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汉国归一-《梦回春秋当大王》

  江风卷着战旗猎猎作响,姬子越立于船头,望着江面绵延的船队与沿岸列阵的步骑,手中佩剑的剑柄被握得微微发烫。

  自鹰嘴山擒获姬伯安后,他便知这场统一之战已近尾声,姬伯安主力的覆灭,意味着平都三城已经是强弩之末,兵少粮乏。

  但姬子越却不敢有半分松懈——平都三镇虽无强兵,却依江据险,若一味强攻,难免折损兵力,更会让三镇百姓再遭战火荼毒。

  三日后,雷勇的先锋军抵达平都外围的阳关。

  此关扼守江面窄处,两岸峭壁林立,历来是平都的门户,此时镇守阳关的正是姬子越的庶出兄弟,姬子赲!

  雷勇并未急着攻城,只令士兵在关下扎营,将数十门火炮列于江畔高坡,白日里操练阵型,夜间则点起篝火,让甲胄反光在夜色中连成一片,故意将汉军的声势张扬开来。

  关内,平都守将赵奎和大夫姬子赲两人坐立难安。

  几日前,锦衣卫细作散布的消息已在城中传开:姬伯安被斩于宕渠闹市,首级正送往鱼地示众;巫地已被姬长伯亲卫邓家军攻克,朐忍守军龟缩城中不敢出战。

  更让他们心惊的是,城中百姓听闻汉军“秋毫无犯、归降免罪”的谕令,竟有不少人偷偷在门上贴起“汉”字标识,连守城的士兵都开始私下议论是否要开城归顺。

  “将军!汉军在关下架起了火炮,看那炮口规模,怕是能直接轰开城门!”斥候连滚带爬冲进府中,话音刚落,城外便传来一声巨响——雷勇故意令士兵试射了一发空炮,炮声在山谷中回荡,震得屋梁上的尘土簌簌落下。

  赵奎猛地站起身,腰间佩剑“哐当”一声撞在桌角。他本是巴国旧将,对姬伯安的残暴早有不满,只是碍于旧主情面才据关抵抗。

  如今见汉军势大,百姓归心,再守下去不过是徒增伤亡。当晚,两人便召集心腹将领,连夜打开阳关城门,亲自捧着印信,在关前跪迎雷勇的先锋军。

  阳关既破,平都三镇的第一道防线彻底崩塌。

  雷勇不费一兵一卒拿下阳关,即刻派人将消息送往姬子越的中军船队,同时约束士兵不得擅入民宅,只在城中张贴汉王的招降谕令,安抚百姓。

  五日后,姬子越率领主力抵达平都城外。此时的平都已乱作一团:相邻的定川、临江二镇守将听闻阳关归降,一个带着亲兵弃城而逃,一个则紧闭城门,却挡不住城中百姓自发打开城门,迎接汉军入城。

  唯有平都主城的守将巴氏族长巴蒲仍在负隅顽抗。

  此人是当初脱离巴国的巴氏王族,也是最相信姬伯安的死忠,不仅扣押了城中主张归降的官吏,还将百姓驱赶到城墙上充当“人肉盾牌”,扬言要与城池共存亡。

  姬子越立于城下,看着城墙上瑟瑟发抖的百姓,眉头紧锁。他转头对身边的副将道:“传令下去,火炮不得对准城墙,只围不攻。再派使者去城下喊话,告知巴氏族长巴蒲:若他肯释放百姓,开城投降,可保他一家性命;若执迷不悟,待破城之日,定以‘胁迫百姓’之罪株连其族!”

  使者带着劝降书来到城下,城门打开,使者见到了面容憔悴的巴蒲,自从脱离巴国之后,巴氏一族仿佛在自己的带领下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不断的损耗着族力,眼看着现在又要面临城破人亡的绝境。

  “汉军主将是何人?”巴蒲问道。

  “回大人,汉军主将乃是姬子越将军。”使者恭敬答道。

  巴蒲心中一震,他与姬子越曾经是一起长大的江州王族,没想到如今竟在这战场上兵戎相见,姬姓和巴姓乃是巴国共主!

  往昔一同骑马射箭、饮酒畅谈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可如今局势却如此尴尬。

  “我想与姬子越见上一面。”巴蒲沉默良久后说道。

  使者回城将巴蒲的请求告知姬子越,姬子越思索片刻便答应了。两人在两军阵前相见,目光交汇,一时都有些唏嘘。

  “巴蒲,事已至此,你又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如今姬伯安已败,你若开城投降,我定保巴氏一族周全。”姬子越诚恳道。

  巴蒲长叹一声,“子越,我何尝不知如今大势已去。只是我身为巴氏族长,当初一意孤行,如今若降,有何颜面面对族人。”

  姬子越拍了拍他的肩膀,“巴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若归降,以汉王大度,收容异族蛮夷和蜀地王族的心胸,定会真心以待,日后巴氏一族仍有复兴之机。”

  巴蒲闻言犹豫再三,终于点了点头,“好,我信你。”随后下令释放百姓,开城投降。

  平都主城和平接管,待一切平定后,姬子越即刻下令:释放被扣押的官吏,让其协助汉军安抚百姓;打开粮仓,向城中贫民发放粮食;同时派人前往定川、临江,收拢逃散的巴氏守军,登记归降的官吏。

  三日后,朐忍守将见平都三镇尽归汉军,东部鱼地和巫地也落入汉军之手,两年夹击之下,再也无心抵抗,亲自捧着印信前来归降。至此,巴国残部彻底覆灭,巴蜀之地尽归汉国版图。

  消息传回江州,姬长伯亲自登上城楼,望着东方,眼中满是感慨。他转身对身边的谋士道:“传孤王令:昭告汉国治下,巴蜀统一,即日起减免巴蜀各地赋税三年,与民休息;令姬子越暂镇平都,主持平都各地的吏治整顿与民生恢复;邓氏兄弟率部驻守巫地、朐忍;雷勇率领本部前出那处,防备东方诸侯。”

  数月之后,局势彻底安定下来,姬长伯决定在江州建立陪都,并暂时停留在江州,随后姬子越率领大军凯旋。

  此时的江州早已张灯结彩,百姓自发涌上街头,手持粮食与酒浆,迎接凯旋的将士。

  姬长伯亲自在城门口迎接,握住姬子越的手,笑道:“王叔此番东征,未折一兵,未屠一城,便定巴蜀,此乃不世之功!”

  姬子越淡然一笑,“此功非我一人之功,大王在阆中击溃巴军主力,我只不过乘势而下,顺水推舟罢了。”

  姬长伯笑着摇了摇头,自从阆中之战之后,姬长伯听取了后宫两位夫人,以及朝中内阁大臣的联名要求,已经不再亲自领军征战,毕竟汉国已经有如此规模,自己要做的就是巩固已经取得的的势力范围,将其经营好。

  待自己有了继承人之后,才可以再提领兵之事。

  “大王,巴氏一族族长巴蒲也跟随我一同返回江州,他想求见大王。”姬子越毕竟还是放不下自己这位故交。

  姬长伯和巴蒲也曾有过数面之缘,尤其是谈判交换了巴氏江州领地和平都三镇。

  如今再见面,一位是汉国君主,一位是亡国家臣,真是世事无常。

  巴蒲躬身深施一礼,“汉王,昔日是我有眼无珠,追随姬伯安与您为敌,如今愿以残躯为您效力,只求您能善待巴氏一族。”

  姬长伯款款上前扶起他,“巴族长不必如此,过去之事乃是时势所逼,我愿既往不咎。如今巴蜀一统,汉国初立,正是用人之际,你巴氏一族向来英勇,若能归顺于我,亦是一桩佳话。”

  巴蒲得到姬长伯的肯定,当即感激涕零,发誓定当忠心耿耿。

  当晚,江州宫城再次摆下庆功宴。酒过三巡,姬长伯起身举杯,对满堂文武道:“巴蜀统一,非孤一人之功,乃诸位将士、百官与天下百姓之功!孤在此立誓:此生定当励精图治,让巴蜀百姓安居乐业,让汉国日益强盛,不再受分裂之苦,不再遭战乱之祸!”

  众人纷纷起身举杯,高呼“汉王万岁”,声音震彻宫宇,传到宫外,与百姓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江州的夜空久久回荡。汉国的新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而此时遥远的东北苦寒之地,一名身材高挑,容貌艳丽的绝色女子,正饶有兴致的把玩手中的器物。

  “想不到这个时代的生产力,竟然还能有人能捣鼓出这种手枪。”女子的声音悠悠响起,仿佛雀灵啼叫,动人心魄。

  在她的身边,一群身穿白色兜袍,手持铁锏,身背长筒火枪的壮汉面无表情。

  地上横七竖八的躺着一群工匠装扮的尸首,他们有的惊恐,有的绝望,有的痛苦。

  “君主!附近的铁器工坊和火器工坊皆清理一空,燕王那边的火枪队也已经被我们的人控制住了。”一名魁梧的壮汉持锏走到女子身边恭敬道。

  “隐忍了这么多年,也该是时候出手了。”女子嘴角上扬,露出一抹冰冷的笑意。

  “传令下去,将这些火器秘密运往我们的营地,加强训练士兵使用。”女子眼神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战局。

  燕国境内发生的一幕幕,远在江州的姬长伯等人自然不知。那绝色女子正是一直以来潜伏在燕国国公子身边的女子,她暗中蛰伏多年,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势力,此次收集火器,野心昭然若揭。

  几日后,燕国边境开始有小股异动,一些靠近边境的村落莫名被袭,村民皆称是一群身着奇异服饰、手持怪枪的人所为。

  而此时,那女子已将火器方队训练得有模有样,她看着整装待发的军队,眼中满是自信。“燕国,不过是我踏出的第一步,未来这天下,必将是我的。”她轻声呢喃。

  与此同时,在汉国,姬长伯虽沉浸在巴蜀统一的喜悦中,但朝堂之上也有密探传来中原各国的异常消息。

  姬长伯听闻后,眉头紧锁,对着如花和如意下令加强东北上庸边境的侦查,密切关注中原局势。

  虽然汉国如今需要修生养息,但是北秦东楚的广袤边境地区,依旧需要武装常备,以防各国垂涎上庸之地,毕竟上庸孤悬汉国之外,最近的路是从汉中顺汉水而下,但是远水不解近渴,自己要想稳住好不容易得来的汉军局面。

  就一定要重兵防守上庸,这里将是未来自己北上中原的跳板!

  江州的庆功宴持续了三天三夜,整座城池都沉浸在统一的喜悦中。然而姬长伯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在宴席结束后立即召集心腹重臣,在临时改建的江州王宫中举行秘密会议。

  “上庸的情况比想象中更加复杂。”如花将密报呈给姬长伯,眉宇间带着忧虑,“我们的人发现,不仅燕国在秘密研制火器,晋国和齐国也都有类似动向。更令人担忧的是,最近三个月来,上庸边境已经发生了十余起商队失踪案件。”

  如意接着补充:“失踪的都是运送铁矿和硝石的商队。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打斗痕迹,仿佛整支队伍凭空消失。当地百姓传言,是山中的鬼怪作祟。”

  姬子越沉吟片刻道:“大王,上庸地处汉国最北端,与中原各国接壤,地势险要但孤立无援。若不能牢牢控制此地,将来北上中原将失去重要跳板。臣愿亲自率军前往镇守。”

  姬长伯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目光扫过在场的文武大臣。经过巴蜀之战,汉国军队需要休整,国库也需要时间充实。此时若再起战事,绝非明智之举。

  “子越王叔所言极是,但眼下巴蜀初定,你需要留在平都协助那处的雷勇安定汉国东境,关注楚国动向,并安抚巴山各族。”姬长伯最终做出决定,“传王令,卫宛文武双全,屡立战功,擢升其为上庸大夫,兼右庶长!”

  “卫宛,孤命你率三万精锐即刻北上汉中,顺汉江而下,驻守上庸。你的任务有三:一是加强边防,警惕中原各国动向;二是查清商队失踪真相;三是暗中调查火器流向,但切记不要打草惊蛇。”

  “末将领命!”卫宛激动的面色通红,声音洪亮的应诺。

  如今汉国最高的军爵便是左右庶长,雷勇刚刚因为战功,从右庶长晋升左庶长,日后镇守那处。

  左庶长邓麋镇守上庸,如今从白身起步的卫宛,通过鱼地建议分兵,随后独自领兵,一路连战连捷,在危急关头协防了阆中,又在阆中之战中表现卓越,率领骑兵屡立战功。

  如今卫宛成为了汉国新的右庶长,且卫宛领兵前往上庸,就意味着上庸有了左右两位庶长,其重视上庸的程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