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速将此信送往邺城。”
若只有马超和刘表在响应,荀彧压根不会当回事,可如今徐州和汝南都在响应,荀彧不得不去信曹操。
尤其是汝南,距离许都太近了!
即便不能以武力攻破许都,也势必会让许都内对曹操不满的文武再起心思。
朝廷的文武百官,可不是人人都向着曹操的,曹操为了拉拢士族公卿的支持,也分让了不少位置。
兼之刘协在当了傀儡后也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培植亲信上,这几年也拉拢了不少反曹的文武。
所谓墙倒众人推,平日里这类文武受曹操的淫威而不敢反抗,如今见曹操陷入危境,定会有人跳出来响应刘备。
这类文武未必会支持刘备取代曹操,但一定会假借刘备这股外力将曹操除掉。
至于除掉曹操后是否能阻止刘备南征大势,那就不是这类文武的眼界能考虑到的了。
亦或者说,在这类文武眼中:刘备既不似袁绍一般有四世三公的威望,又不似曹操一般不将规矩挟天子以令诸侯,只要用些权谋手段,就可以将刘备轻易诛除。
在这个人人都想争权夺利的乱世,眼光见识是否长远不重要,将最有威胁的敌人诛除最重要。
譬如王允诛杀董卓时,虽然成功了,但完全没考虑过如何将董卓的余部纳为己用,结果逼反了董卓余部,导致刘协重振山河的唯一良机也随之破灭。
要知道在诛杀董卓后、李傕郭汜之乱前,长安聚集了大量的经济、政治、军事人才,以及在各州郡都享有名望的大儒、名士。
文有王允、黄琬、士孙瑞、马日磾、赵谦、钟繇、荀攸、杨彪、周忠等,武有吕布、张辽、皇甫嵩、徐荣、胡轸等。
这群人或是出身世家大族或是名士大儒或是勇猛善战。
若能将董卓余部纳为己用,还能多上贾诩、蔡邕、李傕、张济、徐晃等文武。
只要在长安整顿三年,便可如强秦一般东出函谷关,再兼之天子大义,奉诏讨贼,天下谁敢不从?
话说回来,似王允这类文武若有足够的眼光见识,也不会让汉室天下沦落至今了。
荀彧的急报也很快送到了邺城。
得知后方变故,不论是曹操,还是荀攸、贾诩、郭嘉等人,皆是惊愕不已。
“本初老儿,怎敢如此!”
曹操气得将手中的急报投掷在地。
马超和刘表的响应,曹操早在几天前就得到了消息,如荀彧最初想法一样,曹操同样没将马超和刘表当回事。
即便是陈登在徐州起兵,曹操也只是蹙眉,徐州离得远,威胁不到许都。
然而汝南袁氏门生故吏的骤然起兵,却实实在在的威胁到了曹操的后方。
曹操没想到袁绍都隐居渤海之滨了,还会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给自己一刀。
若只有汝南袁氏门生故吏起兵,曹操同样也不会在意,调个满宠去汝南都能将其讨平。
然而,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刘表得知徐州和汝南都起兵了,会不会由最初的虚张声势而转变为实质性的进攻?
当刘表实质性的进攻开始,会不会引起豫州内部反叛加剧?会不会让许都朝廷上本就不安分的反曹势力铤而走险?
见事有可为,徐州的陈登会不会去打琅琊的臧霸?臧霸会不会临阵反叛?臧霸若叛,青州的程昱如何能同时抵挡臧霸、公孙度和陈登的合围?
只是一瞬间,曹操就预想到了后续的战事可能。
若对手是袁绍,以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性格,以及麾下文武明争暗斗互相掣肘,曹操还能趁机各个击破。
就如官渡之战前期,曹操甚至都能驱兵去徐州然后再回来与袁绍对峙。
可如今的对手是刘备,是个在军事上跟曹操一般敢冒险的人物,或许刘备最初的意图只是想争夺魏郡等地,可如今曹操后方起火,刘备未必会甘心只夺魏郡等地。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在得到马超已经攻破潼关以及袁绍的密信称“已派陈瑀入汝南合众举兵响应玄德”时,刘备的心思就已经不局限在魏郡等地了。
而陈登派遣大量信使穿越青州将起兵响应的情报也送到刘备手头后,刘备更坚定了要将与曹操的局部争锋变为全面争锋的决心。
“元直,速给军师传讯,增调役夫、粮草、兵马,我牵制曹操主力,请军师设法突破青州,与徐州的元龙合军。”
接连得到的好消息,让刘备也难掩内心的激动。
机会难得!
这样的机会,绝对不可能再有第二次!
若不能趁此机会压缩曹操的战略防线,等曹操腾出手来定会将汝南、徐州以及西部的马超各个击破,荆州的刘表见势不妙也会撤兵。
届时,刘备再想南征就只能完全依靠现有的军力、民力了。
即便还有反曹势力,在见到汝南徐州等地遭到曹操的屠戮后也会心生顾虑而不愿再响应刘备。
能不能压制曹操夺取大势,也就在此战了。
但临时改变战略目标,对后勤的压力也是极大的,役夫、粮草、兵马,都需要重新估算和配置。
看着刘备派人紧急传回的急报,诸葛亮也是头大如牛。
虽然记忆中有官渡之战时袁绍派刘备去汝南联络袁氏门生故吏的事,但诸葛亮此次劝刘备南征的主要意图是夺取魏郡等地,避免曹操年年发动春季攻势。
没想到袁绍会暗中派陈瑀去汝南,更没想到陈登竟然也起兵响应还夺取了下邳!
这已经严重的打乱了诸葛亮的部署。
然而战事瞬息万变,不可能事事都如预料。
如官渡之战时,不论是曹操还是袁绍都没想到许攸会忽然叛变。
而善谋者,亦需善断。
如曹操力排众议的信任许攸,最终赢得了官渡之战。
稳了稳心神,诸葛亮脑中不由回想起了汉中之战时,刘备在前线打得很艰苦,遂去书诸葛亮派兵增援。
诸葛亮为试探益州本地士人对于汉中之战的态度,遂问杨洪的意见。
杨洪认为:汉中是益州的咽喉,没有汉中就没有西蜀,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不可犹豫。
而今战事,亦与汉中之战有相似之处,也不容诸葛亮迟疑。
若只有马超和刘表在响应,荀彧压根不会当回事,可如今徐州和汝南都在响应,荀彧不得不去信曹操。
尤其是汝南,距离许都太近了!
即便不能以武力攻破许都,也势必会让许都内对曹操不满的文武再起心思。
朝廷的文武百官,可不是人人都向着曹操的,曹操为了拉拢士族公卿的支持,也分让了不少位置。
兼之刘协在当了傀儡后也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培植亲信上,这几年也拉拢了不少反曹的文武。
所谓墙倒众人推,平日里这类文武受曹操的淫威而不敢反抗,如今见曹操陷入危境,定会有人跳出来响应刘备。
这类文武未必会支持刘备取代曹操,但一定会假借刘备这股外力将曹操除掉。
至于除掉曹操后是否能阻止刘备南征大势,那就不是这类文武的眼界能考虑到的了。
亦或者说,在这类文武眼中:刘备既不似袁绍一般有四世三公的威望,又不似曹操一般不将规矩挟天子以令诸侯,只要用些权谋手段,就可以将刘备轻易诛除。
在这个人人都想争权夺利的乱世,眼光见识是否长远不重要,将最有威胁的敌人诛除最重要。
譬如王允诛杀董卓时,虽然成功了,但完全没考虑过如何将董卓的余部纳为己用,结果逼反了董卓余部,导致刘协重振山河的唯一良机也随之破灭。
要知道在诛杀董卓后、李傕郭汜之乱前,长安聚集了大量的经济、政治、军事人才,以及在各州郡都享有名望的大儒、名士。
文有王允、黄琬、士孙瑞、马日磾、赵谦、钟繇、荀攸、杨彪、周忠等,武有吕布、张辽、皇甫嵩、徐荣、胡轸等。
这群人或是出身世家大族或是名士大儒或是勇猛善战。
若能将董卓余部纳为己用,还能多上贾诩、蔡邕、李傕、张济、徐晃等文武。
只要在长安整顿三年,便可如强秦一般东出函谷关,再兼之天子大义,奉诏讨贼,天下谁敢不从?
话说回来,似王允这类文武若有足够的眼光见识,也不会让汉室天下沦落至今了。
荀彧的急报也很快送到了邺城。
得知后方变故,不论是曹操,还是荀攸、贾诩、郭嘉等人,皆是惊愕不已。
“本初老儿,怎敢如此!”
曹操气得将手中的急报投掷在地。
马超和刘表的响应,曹操早在几天前就得到了消息,如荀彧最初想法一样,曹操同样没将马超和刘表当回事。
即便是陈登在徐州起兵,曹操也只是蹙眉,徐州离得远,威胁不到许都。
然而汝南袁氏门生故吏的骤然起兵,却实实在在的威胁到了曹操的后方。
曹操没想到袁绍都隐居渤海之滨了,还会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给自己一刀。
若只有汝南袁氏门生故吏起兵,曹操同样也不会在意,调个满宠去汝南都能将其讨平。
然而,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刘表得知徐州和汝南都起兵了,会不会由最初的虚张声势而转变为实质性的进攻?
当刘表实质性的进攻开始,会不会引起豫州内部反叛加剧?会不会让许都朝廷上本就不安分的反曹势力铤而走险?
见事有可为,徐州的陈登会不会去打琅琊的臧霸?臧霸会不会临阵反叛?臧霸若叛,青州的程昱如何能同时抵挡臧霸、公孙度和陈登的合围?
只是一瞬间,曹操就预想到了后续的战事可能。
若对手是袁绍,以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性格,以及麾下文武明争暗斗互相掣肘,曹操还能趁机各个击破。
就如官渡之战前期,曹操甚至都能驱兵去徐州然后再回来与袁绍对峙。
可如今的对手是刘备,是个在军事上跟曹操一般敢冒险的人物,或许刘备最初的意图只是想争夺魏郡等地,可如今曹操后方起火,刘备未必会甘心只夺魏郡等地。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在得到马超已经攻破潼关以及袁绍的密信称“已派陈瑀入汝南合众举兵响应玄德”时,刘备的心思就已经不局限在魏郡等地了。
而陈登派遣大量信使穿越青州将起兵响应的情报也送到刘备手头后,刘备更坚定了要将与曹操的局部争锋变为全面争锋的决心。
“元直,速给军师传讯,增调役夫、粮草、兵马,我牵制曹操主力,请军师设法突破青州,与徐州的元龙合军。”
接连得到的好消息,让刘备也难掩内心的激动。
机会难得!
这样的机会,绝对不可能再有第二次!
若不能趁此机会压缩曹操的战略防线,等曹操腾出手来定会将汝南、徐州以及西部的马超各个击破,荆州的刘表见势不妙也会撤兵。
届时,刘备再想南征就只能完全依靠现有的军力、民力了。
即便还有反曹势力,在见到汝南徐州等地遭到曹操的屠戮后也会心生顾虑而不愿再响应刘备。
能不能压制曹操夺取大势,也就在此战了。
但临时改变战略目标,对后勤的压力也是极大的,役夫、粮草、兵马,都需要重新估算和配置。
看着刘备派人紧急传回的急报,诸葛亮也是头大如牛。
虽然记忆中有官渡之战时袁绍派刘备去汝南联络袁氏门生故吏的事,但诸葛亮此次劝刘备南征的主要意图是夺取魏郡等地,避免曹操年年发动春季攻势。
没想到袁绍会暗中派陈瑀去汝南,更没想到陈登竟然也起兵响应还夺取了下邳!
这已经严重的打乱了诸葛亮的部署。
然而战事瞬息万变,不可能事事都如预料。
如官渡之战时,不论是曹操还是袁绍都没想到许攸会忽然叛变。
而善谋者,亦需善断。
如曹操力排众议的信任许攸,最终赢得了官渡之战。
稳了稳心神,诸葛亮脑中不由回想起了汉中之战时,刘备在前线打得很艰苦,遂去书诸葛亮派兵增援。
诸葛亮为试探益州本地士人对于汉中之战的态度,遂问杨洪的意见。
杨洪认为:汉中是益州的咽喉,没有汉中就没有西蜀,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不可犹豫。
而今战事,亦与汉中之战有相似之处,也不容诸葛亮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