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侯景:宇宙大将军-《敕勒歌:两魏英雄传》

  公元551年,三月,郢州。

  侯景亲自率领大军到达西阳。

  此时的侯景已经达到了起兵以来最高光的时刻,他矫诏封自己为相国、汉王,食邑二十个郡,可以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对正常人来说,这个位置已经是权势的顶点,加无可加了。

  但侯景不是正常人,他觉得这些世俗的官衔太没创意,根本没办法体现自己的尊贵,于是又给自己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新封号:

  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

  也就是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所有一切的总指挥。

  这个封号当真是拉风炫酷拽炸天,气势上远远超过了当年尔朱荣的天柱大将军,连皇帝萧纲也被惊呆了:“将军,还能管宇宙?你连宇宙都管了,那还要我干啥?”

  侯景敢这么嚣张,是因为这段时间他的军事进展相当不错。

  在长江北岸,部将侯子鉴攻陷了广陵郡(今江苏省扬州市),处死了造反的前广陵太守祖皓。广陵扼守瓜州渡口,跟南边的京口隔江相对,控制住这里相就当于守住了建康下游的过江通道。

  在吴越地区,部将宋子仙接连攻占了钱塘、富阳、会稽,活捉东扬州刺史萧大连,暂时压制住了当地的反抗运动,财政来源有了保证。

  侯景本人亲自出兵,接连逼降了裴之高的弟弟裴之悌和宣城太守杨白华,保证了建康南面的安全。

  此外,侯景还平定了建康内部的一次兵变。这次兵变的策划者是萧衍的孙子,南康王萧会理。

  萧会理上次北伐的时候因为表现不好被撤了职,但那只是小节,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萧会理原来是南兖州刺史,侯景攻占台城之后,为了控制萧氏诸王,以萧衍的名义征他入朝。大家都劝萧会理千万不要自投落网,但萧会理坚持要去,他对大家说,皇帝被侯景控制,朝不保夕,现在又有敕书召我,如果抗命的话就是不忠不孝,而且南兖州孤悬江北,军事力量不够,想靠武力来对付侯景难度非常大。与其在外面苟且偷生,还不如冒险到敌人内部寻找报国的机会。

  于是萧会理义无反顾地离开驻地,赶赴台城。追随左右的还有他的两个亲弟弟萧通理和萧乂(yì)理。

  等到某次侯景领兵出征,建康内部空虚的时候,萧会理秘密联合左卫将军柳敬礼和两个堂兄弟萧劝、萧勔,打算起兵杀掉王伟,控制京城。萧乂理负责去外面召集旧部,其他人在台城里作内应。不料这件事被萧正德的侄子萧贲知道了,向王伟通风报信,计划流产。

  事败之后,萧会理誓死不肯低头,坦然就义。萧通理、萧乂理、柳敬礼、萧劝、萧勔等人也被杀害。

  萧会理兄弟三人都是四皇子萧绩所出,在国破家亡、其他藩王忙于内斗的时候,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为南梁宗室争取到了少有的一抹亮色。

  西线的任约前期进展也还不错,先后击败了萧范、萧大心和萧纶等几个重量级藩王,从建康沿着长江一路平推到武昌。如果按照这个进度,很快就能够打到荆州灭掉萧绎,之后再继续西上益州灭掉萧纪,那时候整个南梁就再也没有哪支力量能够对侯景造成威胁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任约在武昌遇到了一个厉害的对手,双方相持了半年多,高歌猛进的节奏戛然而止。

  挡住任约的人名叫徐文盛,是萧绎新任命的东征总司令。

  徐文盛原是北朝人,早年随父投奔了萧衍,因为打仗厉害,很受萧衍赏识,被任命为宁州刺史(宁州的辖区包括今云南省大部、贵州大部及广西小部地区,治所在建宁郡同乐县,也就是今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东北)。

  等到侯景叛乱的消息传来,徐文盛招募了数万兵马,准备进京勤王。可惜宁州实在太偏远,徐文盛领着部队刚走到半路,台城就已经失守,他无处可去,只好到荆州投奔了萧绎。

  萧绎对徐文盛非常器重,任命他为左卫将军兼督梁、南秦、沙、东益、巴、北巴六州诸军事,给他补充了不少人马,让他去东征侯景。

  当时武昌已经被任约占领,徐文盛到达前线之后,把部队驻扎在贝矶(今湖北鄂城市西北长江南岸),跟任约对峙了很长时间。

  后来任约沉不住气,率领水军想要跟徐文盛决战,结果被徐文盛打得一败涂地。侯景得知消息之后,赶紧派宋子仙领兵两万过来增援。没想到这俩人加起来也没顶住徐文盛的攻势,连战连败,最后干脆连武昌都被徐文盛给抢了回去。

  任约没办法,只好退保西阳,同时派人向侯景告急。

  现在整个南梁的形式渐趋明朗,其他藩王已经被侯景平定得差不多了,还在负隅顽抗的只有荆州的萧绎、益州的萧纪、以及襄阳的萧詧,这其中萧绎离侯景最近,实力也最强。只要能把萧绎这个硬骨头给啃下来,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所以侯景收到任约的求救之后相当重视,他留王伟镇守建康,自己亲自带着大部队去增援任约。考虑到这次出征的重要性,侯景几乎带走了麾下所有水军,长江上各种战船首尾相连,声势极其浩大。

  当时徐文盛的大部队驻守在芦洲(今湖北省鄂城市西,长江南岸),侯景到达西阳之后,派人绕到芦洲的上游,在北岸沿江修筑战斗工事,聚集战船,通过地利优势来压制住荆州大军。

  除了军事上的准备之外,侯景这次还带过来一个秘密武器:徐文盛的夫人石氏。

  徐文盛夫妻的感情非常好,他去宁州当刺史的时候,因为不想让妻子跟着自己在荒蛮地方受苦,就把石氏留在了建康。结果建康沦陷的时候,石氏没来得及逃跑,落入了叛军手中。

  侯景当时控制了不少南梁将领的家眷,就是为了以后跟这些将领打交道的时候作为筹码使用。在评估之后,侯景这次没有选择用人质要挟的方式,而是直接安排了一艘小船石氏送还给徐文盛。

  至于条件是什么,双方心知肚明。毕竟侯景现在打着朝廷的旗号,已经不是以前的叛军身份了,此次西征甚至可以说是中央政府平定地方叛乱,在道义上不落下风。

  这招攻心计果然见效,徐文盛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夫人还能完好无损地回来,不禁对侯景感激涕零,甚至还秘密派人到侯景的营中表达谢意。

  按说此时侯景的水军冒险轻进到芦洲上游,部队前后明显脱节,正是用兵的大好时机,可惜徐文盛的心中私恩高过了大义,他虽然没想着投奔侯景,但也不好意思再跟侯景打仗了,于是不管众将如何劝说,就是死压着不肯出兵。

  安抚住徐文盛之后,侯景又出了个险招。他派宋子仙和任约带着四百精骑悄悄绕到长江上游,直接去偷袭徐文胜身后的郢州州城。

  郢州州城叫郢城,是在三国时期东吴夏口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整座城南依蛇山,北对沙湖,西临长江,所谓“依山傍江,凭墉藉险”,地势非常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常情况下想靠区区四百人就把这里打下来根本没可能,更别说外面还有无数荆州大军在戒备,稍有闪失就必败无疑。

  而侯景之所以敢冒着风险绕过荆州军去偷袭郢城,是因为他已经得到了确切情报:现在的郢城几乎是门户大开的状态,完全没有设防。

  去年萧纶为了避免跟萧绎正面冲突,主动从郢州撤退之后,郢城就落入了萧绎的手里。萧绎随即任命自己的世子萧方诸为郢州刺史,负责镇守郢城。

  萧方诸是萧绎的次子,今年十五岁,虽然非嫡非长,但由于他的生母王氏得宠,所以他一直要比大哥萧方等更受萧绎喜爱。前年萧方等死后,萧绎一点儿都没伤心,很快就把萧方诸立为新的世子。

  由于萧方诸年纪太小,所以萧绎又把鲍泉派过来担任郢州长史,负责管理具体事务。

  鲍泉虽然带过兵,但本质上还是个书生,行为举止略显文弱,萧方诸又是个熊孩子,每日里以欺负鲍泉为乐。鲍泉不敢得罪领导的公子,又仗着外面有徐文盛的大军保护,所以这段时间天天陪着萧方诸胡闹,根本没做任何防守准备。

  四月初三的时候,阴雨晦冥,能见度极差,宋子仙和任约等人在天色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郢城郊外。

  有守城的士兵发现远处杀过来一队铁甲骑兵,感觉不妙,赶紧跑到州府去向鲍泉告急。结果一进屋,就看到一副名场面。

  堂堂郢州长史鲍泉正四仰八叉躺在床上,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小朋友萧方诸则骑在鲍泉的肚子上,用五色彩线给鲍泉的胡子编小辫儿。

  听完汇报,鲍泉根本没当回事,他觉得有徐文盛大军在外面挡着,侯景的人根本不可能跑到郢州来。

  然而没多久,报警的人越来越多,鲍泉这才感觉有点儿不对劲儿,赶紧下令关闭城门。

  但现在关门为时已晚,宋子仙的骑兵早已冲进了郢城,径直杀奔州府。城里的守军毫无防备,没人敢上前抵挡。等鲍泉和萧方诸反应过来的时候,敌军都杀进院了。萧方诸吓得呆若木鸡,鲍泉见逃跑已经来不及了,索性趴在床下企图蒙混过关。可惜他胡子上的五彩丝线实在太显眼,宋子仙一进门就看到了,当即把他从床底下揪出来,连萧方诸一起送给侯景报功。

  这个间隙里侯景其实刚吃了个败仗。徐文盛虽然不想打,但他的帐下还有几个萧绎派过来的荆州将领,这些人实在看不过去徐文盛消极怠工的样子,于是在平东将军杜幼安、巴州刺史王珣的带领下,各率所部去攻打侯景。

  侯景的部将大都是北方人,不善水战,甫一交手就被荆州水军打得大败,辛辛苦苦修好的临岸工事也被拆了个干净。

  正在侯景郁闷的时候,突然得到报告说宋子仙和任约偷袭得手了。恰好这时候江面刮起东南风,侯景当机立断,下令不用再管荆州军,所有船只拉起满帆,越过武昌直接西上郢城。

  荆州众将一看侯景这边千帆竞发,不理自己了,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大家再一打听才知道大事不好,原来自己身后的老家被偷了。

  被偷家带来心理冲击非同小可,这意味着武昌此时不仅腹背受敌,补给线也被切断了。荆州大军的士气瞬间崩溃,很多部队开始逃散,徐文盛实在遏制不住,只好带着残余人马放弃武昌退回荆州。而杜幼安和王珣因为家眷都在郢城,索性一抹脸直接投降了侯景。

  宇宙大将军这次出手非常成功,拿下郢州之后,距离荆州已经非常近了,现在萧绎能够设防的地方,只剩下了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

  巴陵又称巴丘,就是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周瑜去世的地方,这里距离荆州四百里,距离郢城三百五十里,城跨冈岭,滨阻三江,自汉末以来就是军事重镇,也是江陵东边最重要的屏障。

  现在驻守在巴陵的,正是大都督王僧辩。

  王僧辩其实本来是要去前线接替徐文盛的。因为徐文盛始在武昌耽搁的时间太长,萧绎那边也不耐烦了,他安排王僧辩率领宜州刺史王琳、巴州刺史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龛、郴州刺史裴之横等人再次东征,同时接管徐文盛的指挥权。

  结果王僧辩刚走到巴陵,就收到郢州陷落的消息。因为再往前走已经无险可依,所以王僧辩决定暂时驻守在巴陵,等待下一步指示。

  果然没多久,新的指示就过来了,萧绎命令王僧辩不用主动出击,改为在巴陵原地设防,等着侯景上门。

  丢了郢州,儿子又被抓了俘虏,萧绎也很郁闷。他现在还不知道徐文盛和侯景暗通款曲的事情,只道是徐文盛能力不够被钻了空子,而且徐文盛是远道投奔而来,一次失利就获罪也不太好,所以也没过分追究。

  现在最迫切问题是如何顶住侯景下一波进攻。侯景这次的目标明显就是江陵,他占领郢州之后必定会继续溯江西上,所以王僧辩的部队没必要再往前走了,在巴陵坚壁清野、以逸待劳是最优方案。

  萧绎甚至帮侯景想好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绕过巴陵,水陆两道直指江陵;中策是在郢州囤积兵粮,打消耗战;下策是强攻巴陵。对比而言,上策过于冒险,中策过于保守,侯景现在士气正旺,很可能采取下策,这就看王僧辩的守城能力了,如果他能守得住巴陵,等到侯景粮草耗尽,则必败无疑。

  萧绎的分析也算有鼻子有眼,但实际上侯景兼用了他所谓的上策和下策。

  侯景在郢州休整了不到十天,之后乘胜西上。宋子仙作为前锋,负责扫平沿江戍垒,任约作为偏师;负责阻击各路支援部队,找机会间道直取江陵;侯景本人带领主力部队水陆俱进,大军号称二十万,江面上联旗千里,遮天蔽日。

  四月十九日,侯景大军到达巴陵。

  王僧辩下令偃旗息鼓,不露锋芒。

  侯景派人到城下询问负责守城的是谁。

  王僧辩没隐瞒,如实回答。

  侯景接着问王僧辩为啥不投降。

  王僧辩说我一家老小都在江陵,实在不敢投降。要不你直接从这里绕过去吧,我保证不打你。

  侯景心说你这不是哄小孩呢么,根据确切情报,巴陵城里明明有好几只精锐部队,我绕过去你把我后路断了咋办?

  于是侯景派人把刚投降的巴州刺史王珣押到阵前,让王珣劝他的弟弟宜州刺史王琳投降。

  王琳见侯景已经知道自己在城里,也就不藏着了,他站在城头指着王珣痛骂:“你奉命讨贼,不能以死报国,还敢来劝降我?你就没有一点儿廉耻之心么?”王琳骂了一通不解恨,取过弓箭对着王珣就射。王珣知道自己这个弟弟嫉恶如仇,真敢下死手,只好一缩头退了回去。

  侯景一看没办法,软的不行咱就来硬的呗。我连最难啃的台城都打下来了,还会怕你小小的巴陵不成?他指挥大军把巴陵城四面包围,开始发动强攻。

  此时侯景还不知道的是,巴陵即将成为他的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他起兵以来所有的成果,都将因为眼前这座小城而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