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峰县委小会议室。
郑仪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的不是文件,而是一份干部履歷表。
照片上的男人约莫四十出头,短髮,方脸,鼻樑高挺,眼神锐利,带著一种基层干部特有的沉稳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
姓名:陈越。
现任职务:青峰县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曾任:东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五年)。
学歷:江东財经大学审计学硕士。
籍贯:青峰县青山镇。
履歷乾净、扎实。
从乡镇財政所科员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在东兴镇镇长任上,顶著压力清退了几个长期占用集体资產、群眾反映强烈的“关係户”。
推动镇属集体企业改制,盘活了閒置多年的老农机厂,引入了一家农產品深加工企业,让青山镇这个曾经的“后进镇”,在他离任时经济指標跃居全县中游。
调任县审计局局长后,更是雷厉风行。
去年牵头对全县扶贫资金进行专项审计,硬是顶住各方压力,揪出了三个乡镇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的问题,追回资金近千万,几个涉事干部被严肃处理。
本地人,高学歷,有魄力,懂经济,熟悉基层,更关键的是——有政治头脑。
知道什么该碰,什么不该碰,碰了之后如何善后,如何把阻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助力。
郑仪的手指敲击著桌面,发出沉闷的“篤篤”声。
三年。
李长河带来的“风声”和那番推心置腹的警告,像一根无形的刺,深深扎进了郑仪的心里。
他爭取了三年,但这三年,註定是风雨飘摇、暗流涌动的三年。
他必须在这三年里,为青峰打造一个真正能扛起“青峰模式”大旗、能在他离开后继续沿著这条路坚定走下去的成熟班底。
核心的贺錚、林姝、冷治、刘希,忠诚可靠,能力也够,但都太“郑仪化”了。
他们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利刃,锋芒毕露,攻坚克难无往不利,但独当一面、尤其是驾驭复杂局面、平衡各方利益的政治智慧,还需要更深的磨礪。
县政府那边,陈济民是个摆设,至於郭长河……郑仪的目光沉了沉。
这个常务副县长,能力是有的,甚至可以说很强。
县政府日常运转、具体事务的推进,离不开他。在郑仪的高压和周阳倒台后,他选择了“合作”,也展现出了相当的执行力。
各乡村的药材保障、东市集的初期协调,他都出了力。
但郑仪太清楚郭长河是什么人了。
这就是一条盘踞在县政府多年的“地头蛇”,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的“合作”,是审时度势下的自保,是利益权衡后的选择。他骨子里信奉的是“权力即利益”,是“关係至上”。
他能在规则內把事情办得漂亮,也能在规则外为自己和依附者攫取利益。
现在自己坐镇县委,能压得住他,能把他圈在“规则”的笼子里,让他发挥“能吏”的作用。可一旦自己离开呢
郑仪几乎可以预见:
一个失去了强力制约的郭长河,会迅速填补权力真空,利用他深耕多年的县政府班底和盘根错节的关係网,將“青峰模式”中那些需要持续投入、短期难见政绩的“笨功夫”边缘化,转而追求那些能快速出数字、出亮点的“短平快”项目。
甚至,为了利益,他可能重新与那些被压制的地方势力、资本力量媾和,让青峰好不容易清朗起来的政治生態和营商环境,再次蒙尘。
郭长河,是青峰未来最大的隱患,是“青峰模式”能否真正延续下去的关键变量。
必须有人能制衡他,甚至……在必要时取代他。
陈越的名字,就是在郑仪反覆权衡、多方考察后,浮出水面的。
这个从东兴镇杀出来的审计局长,有基层治理的实战经验,有审计工作培养出的敏锐洞察力和对规则、对底线的坚守,更有敢於碰硬、不惧压力的魄力。
他是本地人,熟悉青峰的人情世故和盘根错节的关係,这既是优势,也是考验。
最重要的是,他展现出的政治头脑,知道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懂得借势发力,也懂得保护自己。
把他提上来,进县政府班子,担任副县长,分管……財政、审计或者更重的担子
让他成为悬在郭长河头顶的一把利剑成为未来青峰县政府权力格局中,一个足以抗衡甚至压制郭长河的“新贵”
郑仪的手指停在了陈越履歷表“东兴镇镇长”那一栏。
风险同样巨大。
陈越有能力,有魄力,但同样有野心。
这种干部,用好了是栋樑,用不好,也可能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
他能否真正理解並认同“青峰模式”的核心价值
能否在复杂的权力博弈中,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把青峰的长远发展放在首位而不是仅仅將其视为个人晋升的跳板
“篤篤。”
敲门声响起,打断了郑仪的沉思。
“进。”
门被推开,高启明走了进来,手里拿著一个文件夹。
他脸上带著惯常的、温和得体的笑容,但眼神深处,似乎比以往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郑书记,没打扰您吧”
高启明的声音很自然。
“高秘书长,坐。”
郑仪指了指对面的椅子,顺手將陈越的履歷表合上,但並未收起。
高启明坐下,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桌上那份合起的文件,並未多问,將手中的文件夹递给郑仪。
“这是市里刚转来的,关於省里对『青峰模式』后续深化推广的几点指导意见,还有……一份省发改委关於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县申报的预通知。”
高启明顿了顿,补充道:
“徐省长很关注,批示要求我们青峰县『认真研究,积极爭取,打造样板』。”
郑仪接过文件,快速瀏览著。
省里的指导意见中规中矩,试点县申报则是一个新的、更大的机遇,但也意味著更激烈的竞爭和更重的责任。
“这是好事。”
郑仪放下文件,看向高启明。
“高秘书长怎么看”
高启明没有直接回答,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些,带著一种推心置腹的意味:
“郑书记,试点县是个大舞台,也是块试金石。爭,肯定要爭,而且要全力以赴爭到手!这关係到青峰未来几年能拿到多少政策、资金支持,关係到『青峰模式』能不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层面打响。”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沉:
“但爭,靠什么靠的是过硬的底子,靠的是可持续的模式,靠的是……一个能打硬仗、能扛重压、能接续奋斗的班子!”
高启明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仿佛能穿透人心。
“我听说……省里有些关於您个人去向的『风声』了”
他问得很直接,显然李长河的消息,他也收到了风声,甚至可能知道得更多。
郑仪没有否认,平静地点了点头:
“李主任提过几句。”
“三年”
高启明追问,眼神紧紧盯著郑仪。
“我向徐省长请求了三年时间。”
郑仪坦然道。
高启明沉默了片刻,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著,似乎在消化这个信息,也在权衡著什么。
“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他缓缓开口,目光再次扫过郑仪桌上那份合起的履歷表,仿佛猜到了什么。
“郑书记,恕我直言。青峰现在,就像一艘刚刚驶出港湾、正朝著深海进发的大船。您是指挥官,是舵手,这艘船能走多远,能闯过多大的风浪,关键在您掌舵的这三年。”
他的语气变得异常郑重:
“但再好的船长,也需要大副,需要轮机长,需要一批能独当一面的骨干水手!尤其是……需要一位能在您离开后,依然能稳住航向、带领大家继续前行的继任者!”
高启明的话,直指核心!
甚至比郑仪自己想的更透彻、更紧迫。
“班底要建,接班人……更要选!”
高启明的声音斩钉截铁。
“而且要快!要稳!要准!”
“高秘书长认为,谁合適”
郑仪不动声色地將问题拋了回去,想听听这位“旁观者”的意见。
高启明没有立刻回答,他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呷了一口,似乎在斟酌词句。
“郑书记心中,想必已有人选。”
他放下茶杯,目光再次落到那份合起的履歷表上,微微一笑。
“审计局的陈越同志,我接触过几次。思路清晰,作风硬朗,骨头也够硬。在扶贫资金审计那件事上,他顶住了不小的压力,办得很漂亮。”
他顿了顿,话锋带著深意:
“更重要的是,他是本地人。根在青峰,对这片土地有感情,也深知其中的深浅。用好了,是把好刀,既能开疆拓土,也能……看家护院。”
“看家护院”四个字,意味深长。
显然,高启明也看到了郭长河这个隱患,並且认为陈越是制衡甚至取代他的合適人选。
郑仪的手指,再次无意识地敲击著桌面。
篤、篤、篤……
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迴荡。
高启明的话,印证了他的判断,也让他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陈越,就是他要找的那个人。
此人,必须现在就拔出来,放进县政府这个最关键的位置里!让他去直面郭长河,去熟悉县政府的运转,去建立自己的班底和威信!
三年时间,他要用这三年,亲自看著此人,要引导他与郭长河的“碰撞”,从最初的试探、摩擦,最终走向良性的制衡,甚至完成权力的平稳过渡!
风险
当然有。
但比起郭长河未来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个险,值得冒!
也必须冒!
郑仪停止了敲击。
“高秘书长说得对,班底要建,接班人更要选,而且要快。”
他拿起桌上陈越的履歷表,翻开,目光落在照片上那双锐利的眼睛上。
“陈越同志,是时候给他加加担子了。”
郑仪的声音沉稳有力,带著不容置疑的决断:
“我提议,增补陈越同志为县政府党组成员,提名为副县长人选,分管……財政、审计、国有资產管理。同时,协助郭长河同志负责全县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
这个分工,极其讲究。
分管財政、审计、国资,这是县政府的核心命脉,也是监督和制约郭长河最有力的抓手!
让陈越协助郭长河负责经济工作,则是给他一个近距离观察、学习甚至参与核心经济决策的机会,为未来可能的全面接棒做准备。
高启明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隨即化为讚许的笑意。
“好!这个安排,有魄力,有深意!”
他抚掌道。
“財政审计国资在手,等於扼住了县政府的咽喉要道。协助经济工作,既是学习,也是……监督。陈越此人,算是插到最该插的位置上了!”
他站起身,语气带著一种协同作战的默契:
“市委督导组这边,我会全力支持。陈越同志的提名和分工方案,我会亲自向唐书记匯报,爭取儘快上会研究。”
“有劳高秘书长。”
郑仪也站起身,伸出手。
两只手有力地握在一起。
窗外,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暉消失在地平线,暮色四合,县委大院的灯光次第亮起。
一场关於青峰未来权力格局的布局,就在这间灯光初亮的小会议室里,悄然落子。
而县政府大楼里,正在批阅文件的常务副县长郭长河,没来由地感到一阵心悸,仿佛被一条冰冷的毒蛇盯上,他下意识地抬头望向窗外,只看到一片沉沉的夜色。
郑仪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的不是文件,而是一份干部履歷表。
照片上的男人约莫四十出头,短髮,方脸,鼻樑高挺,眼神锐利,带著一种基层干部特有的沉稳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
姓名:陈越。
现任职务:青峰县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曾任:东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五年)。
学歷:江东財经大学审计学硕士。
籍贯:青峰县青山镇。
履歷乾净、扎实。
从乡镇財政所科员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在东兴镇镇长任上,顶著压力清退了几个长期占用集体资產、群眾反映强烈的“关係户”。
推动镇属集体企业改制,盘活了閒置多年的老农机厂,引入了一家农產品深加工企业,让青山镇这个曾经的“后进镇”,在他离任时经济指標跃居全县中游。
调任县审计局局长后,更是雷厉风行。
去年牵头对全县扶贫资金进行专项审计,硬是顶住各方压力,揪出了三个乡镇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的问题,追回资金近千万,几个涉事干部被严肃处理。
本地人,高学歷,有魄力,懂经济,熟悉基层,更关键的是——有政治头脑。
知道什么该碰,什么不该碰,碰了之后如何善后,如何把阻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助力。
郑仪的手指敲击著桌面,发出沉闷的“篤篤”声。
三年。
李长河带来的“风声”和那番推心置腹的警告,像一根无形的刺,深深扎进了郑仪的心里。
他爭取了三年,但这三年,註定是风雨飘摇、暗流涌动的三年。
他必须在这三年里,为青峰打造一个真正能扛起“青峰模式”大旗、能在他离开后继续沿著这条路坚定走下去的成熟班底。
核心的贺錚、林姝、冷治、刘希,忠诚可靠,能力也够,但都太“郑仪化”了。
他们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利刃,锋芒毕露,攻坚克难无往不利,但独当一面、尤其是驾驭复杂局面、平衡各方利益的政治智慧,还需要更深的磨礪。
县政府那边,陈济民是个摆设,至於郭长河……郑仪的目光沉了沉。
这个常务副县长,能力是有的,甚至可以说很强。
县政府日常运转、具体事务的推进,离不开他。在郑仪的高压和周阳倒台后,他选择了“合作”,也展现出了相当的执行力。
各乡村的药材保障、东市集的初期协调,他都出了力。
但郑仪太清楚郭长河是什么人了。
这就是一条盘踞在县政府多年的“地头蛇”,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的“合作”,是审时度势下的自保,是利益权衡后的选择。他骨子里信奉的是“权力即利益”,是“关係至上”。
他能在规则內把事情办得漂亮,也能在规则外为自己和依附者攫取利益。
现在自己坐镇县委,能压得住他,能把他圈在“规则”的笼子里,让他发挥“能吏”的作用。可一旦自己离开呢
郑仪几乎可以预见:
一个失去了强力制约的郭长河,会迅速填补权力真空,利用他深耕多年的县政府班底和盘根错节的关係网,將“青峰模式”中那些需要持续投入、短期难见政绩的“笨功夫”边缘化,转而追求那些能快速出数字、出亮点的“短平快”项目。
甚至,为了利益,他可能重新与那些被压制的地方势力、资本力量媾和,让青峰好不容易清朗起来的政治生態和营商环境,再次蒙尘。
郭长河,是青峰未来最大的隱患,是“青峰模式”能否真正延续下去的关键变量。
必须有人能制衡他,甚至……在必要时取代他。
陈越的名字,就是在郑仪反覆权衡、多方考察后,浮出水面的。
这个从东兴镇杀出来的审计局长,有基层治理的实战经验,有审计工作培养出的敏锐洞察力和对规则、对底线的坚守,更有敢於碰硬、不惧压力的魄力。
他是本地人,熟悉青峰的人情世故和盘根错节的关係,这既是优势,也是考验。
最重要的是,他展现出的政治头脑,知道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懂得借势发力,也懂得保护自己。
把他提上来,进县政府班子,担任副县长,分管……財政、审计或者更重的担子
让他成为悬在郭长河头顶的一把利剑成为未来青峰县政府权力格局中,一个足以抗衡甚至压制郭长河的“新贵”
郑仪的手指停在了陈越履歷表“东兴镇镇长”那一栏。
风险同样巨大。
陈越有能力,有魄力,但同样有野心。
这种干部,用好了是栋樑,用不好,也可能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
他能否真正理解並认同“青峰模式”的核心价值
能否在复杂的权力博弈中,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把青峰的长远发展放在首位而不是仅仅將其视为个人晋升的跳板
“篤篤。”
敲门声响起,打断了郑仪的沉思。
“进。”
门被推开,高启明走了进来,手里拿著一个文件夹。
他脸上带著惯常的、温和得体的笑容,但眼神深处,似乎比以往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郑书记,没打扰您吧”
高启明的声音很自然。
“高秘书长,坐。”
郑仪指了指对面的椅子,顺手將陈越的履歷表合上,但並未收起。
高启明坐下,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桌上那份合起的文件,並未多问,將手中的文件夹递给郑仪。
“这是市里刚转来的,关於省里对『青峰模式』后续深化推广的几点指导意见,还有……一份省发改委关於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县申报的预通知。”
高启明顿了顿,补充道:
“徐省长很关注,批示要求我们青峰县『认真研究,积极爭取,打造样板』。”
郑仪接过文件,快速瀏览著。
省里的指导意见中规中矩,试点县申报则是一个新的、更大的机遇,但也意味著更激烈的竞爭和更重的责任。
“这是好事。”
郑仪放下文件,看向高启明。
“高秘书长怎么看”
高启明没有直接回答,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些,带著一种推心置腹的意味:
“郑书记,试点县是个大舞台,也是块试金石。爭,肯定要爭,而且要全力以赴爭到手!这关係到青峰未来几年能拿到多少政策、资金支持,关係到『青峰模式』能不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层面打响。”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沉:
“但爭,靠什么靠的是过硬的底子,靠的是可持续的模式,靠的是……一个能打硬仗、能扛重压、能接续奋斗的班子!”
高启明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仿佛能穿透人心。
“我听说……省里有些关於您个人去向的『风声』了”
他问得很直接,显然李长河的消息,他也收到了风声,甚至可能知道得更多。
郑仪没有否认,平静地点了点头:
“李主任提过几句。”
“三年”
高启明追问,眼神紧紧盯著郑仪。
“我向徐省长请求了三年时间。”
郑仪坦然道。
高启明沉默了片刻,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著,似乎在消化这个信息,也在权衡著什么。
“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他缓缓开口,目光再次扫过郑仪桌上那份合起的履歷表,仿佛猜到了什么。
“郑书记,恕我直言。青峰现在,就像一艘刚刚驶出港湾、正朝著深海进发的大船。您是指挥官,是舵手,这艘船能走多远,能闯过多大的风浪,关键在您掌舵的这三年。”
他的语气变得异常郑重:
“但再好的船长,也需要大副,需要轮机长,需要一批能独当一面的骨干水手!尤其是……需要一位能在您离开后,依然能稳住航向、带领大家继续前行的继任者!”
高启明的话,直指核心!
甚至比郑仪自己想的更透彻、更紧迫。
“班底要建,接班人……更要选!”
高启明的声音斩钉截铁。
“而且要快!要稳!要准!”
“高秘书长认为,谁合適”
郑仪不动声色地將问题拋了回去,想听听这位“旁观者”的意见。
高启明没有立刻回答,他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呷了一口,似乎在斟酌词句。
“郑书记心中,想必已有人选。”
他放下茶杯,目光再次落到那份合起的履歷表上,微微一笑。
“审计局的陈越同志,我接触过几次。思路清晰,作风硬朗,骨头也够硬。在扶贫资金审计那件事上,他顶住了不小的压力,办得很漂亮。”
他顿了顿,话锋带著深意:
“更重要的是,他是本地人。根在青峰,对这片土地有感情,也深知其中的深浅。用好了,是把好刀,既能开疆拓土,也能……看家护院。”
“看家护院”四个字,意味深长。
显然,高启明也看到了郭长河这个隱患,並且认为陈越是制衡甚至取代他的合適人选。
郑仪的手指,再次无意识地敲击著桌面。
篤、篤、篤……
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迴荡。
高启明的话,印证了他的判断,也让他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陈越,就是他要找的那个人。
此人,必须现在就拔出来,放进县政府这个最关键的位置里!让他去直面郭长河,去熟悉县政府的运转,去建立自己的班底和威信!
三年时间,他要用这三年,亲自看著此人,要引导他与郭长河的“碰撞”,从最初的试探、摩擦,最终走向良性的制衡,甚至完成权力的平稳过渡!
风险
当然有。
但比起郭长河未来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个险,值得冒!
也必须冒!
郑仪停止了敲击。
“高秘书长说得对,班底要建,接班人更要选,而且要快。”
他拿起桌上陈越的履歷表,翻开,目光落在照片上那双锐利的眼睛上。
“陈越同志,是时候给他加加担子了。”
郑仪的声音沉稳有力,带著不容置疑的决断:
“我提议,增补陈越同志为县政府党组成员,提名为副县长人选,分管……財政、审计、国有资產管理。同时,协助郭长河同志负责全县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
这个分工,极其讲究。
分管財政、审计、国资,这是县政府的核心命脉,也是监督和制约郭长河最有力的抓手!
让陈越协助郭长河负责经济工作,则是给他一个近距离观察、学习甚至参与核心经济决策的机会,为未来可能的全面接棒做准备。
高启明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隨即化为讚许的笑意。
“好!这个安排,有魄力,有深意!”
他抚掌道。
“財政审计国资在手,等於扼住了县政府的咽喉要道。协助经济工作,既是学习,也是……监督。陈越此人,算是插到最该插的位置上了!”
他站起身,语气带著一种协同作战的默契:
“市委督导组这边,我会全力支持。陈越同志的提名和分工方案,我会亲自向唐书记匯报,爭取儘快上会研究。”
“有劳高秘书长。”
郑仪也站起身,伸出手。
两只手有力地握在一起。
窗外,最后一抹夕阳的余暉消失在地平线,暮色四合,县委大院的灯光次第亮起。
一场关於青峰未来权力格局的布局,就在这间灯光初亮的小会议室里,悄然落子。
而县政府大楼里,正在批阅文件的常务副县长郭长河,没来由地感到一阵心悸,仿佛被一条冰冷的毒蛇盯上,他下意识地抬头望向窗外,只看到一片沉沉的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