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星“刚出摊就卖了三盒,算是个好开头了。”
王老汉“唔”了一声,掀开湿布给豆腐洒水:“再过半月海神节,姑娘家们都要打扮,你这胭脂指定好卖。”
“海神节?”白星手里的动作顿了顿。
王老汉刚要开口,就见东边巷口传来“咯吱咯吱”的扁担声,李婶挎着个大竹篮,正一步一晃地往这边挪。
竹篮上盖着块蓝印花布,边角被磨得发毛,底下却鼓鼓囊囊的,瞧着分量不轻。
她额角缠着块旧帕子,被汗浸得半湿,贴在鬓角,见了白星就直着嗓子喊:“小白妹子!你今天真早,”
白星赶紧迎上去,伸手要接篮子:“李婶您这是从哪儿来?看这沉的。”
“哎哎,不用不用。”李婶往旁边躲了躲,把篮子往地上一放,“咚”的一声,震得青石板缝里的草叶都颤了颤。她
直起身捶了捶腰,帕子往脸上一抹,露出两颊被勒出的红痕:“从码头那边绕过来的,刚跟你李叔卸了货。这老东西,非说今儿潮汛好,天不亮就拉着我去搬绢花,累得我腿肚子都转筋。”
说罢从身后胡同里的一个门里拿出了一张桌子支了起来。
婶的摊子就支在她隔壁第二家,挨着卖菜的张婆子。往常李婶总摆些素色手绢、纳鞋底的线团,今儿竹篮一打开,却滚出些花花绿绿的物件——是十几朵绢花,
被细竹条支着,花瓣层层叠叠,有的染着水红,有的透着月白,最惹眼的是朵鹅黄的,花瓣边缘还撒着金粉,在晨光里闪闪烁烁,竟比坡上的野玫瑰还要鲜亮几分。
“哟,李婶你的绢花可真好看,”白星忍不住凑近了些,指尖轻轻碰了碰那朵月白绢花。料子摸着软乎乎的,不像是寻常的粗绢。
“可不是新货嘛。”李婶得意地挑了挑眉,从篮子里又掏出个油纸包,打开来,里头是些绣着鸳鸯的帕子,针脚细密,比她往常卖的素帕精致多了。
“再过半月就是海神节,这节骨眼上不囤点俏货,等着喝西北风?”
她一边说,一边手脚麻利地往木架上挂帕子,绢花则插进个粗瓷瓶里,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张婆子刚摆好一筐青菜,探过头来瞅:“他李婶,这绢花看着真俊,聚宝海来的?”
“还是你张婆子有眼光!”李婶拍了下手,嗓门又高了些,“可不是嘛,老李赶了几天几夜的路,才从聚宝海捎回来的。那边的巧匠做的,你摸摸这花瓣——”
她捏起朵水红的往张婆子手里塞,“是用桑皮纸浸了蜡,再染的色,雨淋不着,太阳晒不褪,比真花还经放!”
张婆子捏着绢花转了转,啧啧称奇:“是好东西。这得卖多少?”
“三百文一朵。”李婶说得干脆,又补充道,“你别嫌贵,铺子里同款的,都敢喊五百文。我这是走量,薄利多销。”
张婆子咋舌:“三百文?够买好几斤五花肉了。”
“嗨,这你就不懂了。”李婶往白星这边瞟了瞟,压低声音,“海神节前,哪家姑娘不盼着添点新物件?就说你家二丫头,去年海神节没寻着好绢花,回来哭了半宿,你忘了?”
张婆子脸一红,啐了一口:“这死丫头,越大越爱美。”嘴上抱怨着,却还是拿起那朵鹅黄的绢花,对着晨光瞧了又瞧。
白星在一旁听得入神,她见张婆子放下绢花时,指腹还在花瓣上蹭了蹭,眼里分明带着些犹豫——想来是真动了心。
她忍不住问:“李婶,这海神节,到底是个啥日子?我刚来海城不久。”
“哎哟,你这外来的妹子,连海神节都不知道?”李婶像是听到了什么稀奇事,直起身子往她这边凑了凑,张婆子也挪了挪板凳,显然也乐意听个热闹。
李婶清了清嗓子,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这才慢悠悠地说:“咱海城啊,依着海吃海,海神节就是给海神爷贺寿的日子。老话儿说,海神爷管着风浪,保着渔船,每年这时候拜一拜,往后一年都能顺顺当当。不过啊——”
她话锋一转,眼睛亮了亮,“这日子对咱凡人来说,可不单是拜神。”
她往东边指了指,那边是海城最热闹的东大街:“打从七十年前起,老知府就定下规矩,海神节要连过七天。头三天是拜神,渔民们抬着海神像游街,家家户户门口摆供品,香炉里的烟能飘到云上去。到了后四天,就成了‘相看日’。”
“相看日?”白星重复了一遍,指尖无意识地抠着木案的纹路。她想起古代的规矩,男女婚嫁都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在街上相看的道理?
“可不是嘛。”李婶笑得脸上的皱纹都挤到了一块儿,“适龄的姑娘小伙儿,都得往街上走。姑娘们穿得花红柳绿,头上插着绢花,手里捏着新绣的帕子;
小伙儿呢,要么挎着新打的鱼篓,要么提着刚买的绸缎,就盼着能瞅上个顺眼的。”
张婆子在一旁补充:“要是姑娘瞧上了小伙儿,就偷偷把帕子往他跟前递;
小伙儿要是相中了姑娘,就托人去问她家的门牌号。转天一早,媒婆准能踏破门槛。
去年城西的陈家姑娘,就靠一朵并蒂莲绢花,被绸缎铺的少东家瞧上了,现在日子过得蜜里调油呢。”
白星听得想起船上的老艄公说过,海城的姑娘最是爽朗,原来连婚嫁都这般直接。
她望着东边的东大街,仿佛已经能瞧见半月后的景象:
红绸子挂满柳树,姑娘们的笑声混着海浪声,绢花的影子落在青石板上,被晨光拉得老长。
“所以啊——”李婶拍了拍她的胳膊,“这节骨眼上,布料、胭脂、绢花,哪样不是俏货?你看我这绢花,昨儿刚运到,就被北街的王媒婆订了五朵,说要给相中的姑娘当添头。”
她拿起一朵水红的绢花,往白星鬓边比了比,“你瞧,配你这白脸,多俊。赶明儿海神节,你也插一朵,保不齐能遇着个好人家。”
白星脸一红,忙低下头去整理胭脂盒:“李婶您取笑我了。我都生娃了。”
“说起来,你这胭脂卖多少钱?”李婶终于注意到她的摊子,伸头往木案上瞅。
“一两一盒。”白星指了指盒底的小刻度,“这里头的膏子,天天用,能用上个把月,久不久用,梦总好久”
“一两?”李婶皱了皱眉,“比我这绢花还贵?”
“您这绢花是俏货,我这是实在东西。”白星拿起一盒胭脂,用银簪挑了点膏体,往手背上抹了抹,“您看,不浮粉,还润唇。我用的都是好料,张婶还试了,不过她今天没支摊。”
李婶“那我来晚了,张姐她闺女也有十五了,应该也要相看了,听说她不打算租摊位了,昨儿最后一天。”
一旁的张婆子“我来的时候,小张也是刚离开,我就说她今天气色怎么那么好呢,原来是试了胭脂,”
白星“那李婶我一会也给你试试?”
李婶“可以吗!”
白星“当然可以,就当做我的招牌了,也让人家看看我的东西,”
李婶“行,你等我摆好我的货。”
王老汉“唔”了一声,掀开湿布给豆腐洒水:“再过半月海神节,姑娘家们都要打扮,你这胭脂指定好卖。”
“海神节?”白星手里的动作顿了顿。
王老汉刚要开口,就见东边巷口传来“咯吱咯吱”的扁担声,李婶挎着个大竹篮,正一步一晃地往这边挪。
竹篮上盖着块蓝印花布,边角被磨得发毛,底下却鼓鼓囊囊的,瞧着分量不轻。
她额角缠着块旧帕子,被汗浸得半湿,贴在鬓角,见了白星就直着嗓子喊:“小白妹子!你今天真早,”
白星赶紧迎上去,伸手要接篮子:“李婶您这是从哪儿来?看这沉的。”
“哎哎,不用不用。”李婶往旁边躲了躲,把篮子往地上一放,“咚”的一声,震得青石板缝里的草叶都颤了颤。她
直起身捶了捶腰,帕子往脸上一抹,露出两颊被勒出的红痕:“从码头那边绕过来的,刚跟你李叔卸了货。这老东西,非说今儿潮汛好,天不亮就拉着我去搬绢花,累得我腿肚子都转筋。”
说罢从身后胡同里的一个门里拿出了一张桌子支了起来。
婶的摊子就支在她隔壁第二家,挨着卖菜的张婆子。往常李婶总摆些素色手绢、纳鞋底的线团,今儿竹篮一打开,却滚出些花花绿绿的物件——是十几朵绢花,
被细竹条支着,花瓣层层叠叠,有的染着水红,有的透着月白,最惹眼的是朵鹅黄的,花瓣边缘还撒着金粉,在晨光里闪闪烁烁,竟比坡上的野玫瑰还要鲜亮几分。
“哟,李婶你的绢花可真好看,”白星忍不住凑近了些,指尖轻轻碰了碰那朵月白绢花。料子摸着软乎乎的,不像是寻常的粗绢。
“可不是新货嘛。”李婶得意地挑了挑眉,从篮子里又掏出个油纸包,打开来,里头是些绣着鸳鸯的帕子,针脚细密,比她往常卖的素帕精致多了。
“再过半月就是海神节,这节骨眼上不囤点俏货,等着喝西北风?”
她一边说,一边手脚麻利地往木架上挂帕子,绢花则插进个粗瓷瓶里,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张婆子刚摆好一筐青菜,探过头来瞅:“他李婶,这绢花看着真俊,聚宝海来的?”
“还是你张婆子有眼光!”李婶拍了下手,嗓门又高了些,“可不是嘛,老李赶了几天几夜的路,才从聚宝海捎回来的。那边的巧匠做的,你摸摸这花瓣——”
她捏起朵水红的往张婆子手里塞,“是用桑皮纸浸了蜡,再染的色,雨淋不着,太阳晒不褪,比真花还经放!”
张婆子捏着绢花转了转,啧啧称奇:“是好东西。这得卖多少?”
“三百文一朵。”李婶说得干脆,又补充道,“你别嫌贵,铺子里同款的,都敢喊五百文。我这是走量,薄利多销。”
张婆子咋舌:“三百文?够买好几斤五花肉了。”
“嗨,这你就不懂了。”李婶往白星这边瞟了瞟,压低声音,“海神节前,哪家姑娘不盼着添点新物件?就说你家二丫头,去年海神节没寻着好绢花,回来哭了半宿,你忘了?”
张婆子脸一红,啐了一口:“这死丫头,越大越爱美。”嘴上抱怨着,却还是拿起那朵鹅黄的绢花,对着晨光瞧了又瞧。
白星在一旁听得入神,她见张婆子放下绢花时,指腹还在花瓣上蹭了蹭,眼里分明带着些犹豫——想来是真动了心。
她忍不住问:“李婶,这海神节,到底是个啥日子?我刚来海城不久。”
“哎哟,你这外来的妹子,连海神节都不知道?”李婶像是听到了什么稀奇事,直起身子往她这边凑了凑,张婆子也挪了挪板凳,显然也乐意听个热闹。
李婶清了清嗓子,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这才慢悠悠地说:“咱海城啊,依着海吃海,海神节就是给海神爷贺寿的日子。老话儿说,海神爷管着风浪,保着渔船,每年这时候拜一拜,往后一年都能顺顺当当。不过啊——”
她话锋一转,眼睛亮了亮,“这日子对咱凡人来说,可不单是拜神。”
她往东边指了指,那边是海城最热闹的东大街:“打从七十年前起,老知府就定下规矩,海神节要连过七天。头三天是拜神,渔民们抬着海神像游街,家家户户门口摆供品,香炉里的烟能飘到云上去。到了后四天,就成了‘相看日’。”
“相看日?”白星重复了一遍,指尖无意识地抠着木案的纹路。她想起古代的规矩,男女婚嫁都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在街上相看的道理?
“可不是嘛。”李婶笑得脸上的皱纹都挤到了一块儿,“适龄的姑娘小伙儿,都得往街上走。姑娘们穿得花红柳绿,头上插着绢花,手里捏着新绣的帕子;
小伙儿呢,要么挎着新打的鱼篓,要么提着刚买的绸缎,就盼着能瞅上个顺眼的。”
张婆子在一旁补充:“要是姑娘瞧上了小伙儿,就偷偷把帕子往他跟前递;
小伙儿要是相中了姑娘,就托人去问她家的门牌号。转天一早,媒婆准能踏破门槛。
去年城西的陈家姑娘,就靠一朵并蒂莲绢花,被绸缎铺的少东家瞧上了,现在日子过得蜜里调油呢。”
白星听得想起船上的老艄公说过,海城的姑娘最是爽朗,原来连婚嫁都这般直接。
她望着东边的东大街,仿佛已经能瞧见半月后的景象:
红绸子挂满柳树,姑娘们的笑声混着海浪声,绢花的影子落在青石板上,被晨光拉得老长。
“所以啊——”李婶拍了拍她的胳膊,“这节骨眼上,布料、胭脂、绢花,哪样不是俏货?你看我这绢花,昨儿刚运到,就被北街的王媒婆订了五朵,说要给相中的姑娘当添头。”
她拿起一朵水红的绢花,往白星鬓边比了比,“你瞧,配你这白脸,多俊。赶明儿海神节,你也插一朵,保不齐能遇着个好人家。”
白星脸一红,忙低下头去整理胭脂盒:“李婶您取笑我了。我都生娃了。”
“说起来,你这胭脂卖多少钱?”李婶终于注意到她的摊子,伸头往木案上瞅。
“一两一盒。”白星指了指盒底的小刻度,“这里头的膏子,天天用,能用上个把月,久不久用,梦总好久”
“一两?”李婶皱了皱眉,“比我这绢花还贵?”
“您这绢花是俏货,我这是实在东西。”白星拿起一盒胭脂,用银簪挑了点膏体,往手背上抹了抹,“您看,不浮粉,还润唇。我用的都是好料,张婶还试了,不过她今天没支摊。”
李婶“那我来晚了,张姐她闺女也有十五了,应该也要相看了,听说她不打算租摊位了,昨儿最后一天。”
一旁的张婆子“我来的时候,小张也是刚离开,我就说她今天气色怎么那么好呢,原来是试了胭脂,”
白星“那李婶我一会也给你试试?”
李婶“可以吗!”
白星“当然可以,就当做我的招牌了,也让人家看看我的东西,”
李婶“行,你等我摆好我的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