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尧的面孔不可避免的僵硬,甚至是难看的。
他小时候的生活经历颇为不堪,所以等长大了,能摆脱过去那种生存阴影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摆脱了,他甚至厌恶去跟那些女人或者男人打交道。
可生活大概就是这样,你越怕什么,它越给你来什么。
“我这里有个主意。”徐臻对他的脸色视而不见,声音则一如之前的那么冷静。不过宋尧却没有冷静下来,他一想到早晚要面对那样的一家人,就从心里开始排斥了起来。
一件事如果不得不做,早晚要做,对他来说,就是压力,一般的情况,他都是本着早做晚不做的想法,只有这一件事,他是早也不想做,晚也不想做。甚至在徐臻提起之前,他的大脑每次想到这里都能完美的避开。
他是不想做,而徐臻想的则是一个人如果有自己的底气,那么不论面对谁都能更从容些。
宋尧肯上进,肯吃苦,这是先天的优秀条件,但只有这些还不够,由上而下的打击,对上面的人来说或许只是轻飘飘的一巴掌,可下头的人却要承受万钧之力。
“请姑娘指教。”宋尧终于想明白了,也低了头。
徐臻道:“行商贩卖稻种,是为利,然而人皆驱利而走,百姓也不例外。尝闻西南有稻一年两熟或者三熟,而稻田之中,可以养鸭养鱼养虾,种稻虽辛苦,却可解接下来的灾荒,如果操作得宜,说不定还能为元洲百姓再添一种可以饱腹的作物。所以此行,并非只为谋利,若是公子愿意亲自走一趟,我相信有你这位侯爷公子的加入,侯爷的幕僚们会更乐意跟随。而你不仅可以避开同安定候一同回京的问题,还能做一件有利百姓,有利名声的事,说不定等回来更可趁机留在元洲,毕竟元洲也有驻兵,人数不多,可平境安民还是少不了的。只是事情有利有弊,商人此行可能没法太享受,不能错过稻种的播种期,所以来回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半个月……”
总而言之,这是个辛苦活,属于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那种,想中途偷懒是会受到抱怨的,借口跟理由都没有用。
但想走到人前,没有背后辛勤付出又怎么行的通?否则哪怕被推到大众跟前,人们照样可以无视。
徐臻本身不是个没事瞎讲究的人(当然有条件的话她也讲究),所以有时候不免跟许多没法意见统一的家伙有些观念上的冲突,冲突的多了,她也习惯事前将话说清楚。
宋尧没有说“我不怕吃苦”,但脸上的神情已经将这句话表达了出来。
徐臻对这一点很满意,没有贸然的就说出来,而是决定用行动表示,显然他已经跳出少年人该有的鲁莽阶段,进入到可以思考的状态,她继续道:“人的自信,也就是底气表现在人的各个方面,虽然你的相貌上目前看来难以有什么巨大的变化,可外在的历练如果多了,杀伐果决,这些都能够影响人的气势。”
宋尧帮忙,局中牵线搭桥,那是他将自己放到了从属地位,可先不说徐臻早就在上京的时候就明确结束了这种关系,就是现在看宋尧的身份地位,她也不可能再如从前那般使唤他。
一个人想要成长成熟,变得自信稳重,那么必须将自己身上那种从属感依附感卑弱感剥离丢弃,否则永远成不了强者,当然剥离以后不代表不能伪装了,像徐臻自己,就觉得自己特别能屈能伸、伸缩自如……
但这些话说出来就太伤人了,尤其对面还是个男人。
可虽然她没有说出来,宋尧还是懂了。他脸上难得的没有难堪尴尬,反而露出一个笑,像疲惫至极之后的片刻放松,“多谢……提点。”
按理说有安定候为父亲,身为儿子这起点不能算不高了,可从社会形态上他们都是单独的人,谁也无法代替谁。安定候能有今日的影响力,是他自己拼杀出来的,不是靠他爹给他一直安排了这么多年,至于宋尧,想要好的发展,想要人家看到的是他而不是安定候的庶子这个称呼,他就必须足够努力,奋勇向上,这个过程艰苦,并且没有丝毫的捷径。秦始皇很厉害,可秦二世就歇菜了。
这个话题确实不好说,说的浅了彼此不当回事,说的深了容易起个反作用不是得罪人,就是叫人嫉恨。
因此徐臻想了想,果断的决定结束话题:“既然你同意去,那我就叫人安排。”
宋尧刚想点头,想到自己最好独立的处理这一件事,便主动道:“您将此行的人员告诉我,我来联系试试,若果然不成,再劳烦你。”
这样最好了,徐臻乐得清闲。
她起身送宋尧出门,婆子们看她亲自出来了,便都躲在小茶房里头不动弹。
宋尧到了门口,转头突然道:“若是他日尧能有所成,一定不会忘记姑娘的提点。”
“这没什么,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果然是最会哄人臻,单这一句话,立即就使宋尧原本有些沉郁的心情变得晴朗开阔了。
送走了宋尧,徐臻脸上的笑也慢慢收了起来,回到书房一边磨墨一边想那奏折的草稿。其实这件事在她看来丁是丁卯是卯,极为清楚,反倒是上头的那些人一个个的翻来覆去的研磨,也不知想折腾出什么劲来,嗯,大概是不想出钱赈灾的。
那么这篇奏折想写好写到皇上的心里去,能哄得皇上开恩放赈,同时嘉奖宋知州,这才是最终目的。
确立了中心思想,却不能直接写出来。开篇还要从夸皇上开始……
这个徐臻极是拿手,当下拿笔蘸了蘸墨汁,提笔就写。
皇帝陛下乃是圣德之人,治下多年百姓无不感念其德,今年以来,皇上更是因为辛勤为民乃至于累病了,天下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揪心不已,天天翘首企盼皇帝陛下早一日好过来。
他小时候的生活经历颇为不堪,所以等长大了,能摆脱过去那种生存阴影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摆脱了,他甚至厌恶去跟那些女人或者男人打交道。
可生活大概就是这样,你越怕什么,它越给你来什么。
“我这里有个主意。”徐臻对他的脸色视而不见,声音则一如之前的那么冷静。不过宋尧却没有冷静下来,他一想到早晚要面对那样的一家人,就从心里开始排斥了起来。
一件事如果不得不做,早晚要做,对他来说,就是压力,一般的情况,他都是本着早做晚不做的想法,只有这一件事,他是早也不想做,晚也不想做。甚至在徐臻提起之前,他的大脑每次想到这里都能完美的避开。
他是不想做,而徐臻想的则是一个人如果有自己的底气,那么不论面对谁都能更从容些。
宋尧肯上进,肯吃苦,这是先天的优秀条件,但只有这些还不够,由上而下的打击,对上面的人来说或许只是轻飘飘的一巴掌,可下头的人却要承受万钧之力。
“请姑娘指教。”宋尧终于想明白了,也低了头。
徐臻道:“行商贩卖稻种,是为利,然而人皆驱利而走,百姓也不例外。尝闻西南有稻一年两熟或者三熟,而稻田之中,可以养鸭养鱼养虾,种稻虽辛苦,却可解接下来的灾荒,如果操作得宜,说不定还能为元洲百姓再添一种可以饱腹的作物。所以此行,并非只为谋利,若是公子愿意亲自走一趟,我相信有你这位侯爷公子的加入,侯爷的幕僚们会更乐意跟随。而你不仅可以避开同安定候一同回京的问题,还能做一件有利百姓,有利名声的事,说不定等回来更可趁机留在元洲,毕竟元洲也有驻兵,人数不多,可平境安民还是少不了的。只是事情有利有弊,商人此行可能没法太享受,不能错过稻种的播种期,所以来回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半个月……”
总而言之,这是个辛苦活,属于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那种,想中途偷懒是会受到抱怨的,借口跟理由都没有用。
但想走到人前,没有背后辛勤付出又怎么行的通?否则哪怕被推到大众跟前,人们照样可以无视。
徐臻本身不是个没事瞎讲究的人(当然有条件的话她也讲究),所以有时候不免跟许多没法意见统一的家伙有些观念上的冲突,冲突的多了,她也习惯事前将话说清楚。
宋尧没有说“我不怕吃苦”,但脸上的神情已经将这句话表达了出来。
徐臻对这一点很满意,没有贸然的就说出来,而是决定用行动表示,显然他已经跳出少年人该有的鲁莽阶段,进入到可以思考的状态,她继续道:“人的自信,也就是底气表现在人的各个方面,虽然你的相貌上目前看来难以有什么巨大的变化,可外在的历练如果多了,杀伐果决,这些都能够影响人的气势。”
宋尧帮忙,局中牵线搭桥,那是他将自己放到了从属地位,可先不说徐臻早就在上京的时候就明确结束了这种关系,就是现在看宋尧的身份地位,她也不可能再如从前那般使唤他。
一个人想要成长成熟,变得自信稳重,那么必须将自己身上那种从属感依附感卑弱感剥离丢弃,否则永远成不了强者,当然剥离以后不代表不能伪装了,像徐臻自己,就觉得自己特别能屈能伸、伸缩自如……
但这些话说出来就太伤人了,尤其对面还是个男人。
可虽然她没有说出来,宋尧还是懂了。他脸上难得的没有难堪尴尬,反而露出一个笑,像疲惫至极之后的片刻放松,“多谢……提点。”
按理说有安定候为父亲,身为儿子这起点不能算不高了,可从社会形态上他们都是单独的人,谁也无法代替谁。安定候能有今日的影响力,是他自己拼杀出来的,不是靠他爹给他一直安排了这么多年,至于宋尧,想要好的发展,想要人家看到的是他而不是安定候的庶子这个称呼,他就必须足够努力,奋勇向上,这个过程艰苦,并且没有丝毫的捷径。秦始皇很厉害,可秦二世就歇菜了。
这个话题确实不好说,说的浅了彼此不当回事,说的深了容易起个反作用不是得罪人,就是叫人嫉恨。
因此徐臻想了想,果断的决定结束话题:“既然你同意去,那我就叫人安排。”
宋尧刚想点头,想到自己最好独立的处理这一件事,便主动道:“您将此行的人员告诉我,我来联系试试,若果然不成,再劳烦你。”
这样最好了,徐臻乐得清闲。
她起身送宋尧出门,婆子们看她亲自出来了,便都躲在小茶房里头不动弹。
宋尧到了门口,转头突然道:“若是他日尧能有所成,一定不会忘记姑娘的提点。”
“这没什么,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果然是最会哄人臻,单这一句话,立即就使宋尧原本有些沉郁的心情变得晴朗开阔了。
送走了宋尧,徐臻脸上的笑也慢慢收了起来,回到书房一边磨墨一边想那奏折的草稿。其实这件事在她看来丁是丁卯是卯,极为清楚,反倒是上头的那些人一个个的翻来覆去的研磨,也不知想折腾出什么劲来,嗯,大概是不想出钱赈灾的。
那么这篇奏折想写好写到皇上的心里去,能哄得皇上开恩放赈,同时嘉奖宋知州,这才是最终目的。
确立了中心思想,却不能直接写出来。开篇还要从夸皇上开始……
这个徐臻极是拿手,当下拿笔蘸了蘸墨汁,提笔就写。
皇帝陛下乃是圣德之人,治下多年百姓无不感念其德,今年以来,皇上更是因为辛勤为民乃至于累病了,天下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揪心不已,天天翘首企盼皇帝陛下早一日好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