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
朱由检此话一出,殿内群臣皆是心里暗暗叫苦。
皇帝的意思,他们自是清楚的紧,但他们并不想让皇帝如愿。
如果是其他人,皇帝想要给一个极为显赫的谥号,比如定国公、辽国公他们,这些文臣或许就捏着鼻子认了。
但英国公张维贤,他们是一百个不愿意。
这个时候就看出来,当时张维贤出头争夺财权,对张家的影响了。
辽国公孙继浚见众人都不开口,只得站出来道:“启奏陛下,臣以为英国公可谥忠武。”
“荒谬!”
孙继浚话音未落,又是一名御史站了出来。
“我大明得谥忠武的,也就开平王、河间王、鄞国公、定襄侯四人尔。”
“开平王和河间王的功绩那就不用说了,定襄侯曾受命征讨麓川,屡建功勋,土木堡后,又领兵坚守京城,击败瓦剌,守土有功。”
“鄞国公当初也是随成祖文皇帝奉天靖难,后又随文皇帝南征北战,追亡逐北,辽国公以为英国公之功绩,能够和此四人相比较吗?”
孙继浚顿时语塞,这位御史说得也有几分道理,如果单看军功的话,英国公张维贤还真比不上这四人。
眼看孙继浚被文官给顶了回来,阳武侯薛涟,也就是刚才那御史提到的鄞国公薛禄的后人,左右看了看后,出班对朱由检躬身道:“启奏陛下,谥法云,危身奉上曰忠,临危不避曰忠,虑国忘己曰忠,谥法又云,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臣以为当谥忠襄。”
听完薛涟的话,朱由检深深地看了对方一眼。
这忠襄二字,说得不就是张维贤吗?
看来,大明朝这些武勋们最近也没少读书。
朱由检当即就有了决断,正欲点头应下,却见又一名文官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臣反对!”
朱由检深吸口气,摆手道:“卿等无须再议,就按阳武侯所言,谥忠襄,以彰英国公之功!”
“陛下,谥法云推贤尽诚曰忠,杀身报国曰忠,世笃勤劳曰忠,英国公之功绩,显然不足以谥忠,请陛下明鉴!”
朱由检目光凝视这名敢当面反驳自己的官员,沉声道:“朕刚才说了,谥忠襄!”
“陛下,谥号乃盖棺定论之评也,唯公正方能服众,国朝以礼治国,以孝治国,若礼崩乐坏,国将不国!”
此人着实头铁,到了现在,竟还是硬顶着不松口。
朱由检顿时气急,厉声道:“你的意思是,朕要是不听你的,我大明就要亡国了?”
那官员终究不是爱新觉罗?难说,也没有他那个胆子,
面对朱由检的质问,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作为此人上官的兵部尚书李邦华,这个时候也不得不站出来了,厉声呵斥道:“还不退下!”
见那名官员悄悄退到了人群后面,朱由检一挥衣袖道:“礼部!”
“臣在!”
“英国公的身后事,就由礼部去操办。”
来宗道躬身令旨。
朝议散去,朱由检回到乾清宫,坐在西暖阁的软榻上良久未动。
窗外天色渐暗,王承恩悄无声息地点亮了宫灯。
“皇爷,保重龙体要紧。”
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劝道。
朱由检轻叹一声,转头对王承恩吩咐道:“明日,你代朕再去一趟英国公府。”
“莫要让某些人惊扰了英国公的在天之灵。”
王承恩自是知道皇帝的意思。
通过今日商定谥号的事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文官对英国公的观感都不是很好,甚至有着满满的恶意。
他们也知道
那件事是皇帝在后面指使,但这些人不敢指责皇帝,只能将不满发泄到张家的身上。
之前,张维贤活着的时候,这些人或许还会有所有收敛,但现在张维贤不在了,承嗣爵位的,又是张之极这个没有功勋、没有圣眷在身的世子,某些人很有可能回借机生事。
如果有王承恩这个天子近臣、司礼监掌印在的话,想必那些人也不敢闹出事端来。
其实,也不用朱由检关照,就在当晚,京里的许多勋贵,就已经来到了英国公府。
是夜,李邦华的府上,今日在朝堂上顶撞朱由检的那名兵部官员,此时正有些后怕的站在李邦华的面前,垂首道:“部堂,非是下官想要顶撞天子,而是……而是……”
“岂凡,不用说了,本官知晓。”
李邦华抬手阻止了金之俊后面的话,一指自己下首的位置,对其道:“坐吧。”
“谢部堂。”
待金之俊坐下后,李邦华这才继续道:“斯人已逝,关于之前的事,就到此为止吧。”
“你回去之后,也要和其他人说,这个时候万不可触怒了陛下。”
金之俊闻言,登时急了:“部堂,怎么能到此为止呢?”
“他张维贤当初谗言媚上,鼓动陛下将天下诸军的钱粮掌控之权,从我兵部拿走,交给五府那些武夫,如此一来,朝廷还如何节制天下兵马?”
“若这些人中有野心勃勃之辈,岂不又是一个天下大乱?”
李邦华皱眉道:“凯凡多虑了,调兵权和各级官校的考核、任命权,以及军械的调拨、军队的监察不还是在兵部吗?”
金之俊支支吾吾道:“可……可……”
“好了,今日本官找你来,就是和你说一声,待年后,你先离京一段时间,去南直隶巡视当地各营。”
“啊?这……部堂,下官……”
李邦华面色严肃道:“你今日已经恶了五府那些武勋,以及……以及今上。”
“再留在京里,难保不会有人上书弹劾你,以宫里那位的性子……”
“你先去南直隶避避风头。”
金之俊的脸色瞬间涨得通红:“部堂,下官乃是朝廷命官,难道在朝堂上连话都不能说了?”
“就算是今上,那也不能……”
“住嘴!”
“过了年就走,本官给你出故牒。”
金之俊心里虽是憋屈得很,但见李邦华态度坚决,只得起身道:“下官多谢部堂!”
朱由检此话一出,殿内群臣皆是心里暗暗叫苦。
皇帝的意思,他们自是清楚的紧,但他们并不想让皇帝如愿。
如果是其他人,皇帝想要给一个极为显赫的谥号,比如定国公、辽国公他们,这些文臣或许就捏着鼻子认了。
但英国公张维贤,他们是一百个不愿意。
这个时候就看出来,当时张维贤出头争夺财权,对张家的影响了。
辽国公孙继浚见众人都不开口,只得站出来道:“启奏陛下,臣以为英国公可谥忠武。”
“荒谬!”
孙继浚话音未落,又是一名御史站了出来。
“我大明得谥忠武的,也就开平王、河间王、鄞国公、定襄侯四人尔。”
“开平王和河间王的功绩那就不用说了,定襄侯曾受命征讨麓川,屡建功勋,土木堡后,又领兵坚守京城,击败瓦剌,守土有功。”
“鄞国公当初也是随成祖文皇帝奉天靖难,后又随文皇帝南征北战,追亡逐北,辽国公以为英国公之功绩,能够和此四人相比较吗?”
孙继浚顿时语塞,这位御史说得也有几分道理,如果单看军功的话,英国公张维贤还真比不上这四人。
眼看孙继浚被文官给顶了回来,阳武侯薛涟,也就是刚才那御史提到的鄞国公薛禄的后人,左右看了看后,出班对朱由检躬身道:“启奏陛下,谥法云,危身奉上曰忠,临危不避曰忠,虑国忘己曰忠,谥法又云,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臣以为当谥忠襄。”
听完薛涟的话,朱由检深深地看了对方一眼。
这忠襄二字,说得不就是张维贤吗?
看来,大明朝这些武勋们最近也没少读书。
朱由检当即就有了决断,正欲点头应下,却见又一名文官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臣反对!”
朱由检深吸口气,摆手道:“卿等无须再议,就按阳武侯所言,谥忠襄,以彰英国公之功!”
“陛下,谥法云推贤尽诚曰忠,杀身报国曰忠,世笃勤劳曰忠,英国公之功绩,显然不足以谥忠,请陛下明鉴!”
朱由检目光凝视这名敢当面反驳自己的官员,沉声道:“朕刚才说了,谥忠襄!”
“陛下,谥号乃盖棺定论之评也,唯公正方能服众,国朝以礼治国,以孝治国,若礼崩乐坏,国将不国!”
此人着实头铁,到了现在,竟还是硬顶着不松口。
朱由检顿时气急,厉声道:“你的意思是,朕要是不听你的,我大明就要亡国了?”
那官员终究不是爱新觉罗?难说,也没有他那个胆子,
面对朱由检的质问,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作为此人上官的兵部尚书李邦华,这个时候也不得不站出来了,厉声呵斥道:“还不退下!”
见那名官员悄悄退到了人群后面,朱由检一挥衣袖道:“礼部!”
“臣在!”
“英国公的身后事,就由礼部去操办。”
来宗道躬身令旨。
朝议散去,朱由检回到乾清宫,坐在西暖阁的软榻上良久未动。
窗外天色渐暗,王承恩悄无声息地点亮了宫灯。
“皇爷,保重龙体要紧。”
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劝道。
朱由检轻叹一声,转头对王承恩吩咐道:“明日,你代朕再去一趟英国公府。”
“莫要让某些人惊扰了英国公的在天之灵。”
王承恩自是知道皇帝的意思。
通过今日商定谥号的事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文官对英国公的观感都不是很好,甚至有着满满的恶意。
他们也知道
那件事是皇帝在后面指使,但这些人不敢指责皇帝,只能将不满发泄到张家的身上。
之前,张维贤活着的时候,这些人或许还会有所有收敛,但现在张维贤不在了,承嗣爵位的,又是张之极这个没有功勋、没有圣眷在身的世子,某些人很有可能回借机生事。
如果有王承恩这个天子近臣、司礼监掌印在的话,想必那些人也不敢闹出事端来。
其实,也不用朱由检关照,就在当晚,京里的许多勋贵,就已经来到了英国公府。
是夜,李邦华的府上,今日在朝堂上顶撞朱由检的那名兵部官员,此时正有些后怕的站在李邦华的面前,垂首道:“部堂,非是下官想要顶撞天子,而是……而是……”
“岂凡,不用说了,本官知晓。”
李邦华抬手阻止了金之俊后面的话,一指自己下首的位置,对其道:“坐吧。”
“谢部堂。”
待金之俊坐下后,李邦华这才继续道:“斯人已逝,关于之前的事,就到此为止吧。”
“你回去之后,也要和其他人说,这个时候万不可触怒了陛下。”
金之俊闻言,登时急了:“部堂,怎么能到此为止呢?”
“他张维贤当初谗言媚上,鼓动陛下将天下诸军的钱粮掌控之权,从我兵部拿走,交给五府那些武夫,如此一来,朝廷还如何节制天下兵马?”
“若这些人中有野心勃勃之辈,岂不又是一个天下大乱?”
李邦华皱眉道:“凯凡多虑了,调兵权和各级官校的考核、任命权,以及军械的调拨、军队的监察不还是在兵部吗?”
金之俊支支吾吾道:“可……可……”
“好了,今日本官找你来,就是和你说一声,待年后,你先离京一段时间,去南直隶巡视当地各营。”
“啊?这……部堂,下官……”
李邦华面色严肃道:“你今日已经恶了五府那些武勋,以及……以及今上。”
“再留在京里,难保不会有人上书弹劾你,以宫里那位的性子……”
“你先去南直隶避避风头。”
金之俊的脸色瞬间涨得通红:“部堂,下官乃是朝廷命官,难道在朝堂上连话都不能说了?”
“就算是今上,那也不能……”
“住嘴!”
“过了年就走,本官给你出故牒。”
金之俊心里虽是憋屈得很,但见李邦华态度坚决,只得起身道:“下官多谢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