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的长安,檐角新燕正啄着软泥,长孙无忌府邸的牡丹却已抢先绽出雍容。
正厅内檀香袅袅,十六扇螺钿屏风半掩着晨光,将厅中七人的身影拓在水磨青砖上,如一幅淡墨仕女图般静穆。
东宫六位授课的大儒犹如犯了错的小孩子般,一个个战战兢兢地低着头、缩着脖子,排成一排地承受着长孙无忌的训斥。
“真好啊。”长孙无忌看着手里的一份答卷,冷冷地笑道:“你们果真是教导有方啊,太子这小考、大考,张张试卷令人惊艳!”
学生若是表现得不好,可以说教不严、师之惰。
可如今学生表现得这般出彩,答卷上的见解连朝中老臣都要斟酌三分。
这一众老师却反倒像做错了天大的事,垂着头连大气都不敢喘。
成绩好坏并不一定能体现出老师教的如何,但一定能体现出学生学的如何。
成绩优异的一定是心静如水,真的沉浸在了学习中,只有学进去了,才能拿到好的成绩。
长孙无忌在乎的是成绩好不好吗?当然不是,成绩好说明学生的心态很稳,唯有不焦躁才能学得进去。
不焦躁说明这些长史根本就没有完成长孙无忌交待的任务。
长孙无忌把他们派到东宫,根本也不是让他们授课的,说白了就是让他们去骂人的。
哪个人天天挨骂不焦躁?谁一天至少挨六遍骂,还能做到心如止水地读书?
原本打算让李承乾不好过,折磨到他服软或者发疯。
如果他肯服软,长孙无忌是愿意一直扶持他的,毕竟换太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如果他发了疯,长孙无忌的目的也算达到,他都不听教诲、不堪大用了,换太子当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如此天衣无缝的算计,谁能想得到竟然会失败。
长孙无忌脸色发青地看着眼前的这帮废物,让他们给人添堵,他们都不会,还能干点啥?
也别说人家不会,给太子添堵不会,给我添堵这不是挺擅长的吗?
长孙无忌气得把手中的几张纸往桌子上一摔,又看到了桌子上的那一堆纸张,心头一紧又一颤。
桌子上堆着的是他两个儿子的答卷,他们答的也都还不错,但也只是不错而已,连他们自己入宫前的水平都没达到。
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被软禁在东宫,陪着人家遭罪,结果学业非但没有寸进还倒退了。
长孙无忌越想越气,杀人般的目光从他们每个人的脸上扫过。
怎么办?放松东宫课业章程?那太子一回到朝堂上,肯定会一如既往地不听自己的话。
李承乾这多半年以来,跟自己很不贴心,太多的政见他都与自己不合,并且他有了胆量,他有事不跟自己透气,直接就在金銮殿上提。
这使得长孙无忌有种失控感,这种感觉很不好,他不喜欢有主见的太子。
继续以精进学业为名搓磨李承乾?全天的时间都利用上了,还怎么加码?
“你们干得很好。”长孙无忌咬牙切齿地说道:“初见成效,千万不能松劲,从明天开始你们不要把太子当太子看,也不能拿他当孩子,为了让太子成材,你们必须狠下心来……”
长孙无忌说了一大堆,说得口角泛起白沫,中心思想就一句,那就是让他们狠狠地骂太子,骂不死就往死里骂。
“长孙司空,”张玄素硬着头皮上前一步,声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紧绷,却仍坚持说道:“太子平日对我等师长恭敬有加,课上专注勤勉,这般懂得尊师重道且勤奋好学的品性,实在是找不到什么错处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长孙无忌狠狠地一捶桌子,案上的茶盏被震得嗡嗡作响,他双目圆睁,语气里满是不容置喙的威严:“定是尔等不够用心,太子的事岂容含糊?”
“是,是。”张玄素见长孙无忌真的动了怒,他也不敢硬顶,只好唯唯诺诺地退了下去。
“长孙司空”李百药揉了揉泛着青黑的眼角,声音里带着难掩的疲惫,“太子求知欲之旺盛,远超寻常子弟,白日里授课时已问得细致,晚间还会遣内侍送来写满问题的笺纸,大到治国方略,小到字句释义,皆要寻根究底。”
“是啊。”杜正伦也站出来,说道:“为了把这些问题解答清楚,臣等时常要熬夜查阅典籍、梳理思路,这般连轴转下来,实在是吃不消啊。”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有问题能不给解答吗?
可是人终究是人,都是父精母血所出,谁也不是字典和百科全书生出来的,再有才华的人也有他的知识盲区。
想要把太子提出的问题给解答得透彻,那就必须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本来他们只需要每天进宫一次,给太子授课一个时辰就可以回家了。
可是李承乾一句话,突然间就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量。
他们要给李元昌授课不说,还要每隔一天在东宫留宿一次,一直到太子睡觉之前都必须陪着他。
长孙无忌听得眉头一跳一跳的,指节无意识地在桌案上轻叩,眼底翻涌着难以置信的波澜。
他万万没想到从前那个总爱躲着课业、甚至会为了逃学与太傅拌嘴的叛逆少年,居然真的收了顽劣心性,把“好学”二字刻进了日常。
不仅白日追着先生刨根问底,连夜里都不肯放过半点求知的时辰,竟还能牵动着六位大儒围着他连轴转。
他垂眸看向手中那份被指尖捏得发皱的答卷,方才的冷厉训斥卡在喉咙里,竟有些说不出口。
他也没办法阻止李承乾发问,也不能说让他们不予理会。
长孙无忌心里暗暗地痛骂他们,让他们去折磨李承乾,结果他们居然被李承乾牵着鼻子走,难怪李承乾没有心理负担,原来被欺负的是他们。
“都是为了让太子变得更好,你们再加把劲就是。”
长孙无忌正说着话,管事急匆匆地走了进来,“陛下有召,请司空入宫议事。”
正厅内檀香袅袅,十六扇螺钿屏风半掩着晨光,将厅中七人的身影拓在水磨青砖上,如一幅淡墨仕女图般静穆。
东宫六位授课的大儒犹如犯了错的小孩子般,一个个战战兢兢地低着头、缩着脖子,排成一排地承受着长孙无忌的训斥。
“真好啊。”长孙无忌看着手里的一份答卷,冷冷地笑道:“你们果真是教导有方啊,太子这小考、大考,张张试卷令人惊艳!”
学生若是表现得不好,可以说教不严、师之惰。
可如今学生表现得这般出彩,答卷上的见解连朝中老臣都要斟酌三分。
这一众老师却反倒像做错了天大的事,垂着头连大气都不敢喘。
成绩好坏并不一定能体现出老师教的如何,但一定能体现出学生学的如何。
成绩优异的一定是心静如水,真的沉浸在了学习中,只有学进去了,才能拿到好的成绩。
长孙无忌在乎的是成绩好不好吗?当然不是,成绩好说明学生的心态很稳,唯有不焦躁才能学得进去。
不焦躁说明这些长史根本就没有完成长孙无忌交待的任务。
长孙无忌把他们派到东宫,根本也不是让他们授课的,说白了就是让他们去骂人的。
哪个人天天挨骂不焦躁?谁一天至少挨六遍骂,还能做到心如止水地读书?
原本打算让李承乾不好过,折磨到他服软或者发疯。
如果他肯服软,长孙无忌是愿意一直扶持他的,毕竟换太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如果他发了疯,长孙无忌的目的也算达到,他都不听教诲、不堪大用了,换太子当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如此天衣无缝的算计,谁能想得到竟然会失败。
长孙无忌脸色发青地看着眼前的这帮废物,让他们给人添堵,他们都不会,还能干点啥?
也别说人家不会,给太子添堵不会,给我添堵这不是挺擅长的吗?
长孙无忌气得把手中的几张纸往桌子上一摔,又看到了桌子上的那一堆纸张,心头一紧又一颤。
桌子上堆着的是他两个儿子的答卷,他们答的也都还不错,但也只是不错而已,连他们自己入宫前的水平都没达到。
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被软禁在东宫,陪着人家遭罪,结果学业非但没有寸进还倒退了。
长孙无忌越想越气,杀人般的目光从他们每个人的脸上扫过。
怎么办?放松东宫课业章程?那太子一回到朝堂上,肯定会一如既往地不听自己的话。
李承乾这多半年以来,跟自己很不贴心,太多的政见他都与自己不合,并且他有了胆量,他有事不跟自己透气,直接就在金銮殿上提。
这使得长孙无忌有种失控感,这种感觉很不好,他不喜欢有主见的太子。
继续以精进学业为名搓磨李承乾?全天的时间都利用上了,还怎么加码?
“你们干得很好。”长孙无忌咬牙切齿地说道:“初见成效,千万不能松劲,从明天开始你们不要把太子当太子看,也不能拿他当孩子,为了让太子成材,你们必须狠下心来……”
长孙无忌说了一大堆,说得口角泛起白沫,中心思想就一句,那就是让他们狠狠地骂太子,骂不死就往死里骂。
“长孙司空,”张玄素硬着头皮上前一步,声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紧绷,却仍坚持说道:“太子平日对我等师长恭敬有加,课上专注勤勉,这般懂得尊师重道且勤奋好学的品性,实在是找不到什么错处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长孙无忌狠狠地一捶桌子,案上的茶盏被震得嗡嗡作响,他双目圆睁,语气里满是不容置喙的威严:“定是尔等不够用心,太子的事岂容含糊?”
“是,是。”张玄素见长孙无忌真的动了怒,他也不敢硬顶,只好唯唯诺诺地退了下去。
“长孙司空”李百药揉了揉泛着青黑的眼角,声音里带着难掩的疲惫,“太子求知欲之旺盛,远超寻常子弟,白日里授课时已问得细致,晚间还会遣内侍送来写满问题的笺纸,大到治国方略,小到字句释义,皆要寻根究底。”
“是啊。”杜正伦也站出来,说道:“为了把这些问题解答清楚,臣等时常要熬夜查阅典籍、梳理思路,这般连轴转下来,实在是吃不消啊。”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有问题能不给解答吗?
可是人终究是人,都是父精母血所出,谁也不是字典和百科全书生出来的,再有才华的人也有他的知识盲区。
想要把太子提出的问题给解答得透彻,那就必须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本来他们只需要每天进宫一次,给太子授课一个时辰就可以回家了。
可是李承乾一句话,突然间就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量。
他们要给李元昌授课不说,还要每隔一天在东宫留宿一次,一直到太子睡觉之前都必须陪着他。
长孙无忌听得眉头一跳一跳的,指节无意识地在桌案上轻叩,眼底翻涌着难以置信的波澜。
他万万没想到从前那个总爱躲着课业、甚至会为了逃学与太傅拌嘴的叛逆少年,居然真的收了顽劣心性,把“好学”二字刻进了日常。
不仅白日追着先生刨根问底,连夜里都不肯放过半点求知的时辰,竟还能牵动着六位大儒围着他连轴转。
他垂眸看向手中那份被指尖捏得发皱的答卷,方才的冷厉训斥卡在喉咙里,竟有些说不出口。
他也没办法阻止李承乾发问,也不能说让他们不予理会。
长孙无忌心里暗暗地痛骂他们,让他们去折磨李承乾,结果他们居然被李承乾牵着鼻子走,难怪李承乾没有心理负担,原来被欺负的是他们。
“都是为了让太子变得更好,你们再加把劲就是。”
长孙无忌正说着话,管事急匆匆地走了进来,“陛下有召,请司空入宫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