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科举初见成效-《三国:从讲出师表开始三兴大汉》

  相府。

  诸葛亮將一叠厚厚的答卷和一份名录放在刘禪面前的案上。

  “陛下,此为首次科举考试中选者的答卷及名录。考题乃策论与四书五经解义,乃为官治国之基。考卷已於月前下发各郡,由蒋琬总领监考阅卷诸事。彼时陛下与臣皆忙於盐务、农事及南中军情,故未及详察。今日发榜,特呈陛下御览,看此题目设置与中选者答卷,是否妥当。”

  刘禪隨手拿起最上面的一份答卷翻看。只见上面是工整的字跡,写的是一篇关於如何治理水患的策论。他又拿起另一份,是关於解读《论语》中某句话的。再翻看几份,內容大同小异,都是围绕经义和实务政策展开论述。

  “嗯,题目中规中矩,策论考实务,经义考学问根基,確为选拔人才之法。”

  刘禪放下卷子,“答卷看著也像那么回事。相父觉得这些中选者如何”

  诸葛亮拿起那份名录,指著上面的名字一个个的说道:

  “陛下,此次中选者共四十八人。臣已命人细细核查过其家世背景、过往行跡,確保身份无误,无冒名顶替、贿赂舞弊之事。人选分布,亦在臣等预料之中。”

  他翻到名录一页:

  “陛下请看此人,王铭。其父乃成都城內经营蜀锦的大商贾,家资颇丰。此子虽出身商籍,但自幼延请名师,学识不差,尤其对货殖流通、商贾之道见解独到。其答卷中关於提振蜀锦外销以充国库之策,颇有见地。臣以为,可授其『蜀锦监丞』一职,秩三百石,专司协助官营织坊外销事务。商贾子弟通商事,用在此处,人尽其才。”

  刘禪点点头:“商人子弟懂经商,让他管蜀锦外销,倒是合適。”

  诸葛亮又指向另一个名字:

  “再看此人,李垣。其家族乃广汉郡一小世家,田產不过数百亩,族中最高不过出过一县尉。此前一直被杜、王等大族压制,难有出头之日。此次科举,其族中子弟数人应试,唯此子中选。其策论虽中规中矩,但经义功底扎实,字跡也端正。可用。”

  诸葛亮放下名录,总结道:

  “此类小世家子弟,此次中选者约有二十余人。其家族势力有限,根基不深,又曾受大族欺压。朝廷开科举予其出路,彼等必感恩戴德,竭力效忠。且其族中財力、人脉,虽比不得昔日大族,但填补郡县底层官吏空缺,足堪一用。

  更紧要者,经前番雷霆手段,六大族灰飞烟灭,这些小世家亲眼所见,深知朝廷法度森严,绝不敢有丝毫逾矩之心,必是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用他们,既能解地方吏员短缺之困,亦能分化地方势力,便於朝廷掌控。”

  刘禪表示十分赞同,“嗯,相父所言极是,这些小世家可用,且相比於大世家来说,比较好控制。”

  诸葛亮翻到名录最后几页,指著两个名字,语气微有感慨:

  “陛下,真正出身寒门,家无余財,全凭苦读或些许天分中选者,仅此二人。一为乡间塾师之子,另一人父母皆为佃农。其答卷,臣细阅过。文采或许稍逊於世家子弟,但其中流露的务实之思、体恤民情之意,尤为可贵。只是…”

  诸葛亮轻轻摇头:

  “此二人之少,亦可见教育之艰。寒门子弟,无钱延师,无暇苦读,纵有才智,亦难出头。科举之门虽开,然真正惠及底层寒微,尚需时日,需待民富而教兴。”

  刘禪看著那两个名字,沉默片刻,才慢慢说道:

  “相父所言极是。寒门难出贵子,非其不才,乃困於生计,缺於教化。此非一日之功。然有此二人,便是好的开端。证明寒门亦有才俊,科举之路,並非虚设。待日后府库充盈,或可设官学、兴教化,让更多寒门子弟有书可读。”

  他顿了顿,看向诸葛亮:

  “相父此番安排,甚为妥当。选拔了些可用之才,如那懂商贾的王铭;安抚並掌控了小世家,用他们填补空缺;也给了寒门一丝希望。更重要的是,”

  刘禪拿起那份名录,晃了晃:

  “有了这科举制度,朝廷选官就有了规矩,不再是全凭举荐、门第。天下士子,无论出身,皆知苦读应试,便有一线入仕之机。这便是在天下人心中,立下了一个相对公正的晋升之途。此途一开,人心便有了盼头,有了归附朝廷的念想。这才是科举最大的用处。”

  诸葛亮微微躬身:

  “陛下明鑑。开科举,首要便在『立制』与『归心』。选拔可用之才,解燃眉之急,是其一。打破门阀垄断,为朝廷广纳贤才开闢新路,是其二。向天下昭示朝廷唯才是举、泽被四方的决心,收拢士子之心,稳固国本,方是其根本。

  此次科举,虽中选者多为小世家与商贾子弟,寒门寥寥,然制度既立,根基已奠。假以时日,辅以教化,必能如陛下所言,人才辈出,为国所用。”

  刘禪轻轻的將名录放回案上,

  “好。此次中选者,就按相父方才所议,依其才具、背景,分派官职。让蒋琬擬好任命文书,呈朕用印。这科举,开了个好头。日后,当使之更加完善,真正成为我大汉取士之正途。”

  “臣遵旨。”诸葛亮拱手应道。两人目光再次落在那叠答卷和名录上,殿內一时安静,只有纸张轻微的翻动声。

  ......

  月余后,成都城內,一处守卫森严的大型官仓。

  仓內阴凉乾燥,空气中瀰漫著织物和盐的气味。刘禪在诸葛亮、郭攸之、蒲元、蒋琬等人的陪同下,正在视察。

  郭攸之引著眾人来到一排高大的木架前,架子上整齐堆放著成匹的锦缎,色彩绚丽,在昏暗的光线下也泛著光泽。

  “陛下,丞相请看。此乃新式楼机所织蜀锦,与旧锦对比。”郭攸之拿起两匹锦,一匹明显更厚实紧密,图案也更清晰繁复。“新锦质地更密,更耐磨,图案可织造得更为精细复杂。產量,较旧法提升近一倍有余。”

  蒲元在一旁补充道:

  “工匠们现如今已然熟练,新机运转顺畅,分散在各织坊,隱蔽使用,尚未引起外界过多注意。”

  诸葛亮拿起那匹新锦,仔细摸了摸质地,又对著高处透下的光线看了看图案,点点头:

  “甚好。此锦品质,確非旧锦可比。”

  刘禪看向郭攸之:“不知道如此新锦外销,定价几何旧锦又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