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亲自下口谕召来的太子,就这么急匆匆的来,又急匆匆的走了。
李世民和李泰这对父子俩的目光从太子的背影上收回之后,就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都是满眼的茫然与困惑。
谁也不知道李承乾这脑瓜子里是被人灌了多少的迷魂汤,怎么连好歹都分不清了?
李世民无奈地轻叹了口气,以前担心他不爱读书,是连哄带吓地逼他捧着书卷坐满时辰,现在担心他苦读伤身,又是连哄带劝地催他歇着。
也不知道是天意弄人,还是朕这个天子无能,当初逼他读书,他总是敷衍了事,如今劝他休息,他依然油盐不进。
李世民瞥一眼书案旁的青铜镜,可能是自己老了,跟孩子之间有代沟了。
再看一眼李泰,我老了,他没老啊,他跟李承乾就差一岁,又跟李承乾手足情深,李承乾怎么想的,他应该知道。
“青雀,你老实说,你皇兄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让他歇着还不肯,疯了吗?”
“咳~”李世民一句话把李泰给问咳嗽了,这个爹可真是个爹,这话是怎么问得出口,还问得这么顺溜的呢?
李承乾在这儿,你当面问都没问出来,现在李承乾走了,你来问我他的想法,这还有法讲理了吗?
李泰用一种近乎于怜悯的眼神看着李世民,我这个爹不会是现在就老年痴呆了吧?
“你那是什么表情?”李世民虽然不知道李泰在腹诽自己什么,但他这表情属实不怎么好看,“你好好说,你们两个是不是又盘算着坑谁?”
坑谁?李泰实名喊冤,我可一个字都没说,怎么就成了“又盘算着坑谁”?
明明是你那当太子的好大儿,自己闷着头钻牛角尖,我连他书房门都没进去过,怎么倒还平白地沾上了“坑人”的嫌疑?
李泰心里把这话翻来覆去转了三圈,终究没敢直接说出口,只是低着头,手指抠着袖口的暗纹,语气带着点无辜。
“父皇这话可就冤枉我们了!知子莫若父,你是知道的,孩儿天性善良、自小无胆,何曾敢起坑人的念头?”
李泰一脸的委屈相,缓缓地继续说着:“再说就我皇兄那烈火般的性子,谁若是惹了他,他当时就把人剁了,哪来的耐心,留着慢慢坑啊?”
“少扯没用的,”李世民故意一板脸,眼睛一立,“你就说他到底是想干什么。”
“想读书嘛,”李泰看老爹脸色不好,急忙又补充了一句:“他自己说的。”
“读书上瘾的有,但也没有瘾这么大的,这是读魔怔了吗?”
李世民说什么都不能接受这个理由,这个理由别说三岁的孩子,就是三岁的鬼都骗不过去。
李泰相信这个理由吗?他也不相信,可他也同样的找不到正确答案。
看李泰不说话,李世民也就不想追究原因了,换了个问题问道:“不管他是怎么想的,你就说现在怎么办吧。”
顺着他,怕把他熬坏了,真要熬出点什么毛病来,等到得不偿失的时候,再怎么追悔也是没有用的了。
逆着他,怕伤了他的面子,更怕他逆反,真要是强制性不让他读书了,恐怕这辈子他都不会有再拿起书本的时候了。
再说天底下哪有当父母的,硬阻拦孩子读书的道理?
“他自己乐在其中,别人有什么办法?”
李泰也不是看着李承乾受苦不管,很早以前就给他出过主意,奈何他自己愿意受这份苦。
说实话,学习这回事,只有两种人苦。
一种是被逼着学,无论是别人逼的还是自己逼的,凡是被迫学并且怎么都学不进去的人,另一种就是看着你在玩命地努力的旁边者。
只要是学进去了的人,无论怎么刻苦,自己都不觉得苦,倒是在一边看着的人总会觉得你苦。
其实真正闻鸡起舞的那个人,人家不苦,人家舞得很嗨,人家的快乐都不是旁观者能够想像得到的;
头悬梁、锥刺股的人根本就不知疲倦,只担心时间过得太快,没有把时间完完全全的利用起来才是人家所担心的遗憾。
“乐在其中?”李世民有点不太能接受这个观点,谁也不是没读过书,读书哪有那么大的乐趣?
李世民想不明白,就在地上来来回回地走了几圈,忽然他一俯身,小声地问李泰:“他能不能是怕你舅父,才不敢说实话的?”
李泰猛地攥紧了袖口,先是飞快扫了眼殿外,才压低声音道:“这话我可不敢乱说,皇兄当着阿爷的面都慎言,我哪敢多提半句?”
他顿了顿,又似无意般补了句,“前天我倒是恰巧撞见舅父把东宫的典书令叫到廊下问话,好像是问太子跟哪些臣僚见过面,我没听太清也没敢多问。”
李世民“嗯”了一声,你不敢问不要紧,我敢问。
他一个眼神飘向陈文,陈文抱着拂尘向前走了几步,对一个小黄门吩咐道:“传东宫典书令觐见。”
小黄门无声地鞠了一躬,然后转身朝外面跑去。
李世民的眉头皱得很紧,又看着李泰沉吟式地说道:“如果他不是真的想读书,又非要这么刻苦地读书,会是什么目的?”
李泰感觉这个爹好像是智商欠费了,这道题有那么难吗?
李承乾如果不是得罪了长孙无忌,根本就不会有严管太子、肃清东宫这种事。
你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坚如磐石,李承乾就算是跳出苦读的火坑,也得被扔到别的刀山上去。
既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不如不做出改变,好歹读书的苦还不算难咽,不然的话谁知道下一个坑里到底有什么。
话在舌尖打了好几个转儿,最终李泰还是咽了下去,他扯了扯略显僵硬的嘴角,说道:“如果做一件事的目的不在这件事本身,那大抵是为了逃避另外一件事,阿爷想想如果放松东宫课业,他应该做什么。”
“哦。”李世民恍然大悟地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李世民和李泰这对父子俩的目光从太子的背影上收回之后,就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都是满眼的茫然与困惑。
谁也不知道李承乾这脑瓜子里是被人灌了多少的迷魂汤,怎么连好歹都分不清了?
李世民无奈地轻叹了口气,以前担心他不爱读书,是连哄带吓地逼他捧着书卷坐满时辰,现在担心他苦读伤身,又是连哄带劝地催他歇着。
也不知道是天意弄人,还是朕这个天子无能,当初逼他读书,他总是敷衍了事,如今劝他休息,他依然油盐不进。
李世民瞥一眼书案旁的青铜镜,可能是自己老了,跟孩子之间有代沟了。
再看一眼李泰,我老了,他没老啊,他跟李承乾就差一岁,又跟李承乾手足情深,李承乾怎么想的,他应该知道。
“青雀,你老实说,你皇兄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让他歇着还不肯,疯了吗?”
“咳~”李世民一句话把李泰给问咳嗽了,这个爹可真是个爹,这话是怎么问得出口,还问得这么顺溜的呢?
李承乾在这儿,你当面问都没问出来,现在李承乾走了,你来问我他的想法,这还有法讲理了吗?
李泰用一种近乎于怜悯的眼神看着李世民,我这个爹不会是现在就老年痴呆了吧?
“你那是什么表情?”李世民虽然不知道李泰在腹诽自己什么,但他这表情属实不怎么好看,“你好好说,你们两个是不是又盘算着坑谁?”
坑谁?李泰实名喊冤,我可一个字都没说,怎么就成了“又盘算着坑谁”?
明明是你那当太子的好大儿,自己闷着头钻牛角尖,我连他书房门都没进去过,怎么倒还平白地沾上了“坑人”的嫌疑?
李泰心里把这话翻来覆去转了三圈,终究没敢直接说出口,只是低着头,手指抠着袖口的暗纹,语气带着点无辜。
“父皇这话可就冤枉我们了!知子莫若父,你是知道的,孩儿天性善良、自小无胆,何曾敢起坑人的念头?”
李泰一脸的委屈相,缓缓地继续说着:“再说就我皇兄那烈火般的性子,谁若是惹了他,他当时就把人剁了,哪来的耐心,留着慢慢坑啊?”
“少扯没用的,”李世民故意一板脸,眼睛一立,“你就说他到底是想干什么。”
“想读书嘛,”李泰看老爹脸色不好,急忙又补充了一句:“他自己说的。”
“读书上瘾的有,但也没有瘾这么大的,这是读魔怔了吗?”
李世民说什么都不能接受这个理由,这个理由别说三岁的孩子,就是三岁的鬼都骗不过去。
李泰相信这个理由吗?他也不相信,可他也同样的找不到正确答案。
看李泰不说话,李世民也就不想追究原因了,换了个问题问道:“不管他是怎么想的,你就说现在怎么办吧。”
顺着他,怕把他熬坏了,真要熬出点什么毛病来,等到得不偿失的时候,再怎么追悔也是没有用的了。
逆着他,怕伤了他的面子,更怕他逆反,真要是强制性不让他读书了,恐怕这辈子他都不会有再拿起书本的时候了。
再说天底下哪有当父母的,硬阻拦孩子读书的道理?
“他自己乐在其中,别人有什么办法?”
李泰也不是看着李承乾受苦不管,很早以前就给他出过主意,奈何他自己愿意受这份苦。
说实话,学习这回事,只有两种人苦。
一种是被逼着学,无论是别人逼的还是自己逼的,凡是被迫学并且怎么都学不进去的人,另一种就是看着你在玩命地努力的旁边者。
只要是学进去了的人,无论怎么刻苦,自己都不觉得苦,倒是在一边看着的人总会觉得你苦。
其实真正闻鸡起舞的那个人,人家不苦,人家舞得很嗨,人家的快乐都不是旁观者能够想像得到的;
头悬梁、锥刺股的人根本就不知疲倦,只担心时间过得太快,没有把时间完完全全的利用起来才是人家所担心的遗憾。
“乐在其中?”李世民有点不太能接受这个观点,谁也不是没读过书,读书哪有那么大的乐趣?
李世民想不明白,就在地上来来回回地走了几圈,忽然他一俯身,小声地问李泰:“他能不能是怕你舅父,才不敢说实话的?”
李泰猛地攥紧了袖口,先是飞快扫了眼殿外,才压低声音道:“这话我可不敢乱说,皇兄当着阿爷的面都慎言,我哪敢多提半句?”
他顿了顿,又似无意般补了句,“前天我倒是恰巧撞见舅父把东宫的典书令叫到廊下问话,好像是问太子跟哪些臣僚见过面,我没听太清也没敢多问。”
李世民“嗯”了一声,你不敢问不要紧,我敢问。
他一个眼神飘向陈文,陈文抱着拂尘向前走了几步,对一个小黄门吩咐道:“传东宫典书令觐见。”
小黄门无声地鞠了一躬,然后转身朝外面跑去。
李世民的眉头皱得很紧,又看着李泰沉吟式地说道:“如果他不是真的想读书,又非要这么刻苦地读书,会是什么目的?”
李泰感觉这个爹好像是智商欠费了,这道题有那么难吗?
李承乾如果不是得罪了长孙无忌,根本就不会有严管太子、肃清东宫这种事。
你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坚如磐石,李承乾就算是跳出苦读的火坑,也得被扔到别的刀山上去。
既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不如不做出改变,好歹读书的苦还不算难咽,不然的话谁知道下一个坑里到底有什么。
话在舌尖打了好几个转儿,最终李泰还是咽了下去,他扯了扯略显僵硬的嘴角,说道:“如果做一件事的目的不在这件事本身,那大抵是为了逃避另外一件事,阿爷想想如果放松东宫课业,他应该做什么。”
“哦。”李世民恍然大悟地连连点头,“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