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孔家不同意!-《明末:无限军火,谁给我披上皇袍》

  孔尚贤目光如电,扫过门前众人。

  他身着绛紫色蟒袍,胸前补子上的仙鹤在晨光中泛着金丝光泽。

  虽已年逾古稀,腰背却挺得笔直,下颌上三缕银须随风轻拂,不怒自威。

  “尔等聚众闹事,成何体统?“孔尚贤声音不大,却让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圣人之道,岂是尔等这般叫嚣可得?“

  那蓝衫书生扑通跪下,额头重重磕在青石板上:“圣公明鉴!非是学生等不知礼数,实是朝廷欲改科举,废圣学而兴杂术,此乃亡国之兆啊!“

  孔尚贤眉头微皱,目光落在血书上。

  那“礼崩乐坏“四个大字刺得他眼角一跳。

  他何尝不知皇帝近来的动作?

  自孙传庭入阁以来,朝中风向渐变。

  那些西洋传教士频繁出入西苑,工部新设的“格物院“更是招揽了不少精通数算、机械的匠人。

  “此事老夫自有计较。“孔尚贤沉声道,“尔等且先散去,莫要在此聚众生事。“

  “圣公!“疤面书生突然扑上前来,却被孔府家丁拦住,“您可知那《新学纲要》中要加入何等内容?西洋算学、天文历法,甚至还有红夷大炮的铸造之法!此等奇技淫巧,怎配与圣贤之言并列?“

  孔尚贤眼中闪过一丝阴霾。

  他当然知道,而且知道得更多。

  皇帝不仅要在科举中加入新学科目,更打算削减四书五经在考试中的比重。

  这一刀,正砍在千年儒学的命脉上。

  “够了!“孔尚贤突然提高声音,“此事老夫已经知道,自会处置,还容不得你们多嘴!“

  他转身对管家道:“孔忠,送客!若再有喧哗者,直接送顺天府!“

  说罢,孔尚贤拂袖转身,朱漆大门在他身后重重关闭,将书生们的呼喊隔绝在外。

  穿过三重院落,孔尚贤的脚步越来越快。

  回廊两侧的翠竹被他的袍袖带得沙沙作响。

  直到进入书房,屏退左右,他那张威严的面孔才显出一丝疲惫。

  “老爷,喝口茶吧。“老仆孔福奉上雨前龙井,“那些书生也是忧心圣道,言语冒犯之处......“

  孔尚贤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去请二老爷来。“

  不多时,孔尚贤的胞弟孔尚廉匆匆赶来。

  与兄长不同,孔尚廉身形瘦削,一双眼睛却精光四射,一看便是精于算计之人。

  “兄长,门外那些书生......“

  “不必理会。“孔尚贤冷冷道,“你立刻派人去联系礼部张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大人,还有国子监的几位博士。就说老夫今晚在'听雨轩'设宴,有要事相商。“

  孔尚廉眼中精光一闪:“兄长是要......“

  “皇帝被孙传庭那帮人蛊惑,欲改千年科举之制。“孔尚贤手指轻叩案几,发出沉闷的响声,“我孔府身为圣人之后,岂能坐视圣学沦丧?“

  “可如今孙传庭圣眷正隆,张侍郎又刚被下狱......“

  孔尚贤冷笑一声:“张侍郎是咎由自取。贿卖考题,罪有应得。但这科举改制,却是动摇国本之举。你以为那些清流会坐视不管?“

  他走到窗前,望着院中那株相传为孔子手植的桧柏,声音低沉:“自汉武独尊儒术以来,我孔府与国同休戚。如今有人要掘儒学的根,就是掘我孔府的根。“

  孔尚廉会意,低声道:“我这就去安排。不过......“他犹豫了一下,“若皇上执意推行,我孔府又当如何?“

  孔尚贤沉默良久,忽然从书案抽屉中取出一封密函:“你看看这个。“

  孔尚廉展开一看,脸色顿变:“这......南京礼部竟已联络了江南六大书院?“

  “不错。“孔尚贤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若朝廷一意孤行,明年春闱,江南士子将集体罢考。“

  孔尚廉倒吸一口凉气。科举取士乃朝廷命脉,若江南士子罢考,必将震动天下。

  “所以今晚之会,至关重要。“孔尚贤收起密函,“我们要让皇上明白,这天下,终究是读书人的天下。“

  傍晚时分,一辆辆不起眼的青篷马车悄然驶入孔府别院“听雨轩”。

  车帘低垂,下来的皆是朝中重臣。

  他们面色凝重,彼此间只以眼神交流,全无平日朝堂上的寒暄客套。

  密室中,烛火摇曳。

  孔尚贤环视众人,缓缓开口:“诸位大人,今日之会,所为何事,想必心知肚明。“

  礼部尚书张翰叹了口气:“衍圣公,下官理解孔府忧虑。但皇上心意已决,连周祭酒都被召入西苑数日......“

  “张大人,“孔尚贤打断他,“老夫只问一句,若科举改制,朝中还有几人能保今日之位?“

  一句话戳中众人心事。

  在座的都是科举正途出身,若考试内容大变,他们的门生故旧如何入仕?权力根基岂不瓦解?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明远沉吟道:“衍圣公有何高见?“

  孔尚贤从袖中取出一卷奏折:“这是老夫草拟的《谏科举改制疏》,请诸位过目。“

  众人传阅,只见奏折言辞恳切,从祖宗之法不可变,到圣学乃立国之本,洋洋洒洒数千言。最后提议:新学可设,但只能作为科举的辅助科目,不能与四书五经并列。

  “好文章!“国子监司业赵汝愚拍案道,“只是......光靠这一封奏折,恐怕......“

  孔尚贤微微一笑:“自然不止于此。老夫已联络南京礼部、江南六大书院、嵩阳书院等十八处学府,共同上书。”

  众人眼中闪过一抹惊讶之色,都心照不宣,没有再多言。

  “既如此,下官愿联名上书。“张翰第一个表态。

  “都察院可发动十三道监察御史,共同进谏。”李明远也道。

  密议持续到三更时分。

  当最后一位客人悄然离去时,孔尚贤独自站在庭中,仰望满天星斗。

  “老爷,夜深露重......“老仆孔福捧着披风走来。

  孔尚贤摇摇头:“孔福,你说,圣人在天有灵,会赞同老夫今日所为吗?“

  老仆一愣,随即躬身道:“老爷身为衍圣公,卫道护学,正是圣人本意。“

  孔尚贤长叹一声:“但愿如此。“

  他想起白日门前那些书生激愤的面孔,想起血书上刺目的“礼崩乐坏“,更想起近年来传入中原的那些西洋奇器——自鸣钟、千里镜,还有那威力惊人的红夷大炮......