,轮班照看,目前没生虫。”
不远处的仓库里,纺织组的缝纫机声“哒哒”不停。几个官方人员走进去,只见十二台机器前排着布料,地上堆着裁好的衣片——还没缝成完整的冬衣,但边角都码得整整齐齐。“80个人分了三组,一组裁布,一组锁边,一组学用机器,”技能协调员指着墙上的进度表,“这是七天的量,估摸着月底能赶出第一批冬衣。”
有个考察组的人蹲下身,指尖碰了碰萝卜苗的叶片,抬头问方梅:“浇水的水源从哪来?”
“是从大运河支流引的水渠,核心基地派了专人过滤消毒,够这边菜地和生活用水。”每天用水量都记着,没超配额。”
苏晴站在菜地边看着,王杰就守在她身后两步远。风吹过萝卜苗,叶子沙沙作响,倒比赵梅基地的训练声柔和得多。考察组的人翻着台账,又看了看正在学踩缝纫机的女人们——她们虽然动作生涩,却没人偷懒,脚下的踏板踩得很稳。
“从安置到生产衔接得很快。”戴眼镜的男人在本子上记着,“这种模式值得参考。”
方梅笑了笑,拿起水壶又往菜畦里走:“都是她们愿意干,闲着反而慌。”
离开物流园时,苏晴回头望了眼那片绿油油的萝卜地。七天时间,或许长不出能收的萝卜,但能种下盼头,就不算慢了。王杰注意到她的目光,顺着看过去,只觉得那些幼苗和远处训练场上的队列一样,都是这末世里扎下的根。
回程时,戴眼镜的男人对苏晴道:“两个基地各有侧重,很合理。”苏晴刚要说话,旁边突然窜出只受惊的野猫,王杰几乎同时挡在她身前,看清是猫才退开。
男人笑了笑:“苏基地长的安全工作做得很到位。”苏晴瞥了眼王杰,他正望着远处的了望塔,像块沉默的石头。
车驶离时,苏晴回头看,赵梅的队伍还在训练,方梅的菜地里人影晃动。风里带着泥土和汗水的味道,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答卷。
考察组的越野车驶进核心基地时,日头已爬到头顶。食堂的烟囱正冒着白烟,大铁锅里炖着萝卜土豆,蒸汽混着麦香飘出老远。
“简单吃点,都是基地自己种的。”苏晴引着众人落座,长条木桌上摆着粗瓷碗,蒸馍的热气腾得人脸颊发烫。戴眼镜的组长咬了口馒头,惊讶地发现里面掺了碎菜:“面够吃?”
“秋收前储备了两吨面粉,混着野菜能省不少。”苏晴指了指窗外的菜地,“方梅那边种的萝卜收了,下个月就能腌咸菜。”
席间没人多话,只有碗筷碰撞的声响。王杰坐在苏晴对面,几乎没动筷子,眼睛始终盯着食堂门口——那里站着两个挎枪的哨兵,风把他们的衣角吹得猎猎作响。
饭后,一行人走进临时会议室。木桌上铺着张旧地图,苏晴刚坐下,戴眼镜的组长就开了口:“实不相瞒,我们辖区内有三个幸存者据点,过冬的衣物缺口很大。”他翻开文件夹,里面是密密麻麻的统计数字,“算下来,大概需要三万人的冬衣,棉衣、棉裤都行,只要能抗冻。”
会议室静了几秒,只有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打在玻璃上。方梅带来的纺织组进度表就贴在墙上,七天赶制出的衣片还堆在仓库,离三万套差得远。
苏晴指尖敲了敲桌面,突然抬头:“可以。”
所有人都看向她。她继续道:“赵梅那边的预备战斗组能抽调20人支援纺织,方梅的纺织组两班倒,核心基地的库存先匀出5000套,剩下的25天内赶制完成。”她看向戴眼镜的组长,“明天你们先派人来拉那5000套,剩下的按这个数,三天来拉一次。”
组长愣了愣,随即在本子上飞快记录:“我们会用罐头和药品换,绝不白拿。”
“物资置换按老规矩来。”苏晴点头,目光扫过墙上的日历——10月中旬了,离初雪最多还有一个月。
散会时,王杰替苏晴收起地图,低声道:“纺织组的人手够吗?我让训练队的人晚上加个班?”
苏晴望着窗外渐黄的树叶,笑了笑:“方梅说,纺织厂的老姐妹们藏着不少绝活,赶赶工,能成。”
风从门缝钻进来,带着点凉意。会议室的灯光下,三万套冬衣的承诺像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桌上,也压在每个人心里——末世里的互助,从来都不是空口白话,是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底气。
官方人员乘坐的越野车驶离核心基地的扬尘还没落地,苏晴就转身往办公室走,王杰跟在后面,脚步比刚才沉了些。
“三万套,”苏晴推开门,声音里带着点疲惫,“方梅的纺织组就算连轴转,25天最多赶出一万五,库存那五千还是留着应急的……”
话没说完,就被王杰打断:“不用赶。”
他反手带上门,从口袋里摸出块干净的布擦了擦枪柄:“忘了?我那空间里存着东西。”
苏晴猛地抬头:“你是说……”
“末世前清理百货仓库时收的,”王杰道,“整层楼的冬装,棉衣棉裤羽绒服都有,按成人和儿童分了类,至少五万套。”他顿了顿,指尖在桌沿敲了敲,“刚才在会议室没说,是不想让他们觉得我们的支援太容易——官方的账,得算清楚。”
苏晴盯着他,突然笑了,刚才紧绷的肩膀松下来:“你这空间,关键时刻总藏着惊喜。”
“但也不能全拿新的。”王杰补充道,“明天先让他们拉走五千套库存的旧衣,后面分三次,每次混着两千套新的——就说是纺织组赶出来的。”他看着苏晴,“对外只说你调度有方,空间的事,越少人知道越好。”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打在玻璃上,苏晴拿起笔在纸上算着:“这样方梅她们能喘口气,还能腾出人手种冬菜……物资置换的罐头正好补训练消耗。”她抬头时眼里有了光,“就按你说的办,明天我让后勤组去你那清点数目。”
王杰“嗯”了一声,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训练场。赵梅的队伍还在喊杀,方梅的菜地隐约有炊烟升起。他摸了摸腰间的空间收纳器,那里沉睡着五万套冬衣——不是为了藏私,只是这末世里,底牌得留到最该亮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