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诸生罢考-《明末:无限军火,谁给我披上皇袍》

  暮色中的孔府书房,孔尚贤抚着案头金丝楠木镇纸,指腹在“克己复礼“的阴刻纹路上反复摩挲。

  烛光将窗棂上的冰裂纹拓在青砖地面,宛如无数裂痕爬向墙角的青铜鼎。

  “老爷,这是南京国子监的联名状。“管家孔忠捧着朱漆木匣,匣中血书叠成三寸厚,“江南八府二十三县,已有三百廪生签字画押。“

  孔尚贤用银刀挑开火漆,腥气扑面而来。

  最上层的绢帛浸着褐色血渍,落款处竟按着十几个咬破的指印。

  他眼底泛起冷光:“让济南分号拨三万两,给那些闹得凶的寒门书生安家。“

  “可账房说祭田清丈后......“

  “卖两座当铺!“孔尚贤突然暴喝,镇纸重重砸在《论语》封皮上,“告诉那些穷措大,只要罢考,孔府保他们三代衣食无忧!“

  五更天的国子监门前,露水凝在“辟雍“石碑的螭龙纹里。

  监生陈延年攥着《新学纲要》,忽见数十道黑影从西角门鱼贯而出。

  为首的书生解开发带,任由青丝披散入海。

  “孔圣苗裔尚在,岂容妖书惑众!“那人振臂高呼时,陈延年认出是屡试不第的狂生徐渭。

  但见徐渭撕开衣襟,胸口烫着“忠孝“二字的新痂还在渗血,“诸君若还有半分读书人的骨气,便随我焚书明志!“

  火把映着上百双赤红的眼,有人将《几何原本》掷入火堆,纸页蜷曲成灰烬。

  陈延年倒退两步,怀中的新学教材突然重若千钧——他想起卧病的老母,想起县学发廪米时主簿的冷笑。

  当第一缕晨曦刺破浓雾,国子监的铜钟竟无人敲响。

  孙传庭掀开轿帘时,正撞见两个锦衣卫架着昏厥的书生从文庙出来。

  那书生十指血肉模糊,指甲缝里嵌着《孟子》的碎纸屑,嘴里犹自喃喃:“圣道不存...何以...为官...“

  “阁老当心!“长随突然拽他后退。

  一盆腥臭墨汁泼在轿顶,几个蒙面书生从巷口窜出,转眼消失在早市人群里。

  孙传庭盯着轿帘上“礼崩乐坏“的墨字,喉头泛起铁锈味。

  文渊阁的紫檀案头堆满加急文书,工部侍郎王守敬的胡子都在发抖:“黄河新堤等着格物院的学生去勘测,眼下三十八人罢考,这是要出大篓子啊!“

  “慌什么!“孙传庭从袖中摸出火漆密信,“皇上今早调了钦天监的生员,说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他展开信笺的手微微发颤,昨日皇帝在养心殿说的话犹在耳畔——

  “孙卿可知孔府祭田亩产多少?“年轻的帝王把玩着一把精致的火枪,“青州佃农累死累活只得三成收成,余下七成养着帮蛀书虫!“

  武英殿的日影西斜时,李柯正在批阅格物院的考卷。

  朱笔在《滑轮组治河策论》上画了个圈,突然轻笑:“这个叫宋星的考生,把孔府捐的青铜鼎熔了铸齿轮?“

  “禀陛下,宋生说'周鼎商彝不如轴承有用'。“锦衣卫指挥使陆炳躬身道,“孔府安插在国子监的眼线已查明,这是名单。“

  李柯扫过绢帛上的名字,指尖在“徐渭“二字顿了顿:“让北镇抚司继续盯着,别拦着他们闹。“他忽然推开雕花窗,暮风卷着市井喧哗涌入,“听见了吗?“

  陆炳侧耳细听,隐约是“圣人垂泪““罢考护道“的呼喊。皇帝却转身从多宝阁取出一物,黄绸掀开,竟是架精巧的西洋显微镜。

  “前日佛郎机人进贡的。“李柯调整着铜制镜筒,“孙传庭说镜中能看到水中活物,卿不妨瞧瞧?“

  陆炳凑近目镜,突然倒吸冷气——清水里竟有万千虫虱游蹿!

  “读书人眼中只有故纸堆里的圣贤。“皇帝的声音比镜片还冷,“却不知这京城每口井水,都是这般模样。“

  孔府地窖的烛火通宵未灭。

  孔尚廉数着各地飞来的鸽信,突然狂笑:“山东、南直隶罢考者已逾千人,我看皇帝如何收场!“

  孔尚贤却盯着案上的《京报》,头条赫然是“格物院首批工匠入仕授官“。

  他攥紧报纸,指节泛白:“去把库里那套《十三经注疏》拓版取来。“

  “兄长这是?“

  “明日开雕版坊,免费刊印四书。“孔尚贤眼底跳动着幽火,“再让庄头把今年佃租减两成——告诉那些泥腿子,孔府仁厚,不似朝廷苛待百姓!“

  更鼓敲过三响时,老衍圣公独自走进祠堂。

  香案上的孔子像被烛火映得忽明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