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刘备复行度田令,袁熙袁尚身死辽东(2更)-《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曹操首次北伐失利,也促进了刘备在北方的威望。

  原本顾虑刘备不能立足北方的世家豪强们,也纷纷派遣使者向刘备示好。

  对于世家豪强而言,其实谁当皇帝并不重要,是汉或其他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跟着谁才能保住祖辈积累的家业。

  对于示好的世家豪强,刘备也逐一安抚,但刘备也深知世家豪强兼并土地隐匿人口的危害,故而在安抚的同时也没忘记震慑。

  如今战乱频频,民生本就艰难。

  若还要容许世家豪强趁机兼并土地隐匿人口,即便今后扫灭了群雄,刘备也无法真正的匡扶汉室,反而还可能在推行诸项政策时或被阻扰或被曲解。

  故而,刘备采纳了诸葛亮“乱世当用重典”的提议,趁着击退曹操的大胜之威,延续光武以来的度田令。

  度田自光武之后,就成了常制,每年都要进行,各县邑道要于每年“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秋冬集课”即为: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

  “上计”又称为“算人”或“案比”,按汉法,常以八月算人,算人即检查户口年纪、身体状况,防止诈老诈小,算人的同时也会清查土地。

  原本这是个一项可以稳定时局的国策,但因世家豪强的壮大以及官吏腐败加剧,度田令也在诸县成了摆设,以至于到了王朝末期依旧出现了黄巾起义。

  趁着乱世诸势力重新洗牌,也正是再复度田令的时机。

  至于世家豪强的反抗,诸葛亮也不担心。

  敢反抗的要么如昔日的审配一般自恃族大兵强,要么南下勾结曹操。

  而今,曹操北伐失利,即便有世家豪强想要勾结曹操,曹操也未必会理会,更何况曹操也不是善茬。

  兼之河北破碎,似审配一般族大兵强的也基本上亡于战乱,河北现存的世家豪强就没有比刘备更强的。

  更何况,世家豪强也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人人都只要家业不要命,且率先支持度田令的也还能得到刘备的补偿,譬如补缺入仕等。

  故而到了八月,刘备就抽调了大量的军力和官吏,在幽州七郡及渤海、河间、中山、常山、上党境内诸县,实施度田令。

  有反抗的大姓兵长,皆以“违反朝廷度田法令以及通贼煽民之罪”论处。

  对于敢违反法令的官吏,也是处以极刑,以此整肃吏治,以矫积弊。

  一时之间,诸县虽然风起云动,叛乱四起,但也没能动摇刘备的根基。

  相反,刘备还在平叛的过程中,收缴了大量的钱粮物资,且将大量隐匿的人口重新编户入籍。

  到了建安九年(204年)年底,原本刘备只有不足二十万户的在籍户口,因为这次度田令的实施,直接增加了十万户在籍户口。

  其中有豪强隐匿的户口,也有闻讯主动自山野间归来的游户,按实际效果而算,也是颇有成效了。

  但想要完全将隐匿的户口都编户入籍,也非短时间内就能成事。

  兼之绝对的编户入籍也不可能存在,刘备目前也只是拉拢一批打压一批,而非将整个河北的世家豪强隐匿的土地和人口完全掌控。

  然而有了这个开头后,每年的度田常制也就能正常推行了。

  在此期间,辽东也发生了件大事。

  由于公孙度被程昱的肉脯惊吓而亡,袁熙和袁尚顿觉时机到了,于是撺掇公孙度的幼子公孙恭,去与公孙康争夺辽东之主。

  公孙恭原本是没资格争位的,然而袁熙和袁尚到了辽东后并不安分,故意去结交公孙恭并成了公孙恭的座上宾。

  袁尚又有意无意的给公孙恭灌输幼子也能争位的思想观,并以自身为例来滋生公孙恭的野心。

  权力面前,少有人能经得住诱惑的。

  兼之公孙度死后,公孙康对公孙恭的态度也由昔日的兄弟变成了君臣,这让公孙恭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落差。

  公孙度在的时候天天讲兄弟同袍,公孙度死了就天天讲君臣守义,都是公孙度的儿子,凭什么公孙康能当辽东之主,而他公孙恭只能当臣子?

  于是乎。

  在袁熙和袁尚的支持下,公孙恭发动了叛乱,意欲囚禁公孙康。

  熟料。

  许攸因为忌恨袁尚昔日想要弄死自己,且也不希望袁尚真的执掌辽东而为祸刘备后方,在识破了公孙恭的阴谋后,果断向公孙康告密并助公孙康布计生擒了公孙恭。

  袁熙袁尚二人也被公孙康派兵生擒。

  而在问及对公孙恭三人的处置时,许攸又言:“公孙恭受袁熙袁尚蛊惑,若杀之,则世人皆以为是明公心胸狭隘连亲弟弟都容不下,不如将永宁乡侯分给公孙恭,以示兄弟和睦。”

  永宁乡侯是公孙度在时朝廷给公孙度的封侯,将永宁乡侯让给公孙恭,实际上就是给公孙恭一个侯位虚衔,让公孙恭不要再生事。

  如此既能保住公孙恭的性命又能维护公孙康的名声。

  而对袁熙袁尚的处置,许攸则是心狠得多,直接进言道:“袁熙袁尚煽动叛乱,论罪当诛,可将二人斩杀。再谎称袁熙袁尚勾结高句丽蛊惑公孙恭叛乱,明公则可借机出兵高句丽,破其都城,焚烧邑落,收其钱粮百姓充实辽东。”

  高句丽侵扰辽东也不是一回两回了,许攸这招借刀杀人,既可杀了袁熙袁尚,又能拿高句丽当替死鬼,公孙康也能借机讨伐高句丽立威。

  在权衡利弊后,公孙康采纳了许攸之计,直接将袁熙袁尚斩杀,对外声称袁熙袁尚勾结高句丽蛊惑公孙恭叛乱,集结大军讨伐高句丽。

  高句丽第十任君主高延优仓促应战,被公孙康擒杀,随后,公孙康又设置带方郡管辖高句丽诸县。

  等破灭高句丽后,公孙康又采纳许攸之计,派遣使者入涿县与刘备再结同盟之谊,并将袁熙袁尚勾结高句丽蛊惑公孙恭叛乱一事也告知刘备,希望刘备不要因为袁熙袁尚之死而影响了两家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