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允厚走了。
嗯,只是离开了乾清宫。
但张维贤却是真的走了,就在朱由检和郭允厚探讨新式记账法的时候,英国公府来人禀奏,英国公张维贤终究是没能撑到崇祯八年。
接到消息的朱由检,不顾王承恩的反对,当即乘快马来到了英国公府。
看着一片素缟的英国公府,朱由检的心情也很是沉重。
张之极以及张家的宗亲们,在知道圣驾已至的消息后,赶紧迎了出来。
“臣等恭迎陛下。”
不等朱由检开口,张之极又叩首道:“陛下乃万金之躯,当避讳……”
朱由检直接打断了他的话,满脸悲痛道:“避什么讳,英国公于朕、于国,乃擎天之柱,今柱石倾颓,朕今日若不来见他最后一面,岂不令天下心寒!”
府内前来迎驾的张家子弟和管事们闻言,齐声高喊道:“陛下万岁!”
张之极也不再纠结这个问题,跪地叩首,声音哽咽:“陛下驾临,臣代先父,叩谢天恩,先父临终之前,仍念念不忘陛下嘱托,牵挂海外兵备,只恨……只恨天不假年,不能再为陛下,为大明效犬马之劳!”
说罢,已是泣不成声。
朱由检俯身,亲手将张之极扶起:“爱卿节哀,英国公之功之德,朕与大明,永世不忘。”
“让朕……再看看老国公。”
一行人簇拥着朱由检,来到正堂。
棺盖尚未完全钉死,留有一线,以供至亲瞻仰遗容。
张之极小心翼翼地将棺盖移开些许,朱由检深吸一口气,缓步上前,向内望去。
张维贤静静地躺在锦褥之中,身着御赐的蟒袍,面容经消瘦、苍白。
看着紧闭双眼的张维贤,朱由检心里也是感慨良多。
右手抚摸着冰冷的棺椁,朱由检转过神,面向跪满一地的张家亲族、部将家臣:“朕犹记得,当初皇兄继位的时候,宫中混乱,是英国公亲自抬着皇兄的步撵,移驾乾清宫,保驾擎天。”
“至朕继位之时,又是老国公鼎力相助,方才稳住京内局势,后又屡屡建功勋,安定社稷,镇抚南北,整顿戎政。”
“老国公忠贞体国,文武兼资,乃朕之肱骨,国之干城,今遽然薨逝,朕心实痛,如折一臂!”
他略一停顿,目光落在跪在最前面的张之极身上。
“着,即追封张维贤为太傅、太保、祥符郡王,赐九旒冕服,谥号……容后由礼部议定,朕亲裁之!”
“其子张之极,克绍箕裘,忠谨有加,即刻起承袭英国公爵位,晋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望尔继承父志,尽忠王事,勿负朕望!”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
追赠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已是人臣极荣,更何况异姓郡王!
大明自开国以来,除了开国功臣和靖难功臣,追封郡王者寥寥无几,皇帝此举,恩遇之隆,简直超乎想象。
更不要说,英国公的葬礼都未结束,陛下就于灵前,让张之极承嗣爵位,还进了后军都督府。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向天下表态,就算是张维贤不在了,张家也恩宠依旧。
张之极更是浑身一震,重重以头叩地,砰砰作响:“陛下天恩浩荡,臣代先父谢陛下圣恩!”
朱由检不顾众人的阻拦,在灵前郑重上了三炷香后,方才在一片恭送声中,红着眼眶,离开了英国公府。
回到紫禁城,朱由检并未休息,立即下旨朝中群臣入宫议事。
皇极殿内,气氛凝重。
朱由检已然换下了绯色的皮弁服,穿着一身素淡的道袍,面色沉痛地坐在御座之上。
内阁首辅、阁臣、各部尚书、侍郎、科道言官以及勋贵齐聚一堂。
“想必众卿都已知晓,英国公薨了。”
“朕心甚悲,如今,当议定谥号,以彰其德,慰其在天之灵,诸卿都议一议吧。”
殿内有人已经知道了消息,但仍旧有很多人并不知情,现在听到张维贤薨了的消息,尽皆低声窃窃私语起来。
朱由检沉声厉喝道:“肃静!”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来宗道深吸一口气,出班道:“启奏陛下,谥法云刚德克就曰肃,决断执心曰肃,又云壮志克敌曰勇,臣以为,英国公当谥肃勇。”
话音刚落,一位御史便出列道:“陛下,臣以为肃勇二字,虽合英国公武将之身,然其与部院多有争执,手段刚愎,恐失臣道之和,非全德也。”
“臣以为当谥恭勇,以显其忠贞谦恭之心。”
朱由检的脸色顿时就阴沉了下来。
来宗道也好,还是这名御史也罢,全都是存着恶心人的心思。
经过上次袁可立的事后,朱由检还专门看过谥法,现在也不至于对这事儿两眼一抹黑。
莫说是恭勇,就算是来宗道的肃勇,也不是什么好话。
其实,不只是朱由检,就是殿内有些勋贵,也听出了不对,定国公徐希皋,略一思索就站出来反驳道:“荒谬!英国公平定南京乱局,乃实打实的军功,谥号当称武,什么肃,什么恭,真当咱爷儿们弄不懂你们这一套呢?”
“定国公此言差矣,肃字哪里不好?当初的于少保谥号不也是肃愍吗?孝宗时期的英国公,谥号乃恭靖,也没见有人反对。”
又是一名文官站了出来。
朝中的这些文官,不少人对张维贤当初那件事耿耿于怀,此刻在盖棺定论这件事上,自然不愿让其得到一个过于显赫的谥号。
武勋这边也是据理力争,皇极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喧闹。
朱由检也不开口,只是面色不善的看着群臣。
或是看出了朱由检的不喜,温体仁心里轻叹一声,出班道:“陛下!”
见首辅站出来,殿内所有人尽皆一静。
等殿内彻底的安静下来,温体仁才继续道:“陛下,臣以为,以英国公的功绩,当谥武宪。”
听到是武字开头,朱由检的脸色舒缓了一些,但旋即又想到了后面的宪字。
按照谥法的解释,这个宪字的意思是,此人博闻多能,但却水平一般。
朱由检自是不会答应,轻轻摇头道:“不可。”
嗯,只是离开了乾清宫。
但张维贤却是真的走了,就在朱由检和郭允厚探讨新式记账法的时候,英国公府来人禀奏,英国公张维贤终究是没能撑到崇祯八年。
接到消息的朱由检,不顾王承恩的反对,当即乘快马来到了英国公府。
看着一片素缟的英国公府,朱由检的心情也很是沉重。
张之极以及张家的宗亲们,在知道圣驾已至的消息后,赶紧迎了出来。
“臣等恭迎陛下。”
不等朱由检开口,张之极又叩首道:“陛下乃万金之躯,当避讳……”
朱由检直接打断了他的话,满脸悲痛道:“避什么讳,英国公于朕、于国,乃擎天之柱,今柱石倾颓,朕今日若不来见他最后一面,岂不令天下心寒!”
府内前来迎驾的张家子弟和管事们闻言,齐声高喊道:“陛下万岁!”
张之极也不再纠结这个问题,跪地叩首,声音哽咽:“陛下驾临,臣代先父,叩谢天恩,先父临终之前,仍念念不忘陛下嘱托,牵挂海外兵备,只恨……只恨天不假年,不能再为陛下,为大明效犬马之劳!”
说罢,已是泣不成声。
朱由检俯身,亲手将张之极扶起:“爱卿节哀,英国公之功之德,朕与大明,永世不忘。”
“让朕……再看看老国公。”
一行人簇拥着朱由检,来到正堂。
棺盖尚未完全钉死,留有一线,以供至亲瞻仰遗容。
张之极小心翼翼地将棺盖移开些许,朱由检深吸一口气,缓步上前,向内望去。
张维贤静静地躺在锦褥之中,身着御赐的蟒袍,面容经消瘦、苍白。
看着紧闭双眼的张维贤,朱由检心里也是感慨良多。
右手抚摸着冰冷的棺椁,朱由检转过神,面向跪满一地的张家亲族、部将家臣:“朕犹记得,当初皇兄继位的时候,宫中混乱,是英国公亲自抬着皇兄的步撵,移驾乾清宫,保驾擎天。”
“至朕继位之时,又是老国公鼎力相助,方才稳住京内局势,后又屡屡建功勋,安定社稷,镇抚南北,整顿戎政。”
“老国公忠贞体国,文武兼资,乃朕之肱骨,国之干城,今遽然薨逝,朕心实痛,如折一臂!”
他略一停顿,目光落在跪在最前面的张之极身上。
“着,即追封张维贤为太傅、太保、祥符郡王,赐九旒冕服,谥号……容后由礼部议定,朕亲裁之!”
“其子张之极,克绍箕裘,忠谨有加,即刻起承袭英国公爵位,晋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望尔继承父志,尽忠王事,勿负朕望!”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
追赠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已是人臣极荣,更何况异姓郡王!
大明自开国以来,除了开国功臣和靖难功臣,追封郡王者寥寥无几,皇帝此举,恩遇之隆,简直超乎想象。
更不要说,英国公的葬礼都未结束,陛下就于灵前,让张之极承嗣爵位,还进了后军都督府。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向天下表态,就算是张维贤不在了,张家也恩宠依旧。
张之极更是浑身一震,重重以头叩地,砰砰作响:“陛下天恩浩荡,臣代先父谢陛下圣恩!”
朱由检不顾众人的阻拦,在灵前郑重上了三炷香后,方才在一片恭送声中,红着眼眶,离开了英国公府。
回到紫禁城,朱由检并未休息,立即下旨朝中群臣入宫议事。
皇极殿内,气氛凝重。
朱由检已然换下了绯色的皮弁服,穿着一身素淡的道袍,面色沉痛地坐在御座之上。
内阁首辅、阁臣、各部尚书、侍郎、科道言官以及勋贵齐聚一堂。
“想必众卿都已知晓,英国公薨了。”
“朕心甚悲,如今,当议定谥号,以彰其德,慰其在天之灵,诸卿都议一议吧。”
殿内有人已经知道了消息,但仍旧有很多人并不知情,现在听到张维贤薨了的消息,尽皆低声窃窃私语起来。
朱由检沉声厉喝道:“肃静!”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来宗道深吸一口气,出班道:“启奏陛下,谥法云刚德克就曰肃,决断执心曰肃,又云壮志克敌曰勇,臣以为,英国公当谥肃勇。”
话音刚落,一位御史便出列道:“陛下,臣以为肃勇二字,虽合英国公武将之身,然其与部院多有争执,手段刚愎,恐失臣道之和,非全德也。”
“臣以为当谥恭勇,以显其忠贞谦恭之心。”
朱由检的脸色顿时就阴沉了下来。
来宗道也好,还是这名御史也罢,全都是存着恶心人的心思。
经过上次袁可立的事后,朱由检还专门看过谥法,现在也不至于对这事儿两眼一抹黑。
莫说是恭勇,就算是来宗道的肃勇,也不是什么好话。
其实,不只是朱由检,就是殿内有些勋贵,也听出了不对,定国公徐希皋,略一思索就站出来反驳道:“荒谬!英国公平定南京乱局,乃实打实的军功,谥号当称武,什么肃,什么恭,真当咱爷儿们弄不懂你们这一套呢?”
“定国公此言差矣,肃字哪里不好?当初的于少保谥号不也是肃愍吗?孝宗时期的英国公,谥号乃恭靖,也没见有人反对。”
又是一名文官站了出来。
朝中的这些文官,不少人对张维贤当初那件事耿耿于怀,此刻在盖棺定论这件事上,自然不愿让其得到一个过于显赫的谥号。
武勋这边也是据理力争,皇极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喧闹。
朱由检也不开口,只是面色不善的看着群臣。
或是看出了朱由检的不喜,温体仁心里轻叹一声,出班道:“陛下!”
见首辅站出来,殿内所有人尽皆一静。
等殿内彻底的安静下来,温体仁才继续道:“陛下,臣以为,以英国公的功绩,当谥武宪。”
听到是武字开头,朱由检的脸色舒缓了一些,但旋即又想到了后面的宪字。
按照谥法的解释,这个宪字的意思是,此人博闻多能,但却水平一般。
朱由检自是不会答应,轻轻摇头道:“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