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倾销蜀锦,大赚特赚-《三国:从讲出师表开始三兴大汉》

  郭攸之有些犯难,这等大事,也不是他能够左右的,诸葛亮看出其为难,接过了话头后说道:

  “陛下,此事,我思之已久。旧锦,维繫原有价格不变,仍为大宗贸易主体。新锦…”诸葛亮顿了顿,语气肯定,“定价,当为旧锦之五倍!且每次外销,只放出少量新锦,绝不可一次大量投入市场!”

  蒲元听了,脸上露出明显的困惑,忍不住问道:

  “丞相,新锦虽好,但成本所增实在是有限。若是定价五倍,是否有些过高且为何不多卖多卖不是赚得更多吗”

  郭攸之在一旁听了,嘴角微扬,看向蒲元道:

  “蒲大匠,你精於器械,这商贾之道嘛…就欠些火候了。”他向蒲元解释道:

  “丞相此策,深諳『物以稀为贵』之理。新锦品质跃升,若定价仅略高於旧锦,或大量倾销,商贾、买家只会將其视为『稍好一点的蜀锦』,难以卖出真正的高价。唯有將其定位为『珍品』、『极品』,数量稀少,价格高昂,方能吸引那些追求独一无二、彰显身份的豪商巨贾、王公贵族!

  你要知道,这些贵族们,他们不在乎多几倍的钱,只在乎买到別人买不到的好东西。如此,方能攫取最大之利!旧锦保量,稳住基本盘;新锦取利,充实府库,两不相碍。”

  蒲元挠挠头,虽然还有点懵,但也知道郭攸之管钱管物,说的肯定有道理,便不再多问。

  “原来如此…还是郭尚书想得周全。”

  刘禪在一旁听著,点点头道,

  “嗯,郭攸之说得对。好东西,就得卖个稀罕价。相父这法子实在是高。”

  诸葛亮对郭攸之頷首:

  “正是此意。新锦外销,就按此策执行。由你全权把控放货数量与时机。”

  “下官遵命!”郭攸之应道。

  眾人又移步到另一区域。这里堆放著许多麻袋,空气中盐的味道更浓。郭攸之命仓吏打开几个袋子。里面露出的不再是常见的粗黄盐粒,而是雪白细腻如沙的盐。

  “陛下,丞相请看。此乃提纯所得之细盐。”郭攸之捧起一把细盐,“杂质尽去,咸味纯正,远胜粗盐。民间官盐铺已开始售卖,价仅粗盐三成,百姓称便。官仓存盐,亦已大半置换为新盐。”

  诸葛亮抓起一小撮细盐,在指尖捻了捻,感受著那细腻的质感,又尝了一点,点头道:

  “盐乃民之必需,亦为国之大利。此盐质优价廉,惠民利国,做得很好。”他放下盐,看向郭攸之和蒲元:“此细盐,除供国內,亦可择机外销魏吴。其利虽不及蜀锦珍品,然胜在量大稳定。另外,销往魏吴两国的盐须涨最初盐价的两倍,如此方能显现此盐的珍贵,不过兵甲利器,乃国之重器,断不可售!”

  他转向蒲元:

  “说到兵甲,蒲元,新法所造兵刃、甲冑,进度如何”

  蒲元立刻挺直腰板:

  “回丞相!新法冶炼,已趋稳定。水力鼓风日夜不息,石炭供应充足。淬火回火之法,匠人亦渐掌握。如今所出刀剑,坚韧远超旧刃,甲片亦更坚固轻便。现已打造合格环首刀三百柄,札甲百副。按此进度,至秋末,装备『铁卫营』首批精锐,绰绰有余!后续扩產,亦在筹划。”

  诸葛亮眼中露出满意之色:

  “好!兵甲乃北伐根本,不可懈怠。优先保证质量!”

  “是!丞相放心!”蒲元大声应道。

  就在此时,一直跟在后面的尚书令蒋琬,见缝插针地上前一步,对刘禪和诸葛亮拱手道:

  “陛下,丞相,趁此间隙,容臣稟报新科举官员履职月余之情形。”

  诸葛亮点头:“讲。”

  蒋琬条理清晰地匯报导:

  “其一,新科官员四十八人,除偏远者,皆已到任。地方匯报,大体平稳。”

  “其二,小世家子弟约二十余人,充任县丞、主簿、仓吏等佐贰、事务之官。彼等深知根基浅薄,又慑於朝廷前番雷霆手段,故行事格外勤勉谨慎,不敢逾矩。地方长官评语多为『循规蹈矩』、『任事勤恳』。地方因大族覆灭而生之浮动人心,亦因此辈填补空缺並约束其族,得以安定。”

  “其三,商贾子弟王铭,任蜀锦监丞后,凭藉其商路人脉,已助官坊谈妥数笔外销,价码合宜。然其行事商贾气稍重,过於计较,与同僚偶有摩擦。臣已予提点。”

  “其四,寒门二人,一为偏远县文书,一为郡学助教。位卑而任重,然稟性纯良,知民间疾苦,肯吃苦。才具尚需歷练,已嘱地方多加照拂引导。”

  “其五,问题有二:一者,寒门中选者过少,长此恐科举又成新贵之阶;二者,新官皆任佐贰、事务官,主政之县令、郡守等要职,仍多由旧官或举荐填补,科举之效仍未达核心。”

  诸葛亮听完,对刘禪道:

  “陛下,蒋琬所报,与臣先前了解相符。新官履职,確乎达到预期:小世家稳地方,商贾子展其才,寒门虽少亦是开端。然其指出的两点不足,亦切中要害。”

  刘禪看著仓库里堆积的蜀锦和细盐,又想想蒲元说的兵器,再结合蒋琬的匯报,说道:

  “科举开了头,效果虽然也有。但是寒门少,是因读书难造成的。相父之前提过兴办官学之事,朕看可行。待秋粮入库,府库更丰,便择地试办官学,专收寒门聪颖子弟,供其食宿笔墨。育人乃百年大计,钱粮该。”

  诸葛亮眼中露出讚许:

  “陛下圣明!兴官学以育寒门之才,拔科举之优者任亲民要职!此二策,正解当下科举之困,亦为长远计。臣即刻著手安排,令蒋琬等擬定细则。”

  “好!”刘禪满意地点头,“就这么办!”

  郭攸之在一旁听著科举之事,又看看满仓的货物,忍不住插了一句:

  “陛下,丞相,兴官学、拔寒门,皆是固本良策。待府库更丰,自当推行。眼下,这满仓的蜀锦新货、细盐,还有蒲大匠的兵甲,才是实打实能换来钱粮军资、支撑新政北伐的根本啊!”

  诸葛亮看了他一眼:

  “郭攸之此言不差。开源固本,並行不悖。蜀锦、细盐外销,蒲元督造兵甲,乃当前要务。科举选官、兴学育人,亦关乎国运。诸事,皆需诸卿戮力同心!”

  “臣等必竭尽全力!”郭攸之、蒲元、蒋琬齐声应道。

  刘禪最后环视了一圈堆满物资的仓库,又看了看眼前的几位重臣:

  “好!盐铁锦帛,兵甲粮秣,选官育才,都是大事!相父统筹,尔等各司其职,务必做好!”

  “遵旨!”眾人躬身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