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他们是尘埃-《秦人的悠閒生活》

  第109章 他们是尘埃

  扶苏吃著麵条,道:“今天这麵条不错。”

  田安道:“这些面都是用渭南的新麦所制的。”

  “把这些麵条,给丞相与频阳公也送去”

  “这就去安排。”

  每年的冬去春刚来的时节,也是关中人们难得的清閒时候,等再过一个月,人们就要开始为了春夏秋开始努力生產。

  而大秦的官吏要为人们的一年生產劳作维持秩序与生產效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秦律就是为了生產,除却生產以外的事,如婚丧嫁娶一律都简化。

  生產劳作才是生存大事,因为在这个时代,人若不耕种就会没有粮食,是真的会被饿死的。

  扶苏留在高泉宫,收拾著新建设的书库。

  偶尔还有几卷文书送到这里。

  扶苏一边看著,说的正是……要被送去上郡的几个博士在半道上要逃走,却被兵马抓回来,被军法处置的事。

  死几个博士而已,在修建灵渠南下战爭或者是北上徙囚徒戍边的国家大事面前,这点被军法处置的几个博士也显得毫不起眼,都是时代的尘埃。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就像是当初来咸阳的甪里先生,这位大贤对始皇帝有用,对丞相也有用,唯独对自己这位公子没用。

  当然了,扶苏觉得那些齐鲁博士其实也没这么重要。

  难道这些博士不是在反一统,號召要裂土吗

  所以啊,扶苏觉得父皇与丞相要留著这些博士,很宽容,也很仁慈。

  其中,看得最明白的大概就是离开咸阳的甪里先生与叔孙通了。

  侯生与卢生或许只是来咸阳投效始皇帝,换言之,他们只是来咸阳討口饭吃,罪不至死的。

  但扶苏也没让他们去死,是他们在送去上郡的路上,想要逃,被抓住了,从而被军法处置了。

  看著手中的这卷文书,这上面所写的就是淳于越口口声声说丞相李斯如何设计坑害齐鲁博士。

  田安站在公子身后,他低声道:“淳于越只说丞相李斯,却只字不提公子,,是他知道,他可以得罪丞相李斯,不能得罪公子。”

  扶苏道:“他淳于越连丞相都不怕,还会怕我”

  田安又道:“淳于越知道,一旦得罪了公子扶苏,不说咸阳的人会如何,渭南近四十万秦人会把淳于越活撕了的。”

  扶苏笑道:“不至於此,言过了。”

  田安面带慈祥的笑容,给那二十万贫民一口饭吃,给他们耕种的田地,这对渭南的人们来说这就是天大的恩情。

  给潼关建城,虽说所耗甚多,但这都是公子私產的粮食所供给的,潼关的县民除了出力,他们什么都不用付出。

  有坚固的城墙保护,潼关的两万县民也会记得公子的恩情,谁让公子不满,公子只要一句话,就不会让人离开潼关,而潼关把守著关中与函谷关最重要的要道口。

  更不要说种葱赚了许多钱的华阴,享受龙首渠带来便利的大荔县,那敬业渠挖了近五年,公子在关中的声望恐怕就连丞相都要忌惮几分。

  不过,丞相也不用忌惮,只要丞相对公子够忠诚,李斯就依旧是丞相。

  还有那座咸阳桥,被那座桥惠及的关中乡民越多,公子扶苏的功绩就会时常被人们想起,当年公子为了建设这座桥,守在西渭河边有近一年。

  公子要做的都是建设国家的大事,而通常这些事一做就需要数年才能见到成果。

  田安见过其余六国的公子,公子扶苏与其余六国的公子是不同的。

  扶苏饶有兴致地看著淳于骂人的话语,问道:“丞相看过了吗”

  田安道:“还未看过。”

  扶苏道:“给丞相看看吧。”

  三月的中旬,高泉宫的一间新书库建设而成了,当殿內的书都被搬出去之后,才会发觉其实高泉宫的大殿很大。

  今天,夫人说想吃鱼,田安便亲自在鱼池边抓了一条最肥硕的鱼,高泉宫的鱼没什么土腥味,而且养的也很肥。

  这一个月间,扶苏打算陪著妻子等孩子生下来。

  今年的三月天,关中又下了一场冻雨,但这不影响人们的祭祀农礼,当雨水停歇之后,渭南的人们便开始在田地里劳作了。

  章邯每天都会察看田地里的情形,雨后的天气很快就放晴了,这位渭南的郡守还亲自巡查暗渠。

  换作別的地方的郡守恐怕不会这般亲自下田地,亲自看各地的情形。

  但这些事,章邯真的会做,不只如此还会指导各县的县民如何耕种更好。

  叔孙通陪著章邯走动在各县,道:“咸阳的人都说你善种田。”

  章邯望著田地神色严肃没有多言。

  叔孙通又道:“一直记得的当初敬业县是个很贫瘠的村子,老夫以为你善种田,但更善治军。”

  章邯又看了看鬍子已经白了大半的叔孙通,继续走著,道:“今天不用教书吗”

  “有大孩子教小孩子,老夫清閒不少,若是留在村子里,那狸奴儿恐怕又会说老夫不去教书,光吃粮食。”

  叔孙通加快脚步,勉强跟上了章邯的脚步,又道:“听说陇西真的种出了冬麦。”

  闻言,章邯脚步稍停,他道:“当真”

  叔孙通頷首,“自然是真的,公子让都水长去陇西果然是为了种粮食,还有啊……”

  正要接著说,见章邯又走到了前方,叔孙通提了一口气,跟著章邯走路怪累的,这人走路怎么这么快

  “还有啊,今年蜀中要种南方的稻子,就连南山一带也要种稻子。”

  叔孙通所言的南山是终南山以南的地界,章邯想著道:“公子总说粮食不够吃,若是粮食再多一些,关中就能养更多的人口。”

  叔孙通小声道:“华阴县有些传闻。”

  “华阴县种出了冬天的葱,成色虽不好,那也是冬天的葱,就是太昂贵了。”

  叔孙通道:“华阴县的县民都说司马欣活不到五十岁了。”

  “为何”

  “他们说司马欣这人太过勤於民事,把华阴县看得很紧不说,时常为了县內之事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休息。”

  章邯道:“劝过他,三年前,公子身边的那位老內侍看出了司马欣此人的品行,劝过了,没用,他会接受劝告,可他不会改的。”

  叔孙通觉得司马欣这个人不坏,就是此人太过固执又显得很独,华阴县的县民会说他司马欣太过劳累活不到五十岁。

  叔孙通觉得此人活到四十岁都难。

  回到敬业县之后,叔孙通见到正在与伏生先生下棋的公主阴嫚。

  公主阴嫚是个很懂事的姑娘,先前给她出过一个难题,这个难题是如何让人们为她寻找一条最好看的项链。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告诉人们,她会將第二好看的那条项链赏赐给找到的人。

  如此就会有人蜂拥而至,为她卖命。

  这不算一个很好的故事,但公主则有另一个回答,让人们赞同一条最普通的项链是最好的,足矣。

  在公主的认知中,这世上其实没有最好看的项链,本质上人们认为哪条项链是最好的,那么它就是最好的,它无法满足所有人。

  与其寻找,不如改变人们的想法。

  叔孙通思量著回到了自己的书舍,公子高也是这般认为的,这让叔孙通觉得很意外,在教授公主与公子之前,似乎他们心里早就被人灌输了一个观念。

  这个观念是万事万物只与人有关,与事物的本身无关,因此这两个孩子以后都不会追求奢靡。

  最⊥新⊥小⊥说⊥在⊥⊥⊥首⊥发!

  耳中听到了读书声,那是公子高在教孩子们读书。

  到了夜里,叔孙通切开一块豆腐,他將豆腐切好之后再用羊油一煎,撒上一些葱与盐,与黍米饭一起吃下,这便是他最喜爱的美味。

  翌日,娄敬来到了敬业县,前来拜访叔孙通。

  叔孙通接见了此人,一边与他用著早食说著话。

  娄敬问道:“潼关县有一些孩子想要入敬业县读书,先前说过一个孩子一年十斗粮食,如今怎么需要十五斗”

  叔孙通嘆道:“去年,渭南各县的粮食丰收了”

  娄敬道:“自然是。”

  “既然丰收了,就要加粮食。”

  “十五斗粮食太昂贵,此事就算放在公子扶苏面前,老夫也有理。”

  叔孙通喝著一碗黍米粥,道:“你可以让孩子不来老夫这里授课,你完全可以自己教。”

  娄敬迟疑道:“你是齐鲁博士,我娄敬算不得什么,人们只知叔孙通,不知我娄敬……”

  言至此处,他又道:“可我知道,你很少会亲自教孩子。”

  叔孙通扯了扯嘴角,敬业县的孩子太多了,目前有三百余人,这么多孩子都要他一个人教,他要累死。

  叔孙通接著道:“十五斗粮食,少一斗就没得商量。”

  见娄敬气愤地离开,叔孙通摇头不语。

  这一幕正好被章邯撞见,教书的事章邯从来不会过问叔孙通,与叔孙通討价还价的人多了去了,不缺娄敬一个。

  有时章邯也很理解叔孙通,章邯不善教书,但知管人与生產,凡事有了通融就没了规矩,没了规矩就抓不住生產。

  临近农时,叔孙通与章邯离开了敬业县,一路来到了华阴县。

  现在的华阴县各家几乎都有苗圃,他们將土铺在架子上,架子上就种著一层层的葱,这就是司马欣的办法,不占用田地的同时,將葱种出来的两全之法。

  他甚至还种了不少蒜与豆芽,这都是华阴县的財富。

  华阴县的人常常会守著村口,不让人隨意进入。

  今天,叔孙通与章邯来了,司马欣亲自来迎接,他行礼道:“见过郡守,郡丞。”

  三人走入县衙內交谈著,说完了县內治理之事,就说起了如今的咸阳。

  咸阳发生的事早就传遍了关中各县,以及李斯向始皇帝进諫封禪泰山,此事引得眾多齐鲁博士不满。

  甚至还有一队齐鲁博士被送去了上郡,却在半路逃了,而被军法处置。

  章邯道:“军中之事向来如此,一个逃了不管,就会有第二个逃,第三个……换作末將,不论他们逃得有多远,都要將他们抓回来,在全军面前军法处置,方能让军心不乱,否则如何治军如何戍守边疆。”

  司马欣看向叔孙通。

  叔孙通也是沉默不言。

  见此人似乎不站在齐鲁博士那一边,司马欣就放心了,否则他担心叔孙通会影响他进步。

  但沉默良久……

  叔孙通终究还是开口了,他道:“此事虽说丞相亲自批覆,人却是老太尉的蒙家將领带走的。”

  老太尉乃是秦廷的三公,为始皇帝掌管天下兵马,自然是老太尉的將军护送。

  叔孙通又道:“咸阳送来的消息,说是有人称丞相李斯教唆公子扶苏,但老夫看来多半是公子扶苏让丞相李斯这么做的,说不定公子更想让始皇帝封禪泰山。”

  丞相,始皇帝,公子扶苏,老太尉,齐鲁博士……章邯只觉得脑子有点乱,望著县衙外的景色。不语。

  章邯很钦佩叔孙通的能力,但有时不喜叔孙通的大胆,叔孙通总是一副看透了的神情,好似他看到了公子扶苏的意图,有些事甚至不用公子交代,他叔孙通就主动將那些事安排好了。

  而事后,章邯在咸阳与渭南往来的文书中,发现叔孙通做得並没有错。

  一年十五斗粮食的確是个负担,但敬业县的负担更大,教一个孩子实则耗费颇多。

  当从华阴县离开时,章邯与叔孙通走向潼关县,见到了有不少县民正在打理著公子曾经住过的这座宅邸,足可见公子扶苏有多么的受人们的爱戴,他们將一些麦子装入一个小巧的布袋子中,而后掛在宅邸的墙外,就当是给公子进献他们种出来的麦子。

  章邯赶著牛车,道:“你说陇西会丰收吗”

  叔孙通道:“会的。”

  “陇西的人口其实不够吧”

  “人口不够就再迁民。”

  “也对。”

  关中临近四月,农礼结束的第二天,章台宫开始了今年的第一次正式廷议,今天前来廷议的齐鲁博士人数很少,听说那淳于越得了一场重病,不能来廷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