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卯时的更鼓刚过,纸坊的梆子声便撕裂了晨雾。
刘禅挣扎着从草铺上爬起来,浑身骨头像是被石碾碾过一般。
昨日鞭伤结了薄痂,稍一动作就扯得生疼。
“接着。”
李治扔来一根麻绳,“把裤管扎紧,免得沾上碱水。”
刘禅笨拙地系着绳结,手指上的血泡已经磨破,渗出淡黄的脓水。
他偷眼去看李治,发现表兄正用牙齿撕下衣袖的布条,熟练地缠在掌心的裂口上。
蒸料房的白雾里,监工提着皮鞭来回巡视。
刘禅刚抱起一筐楮皮,突然腿一软,整筐原料撒了满地。
“小贼安敢惫懒!”
监工的鞭子带着风声抽来。
刘禅本能地抬手格挡,鞭梢在腕骨上抽出一道血痕。
第二鞭正要落下,忽然被一只粗粝的大手攥住。
“赵监工,消消气。”
一个满脸风霜的老匠人挡在刘禅身前。
“新来的娃娃没力气,老汉替他搬便是。”
监工眯起三角眼,“王三,你倒是会做人情?”
“您说笑了。”
被称作王三的老匠人赔着笑,从怀里摸出个粗布包。
“自家酿的黍酒,给您润润喉。”
鞭子终于垂了下来。
监工掂了掂酒囊,冲着刘禅啐道:
“今日权且看在老王的面子上,饶你一回!”
待监工走远,刘禅长舒一口气,连连谢过这位王翁。
然后忽又鬼使神差地问起:
“王老丈,您觉得东宫太子与这监工比,相差几何?”
王翁抚须笑道:
“这正如以萤虫比皓月,以烂泥比青云。”
“云泥之分,差之甚远呐。”
“不过一个名分,待遇竟悬殊至此……”
刘禅苦笑着摇头,“依老丈看,权力到底是什么?为何一个监工都会让人感觉喘不过气来?”
王翁乃道:
“权者,行处皆可支销,片言俱堪揣摩。”
“谄谀之徒,如影随形。”
权力,就是走到哪里,都会有人为你报账。
权力,就是你随口说的一句话,都会被人揣摩,阿谀奉承。
“……这便是父皇、相父所为之事乎?”
刘禅心头嘀咕。
他总是自然而然地享受父亲、相父带给他的一切。
时至今日他才明白,原来自己的权力来自他的父亲,来自他父亲与相父一同建立的汉朝江山。
“老丈金石之言,禅铭记于心。”
“倘将来得脱此难,定不忘老丈今日相助之情。”
王翁乃笑道:
“娃儿,你身不满七尺,又无倚仗,与我等一同在坊里做工。”
“何谈将来如何?”
“你许给老朽的东西一文不值。”
我……
刘禅一时语塞,暗想即便自己透露身份估计也不会有人相信吧?
王翁不再理会刘禅,转而对李治说道:
“公子,借一步说话。”
“王翁有何指教?”
李治抖了抖青衫上的纸屑,随他走进了一处角落。
王翁忽然停步,从怀中取出一枚青铜令牌。
李治瞳孔骤缩——那令牌上赫然刻着“首相府”三个篆字。
“拜见公子,小人便是相爷吩咐在此照看两位公子的暗哨。”
“难怪……”
李治并未对王翁的身份感到有多惊讶,只是淡淡地说道:
“难怪这段时日,多赖老翁照顾。”
“否则以我孩童之躯,岂堪监工折磨。”
王翁说道:
“相爷做事滴水不漏,纸坊里早就打点好了。”
“不少监工、管事都是相爷安排的人,不会让公子有事的。”
“父亲向来如此……”
李治背着手,语气十分平静。
“既隐瞒至今,为何此刻却又亮明身份?”
“相爷将公子安排在纸坊做工,本为磨炼公子心性。”
“小人既是奉命照看公子,也是奉命考察公子。”
“数月来,公子已经脱胎换骨,不同于往昔。”
“小人将此事如实汇报给相爷后,相爷便命小人将公子带回相府去。”
“何时启程?”
李治拂去肩头竹叶,面色波澜不惊。
“车马已备在西门,公子出去自会有人接应。”
暮色四合时,青帷马车碾过朱雀大街的积水,停在首相府门前。
李治掀帘下车,他整了整蓑衣,忽见中门洞开。
数名执戟侍卫齐刷刷跪倒:
“恭迎公子回府!”
穿过三重影壁,却见父亲常坐的书斋紧闭,案上博山炉青烟袅袅。
独不见了父亲身影。
“可是治儿回来了?”
珠帘一挑,袁莹杏色罗裙转出。
她早就知道儿子今天会回来。
又见儿子满身雨气,忙用帕子去拭他额角。
“这般狼狈,倒像是从洛河里捞上来的水鬼。”
李治退后半步长揖:
“母亲安好。父亲何在?”
“你父亲呀——”
袁莹撇撇嘴,“今日未时就被陛下急召入宫了。”
她忽然凑近,带着茉莉头油的香气压低声音:
“听说是要宴请一位颍川来的贵客哩。”
“孩儿欲入宫面见父亲。”
李治解下蓑衣,露出内里粗布衣衫。
袁莹“哎呀”一声,葱指点了点他衣襟上沾着的纸浆。
“这般模样去见驾,莫不是要替你父亲挣个‘教子无方’的罪名?”
李治心念一动,忽撩袍跪下。
“儿昔日顽劣,少不更事,不解父亲苦心。”
“今在纸坊半载,方知父亲行事之艰难,如履薄冰。”
袁莹一顿,一开始他还不理解丈夫为什么要把儿子安排在纸坊那种苦地方做工。
还一做就是半年。
如今看着儿子的心态的变化,看来她当真是错怪李翊的教育观了。
“你父亲常说,玉不琢不成器。”
袁莹蹲下身子,亲自为他系上香囊。
“去吧,从西华门进,你舅舅今日当值。”
更衣毕,李治临镜整冠。
铜镜映出个陌生青年,眉宇间稚气已褪,倒显出三分肖似父亲的肃穆。
袁莹多望他一眼,又忍不住继续叮嘱:
“宫里的檀香浊气重,仔细头晕。”
李治连连颔首,穿过西华门,正撞着袁胤在那里当值。
他这个国舅当的倒也清闲,有空了也在宫里串串门。
袁胤见是外甥来了,便对他说道:
“陛下与你父亲并诸位阁老自午时议事至今,连膳饮都传了三回。”
“治儿且在此稍候,某去去便来。”
李治方欲作揖称谢,忽闻铁甲铿锵之声自回廊传来。
只见一魁梧将军龙行虎步而至。
身披筒袖铠,兜鍪下双目如电,正是统领虎贲禁军的许褚。
“咦?”
许褚按住环首刀,声若洪钟,“这不是李相爷家中的大郎么?”
李治忙施全礼:
“晚辈见过许中郎。”
许褚大手一挥,震得甲胄哗啦作响:
“宫禁重地,公子在此作甚?”
话音未落,他身后转出个瘦削校尉,谄笑着插话:
“许将军,不如让卑职进去通传……”
这校尉显然看上了李治的姓氏与家族,借此机会谄媚于他。
不聊许褚豹眼圆睁,大喝一声:
“放肆!”
吓得那校尉踉跄后退。
“陛下与首相正议国家大事,岂容闲杂打扰?”
也许有人好奇,赵云不是中护军吗?
为什么负责安保的还是许褚?
还有为什么不给许褚中护军的职位,他才是保镖专业户。
子龙明显可以大用啊,留在宫里给皇帝当保镖屈才了。
其实,这还是小看了中护军这个职位了。
中护军是掌握所有禁军精锐的统帅。
他的专职是护卫皇帝,统领白毦兵、虎贲卫等特种部队。
除此之外,他还有监管宗室的安全职责。
可以选拔任免武官、甚至监督管制诸武将。
相当于还具有一部分的政治职权在里面。
所以赵云的职权是远比皇帝保镖要更加宽泛的。
当了中护军,并不意味着他就得天天跟在刘备身边护卫着他。
真正护卫刘备的,依然是许褚。
而赵云其实是许褚的上司。
他是负责掌管所有禁军的武官,包括许褚在内。
哪有让最高长官,去当贴身保镖的?
是在皇室有行程的时候,他负责具体安排许褚、陈到去哪个片区进行工作。
“公子若有急事,某遣人送你去光禄勋廨房歇脚。”
许褚在批评完手下之后,转而看向李治语气又缓和了下来。
在大是大非上,许褚门清得很。
正僵持间,袁胤捧着象牙笏板折返。
许褚见状抱拳:
“国舅,非是末将阻拦,实在是奉命行事。”
“仲康将军恪尽职守,本官省得。”
袁胤含笑截住话头,从袖中取出快符牌。
“恰才遇见黄门侍郎,说陛下正问起东海盐税之事。”
“某借机提了句李家公子候见,陛下便让唤进来瞧瞧。”
许褚闻言肃然,侧身让路。
他身后的甲士,立刻无声地裂开出一道缝隙。
“多谢将军行方便。”
李治谢过,跟着袁胤一起进去了。
宣室殿内,鎏金博山炉吐着沉水香的青烟,缭绕在朱漆梁柱之间。
李治随袁胤踏入殿门时,正听见父亲李翊清朗的声音回荡在殿中。
“……在诸位同僚的不懈奋斗之下,景元通宝基本已经推行至全国州郡。”
“再给我们三年时间,一定可以把我国的货币彻底重塑。”
“李某非常感激诸位同僚,对陛下、对内阁工作的支持……”
李翊手持一张白纸,大声朗读这段时间的工作报告。
忽觉殿门处人影晃动,余光一瞥。
竟见自家儿子立于门侧,眉头不由一蹙。
他不动声色地朝身旁的商监甄尧使了个眼色。
甄尧会意,悄然退至殿侧,行至李治身旁,低声道:
“公子,相爷正议国事,请随下官暂退。”
李治拱手,声音虽轻却坚定:
“甄商监,治已得陛下允准入内听政。”
甄尧一愣,尚未答话,二人低语已引得数位大臣侧目。
御座上的刘备原本正凝神听着李翊奏报,此刻也被这小小骚动吸引,抬眼望来。
“哦?”刘备眉梢微挑,唇角含笑。
“这不是李相家的公子吗?”
殿内顿时一静。
李翊见状,只得上前一步,恭敬道:
“犬子无状,扰了陛下圣听,臣这就让他退下。”
刘备却摆了摆手,笑道:
“无妨,是朕让国舅带他进来的。”
他目光温和地看向李治,“既然来了,便在一旁听一听吧。”
“也好知晓你父亲平日为国操劳些什么。”
李翊见状,只得躬身称是,但眼神仍略带警告地扫了李治一眼。
李治心领神会,默默退至殿侧,立于诸臣末位。
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清越的玉佩相击之声。
黄门侍郎趋步入内,躬身禀道:
“陛下,水镜先生司马徽已至宫门。”
刘备闻言,眉目舒展,抬手示意:
“快请。”
不多时,一位青袍老者徐步入殿。
广袖迎风,白须垂胸,步履间自有一派超然气度。
正是名满天下的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
由于历史线变动,司马徽并未像原历史那样被曹操征辟为官。
也没有在那个节骨眼上病死。
不过此刻的他,已经相当年迈,精神还算矍铄。
他行至御前,长揖一礼:
“山野之人司马徽,拜见陛下。”
刘备竟从御座上起身,虚扶一把,笑道:
“先生不必多礼。”
“昔日徐州一别,倏忽十余载,今日得见,恍如昨日。”
司马徽含笑落座,他心想自己也确实没有想到。
当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徐州牧的刘备,如今居然能当上汉家天子,三兴汉室。
关键这速度远比他想象的要快上许多。
如今倒是他这个名满天下的水镜先生,有点儿羞见故人了。
俄顷,侍从鱼贯而入,奉上珍馐美馔。
身在殿侧的李治这才明白,原来陛下与父亲要宴请的贵客便是这位水镜先生。
金樽玉盏,琥珀光浮。
刘备举杯,与司马徽共饮一巡,随即感慨道:
“当年朕在徐州时,兵微将寡,困顿潦倒。”
“若非先生指点迷津,恐无今日。”
司马徽举杯还礼道:
“陛下龙兴,乃天命所归,干老朽何事?”
“正要有功,也当是在座文武之功。”
“徽实不敢据此功也。”
二人叙旧片刻,刘备忽正色道:
“今日请先生来,实有一事相托。”
司马徽放下酒盏,静待下文。
刘备目光灼灼:
“朕欲在洛阳兴办太学,广纳天下学子,教化万民。”
“先生德高望重,学贯古今,若能出任太学祭酒。”
“主持此事,则天下英才必趋之若鹜。”
“此汉室之幸,朕之幸也。”
“老朽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司马徽白须微动,欣然接受了这件事。
他本就喜欢教书,洛阳的太学就相当于是清华北大。
刘备这是让他当清华北大的校长,司马徽岂能不愿意?
“……水镜先生。”
李翊忽然开口,“今日请先生来,除办太学之事外,还有一事。”
“首相请吩咐。”
“内阁经过商议,决定除太学之外,当广设乡塾。”
“使贩夫走卒之子皆可执经问义。”
“相爷此话当真?”司马徽问。
“孔子云,有教无类,李某以为私塾应该面向所有汉朝子民。”
李翊的野心很大,既然与刘备辛苦缔造了大汉第三帝国。
那他会尽自己的所能,为这个国家续命。
不说千秋万代,至少不能二三世而亡。
重塑国家经济是一方面,改革教育是另一方面。
魏晋时期的世家泛滥,很多人都觉得这跟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有关。
其实反了,是因为世家太过泛滥,才有了九品中正制的妥协。
魏晋时期,其实就是为两汉察举制四百年导致世家野蛮生长,而进行的买单。
从前李翊也采取过不少手段打压世家大族。
但那毕竟只是小打小闹,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要从根上解决这种问题,只能从教育入手。
世家大族垄断了教育资源,或者说垄断了知识分子。
这就导致官员永远都出身于世家。
然后官员们靠着家世屡世公侯,才有了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样的四世三公。
所以,只有打破知识分子的垄断。
避免官员都是从世家里面出来,才能从根上解决魏晋时期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李翊当上首相后,便开始大力改革的原因。
因为魏晋的问题,本质上是两汉的历史遗留问题。
即便是如今的齐汉也不能避免,不改革早晚面临同样的问题。
“首相胸怀天下,欲行‘有教无类’之策,实乃大善。”
“然老朽有一言,不知当讲否?”
殿内烛火摇曳,映照在司马徽深邃的眼眸中。
李翊抬手示意:
“先生但说无妨。”
司马徽目光扫过在座诸臣,最终落回李翊面上。
“读书求学,非一日之功。”
“寻常百姓之家,男子需耕田种地,女子需织布持家。”
“若令其子弟终日伏案,家中便少一劳力。”
“纵使免去束脩,百姓仍难负担脱产求学之耗。”
殿中一时寂静。
刘备若有所思,手指轻叩案几。
司马徽提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都说世家垄断知识分子,但其实人家从未刻意去垄断,甚至打压过。
因为即便放开私塾教育,底层百姓也很难接受教育。
主要是考虑到小农社会,男子们大多不能脱产。
“此事本相其实早已提前想过了。”
“那相爷的意思是……?”
李翊目光转向立于柱旁的李治,抬手一招:
“治儿,过来。”
李治整衣近前,向刘备与司马徽恭敬行礼。
司马徽打量这位年轻公子,见他虽衣着华贵,指节却带着粗茧,不由好奇。
“令郎与这私塾之议,有何干系?”
李翊不答,反而问李治:
“你在纸坊半载,可知为兴办纸坊意义何在?”
李治略一沉吟,声音清朗:
“回父亲,纸坊所产,非独为笔墨消遣,实为天下文脉之根基。”
他抬眼看向司马徽,有条不紊地阐明自己的看法。
“先生可知,如今洛阳纸坊一日所出,可抵昔日半月之工?”
司马徽白眉微挑:
“哦?此话当真?”
李治颔首,继续说道:
“新法所造之纸,质地坚韧而价廉。”
”孩儿在坊中时,曾见工匠一日可成书百卷。”
“若此等纸张流通各州,典籍成本必大减。”
“届时,寒门学子不必苦求私塾,购书自修亦可成才。”
司马徽手中茶盏一顿,眼中精光乍现:
“小郎,你莫不是在与老朽开玩笑罢?”
“小子岂敢与水镜先生说笑,身在纸坊半年。”
“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俱是亲历,岂能有假?”
李翊轻笑,击掌三声。
殿外立即有侍从捧来一摞素纸,雪白光洁,薄如蝉翼。
司马徽接过细看,指尖摩挲纸面,惊叹道:
“这等质地,竟比左伯纸更为细腻!”
左伯纸是灵帝时期发明的纸张。
这在当时,已经被认为是最优质的纸了。
可跟李翊所制出来的纸张相比,竟是天壤之别!
“此乃改良后的新法。”
李翊从袖中取出一本装帧精美的图书。
“如今印刷术亦有大进。”
“一版可印千册,字迹清晰如初。”
“水镜先生若是感兴趣,大可将此副本拿去研究。”
李翊丝毫不吝惜这些技术。
还是那句话,他巴不得全天下的人都掌握这项改良造纸术与印刷术。
掌握的人越多,使用的人越多。
那他的改革进度只会更快帮他打下群众基础。
刘备接过书册翻阅,大声笑道:
“妙哉!昔日蔡侯造纸,今有李相成书!”
他转向司马徽,“先生以为,有此物相助,教化万民可还艰难?”
司马徽长叹一声,忽然起身向李翊深揖:
“老朽愚钝,竟不知相爷早已布下如此大局。”
“纸墨流通,确比千万私塾更利教化。”
“不过……”
司马徽似乎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这纸墨流通虽善……”
声音忽然压低,“然则察举之旧制,岁举不过数人。”
“纵有千万学子,若无进身之阶……”
他话说的很委婉,不敢挑明了说察举制的弊端。
因为这属于是抨击国家的制度。
司马徽不得不谨言慎行。
李翊微微一笑,接过话头:
“先生所虑极是。”
“然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未至,翻动太急,反易碎烂。”
他目光扫过在座诸臣。
“待太学建成,书籍流通。”
“天下寒士自有向上之阶,到那时……”
他声音微微停顿,“民间自有清议,朝廷顺势而为即可。”
言外之意,现在谈这个问题还太早。
等将来时机成熟了,不用朝廷主动提出,民间自会有改革之声。
根本用不着司马徽来操心。
至少不是他这个身份该操心的。
司马徽会意,白须微动:
“相爷深谋远虑,是老朽心急了。”
刘备适时举盏:
“既如此,朕今日便下诏。”
“敕建太学,择洛阳城南高地,仿长安旧制。”
“建五经讲堂、藏书阁、博士舍。”
“此外,再颁一《兴学诏》:命各州郡推举通经学子。”
“凡年俸四百石以上官员,皆需荐子弟一人入学。”
“至于印书之所么……”
刘备目光看向李翊,李翊适时起身,道:
“便由内阁设下印书局,由学相统管。”
“专司典籍刊印,为国家印刷书籍。”
……
会议散去后,刘备负手立于殿前。
望着渐暗的天色,忽对李翊道:
“李相,陪朕走走吧。”
李翊会意,回首吩咐李治。
“你先回府。”
李治拱手退下,打道回府。
二人沿宫廊徐行,暮色浸染飞檐,远处钟声杳杳。
行至偏殿时,忽见一使者风尘仆仆跪于阶下,
他身着交州的纹绣短衣,腰佩的贝饰短刀已被卸去。
显是远道而来。
“臣交州别驾张旻,奉士府君之命,恭贺陛下万安。”
虽然刘备把诸葛亮派去了抚定交州,名义上他是老大。
但实际上交州的老大就是士燮。
不过士燮这个人很聪明,喜欢示弱。
历史上的他,就每年都派遣张旻向孙权朝贡。
有时候甚至贡献几百匹战马,对于极度缺马的江东而言可谓是解渴。
以至于每年孙权都要亲笔写信,向士燮道谢。
不过本位面由于刘备太过强势,加之派遣诸葛亮去了交州。
显然是有意插手交州事务,士燮便主动向刘备示好。
刘备不动声色,道:
“士君有心了。”
张旻击掌三声,殿外侍从鱼贯而入。
抬进数十朱漆木箱。
箱盖一开,满殿生辉——
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
有香料,有细葛。
象牙珍宝,南海明珠。
各种奇花异果,数不胜数。
刘备拈起一枚龙眼,剥壳入口,甘汁溢于唇齿:
“交州风味,果然清甜。”
张旻躬身:
“府君特嘱,此乃合浦龙眼。”
“古称‘荔枝奴‘’,然其味不逊荔枝分毫。”
刘备大笑,忽挥袖道:
“李相为国操劳,这些贡品,分一半送至相府。”
李翊乃躬身谢道:
“臣谢陛下赏赐。”
随即,他目光转向张旻,唇角含笑,语气却如淬了冰。
“士府君在交州,一切可还安好?”
张旻垂首,交州纹绣的衣领掩住了瞬息紧绷的下颌。
“托陛下洪福,府君治下五岭安宁,商船络绎。”
“是吗?”
“那为何本相听闻,士燮的弟弟士壹上月私调郁林郡兵,截了荆州来的粮船?”
张旻额角渗出细汗,却仍赔笑:
“相爷明鉴,那必是山越贼人假扮……”
“山越?”
李翊轻笑,“呵呵好罢,权且当是山越。”
“不过山越截杀朝廷粮船,也该治士燮一个御下不严之过。”
他忽然逼近一步,声音压得极低。
“足下可回去告诉士燮,朝廷既已派诸葛孔明出任交州刺史,以后的贡品……”
“就该由刺史府递送。”
“士府君年事已高,还是安心养老为好。”
张旻脸色煞白,袖中手指掐进掌心,却仍躬身如虾:
“相爷教训的是……下官一定把话带到。”
刘备见此,乃摆了摆手,说道:
“足下远来辛苦,下去歇着吧。”
待张旻退下,刘备忽然用只有李翊能听见的声音道:
“交州的瓜果……味道实在不怎么样。”
适才若不是当着使者的面,刘备都不忍心说实话。
李翊背着手,笑道:
“据臣所知,交州瓜果发往中央,每十里便要设一座驿站。”
“能送至洛阳不腐,已是不易。”
“陛下权且当是尝个鲜罢!”
刘备忽然道:
“孔明在交州是否能日日吃到这般新鲜瓜果?”
“自然,不过想必此刻孔明除了吃瓜果外,还有更重要的事等待他去做。”
……
卯时的更鼓刚过,纸坊的梆子声便撕裂了晨雾。
刘禅挣扎着从草铺上爬起来,浑身骨头像是被石碾碾过一般。
昨日鞭伤结了薄痂,稍一动作就扯得生疼。
“接着。”
李治扔来一根麻绳,“把裤管扎紧,免得沾上碱水。”
刘禅笨拙地系着绳结,手指上的血泡已经磨破,渗出淡黄的脓水。
他偷眼去看李治,发现表兄正用牙齿撕下衣袖的布条,熟练地缠在掌心的裂口上。
蒸料房的白雾里,监工提着皮鞭来回巡视。
刘禅刚抱起一筐楮皮,突然腿一软,整筐原料撒了满地。
“小贼安敢惫懒!”
监工的鞭子带着风声抽来。
刘禅本能地抬手格挡,鞭梢在腕骨上抽出一道血痕。
第二鞭正要落下,忽然被一只粗粝的大手攥住。
“赵监工,消消气。”
一个满脸风霜的老匠人挡在刘禅身前。
“新来的娃娃没力气,老汉替他搬便是。”
监工眯起三角眼,“王三,你倒是会做人情?”
“您说笑了。”
被称作王三的老匠人赔着笑,从怀里摸出个粗布包。
“自家酿的黍酒,给您润润喉。”
鞭子终于垂了下来。
监工掂了掂酒囊,冲着刘禅啐道:
“今日权且看在老王的面子上,饶你一回!”
待监工走远,刘禅长舒一口气,连连谢过这位王翁。
然后忽又鬼使神差地问起:
“王老丈,您觉得东宫太子与这监工比,相差几何?”
王翁抚须笑道:
“这正如以萤虫比皓月,以烂泥比青云。”
“云泥之分,差之甚远呐。”
“不过一个名分,待遇竟悬殊至此……”
刘禅苦笑着摇头,“依老丈看,权力到底是什么?为何一个监工都会让人感觉喘不过气来?”
王翁乃道:
“权者,行处皆可支销,片言俱堪揣摩。”
“谄谀之徒,如影随形。”
权力,就是走到哪里,都会有人为你报账。
权力,就是你随口说的一句话,都会被人揣摩,阿谀奉承。
“……这便是父皇、相父所为之事乎?”
刘禅心头嘀咕。
他总是自然而然地享受父亲、相父带给他的一切。
时至今日他才明白,原来自己的权力来自他的父亲,来自他父亲与相父一同建立的汉朝江山。
“老丈金石之言,禅铭记于心。”
“倘将来得脱此难,定不忘老丈今日相助之情。”
王翁乃笑道:
“娃儿,你身不满七尺,又无倚仗,与我等一同在坊里做工。”
“何谈将来如何?”
“你许给老朽的东西一文不值。”
我……
刘禅一时语塞,暗想即便自己透露身份估计也不会有人相信吧?
王翁不再理会刘禅,转而对李治说道:
“公子,借一步说话。”
“王翁有何指教?”
李治抖了抖青衫上的纸屑,随他走进了一处角落。
王翁忽然停步,从怀中取出一枚青铜令牌。
李治瞳孔骤缩——那令牌上赫然刻着“首相府”三个篆字。
“拜见公子,小人便是相爷吩咐在此照看两位公子的暗哨。”
“难怪……”
李治并未对王翁的身份感到有多惊讶,只是淡淡地说道:
“难怪这段时日,多赖老翁照顾。”
“否则以我孩童之躯,岂堪监工折磨。”
王翁说道:
“相爷做事滴水不漏,纸坊里早就打点好了。”
“不少监工、管事都是相爷安排的人,不会让公子有事的。”
“父亲向来如此……”
李治背着手,语气十分平静。
“既隐瞒至今,为何此刻却又亮明身份?”
“相爷将公子安排在纸坊做工,本为磨炼公子心性。”
“小人既是奉命照看公子,也是奉命考察公子。”
“数月来,公子已经脱胎换骨,不同于往昔。”
“小人将此事如实汇报给相爷后,相爷便命小人将公子带回相府去。”
“何时启程?”
李治拂去肩头竹叶,面色波澜不惊。
“车马已备在西门,公子出去自会有人接应。”
暮色四合时,青帷马车碾过朱雀大街的积水,停在首相府门前。
李治掀帘下车,他整了整蓑衣,忽见中门洞开。
数名执戟侍卫齐刷刷跪倒:
“恭迎公子回府!”
穿过三重影壁,却见父亲常坐的书斋紧闭,案上博山炉青烟袅袅。
独不见了父亲身影。
“可是治儿回来了?”
珠帘一挑,袁莹杏色罗裙转出。
她早就知道儿子今天会回来。
又见儿子满身雨气,忙用帕子去拭他额角。
“这般狼狈,倒像是从洛河里捞上来的水鬼。”
李治退后半步长揖:
“母亲安好。父亲何在?”
“你父亲呀——”
袁莹撇撇嘴,“今日未时就被陛下急召入宫了。”
她忽然凑近,带着茉莉头油的香气压低声音:
“听说是要宴请一位颍川来的贵客哩。”
“孩儿欲入宫面见父亲。”
李治解下蓑衣,露出内里粗布衣衫。
袁莹“哎呀”一声,葱指点了点他衣襟上沾着的纸浆。
“这般模样去见驾,莫不是要替你父亲挣个‘教子无方’的罪名?”
李治心念一动,忽撩袍跪下。
“儿昔日顽劣,少不更事,不解父亲苦心。”
“今在纸坊半载,方知父亲行事之艰难,如履薄冰。”
袁莹一顿,一开始他还不理解丈夫为什么要把儿子安排在纸坊那种苦地方做工。
还一做就是半年。
如今看着儿子的心态的变化,看来她当真是错怪李翊的教育观了。
“你父亲常说,玉不琢不成器。”
袁莹蹲下身子,亲自为他系上香囊。
“去吧,从西华门进,你舅舅今日当值。”
更衣毕,李治临镜整冠。
铜镜映出个陌生青年,眉宇间稚气已褪,倒显出三分肖似父亲的肃穆。
袁莹多望他一眼,又忍不住继续叮嘱:
“宫里的檀香浊气重,仔细头晕。”
李治连连颔首,穿过西华门,正撞着袁胤在那里当值。
他这个国舅当的倒也清闲,有空了也在宫里串串门。
袁胤见是外甥来了,便对他说道:
“陛下与你父亲并诸位阁老自午时议事至今,连膳饮都传了三回。”
“治儿且在此稍候,某去去便来。”
李治方欲作揖称谢,忽闻铁甲铿锵之声自回廊传来。
只见一魁梧将军龙行虎步而至。
身披筒袖铠,兜鍪下双目如电,正是统领虎贲禁军的许褚。
“咦?”
许褚按住环首刀,声若洪钟,“这不是李相爷家中的大郎么?”
李治忙施全礼:
“晚辈见过许中郎。”
许褚大手一挥,震得甲胄哗啦作响:
“宫禁重地,公子在此作甚?”
话音未落,他身后转出个瘦削校尉,谄笑着插话:
“许将军,不如让卑职进去通传……”
这校尉显然看上了李治的姓氏与家族,借此机会谄媚于他。
不聊许褚豹眼圆睁,大喝一声:
“放肆!”
吓得那校尉踉跄后退。
“陛下与首相正议国家大事,岂容闲杂打扰?”
也许有人好奇,赵云不是中护军吗?
为什么负责安保的还是许褚?
还有为什么不给许褚中护军的职位,他才是保镖专业户。
子龙明显可以大用啊,留在宫里给皇帝当保镖屈才了。
其实,这还是小看了中护军这个职位了。
中护军是掌握所有禁军精锐的统帅。
他的专职是护卫皇帝,统领白毦兵、虎贲卫等特种部队。
除此之外,他还有监管宗室的安全职责。
可以选拔任免武官、甚至监督管制诸武将。
相当于还具有一部分的政治职权在里面。
所以赵云的职权是远比皇帝保镖要更加宽泛的。
当了中护军,并不意味着他就得天天跟在刘备身边护卫着他。
真正护卫刘备的,依然是许褚。
而赵云其实是许褚的上司。
他是负责掌管所有禁军的武官,包括许褚在内。
哪有让最高长官,去当贴身保镖的?
是在皇室有行程的时候,他负责具体安排许褚、陈到去哪个片区进行工作。
“公子若有急事,某遣人送你去光禄勋廨房歇脚。”
许褚在批评完手下之后,转而看向李治语气又缓和了下来。
在大是大非上,许褚门清得很。
正僵持间,袁胤捧着象牙笏板折返。
许褚见状抱拳:
“国舅,非是末将阻拦,实在是奉命行事。”
“仲康将军恪尽职守,本官省得。”
袁胤含笑截住话头,从袖中取出快符牌。
“恰才遇见黄门侍郎,说陛下正问起东海盐税之事。”
“某借机提了句李家公子候见,陛下便让唤进来瞧瞧。”
许褚闻言肃然,侧身让路。
他身后的甲士,立刻无声地裂开出一道缝隙。
“多谢将军行方便。”
李治谢过,跟着袁胤一起进去了。
宣室殿内,鎏金博山炉吐着沉水香的青烟,缭绕在朱漆梁柱之间。
李治随袁胤踏入殿门时,正听见父亲李翊清朗的声音回荡在殿中。
“……在诸位同僚的不懈奋斗之下,景元通宝基本已经推行至全国州郡。”
“再给我们三年时间,一定可以把我国的货币彻底重塑。”
“李某非常感激诸位同僚,对陛下、对内阁工作的支持……”
李翊手持一张白纸,大声朗读这段时间的工作报告。
忽觉殿门处人影晃动,余光一瞥。
竟见自家儿子立于门侧,眉头不由一蹙。
他不动声色地朝身旁的商监甄尧使了个眼色。
甄尧会意,悄然退至殿侧,行至李治身旁,低声道:
“公子,相爷正议国事,请随下官暂退。”
李治拱手,声音虽轻却坚定:
“甄商监,治已得陛下允准入内听政。”
甄尧一愣,尚未答话,二人低语已引得数位大臣侧目。
御座上的刘备原本正凝神听着李翊奏报,此刻也被这小小骚动吸引,抬眼望来。
“哦?”刘备眉梢微挑,唇角含笑。
“这不是李相家的公子吗?”
殿内顿时一静。
李翊见状,只得上前一步,恭敬道:
“犬子无状,扰了陛下圣听,臣这就让他退下。”
刘备却摆了摆手,笑道:
“无妨,是朕让国舅带他进来的。”
他目光温和地看向李治,“既然来了,便在一旁听一听吧。”
“也好知晓你父亲平日为国操劳些什么。”
李翊见状,只得躬身称是,但眼神仍略带警告地扫了李治一眼。
李治心领神会,默默退至殿侧,立于诸臣末位。
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清越的玉佩相击之声。
黄门侍郎趋步入内,躬身禀道:
“陛下,水镜先生司马徽已至宫门。”
刘备闻言,眉目舒展,抬手示意:
“快请。”
不多时,一位青袍老者徐步入殿。
广袖迎风,白须垂胸,步履间自有一派超然气度。
正是名满天下的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
由于历史线变动,司马徽并未像原历史那样被曹操征辟为官。
也没有在那个节骨眼上病死。
不过此刻的他,已经相当年迈,精神还算矍铄。
他行至御前,长揖一礼:
“山野之人司马徽,拜见陛下。”
刘备竟从御座上起身,虚扶一把,笑道:
“先生不必多礼。”
“昔日徐州一别,倏忽十余载,今日得见,恍如昨日。”
司马徽含笑落座,他心想自己也确实没有想到。
当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徐州牧的刘备,如今居然能当上汉家天子,三兴汉室。
关键这速度远比他想象的要快上许多。
如今倒是他这个名满天下的水镜先生,有点儿羞见故人了。
俄顷,侍从鱼贯而入,奉上珍馐美馔。
身在殿侧的李治这才明白,原来陛下与父亲要宴请的贵客便是这位水镜先生。
金樽玉盏,琥珀光浮。
刘备举杯,与司马徽共饮一巡,随即感慨道:
“当年朕在徐州时,兵微将寡,困顿潦倒。”
“若非先生指点迷津,恐无今日。”
司马徽举杯还礼道:
“陛下龙兴,乃天命所归,干老朽何事?”
“正要有功,也当是在座文武之功。”
“徽实不敢据此功也。”
二人叙旧片刻,刘备忽正色道:
“今日请先生来,实有一事相托。”
司马徽放下酒盏,静待下文。
刘备目光灼灼:
“朕欲在洛阳兴办太学,广纳天下学子,教化万民。”
“先生德高望重,学贯古今,若能出任太学祭酒。”
“主持此事,则天下英才必趋之若鹜。”
“此汉室之幸,朕之幸也。”
“老朽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司马徽白须微动,欣然接受了这件事。
他本就喜欢教书,洛阳的太学就相当于是清华北大。
刘备这是让他当清华北大的校长,司马徽岂能不愿意?
“……水镜先生。”
李翊忽然开口,“今日请先生来,除办太学之事外,还有一事。”
“首相请吩咐。”
“内阁经过商议,决定除太学之外,当广设乡塾。”
“使贩夫走卒之子皆可执经问义。”
“相爷此话当真?”司马徽问。
“孔子云,有教无类,李某以为私塾应该面向所有汉朝子民。”
李翊的野心很大,既然与刘备辛苦缔造了大汉第三帝国。
那他会尽自己的所能,为这个国家续命。
不说千秋万代,至少不能二三世而亡。
重塑国家经济是一方面,改革教育是另一方面。
魏晋时期的世家泛滥,很多人都觉得这跟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有关。
其实反了,是因为世家太过泛滥,才有了九品中正制的妥协。
魏晋时期,其实就是为两汉察举制四百年导致世家野蛮生长,而进行的买单。
从前李翊也采取过不少手段打压世家大族。
但那毕竟只是小打小闹,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要从根上解决这种问题,只能从教育入手。
世家大族垄断了教育资源,或者说垄断了知识分子。
这就导致官员永远都出身于世家。
然后官员们靠着家世屡世公侯,才有了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样的四世三公。
所以,只有打破知识分子的垄断。
避免官员都是从世家里面出来,才能从根上解决魏晋时期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李翊当上首相后,便开始大力改革的原因。
因为魏晋的问题,本质上是两汉的历史遗留问题。
即便是如今的齐汉也不能避免,不改革早晚面临同样的问题。
“首相胸怀天下,欲行‘有教无类’之策,实乃大善。”
“然老朽有一言,不知当讲否?”
殿内烛火摇曳,映照在司马徽深邃的眼眸中。
李翊抬手示意:
“先生但说无妨。”
司马徽目光扫过在座诸臣,最终落回李翊面上。
“读书求学,非一日之功。”
“寻常百姓之家,男子需耕田种地,女子需织布持家。”
“若令其子弟终日伏案,家中便少一劳力。”
“纵使免去束脩,百姓仍难负担脱产求学之耗。”
殿中一时寂静。
刘备若有所思,手指轻叩案几。
司马徽提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都说世家垄断知识分子,但其实人家从未刻意去垄断,甚至打压过。
因为即便放开私塾教育,底层百姓也很难接受教育。
主要是考虑到小农社会,男子们大多不能脱产。
“此事本相其实早已提前想过了。”
“那相爷的意思是……?”
李翊目光转向立于柱旁的李治,抬手一招:
“治儿,过来。”
李治整衣近前,向刘备与司马徽恭敬行礼。
司马徽打量这位年轻公子,见他虽衣着华贵,指节却带着粗茧,不由好奇。
“令郎与这私塾之议,有何干系?”
李翊不答,反而问李治:
“你在纸坊半载,可知为兴办纸坊意义何在?”
李治略一沉吟,声音清朗:
“回父亲,纸坊所产,非独为笔墨消遣,实为天下文脉之根基。”
他抬眼看向司马徽,有条不紊地阐明自己的看法。
“先生可知,如今洛阳纸坊一日所出,可抵昔日半月之工?”
司马徽白眉微挑:
“哦?此话当真?”
李治颔首,继续说道:
“新法所造之纸,质地坚韧而价廉。”
”孩儿在坊中时,曾见工匠一日可成书百卷。”
“若此等纸张流通各州,典籍成本必大减。”
“届时,寒门学子不必苦求私塾,购书自修亦可成才。”
司马徽手中茶盏一顿,眼中精光乍现:
“小郎,你莫不是在与老朽开玩笑罢?”
“小子岂敢与水镜先生说笑,身在纸坊半年。”
“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俱是亲历,岂能有假?”
李翊轻笑,击掌三声。
殿外立即有侍从捧来一摞素纸,雪白光洁,薄如蝉翼。
司马徽接过细看,指尖摩挲纸面,惊叹道:
“这等质地,竟比左伯纸更为细腻!”
左伯纸是灵帝时期发明的纸张。
这在当时,已经被认为是最优质的纸了。
可跟李翊所制出来的纸张相比,竟是天壤之别!
“此乃改良后的新法。”
李翊从袖中取出一本装帧精美的图书。
“如今印刷术亦有大进。”
“一版可印千册,字迹清晰如初。”
“水镜先生若是感兴趣,大可将此副本拿去研究。”
李翊丝毫不吝惜这些技术。
还是那句话,他巴不得全天下的人都掌握这项改良造纸术与印刷术。
掌握的人越多,使用的人越多。
那他的改革进度只会更快帮他打下群众基础。
刘备接过书册翻阅,大声笑道:
“妙哉!昔日蔡侯造纸,今有李相成书!”
他转向司马徽,“先生以为,有此物相助,教化万民可还艰难?”
司马徽长叹一声,忽然起身向李翊深揖:
“老朽愚钝,竟不知相爷早已布下如此大局。”
“纸墨流通,确比千万私塾更利教化。”
“不过……”
司马徽似乎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这纸墨流通虽善……”
声音忽然压低,“然则察举之旧制,岁举不过数人。”
“纵有千万学子,若无进身之阶……”
他话说的很委婉,不敢挑明了说察举制的弊端。
因为这属于是抨击国家的制度。
司马徽不得不谨言慎行。
李翊微微一笑,接过话头:
“先生所虑极是。”
“然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未至,翻动太急,反易碎烂。”
他目光扫过在座诸臣。
“待太学建成,书籍流通。”
“天下寒士自有向上之阶,到那时……”
他声音微微停顿,“民间自有清议,朝廷顺势而为即可。”
言外之意,现在谈这个问题还太早。
等将来时机成熟了,不用朝廷主动提出,民间自会有改革之声。
根本用不着司马徽来操心。
至少不是他这个身份该操心的。
司马徽会意,白须微动:
“相爷深谋远虑,是老朽心急了。”
刘备适时举盏:
“既如此,朕今日便下诏。”
“敕建太学,择洛阳城南高地,仿长安旧制。”
“建五经讲堂、藏书阁、博士舍。”
“此外,再颁一《兴学诏》:命各州郡推举通经学子。”
“凡年俸四百石以上官员,皆需荐子弟一人入学。”
“至于印书之所么……”
刘备目光看向李翊,李翊适时起身,道:
“便由内阁设下印书局,由学相统管。”
“专司典籍刊印,为国家印刷书籍。”
……
会议散去后,刘备负手立于殿前。
望着渐暗的天色,忽对李翊道:
“李相,陪朕走走吧。”
李翊会意,回首吩咐李治。
“你先回府。”
李治拱手退下,打道回府。
二人沿宫廊徐行,暮色浸染飞檐,远处钟声杳杳。
行至偏殿时,忽见一使者风尘仆仆跪于阶下,
他身着交州的纹绣短衣,腰佩的贝饰短刀已被卸去。
显是远道而来。
“臣交州别驾张旻,奉士府君之命,恭贺陛下万安。”
虽然刘备把诸葛亮派去了抚定交州,名义上他是老大。
但实际上交州的老大就是士燮。
不过士燮这个人很聪明,喜欢示弱。
历史上的他,就每年都派遣张旻向孙权朝贡。
有时候甚至贡献几百匹战马,对于极度缺马的江东而言可谓是解渴。
以至于每年孙权都要亲笔写信,向士燮道谢。
不过本位面由于刘备太过强势,加之派遣诸葛亮去了交州。
显然是有意插手交州事务,士燮便主动向刘备示好。
刘备不动声色,道:
“士君有心了。”
张旻击掌三声,殿外侍从鱼贯而入。
抬进数十朱漆木箱。
箱盖一开,满殿生辉——
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
有香料,有细葛。
象牙珍宝,南海明珠。
各种奇花异果,数不胜数。
刘备拈起一枚龙眼,剥壳入口,甘汁溢于唇齿:
“交州风味,果然清甜。”
张旻躬身:
“府君特嘱,此乃合浦龙眼。”
“古称‘荔枝奴‘’,然其味不逊荔枝分毫。”
刘备大笑,忽挥袖道:
“李相为国操劳,这些贡品,分一半送至相府。”
李翊乃躬身谢道:
“臣谢陛下赏赐。”
随即,他目光转向张旻,唇角含笑,语气却如淬了冰。
“士府君在交州,一切可还安好?”
张旻垂首,交州纹绣的衣领掩住了瞬息紧绷的下颌。
“托陛下洪福,府君治下五岭安宁,商船络绎。”
“是吗?”
“那为何本相听闻,士燮的弟弟士壹上月私调郁林郡兵,截了荆州来的粮船?”
张旻额角渗出细汗,却仍赔笑:
“相爷明鉴,那必是山越贼人假扮……”
“山越?”
李翊轻笑,“呵呵好罢,权且当是山越。”
“不过山越截杀朝廷粮船,也该治士燮一个御下不严之过。”
他忽然逼近一步,声音压得极低。
“足下可回去告诉士燮,朝廷既已派诸葛孔明出任交州刺史,以后的贡品……”
“就该由刺史府递送。”
“士府君年事已高,还是安心养老为好。”
张旻脸色煞白,袖中手指掐进掌心,却仍躬身如虾:
“相爷教训的是……下官一定把话带到。”
刘备见此,乃摆了摆手,说道:
“足下远来辛苦,下去歇着吧。”
待张旻退下,刘备忽然用只有李翊能听见的声音道:
“交州的瓜果……味道实在不怎么样。”
适才若不是当着使者的面,刘备都不忍心说实话。
李翊背着手,笑道:
“据臣所知,交州瓜果发往中央,每十里便要设一座驿站。”
“能送至洛阳不腐,已是不易。”
“陛下权且当是尝个鲜罢!”
刘备忽然道:
“孔明在交州是否能日日吃到这般新鲜瓜果?”
“自然,不过想必此刻孔明除了吃瓜果外,还有更重要的事等待他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