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魏王宫。
时年五十八岁的曹操,此刻已经须发尽白。
他立于殿前的巨幅舆图之前,手指划过秦岭山脉,眉头深锁。
“蜀道崎岖,寸步难行。”
“今我军据有益州,若不通邮驿,政令难达四方。”
“军情又何以速传?”
要想富,先修路。
尤其是西川之地,曹操要想壮大自身实力,必须将蜀地的交通连接在一起。
赵俨拱手道:
“大王明鉴。”
“自入蜀以来,各地文书传递迟缓,往往旬月方至。”
“若不整顿驿道,恐生内乱。”
司马朗亦上前一步,谏言道:
“臣考察蜀中旧驿,多因战乱荒废。”
“依臣之见,当重建亭障,增设快马。”
“便使成都与汉中一线畅通。”
汉中既是川蜀门户,又是蜀地重要的北伐基地。
打通汉中与成都之间的联系,可谓是目前蜀魏政权军事战略的核心。
“善,此事便交由卿等督办。”
曹操颔首,又指向汉中地图。
“此外,刘备虎踞中原,虎视眈眈。”
“孤欲以汉中为北伐根基,须速通关中。”
计划既定,曹操即吩咐手下人执行。
使者持节而至,朗声宣诏:
“魏王有令:拜曹仁为汉中太守。”
“整军经武,开凿山道,以通粮运!”
曹仁单膝跪地,沉声道:
“臣领命。”
汉中太守相当于曹魏的北部地区的军事最高长官,曹操依然习惯用自己的宗室。
待使者退下之后,副将低声问询道:
“将军,汉中群山环绕,如何开辟新路?”
曹仁沉声道:
“昔秦国能开金牛道,我魏中岂无此能人乎?”
“传令!征调民夫三万。”
“分修子午、傥骆、褒斜、金牛四道!
一声令下,蜀地的官军立马开始行动起来。
郊野外,寒风刺面。
里正敲着铜锣,穿村过寨,扯着嗓子嘶喊:
“魏王有令!三丁抽一,修驿开道——”
“魏王有令!三丁抽一,修驿开道——”
跟在里正身后的,是一群官兵。
他们挨家挨户开始抓人。
王家老汉死死攥住儿子的手腕。
“官爷,我家就这一根独苗啊!”
里正一脚踹翻陶瓮,粟米洒了满地。
“曹将军说了,抗命者以通敌论斩!”
里正相当于是村长。
但他的权力远比村长大得多,不仅能够负责管理户籍,征收赋税。
还起到维护治安、调解纠纷等的作用。
本质上是皇权在基层的延伸,具有行政强制力。
所以,曹氏肯定是专门扶持了听话的人上来。
以便配合他们的基层工作。
那里正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自然尽心竭力为曹家人办事。
很快,十七岁的王栓被麻绳捆着手腕,与同乡百余人串成长队,赶往汉中修路。
“快点!磨蹭什么!”
监军的皮鞭抽在裸露的脊背上,王栓肩头的纤绳深深勒进皮肉。
三百民夫正拖拽一根巨木,沿着傥骆道的峭壁缓缓移动。
“啊——!”
前方突然传来惨叫。
王栓抬头,看见同村的李叔脚下一滑,连人带石坠入深渊。
监军探头望了望云雾缭绕的谷底,撇嘴道:
“少个吃闲饭的。”
当日,王栓被安排派去负责凿孔。
他悬在千仞绝壁之上,钢钎一次次砸向岩缝。
虎口震裂的血染红钎柄,却不敢停。
昨日有个少年歇了口气,就被监军一刀砍断绳索……
正午烈日下,一位同村的民夫突然栽倒。
王栓摸到他滚烫的额头,偷偷喂了口水。
待傍晚收工之时,却见那位老乡已经被拖到了崖边上。
王栓不解其意,正欲闻讯。
那监军却开口说道:
“此人害了瘴气,会传染全队的!”
话落,那监军竟毫不犹豫地,一脚将人踹下深涧中去。
王栓见状,死死咬住嘴唇,却不敢发作。
在熬过一个个漫长的日夜之后,王栓与他所剩不多的老乡,迎来了子午谷的雨季。
民夫们泡在泥浆里夯土,夜里挤在漏雨的草棚。
每天清晨,都有僵硬的身体被抬出去。
“第三百四十七个。”
老石匠在岩壁上刻着记号,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王栓帮他捶背时,摸到嶙峋肋骨上溃烂的疮。
“别费心了,”老石匠推开他,“晚上就该刻我的编号了.”
是夜,大雨倾盆。
王栓静静地盯着草棚角落里老石匠的尸首。
尸体已被雨水泡得发白,眼窝里积着水,像是在流泪。
“还要死多少人?”
王栓突然踹翻陶碗,碎碴溅到众人脸上。
“明天是你,后天是他!”
他抓起凿石铁钎,“横竖都是死,不如拼了!”
瘸腿的张老汉拽他裤脚:
“栓子!曹军有刀有马……”
“刀?”
王栓劈手夺过他的凿子,“我等岂无刀乎!”
他猛地砸向木柱,火星四溅。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与其活活累死,不如就在起事!”
在王栓的鼓动下,伙伴终于下定决心加入他。
一开始,只有同棚的八个人跟着他。
他们摸黑捆了睡死的监工,用运石料的麻绳勒断他的喉咙。
至天明时分,王栓高举血淋淋的铁钎走在栈道上。
身后跟着的人越来越多——舂米的、凿山的、拖木料的。
他们眼睛里的恐惧渐渐烧成怒火。
华夏的老百姓最大的特点就是,如果不是真活不下去了,是不会造反的。
当他们选择揭竿而起时,说明是真的已经走投无路了。
“反了!反了!”
监军骑马冲来,鞭子还没扬起,就被飞来的石锤砸落马下。
他爬起来时,脸上傲慢变成了惊恐:
“你……你们胆敢反抗魏王……那可是要杀头的!”
王栓箭步上前,一钎子捅穿他大腿,嘶吼刀:
“杀头?我全家早就饿死了!”
“又岂惜一颗人头?”
众人把监军拖到未完工的栈道缺口。
王栓踩着他脖子,厉声问:
“记得李叔否?就是从这里,被你踹下去的。”
“好汉饶命!我家里也有……”
“也有八十老母?”
王栓突然暴怒,抡起铁锤将长钉凿进他手掌。
“汝不知害了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时至今日,尚欲望活乎!”
惨叫声中,钉穿四肢的监军被架在栈道木架上。
王栓抹了把脸上的血。
“想活的,从这畜生身上踏过去!”
张老汉瞧见那监军凄惨的模样,颤巍巍不敢动。
王栓乃上前揪住他的衣领,喝道:
“你不过去,我就把你扔下山!”
他没发现自己的声音和监军一样狠。
当夜,山雾弥漫,他们趁势抢了粮仓。
王栓站在栈道高处,望着底下黑压压的人群,大概有两百多个衣衫褴褛的民夫。
他们手里攥着铁钎、锤子、削尖的木棍,眼神里燃着浑浊的怒火。
“栓哥,咱们不如去投汉军罢?”
张瘸子拄着木拐,声音发颤。
“听说刘玄德仁义著于四海,我们去到汉地,至少不至于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何况我们杀了监军,曹氏定不会放过我们。”
“投汉?”
王栓一声冷笑,“蜀道千里,只怕我们还没出去,就已经被曹军给截杀了!”
他猛地举起铁锤,“不如占了这山头,咱们自己当家,自己做主!”
众人面面相觑,最终沉默地低下头。
他们不懂天下大势,只知道王栓带他们杀了监工,分了粮仓。
他说的,大概是对的。
因为跟着他,至少大概不用挨饿。
正午时分,就在众人刚刚分完了粟米时,忽听得马蹄声如雷。
震得栈道木板簌簌颤抖。
“是是虎豹骑!”有人尖叫。
王栓扒开人群,瞳孔骤缩。
五十名装备精良的骑兵如黑云压境,滚滚而来。
为首将领面如刀削,铁盔下的眼神冷得像冰。
“就这些蝼蚁,也敢造反?”
曹纯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膝盖发软。
真正从沙场上走出来的人物,往往都有不怒自威感。
王栓喉头发干,却强撑着举起铁锤:
“弟兄们!冲上去——”
声落,无人动弹。
他回头,发现张瘸子已经跪倒在地。
其他人丢下武器,瑟瑟发抖地蜷缩成一团。
王栓在他们眼里看到了恐惧,一种刻在基因里的恐惧。
尽管他们的人数,是对面的数倍。
可众人连举起武器反抗的勇气都没有。
“废物!你们难道忘了,监工是怎么折磨我们的?”
“放箭。”
曹纯抬手,身后的虎豹骑训练有素的齐齐拈弓搭箭。
第一支羽箭,瞬间贯穿了王栓的肩膀。
他还没反应过来,第二支箭已将他膝盖射穿。
他跪下了。
很快是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然后是数不清的箭雨。
他仰面倒下,看见无数箭矢如蝗虫过境。
身后的同伴像麦秆般成片倒下。
惨叫声、求饶声、坠崖声混成一片。
曹纯策马而来,铁靴踩住王栓的喉咙:
“知道你们为什么输吗?”
王栓张了张嘴,血沫涌出。
“因为你们,连被记载的资格都没有。”
曹纯的剑刃映出王栓扭曲的脸。
“你自以为你能成为英雄。”
“但却分不清大势,高估了自己的力量。”
“吾料想汝穷极一生,也未曾干过如此大事。”
“可饶是如此,史书上只会写——”
“建安十八年,汉中民乱,平之。”
剑光闪过。
王栓最后的意识,是看到自己喷出的血溅在黄土上,很快被马蹄踏碎,渗进尘埃里。
直到临死的最后一刻,他才明白。
原来他们连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资格,都不曾有过。
历史从来不属于他们,
只不过是王侯将相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罢了。
在魏军的高压之下,蜀地的道路很快被连通。
一座座高桥拔地而起,一条条栈道横贯南北。
尽管在高桥、栈道之下,埋着累累白骨。
但曹操不在乎,
他一生对不起很多人,但在修路这件事上,曹操坚信。
史书上只会称赞他对蜀地发展的贡献,为益州开辟了邮驿事业。
至于长埋地底的尸骨,谁会记得他们?
……
洛阳,内阁。
自李翊当上首相之后,便利用内阁的行政效率,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为的,就是尽力为这个新生的国家注入活力。
其实,很早的时候,李翊就想过要改了。
但考虑到之前政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太多。
李翊也担心大改,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所以一直托着。
如今自己既是大权在握,身边又有一帮能吏当助手。
他便再无顾忌,可以放下心来进行整改了。
而改革的第一条,就是重整货币!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称赞李翊的谋略、军事才能。
然而李翊对自身最满意的其实是抓经济。
这才是他的老本行。
发展才是硬道理,而经济永远都是与发展绑定的。
既然要发展经济,那自然需要重塑国家货币。
青玉令案前,李翊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他想要发行新货币的决定。
众人原本见李翊兴师动众,以为是什么大事。
没想到居然真是大事,是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的大事!
货币可不是能能够随便发行的。
“首相,为何突然想起要发行新币?”
陈群当即起身质问。
“非是突然,而是筹谋已久。”
“我主虽然仍旧延用汉号,但毕竟不同于前后两汉。”
“私以为不该在继续延用前朝货币,理应发行本朝货币才是。”
李翊的意思就是,新朝新气象。
咱们不应该在继续用前朝的货币单位了。
但这个理由显然不能服众。
毕竟东西两汉都是用的五铢钱。
也不见东汉人改换货币,怎么到了咱们这第三汉,便要改货币了呢?
而且要说新朝,新朝最怕的就是折腾。
这个货币政策的改革,那是直接影响全国所有人。
比内阁改革都夸张,毕竟这只影响朝堂。
而你要是敢去动全国人民的钱,万一出错,那是真的可能颠覆整个国家的。
一时间,内阁中的三分之二的人都变成了保守派。
觉得李翊这个决定太过激进了。
新兴国家不应该折腾,上来就整这么大的活。
“吾成立内阁的初衷,就是为了诸位助我一臂之力,为我们国家多做一些事实。”
“此陛下所知也。”
李翊直接把刘备搬了出来。
说我们搞内阁出来,就是为了去大刀阔斧的改革,解决一些弊病。
“而诸位却全都畏难怕险,逡巡不前。”
“倘如是,要尔等何为!”
李翊拍案怒叱。
众人纷纷低头,全都怕惹事,不敢发言。
“若是诸位不敢为此事,依本相看,不妨择日撤去内阁。”
“省得尔等空食国家俸禄!”
李翊重拳三连击。
先以君臣之义道德绑架,又以大义的名分批评众人怕事。
最后更是扬言要取消内阁。
那众人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取消内阁,他们的官位不也跟着没了吗?
这屁股都还没坐热呢,哪能说撤就撤?
“首相之言甚是,甄某以为,发行新币,大利于国家。”
“此事刻不容缓!”
甄尧当即发声表态,表达了对李翊货币政策的支持。
陈群却保持了一名政客的冷静,他再次闻讯李翊道:
“首相,为何这么着急要发行新币?”
“此前董卓乱朝时,就曾烂造小钱,导致民不聊生。”
“如今国家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再次改币,只恐惹出事端来。”
李翊看向陈群,正色说道:
“长文既然也知董卓曾经烂造小钱,那如何不改?”
陈群顿时噎住。
正因为董卓滥发小钱,使得汉朝的货币系统趋于崩溃。
使得大家对官府的铸币极不信任。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更喜欢以物易物。
即便曹魏统一了北方,以物易物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可如果真让以物易物成为主流的话,那社会不反倒退步了吗?
所以,恢复百姓对官府铸币的信任,提升政府信用刻不容缓!
事实上,
汉朝的货币问题一直是非常严重的。
因为汉朝的官方货币是五铢钱。
而中国又是一个极度缺铜的国家。
两汉时期,动不动就铸造了几十亿的五铢钱。
这就导致铜矿用得差不多了。
两汉倒是整体不缺钱了,可两汉之后的子孙后代可就叫苦连天了。
因为祖先们把铜用的差不多了,他们拿啥铸钱?
所以,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都是有进行货币改革的。
蜀汉发行了直百钱,东吴发行了大泉币。
曹魏也尝试拉高了货币价值。
后世有很多人点评三国的货币时,把三国君主的所作所为统一归结为了恶政。
认为这是政府剥削老百姓的行为。
比如蜀汉的直百钱,就是把原来的五铢钱当成了一百钱来用。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通货极度膨胀。
而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政府试图通过用大额货币来盘剥群众。
但实事求是的讲,
三国都有进行货币改革,本质上是受客观条件影响,不得不强行给货币升值的无奈。
因为市面上的货币不够用了,你又拿不出多余的铜来铸更多的五铢钱。
可不就得把一钱当一百钱用吗?
至于被一棍子打死是盘剥百姓,其实也没那么夸张。
它并不是一个“善政”、“恶政”的问题,而是一个市场经济问题。
因为市场会自我调节,第一次直百钱大量流入市场后引起的通货膨胀,会很快达到平衡。
即虽然你的马涨价到了百万钱,但我的米也涨价涨到了一石万钱。
从而达到了一种黑色平衡。
当然,如果非要说的话,魏蜀吴三国百姓有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呢?
那肯定是有的。
这也是李翊改革的观点,发行新货币必然会伴随着阵痛期。
早改早结束,拖到后面你只会更痛。
而汉朝的货币又是一个不能不改的问题,所以李翊一建立起内阁。
立马要求发行新币。
原则问题,不容半步退让。
见李翊态度坚决,众人迫于压力,只得应从。
便问李翊具体打算怎么改。
李翊乃排出三枚钱样。
一枚是斑驳的旧五铢,一枚是董卓发行的小钱,一枚则是自己新铸的样本。
“诸公且看——”
他指尖点向案几上自己发行的新币。
“如今剪边钱与小钱,在市场上滥行。”
“百姓们仍多以物易物为主。”
“若再纵容此劣币横行,则钱币将会烂在官府手中。”
“故昨夜,我已经与陛下商议,发行此新币。”
“取名为景元通宝。”
“‘景’喻光明盛世,‘元’指货币本源。”
“我欲以此景元币,替代原来的五铢钱与小钱。”
“……那不知首相打算替换多少?”
麋竺也算是经商世家,他看着李翊拿出来的新币,出声询问。
“一钱当十钱!”
李翊伸出一根手指头,解释说道。
麋竺对钱币极为熟悉,他将景元钱拿在手中,只轻轻一掂。
便大致感觉出,这景元币跟原来的五铢钱重量相差无几嘛!
一般来说,如果要给钱升值的话,重量上也得增量。
毕竟百姓又不是傻子。
都是铜铸的,一样的重量。
你非要说你的景元币,能够换我十枚五铢钱。
那我不成冤大头了吗?
就拿蜀汉的直百钱来说,
他比李翊的景元钱要更夸张,是直接一钱当百钱用。
但重量上,却只增加了三倍。
等于是,官府可以三倍的成本获得一百倍的利润。
董卓发行的“小钱”也是同理。
五铢钱大概重量为2~3克,而小钱平均重0.5克。
等于是我花一块钱的东西,买你六块钱的货物。
董卓就差把“我想薅你羊毛”写在脸上了。
不过,
不论是刘备的直百钱也好,还是董卓的小钱也好,包括李翊的景元币在内。
其原理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给货币升值,好让官府从民间收回铜币,重新掌控经济。
董卓是一个西凉蛮子,哪里懂经济?
小钱一发行,直接使政府丧失了信用。
搞得百姓不仅不用小钱,甚至连原来的五铢钱都不用了。
直接以物易物,简单省事。
李翊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去重塑国家的经济。
他没有给景元币增加重量,但却给它升了十倍的值。
如此一来,官府就能够收回大量的铜币。
也许会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发行纸币?
一方面是李翊的纸坊刚刚发展,还不具备承担国家货币发行的能力。
另一方面,纸币与铜币在市场上起到的经济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纸币是信用货币,铜币则是金属货币。
而李翊发行景元币,本就是为了恢复政府的信用。
让百姓愿意去使用政府发行的货币。
你连金属货币都无法取得百姓信任,就想直接跳到使用信用货币。
这无异于是开着洗衣机,横渡大西洋。
“诸君所虑,某岂不知?然长痛不如短痛。”
李翊声音不疾不徐,冷静地分析道。
“譬如病疽,不剜腐肉,新肌何以生?”
“阵痛是难免的,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度过难关。”
徐庶忽问:
“若百姓拒用新钱,如之奈何?”
李翊微微一笑,“元直问得好。”
他双手抱拳撑在案上,正色说道:
“为此,正是我们内阁需要详细制定的方针。”
“尔等即刻去拟草案,下令各地官府,征税一律只收景元钱。”
“其二,盐铁专卖必须用新币进行交易。”
“其三,设平‘准钱监’,负责旧钱兑新钱。”
“如果诸公没有异议,便将草案拟下,吾即刻上奏陛下裁决。”
这时,一向寡言少语的贾诩忽然开口了。
“首相,万一有人私铸钱币,以此牟取暴利。”
“为之何?”
此前说过,这种一钱当十钱的作法,本质上就是政府对百姓的一种剥削。
但钱也并不是只有官老爷能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绝对会有人冒险去私铸钱币。
毕竟景元币与五铢钱的成本是一样的,但前者的面值却比后者高了足足十倍!
这也是金属货币的弊端。
金属货币的防伪的唯一标志就是重量单位。
如果打破这个单位,民间必然会大量出现私铸铜币的现象。
“文和先生,请随本相一同进宫面圣。”
贾诩毕竟是上了年纪的增长,在称呼上李翊还是比较尊敬他的。
贾诩提到的问题,李翊也想到了。
所以他让贾诩跟自己一起去见刘备。
殿内,烛火摇曳。
李翊与贾诩肃立阶下,案上摆着新铸的“景元通宝”与几枚锈蚀的旧钱。
刘备拈起一枚新钱,在掌中掂了掂:
“……子玉啊,此钱比之旧五铢重量无二,似乎还稍轻些?”
李翊拱手。说道:
“陛下明鉴,新钱虽轻,但铜锡比例严控,不易磨损。”
“且旧钱剪边、私铸成风。”
“轻如榆荚,百姓苦之久矣。”
刘备眉头微蹙:
“改革钱法,百姓可会怨怼?”
李翊淡然一笑:
“陛下,百姓所求,不过温饱。”
“只要米缸有粮,身上有衣,纵有怨言,也不过茶余饭后几句牢骚。”
“若朝廷不夺其生计,谁愿冒杀头之险揭竿而起?”
李翊的观点也很明确。
百姓们只要饿不死,是不会随便造反的。
所以在货币政策上,官府是可以采取强硬措施的。
即便招来怨怼,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此物不比旧五铢值钱多少,面值却是其十倍。”
“只恐发行之后,民间私铸猖獗。”
尽管李翊设计的景元钱,工艺比原来的剪边要复杂许多。
但依然不妨碍民间私铸。
“陛下圣明,适才文和老先生也提到了此事。”
话落,李翊看向贾诩,说道:
“适才先生既然提到了民间私铸行为,那必然有应对之策。”
“请试为陛下言之。”
贾诩拱手一揖,谦让道:
“诩智谋短浅,岂敢在首相面前向陛下献策?”
“还是请首相出谋划策罢。”
李翊笑道:
“文和先生休得过谦,在陛下面前无需掩饰。”
“有何良策,大可直言无妨!”
刘备也出声说道:
“朕知文和胸有韬略,今既为监相,不可畏险怕难。”
刘备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贾诩自然也不好继续谦让。
当即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方针。
“臣以为,可于各州设‘钱法司’。”
“每季巡查冶坊、市集。”
“凡私铸者——”
他声音一冷,“主犯腰斩,从犯流放交州,家产尽没。”
“邻里有私铸不报者,十户连坐,罚徭役三月。”
“举报者赏钱五千!”
“旧钱须设置限期兑换,逾期仍有私藏旧币、熔铸器物者。”
“以通敌论,斩立决!”
唔!
听完贾诩的建议,李翊与刘备皆是脸色一变。
不愧是贾文和,手段是真狠。
李翊也觉得有些过严了,于是补充说道:
“可令各郡守将收缴的劣钱,当众熔铸为农具,分与百姓。”
“既显朝廷仁政,又绝流通之患。”
“此外文和适才提到的钱法司,每季巡查冶坊、市集。”
“臣以为过于久了,还是改为每旬吧。”
刘备轻叩案几,眉头微蹙:
“各州设钱法司,需增几何吏员?府库可堪负荷?”
李翊从容展开一卷简牍:
“陛下且看,臣核算过。”
“每州设督铸使一员,其下录事、巡吏等皆用‘吏’而非‘官’。”
“总计新增官吏不过六百余人,岁支俸禄折钱不过一百余万。”
刘备若有所思:
“可细细道来。”
李翊便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吏员俸禄微薄。”
“录事月给六百钱,巡吏四百钱,皆以新钱发放。”
“他们拿着景元钱买米沽酒,自然要拼命维护钱法。”
“况且,吏多则耳目灵。”
“倘有民间私铸者,若按旧制,县衙差役不过三五人。”
“如何查得过来?”
“今设专职巡吏二十人,日夜盯防炉坊,谁能妄动?”
在李翊看来,
我们要招募的是吏,而不是官。
国家肯定能养足够多的吏,且不会造成官吏系统臃肿。
而且吏越多,越加强了我们对社会的管控力。
要知道,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货币政策,是只有蜀汉的直百钱发行成功了的。
魏、吴两国都以失败告终。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汉对社会的掌控力很强。
他们养了很多吏。
吏可以作为官府的触手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增强对私铸的打击。
另一方面官府可以用新钱给他们发工资,那么捍卫货币秩序就不但有利于自家政权。
也有利于这些吏员家庭,使他们会成为政权的坚实后盾。
毕竟工资拿的就是这个,他们肯定得拼命捍卫。
否则钱不值钱,害的是自己。
当然了,蜀汉国小。
其经济发展带主要集中在了成都平原。
所以蜀汉对社会掌控更加容易。
但李翊要管控的是整个帝国。
体量与工作量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这令本位面的刘备都不得不慎之又慎。
如果不是昨晚上李翊好说歹说,刘备都仍在犹豫要不要这么快就发行新币。
“吏员贪腐,与豪强勾结,此类状况不得不防。”
刘备出声提醒李翊。
养太多吏,是有可能造成官商勾结的现象的。
“陛下宽心,对于此类现象,臣也已想好了对策。”
李翊对此早有成算,他洋洋洒洒向刘备建议。
“巡吏每季轮调外郡,避免其与当地豪强勾结。”
“此外,查获私铸者可分没官铜的三成。”
“在这样的条件下,虽不敢说杜绝吏员与豪强勾结。”
“但绝对少之又少!”
……
时年五十八岁的曹操,此刻已经须发尽白。
他立于殿前的巨幅舆图之前,手指划过秦岭山脉,眉头深锁。
“蜀道崎岖,寸步难行。”
“今我军据有益州,若不通邮驿,政令难达四方。”
“军情又何以速传?”
要想富,先修路。
尤其是西川之地,曹操要想壮大自身实力,必须将蜀地的交通连接在一起。
赵俨拱手道:
“大王明鉴。”
“自入蜀以来,各地文书传递迟缓,往往旬月方至。”
“若不整顿驿道,恐生内乱。”
司马朗亦上前一步,谏言道:
“臣考察蜀中旧驿,多因战乱荒废。”
“依臣之见,当重建亭障,增设快马。”
“便使成都与汉中一线畅通。”
汉中既是川蜀门户,又是蜀地重要的北伐基地。
打通汉中与成都之间的联系,可谓是目前蜀魏政权军事战略的核心。
“善,此事便交由卿等督办。”
曹操颔首,又指向汉中地图。
“此外,刘备虎踞中原,虎视眈眈。”
“孤欲以汉中为北伐根基,须速通关中。”
计划既定,曹操即吩咐手下人执行。
使者持节而至,朗声宣诏:
“魏王有令:拜曹仁为汉中太守。”
“整军经武,开凿山道,以通粮运!”
曹仁单膝跪地,沉声道:
“臣领命。”
汉中太守相当于曹魏的北部地区的军事最高长官,曹操依然习惯用自己的宗室。
待使者退下之后,副将低声问询道:
“将军,汉中群山环绕,如何开辟新路?”
曹仁沉声道:
“昔秦国能开金牛道,我魏中岂无此能人乎?”
“传令!征调民夫三万。”
“分修子午、傥骆、褒斜、金牛四道!
一声令下,蜀地的官军立马开始行动起来。
郊野外,寒风刺面。
里正敲着铜锣,穿村过寨,扯着嗓子嘶喊:
“魏王有令!三丁抽一,修驿开道——”
“魏王有令!三丁抽一,修驿开道——”
跟在里正身后的,是一群官兵。
他们挨家挨户开始抓人。
王家老汉死死攥住儿子的手腕。
“官爷,我家就这一根独苗啊!”
里正一脚踹翻陶瓮,粟米洒了满地。
“曹将军说了,抗命者以通敌论斩!”
里正相当于是村长。
但他的权力远比村长大得多,不仅能够负责管理户籍,征收赋税。
还起到维护治安、调解纠纷等的作用。
本质上是皇权在基层的延伸,具有行政强制力。
所以,曹氏肯定是专门扶持了听话的人上来。
以便配合他们的基层工作。
那里正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自然尽心竭力为曹家人办事。
很快,十七岁的王栓被麻绳捆着手腕,与同乡百余人串成长队,赶往汉中修路。
“快点!磨蹭什么!”
监军的皮鞭抽在裸露的脊背上,王栓肩头的纤绳深深勒进皮肉。
三百民夫正拖拽一根巨木,沿着傥骆道的峭壁缓缓移动。
“啊——!”
前方突然传来惨叫。
王栓抬头,看见同村的李叔脚下一滑,连人带石坠入深渊。
监军探头望了望云雾缭绕的谷底,撇嘴道:
“少个吃闲饭的。”
当日,王栓被安排派去负责凿孔。
他悬在千仞绝壁之上,钢钎一次次砸向岩缝。
虎口震裂的血染红钎柄,却不敢停。
昨日有个少年歇了口气,就被监军一刀砍断绳索……
正午烈日下,一位同村的民夫突然栽倒。
王栓摸到他滚烫的额头,偷偷喂了口水。
待傍晚收工之时,却见那位老乡已经被拖到了崖边上。
王栓不解其意,正欲闻讯。
那监军却开口说道:
“此人害了瘴气,会传染全队的!”
话落,那监军竟毫不犹豫地,一脚将人踹下深涧中去。
王栓见状,死死咬住嘴唇,却不敢发作。
在熬过一个个漫长的日夜之后,王栓与他所剩不多的老乡,迎来了子午谷的雨季。
民夫们泡在泥浆里夯土,夜里挤在漏雨的草棚。
每天清晨,都有僵硬的身体被抬出去。
“第三百四十七个。”
老石匠在岩壁上刻着记号,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王栓帮他捶背时,摸到嶙峋肋骨上溃烂的疮。
“别费心了,”老石匠推开他,“晚上就该刻我的编号了.”
是夜,大雨倾盆。
王栓静静地盯着草棚角落里老石匠的尸首。
尸体已被雨水泡得发白,眼窝里积着水,像是在流泪。
“还要死多少人?”
王栓突然踹翻陶碗,碎碴溅到众人脸上。
“明天是你,后天是他!”
他抓起凿石铁钎,“横竖都是死,不如拼了!”
瘸腿的张老汉拽他裤脚:
“栓子!曹军有刀有马……”
“刀?”
王栓劈手夺过他的凿子,“我等岂无刀乎!”
他猛地砸向木柱,火星四溅。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与其活活累死,不如就在起事!”
在王栓的鼓动下,伙伴终于下定决心加入他。
一开始,只有同棚的八个人跟着他。
他们摸黑捆了睡死的监工,用运石料的麻绳勒断他的喉咙。
至天明时分,王栓高举血淋淋的铁钎走在栈道上。
身后跟着的人越来越多——舂米的、凿山的、拖木料的。
他们眼睛里的恐惧渐渐烧成怒火。
华夏的老百姓最大的特点就是,如果不是真活不下去了,是不会造反的。
当他们选择揭竿而起时,说明是真的已经走投无路了。
“反了!反了!”
监军骑马冲来,鞭子还没扬起,就被飞来的石锤砸落马下。
他爬起来时,脸上傲慢变成了惊恐:
“你……你们胆敢反抗魏王……那可是要杀头的!”
王栓箭步上前,一钎子捅穿他大腿,嘶吼刀:
“杀头?我全家早就饿死了!”
“又岂惜一颗人头?”
众人把监军拖到未完工的栈道缺口。
王栓踩着他脖子,厉声问:
“记得李叔否?就是从这里,被你踹下去的。”
“好汉饶命!我家里也有……”
“也有八十老母?”
王栓突然暴怒,抡起铁锤将长钉凿进他手掌。
“汝不知害了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时至今日,尚欲望活乎!”
惨叫声中,钉穿四肢的监军被架在栈道木架上。
王栓抹了把脸上的血。
“想活的,从这畜生身上踏过去!”
张老汉瞧见那监军凄惨的模样,颤巍巍不敢动。
王栓乃上前揪住他的衣领,喝道:
“你不过去,我就把你扔下山!”
他没发现自己的声音和监军一样狠。
当夜,山雾弥漫,他们趁势抢了粮仓。
王栓站在栈道高处,望着底下黑压压的人群,大概有两百多个衣衫褴褛的民夫。
他们手里攥着铁钎、锤子、削尖的木棍,眼神里燃着浑浊的怒火。
“栓哥,咱们不如去投汉军罢?”
张瘸子拄着木拐,声音发颤。
“听说刘玄德仁义著于四海,我们去到汉地,至少不至于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何况我们杀了监军,曹氏定不会放过我们。”
“投汉?”
王栓一声冷笑,“蜀道千里,只怕我们还没出去,就已经被曹军给截杀了!”
他猛地举起铁锤,“不如占了这山头,咱们自己当家,自己做主!”
众人面面相觑,最终沉默地低下头。
他们不懂天下大势,只知道王栓带他们杀了监工,分了粮仓。
他说的,大概是对的。
因为跟着他,至少大概不用挨饿。
正午时分,就在众人刚刚分完了粟米时,忽听得马蹄声如雷。
震得栈道木板簌簌颤抖。
“是是虎豹骑!”有人尖叫。
王栓扒开人群,瞳孔骤缩。
五十名装备精良的骑兵如黑云压境,滚滚而来。
为首将领面如刀削,铁盔下的眼神冷得像冰。
“就这些蝼蚁,也敢造反?”
曹纯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膝盖发软。
真正从沙场上走出来的人物,往往都有不怒自威感。
王栓喉头发干,却强撑着举起铁锤:
“弟兄们!冲上去——”
声落,无人动弹。
他回头,发现张瘸子已经跪倒在地。
其他人丢下武器,瑟瑟发抖地蜷缩成一团。
王栓在他们眼里看到了恐惧,一种刻在基因里的恐惧。
尽管他们的人数,是对面的数倍。
可众人连举起武器反抗的勇气都没有。
“废物!你们难道忘了,监工是怎么折磨我们的?”
“放箭。”
曹纯抬手,身后的虎豹骑训练有素的齐齐拈弓搭箭。
第一支羽箭,瞬间贯穿了王栓的肩膀。
他还没反应过来,第二支箭已将他膝盖射穿。
他跪下了。
很快是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然后是数不清的箭雨。
他仰面倒下,看见无数箭矢如蝗虫过境。
身后的同伴像麦秆般成片倒下。
惨叫声、求饶声、坠崖声混成一片。
曹纯策马而来,铁靴踩住王栓的喉咙:
“知道你们为什么输吗?”
王栓张了张嘴,血沫涌出。
“因为你们,连被记载的资格都没有。”
曹纯的剑刃映出王栓扭曲的脸。
“你自以为你能成为英雄。”
“但却分不清大势,高估了自己的力量。”
“吾料想汝穷极一生,也未曾干过如此大事。”
“可饶是如此,史书上只会写——”
“建安十八年,汉中民乱,平之。”
剑光闪过。
王栓最后的意识,是看到自己喷出的血溅在黄土上,很快被马蹄踏碎,渗进尘埃里。
直到临死的最后一刻,他才明白。
原来他们连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资格,都不曾有过。
历史从来不属于他们,
只不过是王侯将相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罢了。
在魏军的高压之下,蜀地的道路很快被连通。
一座座高桥拔地而起,一条条栈道横贯南北。
尽管在高桥、栈道之下,埋着累累白骨。
但曹操不在乎,
他一生对不起很多人,但在修路这件事上,曹操坚信。
史书上只会称赞他对蜀地发展的贡献,为益州开辟了邮驿事业。
至于长埋地底的尸骨,谁会记得他们?
……
洛阳,内阁。
自李翊当上首相之后,便利用内阁的行政效率,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为的,就是尽力为这个新生的国家注入活力。
其实,很早的时候,李翊就想过要改了。
但考虑到之前政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太多。
李翊也担心大改,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所以一直托着。
如今自己既是大权在握,身边又有一帮能吏当助手。
他便再无顾忌,可以放下心来进行整改了。
而改革的第一条,就是重整货币!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称赞李翊的谋略、军事才能。
然而李翊对自身最满意的其实是抓经济。
这才是他的老本行。
发展才是硬道理,而经济永远都是与发展绑定的。
既然要发展经济,那自然需要重塑国家货币。
青玉令案前,李翊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他想要发行新货币的决定。
众人原本见李翊兴师动众,以为是什么大事。
没想到居然真是大事,是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的大事!
货币可不是能能够随便发行的。
“首相,为何突然想起要发行新币?”
陈群当即起身质问。
“非是突然,而是筹谋已久。”
“我主虽然仍旧延用汉号,但毕竟不同于前后两汉。”
“私以为不该在继续延用前朝货币,理应发行本朝货币才是。”
李翊的意思就是,新朝新气象。
咱们不应该在继续用前朝的货币单位了。
但这个理由显然不能服众。
毕竟东西两汉都是用的五铢钱。
也不见东汉人改换货币,怎么到了咱们这第三汉,便要改货币了呢?
而且要说新朝,新朝最怕的就是折腾。
这个货币政策的改革,那是直接影响全国所有人。
比内阁改革都夸张,毕竟这只影响朝堂。
而你要是敢去动全国人民的钱,万一出错,那是真的可能颠覆整个国家的。
一时间,内阁中的三分之二的人都变成了保守派。
觉得李翊这个决定太过激进了。
新兴国家不应该折腾,上来就整这么大的活。
“吾成立内阁的初衷,就是为了诸位助我一臂之力,为我们国家多做一些事实。”
“此陛下所知也。”
李翊直接把刘备搬了出来。
说我们搞内阁出来,就是为了去大刀阔斧的改革,解决一些弊病。
“而诸位却全都畏难怕险,逡巡不前。”
“倘如是,要尔等何为!”
李翊拍案怒叱。
众人纷纷低头,全都怕惹事,不敢发言。
“若是诸位不敢为此事,依本相看,不妨择日撤去内阁。”
“省得尔等空食国家俸禄!”
李翊重拳三连击。
先以君臣之义道德绑架,又以大义的名分批评众人怕事。
最后更是扬言要取消内阁。
那众人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取消内阁,他们的官位不也跟着没了吗?
这屁股都还没坐热呢,哪能说撤就撤?
“首相之言甚是,甄某以为,发行新币,大利于国家。”
“此事刻不容缓!”
甄尧当即发声表态,表达了对李翊货币政策的支持。
陈群却保持了一名政客的冷静,他再次闻讯李翊道:
“首相,为何这么着急要发行新币?”
“此前董卓乱朝时,就曾烂造小钱,导致民不聊生。”
“如今国家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再次改币,只恐惹出事端来。”
李翊看向陈群,正色说道:
“长文既然也知董卓曾经烂造小钱,那如何不改?”
陈群顿时噎住。
正因为董卓滥发小钱,使得汉朝的货币系统趋于崩溃。
使得大家对官府的铸币极不信任。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更喜欢以物易物。
即便曹魏统一了北方,以物易物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可如果真让以物易物成为主流的话,那社会不反倒退步了吗?
所以,恢复百姓对官府铸币的信任,提升政府信用刻不容缓!
事实上,
汉朝的货币问题一直是非常严重的。
因为汉朝的官方货币是五铢钱。
而中国又是一个极度缺铜的国家。
两汉时期,动不动就铸造了几十亿的五铢钱。
这就导致铜矿用得差不多了。
两汉倒是整体不缺钱了,可两汉之后的子孙后代可就叫苦连天了。
因为祖先们把铜用的差不多了,他们拿啥铸钱?
所以,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都是有进行货币改革的。
蜀汉发行了直百钱,东吴发行了大泉币。
曹魏也尝试拉高了货币价值。
后世有很多人点评三国的货币时,把三国君主的所作所为统一归结为了恶政。
认为这是政府剥削老百姓的行为。
比如蜀汉的直百钱,就是把原来的五铢钱当成了一百钱来用。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通货极度膨胀。
而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政府试图通过用大额货币来盘剥群众。
但实事求是的讲,
三国都有进行货币改革,本质上是受客观条件影响,不得不强行给货币升值的无奈。
因为市面上的货币不够用了,你又拿不出多余的铜来铸更多的五铢钱。
可不就得把一钱当一百钱用吗?
至于被一棍子打死是盘剥百姓,其实也没那么夸张。
它并不是一个“善政”、“恶政”的问题,而是一个市场经济问题。
因为市场会自我调节,第一次直百钱大量流入市场后引起的通货膨胀,会很快达到平衡。
即虽然你的马涨价到了百万钱,但我的米也涨价涨到了一石万钱。
从而达到了一种黑色平衡。
当然,如果非要说的话,魏蜀吴三国百姓有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呢?
那肯定是有的。
这也是李翊改革的观点,发行新货币必然会伴随着阵痛期。
早改早结束,拖到后面你只会更痛。
而汉朝的货币又是一个不能不改的问题,所以李翊一建立起内阁。
立马要求发行新币。
原则问题,不容半步退让。
见李翊态度坚决,众人迫于压力,只得应从。
便问李翊具体打算怎么改。
李翊乃排出三枚钱样。
一枚是斑驳的旧五铢,一枚是董卓发行的小钱,一枚则是自己新铸的样本。
“诸公且看——”
他指尖点向案几上自己发行的新币。
“如今剪边钱与小钱,在市场上滥行。”
“百姓们仍多以物易物为主。”
“若再纵容此劣币横行,则钱币将会烂在官府手中。”
“故昨夜,我已经与陛下商议,发行此新币。”
“取名为景元通宝。”
“‘景’喻光明盛世,‘元’指货币本源。”
“我欲以此景元币,替代原来的五铢钱与小钱。”
“……那不知首相打算替换多少?”
麋竺也算是经商世家,他看着李翊拿出来的新币,出声询问。
“一钱当十钱!”
李翊伸出一根手指头,解释说道。
麋竺对钱币极为熟悉,他将景元钱拿在手中,只轻轻一掂。
便大致感觉出,这景元币跟原来的五铢钱重量相差无几嘛!
一般来说,如果要给钱升值的话,重量上也得增量。
毕竟百姓又不是傻子。
都是铜铸的,一样的重量。
你非要说你的景元币,能够换我十枚五铢钱。
那我不成冤大头了吗?
就拿蜀汉的直百钱来说,
他比李翊的景元钱要更夸张,是直接一钱当百钱用。
但重量上,却只增加了三倍。
等于是,官府可以三倍的成本获得一百倍的利润。
董卓发行的“小钱”也是同理。
五铢钱大概重量为2~3克,而小钱平均重0.5克。
等于是我花一块钱的东西,买你六块钱的货物。
董卓就差把“我想薅你羊毛”写在脸上了。
不过,
不论是刘备的直百钱也好,还是董卓的小钱也好,包括李翊的景元币在内。
其原理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给货币升值,好让官府从民间收回铜币,重新掌控经济。
董卓是一个西凉蛮子,哪里懂经济?
小钱一发行,直接使政府丧失了信用。
搞得百姓不仅不用小钱,甚至连原来的五铢钱都不用了。
直接以物易物,简单省事。
李翊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去重塑国家的经济。
他没有给景元币增加重量,但却给它升了十倍的值。
如此一来,官府就能够收回大量的铜币。
也许会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发行纸币?
一方面是李翊的纸坊刚刚发展,还不具备承担国家货币发行的能力。
另一方面,纸币与铜币在市场上起到的经济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纸币是信用货币,铜币则是金属货币。
而李翊发行景元币,本就是为了恢复政府的信用。
让百姓愿意去使用政府发行的货币。
你连金属货币都无法取得百姓信任,就想直接跳到使用信用货币。
这无异于是开着洗衣机,横渡大西洋。
“诸君所虑,某岂不知?然长痛不如短痛。”
李翊声音不疾不徐,冷静地分析道。
“譬如病疽,不剜腐肉,新肌何以生?”
“阵痛是难免的,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度过难关。”
徐庶忽问:
“若百姓拒用新钱,如之奈何?”
李翊微微一笑,“元直问得好。”
他双手抱拳撑在案上,正色说道:
“为此,正是我们内阁需要详细制定的方针。”
“尔等即刻去拟草案,下令各地官府,征税一律只收景元钱。”
“其二,盐铁专卖必须用新币进行交易。”
“其三,设平‘准钱监’,负责旧钱兑新钱。”
“如果诸公没有异议,便将草案拟下,吾即刻上奏陛下裁决。”
这时,一向寡言少语的贾诩忽然开口了。
“首相,万一有人私铸钱币,以此牟取暴利。”
“为之何?”
此前说过,这种一钱当十钱的作法,本质上就是政府对百姓的一种剥削。
但钱也并不是只有官老爷能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绝对会有人冒险去私铸钱币。
毕竟景元币与五铢钱的成本是一样的,但前者的面值却比后者高了足足十倍!
这也是金属货币的弊端。
金属货币的防伪的唯一标志就是重量单位。
如果打破这个单位,民间必然会大量出现私铸铜币的现象。
“文和先生,请随本相一同进宫面圣。”
贾诩毕竟是上了年纪的增长,在称呼上李翊还是比较尊敬他的。
贾诩提到的问题,李翊也想到了。
所以他让贾诩跟自己一起去见刘备。
殿内,烛火摇曳。
李翊与贾诩肃立阶下,案上摆着新铸的“景元通宝”与几枚锈蚀的旧钱。
刘备拈起一枚新钱,在掌中掂了掂:
“……子玉啊,此钱比之旧五铢重量无二,似乎还稍轻些?”
李翊拱手。说道:
“陛下明鉴,新钱虽轻,但铜锡比例严控,不易磨损。”
“且旧钱剪边、私铸成风。”
“轻如榆荚,百姓苦之久矣。”
刘备眉头微蹙:
“改革钱法,百姓可会怨怼?”
李翊淡然一笑:
“陛下,百姓所求,不过温饱。”
“只要米缸有粮,身上有衣,纵有怨言,也不过茶余饭后几句牢骚。”
“若朝廷不夺其生计,谁愿冒杀头之险揭竿而起?”
李翊的观点也很明确。
百姓们只要饿不死,是不会随便造反的。
所以在货币政策上,官府是可以采取强硬措施的。
即便招来怨怼,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此物不比旧五铢值钱多少,面值却是其十倍。”
“只恐发行之后,民间私铸猖獗。”
尽管李翊设计的景元钱,工艺比原来的剪边要复杂许多。
但依然不妨碍民间私铸。
“陛下圣明,适才文和老先生也提到了此事。”
话落,李翊看向贾诩,说道:
“适才先生既然提到了民间私铸行为,那必然有应对之策。”
“请试为陛下言之。”
贾诩拱手一揖,谦让道:
“诩智谋短浅,岂敢在首相面前向陛下献策?”
“还是请首相出谋划策罢。”
李翊笑道:
“文和先生休得过谦,在陛下面前无需掩饰。”
“有何良策,大可直言无妨!”
刘备也出声说道:
“朕知文和胸有韬略,今既为监相,不可畏险怕难。”
刘备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贾诩自然也不好继续谦让。
当即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方针。
“臣以为,可于各州设‘钱法司’。”
“每季巡查冶坊、市集。”
“凡私铸者——”
他声音一冷,“主犯腰斩,从犯流放交州,家产尽没。”
“邻里有私铸不报者,十户连坐,罚徭役三月。”
“举报者赏钱五千!”
“旧钱须设置限期兑换,逾期仍有私藏旧币、熔铸器物者。”
“以通敌论,斩立决!”
唔!
听完贾诩的建议,李翊与刘备皆是脸色一变。
不愧是贾文和,手段是真狠。
李翊也觉得有些过严了,于是补充说道:
“可令各郡守将收缴的劣钱,当众熔铸为农具,分与百姓。”
“既显朝廷仁政,又绝流通之患。”
“此外文和适才提到的钱法司,每季巡查冶坊、市集。”
“臣以为过于久了,还是改为每旬吧。”
刘备轻叩案几,眉头微蹙:
“各州设钱法司,需增几何吏员?府库可堪负荷?”
李翊从容展开一卷简牍:
“陛下且看,臣核算过。”
“每州设督铸使一员,其下录事、巡吏等皆用‘吏’而非‘官’。”
“总计新增官吏不过六百余人,岁支俸禄折钱不过一百余万。”
刘备若有所思:
“可细细道来。”
李翊便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吏员俸禄微薄。”
“录事月给六百钱,巡吏四百钱,皆以新钱发放。”
“他们拿着景元钱买米沽酒,自然要拼命维护钱法。”
“况且,吏多则耳目灵。”
“倘有民间私铸者,若按旧制,县衙差役不过三五人。”
“如何查得过来?”
“今设专职巡吏二十人,日夜盯防炉坊,谁能妄动?”
在李翊看来,
我们要招募的是吏,而不是官。
国家肯定能养足够多的吏,且不会造成官吏系统臃肿。
而且吏越多,越加强了我们对社会的管控力。
要知道,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货币政策,是只有蜀汉的直百钱发行成功了的。
魏、吴两国都以失败告终。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汉对社会的掌控力很强。
他们养了很多吏。
吏可以作为官府的触手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增强对私铸的打击。
另一方面官府可以用新钱给他们发工资,那么捍卫货币秩序就不但有利于自家政权。
也有利于这些吏员家庭,使他们会成为政权的坚实后盾。
毕竟工资拿的就是这个,他们肯定得拼命捍卫。
否则钱不值钱,害的是自己。
当然了,蜀汉国小。
其经济发展带主要集中在了成都平原。
所以蜀汉对社会掌控更加容易。
但李翊要管控的是整个帝国。
体量与工作量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这令本位面的刘备都不得不慎之又慎。
如果不是昨晚上李翊好说歹说,刘备都仍在犹豫要不要这么快就发行新币。
“吏员贪腐,与豪强勾结,此类状况不得不防。”
刘备出声提醒李翊。
养太多吏,是有可能造成官商勾结的现象的。
“陛下宽心,对于此类现象,臣也已想好了对策。”
李翊对此早有成算,他洋洋洒洒向刘备建议。
“巡吏每季轮调外郡,避免其与当地豪强勾结。”
“此外,查获私铸者可分没官铜的三成。”
“在这样的条件下,虽不敢说杜绝吏员与豪强勾结。”
“但绝对少之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