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末日生存危机26-《新生1970》

  王杰回到核心基地时,正赶上后勤队员往仓库搬新收的罐头。他把临时基地的训练报告递给留守的陈兰,径直走向物资区——仓库的货架比一周前丰满了些,墙角堆着刚修好的发电机,空气里飘着机油和谷物混合的味道。

  “苏队一早就带巡逻队出去了,说是要清外围的丧尸。”陈兰跟过来,递给他一杯热水,“临走前让你回来就盯着仓库盘点,这批罐头的保质期得重新登记。”

  王杰点点头,撸起袖子开始核对清单。精神力扫过货架,很快找出几箱标签模糊的压缩饼干,随手堆到待处理区。队员们见他动作利落,也加快了手里的活,清点、登记、分类,仓库里的脚步声和笔划过纸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透着种安稳的秩序。

  傍晚时分,仓库的账目刚核对完,基地外就传来卡车引擎声。王杰走到门口,正看到苏晴带着队员跳下车,每个人身上都沾着血污,脸上却带着松快的笑意。

  “回来得正好,刚算完账。”王杰迎上去,接过她手里的步枪。

  “有个好消息。”苏晴抹了把脸上的灰,声音带着点疲惫的沙哑,“工业区周围五公里内,丧尸清干净了。”

  她往仓库里走,随手拿起一个苹果擦了擦:“这几天我们分了四个方向,白天清尸群,晚上设陷阱,变异体也解决了三只——你教的那套交叉火力,队员们用得越来越熟了。”

  王杰看着她眼底的红血丝,从仓库角落摸出罐咖啡递过去:“伤亡如何?”

  “轻伤三个,都是被丧尸抓伤的,已经处理过了。”苏晴拧开咖啡罐,“五公里的安全区,够我们扩种两亩菜地,还能在边缘设三个了望塔。”

  苏晴的笑容淡了些,指尖无意识地捏紧了手里的苹果,果肉被掐出一道深痕。

  “是我没说清楚。”她声音沉了沉,把苹果放回筐里,“不是被丧尸直接抓伤——是清尸群时,被倒塌的广告牌砸到的,还有两个是绊倒时蹭到了丧尸的碎骨,伤口没沾到尸液。”

  她顿了顿,抬手按了按眉心:“尸液感染的风险,队员们比谁都清楚。真要是被抓伤,当场就会按规矩处理。”

  最后几个字说得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仓库里静了几秒,只有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掠过地面的声音。

  王杰没再追问。他知道那“规矩”是什么——被尸液感染的人,会自己走进隔离区,或是由队友动手,绝不能让病毒在基地里蔓延。这是末世里最残酷的铁律,没人敢破,也没人能破。

  “处理干净就好。”他转身从货架上拿下几卷绷带,“让医疗组再检查一遍,别留隐患。”

  苏晴“嗯”了一声,弯腰捡起地上的步枪,枪身的血污在夕阳下泛着暗褐色。她望着仓库外训练的身影,突然道:“明天清完最后一片废墟,安全区就能往外再推一公里。”

  像是在说给王杰听,又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风从高窗灌进来,带着深秋的寒意,也带着远处训练场传来的喊杀声。没人再提“抓伤”的事,他们都懂,在丧尸病毒无解的末世里,任何一点侥幸,都可能让整个基地万劫不复。

  清晨六点,核心基地的广播刚响过第一遍,苏晴就站在了东门的了望塔下。风裹着10月的凉意掠过耳畔,远处的物流园轮廓在薄雾里若隐若现——那是王杰带着队员花了三天改造的第二个临时基地,铁网重新加固过,仓库被隔成住宿区和物资间,连临时灶台都按人数砌了六个。

  “苏队,官方的车快到了。”通信员跑过来,手里攥着份名单,“180人,跟之前说的一样,150名成年女性,30名孩子。其中80人以前是纺织厂的,40人种过地,剩下的……是普通家庭妇女。”

  苏晴点点头,目光转向不远处的方梅。她今天穿了件洗得发白的工装外套,手里捧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画满了物流园的平面图,住宿区、训练区、菜地的位置标得清清楚楚。这几天她没少往物流园跑,连仓库的窗户该留多大通风都算过。

  “准备好了?”苏晴问。

  方梅把笔记本按在怀里,指尖有点发红:“都安排好了。住宿区按技能分了组,纺织厂的跟缝纫设备挨近,种地的旁边就是开辟的菜畦……安全岗的四个人也到岗了。”

  说话间,三辆卡车的轰鸣声从路尽头传来。比上次送人的车更干净些,车斗里的人也显得平静,有几个还探着头打量四周,眼神里少了些惊恐,多了点谨慎。

  车停稳后,方梅深吸一口气,带着管理团队迎上去。她没像赵梅那样先强调规矩,而是让辅助管理员拿着登记册,自己则走到第一个下车的女人面前——那女人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露出半截锄头柄。

  “您是张大姐吧?”方梅翻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登记说您种了二十年地,我们在西北角留了三亩地,农具都备好了,下午就能去看看。”

  张大姐愣了愣,攥着锄头柄的手松了松:“……真能种地?”

  “能。”方梅笑得很实在,“种出来的菜,咱们自己吃,还能存起来。”

  另一边,技能协调员正带着纺织厂的人往仓库走:“里面有十二台缝纫机,都是修好的,布料在最里面的货架,您看看够不够用。”女人们眼睛亮了亮,脚步也轻快起来。

  苏晴站在远处看着,方梅的方式果然和赵梅不同。她没提罚站、没说扣粮,只是把每个人往她们熟悉的事情上引,像把散落的珠子一个个串到线上。

  到了中午,物流园里已经飘起饭菜香。30个孩子被安排在临时搭建的棚子下,由两名擅长哄孩子的队员带着认菜苗——她们从核心基地的菜地里移了些好活的小苗,让孩子们帮忙浇水,既打发了时间,也省了照看的精力。

  方梅拿着新统计的名单找到苏晴:“80个纺织工里,有10个会染布;种地的40人,说能种冬小麦;剩下的30人,有15个会做豆腐,正好咱们缺这个。”她指着远处的菜地,“张大姐已经带着人翻地了,说这季节种萝卜正好。”

  苏晴看着物流园里的景象:有人在调试缝纫机,“哒哒”声此起彼伏;有人蹲在菜地里划垄,动作熟练得像在自家田里;连孩子们都围着菜苗叽叽喳喳,手里的小水壶举得高高的。

  “比我想的顺利。”苏晴说。

  “都是她们自己愿意干。”方梅擦了擦额头的汗,“末世里,能有个事做,心里踏实。”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的,照在翻好的土地上,泛着湿润的光泽。临时基地的烟囱里升起烟,和远处核心基地的炊烟混在一起。苏晴望着方梅忙碌的身影,突然明白,管理的方式有很多种——赵梅用规矩立住了脚跟,方梅则用生计稳住了人心。

  “晚上我让后勤送些种子过来。”苏晴转身往回走,“有事随时对讲机联系。”

  方梅应着,又转身走向菜地。张大姐正指挥着人撒肥料,风里飘来她们说话的声音,混着泥土的腥气,竟有种久违的、踏实的味道。

  暮色压下来时,王杰带着队伍回到核心基地。队员们肩上的步枪泛着冷光,裤脚沾满灰褐色的尘土,衣角还沾着丧尸腐肉的碎屑——今天清到了七公里外的超市,尸群比预想的密集,最后靠交叉火力才撕开缺口。

  “清点人数。”王杰扯下沾着血痂的手套,声音哑得像磨过砂纸。

  “报告,全员归队,无伤亡。”副队长的声音带着疲惫,却很清亮。

  他摸出腰间的水壶灌了两口,凉水滑过喉咙,压下那股铁锈味。右臂的擦伤还在隐隐作痛,是被倒塌的货架砸的,好在没碰到尸液。

  “武器保养好,明早检查。”王杰甩了甩手臂,目光扫过队员们汗湿的脸庞。

  训练场的灯亮了,赵梅临时基地的喊杀声隐约传来。王杰望着远处的光点,转身走向医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