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四十二年冬,岁末的暴雪如同天神震怒,裹挟着凄厉的呼啸,昼夜不息地抽打着长安城的朱甍碧瓦。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在宫阙之上,将这座象征着天下至高权柄的皇城,笼罩在一片令人窒息的、白茫茫的死寂里。重重宫门紧闭,唯有太极殿的方向,灯火彻夜通明,映得殿前汉白玉阶上厚厚的积雪,泛出冰冷而焦灼的光。
殿内,炭火烧得极旺,驱不散的却是弥漫在空气里的血腥气与沉甸甸的、几乎凝成实质的恐慌。宫人们屏息垂首,脚步轻得像猫,唯恐惊扰了内殿那根紧绷到极致的弦。当一声响亮的、带着不屈生命力的婴儿啼哭,终于撕裂这片令人心悸的沉寂时,几乎所有人都下意识地松了半口气,随即又因那哭声的洪亮而心头一紧。
稳婆抱着襁褓,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了出来,脸上交织着狂喜与难以置信的惊悸,声音尖利得变了调:“生了!生了!是位小皇子!陛下!娘娘!小皇子…小皇子他…”她激动得语无伦次,目光却不由自主地瞟向殿外依旧肆虐的风雪,仿佛在印证着什么。
早已在殿外廊下踱步了大半夜的太上皇李玄,闻声猛地顿住脚步。这位以武功盖世、胆魄无双著称的开国雄主,此刻竟也显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他年过六旬,身姿依旧挺拔如苍松,面容刚毅,一双鹰隼般的眼眸此刻却紧紧锁住那小小的襁褓。未等稳婆说完,他已大步流星地跨入殿内,带进一股刺骨的寒气。
“给朕看看!”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仪,却又奇异地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襁褓被小心翼翼地递到那双曾挽强弓、执重剑、定鼎天下的手中。李玄低下头。包裹在明黄锦缎中的婴儿,小脸皱巴巴的,兀自闭着眼,张着小嘴用力地哭着,声音洪亮,仿佛在宣告他的到来。就在李玄的目光落在他脸上的瞬间,婴儿的哭声竟奇异地微弱下去,小小的眉头似乎还皱了皱,随即,他竟缓缓地、睁开了眼睛。
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啊!初生的婴儿,瞳仁本该是混沌的灰蓝,可这双眼睛,在殿内辉煌烛火的映照下,竟仿佛蕴着两点细碎的金芒,清澈得如同雪后初霁的天空,带着一种懵懂又奇异的穿透力,直直地“望”进了李玄的心底。
李玄浑身剧震!抱着襁褓的手臂猛地收紧!就在昨夜,他于寝殿小憩,曾陷入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九天之上,风雷激荡,一条通体覆盖着灿金鳞甲、威严不可逼视的五爪金龙,撕裂厚重的云层,裹挟着万道霞光与磅礴紫气,自九天之上俯冲而下,最终盘踞于太极殿巍峨的殿顶,昂首长吟,声震寰宇!龙目开阖间,那璀璨的金芒,与此刻怀中婴儿眼中那两点细碎的金光,竟如此诡异地重合!
“金…金龙降世…”李玄喃喃出声,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敬畏的嘶哑。他猛地抬头,望向窗外依旧翻卷着鹅毛大雪的阴沉天幕,又低头死死盯着怀中这个刚刚降生、却仿佛带着某种天命印记的孙儿。一股难以言喻的、混合着狂喜、震撼与沉重宿命感的洪流,瞬间席卷了他全身。他抱着婴儿的手臂,稳如磐石,却又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珍重。
“好!好!好!”李玄连道三声好,每一个字都像砸在殿内众人的心坎上,带着雷霆般的重量。他眼中精光爆射,方才的紧张与阴霾一扫而空,只剩下一种洞悉天机、睥睨未来的无上威严与笃定。“此子,生而不凡!当为我大西朝,承平盛世之兆!朕亲自为他赐名——”他略一沉吟,目光扫过殿内香案上供奉先祖、盛满御酒的青铜樽,那樽厚重古朴,象征着社稷永固。
“樽!李樽!”李玄的声音斩钉截铁,如同金铁交鸣,“樽者,国之重器,社稷之基!亦如美酒,醇厚悠长!此名,当配吾孙!”
“李樽”二字一出,如同无形的惊雷,在殿内所有人心头炸响!连刚刚生产完、虚弱地躺在榻上的皇后王若若,都震惊地睁大了眼睛。皇帝李志站在一旁,看着父皇怀中那个被赋予了如此厚重名字的幼子,看着父皇眼中那毫不掩饰、几乎要将人灼伤的偏爱与期许,他俊朗的脸上,初为人父的喜悦之下,一丝极其复杂、难以言喻的情绪,如同殿外冰棱上掠过的阴影,飞快地划过眼底。那是欣慰,是骄傲,却也夹杂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深究的、被无形光芒遮蔽的晦涩。
李樽。
这个名字,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不再平凡。它像一道烙印,也像一道无形的枷锁,伴随着那个眼中曾蕴金芒的婴儿,开启了他注定被无数目光仰望、也被无数暗流裹挟的一生。
时光如殿前御沟的流水,潺潺而逝,转眼已是承平五十二年。
昔日襁褓中的婴孩,已长成玉树临风的少年。十岁的李樽,身量颀长,穿着一身月白色绣银竹纹的锦袍,立于紫宸殿侧殿的书案前,正悬腕运笔。窗外春光正好,几缕暖阳透过雕花窗棂,落在他专注的侧脸上,勾勒出挺秀的鼻梁和微抿的、线条优美的唇。他的眉眼继承了母亲王若若的清雅,却又隐隐透出父亲李志的轮廓,糅合出一种独特的、温润如玉却又隐含贵气的俊美。
殿内檀香袅袅。案上摊开的,并非寻常孩童临摹的字帖,而是一份关于江南水患治理的奏疏抄本。李樽提笔蘸墨,笔走龙蛇,一行行清峻挺拔、力透纸背的批注跃然纸上,条理清晰,切中肯綮,竟隐隐透出几分宰辅气象。他笔下不停,口中却轻声诵读着《诗经·小雅》的篇章,声音清朗,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干净气息。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诵至此处,他笔锋微顿,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丝极淡的笑意,仿佛想起了什么愉悦之事。
殿门被轻轻推开,带进一阵微暖的风。李樽头也未抬,只道:“皇兄稍待,这最后两句便好。”语气熟稔自然。
来人正是太子李昀。他比李樽年长六岁,今年十六,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身着一袭杏黄色四爪蟒袍,面容清俊,气质温润平和,带着储君应有的雍容气度,眼神却清澈得如同未被世事沾染的溪流。他走到李樽身边,并未打扰,只是含笑看着弟弟笔下流淌出的、远超同龄人的见解,眼中满是毫不掩饰的欣赏与纯粹的温情。
“好了。”李樽搁下笔,吹了吹未干的墨迹,这才抬起头,看向李昀,笑容瞬间变得明亮而真挚,“皇兄今日怎么得空过来?可是又被太傅的策论难住了?”语气带着几分少年人特有的促狭。
李昀佯怒地伸手要去敲他额头,却被李樽笑着躲开:“好你个五弟,敢取笑兄长!今日是来考校你骑射的!太傅总夸你文章锦绣,可别成了只会耍笔杆子的书呆子!”兄弟二人相视而笑,殿内充满了轻松融洽的气息。李昀对这个天赋异禀、却毫无骄矜之气的幼弟,是真心实意的喜爱与维护。
殿内其乐融融,浑然不觉殿外回廊的阴影里,一双深邃锐利的眼睛,正透过半开的窗棂,静静注视着这一幕。正是太上皇李玄。他虽早已退位,将江山交给了正值壮年、雄才大略的皇帝李志,自己每日不过是下棋、狩猎、饮酒,含饴弄孙,看似闲云野鹤,但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却从未离开过这帝国的核心。尤其,是那个被他寄予了“金龙降世”厚望的孙儿李樽。
看着李樽与李昀言笑晏晏,李玄布满风霜的脸上,露出一丝真正舒心的笑意。他喜欢看到李樽此刻的鲜活与明朗。然而,那笑意深处,却沉淀着一丝唯有他自己才懂的、沉重的期许与…忧虑。他比谁都清楚,这看似兄友弟恭的温情之下,潜藏着怎样的惊涛骇浪。李昀仁厚有余,却失之刚断,身体…也并非铁打。而这江山…李玄的目光落在李樽那挺拔如修竹的背影上,眼神变得无比深邃。樽儿,你的路,还很长,也很险。
“祖父!”李樽眼尖,看到了回廊下的李玄,立刻放下手中的笔,像只欢快的小鹿般跑了过来,脸上是毫无保留的孺慕之情,“您来啦!孙儿刚写完太傅布置的策论,皇兄正要考校我骑射呢!您来给我们当评判可好?”
李玄哈哈一笑,方才眼底的深沉瞬间被慈爱取代,伸手揉了揉李樽柔软的发顶:“好!朕倒要看看,朕的樽儿,是笔杆子硬,还是弓马更娴熟!”他牵起李樽的手,又对走过来的李昀和蔼地点点头,“昀儿也一起来,让祖父看看你们的本事!”
祖孙三人,沐浴在春日暖阳下,向着演武场走去。李樽的手被祖父宽厚温暖的大手包裹着,侧头看着祖父刚毅的侧脸,心中是满满的依赖与温暖。皇兄温和的笑容就在身边,此刻的时光,如同御花园中开得最盛的牡丹,绚烂而美好。他尚不知晓,命运的巨轮,即将碾碎这片宁静。
变故,发生在承平五十三年的初冬。
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让整个长安城提前进入了凛冬。碎雪如盐,细细地洒落。皇宫西北角那座堆砌着奇石、引有活水的假山园林,在薄雪覆盖下显得格外清冷寂寥。
十四岁的李樽,正捧着一卷新得的孤本琴谱,兴冲冲地穿过回廊,想去东宫找皇兄李昀探讨。他与皇兄约好了,今日要合奏新曲。行至假山附近,一阵压抑的、断断续续的争执声随风飘来。
“…二弟,你、你怎可如此顽劣!此乃父皇御赐之物,快还我!”是李昀焦急又带着喘息的声音。
“皇兄,不过一个破砚台嘛!借弟弟玩玩又如何?瞧你小气的!”一个带着明显顽劣与挑衅的童音响起,是十五岁的二皇子李岑。他仗着母亲刘贵妃近来得宠,小小年纪便已显露出跋扈的苗头。
李樽眉头一皱,加快了脚步。转过假山嶙峋的一角,便看见令他心头一紧的一幕:太子李昀被李岑和两个小太监嬉笑着围在中间,面色因气愤和奔跑而涨红,呼吸有些急促,正试图去夺李岑手中高举着的一方紫檀木盒——那里面正是父皇前几日才赐给李昀的、珍贵的端州老坑洮河砚。
而李昀孱弱的胞弟、年仅十岁的六皇子李儒,则像只受惊的小兔子,瑟瑟发抖地躲在李昀身后,紧紧抓着兄长的衣角,小脸煞白,满眼惊恐。
“李岑!住手!”李樽厉声喝道,快步上前。
李岑被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吓了一跳,回头见是李樽,眼中闪过一丝忌惮,但随即又被骄纵取代,梗着脖子道:“五弟管什么闲事?我跟皇兄闹着玩呢!”
“闹着玩?”李樽目光如电,扫过李昀因气急而微微颤抖的身体和李儒惊恐的眼神,声音冷了下来,“把砚台还给皇兄,立刻道歉!”
“凭什么!你们三个是不是就仗着是皇后娘娘所生,所以这般欺负我?”李岑被李樽的气势所慑,却又不甘示弱,竟猛地将手中木盒朝假山嶙峋的石壁狠狠摔去!“不过一块破石头!”
“不要——!”李昀失声惊呼,下意识地就扑过去想接住那飞出的木盒!他本就体弱,又急怒攻心,脚下被湿滑的薄雪一绊,身体瞬间失去了平衡,整个人竟朝着假山下方布满尖锐碎石和冰棱的斜坡直直栽了下去!
电光火石之间!
“皇兄——!”李樽目眦欲裂,所有的冷静荡然无存!他爆发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如同离弦之箭般冲了过去!在千钧一发之际,他猛地伸出手臂,用尽全身力气,狠狠推开了面前那个完全吓傻、呆立在李昀坠落路线上的李儒!
李儒被巨大的力量推得踉跄几步,一屁股跌坐在厚厚的积雪里,毫发无伤,只是吓得哇哇大哭。
然而,李樽推李儒这一秒,已经彻底断送了自己救援李昀的可能。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看着皇兄李昀的身体,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在惊骇欲绝的目光中,重重地砸在嶙峋的假山石上,发出一声沉闷得令人心胆俱裂的钝响!接着又顺着陡峭的斜坡,翻滚着跌落下去,最终一动不动地伏在冰冷的雪地上,身下,迅速洇开一片刺目的鲜红!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李岑和他身边的小太监早已吓得面无人色,呆若木鸡。
“皇兄——!!!”李樽发出撕心裂肺的悲鸣,连滚带爬地扑到李昀身边。他颤抖着手,不敢触碰李昀扭曲变形、被鲜血染红的双腿,只能徒劳地、一遍遍地呼唤着兄长的名字,泪水混杂着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巨大的恐惧和自责,如同冰冷的铁爪,瞬间攫住了他年轻的心脏,几乎要将他撕碎!
他救下了懦弱的李儒,却永远失去了那个会温柔笑着看他写字、会耐心听他弹琴、会包容他所有小性子的皇兄李昀…健全行走的能力。
自那日起,东宫便永远弥漫着苦涩的药味。李昀的命保住了,但一双腿彻底废了,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曾经温润平和的太子,眉宇间笼罩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郁和沉寂。他变得更加沉默,常常对着窗外一坐就是一整天,只有笼中那些不知愁苦的鸟儿清脆的鸣叫,才能偶尔唤回他一丝飘忽的神采。
李樽变了。那场血色的意外,像一盆混着冰碴的冷水,狠狠浇灭了他身上最后一点属于少年的、不谙世事的跳脱。他变得更加沉默,更加内敛,那双曾蕴着金芒、清澈见底的眼眸深处,沉淀下一种超越年龄的、深潭般的沉静,以及一丝挥之不去的、沉重的负疚感。
他几乎每日都会去东宫,风雨无阻。他会安静地陪李昀下棋,会为他诵读新得的诗书,会笨拙地学着推轮椅,小心翼翼地带他去御花园晒晒太阳。他不再轻易开怀大笑,那份曾经洋溢的明媚,被一种近乎刻意的温和与细腻所取代。他开始更加拼命地读书,习武,仿佛只有将自己沉浸在文武的磨砺中,才能稍稍麻痹那份蚀骨的自责,也仿佛…是在无声地回应着祖父李玄那始终如影随形的、沉甸甸的目光。
皇帝李志在震怒之后,以雷霆手段处置了李岑及其母妃,却也只是将其短暂圈禁。他看着李樽的变化,看着他日复一日地照顾着残废的太子,看着他眼中那与年龄不符的沉重,心中亦是百味杂陈。对这个儿子,他有着对李昀所没有的、更复杂的期待,却也因那份过早降临的“天命”预言,而始终隔着一层难以言说的距离。他给予李樽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历练机会,却也用更加严苛的标准要求着他。
时光在压抑与无声的砥砺中飞逝。承平五十九年,皇帝李志以其雄才伟略和铁血手腕,历经十余载征伐,终于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宏图伟业。四十二岁的李志,站在太极殿前,接受万国来朝,睥睨着脚下匍匐的万里河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千古一帝”。太上皇李玄,在万众瞩目下,彻底将那象征着至高无权的传国玉玺,亲手交到了儿子手中。那一刻,李玄的脸上是欣慰,是释然,目光却越过山呼海啸的人群,精准地落在了侍立在御阶之下、身姿挺拔如松的李樽身上。属于李志的崇熙第一年,开始了。
十八岁的李樽,已完全褪去了少年的青涩。他身姿挺拔,面容俊美无俦,眉宇间沉淀着一种温润如玉却又隐含锋芒的气质。一身亲王冕服衬得他贵气逼人,卓然不群。他迎着祖父的目光,平静地回视着,眼神深邃如古井,看不出太多波澜,只有那紧抿的唇线,泄露出一丝内心的不平静。他知道,祖父交出去的,不只是玉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指向未来的期许。
大典的喧嚣如同潮水般退去。当晚,李樽独自一人立于雍和宫新辟的书房窗前。窗外月华如水,清冷地洒在庭院中初绽的几株玉兰上。桌上,静静摊开着一幅异国女子的画像,画中人明艳照人,笑容灿烂——那是垣国国王刚刚遣使送来的,他即将迎娶的皇子妃,白孜孜的画像。
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拂过冰冷的窗棂,指尖感受着那如玉般的凉意。良久,他拿起案头一管青玉短笛。笛身冰凉,温润的触感却奇异地带来一丝慰藉。他闭上眼,将笛孔凑近唇边。
一缕幽咽的、不成调的笛音,在寂静的月夜里缓缓流淌开来。不成章法,只有几个简单却哀戚的音符,反反复复,固执地盘旋。那笛音里,没有即将大婚的喜悦,只有一种被无形巨网笼罩的窒息感,一种对不可知未来的茫然,以及一种深埋在心底、连他自己都不敢深究的…对某种自由与温情的、无声的哀鸣。
笛声袅袅,最终被窗外清冷的夜风吹散,不留痕迹。只留下窗前那个颀长孤寂的身影,在如水的月华下,被拉得很长,很长。十八岁的皇子李樽,站在他人生一个巨大的分水岭上,身后是镌刻着荣耀、伤痛与束缚的过往,而前方,是深不可测、被命运与权力交织的迷雾所笼罩的未来。
殿内,炭火烧得极旺,驱不散的却是弥漫在空气里的血腥气与沉甸甸的、几乎凝成实质的恐慌。宫人们屏息垂首,脚步轻得像猫,唯恐惊扰了内殿那根紧绷到极致的弦。当一声响亮的、带着不屈生命力的婴儿啼哭,终于撕裂这片令人心悸的沉寂时,几乎所有人都下意识地松了半口气,随即又因那哭声的洪亮而心头一紧。
稳婆抱着襁褓,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了出来,脸上交织着狂喜与难以置信的惊悸,声音尖利得变了调:“生了!生了!是位小皇子!陛下!娘娘!小皇子…小皇子他…”她激动得语无伦次,目光却不由自主地瞟向殿外依旧肆虐的风雪,仿佛在印证着什么。
早已在殿外廊下踱步了大半夜的太上皇李玄,闻声猛地顿住脚步。这位以武功盖世、胆魄无双著称的开国雄主,此刻竟也显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他年过六旬,身姿依旧挺拔如苍松,面容刚毅,一双鹰隼般的眼眸此刻却紧紧锁住那小小的襁褓。未等稳婆说完,他已大步流星地跨入殿内,带进一股刺骨的寒气。
“给朕看看!”他的声音低沉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仪,却又奇异地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襁褓被小心翼翼地递到那双曾挽强弓、执重剑、定鼎天下的手中。李玄低下头。包裹在明黄锦缎中的婴儿,小脸皱巴巴的,兀自闭着眼,张着小嘴用力地哭着,声音洪亮,仿佛在宣告他的到来。就在李玄的目光落在他脸上的瞬间,婴儿的哭声竟奇异地微弱下去,小小的眉头似乎还皱了皱,随即,他竟缓缓地、睁开了眼睛。
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啊!初生的婴儿,瞳仁本该是混沌的灰蓝,可这双眼睛,在殿内辉煌烛火的映照下,竟仿佛蕴着两点细碎的金芒,清澈得如同雪后初霁的天空,带着一种懵懂又奇异的穿透力,直直地“望”进了李玄的心底。
李玄浑身剧震!抱着襁褓的手臂猛地收紧!就在昨夜,他于寝殿小憩,曾陷入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九天之上,风雷激荡,一条通体覆盖着灿金鳞甲、威严不可逼视的五爪金龙,撕裂厚重的云层,裹挟着万道霞光与磅礴紫气,自九天之上俯冲而下,最终盘踞于太极殿巍峨的殿顶,昂首长吟,声震寰宇!龙目开阖间,那璀璨的金芒,与此刻怀中婴儿眼中那两点细碎的金光,竟如此诡异地重合!
“金…金龙降世…”李玄喃喃出声,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敬畏的嘶哑。他猛地抬头,望向窗外依旧翻卷着鹅毛大雪的阴沉天幕,又低头死死盯着怀中这个刚刚降生、却仿佛带着某种天命印记的孙儿。一股难以言喻的、混合着狂喜、震撼与沉重宿命感的洪流,瞬间席卷了他全身。他抱着婴儿的手臂,稳如磐石,却又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珍重。
“好!好!好!”李玄连道三声好,每一个字都像砸在殿内众人的心坎上,带着雷霆般的重量。他眼中精光爆射,方才的紧张与阴霾一扫而空,只剩下一种洞悉天机、睥睨未来的无上威严与笃定。“此子,生而不凡!当为我大西朝,承平盛世之兆!朕亲自为他赐名——”他略一沉吟,目光扫过殿内香案上供奉先祖、盛满御酒的青铜樽,那樽厚重古朴,象征着社稷永固。
“樽!李樽!”李玄的声音斩钉截铁,如同金铁交鸣,“樽者,国之重器,社稷之基!亦如美酒,醇厚悠长!此名,当配吾孙!”
“李樽”二字一出,如同无形的惊雷,在殿内所有人心头炸响!连刚刚生产完、虚弱地躺在榻上的皇后王若若,都震惊地睁大了眼睛。皇帝李志站在一旁,看着父皇怀中那个被赋予了如此厚重名字的幼子,看着父皇眼中那毫不掩饰、几乎要将人灼伤的偏爱与期许,他俊朗的脸上,初为人父的喜悦之下,一丝极其复杂、难以言喻的情绪,如同殿外冰棱上掠过的阴影,飞快地划过眼底。那是欣慰,是骄傲,却也夹杂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深究的、被无形光芒遮蔽的晦涩。
李樽。
这个名字,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不再平凡。它像一道烙印,也像一道无形的枷锁,伴随着那个眼中曾蕴金芒的婴儿,开启了他注定被无数目光仰望、也被无数暗流裹挟的一生。
时光如殿前御沟的流水,潺潺而逝,转眼已是承平五十二年。
昔日襁褓中的婴孩,已长成玉树临风的少年。十岁的李樽,身量颀长,穿着一身月白色绣银竹纹的锦袍,立于紫宸殿侧殿的书案前,正悬腕运笔。窗外春光正好,几缕暖阳透过雕花窗棂,落在他专注的侧脸上,勾勒出挺秀的鼻梁和微抿的、线条优美的唇。他的眉眼继承了母亲王若若的清雅,却又隐隐透出父亲李志的轮廓,糅合出一种独特的、温润如玉却又隐含贵气的俊美。
殿内檀香袅袅。案上摊开的,并非寻常孩童临摹的字帖,而是一份关于江南水患治理的奏疏抄本。李樽提笔蘸墨,笔走龙蛇,一行行清峻挺拔、力透纸背的批注跃然纸上,条理清晰,切中肯綮,竟隐隐透出几分宰辅气象。他笔下不停,口中却轻声诵读着《诗经·小雅》的篇章,声音清朗,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干净气息。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诵至此处,他笔锋微顿,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丝极淡的笑意,仿佛想起了什么愉悦之事。
殿门被轻轻推开,带进一阵微暖的风。李樽头也未抬,只道:“皇兄稍待,这最后两句便好。”语气熟稔自然。
来人正是太子李昀。他比李樽年长六岁,今年十六,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身着一袭杏黄色四爪蟒袍,面容清俊,气质温润平和,带着储君应有的雍容气度,眼神却清澈得如同未被世事沾染的溪流。他走到李樽身边,并未打扰,只是含笑看着弟弟笔下流淌出的、远超同龄人的见解,眼中满是毫不掩饰的欣赏与纯粹的温情。
“好了。”李樽搁下笔,吹了吹未干的墨迹,这才抬起头,看向李昀,笑容瞬间变得明亮而真挚,“皇兄今日怎么得空过来?可是又被太傅的策论难住了?”语气带着几分少年人特有的促狭。
李昀佯怒地伸手要去敲他额头,却被李樽笑着躲开:“好你个五弟,敢取笑兄长!今日是来考校你骑射的!太傅总夸你文章锦绣,可别成了只会耍笔杆子的书呆子!”兄弟二人相视而笑,殿内充满了轻松融洽的气息。李昀对这个天赋异禀、却毫无骄矜之气的幼弟,是真心实意的喜爱与维护。
殿内其乐融融,浑然不觉殿外回廊的阴影里,一双深邃锐利的眼睛,正透过半开的窗棂,静静注视着这一幕。正是太上皇李玄。他虽早已退位,将江山交给了正值壮年、雄才大略的皇帝李志,自己每日不过是下棋、狩猎、饮酒,含饴弄孙,看似闲云野鹤,但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却从未离开过这帝国的核心。尤其,是那个被他寄予了“金龙降世”厚望的孙儿李樽。
看着李樽与李昀言笑晏晏,李玄布满风霜的脸上,露出一丝真正舒心的笑意。他喜欢看到李樽此刻的鲜活与明朗。然而,那笑意深处,却沉淀着一丝唯有他自己才懂的、沉重的期许与…忧虑。他比谁都清楚,这看似兄友弟恭的温情之下,潜藏着怎样的惊涛骇浪。李昀仁厚有余,却失之刚断,身体…也并非铁打。而这江山…李玄的目光落在李樽那挺拔如修竹的背影上,眼神变得无比深邃。樽儿,你的路,还很长,也很险。
“祖父!”李樽眼尖,看到了回廊下的李玄,立刻放下手中的笔,像只欢快的小鹿般跑了过来,脸上是毫无保留的孺慕之情,“您来啦!孙儿刚写完太傅布置的策论,皇兄正要考校我骑射呢!您来给我们当评判可好?”
李玄哈哈一笑,方才眼底的深沉瞬间被慈爱取代,伸手揉了揉李樽柔软的发顶:“好!朕倒要看看,朕的樽儿,是笔杆子硬,还是弓马更娴熟!”他牵起李樽的手,又对走过来的李昀和蔼地点点头,“昀儿也一起来,让祖父看看你们的本事!”
祖孙三人,沐浴在春日暖阳下,向着演武场走去。李樽的手被祖父宽厚温暖的大手包裹着,侧头看着祖父刚毅的侧脸,心中是满满的依赖与温暖。皇兄温和的笑容就在身边,此刻的时光,如同御花园中开得最盛的牡丹,绚烂而美好。他尚不知晓,命运的巨轮,即将碾碎这片宁静。
变故,发生在承平五十三年的初冬。
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让整个长安城提前进入了凛冬。碎雪如盐,细细地洒落。皇宫西北角那座堆砌着奇石、引有活水的假山园林,在薄雪覆盖下显得格外清冷寂寥。
十四岁的李樽,正捧着一卷新得的孤本琴谱,兴冲冲地穿过回廊,想去东宫找皇兄李昀探讨。他与皇兄约好了,今日要合奏新曲。行至假山附近,一阵压抑的、断断续续的争执声随风飘来。
“…二弟,你、你怎可如此顽劣!此乃父皇御赐之物,快还我!”是李昀焦急又带着喘息的声音。
“皇兄,不过一个破砚台嘛!借弟弟玩玩又如何?瞧你小气的!”一个带着明显顽劣与挑衅的童音响起,是十五岁的二皇子李岑。他仗着母亲刘贵妃近来得宠,小小年纪便已显露出跋扈的苗头。
李樽眉头一皱,加快了脚步。转过假山嶙峋的一角,便看见令他心头一紧的一幕:太子李昀被李岑和两个小太监嬉笑着围在中间,面色因气愤和奔跑而涨红,呼吸有些急促,正试图去夺李岑手中高举着的一方紫檀木盒——那里面正是父皇前几日才赐给李昀的、珍贵的端州老坑洮河砚。
而李昀孱弱的胞弟、年仅十岁的六皇子李儒,则像只受惊的小兔子,瑟瑟发抖地躲在李昀身后,紧紧抓着兄长的衣角,小脸煞白,满眼惊恐。
“李岑!住手!”李樽厉声喝道,快步上前。
李岑被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吓了一跳,回头见是李樽,眼中闪过一丝忌惮,但随即又被骄纵取代,梗着脖子道:“五弟管什么闲事?我跟皇兄闹着玩呢!”
“闹着玩?”李樽目光如电,扫过李昀因气急而微微颤抖的身体和李儒惊恐的眼神,声音冷了下来,“把砚台还给皇兄,立刻道歉!”
“凭什么!你们三个是不是就仗着是皇后娘娘所生,所以这般欺负我?”李岑被李樽的气势所慑,却又不甘示弱,竟猛地将手中木盒朝假山嶙峋的石壁狠狠摔去!“不过一块破石头!”
“不要——!”李昀失声惊呼,下意识地就扑过去想接住那飞出的木盒!他本就体弱,又急怒攻心,脚下被湿滑的薄雪一绊,身体瞬间失去了平衡,整个人竟朝着假山下方布满尖锐碎石和冰棱的斜坡直直栽了下去!
电光火石之间!
“皇兄——!”李樽目眦欲裂,所有的冷静荡然无存!他爆发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如同离弦之箭般冲了过去!在千钧一发之际,他猛地伸出手臂,用尽全身力气,狠狠推开了面前那个完全吓傻、呆立在李昀坠落路线上的李儒!
李儒被巨大的力量推得踉跄几步,一屁股跌坐在厚厚的积雪里,毫发无伤,只是吓得哇哇大哭。
然而,李樽推李儒这一秒,已经彻底断送了自己救援李昀的可能。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看着皇兄李昀的身体,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在惊骇欲绝的目光中,重重地砸在嶙峋的假山石上,发出一声沉闷得令人心胆俱裂的钝响!接着又顺着陡峭的斜坡,翻滚着跌落下去,最终一动不动地伏在冰冷的雪地上,身下,迅速洇开一片刺目的鲜红!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李岑和他身边的小太监早已吓得面无人色,呆若木鸡。
“皇兄——!!!”李樽发出撕心裂肺的悲鸣,连滚带爬地扑到李昀身边。他颤抖着手,不敢触碰李昀扭曲变形、被鲜血染红的双腿,只能徒劳地、一遍遍地呼唤着兄长的名字,泪水混杂着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巨大的恐惧和自责,如同冰冷的铁爪,瞬间攫住了他年轻的心脏,几乎要将他撕碎!
他救下了懦弱的李儒,却永远失去了那个会温柔笑着看他写字、会耐心听他弹琴、会包容他所有小性子的皇兄李昀…健全行走的能力。
自那日起,东宫便永远弥漫着苦涩的药味。李昀的命保住了,但一双腿彻底废了,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曾经温润平和的太子,眉宇间笼罩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郁和沉寂。他变得更加沉默,常常对着窗外一坐就是一整天,只有笼中那些不知愁苦的鸟儿清脆的鸣叫,才能偶尔唤回他一丝飘忽的神采。
李樽变了。那场血色的意外,像一盆混着冰碴的冷水,狠狠浇灭了他身上最后一点属于少年的、不谙世事的跳脱。他变得更加沉默,更加内敛,那双曾蕴着金芒、清澈见底的眼眸深处,沉淀下一种超越年龄的、深潭般的沉静,以及一丝挥之不去的、沉重的负疚感。
他几乎每日都会去东宫,风雨无阻。他会安静地陪李昀下棋,会为他诵读新得的诗书,会笨拙地学着推轮椅,小心翼翼地带他去御花园晒晒太阳。他不再轻易开怀大笑,那份曾经洋溢的明媚,被一种近乎刻意的温和与细腻所取代。他开始更加拼命地读书,习武,仿佛只有将自己沉浸在文武的磨砺中,才能稍稍麻痹那份蚀骨的自责,也仿佛…是在无声地回应着祖父李玄那始终如影随形的、沉甸甸的目光。
皇帝李志在震怒之后,以雷霆手段处置了李岑及其母妃,却也只是将其短暂圈禁。他看着李樽的变化,看着他日复一日地照顾着残废的太子,看着他眼中那与年龄不符的沉重,心中亦是百味杂陈。对这个儿子,他有着对李昀所没有的、更复杂的期待,却也因那份过早降临的“天命”预言,而始终隔着一层难以言说的距离。他给予李樽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历练机会,却也用更加严苛的标准要求着他。
时光在压抑与无声的砥砺中飞逝。承平五十九年,皇帝李志以其雄才伟略和铁血手腕,历经十余载征伐,终于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宏图伟业。四十二岁的李志,站在太极殿前,接受万国来朝,睥睨着脚下匍匐的万里河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千古一帝”。太上皇李玄,在万众瞩目下,彻底将那象征着至高无权的传国玉玺,亲手交到了儿子手中。那一刻,李玄的脸上是欣慰,是释然,目光却越过山呼海啸的人群,精准地落在了侍立在御阶之下、身姿挺拔如松的李樽身上。属于李志的崇熙第一年,开始了。
十八岁的李樽,已完全褪去了少年的青涩。他身姿挺拔,面容俊美无俦,眉宇间沉淀着一种温润如玉却又隐含锋芒的气质。一身亲王冕服衬得他贵气逼人,卓然不群。他迎着祖父的目光,平静地回视着,眼神深邃如古井,看不出太多波澜,只有那紧抿的唇线,泄露出一丝内心的不平静。他知道,祖父交出去的,不只是玉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指向未来的期许。
大典的喧嚣如同潮水般退去。当晚,李樽独自一人立于雍和宫新辟的书房窗前。窗外月华如水,清冷地洒在庭院中初绽的几株玉兰上。桌上,静静摊开着一幅异国女子的画像,画中人明艳照人,笑容灿烂——那是垣国国王刚刚遣使送来的,他即将迎娶的皇子妃,白孜孜的画像。
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拂过冰冷的窗棂,指尖感受着那如玉般的凉意。良久,他拿起案头一管青玉短笛。笛身冰凉,温润的触感却奇异地带来一丝慰藉。他闭上眼,将笛孔凑近唇边。
一缕幽咽的、不成调的笛音,在寂静的月夜里缓缓流淌开来。不成章法,只有几个简单却哀戚的音符,反反复复,固执地盘旋。那笛音里,没有即将大婚的喜悦,只有一种被无形巨网笼罩的窒息感,一种对不可知未来的茫然,以及一种深埋在心底、连他自己都不敢深究的…对某种自由与温情的、无声的哀鸣。
笛声袅袅,最终被窗外清冷的夜风吹散,不留痕迹。只留下窗前那个颀长孤寂的身影,在如水的月华下,被拉得很长,很长。十八岁的皇子李樽,站在他人生一个巨大的分水岭上,身后是镌刻着荣耀、伤痛与束缚的过往,而前方,是深不可测、被命运与权力交织的迷雾所笼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